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付法藏因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2:21

第一卷 付法藏因缘经

敬礼无边际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救世大悲尊

昔婆伽婆。于无量劫为众生故求最胜道。成就种种难行苦行。舍所爱身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宫殿臣妾。投岩赴火斩截身体。或时有为一四句偈剥皮为纸折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供养咨学明师禀受诸佛。悲伤群生劳谦累德。修万善行发洪誓愿。如五百本生经中广说。本学具足垂成正觉。菩提树下跏趺而坐。第六天魔深生愁毒。念其道成必当胜我。即率官属十八万亿。诣树王下谓菩萨曰。汝今宜可速起还宫。若不尔者。当持汝足掷大海外。尔时菩萨如师子王心无惊畏。告言。波旬。汝曾供养一辟支佛受八戒斋。由斯福故得为天王。然我已于阿僧祇劫。具足成就难行苦行。大地未有如针锋许非吾昔日修苦行处。假使魔众如恒河沙。不能倾动我之一毛。云何汝今欲以吾身掷大海外。魔复言曰。我于往昔施辟支佛得为天主。斯事可明。今汝所说以何为证。于是菩萨申手指地曰。此神知我。尔时地神从金刚际踊身而出。合掌白言。诚如尊教。有此地来我为其神。此地无有如针锋许非是菩萨本行之处。魔闻斯言。颠倒而堕。破魔军已成最正觉。三达独照六通无阂。具足大悲辩才无尽。所可宣说人皆。信受。畅微妙法拯济群生。譬如金刚所拟摧坏。如来教门亦复如是。能灭众生烦恼诸结。遍游国土聚落城邑。以清净法拔众毒刺。降伏外学立最胜幢。闭恶趣门开涅槃道。化缘将毕垂当灭度。告大弟子摩诃迦葉。汝今当知我于无量阿僧祇劫。为众生故勤修苦行。一心专求无上胜法。如我昔愿今已满足。迦葉当知。譬如密云充遍世界。降注甘雨生长萌芽。无上法雨亦复如是。能令众生增善根子。所以诸佛常加守护恭敬赞叹礼拜供养。如我今者将般涅槃。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于后敬顺我意。广宣流布无令断绝。迦葉白言。善哉受教。我当如是奉持正法。使未来世等蒙饶益。唯愿世尊不以为虑。是故如来灭度之后。摩诃迦葉次宣正教。集佛法藏化诸众生。其所度脱永不退转。彼大迦葉智慧渊广。名称普闻功德具足。今当随顺说其行愿。过去久远毗婆尸佛。化众生已入般涅槃。四部弟子咸生悲恋。收取舍利起七宝塔。表刹庄严殊特妙好。时彼塔中有如来像。面上金色少处缺坏。时有贫女游行乞丐。得一金珠内怀欢喜。意欲为薄补像面上。迦葉尔时为锻金师。女即持往倩令修造。是时金师闻其为福。欢喜治之莹饰既讫。用补像面因共愿曰。愿我二人常为夫妻。身真金色恒受胜乐。以是因缘。九十一劫身真金色。生人天中快乐无极。最后托生第七梵天。时摩竭国有婆罗门名尼俱律陀。于过去世久修胜业。高才博达智慧深远。多饶财宝巨富无量。金银琉璃珂贝璧玉。牛羊田宅奴婢车乘。比摩竭王千倍为胜。时瓶沙王金犁千具。彼婆罗门恐与王齐招诸罪咎。乃少其一唯有九百九十九具。其家有氎。最下之者直百千两金。以钉钉之入地七尺。[疊*毛]不穿破如本不异。以福德力财富如是。虽饶财宝无有子息。自念老朽死时将至。库藏诸物无所委付。于其舍侧有树林神。彼婆罗门为求子故即往祈请。经历年岁了无征应。时俱律陀大生嗔忿语树神曰。我事汝来已经年岁。都不见为垂一福应。今当七日至心事汝。若复无验必相烧剪。树神闻已甚怀愁怖。向四天王具陈斯事。于是四王往白帝释。帝释观察阎浮提内无福德人堪为彼子。即诣梵王广宣上事。尔时梵王以天眼观见有梵天临当命终。即告之曰。汝若降神。宜当生彼阎浮提界婆罗门家。梵天对曰。婆罗门法多恶邪见。我今不能为其子也。梵王复言。彼婆罗门有大威德。阎浮提人莫堪往生。汝必生彼吾相拥护。终不令汝入邪见也。梵天曰诺。敬承圣教。于是帝释即向树神说如斯事。树神欢喜寻诣其家语婆罗门。汝今勿复起恨于我。