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第一卷 杂宝藏经 - 乾隆大藏经
2025-07-09 11:47

第一卷 杂宝藏经

十奢王缘第一

昔人寿万岁时。有一王。号曰十奢。王阎浮提。王大夫人。生育一子。名曰罗摩。第二夫人。有一子。名曰罗漫。罗摩太子。有大勇武。那罗延力。兼有扇罗。闻声见形。皆能加害。无能当者。时第三夫人。生一子。名婆罗陀。第四夫人。生一子。字灭怨恶。第三夫人。王甚爱敬。而语之言。我今于尔所有财宝。都无吝惜。若有所须。随尔所愿。夫人对言。我无所求。后有情愿。当更启白。时王遇患。命在危惙。即立太子罗摩。代己为王。以帛结发。头着天冠。仪容轨则。如王者法。时小夫人。瞻视王病。小得瘳差。自恃如此。见于罗摩绍其父位。心生嫉妒。寻启于王求索先愿。愿以我子为王。废于罗摩。王闻是语。譬如人噎既不得咽。又不得吐。正欲废长。已立为王。正欲不废。先许其愿。然十奢王。从少已来。未曾违信。又王者之法。法无二语。不负前言。思惟是已。即废罗摩。夺其衣冠。时弟罗漫。语其兄言。兄有勇力。兼有扇罗。何以不用。受斯耻辱。兄答弟言。违父之愿。不名孝子。然今此母。虽不生我。我父敬待。亦如我母。弟婆罗陀。极为和顺。实无异意。如我今者。虽有大力扇罗。宁可于父母及弟。所不应作。而欲加害。弟闻其言。即便默然。时十奢王。即徙二子。远置深山。经十二年。乃听还国。罗摩兄弟。即奉父敕。心无结恨。拜辞父母。远入深山。时婆罗陀。先在他国。寻召还国。以用为王。然婆罗陀。素与二兄。和睦恭顺。深存敬让。既还国已。父王已崩。方知己母妄兴废立。远摈二兄。嫌所生母所为非理。不向拜跪。语己母言。母之所为。何期勃逆。便为烧灭我之门户。向大母拜。恭敬孝顺。倍胜于常。时婆罗陀。即将军众。至彼山际。留众在后。身自独往。当弟来时。罗漫语兄言。先恒称弟婆罗陀义让恭顺。今日将兵来。欲诛伐我之兄弟。兄语婆罗陀言。弟今何为将此军众。弟白兄言。恐涉道路。逢于贼难。故将兵众。用自防卫。更无余意。愿兄还国。统理国政。兄答弟言。先受父命。远徙来此。我今云何。辄得还返。若专辄者。不名仁子孝亲之义。如是殷勤。苦求不已。兄意礭然。执志弥固。弟知兄意终不可回。寻即从兄。索得革屣。惆怅懊恼。赍还归国。统摄国政。常置革屣于御坐上。日夕朝拜问讯之义。如兄无异。亦常遣人。到彼山中。数数请兄。然其二兄。以父先敕十二年还。年限未满。至孝尽忠。不敢违命。其后渐渐年岁已满。知弟殷勤屡遣信召。又知敬屣如己无异。感弟情至。遂便还国。既至国已。弟还让位。而与于兄。兄复让言。父先与弟。我不宜取。弟复让言。兄为嫡长。负荷父业。正应是兄。如是展转。互相推让。兄不获已。遂还为王。兄弟敦穆。风化大行。道之所被。黎元蒙赖。忠孝所加。人思自劝奉事孝敬。婆罗陀母。虽造大恶。都无怨心。以此忠孝因缘故。风雨以时。五谷丰熟。人无疾疫。阎浮提内。一切人民。炽盛丰满。十倍于常。

