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菩提资粮论 - 乾隆大藏经
2025-07-17 13:28

第一卷 菩提资粮论

今于诸佛所合掌而顶敬

我当如教说佛菩提资粮

佛者。于一切所应知中得觉。此为佛义。如所应知而知故。又于无智睡眠中觉故。觉者。觉寤为义。以离无智睡故。又诸释梵等不觉此觉。唯是名声普遍三界者。所能觉故。一切诸佛乃觉此觉。以一切种遍智唯佛所知。非诸声闻独觉菩萨。以不共法具足故。诸者。无阙故。谓过去未来现在等。顶者上分故。合掌者。摄手故敬者。向礼故。我说者。自分别故。如教者。彼彼经中种种已说。今亦如彼教说故。佛者。离无智故。菩提者。一切智智故。资粮者。能满菩提法故。譬如世间瓶盈釜盈等。盈是满义。如是以满菩提法。为菩提资粮。又以持为义。譬如世间共行日摄于热月摄于冷。摄是持义。如是以持菩提法。为菩提资粮。言资粮者即是持义。又以长养为义。譬如世间有能满千或百或十。或唯自满或难自满。菩提资粮亦复如是。以长养菩提为义。又以因为义。如舍城车等因中说言舍资粮城资粮车资粮。如是于生菩提因缘法中。说名菩提资粮。又以众分具足为义。譬如祭祀分中杓火等具足名为祭祀。非不具足。亦如身分头手足等具足得名为身。非不具足。施分亦如是。施者施物。受者回向。此等具足名施资粮。非不具足。戒等资粮亦如是。是故众分具足义。是资粮义。如是我说菩提资粮。是能满者。持者。长养者。菩提因者。菩提分具足者。皆其义也。

何能说无阙菩提诸资粮

唯独有诸佛别得无边觉

何能者。何力也。若声闻若菩萨少分觉知无力能故。若欲说诸菩提资粮无阙无余。唯是诸佛别得无边觉者。言无边觉。谓非少分觉故。以佛世尊于无边应知义中觉知无碍。是故佛名无边觉者。又于欲乐及自疲苦断常有无等边见中。觉而不着。以所觉无边。是故佛名无边觉者。问何故资粮唯佛能说。余人不能答。

佛体无边德觉资粮为根

是故觉资粮亦无有边际

佛体者。即佛身也。以彼佛体具足无边功德故。说佛体无边德。功德者。谓可称赞义。若可称赞则名功德。又是数数作义。譬如数数诵习经书。彼则说名作功德者。又是牢固义。譬如作绳。或合二为功。或合三为功。又是增长义。譬如息利。或增二为功。或增三为功。又是依止义。譬如诸物各以依止为功。如是佛体为戒定等无边差别功德依止故。说佛体有无边功德。觉资粮为根者。彼菩提资粮。与佛体无边功德为根本故。根者建立义。菩提者智也。根即资粮。以彼资粮能建立一切智智。是故资粮为佛体根本。良由佛体有无边功德。须以无边功德成彼佛体。是故资粮亦无边际。

当说彼少分敬礼佛菩萨

是诸菩萨等次佛应供养

彼诸资粮无边而智有边。是以说彼资粮不能无阙。故言当说彼少分敬礼佛菩萨问应礼佛。以一切众生中最胜故。何义此中亦礼菩萨。答是诸菩萨等次佛应供养故。诸菩萨等从初发心乃至觉场皆应供养。菩萨有七种。一初发心。二正修行。三得无生忍。四灌顶。五一生所系。六最后生。七诣觉场。此等菩萨于诸佛后次应供养。以身口意及外物等而供养之。初发心者未得地。正修行者乃至七地。得无生忍者住第八地。灌顶者住第十地。一生所系者方入兜率陀。最后生者兜率陀处住。诣觉场者欲受用一切智智。于七种菩萨中。初发心菩萨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况余者。何以故。深心宽大故。如来教量故。初发心菩萨发菩提心时。于十方分无减诸佛土无减诸众生无减。以慈遍满发菩提心。若未度众生我当度之。未解脱者我当解脱。未稣息者我当苏息。未寂灭者我当寂灭。应声闻者我当令入声闻乘中。应独觉者我当令入独觉乘中。应大乘者我当令入大乘之中。欲令众生悉得寂灭。非为寂灭少分众生。以是深心宽大故。一切众生皆应礼敬。何者为如来教量。如世尊说迦葉。譬如新月便应作礼。非为满月。如是迦葉。若信我者。应当礼敬诸菩萨等。非为如来。何以故。从于菩萨出如来故。又声闻乘中亦说。

