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修行道地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0:10

第一卷 修行道地经

修行道地经序

造立修行道地经者。天竺沙门。厥名众护。出于中国圣兴之域。幼学大业洪要之典。通尽法藏十二部经。三达之智。靡不贯博。钩玄致妙。能体深奥。以大慈悲弘益众生。助明大光照悟盲冥。叙尊甘露荡荡之训。权现真人其实菩萨也。愍念后贤庶几道者。傥有力劣不能自前。故总众经之大较。建易进之径路。分别五阴成败所趣。变起几微生死之苦。劝迷励惑。故作斯经。虽文约而义丰。采喻远近。防制奸心。但以三昧禅数为务。解空归无众想为宗。真可谓离患之至寂无为之道哉。

集散品第一

厥元由显兴灼灼踰日光

德积甚巍巍胜于帝王种

诸天及神仙专精暴露成

多学博众义咸皆礼最安

天人龙鬼神在世而精进

奉迎于世尊三界无等伦

济以无比慧生死惧了除

佛正法众僧是三德无踰

当观此道眼谛说平等法

意采宣尊教犹如出甘露

或有专修行观察于世俗

众闹若干种生死之不安

沉溺于世根犹朽车没泥

不能自拔济当从经典要

亦如采诸花愍世是故演

专听修行经除有令至无

于是当讲修行道经。生死老病忧结啼哭。诸不可意众恼集会。专修行者在家出学。欲令究竟清净之法。志不转还遂至甘露众患为绝。其无救护无所依仰。唯当弃舍一切诸求。是故修行欲离恼者。常当精进奉行此经。即说颂曰。

堕生老死而忧恼身心所兴有众苦

欲得济度不复还学修行道莫有厌

何谓无行何谓为行。云何修行云何修行道。其无行者。谓念淫怒欲害亲属。诸天国土弊友毁戒。习恶粗言听于不善。不好学问自轻自慢。兴有着想起邪计常。贪乐有身所居之处。习近女色放逸懈怠。而着情欲不离怒痴。多缘众求人舍远避。纵恣自是放心睡疑。失于精进常怀恐怖。根门不定追逐众事。多于言语无有节度。思乐长路反论邪说。乐说戾事顺逐非法。远于道义是谓无行。此于无为而不可行。于是颂曰。

嗔恚贪欲念害命常有乐身不净想

邪智反顺若干瑕佛说是辈不可行

何谓可行。不起嗔恚不念加害。亲近善友奉戒清净。言辄以道受教学问。不自轻慢念计无常。苦空非身处于可居。不习女色除其放逸。当志精进灭于尘劳。少食知节救摄身行。宿夜觉悟敛心不忘。无有狐疑不怀恐怖。寂定根门无有众缘。所说辄正平等解脱。乐于闲居所观如谛。所未获法当以怀来。诸可逮法坚持不忘。欢心采取法化之要。于诸衣食而知止足。志存经道而无厌极。习计非常不乐世间秽食诸想也。无为之道所为寂然。如是辈法近于无为是谓可行。行在何许谓之泥洹。于是颂曰。

戒净志乐无我想唯听经义随善友

所见审谛如教行佛说此则无为道

诸可所趣众法念定若干意无苦厌

是为讲说德所聚摄定诸根是谓行

何谓修行云何为行。谓能顺行修习遵奉是为修行。其修及习是谓为行。何谓修行道。专精寂道是为修行道。其彼修行而有三品。一曰凡夫。二曰学向道。三无所学也。所谓凡夫修行新学旧学未成。为此辈说修行道经。其不学者以为通达何所复论彼所以谓。修行道地经寂然而观。云何寂观。趣于沙门四德之果。云何四德。谓为有余泥洹之界。云何有余。谓其当至无为之界。云何当至无为之界。谓众苦本一切除尽。是故行者欲舍一切剧苦之恼。常当专精不兴异行。不伤教禁修建寂观。假使行者毁戒伤教。不至寂观唐捐功夫。譬如有人钻木求火数数休息。而不专一终不致之。既不获火唐劳其功。其懈怠心欲求无为譬犹亦然。于是颂曰。

