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法藏比丘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功德
2025-01-24 10:36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

这是说明法藏比丘因地修行的故事。分成三段:

1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心怀悦豫,寻发(fā)无上正真道意。

这时有位国王,听到世自在王佛说法之后,心中非常欢喜,当时就发了无上菩提心。无上正真道意就是无上菩提心。什么叫做菩提心呢?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这样说:

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

意思是说,菩萨初发这样的心,我要沿着佛法无上正道,圆成佛果,普度众生,这个就叫菩提心。这里所说的菩萨,当然也包括凡夫菩萨。 简单来说:修佛法,愿成佛,度众生,即为菩提心。

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说: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即摄取众生生净佛国土心。

意思是说,无上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成佛干什么?成佛当然不是为了吃喝玩乐,而是为了度化众生。所以愿意成佛的心,也就是度化众生的心。

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度化众生呢?给他们一个更好的修行环境,摄取众生去到净土佛国,这就能更好的度化五浊恶世那些刚强难伏的众生。 所以,摄取众生往生极乐,这个就是度众生的心,也就是愿成佛的心,也就是无上菩提心。

摄取众生,之前说过,你应当先把自己这个众生摄取到极乐世界,证了无生法忍,才能更好地摄取其他广大众生。让自己求生极乐,然后成佛度众生,这个就是无上菩提心。

在净土法门里面,我们把菩提心更加具体化: 念佛持咒,求生净土,愿成佛道,普度众生,这就是菩提心。

蕅益大师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里面有一段重要开示: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溼。如银墙铁壁相似(世有此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故为极力道破)。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

蕅益大师说:深信切愿,这就是无上菩提啊。信愿坚固,这就是往生净土的指南针,在这个基础上,持名念佛,那就是正行。如果信愿坚固,哪怕在临终的时候十念甚至一念,你也决定能够往生极乐。如果你没有信愿呢,即便你把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念到风吹不进,雨打不湿,如同铜墙铁壁一样,功夫绵密,伏住妄想,你也没道理往生啊。修净业的行者,不能不知道这个道理啊。

因为世上有些人,只是用念佛来压住妄想而已,让自己不起妄想,却不知道求生极乐世界,所以蕅益大师极力说破这个道理啊。

大本《阿弥陀经》就是《佛说无量寿经》,佛说无量寿经里面,也特别强调发菩提愿,就是讲的这个道理啊。什么道理呢?修净土法门,一定要深信切愿,在这个基础上,持名念佛,这样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临命终时,决定往生。

有人说,如果在深信切愿的基础上,专修大悲咒,能不能往生极乐呢?

当然可以,有大悲心陀罗尼经做保障。

(一)由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华化生,不受胎藏之身。

(二)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

(三)诵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诸佛国者,我誓不成正觉。

(四)一切人天,常须供养(观世音菩萨),专称名号,得无量福,灭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

摘自: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

2 弃国捐王,行(xíng)作沙门,号(hào)曰法藏(zàng),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国王发了无上菩提心之后,就放弃了王位,出家做了沙门,他就是著名的法藏比丘。法藏比丘才巧过人,志强勇猛,智慧明哲,德行高远,超异世人。这样有权势、有地位、有财富、有智慧、有德行的人,出家修道,众生有福啊。

3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qǐ)首佛足,右绕三匝(zā),长(cháng)跪合掌,以颂赞曰:

法藏比丘前往世自在王佛面前,顶礼佛足,右绕三圈,长跪合掌,用偈颂赞叹世自在王佛。

法藏比丘一共用了20个偈子来赞叹世自在王佛。以后我们去了极乐世界,有机会当面赞叹阿弥陀佛,当面赞叹十方诸佛,怎么赞叹呢?我们可以先学习法藏比丘是如何赞叹世自在王佛的。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

日月摩(mó)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yǐn)蔽, 犹如聚墨。

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正觉(jué)大音, 响流十方。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liàng)。

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xiàng), 震动大千。

前面这7个偈子是赞叹世自在王佛的德行。我们分段来看看。

1 光颜巍巍, 威神无极, 如是炎明, 无与等者。日月摩(mó)尼, 珠光焰耀, 皆悉隐(yǐn)蔽, 犹如聚墨。如来颜容, 超世无伦。

这两个半偈子是赞叹佛的身业。

光颜巍巍:赞佛偈里面有一句: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

光巍巍,这是说佛身上有佛光,也是三十二相之一,身丈光相。

颜巍巍,这是说佛祖的容颜无双。

后面2-8句是补充说明光巍巍,9-10句是补充说明颜巍巍。

威神无极,形容佛的威德神力无极,所以能够放光。

如是炎明,无与等者,是说佛的身光炎明,没有任何人的光明能够跟佛的身光相比。就连日光、月光、摩尼宝珠等耀眼的光,到了佛的身光面前,也都被吞没隐蔽了,好象聚墨放在白贝旁边一样。比如太阳上的黑子,本来也是很亮的,但是放在更亮的背景下,就变成黑子了。佛的颜容,超异世间,无与伦比啊。