于彼知法者若老若年少

应供养恭敬如梵志事火

以是故。诸菩萨等。次于佛后皆应供养。如偈说。

绍持佛种者胜余少分行

是故诸菩萨次佛后供养

慈与虚空等普遍诸众生

是故最胜子次佛后供养

于诸众生类大悲犹如子

是故此佛子次佛后供养

悲心利众生无二似虚空

是故无畏者次佛后供养

一切时如父增长诸众生

是故诸菩萨次佛后供养

犹如地水火众生常受用

是故施乐者次佛后供养

唯为利众生舍离自乐因

是故彼一切次佛后供养

佛及佛之余皆从初心出

是故诸菩萨次佛后供养

问尊者已正说资粮教缘起。今应说资粮体。答。

既为菩萨母亦为诸佛母

般若波罗蜜是觉初资粮

以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故。为菩提初资粮。何以故。以最胜故。如诸身根中眼根最胜。诸身分中头为最胜。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最胜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最胜故。为初资粮。又前行故。如诸法中信为前行。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前行亦如是。以彼陀那若不回向菩提。则非陀那波罗蜜。如是尸罗等不回向菩提亦非尸罗等波罗蜜。回向菩提即是般若。由般若前行故能回向。以是前行故。诸波罗蜜中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是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以般若波罗蜜为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是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三轮净者。菩萨于般若波罗蜜中行布施时。不念自身。以离取自身故。不念受者差别。以断一切处分别故。不念施果。以诸法不来不出相故。如是菩萨得三轮净施。如净施净戒等亦如是。以此般若波罗蜜是彼诸波罗蜜三轮净因体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又大果故。般若波罗蜜大果胜诸波罗蜜。如经说。

菩提心福德及以摄受法

于空若信解价胜十六分

鞞罗摩经中大果因缘。此中应说。以是大果故。般若波罗蜜为菩提初资粮。

问何故般若波罗蜜。得为菩萨母。

答以能生故。方便所摄般若生诸菩萨。令求无上菩提。不求声闻独觉。以是生佛体因故。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置于五波罗蜜中故。如言冥钵啰腻波低也。冥为性。钵啰腻波低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摩多翻为母于字声论中摩多字从冥钵啰腻波低语中出冥是摩多体性钵啰腻波低是诵摩多义钵啰腻波低正翻为置故以置为母义)

譬如母生子。时或置床敷。或置地上。般若波罗蜜亦如是。生彼求菩提菩萨时。置于施等五波罗蜜中。以能置求菩提菩萨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量故。如言茫摩泥也。茫为性摩泥为诵。即此性相是为摩多(于字声论中摩多字又从茫摩泥语中出茫亦是体性摩泥是诵其义摩泥正翻为量故以量为母义)。譬如母生子已随时筹量。如是我子以此食故身增。以此故损减。菩萨亦如是。以般若波罗蜜自量其身。我应如是布施。我应如是持戒等。以是自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斟量故。譬如量物有钵逻萨他。有阿宅迦。有突嚧挐。有佉梨底等(如此间合升斗斛之类)斟量诸菩萨亦如是。此初发心。此修行。此得忍等。以斟量因缘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又以修多罗中诵故。所谓于诸经中作母名诵。彼等经中有名称遍诸佛国菩萨。名毗摩罗吉利帝。说伽他言(旧云维摩诘者不正)

般若波罗蜜菩萨仁者母

善方便为父慈悲以为女

复有余经。亦如是诵。以修多罗量故说。般若波罗蜜为菩萨母。

问何故般若波罗蜜。亦为诸佛母。

答以出生及显示无障碍智故。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由般若波罗蜜阿含故。烦恼已尽当尽今尽以是出生故。般若波罗蜜为诸佛母。显示无障碍智者。以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世尊显示无障碍智皆般若波罗蜜中显。以是显示无障碍智故。诸佛亦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此中有输卢迦。

