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董群:佛教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
2025-04-10 09:10

佛教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

董群

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

自从赵朴初居士提出“佛教是文化”的观点以来,当代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今天我们回顾这些成就的时候,目的之一是要探讨今后如何做得更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有许多议题可以研讨,其中的一个议题是,如何将佛教文化建设的共性和个性层面加以结合,既重视共性层面的内容,也要注意个性特色。

一、佛教文化建设之共性层面

推进佛教文化建设,首先需要确定一种对于文化的理解,或者选择一种有关文化的界定。但不管何种对于文化的理解,应该承认,文化有其核心的功能和价值。功能在于教化,即人文化成或人文教化,以人之为人的规范(也就是“文”)教化大众,所以《易》云“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与价值相连。从价值层面上讲,被称为有“文化”的对象,应当是“美好”的,美是审美方面的,好是道德方面的善。

对文化较早作出界定的学者之一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他认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这个定义说明了信仰(包括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也说明了文化的其他类型。

赵朴初居士在阐述佛教文化时,虽然没有对文化下过学术定义,但从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和泰勒的定义方法有相近之处。他曾讲道:“佛教、道教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极为密切,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伦理等社会(科)学领域,乃至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领域,都发生过重大影响,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就此话而论,文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佛教文化也涉及这些领域。赵朴初的分析和泰勒的定义,两者一个重要区别在于,泰勒的文化定义包括了信仰,而朴老在此处没有提及这一领域,但从其谈话的背景看,事实上他是在确立了佛教作为宗教信仰的前提下讨论佛教的文化功能的。然而,有人还是会怀疑,把佛教理解为文化会不会消解佛教的信仰功能?这样的怀疑就是因为把佛教的信仰功能和文化功能区别开来而产生的。但是从泰勒的定义看,没有这样的区别;对于朴老在此处的看法,要透过文字的背后了解其时代环境,并不能只作表象而观。

中国学术界常常从分层的角度来讨论对文化的理解。一种分层的观点是,把文化分析为精神(思想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或器物文化三个层次。这种理解对于本文讨论佛教文化建设是有启发意义的。

如果认同文化之教化功能和美善价值、泰勒的文化定义以及文化之由内而外的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物化形态三种层次,那么,佛教文化建设的共性层面,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展开讨论。

第一,强化信仰是佛教文化建设的核心。

这一观点的前提是,从泰勒的文化定义出发,信仰也是文化,但与泰勒的文化定义不同之处在于,在宗教文化中,信仰是最根本的内容。这一观点的另一个理论依据是:信仰属于文化三层次中观念层次的内容,但与传统的文化三层次论稍异的是,信仰是宗教文化的观念层次中更为核心的内容,这就把观念层次的宗教文化再区别为两个层面,即信仰和其他观念,信仰更为根本。这就可以消除把宗教看作文化是否会消解宗教的信仰功能的疑虑。

因此,从思想观念层面着眼佛教文化建设,必须考虑到宗教文化自身的特点。文化三层次中,思想观念层面的文化包括诸多的内容,其中核心内容是信仰。对于宗教生活而言,信仰是最根本的。因此,佛教文化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应当不能遗漏这一点,必须坚定信仰,时时注意强化、纯洁这种信仰。这一根本确立了,佛教文化建设才能有坚实的基础、正确的方向和明确的目标。

第二,义学和道风建设是重要内容。

义学建设包括了文化三层次中观念层次中除信仰之外的其他内容中的一部分,以内学为主,也涉及到外学,是指在坚定、纯洁的正信基础上,对于佛教发展方略、佛教教义、佛教历史和现状、佛教教育等众多内容的深入思考、研究,当然也包括对于朴老举出的佛教的哲学、文学、语言、逻辑、艺术、伦理,以及医学、化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等内容的研究。这些内容,传统佛教称之为五明,在当代,其具体内容在思想观念层面则更为丰富。道风建设则涉及文化三层次中的第二个层次,即制度的文化内容,涉及佛教的修行实践。

