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僧伽斯那所撰菩萨本缘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8-16 07:19

第一卷 僧伽斯那所撰菩萨本缘经

毗罗摩品第一

若心狭劣者虽多行布施

受者不清净故令果报少

若行惠施时福田虽不净

能生广大心果报无有量

我昔曾闻。过去有王。名地自在。受性暴恶。好行征伐。时有小国八万诸王。首戴宝冠常来朝侍。其王口恶身行无善。常为非法侵陵他境。王有辅相大婆罗门。修清净行。智人所赞。口言柔软不宣粗恶。有所造作能速成办。面目端严为世所敬。四毗陀典靡不综练。诸婆罗门所有经论。通达解了无有遗余。是时辅相年已衰迈。遇病未久奄尔即亡。王及人民闻其终殁。悉生懊恼思慕难忍。时王思念不去须臾。即为臣民而说偈言。

如何此大地一旦无人治

如海无主船随风而东西

我所尊敬者出家已成就

口善言柔软常能利益世

如何便终殁令我心恼闷

犹如无灯明而入于闇室

尔时诸臣即白王言。唯愿大王宽意莫愁。勿谓国中更无有任为辅相者。是法婆罗门虽复命终。其子年幼聪明黠慧。颜貌端正世无及者。发言柔软悦可众心。修行忍辱心常寂静。无有憍慢贡高自大。博学多闻无书不综。利益众生犹如梵王。名毗罗摩。唯愿大王。即命此人以为辅相。时王答言。彼若有子如汝说者。我从昔来所未曾闻。臣复言。大王是婆罗门子。常求正法离于邪法。爱护己法未能为人。王即答言。子若是才人。何得违毁先人家法。若离先业则不得名求正法者。是人先父常以正法佐吾治国。能令吾等远离众恶。虽作如是治国治务。终不破失婆罗门法。如其彼人如汝说者便可召来。诸臣奉命即遣使者。召毗罗摩。将诣王所。到已就坐敛容而踞。说如是言。大王。今日以何因缘而见顾命。王即答言。汝不知耶。我之薄祐汝父辅相不幸薨殒。大地倾丧人民扰动。我为之忧其心迷闷。时毗罗摩即白王言。夫爱别离非王独有如此。皆是有为法相也。大王昔来不曾闻耶。若天、龙、鬼神.阿修罗.乾闼婆.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沙门.婆罗门。若老若少。悉无得离是终殁者。大王一切众生决定有之。大王。譬如火性悉能烧然一切之物。无常之法亦复如是。悉能坏灭一切众生。王不知耶。是老病死。能丧众生。如四衢道头华果之树。常为多人之所抖擞。大王譬如駃河常流不停。众生寿命亦复如是。大王如金翅鸟投龙宫中搏撮诸龙而食啖之。亦如师子在獐鹿群威猛。一切众生在三界中流回。死法亦复如是。大王如是死法非以亲近财货求赎软言诱恤而可得脱。亦不可以四兵威力逼迫御之令其退散。如是死法决定而有。是众生常法。以是义故大王于此不应生忧。时王闻已心生欢喜。复向诸臣说如是言。未曾有也。如是童子。年虽幼稚乃说先宿耆旧之言。时王即语毗罗摩言。汝不知耶。汝之先父爱护于吾犹如赤子。是故我今感其恩重忧愁迷闷。吾今轻弱顽嚚无智。如汝所说吾永无分。汝今若见垂顾矜哀。愿先承嗣纂继家业。我当诚心尽寿归依。时毗罗摩即作是念。我今如何一旦对。至今闻此言莫知所作。犹如羸人步涉高山。复作是念。今者承嗣毗辅国政。于诸人民虽多利益。然我所修纯善之法则为亏损。君治国土称万姓心。当有无量诸过患事。所谓刑罚。劫夺他财威陵天下。或摈或驱。要当随王行如是法。若行正法我善则损。今我若故修行善法。则不上称大王圣怀。若称王法善法日衰。作是念时。王复白言。大师今日何所思虑。时毗罗摩即答王言。我今所念当以何术令王身及国人民悉得利益无诸衰耗。亦复思惟王与国人福德过患。若先行善后行于恶则不名人。大王。宁为实语而作怨憎。不为谄言而作亲厚。宁说正法堕于地狱。不说邪谄生于天上。大王。我今思惟筹量是事。大王。若有人能思惟是义。当知是人则能利益一切众生。王闻是语心生欢喜复作是言。大师。我等若能如是行法。所修善法则为不损。时毗罗摩即奉王命纂承先父辅相之业。然后渐渐劝化。是王及八万四千小王修持正法。亦令其国所有人民背舍远恶不贪五欲。时王修行无量善法。如毗罗摩等无差别也。时毗罗摩见王如是。心生欢喜而作是言。我今已为修治国土。然我善法无所衰损。复作是念。我今当以何等因缘劝诸众生。悉令安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然诸众生受性不同。或欲闻法或贪财货。或嗜五欲或乐爱语。或好愦闹多人亲附。或好随逐善人之行。或乐多爱心无厌足。我今幸有大智方便。悉能摄取一切众生。安止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亦复有余方便。譬如日出虽能照了一切天下。然不能为盲者作明。我亦如是。虽复能为一切众生说无上道。然不能为无慧目者而作利益。我今复当以衣服饮食而给足之令其饱满。心欢喜已然后复当为之说法令其信受。时毗罗摩思是义已。即至王所作如是言。我今已为无量众生作法事已。聚集三法。所谓修行正法。聚集钱财所愿成就。则令一切国土安乐无有怨仇。正法增长犹如初月。好名流布八方上下。唯愿大王。听我修行无上正法。尔时大王闻是语已。心生惊喜。衣毛为竖。白言。大师。诸欲所作愿具告敕。毗罗摩言。我今欲作一切大施。施中所须愿为我办。尔时大王即于城外安旷之处庄严施场。唯愿大王。善言诱喻。诸作使者无令于我而生嗔恨。尔时大王及给使者。皆悉欢喜敬意供办饮食所须。寻于诸方击鼓宣令。若诸众生凡有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象马车乘香华璎珞。末香涂香舍宅灯明悉来集此。当相奉给。复说偈言。