常得寂然行于定当舍憍慢及轻戏

以奉修行莫毁失譬如冥夜开目行

如是行者见所趣智慧若斯精进前

奉于正化未曾懈乃致静漠无为道

彻睹众玄微妙事观采大德所说教

此经洪训名寂观吾钞众经以演说

五阴本品第二

从若干经采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

耳所听闻明者行清净之慧除垢冥

入于寂然若日光譬如月行照众星

已获度世当受教是盛无量如秋月

恭奉罗汉而稽首能仁如空头面礼

归命巍巍获甘露除世根芽种种欲

生若干种之果实欣乐忧戚为诸枝

佛解五阴而本无当观众经从其原

修行道者当复观身五阴之本。色痛想行识是谓五阴也。譬如有城若干家居。东西南北合乃为城。色亦如是。亦不一色为色阴也。痛想行识亦复如此。非但一识名为识阴。彼有十入。或色观法是为色阴也。八百痛乐名之痛阴。想行识阴各有八百。乃名为阴。解五阴本亦当如斯。于是颂曰。

色痛想行识五阴之所起

譬如有大城若干家名色

非一色为色凡有十色入

痛乐有八百想行识亦尔

慧人解此法若干乃名阴

分别知非一行者之所念

五阴相品第三

合集众事而相连用离慧言舍佛教

习于愚痴不了了譬如有树多枝叶

其五觚生而分布无巧便种亦如是

当了五阴为若斯黠人解慧明知此

所以生长有姓地所讲法言如蜜涂

比丘譬蜂采华味犹若莲华之开剖

其慧觉了胜日出佛复超越胜莲花

佛之清洁无所著是故稽首归命尊

其相淡然达无碍寂寞无想而得定

未曾有退还堕落而以救济至无为

秉意将导而示现教训群萌如己行

以愍伤吾是故说乃为当来众生类

其修行者当解五阴相。云何各知五阴之相。有光明为色。有像相亦复为色。手所获持亦名为色。若示他人亦复是色也。习乐为痛。不乐不苦亦复是痛。是为痛想也。识相为想。若男若女及余众物。是曰思想。有所造作名之为行。若作善行若作恶行。亦不善恶是谓为行。晓想为识。善不善亦非有善亦非不善。晓是为识。如是各了五阴之相。于是颂曰。

色者不安多瑕秽佛说经教实如应

如其所言随顺行分别五阴若干相

分别五阴品第四

而以甘露灭盛火消除五阴诸苦本

其慧光明喻日光三界普奉吾亦归

佛能仁尊深慧力解了清净之智黠

顺其所知而现义采佛法教随应说

当分别解听其讲今者导彼顺定意

别了五阴本所兴博引众义善思之

其修行者。当分别了五阴行本。何谓晓了五阴之本。譬如四衢堕贯真珠。有人见之意中欣然欲往敛取。其人目见真珠之贯谓应色阴。爱乐可意是谓痛阴。初始见之识是贯珠名为想阴。其人生意欲取贯珠是为行阴。分别贯珠是为识阴。如是五阴如是五阴如一贯珠。一时俱行造若干行。若从心出如一贯珠。同时俱兴退从五阴。一切诸人亦复如是。目所见色五阴皆从。如是耳声鼻香舌味身更心法。心中四阴为无色阴。如是为别五阴之本。于是颂曰。

无极之德分别说如其所讲经中义

贪欲者迷不受教吾今顺法承其讲

五阴成败品第五

明智之无世尊要调顺无低获其际

已超境界无边岸稽首世尊称无量

所讲犹日明照弟子若兹

了知于尘劳除畏如萎华

其睹诸起灭了五阴成败

愿稽首彼佛听我说尊言

修行道者当知五阴成败之变。何谓当知五阴成败。譬若如人命欲终时。逼寿尽故其人身中。四百四病前后稍至。便值多梦而睹瑞怪而怀惊恐。梦见蜜蜂乌鹊雕鹫住其顶上。睹众住堂在上娱乐。身所著衣青黄白黑。骑乱[馬*毛]马而复呜呼。梦枕大狗又枕猕猴。在土上卧。梦与死人屠魁除溷者。共一器食同乘游观。或以麻油及脂醍醐。自浇其身又服食之。数数如是。见蛇缠身倒掣入水。或自睹身欢喜踊跃拍髀戏笑。或自睹之华饰堕灰。以灰坌身复取食之。或见蚁子身越其上。或见嚼盐狗犬猕猴。所见追逐各还啮之。或见娶妇又祠家神。见屋崩坏诸神寺破。梦见耕犁犁堕须发。或时牙齿而自堕地。又着伍白衣。或见己身倮跣而行。麻油涂身宛转土中。梦服皮草弊坏之衣。梦见他人乘朽败车。到其门户欲迎之去。或见众花甲煎诸香。亲属取之以严其身。先祖为现颜色青黑。呼前捉抴数作此梦。游丘塳间拾取华璎及见赤莲华落在颈。堕大河中为水所漂。梦倒堕水五湖九江不得其底。或见其身入诸丛林无有华果。而为荆棘钩坏躯体。以诸瓦石镇其身上。或见枯树都无枝叶。梦缘其上而独戏乐。在于庙坛而自搏舞。或见丛树独乐其中欣欣大笑。折取枯枝束负持行。或入冥室不知户出。又上山岳岩穴之中不知出处。复见山崩镇己身上悲哭号呼。或见群象忽然来至蹑蹈其身。梦见土尘坌其身首。或着弊衣行于旷野。梦见乘虎而暴奔走。或乘驴狗而南游行。入于塳间收炭爪发。自见其身戴于枯华。引入大山阎王见问。于是颂曰。