王子以肉济父母缘第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阿难。着衣持钵。入城乞食。见一小儿。有盲父母。乞索得食。好者供养父母。粗者便自食之。阿难白佛言。世尊。此小儿者。甚为希有。乞得好食。用奉父母。择粗恶者。而自食之。佛言。此未为难。我过去世中。供养父母。乃极为难。阿难白佛言。世尊。过去之世。供养父母。其事云何。佛言。乃往过去。有大国王。统领国土。王有六子。各领一国。时有一大臣名罗睺求。计谋兴军。杀彼大王及其五子。其第六小子。先有鬼神。来语之言。汝父大王及诸五兄。悉为大臣罗睺求之所杀害。次欲到汝。王子闻已。即还家中。妇见王子颜色忧悴。不与常同。而问夫言。汝何以尔。夫答妇言。男子之事不得语汝。妇言。王子。我今与汝生死共同。有何急缓而不见语。夫答妇言。适有鬼神。来语我言。汝父大王及与五兄。悉为他杀。次来到汝。以是忧惧。莫知所适。夫妇作计。即共将儿。逃奔他国。持七日粮。计应达到。惶怖所致。错从曲道。行经十日。犹不达到。粮食乏尽。困饿垂死。王子思惟。三人并命。苦痛特剧。宁杀一人。存二人命。即便拔剑。欲得杀妇。儿顾见父。合掌白言。愿父今者。莫杀我母。宁杀我身。以代母命。父用儿语。欲杀其子。子复白言。莫断我命。若断我命。肉则臭烂。不得久停。或恐其母不得前达。不断我命。须臾削割。日日稍食。未到人村。余在身肉。唯有三脔。子白父母。此肉二脔。父母食之。余有一脔。还用与我。掷儿放地。父母前进。时释提桓因。宫殿震动。便即观之。是何因缘。见此小儿作希有事。即化作饿狼。来从索肉。小儿思惟。我食此肉。亦当命尽。不食亦死。便舍此肉。而与饿狼。释提桓因。即化作人。语小儿言。汝今割肉。与汝父母。生悔心不。答言不悔。天言。汝今苦恼。谁当信汝不生悔心。小儿于是。即出实言。我若不生悔心。身肉还生平复如故。若有悔者。于是即死。作此言已。身体平复。与本无异。释提桓因。即将其子并其父母。使得一处。见彼国王。心大悲喜。愍其至孝。叹未曾有。即给军众。还复本国。释提桓因。即渐拥护。作阎浮提王。尔时小儿。我身是也。尔时父母。今日父母是也。佛言。非但今日赞叹慈孝。于无量劫常亦赞叹。诸比丘白佛言。世尊。过去世中。供养父母。其事云何。佛言。昔迦尸国王土界之中。有一大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父母年老。而眼俱盲。常取好果鲜花美水。以养父母。安置闲静无怖畏处。凡有所作。举动行止。先白父母。白父母已。便取水去。时梵摩达王。游猎而行见鹿饮水。挽弓射之。药箭误中睒摩迦身。被毒箭已。高声唱言。一箭杀三人。斯痛何酷。其王闻其声。寻以弓箭。投之于地。便即往看。谁作此言。我闻。此山中有仙人。名睒摩迦。慈仁孝顺。养盲父母。举世称叹。汝今非睒摩迦也。答言。我即是也。而白王言。今我此身。不计苦痛。但忧父母年老目冥。从今饥困。无人供养耳。王复问言。汝盲父母。今在何许。睒摩迦指示王言。在彼草屋中。王即至盲父母所。睒摩迦父。时语妇言。我眼瞤动。将非我孝子睒摩迦有衰患不。妇复语夫。我乳亦惕惕而动。将非我子有不祥事不。时盲父母。闻王行声索索。心生恐怖。非我子行。为是谁也。王到其前。唱言作礼。盲父母言。我眼无所见。为是谁礼。答言。我是迦尸国王。时盲父母。命王言坐。我子若在。当以好华果奉上于王。我子朝往取水。迟晚久待不来。王便悲泣。而说偈言。

我为斯国王游猎于此山

但欲射禽兽不觉中害人

我今舍王位来事盲父母

与汝子无异慎莫生忧苦

盲父母。以偈答王曰。

我子慈孝顺天上人中无

王虽见怜愍何得如我子

王当见怜愍愿将示子处

得在儿左右并命意分足

于是。王将盲父母。往至睒摩迦边。既至儿所。捶胸懊恼。号啕而言。我子慈仁。孝顺无比。天神地神。山神树神。河神池神诸神。说偈而言。

释梵天世王云何不佐助

我之孝顺子使见如此苦

深感我孝子而速救济命

时释提桓因。宫殿震动。以天耳闻盲父母悲恻语声。即从天下。往到其所。而语睒摩迦言。汝于王所。生恶心也。答言。实无恶心。释提桓因言。谁当信汝无恶心也。睒摩迦答言。我于王所有恶心者。毒遍身中即尔命终。若我于王无恶心者。毒箭当出身疮便愈。即如其言。毒箭自出。平复如故。王大欢喜。踊跃无量。便出教令。普告国内。当修慈仁孝事父母。睒摩迦从昔已来。慈仁孝顺。供养父母。欲知尔时盲父者今净饭王是。尔时盲母者。摩耶夫人是。睒摩迦者。今我身是。迦尸国王。舍利弗是。时释提桓因。摩诃迦葉是。

鹦鹉子供养盲父母缘第三

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言。有二邪行。如似拍鞠。速堕地狱。云何为二。一者不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有二正行。如似拍鞠。速生天上。云何为二。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于父母所作众善行。诸比丘言。希有世尊。如来极能赞叹父母。佛言。非但今日。于过去世。雪山之中。有一鹦鹉。父母都盲。常取好花果。先奉父母。尔时有一田主。初种谷时。而作愿言。所种之谷。要与众生而共啖食。时鹦鹉子。以彼田主先有施心。即常于田。采取稻谷。以供父母是时田主按行苗行。见诸虫鸟揃谷穗处。嗔恚懊恼。便设罗网。捕得鹦鹉。鹦鹉子言。田主先有好心。施物无吝。由是之故。故我敢来。采取稻谷。如何今者。而见网捕。且田者如母。种子如父。实语如子。田主如王。拥护由己。作是语已。田主欢喜。问鹦鹉言。汝取此谷。竟复为谁。鹦鹉答言。有盲父母。愿以奉之。田主答言。自今已后。常于此取。勿复疑难。佛言。鹦鹉乐多果种。田者亦然。尔时鹦鹉。我身是也。尔时田主。舍利弗是。尔时盲父。净饭王是。尔时盲母。摩耶是也。

