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09:54

第一卷 根本说一切有部苾刍尼毗奈耶

三藏圣教序

唐中宗皇帝制

盖闻。苍苍者天列星辰而著象。茫茫者地奠川岳以成形。仰观天文既如彼也。俯循地理又若斯焉。夫以妙旨幽微。名言之路攸绝。真如湛寂性相之义都捐然。则发启心聋。资法雷之激响。奖导迷众俟觉首以司方。故知假名不坏。於常名乐说。乃诠於无说至若象外之象。犹称三界之尊天中之天。爰著六通之圣法王见利孕育於七十二君。梵帝乘时牢笼於万八千岁。周星閟彩言符降诞之徵。汉日流祥载叶通神之萝。故能威扬沙劫化被尘区。玉毫舒耀而除昏。金口弘宣而遣滞。破烦恼之贼讵。藉干戈坏生死之军。惟凭慧力癖圆明之界。广纳於无边。开常乐之门。普该於有识。纵使浮天欲浪境风息而俄澄。涨日情尘法雨霑而便廓。归依者销殃而致福。回向者去危而获安。可谓巍巍乎。其有成功荡荡乎。而无能名者矣。但四生蠢蠢未悟。无常六趣悠悠俱缠有结。讵知空华不实。水月非坚。驰逐於五阴之中。播迁於三界之域。纳诸品汇终俟法门。自白马西来。玄言东被世尊。则随类敷演众生。乃逐性开迷。马鸣擅美於琼编。龙树胜芳於宝偈。於是遥通震旦。远布阎浮。半满之教区分大小之乘。并骛澄安后德。接武於胜场。琳远高人骈踨法宇。遂使微言著范。历千古而扬英声。至(丿 目 责)流规。周十方而腾茂实。顷属后周应运。大扇魔风遂使天下招提。咸从毁废。寰中法侣并混编甿。嗟乎。阒寂禅居。空留宴坐之处。荒凉慧苑。无复经行之踪。爰洎开皇。重将修建。旋逢大业。又遇分崩。鬼哭神吟。山鸣海沸。既遭涂炭。宁有伽蓝。正法消沦。邪见增长。於是人迷觉路。邅迴於苦集之区。俗蔽真宗。羁绊於盖缠之内。

我大唐之有天下也。上凌巢燧。俯视羲轩。三圣重光。万邦一统。威加有截。泽被无垠。掩坤络以还淳。亘乾维而献款。再悬佛日。重补梵天。龙宫将八柱齐安。鹫岭共五峰争峻。大弘释教。谅属皇朝者焉。大福先寺翻经三藏法师义净者。范阳人也。俗姓张氏。五代相韩之后。三台仕晋之前。朱紫分辉。貂蝉合彩。高祖为东齐郡守。仁风逐扇。甘雨随车。化阐六条。政行十部。爰祖及父。俱厌俗荣。放旷一丘。逍遥三径。含和体素。养性恬神。摘芝秀於东山。挹清流於南涧。可谓寻幽丹峤栖偃白云臬鹤。於是吞声场驹以之执影。法师幼挺明晤。夙彰聪敏。才俞辩李之岁。心乐出家。甫过游洛之年。志寻西国。业该经史。学洞古今。聪三藏之玄枢。明一乘之奥义。既而闲居习静。息虑安禅。托彼山林。远兹尘累。三十有七。方遂雅怀。以咸亨二年。行至广府。发踪结契数乃十人。鼓棹升航。唯存一已。巡南溟以遐逝。指西域以长驱。历严岫之千重。凌波涛之万里。渐届天竺。次至王城。佛说法华灵峰尚在。如来成道圣躅仍留。吠舍城中。献盖之足跡不泯。给孤园内布金之地犹存。三道宝陛居然目睹。八大灵塔邈矣亲观。所经三十馀国。凡历二十馀载。菩提树下屦攀折以淹留。阿耨池边几濯缨而澡。鑑法师慈悲作室。忍辱为衣。长斋则一食自资。长坐则六时无倦。又古来翻译之者。莫不先出梵文。后资汉译。摭词方凭於学者。诠义别禀於僧徒。今兹法师不如是矣。既闲五天竺语。又详二谛幽宗。译义缀文咸由於已出。指词定理匪假於旁求。超汉代之摩腾。跨秦年之罗什。所将梵本经共四百部。合五十万颂。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以证圣。元年夏五月方届都焉。则天大圣皇帝。出震膺期。乘乾握纪。绍隆为务。弘济为心。爰命百寮兼整四众。虹幡辉日。凤吹遏云。香散六铢。华飘五色。锵锵济济。炜炜煌煌。迎于上东之门。置于授记之寺。共于阗三藏及大福先寺寺主沙门。复礼西崇福寺主法藏等。翻华严经后。至大福先寺。与天竺三藏宝思末多。及授记寺主慧表沙门胜荘慈训等。译根本部律。其大德等。莫不四禅凝虚。六度冥怀。悬法镜於心台。朗戒珠於性海。词林挺秀。将觉树而联芳。慧炬扬辉。澄桂轮而合影。浑金璞玉。谅属其人。诚梵宇之栋梁。实法门之龙象。已翻诸杂经律二百馀卷。缮写云毕。寻并进内其馀戒律诸论。方俟后诠五篇之教。具明八法之因。备晓鹅珠。尚护虫命无伤。浮囊必取於不亏。油钵终期於靡覆。崇圣教之纲纪。启含生之耳目。伏愿上资先圣。长隆七庙之基。下逮微躬。恒佐九天之命。迁怀生於壽域。致薄俗於淳源。岁稔时和。远安迩肃。顾以万机务总四海事。殷爰凭乙夜之馀式。赞弥天之德。课虚扣寂。聊题序云。