处世多安乐命对至乃怖

为疾所中伤逼困不自在

心热忧恼至见梦怀恐惧

犹恶人见逐忧畏亦如是

其人心觉已心怀恐怖身体战栗。计命欲尽审尔不疑。今吾所梦自昔未有。以意懅故衣毛为竖。病遂困笃震动不安。譬如猛象群众普至踏蹈芭蕉。病转着床其譬如是。穷迫无计便求归医。昆弟族亲见困如此遣人呼医。所可遣人体多垢秽衣被弊坏。或手爪长戴裂伞盖。其足履决木跂屣破。乘朽坏车。颜色正黑两眼复青。而数以手摩抆须发。所可驾牛或青或黑又有正白。急急呼医捉来上车。于是颂曰。

人行游观时唯乐无益事

放恣于所欲未曾念于医

体适有疾病困笃着床席

然后乃请医欲令疗其疾

于时其医以意察之。病者必死。所以者何。见此怪应。视来呼人服色语言。持坏伞盖须爪毛乱。又其日恶若四日六日十二日十四日。以此日来者皆为不祥医即不喜。以抵星宿失于良时。神仙先圣所禁之日。医心念言。虽值此怪星宿吉凶。或可治疗。所以者何。虽有病者方便消息。本命未尽想当除愈。若对至者不能令差。以是言之。不必在善日星宿吉凶。是故慧人不从历日而求良时。神仙常言。当求方便。或风寒病命未尽者。傥有横死是者可治。设命应尽无如之何。虽尔往而治之犹胜不行。医念此已即起欲去。于是颂曰。

譬如有二人俱发行入海

或有到彼岸或而中断绝

堕于疾病海其譬亦如是

傥时从病差而有更死者

于是其医已到病家。则有恶怪便闻凶声。亡失焚烧破坏断截。剥拨掣出恐杀曳去。发行拘闭当以占之。不可复疗以为死已。南方狐鸣或闻乌枭声。或见小儿以土相坌。而复裸立相挽头发。破罂瓶盆及诸器物。见此变已前省病人困劣着床。于是颂曰。

医则占视病者相惊怖惶惶而不安

或坐或起复着床烦懑热极如烧皮

医睹如是便心念言。如吾观历诸经本末是则死应。面色惶懅眼睫为乱。身体萎黄口中涎出。目冥昧昧鼻孔骞黄。颜彩失色不闻声香。唇断舌干其貌如地。百脉正青毛发皆竖。捉发掏鼻都无所觉。喘息不均或迟或疾。于是颂曰。

面色则为变毛发而正竖

直视如所思舌强怪已现

病人有是应余命少少耳

疾火之所围如焚烧草木

复有异经说人终时诸怪之变。设有洗沐若复不浴。设烧好香木櫁栴檀根香花香。此诸杂香其香实好。病者闻之如烧死人骨发毛爪皮肤脂髓粪除之臭也。又如枭鹫狐狸狗鼠蛇虺之臭也。病者声变言如破瓦状如咽塞。其音或如鹤雁孔雀。牛马虎狼雷鼓之声。其人志性变改不常。或现端政其身柔软。或复粗坚身体数变。或轻或重而失所愿。此诸变怪命应尽者。各值数事不悉具有。于是颂曰。

睹见若干变众恼趣逼身

志怀于恐怖遭厄为若斯

人性败如此身变不一种

犹如竹苇实自生自然坏

今我所学如所闻知。人临死时所现变怪。口不知味耳不闻音。筋脉缩急喘息不定。体痛呻吟血气微细。身转羸瘦其筋现粗。或身卒肥血脉隆起。颊车垂下其头战掉。视之可憎举动舒缓。其眼童子甚黑于常。眼目不视便利不通。诸节欲解诸根不定。眼口中尽青气结连喘。诸所怪变各现如此。于是颂曰。

