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四分僧羯磨 - 乾隆大藏经
2025-07-22 13:46

第一卷 四分僧羯磨 并序(出四分律)

原夫鹿苑龙城。启尸罗之妙躅。象岩鹫岭。开解脱之玄宗。于是三千大千。受清凉而出火宅。天上天下。乘戒筏而越迷津。内众于是敷荣。外徒由斯安乐。其后韬真细氎多闻折轴之忧。揜正微言罕见浮囊之固。即有饮光秀出。维绝纽而虚求。波离聿兴。振隤纲而幽赞。慧炬于焉重朗。戒海由是再清。其律教也弘深。固难得而遍举。此羯磨者。则绍隆之正术。匡护之宏规。宗绪归于五篇。滥觞起于四分。寔菩提之机要。诚涅槃之津涉者也。素以锐思弱龄。留情斯旨。眇观至教。式考义途。丞历炎凉。庶无大过误耳。然自古诸德取解不同。各述异端。总有五本。一本一卷。曹魏铠律师于许都集(题云昙无德杂羯磨。以结戒场为首。受日加乞不入羯磨。屡有增减乖于律文)。一本一卷。曹魏昙谛于雒阳集(题云羯磨一卷出昙无德律。以结大界为首。受日增乞牒入羯磨。魏郡砺律师受持此本。锐想箴规虽去尤非未祛謏过。分为两卷并造义释)。一本一卷。元魏光律师于邺下集(此同昙谛集本述录不顺正文)。一本两卷。隋愿律师于并州撰(题云羯磨卷上出昙无德律。愿虽自曰依文无片言增减。然详律本非无损益。兼造章疏并汾盛行)。一本一卷。皇朝宣律师于京兆撰(题云删补随机羯磨。斯有近弃自部之正文。远取他宗之傍义。教门既其杂。乱指事屡有乖违。并造义疏颇行于代)。素于诸家撰集。莫不研寻。校理求文抑多乖舛。遂以不敏辄述幽深。分为三卷勒成一部。庶无增减以适时机。只取成文非敢穿凿。惟愿戒珠增照。协日月而齐明。系草传芳与天地而同朽。后之览者知斯志焉。

方便篇第一

僧集(律言。应来者来。又言。僧有四种。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四人僧者。除受大戒自恣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五人僧者。除中国受大戒出罪。余一切羯磨应作。十人僧者。余出罪。除一切羯磨应作。二十人僧者。一切羯磨应作。况复过二十。若随四位僧中。有少一人者作法不成。非法非毗尼)。和合(律言。同一羯磨和合集一处。不来者嘱授在现前。应呵者不呵。又言。五法应和合。若如法应和合。若默然任之。若与欲。若从可信人闻。若先在中默然而坐。如是五事应和合)。未受大戒者出(律言。不应在未受大戒人前作羯磨说戒。又言。听除人未受大戒余者在前作羯磨说戒。又言。有四满数有。人得满数不应呵。有人不得满数应呵。有人不得满数亦不应呵。有人得满数亦应呵。何等人得满数不应呵。若为作呵责羯磨。摈羯磨。依止羯磨。遮不至白衣家羯磨。何等人不得满数应呵。若欲受大戒人。何等人不得满数亦不得呵。若为比丘作羯磨。比丘尼不得满数亦不得呵。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若言犯边罪等十三人。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别住。若在戒场上。若神足在空。若隐没。若离见闻处。若所为作羯磨人。何等人得满数亦得呵。若善比丘同一界住。不以神足在空。不隐没。不离见闻处。乃至语傍人)