2 正觉(jué)大音, 响流十方。

这半个偈子是赞叹佛的口业。佛用大音演说无上等正觉,佛音响彻十方世界。

佛音有八个特点:

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

1). 一极好音 一切诸天贤圣。虽各有好音好之未极。佛报圆极。故出音声清雅。能令闻者无厌。皆入好道。好中之最好。故名极好音也。

诸天贤圣的声音也很好听,但是没有登峰造极,佛祖的果报是最圆满,圆满之极,所以佛的声音是最好听的,好听中的最好听,听到的人都百听不厌,都愿意跟随佛祖学习。《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说:为人音声清彻。从歌咏三宝中来。如果你的声音非常好听,那是因为你前世歌咏三宝的缘故。

2) .二柔软音 佛德慈善故。所出音声。巧顺物情。能令闻者喜悦。听之无足。皆舍刚强之心。自然入律行。故名柔软音。

佛祖非常慈悲,所说的话,都顺应众生的根性,让听到的人都非常喜悦,让听到的人听不厌,听到的人都愿意舍弃自己刚强的念头,愿意跟随佛祖的教诲去做,所以叫做柔软音。我们很多时候说话都不够柔软,过于刚强,这样让听的人不容易生起欢喜之心。

3) .三和适音 佛居中道之理。巧解从容。故所出音声。调和中适。能令闻者。心皆和融。因声会理。故名和适音。

和适音的意思就是调和,适中,不高不低,不徐不急,让听到的人都很平和,容易领会其中的道理。

4) .四尊慧音 佛德尊高。慧心明彻。故所出音声。能令闻者尊重解慧开明。故名尊慧音。

佛祖发出的声音,能让听到的人自然生出一种尊重的心,一种恭敬的心,你用一种恭敬心去听佛祖说法,就能够开启智慧。我们去寺院听法师说法也是这样,应当生出一种恭敬的心,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认为这个法师水平不高啊,还没自己说得好啊,那你就麻烦了,这个傲慢心就会让你下地狱去改造改造。

5) .五不女音 佛住首楞严定。常有世雄之德。久已离于雌软之心。故所出言声。能令一切闻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归伏。名不女音。

有些男性的声音女性化,也就是常说的娘娘腔,佛祖没有这样的情况,佛祖说的声音,让天魔外道都闻声归伏,不敢调皮捣乱。

6).六不误音 佛智圆明。照了无谬。故所出音声。诠论无失。能令闻者。各获正见。离于九十五种之邪非。故名不误音。

佛祖的智慧圆明,没有错误,所说的话,也没有任何错误,让听到的人,能够获得正见,不会误入歧途,所以叫做不误音。

7).七深远音 佛智照穷。如如实际之底。行位高极。故所出音声。从脐而起。彻至十方。令近闻非大远闻不小。皆悟甚深之理。梵行高远。故名深远音也。

佛祖的声音,传得非常深远,从肚脐升起,能够响彻十方一切世界,而且,近的人听起来也不觉得声音太大,远的人听起来也不觉得声音太小,都觉得很合适,都能从中领悟甚深的道理。这个叫做深远音。你可以理解为,佛祖说的每一句话,整个宇宙之中,都能同时听到。有人说,不会吧,那现在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说话,我怎么没听到啊?那是因为你没有打开你的接受装置。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就好比卫星GPS信号一样,基本上覆盖了整个地球,为什么你收不到呢?因为你没有打开GPS模块。怎么样打开呢?对于大家来说,难度比较高,我们去了极乐世界再学,那个时候,就很稀疏平常了。

8). 八不竭音 如来极果。愿行无尽。是以住于无尽法藏。故出音声。滔滔无尽。其响不竭。能令闻者寻其语义。无尽无遗。至成无尽常住之果。故名不竭音也。

意思是说佛祖的愿力和行持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佛祖的音声是滔滔不绝的,能让听到的人去了解其中的含义,直到成佛为止。这个可以理解为时时刻刻都有佛的音声,就好象电台一样,随时都在播放节目,前提是你要打开收音机,并且调到跟电台相同的频率。

佛音具有这八个特点,经常也被称为梵音。以前分享过一个佛经故事,说一位盲人听音就能知道众生的福报如何,讲到人的声音有八种类型:

众生之中。有八种声。悉能别识。知其相禄。何谓八种:

一曰乌声。二曰三尺乌声。三曰破声。四曰雁声。五曰鼓声。六曰雷声。七曰金铃声。八曰梵声。

1) 如果声音像乌鸦的,这个人往往薄情寡义,不懂得报恩,而且贪婪,不廉洁,容易贪污受贿。

2) 如果声音像三尺乌的,这个人的心性凶暴,喜欢伤害别人,缺乏慈悲心,不和顺。三尺乌不知道是什么鸟类。

3) 破声的意思,就是男人发女人的声音,或者女人发男人的声音,这个大概就叫做破声,这样的人福德很薄,往往贫穷或者地位卑贱。

4) 声音像大雁的人,亲朋好友很多,朋友满天下。

5) 声音像鼓声一样的人,辩才敏捷,善于表达,善于给别人解释道理,让别人也明白,这样人能够做国师。

6) 声音像雷声的人,智慧深远,善于分析法性,能够担当教化天下的重任。

7) 声音像金铃的人,这种人往往是超级富豪,能够积攒千亿两黄金的财富。千亿相当于现在的一亿,一两黄金就算1万元,千亿两黄金大概就是1万亿人民币。

8) 如果是发出梵音的人,那他的福德就更高更大了,如果在家,就会做转轮王,如果出家,就能成佛。

2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

这两个半偈子是赞叹佛的意业。

戒闻精进, 三昧智慧, 威德无侣, 殊胜希有:这是赞叹佛的教行德胜,持戒、多闻、精进、禅定、智慧,无人能及,殊胜希有。

深谛善念, 诸佛法海, 穷深尽奥, 究其涯底:这是赞叹佛的证行德深,深思谛观,念佛法海,所以能得证如来藏性,穷尽佛法大海的一切奥妙。

这两个偈子合起来赞叹佛的行德。

无明欲怒, 世尊永无:这半个偈子是赞叹佛的断德,佛已经彻底断除贪嗔痴。我们还是凡夫,所以还在继续被贪嗔痴毒害。

3 人雄师子, 神德无量(liàng)。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 光明威相(xiàng), 震动大千。

这一个半偈子是总结赞叹佛的功德。

人雄师子,神德无量:佛是人天当中的大雄,如同百兽当中的师子王一样,神德无量。这是概述。

功勋广大:这是赞叹佛的口业,法音宣流十方国,度化众生功勋广大。

智慧深妙:这是赞叹佛的意业,虽然有众多德行,但是以智慧为本,深就是指证行德深,妙就是指教行德胜。

光明威相,震动大千:这是赞叹佛的身业。

End

顺其自然可得自在之心

◎ 墨 墨有人问洞山禅师:我们如何躲避寒暑?禅师回答:何不向无寒暑处避?这人又问:什么地方才是无寒暑处?禅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阇黎:梵语音译,指高僧。)其实,禅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寒冷

观自在菩萨的“自在”

观自在菩萨是指谁?依照字义来看,观是观察的意思。观是用眼去观,但这里不是以眼睛的眼,而是以心眼、慧眼的眼来观察这世间的一切法。自在即是自由,我们说他自由自在地生活,或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并

一个不平凡的比丘尼大德

◎ 卢秀清本空法师是浙江省慈溪县庄桥马径村人,俗姓张名汝钊,法名圣慧,出生于一个十足封建的旧礼教家庭中,祖上四代信佛。她家虽处乡间,却也是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秀才,她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当她还只周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自在于生死

◎ 谈锡永去年我游落基山,在山脚小镇一家专卖化石的小店中,亲眼看到一亿九千万年以前,也即是侏罗纪时代生命死亡的恐惧。我把这块海虾化石买回来,在石上题了四个字:沧海留痕。这片化石应该即是认识死亡的最好教

随缘自在

◎ 庞玉梅 人们常提起随缘,我对随缘的理解是随遇而安,不论遇到什么人或事,都能用平和的心态去看待。人的一生会遇到无数大大小小的事情,若事事加以计较,总会显得很琐碎而没有意义。 随缘自在的人生一定是有主

清居比丘

◎ 真 慈清居比丘,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在法华庵莲清老和尚处剃度,后来常住在大仪镇东头觅心庵(俗呼陀子庵)。因为没有香火,靠卖些药材、木梳等为生。1938年冬天,一日晚间在打坐念佛,见有二个童子前来对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刘素云:怎么样才能得到解脱,才能得到自在?