第三,艺术、文学是重要形式。

谈到佛教文化,有些人常常会认为主要就是书法、绘画、诗歌、文学、影视、音乐、雕塑等文学艺术形式,常常在这一层面思考佛教文化,这也有其合理性,主要看其认同的是何种对于文化的界定。这些形式也是最常闻见和具体化的,这些都属于文化的类型。但是,如果认同上文的文化定义及上文第一条的观点的话,应当承认,这不是文化建设的全部,更不是根本,尽管其在文化建设中的分量非常重,也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历史资源。此一层次的内容有些表面上和上文第二方面的内容相同,比如都谈到文学和艺术等,上一层次主要在观念层面着眼,指文学思想、艺术理念等,此一层次主要从表现手段、形式角度谈,涉及具体的表现方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果以苹果来比喻,信仰是果核,义学和道风是果肉,艺术、文学等是果皮;如果从体相用的角度看,也许可以这样理解:信仰是体,义学和道风是相,艺术、文学等具体形式是用。三者并不是相互隔离的,是在本体决定基础上的体用圆融无碍。佛教艺术、文学的内在精神是信仰、思想、教义等文化内层和中间层的要素,否则就只是纯形式。这种纯形式,也许有美的存在,但其佛教信仰特色可能会大大减弱。

二、佛教文化建设之个性层面

所谓个性层面,是讲每个佛教文化的建设主体(寺院、区域、个人、组织等)在从事共性层面内容的建设时,结合自身的条件,做出有特色性的建设工作。个性化并不一定都是唯我独有,它也有“并非多数具有”的意思,常常体现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个性化有多重层次,在中国佛教史中,有所谓北方重定、南方重慧之说,这是从大致的情形而讲南北方佛教文化的不同特点。今天的佛教文化建设,就南方而言,在定慧兼重的同时,不能放弃重慧的历史传统,这一传统的重要表现就是义学传统。这是南方佛教的一种个性化特色,这是个性化的大区域层次,除此之外,还有相对来说小区域层次,乃至寺院个体的层次、个人的层次等等。这一类工作,许多寺院都注意到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本文此处也是对这些寺院这类工作不完全的概括。

就寺院主体层次来说,是以寺院为主体。许多寺院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历史上出现过许多高僧,有过重要的佛教事件,有的寺院或寺院所在的区域甚至是重要的学派、宗派或思想的发源地或传播地,有的寺院是重要经典的译出地、重要艺术作品的创作地、著名传说的发生地,这些都是进行个性化佛教文化建设可以依据的历史资源,可以思考如何对之在传承上创新。

就区域主体来说,是以具体区域为主体。这里的区域,不一定只指南方、北方这样的大区域,也指更为细化的区域。某一个区域在历史上有佛教的传播,并且成为重要的中心。当然,中心是相对的,有全国性的、地区性的,比如长安是全国性的中心,建康也具有这个地位,徐州则是地区性的佛教文化中心。不同的区域在历史上实际上形成了不同的特点,以此为基础,以区域为主体,可以发挥优势,重建有区域特色的佛教文化。

就个人主体来说,是以每一个佛教信仰者为主体,发挥其自身特长,体现自己个性化的佛教文化特点。在历史上,这样的个性特色使得研究者将僧人分为不同的类别,以慧皎的《高僧传》为例,有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诵经、兴福、经师、导师等,《续高僧传》又加上护法等,实际上还有一些类型,像书画僧、求法僧等。有些高僧当然兼具多种类型,如玄奘被列入译经一类,同时,他也是求法高僧、义解高僧。今天,佛教信仰者们实际上也常常体现出多样化的特色,各有所长。

在个人主体中,一些突出的个体,特别是高僧、僧团领袖,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这也为历史的经验所证明。

组织主体,是以某一个具体的组织机构为主体来建设有特色的佛教文化。佛教协会是这种组织的主要代表,起着引导和协调等作用。不同层次的佛教协会应当注意当地的特色,融合寺院主体、区域主体和个人主体。河北省佛教协会曾经将其境内的禅宗文化资源提炼出三个代表类型,赵州禅、临济禅和生活禅,结合多家组织主体,而有首届“三禅”论坛的召开。另外有一种组织,更有具体的任务和目标,就是研究机构、基金会之类,如长安佛教研究所、三论宗研究所、和合文化基金会等,这就形成以组织主体的佛教文化建设的个性化特色。