其病恼无数血脉精气竭

如水啮树根当愍如拔裁

于时医心念言。有如此病必死不疑。古昔良医造结经文。名曰于彼除恐长耳灰掌。养言长育急教多髯。天又长盖大首退转。燋悴大白最尊路面。调牛岐伯医徊扁鹊。如是等辈悉疗身病。于是颂曰。

于彼之等类尊法梵志仙

正救所有果及余王良医

此为主成败博知能度厄

愍以经救命犹如梵造法

复有其医主治耳目。名曰眼眴动摇和斗铃鸣。月氏。英子箧藏善觉。调牛目金秃枭力氏雷鸣。是上医名主治耳目。于是颂曰。

眼眴医之等造合药分明

除疾之瑕冥如日灭诸冥

复有疮医治疗诸疮。名曰法财稚弟端政辞约黄金言谈。是为疮医等。于是颂曰。

其有能疗治百种之疮痍

能除众厄疾如以脚平地

法财所以出于世造经书

正为治疮病令众离患难

复有小儿医。其名曰尊迦葉耆域奉慢速疾。是等皆治小儿之病。于是颂曰。

譬如有苍头捐务除贡高

故生于世俗愍伤治小儿

此尊迦葉等行仁以正法

哀念童幼故则作于医经

复有鬼神医。名曰戴华不事火。是等辟除鬼神来娆人者。于是颂曰。

诸宿转周行人生犹亦然

主有所恐怖而多有危害

造立是经者悉为解其患

如佛以正法除愚令见明

正使合会此上诸医。及幻蛊道并巫咒说。不能使差令不终亡。于是颂曰。

造作罪尘劳勤苦怀众恼

病痛乱其志名垢命日促

为病所漂没死证见便怖

天帝诸神等不救安况吾

医心念言曼命未断当避退矣。便语众人今此病者。设有所索饭食美味。恣意与之勿得逆也。吾有急事而相舍去事了当还。故兴此缘便舍退去。于是颂曰。

命欲向断时得病甚困极

与尘劳俱合罪至不自觉

怪变自然起得对阴热极

正使执金刚不能济其命

是时病家大小男女。闻医所说便弃汤药及诸咒术。家室眷属宗党比邻亲厚知识。悉来聚会围绕病者。悲哀啼哭观念病困。譬如屠家群中捕猪。牵欲杀之。余猪悉聚惊怖。侧耳听声惶懅愕视。譬如猛虎群中搏牛。余牛见之惊怖而走。或入山岩或投深谷。又入树间跳腾哮吼。譬如鱼师持网捕鱼。余鱼见之怖散沈窜石岸草底。又如苍鹰临其众鸟有所爴取。余鸟见之各散飞去。其人如是无常对至其身坏散家室亲属念当别离。悲哀若斯命临欲断。阎王使者自然来至。其到见缚铁箭所射。上生死船罪所牵引。即欲发去家室绕之。放发悲恸尘坌其面目。哀泣叹息涕泪流面。皆言痛哉奈何相舍。椎胸郁[悍-干 月]。称叹病者若干德行心怀懊恼。于是颂曰。

人其疾苦困身冷消离热

室家悉聚会举声而悲哀

造业更苦乐如蜂采华味

心遂受忧戚并恼一宗门

其人疾病如是身中刀风起。令病者骨节解。有风名科断诸节解。有风名震令筋脉缓。有风名破骨消病人髓。有风名减变其面色。眼耳鼻口咽喉皆青。出入诸孔断绝破坏[利-禾 皮]剥其身。复有一风名曰止胁。令其身内。及膝肩胁背脊腹齐。大小之肠肝肺心脾。并余诸藏皆令断绝。有风名旋令其肪血。及大小便生藏熟藏。所食不通寒热悉干。有风名节间。令诸支节或缩或伸。而举手足欲捉虚空。坐起烦愦有时笑戏。又复大息其声恳恻。节节以断筋脉则缓髓脑为消。目不见色耳不闻声。鼻不别香口不知味。身冷气绝无所复识心下尚暖魂神续在。挺直如木不能动摇。于是颂曰。

其刀风起时身动多不安

众缘普皆至悉不自觉知

身遭若干恼命乃为穷尽

譬如弓弩弦缓急不可用

尔时彼人其心周匝。所有四大皆为衰落。微命虽在如灯欲灭。此人心中有身意根。其生存时所为善恶即心念本殃福吉凶。今世后世所可作为心悉自知。奉行善者面色和解。其行恶者颜貌不悦。其人心喜面色则好。当知所归必至善道。其面色恶心念不善则趣恶道。如有老人而照净镜。皆自见形头白面皱。齿落疮痍尘垢黑丑。皮缓脊偻年老战[病-丙 又](音又)。设见如是还自羞鄙。闭目放镜吾已去少。衰老将至心怀愁忧。已离安隐至于穷极。素行恶者临寿终时所见恶变愁惨恐怖。深自克责吾归。恶道定无有疑。亦如老人照镜见身知为衰至。于是。颂曰。