弃老国缘第四

佛在舍卫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恭敬宿老。有大利益。未曾闻事。而得闻解。名称远达。智者所敬。诸比丘言。如来世尊。而常赞叹恭敬父母耆长宿老。佛言。不但今日。我于过去无量劫中。恒恭敬父母耆长宿老。诸比丘白佛言。过去恭敬。其事云何。佛言。过去久远。有国名弃老。彼国土中。有老人者。皆远驱弃。有一大臣。其父年老。依如国法。应在驱遣。大臣孝顺心所不忍。乃深掘地。作一密屋。置父着中。随时孝养。尔时天神。捉持二蛇。着王殿上。而作是言。若别雄雌汝国得安。若不别者。汝身及国。七日之后。悉当覆灭。王闻是已。心怀懊恼。即与群臣。参议斯事。各自陈谢。称不能别。即募国界。谁能别者。厚加爵赏。大臣归家。往问其父。父答子言。此事易别。以细软物。停蛇着上。其躁扰者。当知是雄。住不动者。当知是雌。即如其言。果别雄雌。天神复问言。谁于睡者。名之为觉。谁于觉者。名之为睡。王与群臣。复不能辩。复募国界。无能解者。大臣问父。此是何言。父言。此名学人。于诸凡夫。名为觉者。于诸罗汉。名之为睡。即如其言以答。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着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着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天神又复问言。以一掬水。多于大海。谁能知之。群臣共议。又不能解。又遍募问。都无知者。大臣问父。此是何语。父言。此语易解。若有人能信心清净。以一掬水。施于佛僧及以父母困厄病人。以此功德。数千万劫。受福无穷。海水极多。不过一劫。推此言之。一掬之水。百千万倍。多于大海。即以此言。用答天神。天神复化作饿人。连骸拄骨。而来问言。世颇有人饥穷瘦苦剧于我不。群臣思量。复不能答。臣复以状。往问于父。父即答言。世间有人。悭贪嫉妒。不信三宝。不能供养父母师长。将来之世。堕饿鬼中。百千万岁。不闻水谷之名。身如太山。腹如大谷。咽如细针。发如锥刀。缠身至脚。举动之时。支节火然。如此之人。剧汝饥苦。百千万倍。即以斯言。用答天神。天神又复化作一人。手脚杻械。项复着锁。身中火出。举体燋烂。而又问言。世颇有人苦剧我不。君臣率尔。无知答者。大臣复问其父。父即答言。世间有人。不孝父母。逆害师长。叛于夫主。诽谤三尊。将来之世。堕于地狱。刀山剑树。火车炉炭。陷河沸屎。刀道火道。如是众苦。无量无边。不可计数。以此方之。剧汝困苦。百千万倍。即如其言。以答天神。天神又化作一女人。端政瑰玮。踰于世人。而又问言。世间颇有端政之人如我者不。君臣默然。无能答者。臣复问父。父时答言。世间有人。信敬三宝。孝顺父母。好施忍辱精进持戒。得生天上。端政殊特。过于汝身。百千万倍。以此方之。如瞎猕猴。又以此言。以答天神。天神又以一真檀木方直正等。又复问言。何者。是头。君臣智力。无能答者。臣又问父。父答言易知。掷着水中。根者必沈。尾者必举。即以其言。用答天神。天神又以二白草马形色无异。而复问言。谁母谁子。君臣亦复无能答者。复问其父。父答言。与草令食。若是母者。必推草与子。如是所问。悉皆答之。天神欢喜。大遗国王珍琦财宝。而语王言。汝今国土。我当拥护。令诸外敌不能侵害。王闻是已。极大踊悦。而问臣言。为是自知。有人教汝。赖汝才智。国土获安。既得珍宝。又许拥护。是汝之力。臣答王言。非臣之智。愿施无畏。乃敢具陈。王言。设汝今有万死之罪。犹尚不问。况小罪过。臣白王言。国有制令。不听养老。臣有老父。不忍遣弃。冒犯王法。藏着地中。臣来应答。尽是父智。非臣之力。唯愿大王。一切国土。还听养老。王即叹美。心生喜悦。奉养臣父。尊以为师。济我国家一切人命。如此利益。非我所知。即便宣令。普告天下。不听弃老。仰令孝养。其有不孝父母。不敬师长。当加大罪。尔时父者。我身是也。尔时臣者。舍利弗是。尔时王者。阿阇世是。尔时天神。阿难是也。

佛于忉利天上为母摩耶说法缘第五

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言。我今欲往忉利天上。夏坐安居。为母说法。汝诸比丘。谁乐去者。当随我去。作是语已。即往忉利天上。在一树下。夏坐安居。为母摩耶及无量诸天说法。皆获见谛。还阎浮提。诸比丘言。希有世尊。能为其母。九十日中。住忉利天。佛言。非但今日。我过去时。亦曾为母。拔苦恼事。时诸比丘。而白佛言。过去所为其事云何。佛言。往昔久远。雪山之边。有猕猴王。领五百猕猴。时一猎师。张网围捕。猕猴王言。汝等今日。慎勿恐怖。我当为汝破坏彼网。汝诸猕猴。悉随我出。即时破网。皆得解脱。有一老猕猴。担儿脚跌。堕于深坑。猕猴王觅母。不知所在。见一深坑。往到边看。见母在下。语诸猕猴。各自励力。共我出母。时诸猕猴。互相捉尾乃至坑下。挽母得出。离于苦难。况我今日。拔母苦难。尔时拔免深坑之难。今复拔母三恶道难。佛告诸比丘。拔济父母。有大功德。我由拔母。世世无难。自致成佛。以是义故。诸比丘等。各应孝顺供养父母。

