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空法师出家修行这条路,发心确立深远目标非常重要。这个目标就是开悟、解脱生死。我们根器差、业障重,修行之路不妨慢慢走,可是方向跟发心绝不可稍有偏失或模糊。要保障方向跟发心不偏差,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智 证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
文 / 能弘法师有人问了个问题:我们皈依三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圣贤僧,我们要礼敬供养圣贤僧,那凡夫僧为什么也要礼拜供养?请问凡夫僧也是福田吗?当然了,凡夫僧也是我们的福田,凡夫僧就是刚出家,剃了度
道宣律师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诽。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我们修行的人,见、行两个是不能分割的。见,就是我们的知见,由闻、思、修,要从听闻正法来的。这个见解,最高的见解就是自性空与缘生因果、二互不违而相助出生。世俗的正见,我们说就是因果不昧。一切法,应该知道
如何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雪漠从凡夫成为觉悟的圣者,既像上楼一样简单,也像登天那么难。第一道难关,在于你必须先要明白什么叫心性?就像一个人去山野露营,想玩得开心,不该带的东西就统统别带,但是你首先得知
僧宝,不论大小乘,都是有凡夫僧和胜义僧的区别。凡夫僧就是世俗的事相僧宝,又名福田僧,又名世俗僧;胜义僧就是指四双八辈的声闻圣人,乃至是三贤十住的菩萨。不仅是僧宝,即整体的三宝,都是一样的。从事上而言,
自古禅门的宗风是:“入门须辨主,当面分缁素。”证悟了才是黑衣,还没有开悟或悟错了,就是白衣。所以在大乘法中,不论出家身或在家身,只要已经断了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断了,并且证悟明心,就有资
修学佛法的目的是什么呢?也许有人说:修学佛法就是要修证解脱,解脱道的法就是成佛之法。其实不然,解脱道只是佛法中的副产品,真正的佛法是法界实相的法,这才是真佛法、真解脱。二乘解脱道的法只是法界实相法里面
1.佛从没说过“读佛经不能吃肉”,尽可放心。目前中国佛教,只有出家人才禁肉食(西藏藏传佛教出家也可肉食),其他所谓“禁忌”,要以佛经为准,或以古代祖师言论为准。2.读经唯须恭敬,印光祖师开示说:“一分
我等就是凡夫。发脾气,血压升高;年龄大了,满脸皱纹;心里有疙瘩,脸上有疙瘩;贪瞋痴烦恼炽盛,造业勇猛,修善无力;看见好的通通要拿来,看见不好的通通给人家……“凡夫”前面没有好的形容词,“颠倒的凡夫”“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2. 看修行的书
在诵读佛经之时,以环境而视可分为“出声或默念”。如出声念诵而言,可以有效的避免我们昏沉,也就是打瞌睡。也能够让我们更加细心,能够听到自己念诵的经文是否出错,会给我们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而默念则适用于不
一、专注力提高读佛经,可默念也可出声阅读,小声大声根据自已感受舒服为佳,这样心、眼、口一并到位,来不得半点含糊,自然心里的杂念,就随之都被屏蔽掉,两耳两眼一口一心都倾注于经本上了。二、调心并益养气质心
何谓诵读经典的时间,就是诵读经典需要选择的时间段、诵读经典时间的长短和诵读一部经典需要花费的时间,以这三个部分,总称为“诵读经典的时间”。那么我们就来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小部分。在佛教之中关于诵读经典
何谓诵读经藏的地方,就是我们诵读经藏需要选择的处所,其分别包含“诵读佛教的处所和共修的处所。”诵读佛经的处所,也就是诵读佛经的地方。若在寺院挂单,诵读经藏之处可选择大殿或是厢房。若在家,一般选择书房或