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唯除结界不得说欲。其欲须与清净合说。若自恣时。应言与欲自恣。若有佛法僧事病患事看病缘。听与欲。律言。与欲有五种。若言与汝欲。若言我说欲。若言为我说欲。若现身相与欲。若广说与欲。若不现身相不口说欲者。不成与欲。应更与余者欲。其持欲人。受欲已便命过。若余处行。若罢道。若入外道众若入别部众。若至戒场上。若明相出。若自言犯边罪等十三人。若被举。若灭摈。若应灭摈。若神足在空。若离见闻处。不成与欲。应更与余者欲。若至中道。若至僧中亦如是。若广说欲者。应往传欲人所。具仪作如是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时持欲比丘自有事起。不及诣僧者。听转欲与余人。转时应云)大德一心念。我某甲比丘。与某甲比丘受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持欲比丘至僧说时。若能记识姓名者。对僧一一称说云)大德僧听。某甲比丘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若不能记姓名。但云众多。若受欲人。若睡若入定或忘。若不故作如是。名为成与欲。若故不说者。突吉罗)。僧今何所作为(然所为事有其三种。一为情事。如受忏等。二为非情事。如结诸界。三情非情事。如处分离衣等。此所为事。委僧量宜故。须对众问其所作)。某羯磨(羯磨约体但三。谓单白白二白四。律言。有七种羯磨不应作。非法非毗尼羯磨。非法别众羯磨。非法和合羯磨。法别众羯磨。法相似别众羯磨。法相似和合羯磨。呵不止羯磨。应作如法如毗尼羯磨。应白二羯磨。如白法作白。如羯磨法作羯磨。白四羯磨亦尔。是为如法如毗尼羯磨。此方便六。遍余诸法。唯除结界。阙者不成)

结界篇第二

结大界法(律言。当敷座当打揵椎尽共集。共集一处不听受欲。是中旧住比丘。应唱大界四方相。若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若村若城。若疆畔。若园若林。若池若树。若石若垣墙。若神祀舍。如东方相。余方亦尔。但结界处。不得二界相接。应留中间。不得隔駃流水结。除常有桥船唱相之法。应起礼僧白言)大德僧听。我旧住比丘某甲(若非旧住识界者唱应除旧住二言)。为僧唱大界四方相(白已应唱。谓从东南角等次第而唱乃至三说。众中差堪能作羯磨者。若上座。若次座。若诵律。若不诵律当如是作)大德僧听(逖径反)。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逖零反)。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唱四方大界相。僧今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大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大界法(时诸比丘有欲广作界及狭作者。佛言欲改作者。先解前界然后欲广狭作。从意当作白二解。应如是作)大德僧听。今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界。谁诸长老忍。僧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界法(时有二处别利养别说戒。诸比丘。欲结共一说戒共一利养界。佛言。自今已去听各自解界然后白二结当敷座等如前。应如是作)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界。白如是。大德僧听。如所说界相。今僧于此处彼处。结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彼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处彼处同一说戒同一利养结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同一说戒别利养界法(有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比丘意欲同一说戒别利养。佛言。听各自解界然后结。结法同前。唯改一句云同一说戒别利养。白如是)

结别说戒同一利养界法(时二住处别说戒别利养时。诸比丘欲得别说戒同一利养。欲守护住处故。佛听白二结应如是作)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今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欲守护住处故。白如是。大德僧听。今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彼住处结别说戒同一利养为守护住处故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此及前二律无解法。若欲解者。准结翻解翻相应知)

结戒场法(时诸比丘。有须四比丘众。五比丘众。十比丘众。二十比丘众羯磨事起。是中大众集会疲极。佛言。听结戒场。称四方界相。若安杙若石若疆畔若齐限。是中结者。安三重相。最内一重。是戒场相。中间一重。是大界内相。此与戒场相。不得相入及并。应留中间。最外一重。是大界外相。先唱戒场相结。唱法如上应如是作)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作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僧今于此四方小界相内结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四方相内结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四方相内结作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次唱大界内外相。唱及结如上)