佛说往昔母迦旦遮罗缘第六

佛时游行。到居荷罗国。便于中路一树下坐。有一老母。名迦旦遮罗。系属于人。井上汲水。佛语阿难。往索水来。阿难承佛敕。即往索水。尔时老母。闻佛索水。自担盥往。既到佛所。放盥着地。直往抱佛。阿难欲遮。佛言莫遮。此老母者。五百生中。曾为我母。爱心未尽。是以抱我。若当遮者。沸血从面门出。而即命终。既得抱佛。鸣其手足。在一面立。佛语阿难。往唤其主。其主来至。头面礼佛。却住而立。佛语主言。放此老母。使得出家。若出家者。当得罗汉。主便即放。佛告阿难。付波阇波提比丘尼。使度出家。不久即得阿罗汉道。比丘尼中。善解契经。最为第一。诸比丘疑怪。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系属于他。复以何缘。得阿罗汉。佛言。迦葉佛时。出家学道。以是因故。得阿罗汉。当于尔时。为徒众主。骂诸贤圣胜尼为婢。以此因缘。今属于他。五百生中。恒为我母。悭贪嫉妒。遮我布施。以是因缘。常生贫贱。非但今日拔其贫贱。诸比丘言。不审于过去世。拔济贫贱。其事云何。佛言。过去世时。波罗捺国。有一贫家。母子共活。儿恒佣作。以供养母。得少钱财。且支旦夕。尔时其子。即白母言。我今欲与诸贾客等远行商估。其母然可。于是发去。儿发去后。贼来破家。劫掠钱财。并驱老母。异处出卖。儿既来还。推觅其母。即知处所。多赍钱财。勉赎其母。即于本国。而为生活。资财满足。倍胜于前。尔时母者。今迦旦遮罗是。尔时儿者。我身是也。我当尔时。已拔母苦。

慈童女缘第七

昔佛在王舍城。告诸比丘。于父母所。少作供养。获福无量。少作不顺。获罪无量。诸比丘白佛言。世尊。罪福之报。其事云何。佛言。我于过去久远世时。波罗奈国有长者子。名慈童女。其父早丧。钱财用尽。役力卖薪。日得两钱。奉养老母。方计转胜。日得四钱。以供于母。遂复渐差。日得八钱。供养于母。转为众人之所体信。远近投趣。获利转多。日十六钱。奉给于母。众人见其聪明福德。而劝之言。汝父在时。常入海采宝。汝今何为不入海也闻是语已。而白母言。我父在时。恒作何业。母言。汝父在时。入海取宝。便白母言。我父若当入海采宝。我今何故。不复入海。母见其子慈仁孝顺。谓不能去。戏语之言。汝亦可去。得母此语。谓呼已定。便计伴侣。欲入海去。庄严既竟。辞母欲去。母即语言。我唯一子。当待我死。何由放汝。儿答母言。先若不许。不敢正意。母已许我。那得复遮。望以此身立信而死。许他已定。不复得住。母见子意正。前抱脚哭。而作是言。不待我死。何由得去。儿便决意。自掣手出脚。绝母数十根发。母畏儿得罪。即放使去。共诸商贾。遂入于海。达到宝渚。多取珍宝。与诸同伴。便还发引。时有二道。一是水道。一是陆道。众人皆言从陆道去。即从陆道。时彼国法。贼来劫夺。若得商主。诸商人物。皆入于贼。不得商主。虽获财物。商主来还。尽归财物。以是之故。是慈童女。恒出营别宿。商人早起。来迎取之。一夜大风。商人卒起。忘不迎取。商主于后。即不得伴。不识途径。见有一山。便往至上。遥见有城。绀琉璃色。饥渴困乏。疾走向之。尔时城中。有四玉女擎如意宝珠。作倡伎乐。而共来迎。四万岁中。受大快乐。于是自然。厌离心生。便欲舍去。诸玉女言。阎浮提人。甚无反复。共我生活。经四万岁。云何一旦舍我而去。不顾其言。便复前行。见颇梨城。有八玉女。擎八如意珠。亦作伎乐。而来迎之。八万岁中。极大欢乐。生厌恶心。复舍远去。至白银城。有十六玉女。擎十六如意珠。如前来迎。十六万岁。受大快乐。亦复舍去。至黄金城。有三十二玉女。擎三十二如意珠。如前来迎。又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亦欲舍去。诸玉女言。汝前后所住。常得好处。自此已去。更无好处。不如即住。闻是语已。而自念言。诸玉女等。恋慕我故。作是语耳。若当前进必有好处。即便舍去。遥见铁城。心生疑怪。而作是念言。外虽是铁。内为极好。渐渐前进。并近于城。亦无玉女来迎之者。复作念言。城中甚似极大快乐。是故不及来迎于我。转转前进。遂入铁城。门关已下中有一人头戴火轮。舍此火轮。着于童女头上。即便出去。慈童女。问狱卒言。我戴此轮。何时可脱。答言。世间有人。作其罪福。如汝所作。入海采宝。经历诸城。久近如。然后当来代汝受罪。此铁轮者。终不堕地。慈童女问言。我作何福。复作何罪。答言。汝昔于阎浮提。日以二钱。供养于母。故得琉璃城。四如意珠。及四玉女。四万岁中。受其快乐。四钱供养母故。得颇梨城。八如意珠。八玉女等。八万岁中。受诸快乐。八钱供养母故。得白银城。十六如意珠。十六玉女。十六万岁。受于快乐。十六钱供养母故。得黄金城。三十二如意珠。三十二玉女。三十二万岁。受大快乐。以绝母发故。今得戴铁火轮。不曾堕地。有人代汝。乃可得脱。又问言。今此狱中。颇有受罪如我比不。答言。百千无量。不可称计。闻是语已。即自思惟。我终不免。愿使一切应受苦者尽集我身。作是念已。铁轮即堕地。慈童女语狱卒言。汝道此轮。不曾有堕。今何以堕。狱卒嗔忿。即以铁叉。打童女头。寻便命终。生兜术陀天。欲知尔时慈童女者。即我身是。诸比丘当知。于父母所。少作不善。获大苦报。少作供养。得福无量。当作是学。应勤尽心奉养父母。