却后七日当满卿愿。至七日已归觉有娠。足满十月生一男儿。颜貌端正身真金色。光明赫奕照一由旬。相师占曰。此儿宿福有大威德。志力清远不贪世务。必当出家得无著果。年虽童稚志念清净行慈博施。少欲知足恒观世乐无常危脆。未曾暂生爱乐之想。尔时父母见其如是。甚怀愁恼。而相谓言。是儿生时。相师占曰。必当出家。今设何方断绝其意。覆自思惟。世可耽着唯有美色。当为选择端正良匹用断其情。至年十五欲为娉妻。迦葉闻之深生愁恼。白父母言。我志清净不须妻也。如是至三父母不听。于是迦葉知事难免。便设权谋白父母言。能为我得金色女人恣容超世。然后乃当开意纳之。若不得者终不取也。尔时父母敬念彼故不违其语。即时延召诸婆罗门遣行国界。若有女人身真金色端严殊妙。为我娉之。诸婆罗门便共为谋。铸金为人颜貌奇特。众共舆之游诸聚落。高声唱言。若有女人。见此金神礼拜供养。未来必得微妙智慧身真金色。诸女闻已皆出礼敬。时有一女颜容瑰伟体紫金色。禀性柔和智慧深远。即是往日金珠女也。以昔胜缘有此妙身。立志坚固独不出外。诸女咸问不出之意。答言诸姊。我意闲寂不悕余愿。故不出耳。时诸女人强将此女往观金神。此女光明形貌恣容。映蔽金神悉不复现。诸婆罗门即为聘之。遂相然可。计期成婚。彼女闻之亦甚愁恼。志不自从即便行嫁。二人相对志各凝洁。虽为夫妻了无欲意。共立要曰。我等今者宜各异房不相娆近。尔时父母知是事已。即便敕人去除一室。令共同处空其室内唯置一床。于是迦葉更共妻要。今此室中唯有一床。我等二人理无同寝。我若眠息汝当经行。汝若睡卧我当经行。后于中夜迦葉次行。妻时眠睡手垂床前。外有毒蛇从户而入欲螫其妻。迦葉慈愍即便徐前。以衣裹手举置床上。妻便惊寤而责之曰。今汝丈夫无志乃尔。共我立誓要不相近。今复何缘窃举吾手。迦葉答言。我无欲情而近汝也。蛇从外入。规欲相螫。恐为伤害。举汝手耳。毒蛇犹在即便示之。妻意乃悟。于是夫妻深厌诸有不生甘乐。如人净洗不喜尘垢。诣父母所求欲出家。既蒙听许便作沙门。清净守素无为无欲。在于空闲勤修苦行。于是迦葉作是誓言。世界所有成罗汉者我悉归依。作是语已出家威仪所有诸戒皆悉具足。逮至如来成一切智于王舍城颁宣妙法。尔时迦葉披粪扫衣。来诣佛所稽首礼敬合掌而立白佛言。世尊。我今归依无上清凉。愿哀纳受听在末次。世尊叹曰。善来迦葉。即分半座命令就坐。迦葉白佛。我是如来末行弟子。顾命分座不敢顺旨。是时众会咸生疑曰。此老沙门有何异德。乃令天尊分座命之。此人殊胜唯佛知耳。于是如来知众心念欲决所疑。即宣迦葉大行渊广。世尊又曰。我今所有大慈大悲四禅三昧无量功德以自庄严。迦葉比丘亦复如是。又于往昔过去久远。时有圣王号文陀竭。高才超世智慧无伦。时天帝释钦敬其德。遣七宝车造阙迎王。时乘天车飞空而往。天帝出迎与共同坐。相娱乐已送王还宫。佛告比丘。尔时天帝今迦葉是。文陀竭王则吾身是。迦葉往昔以生死座命吾同坐。故吾今日成无上道。以正法座报其本勋。尔时世尊即为迦葉。如应说法示教利喜。譬如鲜净白[疊*毛]易受染色。即于座上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高才勇猛仪相安详。常与如来对坐说法。时诸天人谓世尊师。于是迦葉即辞如来。往耆阇崛山宾钵罗窟。其山多有流泉浴池。树林蓊郁华果茂盛。百兽游集吉鸟翔鸣。金银琉璃罗布其地。迦葉在斯经行禅思。宣畅妙法度诸众生。至后世尊垂入涅槃。放胜光明大地震动。便作是念。将非如来欲入涅槃现斯相耶。即入三昧以天眼观。见于世尊熙连河侧全身舍寿。作是观已惨然不悦。如来涅槃何斯驶哉。世间眼灭不善增长。即与眷属前后围绕。向拘尸城礼觐世尊。于其前路见一梵志。右手执持曼陀罗华。迦葉问言。汝从何来。识吾师不。答曰识之。入般涅槃已经七日。一切人天大设供养。吾从彼间得斯花来。时诸比丘闻是语已。皆大悲恼举身投地。号哭哽咽泪下如雨。咸作是言。咄哉无常有大势力。能坏如是功德宝聚。枯竭法海摧倒法幢。世间闇冥永失大明。一切众生无所宗仰。增长恶道减损天人。奇哉无常深可厌患。譬如电光理无久停。无常迅驶亦难可保。能坏盛年色力寿命。殄灭一切世间欢爱。愚人保之智者不也。于是迦葉与诸比丘。即便前行至双树间。绕棺三匝稽首作礼。而说偈言。