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万境归心一真道,如悟一心破尘劳」,上下二句话都没离开这个心,所以今天这堂课中心的就讲这个心,依题解义不难看出,是不是?这个心就是我们这节课讲的重点。关于这个心,咱们先从浅的地方说,这

刘素云:刘素云居士的姐姐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我们今天早晨看到刘素云传给我的一封短信,她姐姐往生了,预知时至,时间一分一秒都不差,走的那麽自在、那麽潇洒,往生前几分钟还说说笑笑,说走就走,上品上生啊!不是凡人,极乐世界菩萨到这来给我们表演的、给我

供香的功德

数千年来,香与佛教的发展唇齿相依,佛前一柱香代表了礼佛的最高敬意。燃一柱好香,透过鼻的嗅闻,能使心灵宁静,息止心中的贪嗔痴,步入平和安乐之境。若修学静坐禅定的人士,更可藉由妙香的助缘,镇静心神,理气调

心无挂碍 得大自在

有一个人搭船去英国,途中忽遇风暴,全船的人都惊惶失措,他看到一位老太太非常平静地在祈祷,神情安详而又幸福。等风浪过去,全船脱离险境,这人好奇地跑过去问老太太:你怎么一点都不怕呢?老太太说:我有两个女儿

宽容生爱,便笑得自在

我们的心就好比是一个容器,当爱越来越多时,仇恨就会被挤出去,宽容生爱,学会人生的退步,也就能感受布袋和尚开口便笑的大自在。手执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布袋和尚《

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心中少欲知足、无贪无求,才能轻安自在;人生什么都是幻化无常,假使存着计较的心,只会造成身心的苦难。所以《八大人觉经》的第二个警觉,就是让我们知道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

何为比丘的份内事

◎ 广 化《佛祖统记》云:毗沙门天王太子哪吒,复告师曰:时当像末,不修禅诵,但起伽蓝,恐非比丘之正业。(卷二八)哪吒太子是佛门大护法,他的父亲就是毗沙门天王,也是佛教的大护法,尤其在密宗封他是财神护法

供僧斋僧的功德利益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已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

就这个回向心,这功德就大了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记住这四句话,到哪里都能自在

绍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在世经常说:随缘就是家乡,放下就是道场。随缘,不过分追求。你到那里,那里人干什么事你就和他一样干,那就是随缘。随缘,那里人就把你当自己人。你也不和别人搞两样,别人也对你热情。你能把

出家功德无量无边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

观自在菩萨的十种“自在”

◎ 明 华 《心经》开篇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观自在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菩萨顾名思义,无论观世音菩萨还是观自在菩萨,都有其特殊之蕴意。那么,观自在菩萨究竟有哪些自在?观自在菩

随喜增长功德

◎ 梦 参随喜功德,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诸佛菩萨,愿一切众生舍离嫉妒障碍,看见人家有一点善事、有一点进步、对三宝有功德,都应当赞叹随喜。若师长对某同学、师兄弟表扬了一句,你就生起嫉妒心,说:有些事我

功德

◎惠 能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

袈裟之功德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人不能过得自在,只因有太多的挂碍

觉醒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送白云》诗歌,这首诗歌在禅门中流传久远,成为历代赞叹出家人悠闲生活的名诗。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出家真正利益与功德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

能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观照自心 真是功德无量!

如孝法师大家要细心,要去分析人生,学佛并不是如有些人所想象的,要让大家放弃当下的生活。就像我们生命的这一列火车已经开了,它不能够停下来,如果我们想要换轨道,要有一种技巧,首先要在现在的轨道旁边再造一条

自在的福报

自 在 的 福 报◎ 佚 名佛法放在第一位,修行放在第一位,其他的都随缘。在六道轮回中,我们当过明星,当过国王,当过农夫,当过富翁,当过乞丐,也无数次地次穷死过、饿死过。这有什么呢?世间的这些名闻利

献灯之功德

献 灯 之 功 德灯是智慧、光明的表征;燃灯供佛始以佛说,是佛门中重要的供养具之一。祈望透过燃灯的说明和意义,能点燃您心中的自性灯。在佛前燃灯,是用以标帜佛的智能波罗蜜。《无量寿经》说:为世之灯明,乃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礼佛塔庙得十种功德◎ 佛 言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诸佛塔庙。得十种功德。何等为十。 一者得妙色好声。 二者有所发吐言辞人皆信服。 三者堂堂处众无畏。 四者天人世间爱护。 五者具足威

功德、福德与福报

功德、福德与福报仁焕法师人人有优点,个个有缺点,所以我们普通凡夫,都做过好事,也做过坏事,好坏间杂。这样于生活当中,容易有什么后果产生呢?首先理解:福德是人的智慧和健康;福报是人的富有和缘分。如果人福

