学佛笔记

第一卷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4 08:49

第一卷 道行般若波罗蜜经

道行般若经序

晋襄阳释道安撰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合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莫聩然无主,此智之纪也。夫求寿莫美乎上乾而齐之殇子,神伟莫美於凌虚而同之俏滞,至德莫大乎真人而比之朽种,高妙莫大乎世雄而喻之幻梦。由此论之,亮为众圣宗矣。何者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名教远想者,度之遽庐也。然在乎登者莫不实其生无而惶眩,存乎迩者莫不忿其荡冥而诞诽,道动必反,优劣致殊,眩诽不其宜乎,不其宜乎!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众行,得字而智进全名诸法恭相。成者求之此列也,具其经也。进咨第一义以为语端,退述权便以为谈首,行无细而不历数,无微而不极言,似烦而各有宗义,似重而各有主。琐见者忧其迩教而悦寤,宏喆者望其远标而绝目,陟者弥高而不能阶,涉者弥深而不能测,谋者虑不能规,寻者度不能尽。既窈冥矣,真可谓大业,渊数妙矣哉!

然凡谕之考文以徵其理,昏其趣者也。察句以验其义者,迷其旨者也。何则考文则异同?每为辞寻句则触类,每为旨为辞则丧其卒。成之致为旨,则忽其始疑之义矣。若率初以要其,终或忘文以全。其质者则大智玄通居可知也。从始发意逮一切智,曲成决著八地无染,谓之智也,故曰远离也,三脱照空四非明有,统鉴诸法因后成用,药病双亡谓之观也。明此二行,于三十万言其如视诸掌乎,颠沛造次无起无此也。佛泥曰后,外国高士抄九十章为道行品,桓灵之世朔佛赍诣京师译为汉文,因本顺旨转音如已,敬顺圣言了不加饰也。然经既抄撮合,成音投音殊俗异,译人口传自非三达,胡能一一得本缘故乎?由是道行颇有首尾,隐者古贤论之往往有滞。仕行耻此,寻求其本,到于阗乃得。送诣仓桓出为放光品,斥重省删务令婉便。若其悉文将过三倍,善出无生,论空持巧,传译如是难为继矣。二家所出足令大智焕尔,阐幽支识全本其亦应然,何者抄经删削所害必多,委本从圣乃佛之至戒也。安不量末学,庶几斯心载咏载玩未堕于地,检其所出事本终始,犹令折伤玷缺戢然无际。假无放光,何由斯经乎?永谢先喆,所蒙多矣。今集所见为解句下,始况现首终隐现尾,出经见异铨其得否,举本证抄敢增损也,幸我同好饬其瑕谪也。

道行品第一

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摩诃比丘僧不可计,诸弟子舍利弗、须菩提等;摩诃萨菩萨无央数,弥勒菩萨、文殊师利菩萨等。

月十五日说戒时,佛告须菩提:“今日菩萨大会,因诸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是学成。”

舍利弗心念言:“今使须菩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自用力说耶?持佛威神说乎?”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语舍利弗言:“敢佛弟子所说法、所成法,皆持佛威神。何以故?佛所说法,法中所学,皆有证,皆随法,展转相教,展转相成,法中终不共诤。何以故?时而说法,莫不喜乐者,自恣善男子、善女人而学。”

须菩提白佛言:“佛使我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从中学成。佛使我说菩萨,菩萨有字便著菩萨,有字无字,何而法中字菩萨?了不见有法菩萨。菩萨法字了无,亦不见菩萨,亦不见其处,何而有菩萨?当教般若波罗蜜,作是说般若波罗蜜,菩萨闻是心不懈怠,不恐不怯,不难不畏。菩萨当念作是学,当念作是住;当念作是学,入中心不当念是菩萨。何以故?有心无心。”

舍利弗谓须菩提:“云何有心无心?”

须菩提言:“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能得,亦不能知处。”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而心亦不有,亦不无,亦不能得,亦不能知处者?如是亦不有,亦不无,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

须菩提言:“亦不有有心,亦不无无心。”

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为佛学佛而学者,不说空身慧,空身慧而说最第一。菩萨从是中已得阿惟越致学字,终不复失般若波罗蜜。如是菩萨以在般若波罗蜜中住,欲学阿罗汉法,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辟支佛法,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欲学菩萨法,当闻般若波罗蜜,当学,当持,当守。何以故?般若波罗蜜法甚深,菩萨如学。”