超哉三界乘永度生死流

寂然无相愿微妙难思议

佛日甚明净能除愚痴闇

积劫修苦行誓度诸苦人

云何于今者弃舍大慈悲

全身处金棺寂然安不动

唯愿天人尊显现金色身

普令一切众兴起无量愿

尔时世尊于金棺内千张氎中出金色足。光明照曜犹如盛日。棺[疊*毛]无亏而足显现。一切大众见是事已倍更悲恼号哭哽塞。尔时迦葉偏袒右肩接足作礼。重说偈言。

如来足踝满千辐相轮现

指纤长柔软合缦网成就

大悲济群生断世众疑结

是故我今日顶礼最胜足

我证四真谛说佛功德聚

已赞叹恭敬宜还敛足入

尔时迦葉。令诸力士更以千氎用缠佛身。香油灌上而闭棺盖。积栴檀薪阇维如来。阿难见火悲泣哽咽号哭懊恼。而说偈言。

快哉无常甚可忧畏能灭如是

功德宝聚世尊此身清净无垢

今在金棺以千氎缠香油流灌

然栴檀薪微妙胜身为何所在

尔时迦葉。以乳灭火。说偈赞曰。

千氎缠身火耶旬之佛神力故

内一衣在外亦不烧唯中都尽

此胜神力不可思议

摩诃迦葉说是偈已告诸比丘。佛已耶旬。世尊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国王长者大臣居士。求最胜福自当供养。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法炬速疾磨灭。为未来世当作照明。绍隆三宝使不断绝。尔时迦葉与诸比丘。至王舍城宾钵罗窟。阿阇世王得无根信。及至如来灭度之后群臣相与咸共议曰。大王信心犹如巨海。超诸人天世界之上。若闻世尊入涅槃者。沸血必当从面流出。身体分散命不云远。当设何方令免斯难。时有一臣名曰雨舍。智慧渊广善于方便。造一铜池纵广数仞。以净香油盈注其内。令阿阇世王坐斯池中。而复更以鲜净白氎。图画如来本行之像。所谓菩萨从兜率天化乘白象降神母胎。父名白净母曰摩耶。处胎满足十月而生。生未至地帝释奉接。难陀龙王及跋难陀吐水而浴。摩尼跋陀大鬼神王。执持宝盖随后侍立。地神化华以承其足。四方各行满足七步。至于天庙令诸天像悉起奉迎。阿私陀仙抱持占相。既占相已生大悲苦。自伤当终不睹佛兴。诣师学书技艺图谶。处在深宫六万婇女娱乐受乐。出城游观至迦毗罗园。道见老人及以沙门。还诣宫中见诸婇女。形体状貌犹如枯骨。所有宫殿塳墓无异。厌恶出家夜半踰城。至郁陀伽阿罗逻等大仙人所。闻说识处及非有想非无想定。既闻是已深谛观察。知非常苦不净无我。舍至树下六年苦行。便知是苦不能得道。尔时复到阿利跋提河中洗浴。