莲华夫人缘第八

佛在舍卫国。告诸比丘。若于父母若复于佛及弟子。所起嗔恚心此人为堕黑绳地狱。受苦无量。无有边际。诸比丘问佛言。世尊。敬重父母。若于父母。不生敬重。作少不善。其事云何。佛言。过去久远无量世时。雪山边有一仙人。名提婆延。是婆罗门种。婆罗门法。不生男女。不得生天。此婆罗门。常石上行小便。有精气。流堕石宕。有一雌鹿。来舐小便处。即便有娠。日月满足。来诣仙人窟下。生一女子。华裹其身。从母胎出。端正殊妙。仙人知是己女。便取畜养。渐渐长大。既能行来。脚蹈地处。皆莲华出。婆罗门法。夜恒宿火。偶值一夜火灭无有。走至他家。欲从乞火。他人见其迹迹有莲华。而便语言。绕我舍七匝。我与汝火。即绕七匝。得火还归。值乌提延王游猎。见彼人舍。有七重莲华。怪而问之。尔舍所以有此莲华。即答王言。山中梵志女来乞火。彼女足下生此莲华。寻其脚迹到仙人所。王见是女端正殊妙。语仙人言。与我此女。便即与之。而语王言。当生五百王子。遂立为夫人。五百婇女中。最为上首。王大夫人。甚妒鹿女。而作是言。王今爱重。若生五百子。倍当敬之。其后不久。生五百卵。盛着箧中。时大夫人。捉五百面段。以代卵处。即以此箧。封盖记识。掷恒河中。王问夫人言。为生何物。答言。纯生面段。王言。仙人妄语。即下夫人职。更不见王。时萨耽菩王。在于下流。与诸婇女。游戏河边。见此箧来。而作是言。此箧属我。诸婇女言。王今取箧。我等当取箧中所有。遣人取箧。五百夫人。各与一卵。卵自开敷。中有童子。面目端正。养育长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竖五百力士幢。乌提延王。从萨耽菩王常索贡献。萨耽菩王。闻索贡献。愁忧不乐。诸子白言。何以愁恼。王言。今我处世。为他所陵。诸子问言。为谁所陵。王言。乌提延王。而常随我。责索贡献。诸子白言。一切阎浮提王。欲索贡献。我等能使贡献于王。王以何故。与他贡献。五百力士。遂将军众。伐乌提延王。乌提延王。恐怖而言。一力士。尚不可当。何况五百力士。便募国中能却此敌。又复思忆。彼仙人者。或能解知。作诸方便。往到仙人所。语仙人言。国有大难。何由攘却。答言。有怨敌也。王言。萨耽菩王。有五百力士。皆将军众。欲来伐我。我今乃至。无是力士。与彼作对。知何方计。得却彼敌。仙人答言。汝可还求莲华夫人。彼能却敌。王言。彼云何能却。仙人答言。此五百力士。皆是汝子。莲华夫人之所生也。汝大夫人。心怀憎嫉。掷彼莲华所生之子。着河水中。萨耽菩王。于河水下头接得养育。使令长大。王今以莲华夫人。乘大象上。着军阵前。彼自然当服。即如仙人言。还来忏谢莲华夫人。共忏谢已庄严夫人。着好衣服。乘大白象。着军阵前。五百力士举弓欲射。手自然直不得屈申。生大惊愕。仙人飞来。于虚空中。语诸力士。慎勿举手。莫生恶心。若生恶心。皆堕地狱。此王及夫人汝之父母。母即按乳。一乳作二百五十岐。皆入诸子口中。即向父母忏悔。自生惭愧。皆得辟支佛。二王亦自然开悟。亦得辟支佛。尔时仙人即我身是。我于尔时。遮彼诸子。使于父母不生恶心。得辟支佛。我今亦复赞叹供养老父母之德也。