须菩提白佛言:“我熟念菩萨心不可得,亦不可知处,亦不可见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能及说,亦不能逮说菩萨字。菩萨无有处,处了不可得,亦无而出,亦无如入,亦无如住,亦无如止。何以故?菩萨字了不可得故,无如住,无如止。作是说般若波罗蜜,菩萨闻是心不懈倦,不难、不恐、不畏,以入阿惟越致中悉了知,不可复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何以故?住色中为行识,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中为行识,不当行识。设住其中者,为不随般若波罗蜜教。何以故?行识故,是为不行般若波罗蜜;不行者,菩萨不得萨芸若。”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得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受色者为无色,不受痛痒、思想、生死、识者为无识。般若波罗蜜不受。何以故不受?如影无所取,无所得故不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一切字法不受,是故三昧无有边、无有正,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

“复次,舍利弗,萨芸若不受。何以故?菩萨不当持想视萨芸若。设想视者为不了,为如余道人不信萨芸若。何以故?反谓有身。正使余道人信佛,信佛已,反持小道入佛道中;入佛道中已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受;不受已亦未晓,尚未成;亦不见慧,亦不于内见慧,亦不于外见慧,亦不于余处见慧,亦不于内痛痒、思想、生死、识见慧,亦不于外痛痒、思想、生死、识余处见慧;亦不于余处脱,以学成就佛,了知从法中以脱去,谓法等一泥洹。菩萨莫作是行,莫内外视法,呼与般若波罗蜜等。一切无所受,无所从,谁得法?无所持,无所收,亦无所泥洹想,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亦不受色、痛痒、思想、生死、识,亦不受亦不中道般泥洹,悉具十种力、四无所畏、佛十八事。是故,菩萨般若波罗蜜,菩萨已入般若波罗蜜中行,当作是视,何所是般若波罗蜜?在何所般若波罗蜜中法?了不能得,了不能知处。是故,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作是念,闻是不懈、不却、不恐、不畏、不难,知是菩萨不离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了知如是。”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何因晓般若波罗蜜?色离本色,痛痒、思想、生死、识离本识,般若波罗蜜离本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如是。”

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菩萨设使出是中,便自致萨芸若。”

须菩提言:“如是菩萨出是中,便自致萨芸若。何以故?萨芸若无所从生,无所从生,如是菩萨疾近作佛。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于萨芸若中无所挂碍。”

舍利弗言:“善哉!菩萨精进作是语,设使行色为行想,设生色行为行想,设观色行为行想,设灭色行为行想,设空色行为行想,设识行立欲得为行想,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为行想,生识行为行想,观识行为行想,灭识行为行想,空识行为行想,如是菩萨为反行想,作是守行者为不守般若波罗蜜,为不行般若波罗蜜。若想行者,菩萨护行,当莫随其中。”

舍利弗谓须菩提:“菩萨当云何行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言:“不行色,不生色行,不观色行,不灭色行,不空色行;不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不生识行,不观识行,不灭识行,不空识行;不行色,不色想行,不色生行,不色观行;不识灭行,不识空行;亦无见,亦无行,亦无见行;无行无见,亦复无行,亦无止行,如是为无见。何以故?一切法无所从来,亦无所持。菩萨摩诃萨一切字法不受字,是故三昧无有边、无有正,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知。菩萨摩诃萨随三昧者,疾得作佛。”

持佛威神,须菩提说是语:“菩萨皆得阿惟越致字。前过去佛时得作佛,随三昧亦不见三昧,亦无有三昧想,亦不作三昧,亦不念识三昧,亦不想识坐三昧,亦不言我三昧。已随是法者,无有疑。”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所三昧随行,菩萨已得阿惟越致字?前过去佛时得作佛,可得见三昧处不?”

须菩提言:“不可得见也。舍利弗,善男子亦不知,亦不了。”

舍利弗谓须菩提:“何以故不知不了?”

须菩提言:“亦不得三昧,亦无有三昧,亦不得字。”

佛言:“善哉!须菩提,如我所说,空身、慧、作,是为诸菩萨为随般若波罗蜜教,菩萨作是学为学般若波罗蜜也。”

舍利弗白佛言:“天中天,菩萨学如是,为学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问佛言:“如是为学何法?”

佛言:“如是菩萨为学无所学法。何以故?法无所逮得,莫痴如小儿学。”

舍利弗言:“谁能得是法?”

佛言:“无所得,是故得无所得法。莫痴如小儿学者,谓有字,不能得,为学习入法中,适为两痴耳,亦不知,亦不晓,亦不了法。何以故?学字是色,欲得是致是故不了法,所念亦不逮。如是不晓不信故,不于法中住,反呼有身,是故痴如小儿学。”

舍利弗白佛言:“菩萨作是学为不学。”

佛言:“作是学为不学,佛不作是学,为学佛得作佛。”

须菩提言:“天中天,若有问者,是幻为学佛得作佛?或作是问,当何以教之?”

佛言:“我故自问,若随所报之。于须菩提意云何?幻与色有异无?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有异无?”

须菩提报佛言:“尔天中天,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幻与痛痒、思想、生死、识等无异。”

佛言:“云何,须菩提,所想等不随法从五阴字菩萨?”