我为利益诸世间故

随诸众生所须之物

乃至身体手足肉血

舍离之时犹如草芥

汝等若受是供养时

则当一切思惟善法

受供养已不应贪着

当以善法利益一切

若以我力能速涅槃

以为众生流转生死

是故久住不取涅槃

无量众生堕老死狱

我欲拔之永离远离

时毗罗摩菩萨摩诃萨所设供具。令无量百千万亿众生随意所须悉得充足。善言说法。诸大德。我今忘身以忧汝身。汝等今已受我供养。好自利益当观正法。若死至时虽有父母妻子亲族无量财宝。不能令命住一念顷。及其命尽独至他世。父母妻子亲族财宝无随去者。唯有业行不能舍离。复为大众而说偈言。

为父母亲族修行于恶法

命终堕三趣无有随逐者

于今现在世若受苦恼时

虽有父母兄不能受少分

况于未来世而当有代者

是故当一心莫为他行恶

诸大德。汝等今身安隐无患。所谓衰老肺病欬逆头痛已无是病。当勤修行一切善法。是毗罗摩菩萨摩诃萨。以二摄法摄取众生。所谓财法。满九十日过夏已讫奉施嚫愿。所谓金盘具足八万盛以银粟。八万银盘盛以金粟。八万小牛八万乳牛悉从一犊。是一一牛乳日一斛。纯以白叠缠覆其身。金角银蹄庄严映饰。八万童女形体端正。金宝璎珞以自庄严。一一女人有一侍女。供给使令令皆净洁。是诸女人各有一床。或金或银琉璃颇梨象牙香木。种种茵蓐以敷其上。牛车八万象马八万。及诸仓库。钱财珍宝不可称计。如是等物悉庄严已而作是念。今是施物将无少耶。尔时菩萨为诸婆罗门说如是言。汝等当知我今集聚如是种种金银女人车乘象马仓谷珍宝正为汝等。幸可少时寂然无言听我所愿。然后随意共分而去。尔时一切诸婆罗门寂然无声。是时菩萨为诸众生自谏其心。汝心所作常求果报。犹如猕猴入于稠林。而说偈言。

