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广释菩提心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1 09:21

第一卷 广释菩提心论

归命三世一切佛略集大乘诸法行

建立最初胜事业我今广释菩提心

此中云何。若欲速证一切智者。总略标心住于三处。出生悲心。从悲发生大菩提心。所有最胜一切佛法。皆由悲心而为根本。此悲所因为观众生故。如圣法集经云。尔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诸菩萨不应修学多种法门。但于一法而自勤行。即于一切法如掌中得。何等一法所谓大悲。诸菩萨乘此大悲。即于一切佛法如掌中得。世尊譬如转轮圣王轮宝行处。即得一切力聚。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行处。即能成就一切佛法力聚。世尊又如士夫命根坚固。即能令诸根而得转故。而诸菩萨亦复如是。大悲坚固。乃能令诸菩提行法而得转故。

如无尽意经云。复次舍利子。当知诸菩萨大悲无尽。何以故与一切法为先导故。舍利子譬如士夫所有命根与出入息而为先导。大乘法门广大普集亦复如是。菩萨大悲为先导故。如象头经云。尔时有一天子。问妙吉祥菩萨言。当云何能发起一切菩萨胜行。复云何住。妙吉祥言。天子大悲乃能发起一切菩萨胜行。菩萨缘诸众生为境界住。是故菩萨常起爱念一切众生。而于己身无所顾惜。纯一为他长养利益。于长时中难作能作。发生诸行。

如信力法门经云。彼诸菩萨悲心坚固。为救度一切众生。时而无少分苦想。若得度已亦无所度之想。不舍一切难行苦行。如是不久诸行圆满。成本所愿证一切智。得一切佛法。如是皆由悲为根本。所有佛世尊现证一切智。大悲普摄。广为世间作最胜利益。安住无住涅槃。如是佛所行。悉以大悲而为其因。诸佛因中设有苦恼。尔时乃缘众生作意。转复多作增长不退。如佛于诸经中说。一切众生于诸趣中有种种苦。如其所应极大苦恼。菩萨常为众生悲愍观察。所谓地狱趣中有种种苦。业火烧然长时无间苦恼无尽。如世盗贼种种治罚。系缚捶打铁叉驱逐。断截身分受诸苦恼。此苦亦然。饿鬼趣中有其种种极饥渴苦。身体干枯。为伺求食故互相残害。虽常伺求纵经百岁。终不能得少分残弃及不净等。又有饿鬼自力劣薄依他胜者。虽复依止而无所得。设有所得。转为强力诸鬼。欺陵逼夺埵打治罚。受如是等无量苦恼。受是苦者。是昔人中富乐自在等类。由起诸恶故堕是趣中。畜生趣中受无数苦。起恚害心互相食啖。或有穿通其鼻或破裂其身。或打缚等极不自在。遍身楚痛。实无少分可爱乐处。如人负重尝无懈倦。虽复长时不念疲乏。又诸畜生于广野中一心肆逸。此彼奔驰曾无暂住。互相残害互起怖畏。于此趣中复有是苦。如是地狱饿鬼畜生诸趣。由起种种烦恼恶业。为其因故。彼彼趣中受诸苦恼。如人堕于崖险之处。苦恼亦然。彼人趣中有种种苦。如余处说。复次欲界诸天。欲火烧然心意散乱。欲令自心于刹那间定聚一处。竟不能得。当知欲乐坏时苦即现前。如贫苦者云何有乐。此欲天中常所堕灭。怖畏忧恼及破坏等亦非其乐。所有色界诸天。谓由诸行常所迁转。彼天报尽。或复堕于地狱等趣。如是等诸趣类中。烦恼业等常所缠缚不得自在。由是生诸苦恼。是故当知苦火炽盛。烧然世间而不休息。菩萨见是苦已即起悲心。普观一切众生。又复菩萨见诸众生受种种苦时。无怨无亲起悲愍心。平等观察而为救度。又一切众生无始已来轮回流转。菩萨未尝于一众生不起亲友之想。起是平等心故。即以是行。于十方一切众生普遍观察。若见一众生有苦恼者。菩萨爱之如子。即当代受不令众生受是苦恼。以是悲心转故。能令一切众生苦恼息灭。乃得成就大悲胜行。

如无尽意经云。此悲观行。世尊于阿毗达磨经最初演说。为欲救度一切有情故。起悲愿等力。趣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不为度众生我即不发是菩提心。

如十地经云。一切众生中。诸无救护者无归趣者。无依止者无知见者。菩萨见已即生悲念。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不为他开导教示。菩萨即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故当知诸菩萨。勇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谓即悲心坚固。

如如来智印三摩地胜上经云。菩提心所行能坏轮回苦。

如弥勒解脱经云。善男子譬如有人不取大金刚宝。别得一切金庄严具。而亦不舍大金刚宝。于贫穷者而能普济。善男子。菩萨亦复如是。不取一切智心大金刚宝。别得一切声闻缘觉功德金庄严具。而亦不舍彼菩萨行。所有一切轮回贫穷者而能普济。菩萨能于一切种一切学。平等而修。是为无量胜行。是故从菩提心出生方便。成就大菩提果。