尔时有二牧牛女人。欲祀神故以千头牛构取其乳饮五百头。如是展转乃至一牛。即取其乳煮用作糜。涌高九尺不弃一渧。有婆罗门问言。姊妹。汝煮此糜欲上何人。女即答曰。持祀树神。婆罗门言。何有神祇能受斯食。唯有食者成一切智。乃能受汝若斯之供。于是女人便奉菩萨。即为纳受而用食之。然后方诣菩提树下。破魔波旬成最正觉。于波罗捺为五比丘初转法轮。乃至诣于拘尸那城力士生地入般涅槃。如是等像皆悉图画。王问群臣。汝作何等。答言大王。我画如来功德之像。次至世尊灭度形变。王便惊愕举身毛竖。深生悲恋思慕如来。此池中油五分之一。忽然流注入王身中。譬如焦墼投之大池水自渗入。彼亦如是。由斯因缘命得全济。阿阇世王信敬隆笃。感恋如来其事若此。闻迦葉往甚大欢喜。严治道路烧香散华。自乘白象出迎迦葉。王昔见佛自投象下恭敬礼拜。见迦葉时亦复如是。摩诃迦葉神力接之令无伤害。即告王曰。佛力殊胜不同声闻。声闻入定乃有神足。自后见我勿投象也。王言敬诺。即白迦葉。世尊涅槃我竟不见。尊若灭度愿必垂告。迦葉曰善。因告王言。如来世尊智慧深远。能灭众生三毒炽火。能枯十二因缘大树。诸天世人皆蒙饶益。今入涅槃世间眼灭。生老病死忧悲衰恼。如是等苦转更炽盛。我欲为彼而作慧明。共诸比丘集佛法藏。王于今者宜办供具。王言善哉。愿诸圣士恒受我供。于是迦葉告阿那律。诸罗汉中谁不来者。阿那律言。憍梵波提在尸利沙宫。犹未来。此尔时迦葉告梨婆提。汝可往彼尸利沙宫语憍梵波提。大迦葉等今有僧事。要须相见。时梨婆提飞空而往。具陈上事。尔时尊者问梨婆提。世尊何在而云迦葉。梨婆提言。佛入涅槃。法桥已坏法山已崩。法灯已灭黑闇时至。憍梵波提叹曰。苦哉世间空虚。魔王波旬今当喜矣。凡愚众生无明所蔽。流转生死没在魔网。十力世尊挽而出之。今入涅槃永无救护。哀哉众生深可悲愍。告梨婆提。汝可为我顶礼迦葉及余圣众。如我辞曰。憍梵波提白大迦葉。世尊若在。我当往彼礼拜供养。今入涅槃。世间空虚。观阎浮提无一可乐。如大龙王既舍身已龙子必随。我亦如是。今欲涅槃。作是语已即便灭度。如是诸人闻佛灭度悉入涅槃。迦葉唱言。未集法藏勿涅槃也。时诸比丘问大迦葉。先集何法。迦葉答曰。先修多罗。又问使谁集修多罗。大迦葉言。阿难比丘多闻总持有大智慧。常随如来梵行清净。最后法中利安众僧。知见具足佛常赞叹。宜可使彼集修多罗。尔时迦葉即告阿难。汝于今者可演法眼。阿难曰诺。观察众心而说偈言。

比丘诸眷属离佛不庄严

犹如虚空中众星之无月

说是偈已礼众僧足。即升法座而说是言。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捺鹿野苑中古仙住处。为五比丘初转法轮。谓苦圣谛。如是广说。说是语已。五百罗汉飞升虚空。高声唱言。奇哉无常甚大迅速。如河驶流逝而不返。我等昔者自睹世尊。今乃言闻。皆各悲泣而说偈言。