金宝等所作巧拙成不同

设有行恶者沉没于深渊

已没虽更生顾视无所依

如为水所漂临死亦若斯

其有行善为有三辈。摄身口意净修众德。以法为财临寿终时。心怀喜踊吾定上天。譬如贾客远行治生。得度厄道多获财利。还归到家心悦无量。又如田家犁不失时。风雨复节多收五谷。藏着篅中意甚欢喜。如困病得愈得毕偿债。中心踊跃亦复如是。犹蜂采花以用作蜜积德亦尔。其意大悦我定上天。于是颂曰。

其有学正士积累行真法

以度于众患自致得明道

譬如闲居者高山望其下

彼人命尽时见善道若斯

尔时其人命已尽者。身根识灭便受中止譬若如称随其轻重或上或下。善恶如是。神离人身住于中止。五阴悉具无所乏少。死时五阴不到中止。中止五阴亦不离本也。譬以印章以用印泥。印不着泥亦不离之。如种五谷苗生茎实。非是本种亦不离本。如是人死精神魂魄。不齐五阴亦不离本也。随本所种各得果报。其作德者住善中止。履行恶者在罪中止。唯有道眼乃见之耳。处于中止而有三食。一曰触软。二曰心食。三曰意识。在中止者或住一日极久七日。至父母会随其本行。或趣三涂人间天上。行恶多者在中止中。见大火起围绕其身。犹如野火焚烧草木。尘雨其形。见乌雕鹫恶人之类。爪齿皆长面目丑陋。衣服弊坏头上火然。各执兵仗为所挝棒。矛刺刀斫心怀恐惧。欲求救护遥见丛树。走往趣之尔时即失。中止五阴入刀剑树泥犁之中。堕地狱者神见若此。于是颂曰。

迷惑如醉象违失圣法教

染浊如潦水心愦乱若斯

常捐于正道放心入邪径

此人遭众苦命终堕地狱

行小恶者见火烟尘绕满其身。及为师子虎狼蛇虺群象所逐。又见故渠泉源深水。崩山大涧心怀怖懅。赴趣其中。尔时即失。中止五阴堕畜生处。见是变者知受兽身。于是颂曰。

习痴舍慧便或醉堕冥道

恶口常粗言喜行挝捶人

又为犯罪殃乐为不善事

如是无慈者生于畜兽中

罪若微者周匝四面有热风起。身体郁蒸自然饥渴。遥见人来皆持刀杖。矛戟弓箭而围绕之。望见大城意欲入中。适发此心即失。中止所受五阴生于薜荔。其见如是变。当知堕饿鬼中。于是颂曰。