三、结语

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既是花园,就不能只是一花独放,必须是四季花开、百花齐放。基于这种理念,需要建设者们总结历史的经验,回顾已有的做法,找出存在的问题,探索今后的思路。思路理清之后,重要的是在主体内在自觉基础上的继续更加有力的落实。要做到这一点,有时也许还是要从本原上做起,即对于什么是文化、什么是佛教文化有一个大致的共识。

摘自《中国宗教》2012年第6期

End

两个小沙弥

◎ 李 睿从前有两个小沙弥,他们各事其主,两座禅院只隔了一道山梁,他们下山同走一条路,因此二人经常见面。这天,两个小沙弥都下山前往市场买菜,他们便在路上相遇了。甲寺的小沙弥问:请问你到哪里去?乙寺小沙

刘素云:五个一和两个不离

下面我想跟大家简单说说,我是怎么样一门精进,长时薰修的,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五个一和两个不离。这五个一是哪五个一?第一,一部经就是《无量寿经》;第二,一句佛号阿弥陀佛;第三,一个老师净空老法师,就是听一

李炳南:平时训练往生的两个妙法

问: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李炳南老居士: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

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

◎ 净 界净土宗的修行方法──它是从无相的心性当中重新出发,可以说是从空出假。所以修净土宗的人,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相状,如果没有相状,没有办法修净土。念佛人的心中,要有两个相状:第一个、对名号功德的相状

减少烦恼的两个原则

第一:你一定要宽恕众生。人的一生耗费在干扰别人、伤害别人、毁谤别人、批评别人的时间,超过于冷静下来了解自己。我们每天眼睛一张开,都在看别人的错误;一张嘴巴,都在讲别人的过错。人永远是烦恼的动物,从早到

生起这两个念头最快增长福慧

佛法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修福,第二是修慧,即福慧双修。福主要指我们外在所依存的环境;慧就是我们内心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人生宇宙的认知。整个佛法的体系可以说成是讲修福和修慧的方法。今天这个世界充满着竞争,

那烂陀的佛教文化

◎ 行 义那烂陀(梵语:Nālamdā),全称那烂陀僧伽蓝,是公元5世纪笈多王朝时期创建的。兴盛于戒日王朝和波罗王朝早期,衰落于波罗王朝晚期,七百余年来已成为古代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当时研究印度文化的

胡小林:他认为的公平正义,却使得两个家庭家破人亡

有一个凡夫,他觉得上帝是真好当,有什么啊上帝,不就是坐在那儿,成天让人家祈祷嘛,跪在面前,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干,完了事就完了,这种上帝谁不会干?他就跟上帝商量,他说上帝啊,咱俩换换,你这个活我也能干

胡小林:对治恶境:黄忠昌居士遭遇的两个小故事

当年我听向小莉馆长跟我说,黄忠昌先生念佛,在她那儿,三年就往生了,他是成就了。他在念佛的过程当中,就有一位女居士,天津的,也在她那儿一起念佛,男众、女众分成两班。这个女众老到向小莉馆长那儿报告,说黄忠

两个字就能概括佛所说的一切法

虚云法师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归摄在三藏十二部中。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是也。三藏所诠,不外戒定慧三学。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再约而言之,则因果二字,全把佛所说法包括无余了。因

雨花台·法显与南京佛教文化

◎ 李春林雨花台位于南京长干里之内的中华门城堡南,是一座松柏环抱的秀丽山岗。最高处约百米,顶呈平台状,为城南制高点,周边长约 3.5 公里,总面积153公顷。雨花台是革命烈士殉难处,在这里遇难的共产党

真爱的四个层面:慈悲喜舍

一行禅师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 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

净慧老和尚:克服两种情绪,防止两个偏差

打七到今天为止,已经是第九天了。如果功夫用得好的话,应该有些消息。这些天来,十方护法的护持,常住的操办,在这里,各位可以说是百事不关心,十指不沾水,菜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现成,般般如意。看得出来,大