咄哉诸有苦回动如水月

不坚如芭蕉亦如幻影响

如来大雄猛功德超三界

犹为无常风[漂*寸]流而不住

五百罗汉说是偈已还复本座。尔时迦葉问诸比丘。阿难所言不错谬耶。皆曰。不异世尊所说。于是迦葉命优波离。集毗尼藏。迦葉自集阿毗昙藏。集法藏已。摩诃迦葉即说偈言。

以此尊法轮济诸群生类

十力尊所说皆当勤修行

此法是明灯能破诸黑闇

诸贤宜受持慎勿生放逸

尔时迦葉入愿智三昧。观所集法无阙少耶。思惟已讫知皆具足。便作是念。如来大师我善知识。利安饶益如母爱子。我今以法益同梵行。示未来世作大悲想。欲使大法流布不绝。始于今者报如来恩。我年朽迈身为老坏。臭烂之体甚可厌恶。无常危败不可依持。恒为诸苦之所恼害。谁有智者当乐此身。我今宜可入般涅槃。复更思惟。我今当住大慈大悲佛婆伽婆真善知识。无量净善功德所熏。微妙舍利所在之处。皆往礼拜恭敬供养。即飞虚空至四塔前礼拜供养。复诣八塔至心恭敬。譬如雁王飞到大海娑伽罗宫礼敬佛牙。如大壮士屈伸臂顷至忉利天。释提桓因与诸天众。出迎迦葉礼敬供养。摩诃迦葉告帝释曰。我欲涅槃。礼如来发故来至此。释提桓因闻是语已。心怀惆怅悲泣懊恼。自取佛发敬授迦葉。迦葉受已至心礼敬。牛头栴檀以用供养。供养已讫语诸天子。五欲无常不可久保。如花上露见阳则晞。唯有善法深可愿乐。当观苦空慎莫放逸。作是语已从彼天没还王舍城。阿难随逐未曾舍离。恐入涅槃或不睹见。后于少时摩摩迦葉告阿难曰。汝独入城。我亦当往。尔时迦葉着衣持钵。入王舍城作是念言。阿阇世王本与我要。若涅槃时必来见我。我今当往告之可乎。到王门下语守门人。为我白王。摩诃迦葉今在门外欲得相见。守门人言。王今睡眠。若觉之者恐贻罪累。迦葉语言。王若觉者。好为我语。摩诃迦葉欲入涅槃。来与王别不见而去。于是迦葉至鸡足山。于草敷上跏趺而坐。作是愿言。今我此身着佛所与粪扫之衣。自持己钵乃至弥勒令不朽坏。使彼弟子皆见我身而生厌恶。复作是念。阿阇世王若不见我。沸血必当从面而出。命不全济。若使彼王与阿难来。山当为开令其得入。若还去者复当还合。便舍命行唯留少寿。应时大地六种震动释提桓因与诸天子。以曼陀罗花天诸末香。供养舍利生大悲恼。而作是言。如来灭度感恋未息。迦葉涅槃增我悲恼。宾钵罗窟即便空旷。巷里穷酸苦厄羸劣。贫露孤寒彼恒矜愍。今舍之去谁当覆护。如十五日天无云翳。月及众星处空显现。如来圣众亦复如是。住在世尊犹如星月。死无常云如何卒起。一旦隐蔽最胜福田。诸天如是极生悲感。哀摧号哭啼泣懊恼。共相裁抑归还天上。阿阇世王于睡卧中。梦屋梁折。寻便惊觉心生惶怖。门人白王。摩诃迦葉欲入涅槃。来与王别正值眠息。令我致意即便回还。王闻是事闷绝躄地。冷水洒面方得醒悟。举声大哭涕泣盈目。我何薄祐垢障深厚。诸圣涅槃不一睹见。即诣竹园礼阿难足。问言。迦葉灭度未耶。阿难答言。已涅槃矣。今在何处。我欲供养。于是阿难共阿阇世王向鸡足山。王既到已山自开辟。迦葉在中全身不散。曼陀罗花以覆其上。王见是已发声号哭。举身投地。[卄/積]诸香木欲阇毗之。阿难问言。欲作何等。答欲耶旬。阿难言曰。摩诃迦葉以定住身待于弥勒。不可得烧。弥勒出时当将徒众九十六亿至此山上见于迦葉。时弥勒众皆作是念。释迦如来弟子身形卑陋若此。彼佛亦当与斯无异。于是迦葉踊身虚空作十八变。变为大形充满世界。时弥勒佛即就迦葉取僧伽梨。是时大众见其神力。除憍慢心成阿罗汉。王供养已还归本国。时鸡足山还合如初。