解戒场法(文略无解。若欲解者应翻结云)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戒场。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戒场。白如是。大德僧听。此住处比丘戒场。僧今于此解戒场。谁诸长老忍。僧于此解戒场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于此解戒场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难结小界授戒法(时有欲受戒者。至界外六群比丘往遮。佛言。汝等善听。自今已去不同意者未出界听在界外。疾疾一处集结小界应如是作)大德僧听。僧集一处结小界。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大德僧听。今此僧一处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僧一处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难结小界授戒法(律言。自今已去应解界已去。不应不解界而去。应如是解)大德僧听。今众僧集解界。若僧时到僧忍听。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今众僧集解界。谁诸长老忍。僧集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难结小界说戒法(律言。若布萨日于无村旷野中行。众僧应和合集在一处共说戒。若僧不得和合随同和上等。当下道各集一处结小界说戒。当如是结)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结小界。白如是。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谁诸长老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尔许比丘集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难结小界说戒法(不应不解界去。应如是解)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若僧时到僧忍听。解此处小界。白如是。大德僧听。今有尔许比丘集。解此处小界。谁诸长老忍。僧解此处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此处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难结小界自恣法(律言。若众多比丘于自恣日在非村阿练若未结界处道行。若和合得自恣者善。若不得和合者随所同和上等。移异处结小界作自恣。应如是作)大德僧听。诸比丘坐处已满。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于此处结小界。白如是。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此处结小界。谁诸长老忍。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于此处结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坐处结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解难结小界自恣法(不应不舍界去。应如是舍)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此处小界白如是。大德僧听。齐如是比丘坐处。僧今解此处小界。谁诸长老忍。僧齐如是比丘坐处解小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齐如是比丘坐处解小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结不失衣界法(时有厌离比丘。见阿兰若有一好窟。自念言。我若得离衣宿者。可即于此窟住。佛言。自今已去当结不失衣界白二羯磨。当如是作)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结不失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僧今结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结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时诸比丘。脱衣置白衣舍当着脱时形露。佛言。听结不失衣界除村村外界结法如上。唯加一句云。除村村外界白如是)

解不失衣界法(文略无解应翻结云)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解不失衣界。白如是大德僧听。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不失衣界。谁诸长老忍。僧于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此处同一住处同一说戒解不失衣界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有村解法翻亦同此)

结净地法(时有吐下比丘。使舍卫城中人煮粥时。有因缘城门晚开。未及得粥便死。佛言。听在僧伽蓝内结净地白二羯磨。应唱房若处若温室若经行处。应一比丘起已具仪于僧中唱。某院及诸果菜等处作净地。唱已应如是作)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结某处作净地。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结某处作净地。谁诸长老忍。僧结某处作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结某处作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律言。有四种净地。一者檀越若经营人作僧伽蓝时处分如是言。某处为僧作净地。二者若为僧作僧伽蓝未施僧。三者若半有篱障若多无篱障若都无。若垣墙。若堑亦如是。四者僧作白二羯磨结)

解净地法(文略无解应翻结云)大德僧听。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解某处净地。白如是。大德僧听。僧今解某处净地。谁诸长老忍。僧解某处净地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解某处净地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授戒篇第三

善来授戒法(按律。时闻法者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见法得法成办诸法已。获果实前白佛言。我今欲于如来所出家修梵行)。佛言来比丘。于我法中快自娱乐。修梵行尽苦源(唱此言已须发自落袈裟着身钵盂在手。即名出家受具足戒)

三归授戒法(时有闻法得信。欲受具戒时。诸比丘将诣佛所。中道失信不得受具戒。佛言自今已去听汝等即与出家授具足戒。教令剃发着袈裟脱革屣右。膝着地合掌作是语)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

羯磨授戒与度人法(若比丘愚痴辄便度人而不知教授。以不教授故。不按威仪乞食不如法。处处受不净食。或受不净钵食。在小食大食上高声大唤如婆罗门聚会法。佛言。听僧与授具足者白二羯磨。彼至僧中具仪作如是求)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求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愿僧听。我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三说)(僧当观察。此人若不堪能教授。及不能二法摄取者。当语言止勿度人。若有智慧堪能教授。及二法摄取者应如是与法)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授人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授人具足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授人具足戒。僧今与某甲比丘授人具足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授人具足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听。某甲比丘授人具足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依止阇梨法亦同此)