做人做事,就两个字

做人,就两个字:善良。善良的人,永远都受人尊重,也许会吃亏上当,也许会流泪受伤,可是,善良是种美德,幸福会回应,上天会眷顾。做事,就两个字:坚持。一腔热血未必能成功,坚持到底必定有收获,如果轻易放弃,

王阳明:世上最可怕的两个字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不能直视,一个是太阳,一个是人心。而王阳明认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让人心变得难以直视。1、有个画家,想画佛与魔。他在一个寺庙里,找到一个僧人,发现他

卢志丹:学佛修行的两个“基本点”

学佛修行的两个基本点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两足尊,为佛陀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因此此尊号有二义:一,于天、人之中,

念佛法门的两个根本原理

一、 了解念佛法门原理的必要性尝与某法师交谈,彼谓净土法门,乃方便法,非究竟道。闻之,心中黯然。不想一位研教多年的法师,竟有如此见地,世尊叹息净土法门乃极难信之法,信然。于净土经典,蕅益大师赞为“华严

福报最大的两个咒

一、净身神咒灵宝天尊,安慰身形。弟子魂魄,五脏玄冥。青龙白虎,队仗纷纭。朱雀玄武,侍卫我真。二、净心神咒太上台星,应变无停。驱邪缚魅,保命护身。智慧明净,心神安宁。三魂永久,魄无丧倾。净身神咒:关键在

两个简单的发愿文

一、慈云忏主发愿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

黄夏年: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

真禅法师的佛教文化观黄夏年一.真禅法师在世时,我曾经多次见过他老人家。他是一位和蔼慈祥的长者,从来没有什么架子,给人留下一个非常亲切的印象。20世纪90年代,上海佛教界一直注重于佛教文化的建设,每年都

王雷泉:批判与适应──试论“人间佛教”的三个层面

提要宗教具有信仰、社会、文化三大层圈,由此形成宗教、政治、学术三极相互制衡的互动关系。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佛教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在新的宗教生态中,佛教知识份子对中国传统佛教的反省

温金玉:玄中寺与中日佛教文化交流

在山西吕梁山的深山幽谷中,有一座在中国佛教史上,特别是净土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寺院,它便是著名的玄中寺。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净土一系发扬光大,蔚

董群: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

惠能对中国本土哲学的回应董群惠能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至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惠能的 禅学思想本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惠能禅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应;第 三,惠能禅

董群: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延寿对宗密禅融合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 董群延寿和宗密之间,有着直接的思想继承关系,对于宗密融合论中的三教合一、禅教合一和顿渐合一,延寿都有不同程度的继承,特别对于

董群:华严宗十重唯识观略述

闽南佛学本文以华严宗的唯识观为研究对象,简要叙述了在唯识宗五重唯识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华严十重唯识观,以此揭示佛教宗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窥基的五重唯识观对识的观想由浅而至深、由宽而至狭、由粗而至细的层层分

董群:中国佛教的开放性浅说

中国佛教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佛教文化必须与各种文化资源进行交流,唯有开放,才能发展。由佛教历史资源,可以观照今天的中国佛教如何发展。太虚大师面对民国佛教的颓势,提出过重建中国佛学的设想,使中国佛学成为

董群:神秀禅师《自心本有偈》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神秀禅师在五祖弘忍圆寂之后,到江陵县当阳山弘法,又被武后诏至宫中供养,成为国师。唐中宗即位之后,对神秀更加礼敬,众大臣也常常向他请教禅法。有一次,大臣张说问禅法

董群:洞山良价禅师《自诫》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三寸气消谁是主?百年身后谩虚名。衣裳破后重重补,粮食无时旋旋营。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间事长无明。这是曹洞宗创始人之一洞山良价禅师的自诫诗,以此规范自己的修行。良价禅师写

董群:佛教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

佛教文化建设的两个层面董群在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既有共性的内容,也有个性的内容,两者结合,构成一个整体性的佛教文化“大花园”。自从赵朴初居士提出“佛教是文化”的观点以来,当代中国佛教界在佛教文化建设方