毗奈耶序

稽首大悲尊能哀愍一切

面满如初日目净若青莲

佛生调伏家弟子众调伏

调伏除众过敬礼法中尊

佛说三藏教毗奈耶为首

我于此教中略申其赞颂

如树根为最条干由是生

佛说律为本能生诸善法

譬如大堤防瀑流不能越

戒法亦如是能遮于毁禁

诸佛证菩提独觉身心静

及以阿罗汉咸由律行成

三世诸贤圣远离有为缚

皆以律为本能至安隐处

若此调伏教安住于世间

即是诸如来正法藏不灭

戒是能安立如来正法灯

离此即便无安隐涅槃路

佛游于世间随处说经法

律教不如是故知难值遇

如地载群生能长诸卉木

律教亦如是能生诸福智

佛说由律教能生众功德

奉持得解脱毁破生恶趣

象马若不调制之以钩策

律教亦如是不调令善顺

如城有隍堑能御诸怨敌

律教亦如是能防于破戒

譬如大海水能漂于死尸

律教亦如是能除诸破戒

律是法中王诸佛之导首

苾刍喻商旅此为无价珍

破戒逾蛇毒律如阿伽陀

盛壮意难调以律为辔勒

律于善道处常与作桥梁

亦于恶趣海能与为船筏

若行于险路戒为善导者

若升无畏城以戒为梯嶝

大师最胜尊亲说于律教

此二无差别咸应归命礼

佛及圣弟子咸依律教住

于戒生恭敬故我归命礼

我依律赞叹此说应尊重

于初首归依吉祥事成就

毗奈耶大海涯际淼难知

差别相无穷岂我能详悉

大师律教海甚深难可测

我今随自能略赞于少分

世尊涅槃时普告诸大众

汝于我灭后咸应尊敬戒

故我申赞颂欲说毗奈耶

仁等应至心善听调伏教

别解脱经难得闻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如说行者更难遇

诸佛出现于世乐演说微妙正法乐

僧伽一心同见乐和合俱修勇进乐

若见圣人则为乐并与共住亦为乐

若不见诸愚痴人是则名为常受乐

见具尸罗者为乐若见多闻亦名乐

见阿罗汉是真乐由于后有不生故

于河津处妙阶乐以法降怨战胜乐

证得正慧果生时能除我慢尽为乐

若有能为决定意善伏根欲具多闻

从少至老处林中寂静闲居兰若乐

合十指恭敬礼释迦师子

别解脱调伏我说仁善听

听已当正行如大仙所说

于诸小罪中勇猛亦勤护

心马难制止勇决恒相续

别解脱如衔有百针极利

若人违轨则闻教便能止

大士若良马当出烦恼阵

若人无此衔亦不曾喜乐

彼没烦恼阵迷转于生死

八波罗市迦法总摄颂曰。

不净不与取断人称上法

触八事覆随斯皆不共住

不净行学处第一

尔时菩萨在睹史天宫。将欲下生。先以五事观察世间。云何为五。一观远祖。二观时节。三观方国。四观近族。五观母氏。时六欲天来至母所。三净其腹。摩耶夫人因寝。梦见六牙白象来降腹中。于时大地六种震动。于此世间有大光明普皆照耀。世界中间幽闇之所。日月威光不能照处皆悉大明。其中有情。由黑闇障之所映蔽。从生至死于自身分尚不能睹。何况余类能互相见。遇斯光已生奇特想。咸作是语。云何此中忽有众生。乃至菩萨初降诞时。大地震动普放光明。如前无异。于此三千大千世界。有缘之类见斯光者。欢喜踊跃生希有想。

时有四大国王。各生太子。室罗伐城梵授大王。初诞子时有大光明。便作是念。由我圣子福德力故。放大光明普照世界。宜与我子名曰胜光。又王舍城大莲花王。初诞子时亦有光明。便作是念。我子福力诚为希有。初生之时大光遍照。犹如日轮影光炽盛。母又名影。宜与我子名为影胜。又憍闪毗国百军大王。初诞子时亦见光明。便作是念。我子福力有大光明。如日初现普照世间。宜与我子名曰出光。又嗢逝尼国有大轮王。初诞子时亦见光明。便作是念。我儿生时有胜光彩。犹如灯明能破大闇。宜与我子名曰灯光。虽彼四王各生喜念。云此神异皆由我子。岂知威光乃是菩萨慈善根力广大熏修不可思议福德所致。当于此日大释迦氏难陀为先。俱时诞生五百童子。其耶输陀罗鹿母瞿舁此三为首。俱时诞生六万童女。复有五百侍男阐陀为首。及五百侍女同时而生。又有五百母象建托为首。及五百牝马各生一子。是时大地忽然自现五百伏藏。诸有边隅不臣之处咸来宾伏。

是时释梵大王与诸天众百千围绕。恭敬尊重亲事菩萨。又诸王都城邑聚落一切长者婆罗门等。咸为瞻仰礼事菩萨普皆云集。于时净饭王作如是念。以我宿福之所招感。今有圣子来生我家。又能成就一切胜事。宜与我子名一切事成。