由大悲相应般若波罗蜜

于无为险岸佛子能超过

得到无等觉利摄诸众生

智度为母故大人能如是

由得智度故乃得成佛体

故为诸佛母胜仙之所说

何故此名般若波罗蜜。以不与声闻独觉共故。名般若波罗蜜。于上更无所应知故。名般若波罗蜜。此智到一切彼岸故。名般若波罗蜜。此般若波罗蜜余无能胜故。名般若波罗蜜。三世平等故。名般若波罗蜜。虚空无边平等故。名般若波罗蜜。如是等胜因缘。如般若波罗蜜经中说。故名般若波罗蜜。

问已略说菩提初资粮。第二资粮今应说。

施戒忍进定及此五之余

皆由智度故波罗蜜所摄

此中陀那波罗蜜。为第二菩提资粮。以般若前行故。菩萨为菩提而行布施。是故施为第二资粮。于中生他身意乐。因名布施。非为作苦。彼有二种。谓财施法施。财施亦有二种。谓共识不共识。共识亦有二种。谓内及外。若施自身支节。若全身施。是为内施。若施男女妻妾及二足四足等。是为外施。不共识亦有二种。谓可食不可食。此有多种若施身内受用饮食等物。是为可食。若施身外受用香鬘所摄金银珍宝衣服土田财物园池游戏处等。是为不可食。然可受用法施。亦有二种。谓世间出世间。若因法施。于流转中(旧云生死者非正翻名今改为流转也已后诸云流转者皆是此义)出生可爱身根境界。是为世间。若因法施果报。越度流转。是为出世间。彼财施法施各有二种谓有着无著。若为自身。若为资生。若为胜果。悕望相续以财法施。是为有着。若为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若为无障碍智。是为无著。其余更有无畏施等。亦随顺入财施中。彼二种施果及余气(谓津液也)具如大乘经说。此中当略说偈。