End

无业禅师悟道因缘

明 尧汾州(今山西汾阳)无业禅师,马祖道一禅师之法嗣,商州(陕西商洛)上洛人,欲姓杜。其母李氏怀他之前,有一次做梦,听到空中有个声音问她:寄居得否?她答应了,醒来后不久就怀孕了。无业禅师诞生的那天晚上

因缘乞丐

李英棣京都的清晨,天蒙蒙的将亮未亮,在西本愿寺的本堂阶下跪着一位年约四十岁的乞丐。天亮后,西本愿寺的大门开启,乞丐静静的合掌念佛,直到早课结束。白天,他在西六条的新町乞食,每当有人施舍食物给他时,他便

善会禅师悟道因缘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夹山善会禅师,船子德诚禅师之法嗣,俗姓廖,广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广泛听习经论,对戒定慧三学颇能通达。后住润州(今江苏镇江)鹤林,讲经示众,因听道吾禅师之劝告,前往秀州(

余弘律之因缘

◎ 弘 一弘律因缘初出家时,即读《梵网合注》。续读《灵峰宗论》,乃发起学律之愿。受戒时,随时参读《传戒正范》及《毗尼事义集要》。庚申之春,自日本请得古版《南山灵芝》三大部,计八十余册。辛酉之春,始编《

珍惜因缘

◎ 圣严从禅的立场来解释,生命是时间加上空间的活动,在时间的过程之中移动,在空间的范围之内变化,时间加空间,觉得有个我的存在,这就是生命。因此,生命似乎是一桩不可捉摸的事,其实不然。生命是一个事实,它

刘经臣居士悟道因缘

◎ 法 宝签判(官职名)刘经臣居士,智海本逸禅师之在家得法弟子,字兴朝。少年时以才高俊逸,登上仕途。当时他对佛法并不相信。三十二岁时,刘经臣偶然与东林照觉常总禅师相识,相谈甚欢。在常总禅师的启迪下,刘

恶行莫做!佛说筋骨节酸痛的因缘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禅宗开悟因缘

或许大家常常听说禅宗门下,往往是在言下顿悟,于是就觉得开悟之事是灵然一句超象外,远处三乘不用修的,但是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指月录》和记录大禅师们生平的行状,就会发现开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以下以即

李炳南:未证真如应慎因缘

学重行解相应。解而不行,说食数宝;行而不解,多入歧途;两俱有过。今修净者;但曰念佛,求生西方,只知向果上攀缘,至于所念,如法与否,慢不加察。是于因力缘力,反而忽之,宁非不知务本耶?经曰:因地不真,果招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李炳南:李老居士的学佛因缘

区区学佛因缘,自幼受家庭熏习,但以种种关系,其间若断若续,一直到三十岁以后,才可说是有信仰。此是沾了苏州弘化社的光;因以前所读之经无非是《金刚》、《楞严》、《法华》、《圆觉》之类。其实是囫囵吞枣,望文

李炳南:李炳南居士的皈依因缘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反对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爆发,西北军攻占了莒城,中央军来援,把莒县县城包围起来。莒县监狱官李炳南被围困在城中,时间长达半年。路过的部队占据民房,勒索民饷

李炳南: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

佛陀之圣号为何十种,以何因缘而称呼?答:佛陀十号,并非姓氏之称,乃就其德能之大而显者,定有十种称颂耳。如今称赞人曰,某公吾兄先生,是三号焉。曰某公某长是良吏是正人是国家之柱石,是五称焉。中国以前之封号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

杜甫与佛教的因缘◎许美中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原籍湖北襄阳,迁居河南巩县。杜甫早年研习儒学,二十岁时开始漫游吴越齐赵,过了十年左右裘怀清狂的生活。三十五岁以后到长安求官,不第。后两次献赋,

宿世因缘

宿 世 因 缘◎ 莲大士窥基的父亲尉迟宗,是唐代左金吾将军。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人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

本焕老和尚:念佛要有福德因缘

首座和尚、班首师父、各位执事、各位护法居士:你们各位来问我本焕小和尚,天天不过堂,为什么今天来过堂?我现在倚老卖老,虽然我倚老卖老,但我不比大家起的迟,我可以告诉大家,我每天四点就起床,一直诵经到七点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修慧要有深厚的福德因缘作基础