须菩提言:“如是,天中天,菩萨学欲作佛,为学幻耳。何以故?幻者当持此所有,当如持五阴幻如色,色六衰五阴如幻。痛痒、思想、生死、识作是语,字六衰五阴。”

须菩提白佛言:“若有新学菩萨,闻是语得无恐怖?”

佛言:“设使新学菩萨与恶师相得相随,或恐或怖;与善师相得相随,不恐不怖。”

须菩提言:“何所菩萨恶师者?当何以知之?”

佛言:“其人不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者,教人弃舍去远离菩萨心;反教学诸杂经,随杂经心喜乐;复教学余经若阿罗汉、辟支佛道法,教学是事,劝乃令讽诵;为说魔事、魔因行坏败菩萨;为种种说生死勤苦,言菩萨道不可得,是故菩萨恶师。”

须菩提白佛言:“何所菩萨善师?何行从知之?”

佛言:“其人尊重摩诃般若波罗蜜,稍稍教人令学成教,语魔事,令觉知,令护魔,是故菩萨善师也。”

须菩提白佛言:“天中天,何因为菩萨?何故正字呼菩萨?”

佛言:“诸经法悉学悉晓,了知诸经法,尔故字为菩萨。”

须菩提言:“悉晓了知诸经法,尔故字菩萨。何以故复呼摩诃萨?”

佛言:“摩诃萨者,天上天下最尊,尔故字为摩诃萨。”

舍利弗白佛言:“我亦乐闻,何以故为摩诃萨?”

佛语舍利弗:“若乐闻者,佛当为若说之。摩诃萨者,悉自了见,悉了知十方天下人,十方所有悉晓了知,知人寿命,知有恶无恶、乐不乐、有志无志,悉晓了知,见为说法,如是无所著,尔故字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请问摩诃萨者,何所字摩诃萨?设是菩萨心无有与等者,无有能逮心者,诸阿罗汉、辟支佛所不能及心。佛心如是,心无所著,心无所出、无所入。设佛心无所出、无所入,为无所著心,尔故复为摩诃萨正上无有与等者。”

舍利弗问须菩提:“何因菩萨心无所著?”

须菩提言:“心无所生,尔故无所著。”

邠祁文陀弗白佛言:“何因呼菩萨为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

“佛说号如是,尔故为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

须菩提复白佛言,“何因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何从知菩萨摩诃萨为摩诃僧那僧涅?”

佛言:“菩萨摩诃萨心念如是:我当度不可计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如是悉般泥洹,是法无不般泥洹一人也。何以故?本无故。譬如幻师于旷大处化作二大城,作化人满其中,悉断化人头。于须菩提意云何?宁有所中伤死者无?”

须菩提言:“无。”

“菩萨摩诃萨度不可计阿僧祇人,悉令般泥洹,无不般泥洹一人也。菩萨闻是不恐不畏,不悉不舍去就余道,知是则为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如我从佛闻,念其中事如是,不为摩诃僧那僧涅。何以故?作是为者,无有作萨芸若,无所供养。人无作者,为何等所人作摩诃僧那僧涅?色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邠祁文陀弗谓须菩提:“色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何谓?”

须菩提言:“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邠祁文陀弗言:“何谓色无著无缚无脱?何谓痛痒、思想、生死、识无著无缚无脱?”

须菩提语邠祁文陀弗:“色如幻,无著无缚无脱;痛痒、思想、生死、识如幻,无著无缚无脱;无有边,无著无缚无脱。譬如空无著无缚无脱,无所生,无著无缚无脱,是故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

须菩提白佛言:“何因为摩诃衍三拔致?何所是摩诃衍?从何所当住衍中?何从出衍中?谁为成衍者?”

佛语须菩提:“摩诃衍、摩诃衍者,无有正也,不可得边幅。”

须菩提问佛言:“我欲知衍从何所出生?从三处出自致萨芸若中住,亦无有从中出生者,无有甫当来出者。何以故,天中天?”

佛言:“正使生已甫当来出者,假令有两法者不可得法。设不从得者,复从何法出?”

须菩提白佛言:“摩诃衍,于天上天下人中,正过上无有与等者。衍与空等,如空覆不可复计阿僧祇人,摩诃衍覆不可复计阿僧祇人,尔故呼摩诃衍。摩诃衍者,亦不见来时,亦不见去时,亦不见住处,亦不中边见,亦不于是闻见,亦无所见,亦不于三处见,字如是,天中天,尔故为摩诃衍。”

佛言:“善哉!须菩提,尔故为摩诃衍。”

邠祁文陀弗白佛言:“尊者须菩提,佛使说般若波罗蜜,及至说摩诃衍事为。”

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得无过,天中天?”

