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2024-11-01 10:21

宗舜法师

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

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种子熏习的势力,以及形成的等流习气。这种力量牵引着我们,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外界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我们看到他人,有时候看第一眼就觉得很顺眼、很喜欢。因为一切愉悦的感觉都来源于过去生的善业,那些善业感得了快乐的果报。

如果我们觉得反感、厌恶、愤怒,乃至生起各种不良情绪,那一定是过去生中的恶业所感召。

当我们看到他人的短处,产生一种不悦意之受。 这是我们自己与烦恼相应而产生的感受。它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个人判断力的高低,而是烦恼和思维角度的问题。

我们看人,往往很难看到他人的长处。刚跟人家谈了三五分钟的话,甚至只是从头到脚扫视了人家一眼,基本上就能感觉到这个人的各种毛病、习气以及他讲话的目的所在。我们还常常惊叹自己的识人水平,沾沾自喜于这种情绪。觉得我这个人法眼如矩!什么人都能看穿!就连一个蚊子从我面前飞过,我都知道它是雄是雌!

其实这代表什么呢?代表我们更注重对方的缺点与烦恼。也就是说,对方的缺点与烦恼和我们自己是比较相应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什么那些长处不容易和我们相应,却总有这么多短处和我们相应呢?因为我们内心烦恼炽盛。如果满眼看到的都是不悦意,经常做种种愤怒之状,这更多地说明自己的心性不够调柔。

六祖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他人过。所谓不见他人过,不是说眼睛里看不见他人之过,而是说看见他人之过,并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这需要有智慧与慈悲两种方便加以对待。

用智慧分别,可以发现对方有种种缺陷,不随他的烦恼而转;同时用慈悲予以善意的理解乃至宽容--这个人因为缺乏智慧而充满缺点,他是如此可悲悯!对他不是一种鄙视厌恶的态度,而是一种同情怜悯的态度,甚至是一种更加体贴照顾的态度。

运用这样的心态,就能和谐自他之间的关系,乃至和谐自己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总之,要学会用智慧去观照,学会用慈悲去宽恕和宽容。做到这两点,我们和人交往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End

乐于感谢能消“恶业”

◎ 稻盛和夫无论何时何事,都以感谢之心应对--这其中实际上隐含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某种灾难降临时,既可能消去一直折磨自己的业,也可能唤来新的灾难。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应对灾难时的那一颗心。心中

对别人产生反感厌恶,是我们过去的恶业所感召

宗舜法师外在的境界都是我们内心的一种折射。佛教中说,依报随着正报转。正报是我们自身,依报是我们周围的一切环境,包括山河大地和人际关系等等。依报是我们自身的业力感召来的。业力反映出我们的内心深处无始以来

卢志丹:最容易招致贫穷的恶业

佛陀说法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牟尼佛说: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地藏菩萨如果遇到杀生的人,就对他们说:造这样的深仇祸殃,将来必定遭受短命的报应;地藏菩萨如果遇

什么是恶业、恶报?

《太上感应篇》说:“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行善得福,作恶得祸。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之报,鉴之甚速,丝毫不爽。“恶业”指做的坏事、起的坏心、说的坏话等。“恶报”指

不做十种恶业

我们对于因果的信念既是肯定的,那么平日对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必须要谨慎将事;否则做了恶业,结果还是自己吃亏,因为自做自受,定理不爽,虽亲同父子兄妹,也无法可以替代的。所以佛在阿含经中向人诫劝道:“

当恶业现前,如何消除宿业,不受恶报?

印光大师讲故事在世人的病苦,多属宿世杀业所感召。宁波镇海方文年的儿子,十九岁得了肠痈,中医没法治,西医说要开膛剖肚才能治,父母舍不得。好在他母亲读过印光大师文钞,吃素念佛,全家上下都吃长素,只有一家

人生最大的恶业是什么

恶业是佛教术语。恶业有十种,不善则恶,是十善业的反面。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问:人生最大的“恶业”是什么? 答:最大的恶业是“毁谤佛法”。

佛法中说的恶业指的是什么?

恶业是佛教术语。恶业有十种,不善则恶,是十善业的反面。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恶业,就是指:百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损害别人的利益,所

如何判断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有的人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却非常地聪明;有些人看起来四肢非常发达,可头脑却很简单,这些差别都跟业有关系。有些人相貌非常庄严,那是因为前世造过这种业,比如向佛供花等等,但有

消除恶业最快的方法

文:夏坝仁波切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磕头消业障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消业障的快慢与否关键不在于磕头,而是在于修忏悔的同时要做到四点:第一、在佛像面前跪下,一定要把眼前的这个佛像视为真正的佛!也把他视为真正

身体和意识造作的恶业有哪些

文/嘎玛仁波切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人事物,包括财物、非财物、物质、非物质的种种,虽然还没有付诸行动,只要在意念上产生占为己有的心,就算起了贪心。对他人的所作所为和拥有的一切,心中不满,想伤害他人,让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