尔时摩揭陀国有一大城名尼拘律。安隐丰乐人民炽盛。于此城中有大婆罗门亦名尼拘律。富有财产多诸仆使。金银珍宝仓库盈溢。有大力势如毗沙门王。复有十八广大聚落以充封禄。十六大邑以充仆使。有六十亿上妙真金。其摩揭陀主大莲花王有千具犁。婆罗门家犁数亦等。恐招过咎。于千数中但减其一。然由宿因福善所感业果成熟。种糠麦子便生金麦。每收果实满二百余石。其人每日朝觐王时。恒以一掬金麦献寿。愿王福命无穷。后于望族娶女为妻。经历多年了无子息。恒求继嗣竟未称心。遂便享祭一切神祇。虽久祈请不能遂意。心怀忧苦掌颊而叹。我今家资巨亿。既无继嗣将欲付谁。终被官收自无毫分。母曰。汝今何故如是长叹。答曰。我今身心岂得安隐。资产丰赡世所希有。现无子息形命难保。一旦寿终咸皆散失。母曰。且止勿忧示汝方便。我见世间无子息者。或自祈请或令他求。发殷重心无愿不果。子白母曰。其事如何。母曰。我先无子。求尼拘律树遂便有汝。汝今宜于神树竭力祈请。但求一子必当遂意。时婆罗门奉母教已。于后园内毕钵罗树下。广设珍羞具申祈请曰。伏惟树神早授我子。若称愿者。请于此处广立神堂。并设大会庆谢殊恩。于日日中常作如是祈请发愿。又告神曰。若不遂意我当连根伐树令汝无依。于时天神知此殷勤心生惶惧。念我无力当如之何。即便速往毗沙门处。白言大天。有婆罗门为求子故。于我住处欲为斩伐。幸愿垂恩曲存愍济。天王闻已。自念无力。即往上天。白帝释曰。愿见听察。今我所管居住之处。有人求子不能遂心欲为斩伐。既有斯厄幸愿哀怜。天主闻已告辅佐曰。若有天子衰相现前须来报我。作是教已敬承天命。后于异时有一天子五衰相现。即便速往告天主曰。今有天子死相现前。命来告曰。汝今宜往瞻部州内尼拘律城大婆罗门家而往受生。作是语已。天子启曰。大天当知。彼婆罗门自恃尊贵深生放逸。然佛大师出兴于世。化缘若毕当入涅槃。我有宿愿于世尊处专修净行。恐生于彼为我障碍。天主告曰。汝勿忧虑。我当助汝于一切时令无放逸。彼命终已。便往尼拘律氏托蕴受生。聪慧女人有五奇智。何谓为五。一知男子有欲心。二知时节。三知从某人得娠。四知是男。五知是女。于时彼妇既有娠已心大欢喜。告其夫曰。仁者知不。今有善子来入我胎宜大庆悦。夫闻说已喜遍身心。高声唱言。善哉安乐。我从昔来终日竟夜。一心愿得承家之子。百年之后随己力分。修诸福业咸称我名。令此功德资助父母所生之处福乐无尽。凡我家务有所付嘱。作是语已。于高楼上敷设宝座安置其妻。专使名医调和将护。