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董群:禅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
2025-04-10 09:13

什么是禅?禅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从字面上讲,生疏的地方要转为熟,熟悉的地方要转为生,熟和生有其独特的内涵。

宋代的大慧宗杲禅师曾经批评有的人道力不胜业力,原因在何处呢?熟处太熟,生处太生。(《大慧语录》卷二一)什么是熟处,什么是生处呢?宗杲说:熟处就是聪明灵利、思量计较,生处就是菩提涅槃、真如佛性。

清代的一位曹洞宗人柏山德楷禅师说:何为熟处?无明烦恼是。何为生处?菩提涅槃是。(《柏山楷禅师语录》卷三)兩位禅师的解释是一致的,熟处就是人们的熟悉的烦恼习气,功名利禄、贪瞋痴慢,人们很熟悉,经常呈现出来,生处就是众生的佛性本性、涅槃理想,人们对于这些都很生疏了,因为被熟处的习气掩盖住了,修行就是要将生处转熟,熟处转生,真可禅师说,必须生处要熟,熟处要生。(《紫柏住集》卷六).

明末的另一位大禅师憨山德清也说:学道无他伎俩,只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憨山梦游集》卷十五)生处要熟,就是要把平常非常生疏的自心的菩提本性发明出来,呈现出来,变得非常熟悉。熟处要生,就是要把平常非常熟悉的我执法执、无明妄念,统统远离,变成自己的陌生人。生处转熟了,自然原来的熟处也转为生疏了。

End

董群: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

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董群惠能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惠能的 禅学思想本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惠能禅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第 三,惠能禅

董群: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董群延寿和宗密之间,有着直接的思想继承关系,对于宗密融合论中的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延寿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特别对于

董群: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闽南佛学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

董群:中国佛教的开放性浅说

中国佛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文化必须与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交流,唯有开放,才能发展。由佛教历史资源,可以观照今天的中国佛教如何发展。太虚大师面对民国佛教的颓势,提出过重建中国佛学的设想,使中国佛学成为

董群:神秀禅师《自心本有偈》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秀禅师在五祖弘忍圆寂之后,到江陵县当阳山弘法,又被武后诏至宫中供养,成为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众大臣也常常向他请教禅法。有一次,大臣张说问禅法

董群:洞山良价禅师《自诫》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衣裳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间事长无明。这是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禅师的自诫诗,以此规范自己的修行。良价禅师写

董群:佛教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

佛教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董群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自从赵朴初居士提出“佛教是文化”的观点以来,当代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建设方

董群:禅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

什么是禅?禅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从字面上讲,生疏的地方要转为熟,熟悉的地方要转为生,熟和生有其独特的内涵。宋代的大慧宗杲禅师曾经批评有的人道力不胜业力,原因在何处呢?熟处太熟,生处太生。(《大慧语录

董群:汾阳善昭禅师《达摩安心颂》

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法,觅心无得始无疑。汾阳善昭禅师(947~1024)是唐代临济宗高僧,首山省念禅师法嗣。在禅宗历史上,善昭禅师有颂古百则,他选取了一百个禅门公案,以诗的形式

董群:禅是八风吹不动

什么是禅?禅是八风吹不动,习禅之人,面对人生的顺风和逆风,都能持不动心。达摩禅师曾经讲过遇苦无缘和得乐不喜,即修行方法上的报冤行和随缘行。到五祖弘忍的时候,这个观点被发展为八风吹不动。他说:八风吹不动

董群:曹山本寂禅师“示徒偈”一首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人问香严智闲禅师:什么是道?智闲说:枯木里龙吟。僧人说:不明白。智闲又说:髑髅里眼睛。这位僧人后来又问石霜庆诸禅师:什么是枯木里龙吟

董群:宗密年谱简编

宗密年谱简编董群圭峰宗密是中唐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学者,他提出了融合的佛教建设思路,外以佛教为本,融会儒道,内以教门为主融合禅宗,也主张禅宗内部的顿渐会通。这种融合,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今人的佛教建设

董群:清凉文益禅师《因僧看经》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清凉文益禅师因为僧人读佛经,而发出了一番有关禅与教的关系的诗意的感想。如今习禅的人来看古代的经文教典,看着看着,不免心就闹心了,怎么越看心中越疑惑呢?教

董群: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看,文明对话曾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突出地体现为儒释道三者间的对话,三者对话的内容,集中体现为王权与宗教(政教)、名(礼)教与佛法、形质与心神(形神)及真空与俗有(空有)的关系等,可

董群:禅是割断两头

什么是禅?禅是割断两头。马祖道一的三句中,第一句即心即佛强调肯定,第二句非心非佛突出否定,这两句,禅门中称之为两头句,肯定是一头,否定是一头,凡是这类两边对立的,凡与圣、善与恶、是与非、喜与悲、亲与疏

董群: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

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董群 - 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现在人们谈起禅观,常常是南北两宗,南顿北渐,这是针对唐代禅法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而言的,而在唐代禅宗之前,禅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千年,道宣在其《

董群: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

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董群内容提要:唐代高僧圭峰宗密对禅法的全面研究中,对以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做出了非常着力的研究。宗密理出了道一以三个重要阶段为代表的生平和以章敬晖正传的法嗣,概括了道一禅法“一切是真

董群: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本文依大会主题之一佛教伦理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要了解佛教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首先了解其本身的特点,笔者试将其特点概括为诸种统一说,即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自

董群:禅-以无心为修

什么是禅?禅是无心。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禅语: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前一句讲的是禅宗的佛性思想,是禅学的基础原理,后一句讲的是在这个佛性论基础上的禅的修行之道,如何修行?以无心为修。从源头上讲,这个无心

董群:太虚大师的佛教慈善观研究

从佛法的原理来讲,慈善是基于大乘佛教大悲观的救苦救难的行为之一类,是佛教伦理之社会伦理的内容。今天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必要了解太虚法师的看法,慈善观是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佛教慈善观有

董群:即现世而出世

自性和西方净土的关系,在家和出家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现世和出世的关系。惠能提出的即自性而净土,即东方而西方,即在家而出家等观点,也是对现世和出世关系的解决,这种解决的结论就是:即现世而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