第一、是把佛经当作一面监察我们心行标准的镜子:凡夫难保自己不犯错,有时犯了错,尚不能知错改错,但当面对佛像,口诵佛经之时,就同听到佛在亲口说法来教诫我们一样,使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策励修行。已经犯的过错,
看世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的意思是:克己复礼,看别人是菩萨, 故生恭敬尊重,一切众生本来成佛,故须尊重恭敬故,自己是凡夫,既知是凡夫,则当努力修道,希圣希贤,知自己本有佛性,与佛无二,故不妄自菲薄
什么意思?为什么“凡夫”又不是“凡夫”?在《金刚经》中,佛的原话是这样: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翻译过来就是:须菩提,所谓凡夫,如来说即非凡夫,只是被称为凡夫,名称为凡夫而已。佛所
富翁迦罗哈帝佛弟子以智慧超越凡夫4~15 犹如粪秽集弃置于大地莲花生其中香洁而悦意4~16 如是粪秽等愚昧凡夫中正觉佛弟子智慧光闪耀佛陀居住在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一次提到富翁迦罗哈帝和莲花的奇迹。舍卫城
时间:公元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廿三日地点:彰化县政府大礼堂对象:法师、护法信徒(弟子依空记)一.人间凡夫的情爱二.人间圣贤的情爱三.人间罗汉的情爱四.人间佛陀的情爱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我们前天讲的是谈
为什么凡夫总是苦海常现?证严法师答:凡夫从无始以来,「一念无明生三细」细小尘埃不断累积,终能囤积成沙漠;层层迭迭的烦恼囤积在心地,会使圆明如镜的清净本性蒙尘,不明天地真谛,也照不清人生道路。法譬如水,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一、惑。什么是惑?顾名思义,惑就是迷惑、迷妄,就是无
惟贤法师答:那就要看种子断得怎么样。到了初地菩萨以上都不能说还有凡夫心。凡夫心是邪师邪友熏染出来的邪知邪见,初地以上的菩萨,已经进入见道位,他的邪知邪见就去掉了,不再现行,只能说俱生烦恼,本来生就的种
惟贤法师答:这就要看定的功夫、止观的功夫怎么样了。凡夫也要看是什么样的凡夫。一般凡夫谈不上这个,那些不信三宝,不信因果,我、我执很重的,根本无从谈起。皈依了三宝,起码信了因果的,而且有一定的止观力量,
惟贤法师答:是有差别的。十信位以上的凡夫,他是一种知见上的,没有实证,必须要经过加行位,经过深厚的止观功夫,破除外境的执着,破除内心的执着,把后天邪知邪见去掉,经过见道位(悟的境界),才能真实见到。因
惟贤法师答:凡夫是否能够证知依他起?这个要看什么凡夫。外凡还是内凡?要分清楚。外凡完全是站在贪嗔痴慢疑根本烦恼之中,在因果轮回之中,他既不相信因果,也不知后事,怎样晓得依他起呢?根本不可能的。内凡是从
惟贤法师答:佛法与相似佛法,仿佛相同,实际上有区别的。区别的方法就是:以四谛、八正道、三法印来区别。这样一对比,就像用那个镜子来照:他那个教义是不是合乎四谛八正道?合不合乎三法印?合不合乎缘起性空?合
惟贤法师答:当然有区别。圣者的现量是瑜伽现量,凡夫的现量是五俱现量。五俱现量是根本悟不出什么东西来的,全是直觉功夫,是狗就是狗,是人就是人。至于圣者的现量,那就不同了,他悟到山河大地,一切都是幻有,幻
净土法门太高了,必须由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明,其他人没资格证明,而且诸佛的证诚还能生发我们的信心,护念我们。因此,诸佛证诚充分显明《阿弥陀经》说相的高超。整部《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一言堂,只有佛说,
不论凡夫、只论弥陀之喻阿弥陀佛到底是怎样的佛身?极乐世界到底是怎样的净土?依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的楷定之说,《观经》九品皆是凡夫,阿弥陀佛是报佛,极乐世界是报土。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用无为涅槃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