衣服饮食触事合宜。兼令一切冷暖涩滑酸碱之类。轻重适时温凉得所。遍身庄严上妙璎珞。涂饰花鬘光彩超绝。譬如天女居欢喜园。凡所游践皆在床褥。往来未曾足履于地。耳目所经终不听视邪恶声色。月满生男。姿容超绝。光相炳耀如赡部金。顶圆如盖臂长过膝。鼻修且直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众相具足。三七日后诸亲欢会。此儿今者欲作何字。相与议曰。今此孩子。本于毕钵罗树求得。应名毕钵罗。又从氏族可名迦摄波。由此时人称毕钵罗。或云迦摄波。便以孩子授八养母。随其所须不令阙乏。给以乳药酥膏及余众妙资养之物。速便长大如莲出水。至童子位将付明师。习学技艺及诸典籍。一经耳目记持不忘。执捉净瓶威仪进止无不明察。翁声蓬声及四薜陀悉皆明了。所谓一颉力薜陀。二耶树薜陀。三娑摩薜陀。四阿健薜陀。(薜陀译为明智若解此四则智无不周用无不备应云四明论总有十万余颂口相传授不合书于纸叶其中义者初广明作业二盛陈赞颂三说祭药法式四治国养身诸婆罗门咸多诵习斯之四号无可正翻为此俱存梵字翁声即是咒术发端之句蓬声乃是命召神祇之言其薜陀声韵外道执以为常起乎自然来从无始此声常住恒在虚空人口发出即是无常旧云四围陀者讹也)于诸世间在地居空考诸祥变。复闲方法。谓自祭祀教他祭祀。自习诵教他习诵。或自布施及受他物。于此六事无不明晓。并属四明所有支派究畅皆尽。能显自宗善破他论。智识分明利同于火。众推先俊请为师导。教婆罗门子五百余人。年既长大。其父告曰。迦摄波。汝今知不。年既长成宜遵婚礼。答曰。世间欲乐非我所愿。父又诲曰。夫为人子须绍家业。敬事祖祢无令绝嗣。迦摄波曰。父岂不闻。古仙论曰。乐隐遁者其神清升至究竟处。父曰。嫁娶之仪岂非正典。答曰。此是近伐俗论非古仙法。时迦摄波即便叹曰。我于今者何期祸哉。一陷欲泥永劫难出。父母恩重复不可违。此乃进退逃避无路。时父再三殷勤诲示。其人恭顺不敢违命。覆自思惟。设何方便得免斯缚。遂启父曰。今若见逼为婚娶者。请以紫金铸一女像。父速为造应时成就。色相分明容仪可爱。量如人等。时迦摄波既观金女。报其父曰。若得如此女人。我当随教共为婚匹。父闻语已。内怀愁恼以手掌颊叹息而住。祸哉我今何处卒可求得知斯美女。时诸学徒见其忧苦。问曰。何意长者如是忧愁。便以事告。谁能获此端正女耶。学徒告曰。可为求觅。遍观世间未见有器而无盖者。如迦摄波具众福德。如斯妙女应亦可求。时诸学徒即说颂曰。