鹿女夫人缘第九

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告诸比丘。有二种法。能使于人疾得人天。至涅盘乐。有二种法。能使于人速堕三恶。受大苦恼。何等二法。能使于人疾得人天至涅盘乐。佛言。一者供养父母。二者供养贤圣。云何二法。速堕三恶受大苦恼。佛言。一者于父母所。作诸不善。二者于贤圣所。亦作不善。诸比丘白佛言。世尊。速成善恶。其事云何。佛告诸比丘。过去久远无量世时。有国名波罗奈。国中有山。名曰仙山。时有梵志。在彼山住。大小便利。恒于石上。后有精气。堕小行处。雌鹿来舐。即便有娠。日月满足。来至仙人所。生一女子。端正殊妙。唯脚似鹿。梵志取之。养育长成。梵志之法。恒奉事火。使火不绝。此女宿火。小不用意。使令火灭。此女恐怖。畏梵志嗔。有余梵志。离此住处。一拘屡者(秦言五里)。此女速疾。往彼梵志。而求乞火。梵志见其迹。迹有莲华。要此女言。绕我舍七匝。当与汝火。若出去时。亦绕七匝。莫行本迹。异道而还。即如其言。取火而去。时梵豫国王。出行游猎。见彼梵志。绕舍周匝。十四重莲华。复见二道有两行莲华怪其所以。问梵志言。都无水池。云何有此妙好莲华。答言。彼仙住处有一女。来从我乞火。此女足迹。皆生莲华。我便要之。若欲得火。绕舍七匝。将去之时。亦复七匝。是以有此周匝莲华。王寻华迹。至梵志所从索女看。见其端正。甚适悦意。即从梵志。求索此女。梵志即与王。王即立为第二夫人。此女少小。仙人养育。受性端直。不解妇女妖[薩/女]之事。后时有娠。相师占言。当生千子。王大夫人。闻此语已。心生妒忌。渐作计校。恩厚招喻鹿女夫人左右侍从。饶与钱财珍宝。尔时鹿女。日月满足。便生千叶莲华。欲生之时。大夫人以物瞒眼。不听自看。捉臭烂马肺。承着其下。取千叶莲华。盛着槛里。掷于河中。还为解眼而语之言。看汝所生。唯见一段臭烂马肺。王遣人问。为生何物。而答王言。唯生臭烂马肺之物。时大夫人而语王言。王喜到惑。此畜生所生。仙人所养。生此不祥臭秽之物。王大夫人。即便退其夫人之职。不复听见。时乌耆延王。将诸徒从夫人婇女。下流游戏。见黄云盖。从河上流。随水而来。王作是念。此云盖下。必有神物。遣人往看。于黄云下。见有一槛。即便接取。开而看之。见千叶莲华。一叶有一小儿。取之养育。以渐长大。各皆有大力士之力。乌耆延王。岁常贡献梵豫王。集诸献物。遣使欲去。诸子问言。欲作何等。时王答言。欲贡献彼梵豫国王。诸子各言。若有一子。犹望能伏天下使来贡献。况有我等千子。而当献他。千子即时将诸军众。降伏诸国。次第来到梵豫王国。王闻军至。募其国中。谁能攘却如此之敌。都无有人能攘却者。第二夫人。来受募言。我能却之。问言。云何得攘却之。夫人答言。但为我作百丈之台。我坐其上。必能攘却。作台已竟。第二夫人。在上而坐。尔时千子。欲举弓射。自然手不能举。夫人语言。汝慎莫举手向于父母。我是汝母。千子问言。何以为验得知我母。答言。我若按乳。一乳有五百岐。各入汝口。是汝之母。若当不尔非是汝母。即时两手按乳。一乳之中。有五百岐。入千子口中。其余军众。无有得者。千子降伏。向父母忏悔。诸子于是和合。二国无复怨仇。自相劝率。以五百子。与亲父母以五百子。与养父母。时二国王。分阎浮提。各畜五百子。佛言。欲知彼时千子者。贤劫千佛是也。尔时嫉妒夫人瞒他目者。交鳞瞽目龙是。尔时父者。白净王是。尔时母者。摩耶夫人是。诸比丘白佛言。此女有何因缘。生鹿腹中。足下生莲华。复有何因缘。为王夫人。佛言。此女过去世时。生贫贱家。母子二人。田中锄谷。见一辟支佛。持钵乞食。母语女言。我欲家中取我食分与是快士。女言。亦取我分并与母即归家。取母子二人食分。来与辟支佛。女取草采华。为之敷草坐。散华着上。请辟支佛坐。女怪母迟。上一高处。遥望其母。已见其母。而语母言。何不急疾。鹿骤而来。母既至已。嫌母迟故。寻作恨言。我生在母边。不如鹿边生也。母即以二分食。与辟支佛。余残母子共食。辟支佛食讫。掷钵着虚空中。寻逐飞去。到虚空中。作十八变。时母欢喜。即发誓愿。使我将来恒生圣子。如今圣人。以是业缘。后生五百子。皆得辟支佛。一作养母。一作所生母。以语母鹿骤对言因缘。生鹿腹中。脚似鹿甲。以采华散辟支佛故。迹中一百华生。以敷草故。常得为王夫人。其母后身。作梵豫王。其女后身。作莲华夫人。由是业缘。后生贤劫千圣。以誓愿力。常生贤圣。诸比丘。闻是语已。欢喜奉行。

End

黄念祖:法会圣众 第一卷

法会圣众 第一卷黄念祖老居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而为上首。又有普贤菩萨

《开宝藏》之影响

◎ 成建华 《开宝藏》是我国佛教史上的第一部雕版印刷大藏经,刻印于宋太祖赵匡胤开宝四年(971),故此得名;又因其开雕印制地位于益州(今四川成都),故又称之为蜀版大臧经。开宝藏》属宋代官版大藏经,从雕

世间宝藏 为物所覆

◎ 永 明问:如来无密语。迦叶不覆藏。则众生心常自明现。何须教观开示。广论横竖。 答:只为佛之知见蕴在众生心。虽然显现。而迷者不知。以客尘所覆。妄见所障。虽有如无。似世间宝藏。为物所覆。莫有知者。是以

大般涅槃经 第一卷

寿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拘尸那国力士生地,阿利罗跋提河边娑罗双树间。尔时,世尊与大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俱前后围绕。二月十五日临涅槃时,以佛神力出大音声。其声遍满乃至有顶,随其类音普告众生:今日如来、

雪漠:发现自家的宝藏

发现自家的宝藏“明心性品”,是为了让你发现自家的宝藏,让你明白什么是心性,什么是真心。吾有陀罗尼,亦名金刚心。欲得胜道果,当下即见闻。佛教所说的真理是一种生命本有的智慧,它有很多个名字,有时叫爱,有时

一日禅:认识自家宝藏,打开快乐之门

在比较、攀缘中,我们迷失了自家宝藏,追逐名利、财富、权势、色欲,形成了极不和谐的现象:物质在进步,素质在下滑;欲望在膨胀,精神在萎缩。我们追求的不是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这就是痛苦的根源。所以,认识自

八十七岁还骑马打猎 乾隆的养生秘诀是什么?