佛言:“若说般若波罗蜜不过也,适得其中。”

须菩提言:“菩萨亦不念彼间,亦不于是间念,亦不无中央念。色亦无有边,菩萨亦无有边。色与菩萨,不可逮,不可得。一切菩萨,不可得,不可逮,何所是菩萨般若波罗蜜?当何从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处。当从何所说般若波罗蜜?菩萨转复相呼菩萨?云何,天中天,想如字耳,何如为意?意无处处,意无形形,意本是形法。何等为色?色不可得见,亦无有身,是中何所有色者。痛痒、思想、生死、识,识不可得见,菩萨亦不可得见,菩萨识了不知处,处亦不可见。一切菩萨了无有处,了不可见,何所为菩萨般若波罗蜜?如是说菩萨,都不可得见,亦不可知处,处了无所有,当从何所法中说般若波罗蜜?尔故字为菩萨。”

“如是,如是,字想亦无,字亦无想,何所为意意?谁字意至本本意生?意是无形,何因是识?不可得持,至本亦无所持,何因有识?如是法形,形亦无有本;设无有本,法亦无谁作,亦无有本,本无有本,当何从说般若波罗蜜?亦无有异处,亦无有本,菩萨法亦无所得。有行菩萨,闻是不恐、不畏、不难,则为行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法,当熟思惟如是,是时为不入色。何以故?色无所生为非色,设尔非色为无色,亦无有生,从其中无所得字为色,法中本无无。是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视法思惟深入法,是时亦不入痛痒、思想、生死、识。何以故?识无所生为非识故,亦不出识中,亦不入识中,法中计了无所有。”

舍利弗谓须菩提:“我听须菩提所说法中事,如是菩萨无所出生。设菩萨无所出生者,菩萨如用何等故,谦苦行菩萨道?设用十方天下人故,何能忍是谦苦?”

须菩提语舍利弗:“我亦不使菩萨忍是谦苦也。行菩萨之道者,菩萨自念:我不录是谦苦行。何以故?菩萨心不当作是念言我忍谦苦心,未曾有念,是不当作是念。为用不可计阿僧祇人故,欲令安隐,念之如父,念之如母,念之如子,念之如身无异,常当慈念之,菩萨当作是持心,一切菩萨不见,亦不知处,如是内法、外法,当作是念,当作是行,菩萨作是行不为忍谦苦。舍利弗,设使如是所语,菩萨不见出生,菩萨为无所出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无所出生,萨芸若亦无所出生。”

须菩提言:“如是萨芸若无所出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如是所语,菩萨不见出生,菩萨为无所出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菩萨无所出生,萨芸若亦无所出生。”

须菩提言:“如是萨芸若无所出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萨芸若无所出生,悉逮得禅亦无所生。”

须菩提言:“如是悉逮得禅亦无所生。”

舍利弗谓须菩提:“是中菩萨无所生;菩萨为无所生,萨芸若亦无所生;萨芸若法为无所生,悉逮得禅具足亦无所生;悉逮得禅法亦无所生,是为无所逮得菩萨,为无所逮得萨芸若。”

须菩提言:“无所生法逮得无所生,亦无所生法逮得,亦无无无所生逮得。”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无无无所生逮得无所生法,是故无所生逮法。”

须菩提言:“设使无所生法生,复无无所生,是故无所生逮得。”

舍利弗谓须菩提:“设使,须菩提,无所生,无无所生,是故无所生,须菩提,无所生。”

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所生,无所生乐闻。舍利弗,无所生乐,是故为乐。”

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所生闻,是为闻。”

舍利弗谓须菩提:“闻是语。”

须菩提语舍利弗:“无无所语,是为语无所语,是为乐无所乐,是故语,是故乐。”

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于法中第一尊。何以故?如尊者须菩提,随所问则报。”

须菩提谓舍利弗:“佛弟子所说法,十方亦不知所化来,时随所问则解。何以故?十方法亦不知所生。”

舍利弗言:“善哉!须菩提,从何所法中度菩萨?”

须菩提言:“从般若波罗蜜中生。说是法时,若读时,菩萨信不疑。菩萨当知之,有随是法不增,不随是法不减。”

舍利弗谓须菩提:“随是法亦不增,不随是法亦不减,随法教一切人,随法者不失一切人,皆使得菩萨摩诃萨。何以故?一切人悉学法,其法续如故。”

须菩提言:“善哉!舍利弗,所解法,如舍利弗言无异。何以故?人身当谛念,当作是了知,人身若干种空,其念亦若干种空。当了知,是人身难了知,所念亦难了知。舍利弗,菩萨当作是学,当作是行。”

难问品第二

尔时,释提桓因与四万天子相随俱来共会坐,四天王与天上二万天子相随来共会坐,梵迦夷天与万天子相随来共会坐,梵多会天与五千天子相随来共会坐。诸天子宿命有德,光明巍巍,持佛威神持佛力,诸天子光明彻照。