于此大地广无边如是之人必应有

此子既是大福德今为求婚愿勿忧

应可更造三金女像。我等擎持周遍四方。必望得见如斯美女。时诸学徒持一金像。号曰金神。鸣鼓吹螺盛兴供养。花盖云布周遍城邑。在处寻访渐次行至劫比罗城。于此城中有大婆罗门亦名劫比罗。富有资财多诸仆使。广如前说。乃于望族娶女为妻。未久同居便生一女。颜容超绝人所乐观。于时父母欲与立名。然此小女容仪可爱。端正无双禀性贤善。复是劫比罗女。应名妙贤。

于时妙贤年渐长大。妍花妇德四远咸知。时诸学徒持金女像。所至城邑大声遍告诸士女曰。君等当知。若有能以香花妙物供养天神者。此神能与五种大愿。一者当生富贵家。二者娉于贵族。三者不被夫轻。四者生有德子。五者夫常随意。既闻告已。诸有少女各持香花。诣金神处咸申敬奉。时妙贤父告其女曰。诸人咸往供养天神。汝亦宜应往申献奉。妙贤答曰。何意当须供养于彼。父曰。奉彼金神能满五愿。生富贵家。娉于贵族。夫不见轻。生有德子。夫主随意。于时妙贤告其父曰。我性不是贪欲之女。谁能辄往礼彼天神。父告女曰。虽无所望礼亦何损。宜可暂去与众同观。其女敬顺不违父意。遂将诸女以为伴属。诣天神处。既至彼已。此女威光赫耀映蔽金神如聚黑铁。时诸学徒既见斯事各生希有。共相议曰。我神威光今向何处。为是天龙八部神等吸将去耶。为是此女映夺使然。如何紫金变成黑铁。妙贤见已共伴归家。此女天像神还复金色。时诸学徒共观斯事并叹希奇。问诸人曰。此谁家女容彩无双。由彼威光变金成铁。诸人报曰。斯乃是彼大婆罗门劫比罗女。名曰妙贤。威光之力。诸徒既闻各怀惊喜。遂便共诣大婆罗门家。稽首拜已。白言长者。南方有城名尼拘律。于此城中有大婆罗门亦名尼拘律。富有财产多诸仆使。金银珍宝库藏盈溢。有大力势如毗沙门王。乃有十八广大聚落以充封禄。十六大邑以充仆使。有六十亿上妙真金。其摩伽陀主大莲花王有犁千具。婆罗门犁数与王等。恐招过咎但减于一。其人有子名迦摄波。容貌希奇聪睿无匹。明四薜陀并闲杂术。能建自宗善摧他论。智识猛利事同炬火。未有婚匹故远相求。时婆罗门劫比罗。早以钦承迦摄波德。今闻殷富喜副先心。报诸人曰。敬随来意。共结亲婚。时诸学徒既蒙许已。喜还本宅告大婆罗门曰。我等已为迦摄波求得贤室端正无双。劫比罗城大婆罗门女。名曰妙贤。其婆罗门闻是语已生大喜庆。答曰。我比所求今蒙遂意。其迦摄波闻已便念。为我求妻。虽言已得。传闻殊胜未审何如。我今宜可自往观察。遂诣父母。稽首白言。二尊当知。我今暂欲游观他处。父母告曰。我等二人有汝一子。爱念情重婚时复至。暂随游观可速归还。时迦摄波辞父母已。往劫比罗城。易服变形。缝小叶器。巡行乞丐。问知其舍。至彼门首。然而此国凡施食时。令少女持出。于时妙贤闻有乞者。遂自手擎食授与乞人。时迦摄波既见女已生希有想。遂便叹曰。如斯美貌举世无双。虚弃光华甚为难事。妙贤闻已。便告彼曰。岂所许者身已亡耶。迦摄波曰。彼人现在。女曰。若尔何缘忽作斯语。复告人曰。彼虽现在情不乐欲。女闻此语。亦惊叹曰。实为希有实为善事。我亦至诚不乐行欲。迦摄波曰。贤女。必如此者我是其人。我今与尔共立盟誓。父母之教诚不可违。除初婚时暂尔执手。过斯已后所有身分誓不相触。时迦摄波共立契已。归会宗亲以成大礼。妻归之后于一柱观。敷设床座男女同居。随处一边各修善业。共厌世事专求出道。曾无一念起染欲心。时迦摄波。告妙贤曰。