净慧法师学佛就是向佛学习,学习佛是如何觉悟的。佛就是觉,《六祖坛经》上讲,迷即众生,觉即佛,一念迷即众生,一念觉即佛。生佛之间,只是一字之差。看似简单,可是真要觉,却不是那么容易,这中间要克服种种困难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

一切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静波法师交织爱与恨,是劫还是缘?一切也都只是因缘的一场会聚,有缘则聚,无缘则散。轮回,皆缘由爱恨情仇,父母儿女夫妻朋友,皆不出要债还债报恩讨怨。所谓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虽然

天下事皆有因缘

◎ 印 光【原文】天下事皆有因缘。其事之成与否,皆其因缘所使。虽有令成令坏之人,其实际之权力,乃在我之前因,而不在彼之现缘也。明乎此,则乐天知命,不怨不尤。素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矣。汝独不知身为人子,

出家在家因缘不同切莫强求

静波法师《维摩诘经方便品》中说: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维摩居士也有自己的妻子,但是他又去修梵行、离欲。你说那是不是功夫呢?绝对是功夫。我要再重复一遍曾经说的一句话:放下不是放弃,随缘不是随便。所以,在家

要有八种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

宣化上人谈到莲花化身,不是那么容易的,要修很多人所不能修的苦行,要有八种的因缘,才能得到莲花化身。第一种,至失命不说他过:不要说是小事情,甚至于把生命丢了,你也不讲他人的过错。即使只要辩说: 啊!那事

因缘

现在有一句流行的话:向钱看。钱,有那么重要吗?除了向钱看,世间上可看的东西太多了,有的人喜欢看山,有的人喜欢看水,有的人喜欢看书,有的人喜欢看人;也有人喜欢看各种表演、喜欢看各种奇人妙事,喜欢看电视、

胡小林:随缘,但不要自己制造因缘

等待因缘,不要自己制造因缘,自己制造的因缘往往是不好的,不是有个故事吗?说一个乌龟从海边出来了,从海边那个洞里头出来,出来以后一个小孩看见了,一个小孩看见这乌龟以后,他觉得天上有老鹰,因为老鹰吃海龟,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

耶舍长者闻法的因缘证严法师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真是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余道。一切因缘生,一切因缘灭,因缘来时,就要看我们是否能好好把握因缘,佛在

改变命运要修福修慧从因缘果报上来改变

惟觉法师福报代表这一生当中的经济环境,有福报的人做任何事都很顺利;没有福德,做任何事都会遇到困境,经常一筹莫展,所以福报的熏修很重要。中国有句俗话,大树底下好遮荫。一棵树枝叶茂密,树荫愈大,就能容纳许

学佛要懂因缘敢承担

◎ 梦 参地藏菩萨在《占察善恶业报经》上说:如果不至心,虽念我的名号,等于没有念;听到我的名号,不名为闻,也等于没有听到。这个含义就是你跟地藏菩萨这个因缘没有建立起来,虽然听到名号,你没有什么信乐心,

佛教的十二因缘

佛教的十二因缘◎ 葛兆光人生都是痛苦的,仿佛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循环流转的苦难历程,从生到死,从死到生,处于生生不息的轮回之中的众生,好像没有办法逃出这种苦难的缠绕,这一生如此,下一生也如此。有人就说,西

把握因缘,带动良善社会风气

证严法师年轻人,是社会未来的希望。慈济大专青年联谊会已经成立十年了,十多年前,很多慈青还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现在已经在社会各个角落承担不同的职业,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还有的一路深造,从硕士进修到博士,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皈依三宝而生天的因缘◎ 北魏吉伽夜 【经文】尔时。舍卫国须达长者以十万两金雇人。使皈依佛。时有一婢闻长者语。即皈依佛。命终之后生三十三天。于是往集善法堂。帝释以偈而问言。汝宿有何福。得生于天中。光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