刚弊喜谮人远戒不顺法

犯禁秽浊事贪[彌/食]而独食

堕于脓血处饥饿烦恼极

当知此辈人定入为饿鬼

清修德善。凉风四来其风甚香。若干种熏雨其身上。诸妓乐音相和而鸣。瞻视园观树木花果。而悉茂盛发意欲往。即时便失。中止五阴精神自然上忉利天。于是颂曰。

习法归圣道种福业生天

妓乐以自娱游诸花树间

美艳玉女众端正光从容

常观心欣悦居止太山顶

行不淳一或善或恶当至人道。父母合会精不失时子应来生。父母德想而俱同时等。其母胎通无所拘碍。心怀喜跃而无邪念。则为柔软而不[怡-台 龍]悷。无有疾疹堪任受子。不为轻慢亦无反行。顺其正法不受浊污。即捐一切瑕秽之尘。其精不清亦不为浊。中适不强亦不腐败亦不赤黑。不为风寒众毒杂错与小便别。应来生者精神便趣。心自念言设是男子。不与女人共俱合者。吾欲与通起嗔怒心。恚彼男子志怀恭敬。念于女人嗔喜俱作。便排男子欲向女人。父时精下其神忻欢谓是吾许。尔时即失中止五阴便入胞胎父母精合。既在胞胎倍用踊跃。非是中止五阴亦不离之。入于胞胎是为色阴。欢喜之时为痛乐阴。念于精时是为想阴。因本罪福缘得入胎是为行阴。神处胞中则应识阴。如是和合名曰五阴。寻在胎时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七日住中而不增减。又二七日其胎稍转譬如薄酪。至三七日似如生酪。又四七日精凝如熟酪。至五七日胎精遂变犹如生酥。又六七日变如息肉。至七七日转如段肉。又八七日其坚如坏。至九七日变为五疱。两肘两髀及其颈项而从中出也。又十七日复有五疱。手腕脚腕及生其头。十一七日续生二十四疱。手指足指眼耳鼻口此从中出。十二七日是诸胞相转成就。十三七日则现腹相。十四七日生。肝肺心及其脾肾。十五七日则生大肠。十六七日即有小肠。十七七日则有胃处。十八七日生藏熟藏起此二处。十九七日生髀及[跳-兆 尃]肠骸。手掌足趺臂节筋连二十七日生阴脐乳颐项形相。二十一七日体骨各分随其所应。两骨在头。三十二骨着口。七骨着项。两骨着髀。两骨着肘。四骨着臂。十二骨着胸。十八骨着背。两骨着臗。四骨着膝。四十骨着足。微骨百八与体肉合。其十八骨着在两胁。二骨着肩。如是身骨凡有三百。而相连结其骨柔软如初生瓠。二十二七日其骨稍坚如未熟瓠。二十三七日其骨转坚譬如胡桃。此三百骨各相连缀。足骨着足膝骨着膝。踝骨着踝髀骨着髀。臗骨着臗脊骨着脊。胸骨着胸。胁骨着胁唇骨着唇。项颐臂腕手足诸骨转相连着。如是聚骨犹若幻化。又如合车骨为垣墙筋束血流。皮肉涂裹薄肤覆之。因本罪福果获致此。无有思想依其心元。随风所由牵引举动。于是颂曰。

其五骨积聚随心轻放恣

在身现掣顿犹如牵拽蛇

前世所造行善恶所兴法

譬如人行路或平或荆棘

二十四七日生七百筋连着其身。二十五七日生七千脉尚未具成。二十六七日诸脉悉彻具足成就如莲华根孔。二十七七日三百六十三筋皆成。二十八七日其肌始生。二十九七日肌肉稍厚。三十七日才有皮有像。三十一七日皮转厚坚。三十二七日皮革转成三十三七日耳鼻唇指诸膝节成。三十四七日生九十九万毛孔发孔犹尚未成。三十五七日毛孔具足。三十六七日爪甲成。三十七七日其母腹中若干风起。有风开儿耳目鼻口。或有风起染其发毛。或端正或丑陋。又有风起成体颜色。或白赤黑有好有丑皆由宿行在此七日中。生风寒热大小便通。于是颂曰。

是身筋缠裹诸血脉所成

不净盛腐积水洗诸漏孔

虚覆心使然巧伪而合成

机关如木人求之甚难得

三十八七日在母腹中。随其本行自然风起。宿行善者便有香风。可其身意柔软无瑕。正其骨节令其端正莫不爱敬也。本行恶者则起臭风。令身不安不可心意。吹其骨节令偻邪曲使不端正。又不能男人所不喜也。是为三十八七日。九月不满四日。其儿身体骨节则成为人。于是颂曰。

人在身九月则具诸体脉

骨节皆成就满足无所乏

腹中渐自办稍稍而成长

期至悉具足如月十五日

其小儿体而有二分一分从父一分从母。身诸发毛颊眼舌喉心肝脾肾肠血软者从母也。爪齿骨节髓脑筋脉坚者从父也。于是颂曰。

人体相连缀皆由父母生

若干之节解因缘化成立

依而致颜色悉当为衰耗

众材合起车计体犹亦然

作前有二事立身譬若斯

因从父母报然后乃得生

其小儿在母腹中。处生藏之下熟藏之上。男儿背外而面向内在左胁也。女子背母而面向外处在右胁也。苦痛臭处污露不净。一切骨节缩不得伸。捐在革囊腹网缠裹。藏血涂染所处逼迮。依因屎尿瑕秽若斯。其于九月此余四日。宿有善行初日后日发心念言。吾在园观亦在天上。其行恶者谓在泥犁世间之狱。至三日中即愁不乐。到四日时母腹风起。或上或下转其儿身。而令倒悬头向产门。其有德者时心念言。我投浴池水中游戏。如堕高床华香之处也。其无福者自发念言。吾从山堕投于树岸沟坑溷中。或如地狱罗网蕀上旷野石涧剑戟之中。愁忧不乐。善恶之报不同若此。于是颂曰。