度沙弥与形同法(时有巧师家儿来至僧伽蓝中。求诸比丘出家为道。诸比丘辄与出家为道。其父母啼泣来至僧伽蓝中。问诸比丘。颇见如是如是小儿来不。不见者报言不见。即便于诸房中求觅得。诸长者讥嫌。佛言。自今已去若欲在僧伽蓝中剃发当白一切僧。若不得和合房房语令知僧。若和合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欲求某甲剃发。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剃发。白如是(作此白已然后剃发)

度沙弥与法同请和上法(若欲在僧伽蓝中出家者。先请和上具仪作如是请)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十戒和上。愿大德。为我作十戒和上。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三说应报)可尔。

请阇梨法(具仪作如是请)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十戒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十戒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沙弥戒。慈愍故(三说应报)可尔。

白僧法(若不得和合者。当语一切僧知。若得和合作如是白)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出家。若僧时到僧忍听。与某甲出家。白如是。

授戒法(教着袈裟具仪作如是言)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随如来出家。某甲为和上。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随如来出家竟。某甲为和上。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授十戒相。(语云)尽形寿不杀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盗。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淫。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妄语。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饮酒。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得着华鬘香油涂身。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得歌舞倡伎及往观听。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得高广大床上坐。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得非时食。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尽形寿不得执持生像金银宝物。是沙弥戒。能持不。(答言)能。此是沙弥十戒。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汝已受戒竟。当供养三宝勤修三业。坐禅诵经勤作众事(授已教诵十数。其十者。一一切众生皆依饮食。二名色。三三受。四四圣谛。五五阴。六六入。七七觉分。八八圣道。九九众生居。十十一切入)

度外道法(律言。自今已去听与外道众僧中四月共住。白二羯磨当如是与。先剃发已着袈裟乃至合掌教作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外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我于世尊所求出家为道。世尊即是我如来至真等正觉(三说)。我某甲外道。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已从如来出家学道。如来是我至真等正觉(三说)。(次与戒相与法同上)

与四月共住法(次应教作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外道。从僧乞四月共住。愿僧。慈愍故。与我四月共住(三说)。(安着眼见耳不闻处僧应作如是法)大德僧听。彼某甲外道。今从众僧乞四月共住。若僧时到僧忍听。与彼某甲外道四月共住。白如是。大德僧听。彼某甲外道今从众僧乞四月共住僧今与彼四月共住。谁诸长老忍僧与彼四月共住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彼外道四月共住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彼行共住竟。令诸比丘心喜悦。然后当于僧中受具足戒。云何外道。不能令诸比丘心喜悦。彼外道心。故执持外道白衣法。不亲比丘亲外道。不随顺比丘诵习异论。若闻人说外道不好事。便起嗔恚若闻人毁訾外道师教。亦起嗔恚。若有异外道来。赞叹外道好事。欢喜踊跃。若有外道师来。闻赞叹外道事。亦欢喜踊跃。若闻说佛法僧非法事。亦欢喜踊跃。是谓外道不能令诸比丘喜悦。云何外道。能令比丘喜悦。即反上是。是谓外道。共住和调心意令诸比丘喜悦也)

受具戒请和上法(应偏露等作如是请)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和上。愿大德。为我作和上。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答云)可尔。(或云)如是。(或云)当教授汝。(或云)清净莫放逸。

请戒师法(具仪作如是请)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应报)可尔。

请教授师法(具仪作如是请)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教授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教授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具足戒。慈愍故(三说应报)可尔。

安受戒人处所法(应安眼见耳不闻处。其受戒人。若在空。若隐没。若离见闻处。若界外。不名受具。和上及足数比丘亦如是)