饮食及被服随须皆布施

亦施花鬘灯末香与音乐

或施诸美味药物及猗枕

养病之所须并医人给侍

男女与妻妾奴婢及仓库

庄饰诸婇女随须皆布施

所有诸宝物种种庄严具

象马车乘等妙物尽施之

园林修道处池井集会堂

土田并杂物客舍等皆施

若二足四足若复一洲渚

村落与国都及王境悉施

施所玩好物利乐悕须者

为诸众生依怖者施无畏

施其所难舍手足眼耳鼻

亦施心与头举身悉能舍

修行布施时常于受者所

应生福田想亦如善眷属

布施诸果报具足善聚集

回向为自他成佛及净土

菩萨所行施正回向佛体

此菩萨陀那得名波罗蜜

若彼若此岸亦无能说者

施果到于彼说为施彼岸

今说施主差别。

不贪于爱果悲故三轮净

正觉说彼施是为求菩提

我已作此事正作当亦作

若作如是舍佣赁非布施

贪增施果故随须即能舍

说为息利人智念非施主

不贪增益果唯以悲心施

此名真施主余皆是商贩

如大云遍雨诸处等心施

此名大施主余皆是少分

施及施果报哀愍与须者

施主于众人犹如其父母

不念所施物受者及施者

而常乐布施此名为施主

若不分别佛菩提与菩萨

而为菩提施彼当速成佛

问已解释陀那波罗蜜。今应说尸罗波罗蜜。答波罗蜜义如前解释。尸罗义今当说。以尸罗故说为尸罗。言尸罗者谓习近也。此是体相。又本性义。如世间有乐戒苦戒等。又清凉义。为不悔因离心热忧恼故。又安隐义。能为他世乐因故。又安静义。能建立止观故。又寂灭义。得涅槃乐因故。又端严义。以能庄饰故。又净洁义。能洗恶戒垢故。又头首义。能为入众无怯弱因故。又赞叹义。能生名称故。此戒是身口意善行所转生。于中远离杀生不与取欲邪行等。是三种身戒。远离妄语破坏语粗恶语杂戏语等。是四种口戒。远离贪嗔邪见等。是三种意戒。如是等身口意善行所转生十种戒。与贪嗔痴所生十种恶行为对治。彼十种恶行下中上常习近故。堕于地狱畜生阎摩世等。如前数十种善行戒。若不与觉分相应。下中上常习近故。随福上上差别。当得天人差别。若与觉分相应十种善行。戒上上常习近多作。故当得声闻地及菩萨地中转胜差别。又此菩萨戒聚。有六十五种无尽。如无尽意经中说当知。又略说有二种戒。谓平等种莳戒。不平等种莳戒。平等种莳戒者。以此善身口意积聚故。于生生中种莳。若界若富乐。若声闻独觉。若相报若净土若成熟众生。若正遍觉等。彼皆说名平等种莳戒。与此相违。名不平等种莳戒。复有二种戒谓有作戒无作戒。若于有作中有所作者。名有作戒。与此相违名无作戒。复有九种戒。谓凡夫戒。外道五通戒。人戒。欲界天子戒。色界天子戒无色界天子戒。诸学无学声闻戒。独觉戒。菩萨戒。凡夫戒者。入生处故尽。外道五通戒者。神通退故尽。人戒者。十善业道尽故尽。欲界天子戒者。福尽故尽。色界天子戒者。禅那尽故尽。无色界天子戒者。三摩钵帝尽故尽。诸学无学声闻戒者。究竟涅槃故尽。独觉戒者。阙大悲故尽。菩萨戒者。则无有尽。以此戒能显明诸戒故。种子相续无尽故。菩萨相续无尽故。如来戒无尽故。以此因缘。菩萨戒者说名无尽。诸菩萨戒。回向菩提故。说名戒波罗蜜。此中有输卢迦。

犹如父爱功力子亦如自身爱寿命

出离有爱戒亦尔大心健者之所爱

此戒牟尼习近已解脱于欲离有爱

似乌凡人所弃舍智者常当爱此戒

此戒利益于自他令身端严离忧乏

此世他世胜庄严是戒智者当所爱

此戒不由于他力非不可得非乞求

皆因自力而得之是故上人爱此戒

财物国境并土地自身肌肉及以头

皆能舍之不舍戒为欲净彼胜菩提

假使从天坠于地设令自地升于天

为满离垢无染地应当决定不移动

若已满足戒方便此时即得第二地

既得离垢清净地是时成就心所欲

若复天人修罗世及畜生中可化者

善知教化方便已随念往彼利益之

或以布施摄众生或以爱语入其意

或复与其安隐利或与同事助其力

或在人中为其主或居天众而自在

彼彼方便引导之悉当安置于白法

具足实戒神通故便能干竭于大海

世间尽时火增盛于刹那顷悉能灭

观于世间种种恼恼而生病由离亲

智者有戒通方便为世亲依示胜道

问已解释尸罗波罗蜜。今应说羼提波罗蜜。答此中羼提者。若身若心受诸苦乐。其志堪忍不高不下心无染浊。此名略说羼提。若自在说。则施设为三。谓身住持。心住持。法住持。于中身住持忍者。谓身所遭苦。若外有心无心不爱之触。所生身苦堪忍不计。此名身住持忍外所生者。谓以食因缘故起怖嗔痴。及蚊虻蛇虎师子熊等二足四足多足。诸有心物无量因缘逼恼于身。或复来乞手足耳鼻头目支节。而割截之。于此恶事心无闷乱亦无动异。此名身住持忍。又暴风盛日寒热雨雹击触因缘。诸无心物来逼恼时。遍身苦切而能安受。此亦名忍。又内身所起界动因缘故。风黄痰癊及起所生四百四病极为身苦。于逼恼时能忍不计。亦名身住持忍。于中心住持忍者。若有骂詈嗔嫌呵责毁谤挫辱欺诳等不爱语道。来逼恼时。其心不动亦无浊乱。此名心住持忍。又八种世法所触。谓得利失利好名恶名讥誉苦乐中。心无高下不动如山。是名心住持忍。又断顺眠嗔故。无杀害心。无结恨心。无斗诤心。无诉讼心。自护护他。于众生中慈心相应。与悲共行起欢喜意恒作舍心。此等亦名心住持忍。于中法住持忍者。于内于外如实观察故。外者。谓骂詈杀害等。骂詈者。声字和合同时不散。以刹那故。字空故。声如响故。不可说次第相应义。此中无有骂詈。但诸余凡夫虚妄分别而生嗔怒。若字与声自性义中知不可得。心则随顺不相违背。平等忍受。此名法住持忍。又于杀害者所。当作是念。身非害者。身若无心。则如草木壁影等故。心亦非害者。以心非色。无所触碍故。于第一义中无杀害者。作是观时。不见杀害。堪能忍之。此名法住持忍。内者。谓观内法时。作如是念。色如聚沫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空故。离我我所故。受如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从缘而起。无动作故。不自生故。刹那生灭故。空故。离我我所故。于中色非我。色非我所。如是受想行识。识非我识非我所。此等诸法从缘而生。若从缘生则自性无生。若自性无生则无能害者。如是观时。若内若外诸法自性皆不可得。此名法住持忍。若于身心法中。作自性观时。即是顺无生忍。此名略说羼提波罗蜜。如修多罗中具说。此中有圣者颂。