我今所布施普为诸众生

如是之布施实不望其报

愿悉施众生等受于快乐

以汝贪善故久在于天上

亦以贪恶故久住于地狱

复以贪着故作此大施主

或作贫穷人或行于大施

或时以自在守财而悭贪

或以自在故自坠于贫苦

或复以纵逸久在于生死

轮转无穷已犹如轮转地

我在久远来随顺敬事汝

虽作如是事不能今汝喜

汝令当安住不动寂静中

我今所布施悉为诸众生

尔时毗罗摩菩萨即以右手执持澡灌。以大慈悲熏修其心。怜愍一切诸众生故。涕泣流泪而作是念。我今所施不为梵王摩醯首罗释提桓因。假使更有胜是三者亦不悕求。唯求佛道欲利众生断诸烦恼。我今当舍己身妻子奴婢仆使珍宝舍宅。唯求解脱不求生死。我今所施柔软女人。愿诸众生于未来世。悉得断除所有贪欲。今我所施五种牛味。愿诸众生。于未来世常能惠施他人法味。今我所施如是敷具。愿诸众生。于未来世悉得如来金刚坐处。我今所施种种珍宝。愿诸众生。于未来世悉得如来七菩提宝。作是语已。从上坐所循行澡水而水不下。犹如悭人不肯布施。尔时菩萨即作是念。今此澡水何缘不下。复作是念。将非我愿未来之世不得成耶。谁之遮制令水不下。将非此中无有大德。其余不应受我供耶。或我所施不周普耶。或是我仆使不欢喜耶。将非此中有杀生耶。我今定知不困众生。我今所施亦是时施亦不观采是受非受。而此灌水何缘不下。尔时菩萨见婆罗门为此诸女生贪嫉心而起嗔恨。各各说言。彼女端正我应取之汝不应取。彼牛肥壮我应取之汝不应取。金银盘粟乃至珍宝亦复如是。尔时菩萨见诸婆罗门贪心诤物互相嗔恚。即作是言。是诸受者贪欲嗔恚愚痴乱心不能堪受。如是供养如车轴折。辐辋破坏不任运载。我亦如是。种子良善而田薄恶。以此受者心不善故令是澡水不肯流下。我今虽作如是布施。亦无有人教我令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我自为一切众生故发是心。今当自试。若我审能愍众生者灌水当下。即以左手执罐泻之。水即流下菩萨右手。诸婆罗门见是事已各生惭愧。离所施物修行梵行。诸婆罗门寻共稽首。求请菩萨以为和尚。菩萨怜愍即便受之。教令修学四无量心。以是因缘命终即得生梵天上。令无量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不见此是福田此非福田。亦不分别多亲少疑。是故菩萨若布施时。或多或少或好或恶。应以一心清净奉上莫于受者生下劣心。

一切施品第二

一切诸菩萨为利众生故

舍弃己身命犹如草粪秽

如我曾闻。过去有王名一切施。是王初生即向父母说如是言。我于一切无量众生。尚能弃舍所重身命。况复其余外物珍宝。是故父母敬而重之。为立名字字一切施。从其初生身与行施渐渐增长。譬如初月至十五日。其后不久父王崩背即承洪业。霸治国土如法。化民不抂万姓。拥护自身不豫他事。终不侵陵他余邻国。邻国若故来讨罚之希能擒获。救摄贫民给施以财。恭敬沙门婆罗门等。常以净手施众生食。口常宣唱与是人衣与是人食及与财宝。爱护是人瞻视是人。尔时菩萨常行如是善布施。时邻国人民闻王功德悉来归化。其土充满间无空处。犹如山顶暴涨之水流注沟坑溪涧深处。亦如半月海水潮出。其国外来归化之民。充满侧塞亦复如是。其余邻国渐失人民。各生嗔恨即共集议当共往讨。作是议已寻严四兵来向其国。尔时边方守御之人远来白王。邻国怨贼今已相逼。犹如暴风黑云恶雨。王即告言。卿等不应恼乱我心。即说偈言。