遍观生死诸过患咸由爱染作因缘

世人皆悉共行非岂悟长沦三有海

又告妻曰。贤首。凡是女人性多惛睡。初夜后夜汝可安眠。于中夜时我暂消息。后于异时妙贤正卧垂手床前。其迦摄波或时经行或坐思惟。时天帝释见此事已。作如是念。吾今自往试迦摄波。为是诈妄欲邀名利。为是真实求解脱乎。即从天下化作一蛇。张口吐毒现可畏相。向妙贤处欲啮其臂。迦摄波见已。乃疾疾行至妙贤所。将宝扇柄举手置床。是时妙贤从睡惊觉。告其夫曰。圣子。勿亏盟誓。勿亏盟誓。迦摄波曰。岂汝不见黑毒蛇来。于时妙贤以颂答曰。

宁使我身遭毒蛇慎勿亏誓来相触

蛇毒但令一身死染毒沦没无边际

时迦摄波告其妻曰。贤首。汝至诚心共修净行。乃说颂曰。

履刀入火事虽难对女修行难于是

若能守志无亏犯此实世间希有事

时迦摄波更以其事告妙贤曰。非我欲心故触于汝。然以扇柄举手避蛇。时彼帝主见生嗟叹。遂往天宫。于是二人居一柱观。经十二年修清净行。如佛所说。

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

其迦摄波父母俱亡。遂知家事。复于异时往营田处观其耕地。而说颂曰。

观此耕犁处损地害诸虫

牛力复勤劳愍念如亲属

农夫苦憔悴风日损形容

作务倦耕耘见此心酸楚

时迦摄波问耕人曰。斯是谁家田作之处。耕人答曰。是迦摄波。迦摄波曰。我家宁得有斯田业。耕人曰。是父旧事今犹未息闻斯语已告耕夫曰。我从今日并放汝等。不为仆隶恣意游行。及诸牛畜任随水草亦无系缚。时迦摄波见此无益便说颂曰。

所食无过一升饭眠卧唯须一小床

两张氎布足遮身自外并是愚痴物

时迦摄波告其妻曰。贤首我今有愿舍俗出家。所以者何。在家迫窄犹如牢狱。恒被一切苦恼婴缠。诸恶知识之所随从造业因缘终无休息。出家宽旷犹若虚空。任运能修清净梵行。速能圆满至解脱处。乃为颂曰。

山林多寂静坦然无畏惧

于此可勤修能离诸缠缚

正见与邪见皆从心所生

安处空闲林智者当观察

若人贪俗务诸苦常随逐

超然离尘网能往涅槃宫

作是语已命掌库人曰。汝当与我一最下衣。我欲舍家修出离业。彼开库藏捡阅诸衣悉皆无价。唯有一叚最下氎布。略准其价。犹直一亿金钱。持奉迦摄波。彼既受已从舍而去。

尔时菩萨遍观一切老病死已。诸天围绕。便于夜半踰城出家往勤苦林。时迦摄波亦于此时。弃舍家业修出离行。作如是念。若于世间是阿罗汉者。我当依彼敬心承事。既出家已。时人号为隐士。迦摄波住多子制底边。是时菩萨住阿兰若。于六年中修苦行已。知是无益徒为劳倦。次于欢喜欢喜力二牧牛女处。食十六倍乳糜。龙王赞叹于负刍人吉祥之处受柔软草。即便往诣菩提树下。于金刚座自敷草座。结跏趺坐端身正念如睡龙王。以慈悲仗降彼三十六亿天魔兵众。证无上觉。次往婆罗痆斯国仙人堕处施鹿林中。为五苾刍及以随五。三转十二行法轮。次于大军婆罗门及二牧牛女。为说妙法令生正见。皆证初果。并留髻外道一千人等。并令归佛出家近圆。频婆娑罗王亦住见谛。次诣王舍城住竹林园。度大目连及舍利子。