怨亲及中人悲念常平等

嗔因尚无有何得嗔众生

善修习常慈众生同己体

平等无有二云何怒众生

心常舍离嗔多生于爱喜

健者既无碍云何与世违

于诸众生所常求作利祐

云何无嗔恚得加众生恶

世间八法触其心不动摇

譬如口吹山应知彼得忍

深心离诸垢碍事不能污

如泥泥虚空应知彼得忍

于身无所爱于命不亦贪

诸怨悉不能动其相续志

于非可爱声安心犹如响

诸言亦如化忍心便在手

不于五众中取我及命相

身亦非我所应知彼得忍

若不见于我及我所自性

便得无生忍佛子最安隐

End

心静,便是菩提

心静,便是菩提。静心,便是清喜。能心静的静心者,便是思想最饱满、心境最怡然、气质最韵致的快乐之人。静里才能听见咚咚心跳的声音,才能听到幽幽心音的淙淙;静里方可看见灵魂袅娜的娉姿,方可看到情丝万丈的旖旎

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

每当我们面对佛陀,反观其心, 佛是圆满的慈悲心, 清净心, 觉悟心, 平等心, 愿力心, 念念不舍众生的心, 而我们是有求的心, 执著的心,分别的心, 贪心、嫉妒心、嗔恚心、种种自私自利的心, 而虚度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黄念祖: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

菩提道场 第十五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道场。有菩提树。高四百万里。其本周围五千由旬。枝叶四布二十万里。一切众宝自然合成。华果敷荣。光晖遍照。复有红绿青白。诸摩尼宝。众宝之王。以为璎珞。云聚宝锁。饰诸宝柱

深心与菩提心

  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什么是深心呢?深心是菩萨净土,一切功德,万善庄严,没有哪一点不修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今天叫你做件小事,马上就想为什么找我,为什么不找别人?这样子怎么成就功德?什么是

大乘佛教的灵魂是发菩提心

大乘佛教不管是烧香拜佛、诵经磕头,还是闻思修行,任何一个善事都离不开菩提心。任何善事行善都要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去做,这样才能叫做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大乘佛法。没有菩提心不叫做大乘佛法。大乘佛教的灵魂

佛说菩提心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为什么要孝顺父母?怎样将菩提心落实在孝道?

一、为什么要孝顺父母?知母:三界轮回中的一切众生无一不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大至老虎、狮子,小至蚊虫、蚂蚁,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当过自己的父母。只是由于不断投生流转,现在认不出他们是自己的父母而已。实际上,每

菩提心

经上说:修行若不发菩提心,终成魔业。古德说: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由这两段经论看来,可知发菩提心,为修行上最起码和最重要之条件。那么,菩提心究竟是什么?含些什么意义呢?按菩提二个字是梵音,东

菩提树

◎ 吴冠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此话已经不新鲜。全靠这公园养我们这方的老人和儿童。一位邻居指着我们楼群中的小公园感慨地说。我们这个公园长约数百米,宽约百米,布满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树、泡桐及各种形态和色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净土法门与发菩提心◎ 智 敏我们修净土宗的,如果把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做阿伽陀药的话,这就是无上的密。这一句阿弥陀佛,里面可以包涵八万四千法门,这么多法门都摄在一句佛号里面,即是密法的陀罗尼总持法门

慎因果种菩提

慎因果种菩提◎ 土登相切桑布一谈到因果,学佛的人都头头是道,用来劝诫那些还在迷惑的人们.然而口上说得容易, 实际上真正畏因不行恶法的人少之又少, 这个不良现象让我们痛心不已!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造下恶因