邻国所以来讨我国

正为人民库藏珍宝

快哉甚善当相施与

我当舍之出家学道

多有国土为五欲故

侵夺人民贮聚无厌

当知是王命终之后

即堕地狱畜生饿鬼

是故我今不能为身侵害众生夺他财物以自免者。尔时大臣及诸人民各作是言。唯愿大王。莫便舍去。臣等自能当御此敌。王且观之。臣等今日当以五兵戟牟剑槊奋击此贼足如暴风吹破雨云。王即答言。咄哉卿等。吾已久知卿等于吾生大爱护尊重恭敬。亦知卿等勇健难胜雄猛武略策谋第一。但彼敌王今作此举。都不为卿正为吾耳。假使彼来不损卿等。何得乃生如是恶心。吾久知此。五盛阴身为众箭镝。卿不知耶吾久为卿说。诸菩萨应于众生生一子想。汝不应于他众生所生嗔害心。毕定当知堕于地狱。是故应当一心修善。当说是时。贼已来至高声大叫。王闻声已即问群臣。此是何声。诸群臣寮各怀悲感。举声哀号咸作是言。恶贼无辜多害人民。譬如恶雹伤害五谷。亦如猛火焚烧干草。又如暴风吹拔大树。又如师子杀害诸禽兽。怨贼杀害亦复如是。尔时诸臣不受王教。即各散出庄严四兵便逆共战。军无主将寻即退散。兵众丧命不可称计。时王登楼说如是言。因恶欲故令人行恶。如是诸欲犹如死尸行厕粪秽。如何为此而行恶耶。愚人贪国兴诤竞心。犹如众鸟竞诤段肉。是诸众生常有怨憎谓老病死。云何不自观察。是怨反更于他而生诤竞。一切施王思是义时。敌国怨王即入宫中。王于尔时便从水窦逃入深山。至稠林中得免怨贼。其地清净林木种种华果无量不可称计。水清柔软八味具足。众鸟凫雁禽兽难计。王见是已心生欢喜。复作是言。吾今真实得离家过患。无量众生常为老病死怖逼恼。今得此处清净安乐快不可言。此林乃是修悲菩萨之所住处。亦是破坏四魔之人坚固牢城。我今已得清洁洗浴离众垢故。我今与此众鹿为伴。身心安隐极受上乐。尔时怨王得其国已。即便唱令求觅本王。若有能得一切施王若杀若缚将来至此。吾当重赏随其所须一切给与。以其先时常自称赞能行正法。呰毁吾等暴虐行恶。是故吾今欲得见之示其修善所得果报。尔时他方有一婆罗门。贫穷孤悴唯仰乞活。兼遇官事无所恃赖。闻王名字好行惠施。即从其国来欲造诣乞求所须。即于中路饥渴疲乏步息林中。即便谮言。是处寂静圣人住处。亦是神仙离欲之人。求解脱者断绝饮食。不畜奴婢不乘车马。少欲知足食啖稗子诸根药草。大悲心者之所住处。亦是一切飞鸟走兽无怖畏处。自在天王为令众生见家过患故化是处。尔时一切施王闻是语已心生欢喜。便往见之共相问讯便命令坐。时婆罗门即便前坐坐已。一切施王便以所有众味甘果而奉上之。既饱满已王即问言。大婆罗门。是处可畏无有人民。是中唯是闲静修道之人独住之处。仁何缘来。婆罗门言。汝不应问我是事。汝是福德清净之人。远离家居牢狱系缚。何缘问我如是之事。汝不应闻浊恶之声。若他犯我我则犯他。若他夺我我则夺他。丧失财贿亲族凋零。以在家故受如是事。大德。汝今已断一切系缚安住山林。如大龙象自在无碍。一切施菩萨即作是言。汝今发言清净柔软。何故不共于此住止。婆罗门言。若欲闻者我当为汝具陈说之。我本生处去此悬远。薄祐所致遇王暴虐。犹如师子在鹿群中。终无一念慈善之心。我王暴虐亦复如是。于诸人民无有慈愍。有罪无罪唯货是从。我从生来小心畏慎。曾无毫厘犯王宪制。横收我家系之囹圄。从我责索金钱五十。若能办者我当赦汝居家罪戾。若不肯输吾终不舍。要当系缚幽执鞭挞。克日下期当输金钱。家穷贫苦无由能办。曾闻此国一切施王。好行惠施摄护贫人。所行惠施无有断绝。如春夏树华果相续。亦如旷野清冷之水。渴人过遇自恣饮之。犹如大会无人遮止。我今略说。假使有人。人有千头头有千口。口有千舌舌解千义。欲叹是王所有功德不能得尽。彼王成就如是名德。我今居家遇王暴虐。横罗罪戾更无恃赖。故欲造诣陈乞所须。然我心中常作此念。我今何时当到其所随意乞求。若彼大王必见怜愍能给少多。我家可得全其生命。