如投烧热火乱烟来围绕

放逸果所致处形若沸汤

苦乐之所由皆因罪福成

在在生所作受身各如是

其小儿身既当向产。又堕地时外风所吹。女人手触暖水洗之。逼迫毒痛犹如疮病也。以是苦恼恐畏死亡。便有痴惑是故迷愦。不识本来去至何所也。适生在地血缠臭处。鬼魅来绕奸邪所中飞尸所触。蛊道癫鬼各伺犯之。如四交道堕一叚肉。乌鸱雕狼各来诤之。诸邪魅鬼欲得儿便。周匝围饶亦复如是。宿行善者邪不得便设宿行恶众邪即着。儿初生时因母乳活。稍稍长大因食得立。于是颂曰。

在于胞胎时遭若干苦恼

既生得为人其痛有百千

诸根已成就因出危脆身

有生必老死是为最不真

儿已长大揣哺养身。适得谷气其体即时。生八十种虫。两种在发根。一名舌舐。二名重舐三种在头名曰坚固伤损毁害。一种在脑两种在脑表。一名蜥咮。二水耗扰。三名愦乱。两种在额。一名卑下。二名朽腐。两种在眼。一名舌舐。二名重舐。两种在耳。一名识味。二名现味英。两种在耳根。一名曰赤。二名复赤。两种在鼻。一名曰肥。二名复肥。两种在口中。一名曰摇。二名动摇。两种在齿中。一名恶弊。二名凶暴。三种在齿根。名曰喘息休止捽搣。一种在舌。名曰甘美。一种在舌根。名曰柔软。一种在上龂。名曰来往。一种在咽。名为嗽喉。两种在瞳子。一名曰生。二名不熟。两种在肩。一名曰垂。二名曰复垂。一种在臂。名为住立。一种在手。名为周旋。两种在胸。一名额坑。二名广普。一种在心。名为班驳。一种在乳。名曰湩现一种在脐。名为围绕。两种在胁。一名为月。二名月面。两种在脊。一名月行。二名月貌。一种在背胸间。名为安丰。一种在皮里。名为虎爪。两种在肉。一名消肤。二名烧树。四种在骨。名为甚毒习毒细骨杂毒。五种在髓。名曰杀害无杀破坏离骸白骨。两种在肠。一名蜣螂。二名蜣螂嘴。两种在细肠。一名儿子。二名复子。一种在肝名为嚚喍。一种在生藏。名曰帔[怡-台 ㄆ]。一种在熟藏。名为太息。一种在谷道。名为重身。三种在粪中。名曰筋目结目编发。两种在尻。一名流下。二名重流。五种在胞。名为宗姓恶族卧寐不觉护汁。一种在髀。名为挝杖。一种在膝。名为现伤。一种在踝。名为针嘴。一种在足。指名为燋然。一种在足心。名为食皮。是为八十种虫。处在人身昼夜食体。于是颂曰。

从头发下至足遍中虫消食人

计念之为瑕秽譬喻比如浊水

从己生反自残如刀怨患害人

常来啮伤其身若流水侵两岸

其人身中因风起病有百一种。寒热共合各有百一。凡合计之四百四病。在人身中如木生火还自烧然。病亦如是。本因体兴反来危人。及身中表八十种虫。扰动其身令人不安。岂复况外诸苦之恼也。计身如是常有忧患。凡夫之士自谓为安不闻不解。所以者何。不见谛故。于是颂曰。

发毛诸爪齿心肉皮骨合

精血寒热生髓脑脂生熟

诸寒涕唾泪大小便常漏

非常计不净愚者谓为珍

计念人身覆以薄皮。如合枣奈皮甚薄少耳。以为盖之人而不知。假使脱皮如困钝肉。何可名之为是人身。骨节相拄如连铁锁。谛见如是尚不足蹈。况复亲近而目视之。于是以偈而叹颂曰。

计本为瑕秽譬如臭烂尸

亦如诸尘垢体虫俱复然

亦如画好像会当归腐败

以谛见本无安可附近之

计人在世所作祸福。不尽其寿亦有中夭而死伤者。譬如陶家作诸瓦器。或始破者。向欲刀治坏时破者。或塼上破或下时破。或着地破或拍时破。或坏燥破或陶中破。或熟破者或移时破者。或用破者。设使不用久久会破也。人亦如是有初发意向来未至死者。或有二根胎如生酪。有如熟酪息肉段肉具足六情。或不具足而有死者。向欲生时又适堕地。一日百日一岁十岁学业死者。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从一岁死至到百岁。虽复长寿会当归尽也。如是五阴计本皆空展转相依。须臾有起须臾有灭。举足下足而皆无常。愚痴之人不闻不知反计有身。从少至老皆谓我所。呼为一种不知非常之变也。修行道者思惟计之。从是致是无是则无。何谓从是致是者。因本之行所作殃福。故致死亡而在中止。至于胞胎精神处之。形如薄酪息肉段肉。稍至坚肉因有六根。六根具足则便出生。从少小身及至中年。乃到老病当复归死。其五阴转于生死之轮。常如川流无有休息。一切皆空譬如幻化。如是颠倒至于老病死。譬如有大城西门失火。从次烧之乃到东门皆令灰烬。计东门火非是初火也。然其燋燃不离本火也。人亦如是从本因缘随其祸福。当观如此从是有是也。何谓无是则无也。无有凶福及余尘劳则不归死。已不归死不在中止。设无中止何从有生。已不有生其老病死何由而有也。计生死流本末如此。修行道者当观五阴所从成败。于是颂曰。