释提桓因白须菩提言:“贤者须菩提!是若干千万天子大会,欲听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云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拘翼,是若干千万天子乐者听我当说。”

须菩提持佛威神,持佛力,广为诸天子说般若波罗蜜:“何所天子未行菩萨道,其未行者,今皆当行。以得须陀洹道,不可复得菩萨道。何以故?闭塞生死道故。正使是辈行菩萨道者,我代其喜,我终不断功德法,我使欲取中正尊法,正欲使上佛。”

佛言:“善哉!须菩提,劝乐诸菩萨学乃尔。”

须菩提白佛言:“须菩提当报恩,不得不报恩。何以故?过去时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皆使诸弟子为诸菩萨说般若波罗蜜,怛萨阿竭时亦在其中学,如是中法令自致作佛,用是故,当报佛恩。我亦复作是说般若波罗蜜,菩萨亦当复受菩萨法,我复劝乐。我皆受已,皆劝乐已,菩萨疾逮作佛。”

须菩提言:“拘翼,当所问者听所问,菩萨云何住般若波罗蜜中?持空法,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住。

“拘翼,菩萨摩诃萨、摩诃僧那僧涅、摩诃衍三拔致,色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须陀洹不当于中住,斯陀含不当于中住,阿那含不当于中住,阿罗汉不当于中住,辟支佛不当于中住,佛不当于中住。

“有色、无色不当于中住,有痛痒思想生死识、无痛痒思想生死识不当于中住,有须陀洹、无须陀洹不当于中住,有斯陀含、无斯陀含不当于中住,有阿那含、无阿那含不当于中住,有阿罗汉、无阿罗汉不当于中住,有辟支佛、无辟支佛不当于中住,有佛、无佛不当于中住。

“色无无常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无无常不当于中住。

“色若苦、若乐不当于中住,色若好、若丑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若苦、若乐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若好、若丑不当于中住。

“色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痛痒、思想、生死、识我所、非我所不当于中住。

“须陀洹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须陀洹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须陀洹道七死七生便度去,是故须陀洹道不当于中住。

“斯陀含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斯陀含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斯陀含道一死一生便度去,是故斯陀含道不当于中住。

“阿那含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阿那含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阿那含道成已,便于天上般泥洹,是故阿那含道不当于中住。

“阿罗汉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阿罗汉道成已不当于中住。何以故?阿罗汉道成已,便尽是间无处所,于泥洹中般泥洹,是故阿罗汉道不当于中住。

“辟支佛道不动成就不当于中住。何以故?辟支佛道成已,过阿罗汉道不能及佛道,便中道般泥洹,是故辟支佛道不当于中住。

“佛道不当于中住。何以故?用不可计阿僧祇人故。作功德以不可计阿僧祇人,我皆当令般泥洹正于佛中住,是故佛道不当于中住。”

舍利弗心念言:“佛当云何住?”

须菩提知舍利弗心所念,便问舍利弗言:“云何佛在何所在?”

舍利弗谓须菩提:“佛无所住。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心无所住止,不在动处止,亦无动处止。”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菩萨当作是学,如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住亦不可住,当作是住,学无所住。”

是时,诸天子心中作是念:“诸阅叉辈尚可知所念,阅叉若大若小所语悉可了知,尊者须菩提所语了不可知。”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谓诸天子言:“是语难了,亦不可闻,亦不可知。”

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是语当解!今尊者须菩提深入深知。”

须菩提复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语诸天子言:“已得须陀洹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出去;已得斯陀含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以得阿那含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已得阿罗汉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已得辟支佛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以得佛道证,若于中住,不乐因去。”

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尊者须菩提所说乃尔,当复于何所更索法师如须菩提言者?”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所念,语诸天子言:“法师如幻,欲从我闻法,亦无所闻,亦不作证。”

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云何法作是?闻人如是?”

须菩提知诸天子心中复作是念,语诸天子言:“幻如人,人如幻乎!我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悉如幻,正使佛道,我呼亦如幻。”

诸天子语须菩提:“乃至佛道亦复呼如幻?”

须菩提言:“乃至泥洹亦复如幻。”

诸天子问须菩提:“乃至泥洹,泥洹及泥洹亦复如幻?”

须菩提语诸天子:“设复有法出于泥洹,亦复如幻。何以故?幻人、泥洹,赐如空无所有。”

舍利弗、邠祁文陀罗弗、摩呵拘私、摩呵迦旃延问须菩提:“何等为般若波罗蜜相?从何等法中出?”