看破、放下、自在

看破、放下、自在徐文明倓虚法师为近代中国佛教高僧,尤其是在振兴北方佛教方面功绩卓著。他一生讲经说法,建寺度僧,行归净土,教演天台,止观双运,三学俱精,是末法时期极为难得的大善知识。倓虚法师对于佛教的修

各种佛号的作用及功德

东方妙喜世界 南无阿閦如来:看见别人生气或自己生气,念南无阿閦(音:触 chu)如来 ,阿閦如来过去世修忍辱和持清净戒律而成的佛,生在其国土者皆相貌第一。自己起了欲望的心,对方起了欲望的心(如有男子

持诵《药师经》的功德

◎弘 一药师法门以读诵《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念药师咒,念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为根本,法门殊胜。修药师法门,如经所说而行,可以帮助病苦的人。弘一法师说:如法修持,获福无边。维持世法佛法本以出世

念佛就是把佛的功德全部变成自己功德

道证法师持名功夫之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念佛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我们曾经讲过很多次,持名深浅,看各人对这一句佛号的体认。佛的能力是连等觉菩萨都不能知道一根毫毛,所以我们对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

积累功德九种方法达真堪布作为修行人,我们都想行持善法、积累功德。但行善不是谁都能做到的,积德就更不容易了。怎样才能行持善法、积累功德呢?有九种方法。第一,深信首先就是要深信。深信是从明理中产生的,首先

每逢节庆更要将功德回向给法界众生

妙莲法师世间有句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佛弟子应该每逢佳节更怜悯众生。记得我们在大陆灵岩山寺的时候,每逢佳节大家都特别要加香诵经、念佛,回向畜类的一切众生,因为人间每逢过节就是那些畜牲过劫,劫难的劫、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

关爱可怜人,比供养菩萨的功德大索达吉堪布余事皆下品,唯有利众高。关爱十分可怜的人,有时候比供养佛菩萨更为殊胜。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过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比丘尼,她在观世音菩萨的诞辰日买了很多

修地藏法门的二十八种功德利益

大安法师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菩萨的形像,及闻信这部经典,乃至读诵《地藏经》,以及进一步地用香华、饮食、衣服、珍宝来布施供养,赞叹地藏菩萨的功德,瞻礼地藏菩萨。这就是在修地藏法门法了,这样就能

认识无常的功德

认识无常的功德生根活佛认识无常的功德有两种:短暂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第一,短暂的利益。认识无常,今世不会有恐惧,就好比部队训练士兵一样,当冲上战场面对敌人时,不会产生任何恐惧与紧张,因为他们提前有了足

赞佛的功德

仁禅法师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里面有一个称赞如来,就是赞叹佛的功德。所以赞佛也是一个修行的方法,是十大愿王的修法。我们千万不要误会,有些人甚至生邪见:为什么佛教里面的佛这么喜欢人来赞叹呢?他以凡夫分别心来测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衲衣的来源与功德利益◎ 陈浦燕 衲衣就是用世人丢弃在粪堆上或者野外的朽坏破碎的衣片修补缝缀所成的法衣。衲衣的衲就是缝补的意思。《类书纂要》云:衲,补缝也。衲衣又作纳衣、粪扫衣、弊衲衣、五衲衣、百衲衣。

供花功德福无边

供花功德福无边1.处世如花;2.身无臭秽;3.福香、戒香遍诸方所;4.随所生处,鼻根不坏;5.超胜世间,为众归仰;6.身常香洁;7.爱乐正法,受持读诵;8.具大福报;9.命终生天;10.速证涅槃。在佛

大彻大悟后方能自由自在

莲池大师【原文】贫者忧无财,慕富人之为乐,而不知富人有富人之忧也。贱者忧无官,慕贵人之为乐,而不知贵人有贵人之忧也。贫者、贱者、富者、贵者各忧其所不足,慕王天下者以为穷世人之乐,而不知王天下者有王天下

破戒比丘依然是宝

慧律法师出家僧人是三宝之一,堪称是宝。既然是宝,他即使不完整,但他仍然是宝。譬如珠宝玉器,即使坏了,你能说它就不是宝了吗?黄金坏了碎了,难道就不是黄金了吗?又如瓦砾,即使再完整的瓦砾,它也称不上是黄金

自在解脱

◎ 界 诠 佛教信仰的主要内涵在于向佛陀学习,即所谓学佛。佛是觉者、智者,具足无量慈悲、智慧、威力、功德。学佛即学佛的智、觉、慈悲、喜舍。佛是断除一切烦恼,具足大觉圆满。我等学佛者,在断除烦恼,寻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