明识诸慧义心净如月盛

秉志而专一愍哀三界人

如莲花于水甘美柔软上

口之所宣说听者则欣达

分别演本起了之归灭尽

能仁悉究竟以愍众生故

吾从佛经中省采而钞取

因佛之讲说故造修行经

End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大鉴下一世(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七佛天竺祖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天竺一十五祖。内一组旁出。斋第一祖摩诃迦叶。第二祖阿难。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第四祖优波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一卷

五灯会元 第一卷○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一卷

碧岩录 第一卷⊙碧岩录第一则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看取雪窦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一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处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耿延禧撰佛以一音。而演说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诸佛此一音。六代祖师此一音。天下老和尚此一音。吾有正法眼藏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一卷

祖堂集 第一卷祖堂卷一毗婆尸佛第一毗婆尸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般裱,母字般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祖堂卷一尸弃佛第二尸弃佛,姓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禅师讳躭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巳、堪任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易解》序 释慧律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瞭;又因文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续编偈净业弟子胡珽?述我观真性海 妙湛本不动 世出世间法 无一不具足上齐一切佛 下同含识类 平等绝思议 离诸分别相真俗皆无碍 理事悉圆融 刹那不觉了 捏目忽生华无明为系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七尊者婆呬迦等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增上者。等言即摄尊者颇洛迦。尊者至履迦。此中心濡心调柔心和顺名异义一。如其次第以后释前。或心濡者是总句。心调柔者别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五阿罗汉般涅槃心当言善耶无记耶。答当言无记。问何故作此论。答欲令疑者得决定故。谓阿罗汉已断不善法成就善法。或有便疑。若尔阿罗汉应住善心而般涅槃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三若入正性离生苦集现观各四心顷。道现观三心顷。法念住现在修未来修四一行相。现在修未来修四同分修非不同分。灭现观四心顷。法念住现在修即此未来修。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三若修空彼无愿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去来二世。及说无未来修者意。欲显有去来世亦有未来修故作斯论。修有四种。一得修。二习修。三对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一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八如说我弟子中大迦葉波少欲喜足具杜多行。薄矩罗少病节俭具净戒行。此二何差别。答尊者大迦葉波所得饮食。若粗若妙随次第食无所简别。犹如良马随得而食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三诸有欲令此中通依得修习修作论者。彼说若修无常想者。谓无常想若现前若不现前。而修彼思惟无常想者。谓以无常想为所缘即是无常想。修时缘无常想义。若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二若成就过去空彼过去无愿耶。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问此说在何位。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现观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三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八问曰何故欲界戒。不与心回转。答曰非其田非其器非其地。以非田非器非地故。复有说者。以欲界非是定地非修地非离欲地。此中戒亦不与心回转。色界是定地修地离欲地。彼中戒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四受乐身受苦身受不苦不乐身受。及苦心受时如实知。此一智谓世俗一切身受及苦心受唯有漏故。起世俗智则如实知受乐心受不苦不乐心受时此四智。谓法类世俗道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一有四念住。谓身受心法念住。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解释契经义故。如契经说。有四念住。谓身念住。乃至法念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六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入初静虑。次第乃至入灭尽定。时尊者阿难则问尊者阿泥律陀言。世尊今者已般涅槃耶。答言未也。但是入灭尽定耳。复问云何知耶。答言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三有纳息第二之二诸欲界命终生初静虑。若本住别解脱律仪。或不住别解脱律仪。有善身语表不失者。若住善心命终。彼舍善蕴五无记蕴二。有说。五得善蕴四无记蕴二。即于彼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一诸有此见无施与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欲释契经中所说见趣令知断故。所以者何。于生死中起大执着引大无义。为大依取者莫如见趣。此等广说如智蕴五事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二百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三后际分别见中十六有想论者。谓初四种依三见立。如说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即身。复有一类补特伽罗。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命者异身。复有一类补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