须菩提报言:“从是法中出阿惟越致菩萨,是为般若波罗蜜相。如是诸弟子闻法,悉具足疾成阿罗汉。”

须菩提言:“般若波罗蜜中说相如是,从法中无所出。何以故?法中无所有、无所闻、无所得。如法比丘,无所闻法,无所得法,从是法中无所受。”

释提桓因心念言:“尊者须菩提所说为雨法宝,我宁可作华,持散尊者须菩提上。”释提桓因则化作华散须菩提上。

须菩提心则了知,言:“是华不出忉利天上,我曾见是华。是华所出生散我上者,化作耳,化成耳!此华化华,亦不从树出,释提桓因所作华,用散我上者,从心树出,不从树生也。”

释提桓因谓须菩提言:“此华无所从出生,尊者须菩提,不从心树出。”

须菩提言:“拘翼说言,是华无所从出生,亦不从心树出,为非华。”

释提桓因言:“尊者须菩提深知说,不增不减作是说法。如尊者须菩提教也,菩萨当作是学。”

须菩提语释提桓因:“拘翼,是语无有异,菩萨当作是学入法中。菩萨作是学者,为不学须陀洹、斯陀含、陀那含、阿罗汉、辟支佛道,为学佛道,为学萨芸若道;作是学者,为学不可计阿僧祇经卷,不生色学,不生痛痒、思想、生死、识学,不学受余法,亦不学受,亦不学失,不学失为学萨芸若,为出萨芸若。”

舍利弗谓须菩提:“学是学,亦不受,亦不失,为学萨芸若,为出萨芸若。”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作是学,亦不受,亦不失,学是为学萨芸若,为出萨芸若。”

释提桓因问舍利弗:“般若波罗蜜菩萨当云何行?”

舍利弗言:“当问尊者须菩提。”

释提桓因问尊者须菩提:“持何威神恩当学知?”

须菩提言:“持佛威神恩当学知。拘翼,所问般若波罗蜜菩萨云何行?亦不可从色中行,亦不可离色行,亦不可从痛痒、思想、生死、识中行,亦不可离痛痒、思想、生死、识行。何以故?般若波罗蜜亦非痛痒、思想、生死、识,般若波罗蜜亦不离痛痒、思想、生死、识。”

释提桓因言:“摩诃波罗蜜,无有边,无有底波罗蜜云何?”

须菩提言:“拘翼,摩诃波罗蜜,无有边波罗蜜,无有底波罗蜜。摩诃波罗蜜了不可得,无有边波罗蜜了不可见,无有底波罗蜜了不可得底。人无底,复无无底,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等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无底复无无底,亦无有中边,亦无有本端,了不可量,了不可逮知。拘翼,从法中底、波罗蜜底无底复无无底。复次,拘翼,法无底复无端,底无有中边,无有尽时,底索无底,复无无底波罗蜜。”

释提桓因言:“云何,尊者须菩提,何以故人无底、波罗蜜无底?”

须菩提谓释提桓因:“是事都卢不可计,正使计倍复倍,人无底,波罗蜜无底。”

释提桓因言:“何缘尔人无底、波罗蜜无底?”

须菩提言:“于拘翼意云何?何所法中作是教人本所生?”

释提桓因言:“无有法作是教者,亦无法作是教住置。设使有出者但字耳,设有住止者但字耳,但以字字著言耳;有所住止处但字耳,了无所有,但以字字著言耳。人复人所,本末空无所有。”

须菩提言:“于拘翼意云何?人可得见不?”

释提桓因言:“人不可得见。”

须菩提言:“拘翼,何所有作意者?何所人底?正使怛萨阿竭阿罗诃三耶三佛,寿如恒边沙劫尽度人,人展转自相度,其所生者,宁有断绝时不?”

释提桓因言:“无有断绝时。何以故?人无有尽时。”

须菩提言:“人无有底,般若波罗蜜无底,菩萨学当作是了,当作是知,行般若波罗蜜法如是。”

End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集注序

◎ 朱 棣朕惟佛道弘深精蜜,神妙感通,以慈悲利物,以智慧觉人,超万有而独尊,历旷劫而不。先天地而不见其始,后天地而不见其终。观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盖可见矣。是经也,发三乘之奥旨,启万法之玄微。论不空之

赞般若波罗蜜偈

◎ 龙 树般若波罗蜜,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亦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如虚空无染,无戏无文字,若能如是观,是即为见佛。若如法观佛,般若及涅槃,是三则一相,其实无有异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中)

┌诸法无性,缘生有相┐┌万法真如┼真如有不变性├无性真空,缘生幻色││└故万法即真如色即是空 ├体相不离,空色不二│ │空即是色┤├─中道一义,照了分别├幻外无真,故曰真空│ │├真外无幻,故曰幻色│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下)