差教授师法(按律有如是教。一切污辱众僧者。不得受具足戒时。有欲受戒者。诸比丘将至界外脱衣看时。受戒者惭耻稽留受戒事。佛言不得如是露形看。自今已去听先问十三难事然后授戒是中戒师问云)众中谁能为某甲作教授师(若作师者即应答云)我某甲能(答已戒师应作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某甲为教授师。白如是。

往彼问遮难法(时教授师往彼语言)此安陀会郁多罗僧僧伽梨钵。此衣钵是汝有不(彼答是已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随我问答。若不实者当言不实。若实言实。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入道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和合僧不。汝非恶心出佛身血不。汝非是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有二形不。汝字何等。和上字谁。汝年满二十不。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非负人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病。汝今有此诸病不(若其一一随事答无。复应语言)如我今问汝。僧中亦当如是问。如汝向者答我。僧中亦当如是答。

问已白僧法(彼教授师问已。还来僧中如常威仪相去舒手相及处立作如是白)大德僧听。彼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我已问竟。听将来。白如是。

从僧乞戒法(彼应唤言汝来。来已当为捉衣钵教礼僧。礼已在戒师前具仪教作是计)大德僧听。我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我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愿僧慈愍故。拔济我(三说)(若教乞戒不乞戒着俗服等。若眠醉狂裸形嗔恚无心身相不具借他衣钵。若无和上若多和上。皆不名受具足戒)

戒师白法(戒师欲问先白白云)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戒师问法(语言)善男子听。今是至诚时实语时。今随所问汝。汝当随实答。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比丘尼不。汝非贼心入道不。汝非坏二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和合僧不。汝不恶心出佛身血不。汝非是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有二形不。汝字何等。和上字谁。汝年满二十不。衣钵具不。父母听汝不。汝非负人债不。汝非奴不。汝非官人不。汝是丈夫不。丈夫有如是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病。汝今有此诸病不(又须随事一一答无)

正授戒法(戒法难生众缘。须具以法开导令起上上品。心至诚谛受当如是作)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若僧时到僧忍听。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上。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从某甲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具足戒。某甲为和上。某甲自说清净无诸难事。年满二十三衣钵具。僧今授某甲具足戒。某甲为和上。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授具足戒。某甲为和上者默然。谁不忍者说(三说)。僧已忍与某甲授具足戒某甲为和上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作此法已应为记时边受与此无异)

授戒相法(时有比丘受具足已。僧尽舍去所受戒人本二去彼不远时受戒者即共行不净。佛言。自今已去作羯磨已当先说四波罗夷。应作是说)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波罗夷法。若比丘犯一一法。非沙门非释种子。汝一切不得犯淫作不净行。若比丘犯不净行。受淫欲法乃至共畜生。非沙门非释种子。尔时世尊。与说譬喻。犹如有人截其头终不还活。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不能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盗下至草叶。若比丘盗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破教人破。若自斫教人斫。若烧若埋若坏色。非沙门非释种子。譬如断多罗树心。终不复更生长。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终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故断众生命下至蚁子。若比丘故自手断人命。求刀授与人。教死叹死劝死。与人非药。若堕胎若[示*厭]祷杀。自作方便若教人作。非沙门非释种子。譬喻者说言。犹如针鼻缺不堪复用。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终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一切不得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不真实非己有。自说言我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定得四空定。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非沙门非释种子。譬喻者说言。犹如大石破为二分终不还合。比丘亦如是。犯波罗夷法已。终不还成比丘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作。能持不。(答言)能。

授四依法(有一年少外道来求出家诸比丘即与出家先与四依彼外道报言大德我堪受二依乞食树下坐纳衣腐烂药我不堪此二事何以故谁能自触己物即便休。道不出家佛言此外道不出家大有所失若出家者当得道证自今已去先受戒已后受四依应语云)善男子听。如来至真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依粪扫衣。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坏衣。得受。依乞食。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若僧差食。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僧常食。檀越请食。得受。依树下坐。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成比丘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若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得受。依腐烂药。比丘依此得出家受具足戒成比丘法。汝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得受。汝受戒已。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上如法阿阇梨如法。众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当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上阿阇梨一切如法教。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者。当问和上阿阇梨(自今已去令受具者在前而去)