董群:禅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

什么是禅?禅是生处要熟,熟处要生,从字面上讲,生疏的地方要转为熟,熟悉的地方要转为生,熟和生有其独特的内涵。宋代的大慧宗杲禅师曾经批评有的人道力不胜业力,原因在何处呢?熟处太熟,生处太生。(《大慧语录

董群:汾阳善昭禅师《达摩安心颂》

九年面壁待当机,立雪齐腰未展眉。恭敬愿安心地法,觅心无得始无疑。汾阳善昭禅师(947~1024)是唐代临济宗高僧,首山省念禅师法嗣。在禅宗历史上,善昭禅师有颂古百则,他选取了一百个禅门公案,以诗的形式

董群:禅是八风吹不动

什么是禅?禅是八风吹不动,习禅之人,面对人生的顺风和逆风,都能持不动心。达摩禅师曾经讲过遇苦无缘和得乐不喜,即修行方法上的报冤行和随缘行。到五祖弘忍的时候,这个观点被发展为八风吹不动。他说:八风吹不动

董群:曹山本寂禅师“示徒偈”一首

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有僧人问香严智闲禅师:什么是道?智闲说:枯木里龙吟。僧人说:不明白。智闲又说:髑髅里眼睛。这位僧人后来又问石霜庆诸禅师:什么是枯木里龙吟

董群:宗密年谱简编

宗密年谱简编董群圭峰宗密是中唐时代著名的佛教高僧、学者,他提出了融合的佛教建设思路,外以佛教为本,融会儒道,内以教门为主融合禅宗,也主张禅宗内部的顿渐会通。这种融合,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于今人的佛教建设

董群:清凉文益禅师《因僧看经》

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闹。欲免心中闹,但知看古教。清凉文益禅师因为僧人读佛经,而发出了一番有关禅与教的关系的诗意的感想。如今习禅的人来看古代的经文教典,看着看着,不免心就闹心了,怎么越看心中越疑惑呢?教

董群:佛教对“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

从中国文化的历史看,文明对话曾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这突出地体现为儒释道三者间的对话,三者对话的内容,集中体现为王权与宗教(政教)、名(礼)教与佛法、形质与心神(形神)及真空与俗有(空有)的关系等,可

董群:禅是割断两头

什么是禅?禅是割断两头。马祖道一的三句中,第一句即心即佛强调肯定,第二句非心非佛突出否定,这两句,禅门中称之为两头句,肯定是一头,否定是一头,凡是这类两边对立的,凡与圣、善与恶、是与非、喜与悲、亲与疏

董群: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

道宣所揭示的──中国佛教之禅观董群 - 东南大学佛教文化研究所现在人们谈起禅观,常常是南北两宗,南顿北渐,这是针对唐代禅法及其在后世的影响而言的,而在唐代禅宗之前,禅在中国已经发展了近千年,道宣在其《

董群: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

宗密对马祖道一的研究董群内容提要:唐代高僧圭峰宗密对禅法的全面研究中,对以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做出了非常着力的研究。宗密理出了道一以三个重要阶段为代表的生平和以章敬晖正传的法嗣,概括了道一禅法“一切是真

董群:论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

本文依大会主题之一佛教伦理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佛教伦理的基本特点。笔者认为,要了解佛教伦理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有必要首先了解其本身的特点,笔者试将其特点概括为诸种统一说,即世俗性和超越性的统一、自

董群:禅-以无心为修

什么是禅?禅是无心。希运禅师有一句著名的禅语:即心是佛,无心是道。前一句讲的是禅宗的佛性思想,是禅学的基础原理,后一句讲的是在这个佛性论基础上的禅的修行之道,如何修行?以无心为修。从源头上讲,这个无心

董群:太虚大师的佛教慈善观研究

从佛法的原理来讲,慈善是基于大乘佛教大悲观的救苦救难的行为之一类,是佛教伦理之社会伦理的内容。今天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必要了解太虚法师的看法,慈善观是太虚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他对佛教慈善观有

董群:即现世而出世

自性和西方净土的关系,在家和出家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就是现世和出世的关系。惠能提出的即自性而净土,即东方而西方,即在家而出家等观点,也是对现世和出世关系的解决,这种解决的结论就是:即现世而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