如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云。佛言大王。若汝所作多种事业。于一切种一切处。应共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相应而学。是故大王汝应如是于正等觉。起欲信求愿趣向等心。若住若行若卧若立。若饮若食若诸所作。决定常时思念作意。观想一切佛菩萨缘觉声闻。诸愚夫异生及己身等。所有过去未来现在。一切善根合集一处。发胜上心自当随喜已。普于一切佛菩萨缘觉声闻众中。供养承事所有功德。与一切众生共之。普愿众生乃至得一切智。一切佛法皆悉圆满若日日三时。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汝所作事皆得清净。菩提行等亦悉成就。复次大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生善根果报无数。若生人中或生天上。于一切处常得最胜。而汝大王亦如是作。斯为广大。又复大王大菩提心最上最胜。若复所行真实。即能成就大菩提果。

如无畏抚问经云。发菩提心所生诸福如虚空界。广大胜上无有穷尽。正使有人以殑伽沙数佛刹。满中珍宝供养世尊。若有人能合掌至诚。一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而此福德胜前福德不可较计。

如华严经云。善男子从菩提心生一切佛法。广大胜上庄严。菩提心有其一种。一者愿心二者分位心。又彼经云。善男子一切众生极难得者。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广起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现前安住。普尽世间能作利益。善男子我得成佛。谓由发起求菩提心乘本愿心。后以所行诸行。从先所起彼一切行。而悉普摄成分位心。是故行愿等力若悉成立。即得善知识现前摄受。舍去一切不实境相。如妙吉祥菩萨于上衣王所发菩提心。菩萨如是发菩提心已。自行布施等诸波罗蜜多相应胜行。若人自不能调伏。何能调伏他人。是故当知菩萨若不自修诸行。而何能得大菩提果。

又如象头经云。诸菩萨所行真实故得菩提。非诸所行不真实故。

如三摩地王经云。童子如我所行得真实故。而汝童子应如是学。何以故童子。若所行真实。即不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如是菩萨诸所行行。若以十波罗蜜多四无量四摄法等。广分别者。如无尽意经宝云等经说。又学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云何世间学。谓技能功巧等。云何出世间学。谓禅定等。余复云何。谓利益众生所作一切事业。此中应知诸菩萨所行。要略而言谓慧及方便。而此二法无令减少。

如维摩诘经云。菩萨无方便慧缚。有方便慧解。无慧方便缚。有慧方便解。又如象头经云。诸菩萨总略而言有二种道。于是二道若具足者。诸菩萨即能速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所谓慧及方便。若离般若波罗蜜多行。诸波罗蜜多四摄法等。云何能严净佛土大富自在。成熟有情作诸化事。普摄诸法善巧方便。是故此慧与彼方便。为无颠倒性。有分别因。由此因故起正方便。如所说诸法。起无颠倒思惟分别。而能毕竟利乐自他。能令烦恼不起。犹如诸毒为咒所害。又此经云。智慧摄方便。此是有分别智。

又如信力法门经云。云何为善巧方便。谓摄一切法。云何为慧。谓于一切法无破坏善。

如是慧及方便二种。遍入诸地一切时常行。不得于中令其减少。所有十地诸菩萨。行十波罗蜜多乃至广行诸行。如十地经广说。所有八地菩萨。从佛威仪起住止息行故。彼经云。复次佛子菩萨摩诃萨。应当依先所起大愿加持善根力住。诸佛世尊亦从是法门。流出大智圆满诸所作。此即是为最上忍门。一切佛法由此而集。又善男子不应如是起止息行。如我所得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诸神通等一切佛法。而汝未具当发精进。起诸愿求相应而行。是故汝于如是忍门。不应舍离。善男子汝岂不观察诸愚夫异生等。积集种种烦恼。起种种寻求相续不断。云何欲起止息之行。又善男子。当知诸法法性而自常住。以法性常住故。如来即无生。谓诸声闻缘觉。不了一切法无分别无生故。如来以善方便出现世间。又善男子。汝见我身无量智无量。佛刹无量圆光无量。智现前门无量清净无量如是等诸广大法。是故汝乘本愿行。应常思念利益众生。即得如是不思议智门。

如十地经所说行相。与维摩诘经相违故。彼经云妙吉祥若人于如来所说法起轻谤者。是人虽出谤言。如我所说亦得清净。此中理事亦不相违。

如象头经云。佛言慈氏诸菩萨为菩提故。积集六波罗蜜多。或有痴人作如是言。般若波罗蜜多是菩萨学。云何复学余波罗蜜多。或有闻已于方便等诸波罗蜜多起舍离意。慈氏于汝意云何。如迦尸王取自身肉而救于鸽。是王岂愚痴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慈氏我修菩萨行时。广修六波罗蜜多相应善根。应无利益耶。慈氏白言不也世尊。佛言如是慈氏。如汝于六十劫中积集。布施等诸波罗蜜多。乃至六十劫中积集。般若波罗蜜多亦复如是。彼中广说行。相应知。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

经常有人说要发菩提心做大乘人。我是由衷的随喜赞叹。但是,大多数人发菩提心只是发了外表而菩提心的根本确缺失了。菩提,其实就是佛,又名自性清净心、真如。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用来修行的五蕴身随学“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