在中国历朝历代的皇帝当中,最为长寿的皇帝当数享年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在执政期间,乾隆曾将康乾盛世推向顶峰,创造了清史上的一段繁荣。经一些历史学者研究发现,乾隆的成功和长寿并非偶然,这来源于他独有的修身

洪启嵩:白话华严经第一卷

卷第一:《世主妙严品》导读此品乃《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第一品,篇幅长达五卷,宣讲此经的时、人、事、物、地等因缘条件,以及描述大会的代表与眷属来到时种种殊妙庄严的情形。此品大约分为五大段:一,始成正觉;二

宝藏天女心咒功德利益

修行宝藏天女心咒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功德利益,所以我们要经常去修行宝藏天女心咒。但还有很多人在修行了宝藏天女心咒之后并没有收获到功德利益。1.赐予一切福德。2.满足财富上的需求。3.所求官位、学位等立意

宝藏天女怎样供养

根据密宗传承,供养宝藏天女,需要哪些供品呢?酥油、蜂蜜、牛奶、水果、饼干、花、板栗、麦谷、粥。当然,还有水、灯等,而以上是最好具备的供品。你可以打印图片,或者红纸写牌位,每天供养。食物三天或者一周换

宝藏天女陀罗尼求财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是可以求财的,只要修行了宝藏天女的人都会了解这个问题,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在修行宝藏天女陀罗尼法。宝藏天女的悉地成就法,需在农历五月五日修持。画好像之后修法。夜里天女现身,行者可祈请

宝藏天女心咒

Om tarakha tarakha vitarani svaha嗡 达啦卡 达啦卡 V达啦尼斯哇哈每天可以念诵108遍、千遍,甚至三千、万遍。念诵之前,可以先念诵不空绢索神咒,或者地藏菩萨心咒、圣号

宝藏天及殊胜修法

宝藏天女梵名音译作吒罗佉,据宝藏天女陀罗尼法载,此天具有大威德,神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如回天动地,倾山覆海,兵戈胜负志意而成,财帛金宝积如山岳,能满希求官位、技艺、防贼、治病等诸愿。形像为天女形

宝藏天女有什么感应

宁玛派祖师无垢光尊者,修不动明王、妙音天女、能明智慧等成就法,均能亲谒见诸尊面容及闻其语。他亲见妙音天女后,站在天女手中,游观四大部洲、须弥山历时七天,喉受用论之脉结得悉开,智慧增广无有方分。成就闻、

宝藏天女是佛教的吗

宝藏天女佛经里面说过的,属于天道里的三界众生。不过这个问题要讲透,就要从十法界讲起。佛陀告诉我们,娑婆世界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时间流速和不同维度的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

宝藏天女陀罗尼咒

尔时三十三天主摩醯首罗天王。共诸天女众赞宝藏天王名吒罗佉。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回天动地倾山覆海。兵戈胜负志意而成。财帛金宝积如山岳。世间受用。即说咒曰唵吒罗佉吒罗佉毗多罗儞莎嚩诃若欲受持

宝藏天女陀罗尼法

尔时叁十叁天主摩醯首罗天王。共诸天女众赞宝藏天王名咤罗佉。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回天动地倾山覆海。兵戈胜负志意而成。财帛金宝积如山岳。世间受用。即说咒曰唵咤罗佉咤罗佉毗多罗儞莎嚩诃若欲受持

禅宗典藏: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

古尊宿语录 第一卷○大鉴下一世(南岳怀让大慧禅师)南岳大慧禅师,讳怀让,金州人也。俗姓杜。于仪凤二年四月八日降诞。感白气应于玄象。在安康之分。太史瞻见。遂奏闻高宗皇帝。帝乃问:何祥瑞?太史对曰:国之法

禅宗典藏: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

景德传灯录 第一卷七佛天竺祖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天竺一十五祖。内一组旁出。斋第一祖摩诃迦叶。第二祖阿难。第三祖商那和修。旁出末田底迦。第四祖优波

禅宗典藏:五灯会元 第一卷

五灯会元 第一卷○七佛古佛应世,绵历无穷,不可以周知而悉数也。近故谭贤劫有千如来。暨于释迦,但纪七佛。按《长阿含经》云:七佛精进力,放光灭暗冥。各各坐树下,于中成正觉。又曼殊室利为七佛祖师,金华善慧大

禅宗典藏:碧岩录 第一卷

碧岩录 第一卷⊙碧岩录第一则垂示云:隔山见烟,早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举一明三,目机铢两,是衲僧家寻常茶饭。至于截断众流,东涌西没,逆顺纵横,与夺自在,正当恁么时,且道:是什么人行履处,看取雪窦

禅宗典藏: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一卷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宋绍隆等编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序龙图阁直学士左朝奉大夫知处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耿延禧撰佛以一音。而演说法。故一切法。同此一音。三世诸佛此一音。六代祖师此一音。天下老和尚此一音。吾有正法眼藏