与本法尼授大戒请羯磨阇梨法(彼受戒者与比丘尼僧俱至比丘僧中于阿阇梨前具仪作如是请)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请大德。为羯磨阿阇梨。愿大德。为我作羯磨阿阇梨。我依大德故。得受大戒。慈愍故(三说。彼应答言)可尔。

乞戒法(彼礼僧已具仪作如是言)大德僧听。我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大戒。我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上尼某甲。愿僧拔济我。慈愍故(三说)

戒师白法(此中戒师先白后问白云)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上尼某甲。若僧时到僧忍听。我问诸难事。白如是。

戒师问法(语言)汝谛听。今是真诚时实语时。我今问汝。有当言有。无当言无。汝不犯边罪不。汝不犯比丘不。汝非贼心作道不。汝非破内外道不。汝非黄门不。汝非杀父不。汝非杀母不。汝非杀阿罗汉不。汝非破和合僧不。汝不恶心出佛身血不。汝非是非人不。汝非畜生不。汝非有二形不。汝字何等。和上尼字谁。汝年岁满不。衣钵具不。父母夫主听汝不。汝非负人债不。汝非婢不。汝是女人不。女人有如是诸病。癞痈疽干痟癫狂二道合道小大小便常漏洟唾常出。汝有如是诸病不(随事答无复应问云)汝学戒未。(即应答言)已学戒。(复应问云)汝清净不。(复应答云)清净。(复应问余尼云)某甲已学戒未。(余尼答云)已学戒。(复更问云)清净不。(复重答云)清净。

正授戒法(既方便具已如前开导教至诚谛受当如是作)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上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为某甲受大戒。和上尼某甲。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从和上尼某甲求受大戒。此某甲。今从僧乞受大戒。和上尼某甲。某甲所说清净无诸难事。年岁已满衣钵具足。已学戒清净。僧今为某甲受大戒。和上尼某甲。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受大戒和上尼某甲者默然。谁不忍者说(三说)。僧已忍为某甲受大戒竟。和上尼某甲。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尼律中云。自说清净。年满二十僧。今授某甲具足戒。彼此俱文随诵无失。作此法已应为记时边受与此无异)

授戒相法(应语彼云)善女人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八波罗夷法。若比丘尼犯者。非比丘尼非释种女。不得作不净行行淫欲法。若比丘尼作不净行。行淫欲法乃至共畜生。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盗乃至草叶。若比丘尼取人五钱若过五钱。若自取教人取。若自斫教人斫。若自破教人破。若烧若埋若坏色。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断众生命乃至蚁子。若比丘尼。故自手断人命。持刀授与人教死赞死劝死。与人非药。若堕胎[示*厭]祷咒术若自作方便教人作。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作妄语乃至戏笑。若比丘尼不真实非己有。自称言得上人法。得禅得解脱得三昧正受。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天来龙来鬼神来供养我。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寿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身相触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染污心。与染污心男子身相触。腋已下膝已上若摩若捺。逆摩顺摩若牵若推。若举若下若捉若急捺。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犯八事乃至共畜生。若比丘尼有染污心。受染污心男子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共期。犯此八事。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覆藏他重罪。乃至突吉罗恶说。若比丘尼知比丘尼犯波罗夷。不自举不白僧不语人令知。后于异时。此比丘尼若休道。若灭摈。若遮不共僧事。若入外道。彼作如是言。我先知此人犯如是如是罪。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覆藏他重罪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不得随被举比丘语乃至沙弥。若比丘尼知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犯威仪未忏悔不作共住。便随顺彼比丘语。诸比丘尼谏此比丘尼言。大姊。彼比丘为僧所举。如法如毗尼如佛所教。犯威仪未忏悔不作共住。莫随顺彼比丘语。诸比丘尼谏此比丘尼时。坚持不舍。彼比丘尼应乃至三谏。舍此事故。乃至三谏舍者善。不舍者彼非比丘尼。非释种女。犯随举故。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善女人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譬喻。若犯八事。如断人头已不可复起。如截多罗树心不更生长。如针鼻决不堪复用。如大石析为二分不可还合。若比丘尼犯八重已。不可还成比丘尼行。汝是中尽形寿不得犯。能持不。(答言)能。