若不得者我亦不久当复殒殁。尔时菩萨闻是事已心闷躃地。犹如恶风崩倒大树。时婆罗门即以冷水洒其王身还得稣息。时婆罗门复问。大仙汝闻我家受是苦恼心迷闷耶。是中清净汝所爱乐能生悲心。我今遇之尚无愁苦。汝今何缘生是苦恼。王即答言。汝本发意欲造彼王。是汝薄相正值不在。汝今若往必不得见故令我愁。尔时婆罗门言。为何处去。施王答言。有敌国王来夺其国位。今者逃命在空山林。唯与禽兽而为等侣。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寻复闷绝。一切施王复以冷水洒之令悟。即慰喻言。汝今可坐且莫愁苦。婆罗门言。我于今日命必不全。所以者何。本所愿求今悉灭坏。我何能起定当舍命。一切施王尔时即起慈悲之心。作如是念。可愍道士所愿不果。譬如饿鬼远望清水到已不获心闷躃地。是婆罗门亦复如是。复更唤言。咄婆罗门。汝可起坐汝可起坐。一切施王即我身是。汝本欲见今得遇之何故愁苦。婆罗门问王。今善言慰喻于我有钱财耶。王即答言。我无钱财但有方便可能令汝大得珍宝。婆罗门言。云何方便。王复答言。我先闻彼怨家之言居我国。已于大众中唱如是言。若有能得一切施王若断其命捡系将来。吾当重赏随意所须。我从昔来未曾教人行于恶法。是故不令汝斩我头。但以绳缚送诣彼王。所以者何。除身之外更无钱财。然我此身今得自在。幸可易财以相救济。善哉善哉。婆罗门。吾今得利以不坚身易坚牢身。道士且观设使我身在此命终。尸弃旷野草木无异。虽有禽兽而来食啖为何所利。今以如此灰土之身贸易乃得真金宝物。我复何情而当惜之。时婆罗门闻是语已。悲涕而言何有此理。所以者何。汝今乃是无上调御众生父母。善为爱护大归依处。能灭一切无量众生所有怖畏。所作广大不望相报。于诸众生常生怜愍。能于闇世作大锭燎。我当云何破灭正法系缚汝身送怨王耶。假使将王至彼怨所得获金宝。我复何心舒手受之。假使受者手当落地。譬如男子为长养身啖父母肉。是人虽得存济生命与怨何异。我亦如是设缚王身将送彼怨。虽多得财以赎家居我所不贵。时王答言。如此之言复何足计。汝若于我必生怜愍。我自束缚随汝后行诣彼怨家。汝无罪咎我可得福。婆罗门言。敬如王命当随意作。说是语已。王即自缚共婆罗门相随至城。其王旧臣及诸人民。当见王时悉生惊怪。咄婆罗门。汝是罗刹非婆罗门。汝是罗刹非婆罗门。汝本实是暴恶鬼神。姧伪诈现婆罗门像。无有悲心真是死魔常求杀人。汝今令此王身灭没。犹如月蚀七日并照大海干竭。无上法灯今日尽灭。旃陀罗种。汝今云何手不落地。汝身何故不陷入地。如师子王已死之后谁不能害。是一切施王久已远离国城妻子仓库珍宝一切。诤竞退入深山。修寂灭行。于汝何怨。而将来此。举城人民。同声愿言。诸大仙圣护世四王。愿加威神拥护是王令全生命。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心生怖畏。将一切施疾至王所。作如是言。大王当知我今已得一切施王。怨王见已心即生念。是王年壮身体姝好容貌端正其力难制。是婆罗门年在衰弊。形容枯悴颜貌丑恶其力无几。云何能得是王将来。窃复生念。将非梵王自在天王。那罗延天。释提桓因。四天王耶。怨王即问。谁为汝缚。婆罗门言。我自缚之。怨王诅言。远去痴人。复更问言。汝将非以咒术之力而系缚耶。汝身羸劣彼身端严犹如帝释。云何能系。假使有人自言。能吹须弥山王令如碎末是可信不。尔时怨王即告大臣。汝等当知今此难事。为是梦中是幻化耶。将非我心闷绝失志错谬见乎。是老猕猴云何能缚帝释身耶。诸臣当知岂可以藕根中丝悬须弥山耶。可以兔身渡大海耶。可以蚊[此/束]尽海底耶。时婆罗门闻是语已。即向怨王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我实不能缚