纲丙无证果相┌智慧本具非可增节一 自性涅槃┤└非从外来何云得无智亦无得。(表解)┌成所作智┐┌一切智├妙观察智│┌智┼道种智┌┼平等性智├繁至七十余名智得┤└一切种智┘└大圆镜智┘└得于一切法造作成就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南怀瑾:南怀瑾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南怀瑾老师解读《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原文、译文、解读的珍藏版)【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

李炳南:《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表解

壹、讲前小言┌东晋道安法师制,与西土暗合。┌通┤文分三科┤└首序分,次正宗分,终流通分。│ ┌此经传世者七种,今现者不计,四译同上例。└别┼今采者为玄奘法师译,最流通。└奘师译本,简择精要,略去序与流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

要修般若波罗蜜多宣化上人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四句是《心经》的精华要理。略释如下:观自在:是教你回光返照,观察观察自己在不在?自己若

任杰:心经略释_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释-任杰

心经略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定是何经,故说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广释-任杰

心经 广释〔古印度〕扎夏萨生论师释任杰由藏译汉顶礼妙吉祥童子及圣观自在菩萨此经当以十义显明释:(一)般若之名(二)因缘(三)入定(四)论议(五)趣入般若(六)般若之相(七)般若之所行境(八)般若之功德

任杰: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

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迦湿弥罗]姿纳弥扎论师释 任杰由藏译汉顶礼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母于此薄伽梵(世尊)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经的性相所诠,故名薄伽梵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若唯最初不假设名言,就不能确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生财之道--布施波罗蜜◎ 体 恒六度中的第一是布施。很多人对布施一词耳熟能详,但对它的真实意义却并没有多少了解,对于如何在现实中来修学布施法门更是所知甚少,甚至有些人为行布施误入歧途,所以要对布施进行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王骧陆: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述义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文 述义王骧陆居士著我今天为什么要讲金刚经,用白话来述义呢?为要把金刚经上的妙用,移用在社会上。因离了世间上一切人事,佛法就没用处了。佛法处处是解除人生的痛苦,不论贵贱贤愚、老幼中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白话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

王骧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分段贯释总持分第一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四句为全经总持,首一句又为四句之总持,言修行成佛,须至大自在为止。自己自在,更度他人至自在者为菩萨,而其妙

王骧陆居士全集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略说兹逢佛天欢喜之节,正回都复国之时,寰宇腾欢,得未曾有。本会同人佥谋有以庆祝胜利,谨请王骧陆居士略说仁王护国般若经旨,以明护国因缘之胜。回忆民国十八年秋,大愚师尊曾传授仁王护国

虚云老和尚:念佛一法 具足六波罗蜜

文:虚云老和尚盖念佛一法,具足六波罗蜜。昔世尊住世四十九年说法,皆因时而化,对机而教,亦不离六种波罗蜜门。故而见贪心众生,教之以布施;见恶心众生,教之以持戒;见嗔心众生者,教之忍辱;见懈怠众生,教之精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观辉居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白话解 前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白话解前言[题解]金刚坚无不摧,能摧碎一切邪魔外道。般若超常智慧,修习菩萨行进入甚深波罗蜜境界中获得的正确观察现前事景物的智慧。波罗蜜到彼岸,从有生灭的此岸,度到

十波罗蜜的介绍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种胜行(十波罗蜜),断十重障,证得十种真如,而后始可证得转依,故十波罗蜜

何为十波罗蜜?

十波罗蜜,出自《华严经》,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梵语波罗蜜,华言到彼岸。谓菩萨修此十法,化度众生,超生死海,到涅槃岸也。(菩萨,梵语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修唯识行的菩萨,如

什么是十波罗蜜?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布施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

十波罗蜜的简介

佛学术语,出《华严经》,梵语波罗蜜。又作十胜行,或译为十度。波罗蜜有十个,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修唯识行的菩萨,如何能证得大菩提大涅槃二种胜果呢?这要在十地中修十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什么是佛经中讲的三种「十波罗蜜」? 善男子。为求菩提。有其三种十波罗蜜。一者十种布施波罗蜜多。二者十种亲近波罗蜜多。三者十种真实波罗蜜多。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能以七宝满于三千大

十波罗蜜的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多是什么意思?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十波罗蜜的解释

波罗的意思是“彼岸”。在这里,蜜的意思是“到”。十波罗蜜就是指到达彼岸的十种方法,也称为十度等。十波罗蜜一是檀那波罗蜜,即布施的意思,是指为了求佛智菩提,把所有善根施与众生。这种施有三种,财施、无畏

十波罗蜜的种类

檀那波罗蜜梵语檀那,华言布施。运心普周曰布,辍己惠人名施。经云: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名檀那波罗蜜。(内即内身,谓头目身命等;外即外财,谓金银财物等也。)尸罗波罗蜜梵语尸罗,华