我认识金山活佛的因缘乐观法师一提到金山活佛,马上就好像有一个蹲蹲跄跄蹢蹢躂躂类似济公活佛那副神情形状的影子映现在我的面前,我同这位带着神奇气氛的人物首次接触见面,那是在民国十七年的夏天,一个偶然的因缘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 果 如该怎么修行才能出苦离苦呢?首先,要知道一切皆是因缘和合的假有,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因为自己还没办法体认、亲证这个的道理,所以仍要借假修行,等到你修到了净除妄念、妄觉、妄分

因缘所生法

因 缘 所 生 法◎ 梁启超一般人多以佛教为谈玄家,在后此各派佛学诚有此倾向,原始佛教却不然。释迦是一位最注重实践的人。当时哲学界最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

徐恒志:涵芬集 第四部分 纪念文集 3、我的学佛因缘

3、我的学佛因缘徐恒志(一九五三年八月)我原籍是浙江镇海,父亲治儒学,能文艺,秉性明达、慈厚,常常济人的贫苦,解人的危急,曾以薪水收入,节衣缩食赡养族中鳏寡老少的生活几十年。在饱经忧患、阅历沧桑之后,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净 慧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七天的时间,转瞬之间就过去了。时间是迁流的,世事是无常的,人生也是短暂的,这都说明了世间一切事物的有限性。另外一方面,我们人的妄想、人的欲望却

一日禅:顺境逆境皆是因缘

人生数十年,顺境逆境皆是常事。顺境使人顺悦的同时,亦容易让人懈怠;逆境则相反,虽容易让人倍觉焦躁痛苦,可一旦坚忍跨过,则更上一个台阶。所以当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心里定要坚定信念,与其自怨自艾,更不如将

于凌波:十二因缘观

十二因缘观于凌波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中,除了三法印和四圣谛外,尚有十二缘起论。十二缘起论就是十二因缘观,在第六章第四节中已有过介绍。但前面介绍的只是十二缘起的流转门,尚有后一半还灭门未介绍出来。所谓十二缘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在清季宣统末年中秋节过后的第二天,南京城廷龄巷的金陵刻经处内,客厅中有许多人在开会。他们都是南京佛学研究会和金陵刻经处的人员,开会的目的,是要选出一位新会长。老会长卧病在床,病情日重,昕以授意他们选出

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

在很多人眼中一直以为五台山只是一座山的名字没想到是有五座山峰其最高峰──叶斗峰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的最高峰素有华北屋脊之美称五台山因其五座主峰峰顶平缓有如垒土之台而得名五座台顶上分别供奉着文殊菩萨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界诠法师的学佛出家因缘

文/界诠法师我是五九年出生的,六零年闹饥荒,六零、六一、六二连续三年都闹饥荒,以后也都吃不饱,有得吃但是吃不饱。一直到八五年我去北京读书的时候还是吃不饱。为什么吃不饱呢?粮食是限量供应的。现在小孩子会

明海大和尚:随顺因缘的背后 还有一句很重要的话

我们坚持初发心特别是坚持发菩提心是非常不容易的。佛法里有许多故事讲到坚持菩提心不退的不容易,其中一个故事讲释迦牟尼佛座下的比丘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在很久以前就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要修菩萨行就要修

慈悲的因缘到了 你自然也会素食

念佛之人为什么要吃常素呢?由于念佛一法是大乘佛法,修菩萨道圆成佛果。成佛的种子是什么呢?是慈悲心、大慈悲心,本着慈悲心的因缘,我们要吃常素,不能伤害众生。一是为了圆修佛果的目的、慈悲心的培植,我们要吃

韩清净:十义量 因缘业果义第六

因缘业果义第六已辩善巧,今次当说因缘业果是诸善巧所依处故。云何因缘业果?谓若有法能顺益彼即说此为彼因,若此与彼为生起依即说此为彼缘,若能造作说名为业,若所成办说名为果。此中一一复有差别,谓有十因、四缘

雪漠: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

因缘的波光中藏着解脱的秘密相续迁流化,灭灭又生生。如水翻泡沫,似波光盈盈。当你注意观察自己的生活和身边一切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规律,什么规律呢?就是你无法从中找到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物体,也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世尊与燃灯佛的因缘

以前有个提和卫国,国王名叫灯盛,他有一位神奇的儿子,出生之时身边一切光明照彻,犹如明灯,因此被称为燃灯太子(锭光太子)。国王灯盛在临终之时将政务托付给了锭光太子,太子明白世事无常的道理,根本无心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