是王慈悲故为我而自来

如以网盛风是事为甚难

正使天帝释亦复不能为

尔时怨王即向一切施王说如是言。汝以哀我故入深山溪谷林木空旷之处。唯与禽兽共相娱乐。少欲知足饮水食果。以草为敷不与我诤。然我怨心犹未得灭。我今自在能相诛戮。以何因缘来至此耶。尔时一切施王嬉怡微笑无有畏惧。身心容豫如师子王而作是言。汝不知耶。我身即名一切施王。我欲成就本誓愿故。今来在此。有三因缘。一者为婆罗门而求钱财。二者以汝先募若得我身将来此者。当重赏之。三者我先誓愿当一切施。是故我来欲舍身命。汝今当观若我此身命终入地为何所益。我本所以逃入山林非以畏故。但为爱护诸众生耳。汝今自在怨心未灭。我今来此随意屠割而得除怨心则安隐。是故汝今应早为之。即说偈言。

于怨生嗔恨则自燋其心

譬如灰下火犹能烧万物

因心着嗔恚命终堕地狱

犹如恶毒箭中则身命灭

若嗔于怨憎心不得寂静

譬如痛目者不能见正色

此身肉血成骨髓肪膏脑

屎尿涕唾等薄皮裹其上

是身如行厕无主无有我

于王有何怨而常生嗔恚

生老病死贼常来侵王身

何故于是中返生亲友想

我身四大成王身亦复然

今若见嗔者是则为自嗔

是故大王不应生嗔。若故嗔者今得自在幸可随意早见屠戮。先所开募可赏是人。我今必定舍命不悔。以是因缘愿诸众生能一切施及得舍名。尔时怨王闻是语已。从御座起合掌敬礼一切施王作如是言。唯愿大王还坐本座。汝是法王正化之主。我是罗刹暴恶之人。汝是世灯为世父母。我是世间弊恶大贼。专行恶法劫夺他财。汝是法称正法明镜。我非法称常欺诳他。犹如盲人不自见过。如我等辈罪过深重。是身久应陷入此地。所以迁延得至今日。实赖仁者执持故耳。今舍此地及以己身奉施仁者。一切施王即为怨王广说法要。令其安住于正法中。大以财宝与婆罗门遣还本土。菩萨摩诃萨如是修行檀波罗蜜时。尚舍如是所重之身。况复外物所有财宝。

End

梁武帝所礼敬的肉身菩萨

◎ 大 安而其大有功而显著者,北魏则有昙鸾,鸾乃不测之人也。因事至南朝见梁武帝,后复归北。武帝每向北稽首曰,鸾法师,肉身菩萨也。在这率从里面,其中大有功德,而且取得显著成就的在北魏年间就有昙鸾。北魏政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真正的佛菩萨

他是无限的安静。这种安静不是无声的安静,而是内在的安静。仿佛静静的大山,静到极致,却像通天彻地的声音,有着某种难以表述的震慑力。这就是三法印所说的涅槃寂静,它来自所有躁动平息后的内心,来自宇宙人生的最

龙树菩萨的传奇人生

龙树菩萨是南天竺国的婆罗门族,天生聪明颖悟。事情只要对他说一遍,便永远不会忘记。有一次在乳哺中,听到婆罗门行者诵四部韦陀典,每一部各四万偈,每偈四十二个字,听完就能背诵,而且了解其中的含义。二十岁时

文殊菩萨度化众生的善巧

一日,阿难尊者向舍利弗提及,自己曾亲见文殊师利所成就的不可思议神通力,及所说妙法。此时,大迦叶尊者也跟舍利弗说,自己亦曾见过文殊师利的希有神通,接着详说整个过程。昔时,世尊成佛未久,文殊师利童子从宝王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李炳南:做菩萨要接受众生的考验

文:苏爱雪公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了将近二十年的华严经,华严经上讲到菩萨的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五十二阶位,当时便去问 雪公老师:‘老师啊!为什么做菩萨,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和阶位,才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刘素云:冥冥中必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老和尚加持

二0一四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之所以说不寻常,是因为有几件大事同时出现,其意义的深远,远不是用我们的思惟所能想出来的,这叫做不可思,也远不是我们用语言所能表达出来的,这叫做不可议,不可思、不可议就是不可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月光菩萨的传说

月光菩萨的传说◎ 张 明在当阳玉泉寺天上天,有一石殿叫月光菩萨,殿内主尊是面如满月的月光菩萨摩。月光菩萨在佛教中是无上尊佛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有关月光菩萨的出处众说不一,普遍有三种释义:传说一:

哪头牛不是菩萨?