十波罗蜜多的意义

十波罗蜜多是指十种菩萨行,十种到达涅槃彼岸的行持。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那、般若、善巧方便、愿、力、智慧」。也就是六波罗蜜再加上另外四种,这四种是助,辅助前面六度得以成就的辅助的行为。比如方

悟显法师开示:忍辱波罗蜜

世间人不能忍受别人对他的侮辱,所以常常会因为自己受到侮辱,而去伤害其他人,甚至伤害国家,或为了自己的私仇,而报复全国的人民,这状况在古代就有,这都是因为不能忍辱。所以佛教导学佛人行六度,要能忍辱,忍受

忍辱波罗蜜的含义

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自己修行的佛法是需要有一定的了解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修行,从而领悟其中的智慧,特别是在修行忍辱波罗蜜的时候,也是如此,需要先了解忍辱波罗蜜的含义,才能更好的去学习。忍辱波罗蜜:

黄柏霖开示:佛陀示现如何修忍辱波罗蜜

这一段经文里面事实上在讲佛陀的因地故事。佛陀在还没有成道以前,修得五百世的忍辱,学习如何对治瞋恨,这个故事我们讲了很多遍。但是各位,如果每遍都听,每遍都自我勉励,你学学佛陀的精神,要成就佛果,要修行有

忍辱波罗蜜的十种利益是什么

(一)火不能烧:为什么火不能烧你?因为你里边没有火了,外边的火就没有法子来伤害你;你里边若有火,外边的火才烧你呢!所以说“没有内虚,不招外感”,你内里头有了毛病,外边的病也就来。好像人伤风了,因为你内

广钦老和尚讲解:修“忍辱波罗蜜”的原因

1、人家侮辱我、欺负我、占我便宜,如果我们能忍下来,不去斤斤计较别人占我多少便宜,也不去挂碍它,这样,不但宿世业缘消除,且当下便能平静无事,又能增长福慧,延长我们的寿命。2、有功夫的人,耳朵不听人的是

如何正确认识修忍辱波罗蜜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就一定要先对忍辱波罗蜜的含义了解清楚,这样才能知道如何修行,从而通过正确的修行,让自己收获更多,具体要如何正确认识忍辱波罗蜜呢?波罗蜜,是梵语音译词,翻译成中文意思是到彼岸。

修忍辱波罗蜜的六种境界是什么

想要很好的修行忍辱波罗蜜,不是光说说而已的,而是需要付出行动的,也就是说,需要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更好的去修行忍辱波罗蜜,那么具体要达到什么境界呢?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

为什么要修“忍辱波罗蜜”

修忍辱波罗蜜是一种心态和行动的修行,要放到生活工作中才最能检验是不是在真修,整日对自己说要忍辱,可是你就是说一万遍也白搭,遇到事方能看出来。夫妻之间,同事之间相处久了,难免会有摩擦,会闹些矛盾,摩擦和

宣化上人讲解:勤修忍辱波罗蜜的好处

凡是佛菩萨,皆坐在大莲花之上,这是表示「开悟」。若是不开悟,那就没资格坐在莲花之座。你想坐大宝莲花吗?首先要勤精进,不可懈怠,不可放逸。修道最大的障碍,就是懒惰。所谓「不怕慢,只怕站;站一站,二里半」

宣化上人开示:该如何修忍辱波罗蜜呢

人们为什么不知足?因为多欲多贪,贪而无厌,贪求不已,所谓“欲望无止境”。白天醒时在贪,夜间在梦中也贪。为什么要贪?因为不知足。如果知足,就不会贪求。我们起贪心,是因为有欲望的缘故。若是没有欲望,那就不

“精进波罗蜜”是六度波罗蜜的首要

所谓“精进”就是心要专, 行要积极, 这就叫做精进, “精”就是心要专, “进”就是不退, 所以行要积极, 这才叫精进。“精进”是六度波罗蜜其中之一, 这六度就是六种方成佛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

阿旺上师开示:修学精进波罗蜜

对善业、善事向往、进取的心就是精进。精进是对善业、善事进取的心,对不好不坏或者恶的事情向往的心,不叫精进。比如,有些人在世间事业上很用心,只能叫勤奋,不能称为精进。精进分为三种:披甲精进、摄善精进、利

达真堪布开示:六度之精进波罗蜜

要精进学修才能成就。若是没有精进波罗蜜,若是学修不精进的话;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不会成就。所以说精进非常重要!精进真正的本质是一种欢喜,一种迫切。喜欢学佛,愿意修行,都是主动的,不是一种刻意的勉强与

该如何供养精进波罗蜜呢

佛陀对于我们要供养精进波罗蜜,佛陀的开示是怎么样:“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

什么是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梵 vīrya-pāramitā),又作进波罗蜜、毘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精进,梵语毘离耶,意思是勇猛勤策进修诸善法,依照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