菩提心影

律航法师大觉之由何所有,一念无明万象峙。大师久证无生理,来来生生空中迹。大愿无边尽虚空,不择六道作导师。万年一念本寻常,何争来早与来迟。上来八句偈颂,是律航为纪念慈老恩师示寂三周年而作的。此次永久纪念

菩提的训练

菩提的训练希阿荣博堪布世间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依赖各种因缘,念念生灭,没有什么是完全孤立、自给自足的。了解无我,可以帮助我们淡化分别念,认识到倾尽全力去搭建自我的堡垒、坚守人我的区别和界限,不仅是痛苦

菩提心的尊贵殊胜及其功德

首先来讲一讲发菩提心的尊贵:讲到菩提心的尊贵,要从比较上或举喻来说明,始能显示出来。佛陀在大乘经典中特别指出发菩提心的尊贵明文,可说是很多很多的,现我简单的举出几则来谈谈。经中举喻说:如有一大龙王,在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此标题是出自《华严经》里的偈子,全偈应是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在日常的修学生活中,我独自思惟,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与佛陀教导的法相应。想起这首偈子,便想深入了解菩萨的心和众

青色菩提

青 色 菩 提◎ 证 严天堂和地狱都是用心和行为造作的。不要怕天堂与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有人点灯求光明,其实真正的光明,在我们心里。佛前的灯不必刻意地去点,要紧的是点燃我们的心灯。 摘自《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菩提心是入大乘之门◎ 济 群如何区分大乘与小乘?很多人都以为,修学大乘经典便是大乘行者,修学小乘经典便是小乘行者,却极少从自身的发心进行考量。汉传佛教为大乘佛教,因而,中国像教徒多以大乘行者自居,似乎

发本心而成菩提

◎ 夏坝降央克珠何谓发心?发者,是发起,故发菩提心者,便是发起成佛的心。简言之,发心即是发菩提之心。由其本初之心,加以助缘,而成就纯善之心,以助成大乘之行,此即为发起菩提之心。在佛法中,发菩提心者,崇

烦恼菩提

◎ 慧 明 诸同学!何谓烦恼菩提?盖烦恼与菩提,不出一心。烦恼之事,确是修行人证悟菩提必有的过程,今略说之。烦恼菩提,含有二义:一则火中生莲义,二则转识成智义。 云何火中生莲义?火喻烦恼,莲喻菩提。烦

陈兵: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

问:如何发真实菩提心?其成就的标准的是什么?答:《发菩提心经论》里面讲,有五种观察发起菩提心。但是发起以后是不是非常真实呢?也未必。有一个大乘经里讲,发菩提心有七种,只有前面三种发了以后不退转,后面四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王骧陆:菩提法用 性灵

性灵宇宙间一切一切,由人类以至万物,无不各有其性,即无不各有其灵,灵是灵用。如铁有坚性,有坚的妙用,这是铁的灵;棉花有柔性,即有柔的灵用,这是棉的灵。但棉和铁,不能自启其用,而人为万物之灵,其灵特异,

王骧陆:菩提法用 人才

人才一所大房子的建设,必需要坚固合度的材料,一个国家的建设,也必需厚重干练的人才。但才不才,各有地位和立场,亦如器之厚薄,经用不经用。所以,才以德为体。譬如一把刀,锋利是用,坚刚是体,真正纯刚利剑,虽

王骧陆:菩提法用 父亲节

父亲节做父亲的居然也有了节,真是奇事。大概是原子炸弹的感应力吧,否则这两个字早已没人顾问。想不到也有登报的命运,并且年年八月八日做纪念,定为父亲节。世上许多做父亲的不知有何感想,这一天仅仅是父亲受儿女

雪漠: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

烦恼与菩提是一体两面烦恼与菩提,二者亦无别。放下不执著,住此本元心。有朋友问我什么叫“成就”,我用《西夏咒》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何为成就?大贪大嗔大痴也。欲由凡入圣,大贪;连我执也斩,大嗔;明知不可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林克智:菩提达摩禅学及其现实意义

少林名刹远承祖灯。卓立道风,龙象辈出,已历1500个春秋。随着国家昌盛繁荣,法运回升,少林文化也由衰而兴。为更好地体现寺院特色与弘扬禅宗祖庭及其禅法,特撰此文。一、菩提达摩行略菩提达摩(?-536,一