有一天,师徒一起去放牛。师父指一指牛群,问:这里面有菩萨吗?徒弟说:有。我们常说,因为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所以徒弟的回答有。有,就是肯定。我们经常会自问:生命有意义吗?生活里有快乐吗?我能够有幸福

文殊菩萨劝化男子

摩竭国有个观园,那里面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这一天,有一男一女正在园内一块空旷的地方撒花烧香拜佛。那个男子是城中一个长者的儿子,名叫畏间,那女子是个漂亮的闲游之人,名叫上金光首。两个人虽说在拜佛,可却有

文殊菩萨龙宫借石,五台山上一界清凉

北岳山脉向东南逶迤而下,在山西东北部形成了五座山峰,五峰拱卫连绵,形成一块方圆五百余里的地方,这便是国内外闻名的五台山,山区以台怀镇为中心,分成台怀、台内、台外三个层次,像三个逐渐扩大的同心圆。在这个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

寺院五观堂供奉弥勒菩萨的故事妙江法师弥勒菩萨也叫慈氏菩萨,当时在那个地方叫布袋和尚,就是走到哪儿都笑嘻嘻的,他的慈悲、他的胸怀、心量是无限的。哪儿打板就去哪,哪里有饭就去哪吃饭,所以别人就讨厌他,有些

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后序

◎ 智 旭大法久湮,人多谬解。执大谤小,举世皆然。然地狱众苦已随其后,喑哑余报复更难穷。故地藏慈尊,大集会中,现声闻相。世尊广叹胜德。且较云:假于弥勒、妙吉祥、观自在、普贤、殑伽沙等大菩萨所,百劫至心

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别人的人

怨--它是恨的累积,它跟嗔不同。你看有些人:你一刺激他,他马上发脾气;有些人,他把心中的恨累积在心中。不过现在的医学已经证实,从一个身心灵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经常累积负面的能量,对你身体是很不好的。你不

行菩萨道的方法

佛教的菩萨,也是一种圣人。并且菩萨有它超过圣人的一面,所以做菩萨是很难的。然而,为了成佛,非得做菩萨、行菩萨道不可。菩萨道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然后再加上四摄--布施、爱语、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

洗心得慧--文殊菩萨的故事海涛法师唐朝法云法师,是雁门赵氏之子,他天性淳朴、老实善良,对于他人加给他的讥毁或者赞誉都看得很淡。可是到了上学的年龄,他却呆头呆脑的,好像很迟钝的样子,记性也不太好,在他十

四大菩萨的精神

中国佛教徒以四大菩萨的精神作为修行的理念,作为修行所要达到的目标,作为修行所要完成的最理想的人格。四大菩萨是整个大乘佛法理论的化身,代表了十方一切菩萨。--净慧长老禅修的实修活动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方法、

菩萨不现今时

窃怪今时造业者多,信道者寡。菩萨既度生无已,何不分身示现,化诱群迷。且昔佛法东流,自汉魏以迄宋元,善知识出世,若鳞次然。元季国初,犹见一二,近胡寥寥无闻。如地藏愿度尽众生,观音称无刹不现,岂其忍遗未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肩负重任的地藏菩萨

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昔于忉利天宫,受释迦世尊嘱咐,于释迦寂灭以后,未来的佛弥勒未生之前,在这个过渡时期中,娑婆世界众生由谁来负责度化?释迦佛把这一重担,交给地藏菩萨。并殷勤嘱咐他,对那些尚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

生命中的三尊化佛六尊菩萨常福法师阿弥陀佛今现在就在我的生命中安排了三尊化佛,六尊菩萨,率领无量清净大海众菩萨一路时刻无微不至的善护念我,帮助我,加持我,指导我,一直到我究竟圆满成佛。第一尊就是父母佛,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 楼宇烈 这里所谓的瑜伽菩萨戒本,是指从玄奘译百卷本《瑜伽师地论》中录出的《菩萨戒本》。关于行瑜伽菩萨戒本,太虚大师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他认为,佛法统摄于教、理、行、果,而其要唯在于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