授四依法(应语彼云)善女人谛听。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说四依法。比丘尼依此出家受大戒。成比丘尼法。依粪扫衣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檀越施衣。割截衣。应受。依乞食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僧差食。若檀越送食。月八日食。十五日食。月初日食。若众僧常食。檀越请食。应受。依树下坐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别房尖头屋。小房石室两房一户。应受。依腐烂药出家受大戒。是比丘尼法。是中尽形寿能持不。(答言)能。若得长利。酥油生酥蜜石蜜。应受。汝已受戒竟。白四羯磨如法成就得处所。和上如法阿阇梨如法。二部僧具足满。汝当善受教法。应劝化作福治塔。供养佛法众僧。和上阿阇梨一切如法教敕。不得违逆。应学问诵经勤求方便。于佛法中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汝始发心出家。功不唐捐果报不绝。余所未知者。当问和上阿阇梨(令受戒者在前而去)

师资篇第四

制和上行法(时诸比丘。未被教授者。不按威仪。着衣不齐整。乃至如婆罗门聚会法。时有一病比丘。无弟子无瞻视者命终。佛言。自今已去听有和上。和上看弟子当如儿。弟子看和上当如父。展转相敬重相瞻视。如是正法便得久住。增益广大。请法如上。又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听十岁智慧比丘授人具足戒。又制和上于弟子所行和上法应如是行。弟子。众僧欲为作呵责等七羯磨者。和上当于中如法料理。令僧不与弟子作羯磨。若作令如法。复次若僧。与弟子作呵责等七羯磨。和上于中当如法料理令弟子顺从。于僧不违逆求除罪。令僧疾与解羯磨。复次若弟子犯僧残。和上当如法料理。若应与波利婆沙。当与波利婆沙等。乃至当与出罪。复次弟子得病。和上当瞻视。若令余人看。乃至差若命终。弟子若不乐住处。当自移。若教人移。弟子若有疑事。当以法以律。如佛所教如法除之。若恶见生。教令舍恶见住善见。当以二事将护以法以衣食将护。是中法将护者。应教增戒增心增慧。教学问诵经。是中衣食将护者。当与衣食床坐卧具病瘦医药。随力所堪为办。自今以去制和上法如是。和上应行。若不行者如法治)

制依止阿阇梨行法(时诸新受戒比丘。和上命终无人教授。以不被教授故乃至如婆罗门聚会无异。佛言。自今已去听有阿阇梨。听有弟子阿阇梨于弟子。当如儿想。弟子于阇梨。如父想。展转相敬展转相奉事。如是于佛法中。倍增益广流布。当作是请具仪言)大德一心念。我某甲。今求大德为依止。愿大德。与我依止。我依止大德住(三说报言)可尔。(或言)与汝依止。(或言)汝莫放逸(阇梨行法并同和上)