次往室罗伐城。为胜光王说少年经令其调伏。次为胜鬘夫人毗卢将军及仙授等。咸令见谛。无上世尊常法如是。观察世间无不闻见。恒起大悲利益一切。于救护中最为第一最为雄猛无有二言。依定慧住显发三明。善修三学善调三业。渡四瀑流安四神足。于长夜中修四摄行。舍除五盖远离五支超越五道。六根具足六度圆满。七财普施开七觉花。离世八法示八正路。永断九结明闲九定。充满十力名闻十方。诸自在中最为殊胜。得法无畏降伏魔怨。振大雷音作师子吼。昼夜六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谁增谁减。谁遭苦厄。谁向恶趣。谁陷欲泥。谁堪受化。作何方便拔济令出。无圣财者令得圣财。以智安膳那破无明眼膜。无善根者令种善根。有善根者令更增长。置人天路安隐无碍趣涅槃城。如有颂言。

假使大海潮或失于期限

佛于所化者济度不过时

如母有一儿常护其身命

佛于所化者愍念过于彼

佛于诸有情慈念不舍离

思济其苦难如母牛随犊

尔时世尊作如是念。隐士迦摄波今应受化。即往佛栗氏国。人间游行。到广严城多子塔边。在树下座。为欲引导迦摄波故。举身光照如妙金山。晃耀希奇周遍赫奕。时迦摄波见是事已。寻光而去到世尊所。遥见如来。仪貌端正相好殊伦。诸根湛寂一心无乱。譬如山王金色照耀。欢喜踊跃高声唱言。此是我师我是弟子。世尊告曰。如是如是。迦摄波。我是汝师汝是弟子。殷心礼敬。佛复告言。实是无知诈言有知。实未曾见诈言曾见。实非大师自言是师。实非罗汉言是罗汉。实非薄伽梵云是薄伽梵。非三佛陀云是三佛陀。此诈伪人。头便破裂以为七分。汝迦摄波。我是知者说言我知。我是见者说言我见。我是大师说言大师。我是阿罗汉说言阿罗汉。我是三佛陀说言三佛陀。我有因缘为诸声闻宣说法要非无因缘。是真出离非不出离。是所归依非不归依。是实超越非不超越。是有神通非无神通。由是因缘。汝迦摄波应如是学。当作是念。我所听法与善相应。我皆恭敬专心而听。尊重存念一想不移。摄取谛思敬心而受。于五取蕴我实观知是生灭苦。于六触处我见是集是冥没故。于四念处善住心故。于七菩提分我当修习多修习故。于八解脱我当身证得圆满故。我于大师及有智者同梵行处。恒起殷重极惭愧心。我之正见念念相续。于身随转不令间断。汝迦摄波。应如是学。

End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大鉴下一世(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七佛天竺祖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天竺一十五祖。内一组旁出。斋第一祖摩诃迦叶。第二祖阿难。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第四祖优波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一卷

五灯会元 第一卷○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一卷

碧岩录 第一卷⊙碧岩录第一则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看取雪窦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一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处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耿延禧撰佛以一音。而演说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诸佛此一音。六代祖师此一音。天下老和尚此一音。吾有正法眼藏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一卷

祖堂集 第一卷祖堂卷一毗婆尸佛第一毗婆尸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般裱,母字般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祖堂卷一尸弃佛第二尸弃佛,姓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禅师讳躭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巳、堪任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易解》序 释慧律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瞭;又因文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续编偈净业弟子胡珽?述我观真性海 妙湛本不动 世出世间法 无一不具足上齐一切佛 下同含识类 平等绝思议 离诸分别相真俗皆无碍 理事悉圆融 刹那不觉了 捏目忽生华无明为系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