为什么进寺院见到的第一尊法像是弥勒菩萨觉醒法师常去汉地寺院的信众发现,大多寺院在进了山门入天王殿后,正中映入眼帘的第一尊菩萨像都是袒胸露腹的大肚弥勒菩萨,却并不是正襟危坐说法或禅定的法像。他那笑口常开

文殊菩萨大愿真实不虚

◎常 灯李华老师倾心对我讲述了她拜台的亲身经历。老师是山东人,从事教育工作,是一名中学教师,兢兢业业十几年,很热爱自己的工作。有一天,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突然昏倒在讲台上。学生把她送到医疗室,后又转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由常不轻菩萨浅谈至诚恭敬◎ 妙 理序 论诸善知识,凡读诵受持《妙法莲华经》之行者,无不为常不轻菩萨之精神感叹。经云: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得大势!以何因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若比丘、比

菩萨永不退休

菩萨永不退休◎ 灵 山如果你去问佛陀,你应该成为一个菩萨还是应该成为一个阿罗汉,佛陀会根据你的的根器给予你所需要的答案。不过很显然,佛陀更赞成大家都去作菩萨,只是有些人目前还没准备好要成为一个菩萨,所

观音菩萨用功的方法

虚 云今日是两个七的第二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各位来参加的日益增多,可见上海地方的人善心纯厚,福德深重。更可见人人都有厌烦思静、去苦趋乐的要求。本来人生在世,苦多乐少,且光阴迅速,数十年眨眼就过去了。

文殊菩萨手持如意的启示

◎ 林清玄从前在寺庙里看过一尊文殊师利菩萨,白玉雕成,十分晶莹剔透,相貌庄严中有一种温柔安详之美,连他坐的青狮子都是温柔地蹲踞着。更引人注意的是,他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如意,从左肩到右膝那样巨大地横过胸

地藏菩萨名由来

地藏菩萨名由来◎ 宣 化什么叫消,也就是把文义解释清楚。消释名题--解释这部经的名字,这名字是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就是以地藏菩萨的名号作这部经的名字。地藏菩萨是个人。本愿是属于法。这部经在七种立题里边是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华严菩萨的境界◎ 南怀瑾华严菩萨曰:从我起二为二。见我实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则无有识。无所识者,是为入不二法门。接着福田菩萨之后,另一位更大的菩萨出来了,华严菩萨,华严的境界更大了,一花一世界

菩萨七事

谓菩萨为利乐一切众生,示现于世间,而做善友,劝发诱掖,开示教他也。(一)、遭苦不舍,谓菩萨运大悲心,怜悯六道众生,受诸苦恼,故随类现形,种种以开示,令得出离。虽代受其苦,心亦无弃舍,是为遭苦不舍。(六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念万遍地藏菩萨圣号 恶事也能转变成善事

梦参法师复次,观世音菩萨,若未来世有诸人等衣食不足,求者乖愿,或多病疾或多凶衰,家宅不安,眷属分散,或诸横事多来忤身,睡梦之间,多有惊怖。如是人等,闻地藏名,见地藏形,至心恭敬,念满万遍。是诸不如意事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是菩萨就不能心灰意冷◎ 达真堪布什么叫佛?是从无明沉睡中觉醒、彻底通达了真实智慧的觉悟者。菩萨则是净除了二障,并在精通诸等智慧与功德的遍智以及他利方面具有勇猛的胆识。勇猛的胆识是指菩萨具有度化众生的愿

菩萨把蝼蚁看成前世父母

《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大师,清代高僧):我与众生从旷劫来,世世生生互为父母、彼此有恩。今虽隔世昏迷,互不相识;以理推之,岂无报效?今之披毛带角,安知非昔为其子乎?今之蠕动蜎飞,安知不曾为我父乎?每见幼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

◎ 宣 化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

菩萨的十种自在

广超法师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发菩提心 行菩萨道

◎虚 云今日诸位发心来归依三宝,老衲甚为欣慰。诸位远道过江来此,无非希望得些益处。但若想得益,自须有相当行持,如徒挂空名,无有是处。诸位须知现既归依,即为佛子。譬如投生帝王之家,即是帝王子孙。但能敦品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

圣严法师自述拜求观世音菩萨感应今天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所以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