制弟子行法(时诸弟子。不行弟子法。不白和上入村等。告诸比丘。自今已去当制弟子法。使弟子于和上所行弟子法。共行八法如前。又不白和上不得入村。不得至他家。不得从余比丘。或将余比丘为伴。不得与不得受。不得佐助众事。不得受他佐助众事不得为他剃发。不得使他剃发。不得入浴室。不得为人揩摩身。不得受他揩摩身。不得至昼日住处房。不得至冢间。不得至界外。不得行他方。彼当清旦入和上房。受诵经法问义。当除去小便器。应白时到乃至广说。彼当日三问讯和上。朝中日暮。当为和上。执二事劳苦。不得辞设。一修理房舍。二为补浣衣服。和上如法所教。尽当奉行。若遣往方面周旋。不得辞设。假托因缘。若辞设者。当如法治。自今已去制弟子修行法。若不修者当如法治。此行于阿阇梨所修亦如是。文同故不出)。呵责弟子法(时诸弟子。不承事恭敬和上阿阇梨。亦不顺弟子法无惭无愧不受教。作非威仪不恭敬难与语。与恶人为友。好往淫女家妇女家。大童女家。黄门家。比丘尼精舍。式叉摩那精舍。沙弥尼精舍。好往看龟鳖。有此等过。应作呵责。有三现前。一弟子。二出过。三呵词。呵词有五。应语言)我今呵责汝。汝去。汝莫入我房。汝莫为我作使。汝莫至我所。不与汝语(是谓和上呵责弟子法。阿阇梨呵责弟子亦五词同。唯换第四句莫至我所云)汝莫依止我(彼尽形寿呵责。佛言不应尔。竟安居呵责亦不应尔。病者不应呵)

弟子忏悔法(彼被呵已不向和上阿阇梨忏悔。佛言。被呵责已应向和上阿阇梨忏悔。当如是忏具仪作如是言)大德我今忏悔更不复作(若听忏悔者善。若不听者。当更日三时忏悔早起日中日暮。若听悔者善。若不听者当下意随顺求方便解其所犯。若彼下意随顺无有违逆。而和上阇梨不受者当如法治)。弟子离和上忏谢法(和上有五非法弟子应忏悔而去应语和上言)我如法。和上不知。我不如法。亦不知。若我犯戒。舍不教呵。若犯亦不知。若犯而忏悔。亦不知(如此忏谢应当软语。若不受者和上应舍远去。依止阇梨应持衣钵出界经宿已。明日当还更依止余比丘住)

End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于凌波:八识规矩颂-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八章 阿赖耶识的四分唯识哲学有两条定理:第一阿赖耶识是万物的本源,人生的本源;第二识的作用是绝待的不是对待的,就是识自身的见分了别相分①。将这两条定理连到一起来说,便是人生与万物决不是

周叔迦:唯识研究 第六章 识有四分

唯识研究周叔迦第六章 识有四分这唯识哲学所说的,不仅是在觉了以后认识一切事理的本质,除识以外无他物。即使在凡夫的思想作为上也仅是自己识的了别,与一切事理的本质毫不相干。为了解释识的了别作用究竟如何?所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阿赖耶识的功能有哪四分

阿赖耶识的功能分为四分:一、见分;二、相分;三、自证分;四、证自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就是真如,就是唯一真心,也就是佛性。自证分自证分是未破无始无明而犹迷的佛性。即使佛性虽然在迷,但终究能够证道,即自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大鉴下一世(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七佛天竺祖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天竺一十五祖。内一组旁出。斋第一祖摩诃迦叶。第二祖阿难。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第四祖优波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一卷

五灯会元 第一卷○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一卷

碧岩录 第一卷⊙碧岩录第一则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看取雪窦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一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处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耿延禧撰佛以一音。而演说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诸佛此一音。六代祖师此一音。天下老和尚此一音。吾有正法眼藏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一卷

祖堂集 第一卷祖堂卷一毗婆尸佛第一毗婆尸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般裱,母字般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祖堂卷一尸弃佛第二尸弃佛,姓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禅师讳躭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巳、堪任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易解》序 释慧律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瞭;又因文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续编偈净业弟子胡珽?述我观真性海 妙湛本不动 世出世间法 无一不具足上齐一切佛 下同含识类 平等绝思议 离诸分别相真俗皆无碍 理事悉圆融 刹那不觉了 捏目忽生华无明为系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