妙泽:佛学的真面目·49:魔障即菩提

49:魔障即菩提魔有外魔、心魔之别。外魔不过是另类较为高级的生命,也是有情众生修行不成功不圆满才会报得的一些生命样式,因为他们同我们人类不大一样,所以被我们统称为魔。当我们修行层次较高,或特定机缘下他

林克智:菩提心是学佛的根本

心是一切善恶法的根源,是万法的根本。我们日常思虑之心,可为善、亦可为恶,十法界不离此心,成菩提亦即此心,唯菩提心是真心,其余皆妄。我们修学佛法是要学佛的觉,非单靠那些仪式、仪轨可成。因而我们学佛必须具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

楞严经白话解 第八卷 第二十四章 远离尘垢 即得无上菩提内容提要:阿难问世尊:若离明暗,毕竟无所见。若无前尘,毕竟无念。顺推逆推,反复推求,根本没有我心,亦没有心所。将由什么发因地心求无上菩提?世尊批

西天二十八祖之二十八祖菩提达摩

菩提达摩(Bodhidharma),南北朝禅僧,略称达摩或达磨,意译为觉法,据《续高僧传》记述,南印度人,属刹帝利种姓,通彻大乘佛法,为修习禅定者所推崇。北魏时,曾在洛阳、嵩山等地传授禅教。当时对他所

须菩提之听故事长信心

「她们穿著宫妃的服饰,珠光宝气,使人一看,就知她们不是天上的仙女,定是人间的王妃。她们手拉着手,嬉笑着走到我的面前,向我问道:「『修道者!你为何一个人在这深山丛林里修道?难道你不怕虎豹豺狼会伤害你吗?

须菩提之归投佛陀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慧,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皈依了佛陀。须菩提家中,一向信仰传统的婆

须菩提之涕泪悲泣

般若会上涕泪悲泣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他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百位弟子从城中托钵乞食回

须菩提之什么是空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坏因

须菩提之空生吉兆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能。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的故事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解释,就是觉知「空」的智慧。空,太玄妙了

须菩提之乞富不乞贫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人家施舍与否,都必须经过。可是须菩提过乞

须菩提是不是菩提老祖

《西游记》原文第一次提到此君,是第一回悟空求师时樵夫指抄路:“那洞中有一个神仙,袭称名须菩提祖师。”后文提到悟空的师父,都是“菩提祖师”,没有“须”字。“须”在古代白话百里,有“理应、理当、应当”之意

须菩提为何被称为解空第一

须菩提从小时候性就很单纯、乖巧、用功,所请来的教师向他所讲的道理,不管是婆罗门的教法,人世间一切的法,听了就了解了,不只是了解,还可以体会到“以整化为零便是空”这样的道理。所以他对一切的东西都很疼惜,

须菩提是谁

须菩提出生婆罗门教家庭。古印度拘萨罗国舍卫城长者鸠留之子,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恒乐安定、善解空义、志在空寂”著称,号称“解空第一”。每次化缘都去有钱人家里化缘。须菩提智慧过人,然性恶劣,嗔恨炽盛,为

世尊在菩提树下悟到了什么

他悟出了诸法无常、缘起性空的道理。我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发现了妄想,发现妄想掩盖了佛性,是一切众生沉迷不悟、流转六道的原因。我们学佛修行,就是别胡思乱想,就是要打掉妄想,要把八识田里的妄想,一个一个打掉。

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

第四十三节 道力业力烦恼菩提大慧曰:『有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盖无始时来,熟处太熟,生处太生,虽暂识得破,终是道力不能胜他业力。且那个

什么叫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体就是利益一切众生、让他们获得如来正等觉果位的希求心,《现观庄严论》中所说:“发心为利他,求正等菩提。”求无上菩提之心。又称无上菩提心、无上道心、无上道意,或略称道心、道意、觉意。此菩提心为

菩提心是啥?

菩提心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简称。“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是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也就是要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

经常有人说要发菩提心做大乘人。我是由衷的随喜赞叹。但是,大多数人发菩提心只是发了外表而菩提心的根本确缺失了。菩提,其实就是佛,又名自性清净心、真如。发“菩提心”,就是我们用来修行的五蕴身随学“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