禅宗典藏: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

大慧普觉禅师住径山能仁禅院语录 第一卷进大慧禅师语录奏札(臣)僧(蕴闻)窃以佛祖之道。虽非文字语言所及。而发扬流布。必有所假而后明。譬如以手指月。手之与月。初不相干。然知手之所指。则知月之所在。是以一

禅宗典藏:祖堂集 第一卷

祖堂集 第一卷祖堂卷一毗婆尸佛第一毗婆尸佛,姓拘楼,刹利王种。父字般裱,母字般头末陀。所治国名刹末提。偈曰: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祖堂卷一尸弃佛第二尸弃佛,姓

禅宗典藏: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

禅林僧宝传 第一卷抚州曹山本寂禅师、青原六世禅师讳躭章、泉州莆田黄氏子。幼而奇逸。为书生不甘处俗。年十九弃家、入福州灵石山。六年乃剃发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谒悟本禅师价公。依止十馀年。价以为类巳、堪任

禅宗思想:吴言生说禅:自家宝藏

其实在禅学里一直主张自省与自悟,历代的禅师们说,谁也救不了你,只有自己救自己,宝藏就在你自己的身上,不需外求。既然每个人都以自家的宝藏引以为傲、快乐知足,那么为什么在现实中有不少人依旧会感到迷惑和痛苦

净土圣贤录易解: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易解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易解》序 释慧律净土法门 三根普被 佛不诳语 祖不妄传信愿念佛 决定往生 圣贤录者 千古明证然由此书所载事迹,通千余年。前贤所论,警策之语,义理深奥,不易明瞭;又因文

净土因果启示: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

净土圣贤录续编 第一卷净土圣贤录续编偈净业弟子胡珽?述我观真性海 妙湛本不动 世出世间法 无一不具足上齐一切佛 下同含识类 平等绝思议 离诸分别相真俗皆无碍 理事悉圆融 刹那不觉了 捏目忽生华无明为系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六十九卷 阿毗达磨顺正理论辩贤圣品第六之十三如是已破经主所宗。有余师言。如见断惑所有解脱必无退理。是无漏道所得果故。有顶地系修所断惑。所有解脱亦无退理。彼说非理。道力异故前已说故。余无漏道所得解脱见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八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揵度人品第三之二应知有一种缘起法。如说云何缘起法。谓一切有为法。复有二种缘起法。所谓因果。复有三种缘起法。所谓业烦恼体。行有是业。无明爱取是烦恼。余支是体。复有四种缘起法。所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四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一有五不还。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有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往色究竟。为五摄一切。为一切摄五耶。如是等章及解章义既领会已应广分别。问何故作此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六问愿智。为加行得。为离染得。答有加行得。有离染得。此中有说。佛离染得。尽智时得故。声闻独觉加行故得。加行故现在前。有说。佛及独觉俱离染得。尽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九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见纳息第五之二诸有此见一切士夫补特伽罗。诸有所受皆以自在变化为因。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见苦所断。此非因计因戒禁取者显彼自性。见苦所断者显彼对治广说如前。彼等起云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五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二如契经说。佛告苾刍。有七善士趣。能进断余结得般涅槃。问云何建立七善士趣。为以界沙门果故。为以地处所故。为以根烦恼故而建立耶。设尔何过。若以界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七五蕴五取蕴五趣五妙欲五学处。依何定灭。答色蕴色取蕴依四或未至。四蕴四取蕴天趣。依七或未至。余四趣五妙欲五学处依未至。此中五蕴五取蕴。广说如十门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摄纳息第三之八五妙欲者。谓眼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色。乃至身所识可爱可喜可乐。如意能引欲可染着触。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眼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四诸不定彼一切非聪慧无明趣耶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诸有情类有定有不定。有聪慧明趣。有非聪慧无明趣。虽作是说而不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七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四问相异熟业以何为自性。为身业。为语业。为意业耶。答三业为自性然意业增上。有说。唯意业为自性。非身语业。所以者何。此业猛利。身语业钝故。问相异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二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九云何法轮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如契经说世尊转法轮诸余世间沙门婆罗门天魔梵等皆无有能如法转者。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云何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何缘但说地神唱声。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复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三如施设论说有五净居。谓无烦无热善现善见色究竟天。云何无烦天。谓无烦天一类伴侣众同分。依得事得处得。及已生彼天无覆无记。色受想行识是名无烦天。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七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五问如说菩萨经三劫阿僧企耶。修四波罗蜜多而得圆满。谓施波罗蜜多。戒波罗蜜多。精进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当言于何时分修何波罗蜜多而得圆满。答有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阿毗昙毗婆沙论序释道挻作毗婆沙者。盖是三藏之指归。九部之司南。司南既准。则群迷革正。指归既宣。则邪轮辍驾。自释迦迁晖。六百余载。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以为灵烛久潜。神炬落耀。含生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八十八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念住纳息第一之二复次有三种念住。谓闻思修所成差别。此中有说。于佛所说十二分教。受持读诵思量分别名闻所成念住。依闻起思。依思起修。依修能断烦恼。如依金矿出金。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十卷 阿毗昙毗婆沙论杂犍度智品第二之五齐量云何。如须弥山顶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齐量。初禅地齐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齐量。第二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齐量。第三禅地齐量亦如是。如三千大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第一百九十六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见蕴第八中想纳息第三之二见相应受几随眠随增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拨无世俗正见者意。显实有世俗正见是修所断及遍行随眠之所随增。又遮说有修所断疑随眠者意。显疑随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