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的过去与未来
2025-04-07 11:45

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程,其实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二千年来,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在中国和这些地区国家的广泛领域,无不显示出佛教的巨大作用,这构成了中国历史和上述地区国家历史的显著特点。这是不同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自由交流的成功范例,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

一、引言

远在二千年前,古印度佛教僧侣奉持佛经,经由中亚细亚,踏着平沙莽莽的丝绸之路,进入我国新疆地区,再沿着马铃声声的河西走廊而深入到内地,传播佛教。以后,印度佛教的不同派别又分别北上,进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西藏和云南,弘扬佛教。由此中国佛教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语系的完整格局。

佛教传入中国后,它的独特宗教信仰逐渐深入到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和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大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佛教学者也创立了佛教宗派,并传入周边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的佛教就是中国佛教宗派的延伸。公元13世纪初,印度佛教被外来势力所消灭。这样,事实上中国成为了大乘佛教的第二母国。

二千年来,佛教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也程度不同地影响了东亚、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和这些地区国家的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学、民俗等广泛领域,无不显示出佛教的巨大作用,这构成了中国历史和上述地区国家历史的显著特点。这是不同民族、国家的不同文化自由交流的成功范例,也是亚洲乃至世界人类文明史上的光辉篇章。中国佛教二千年的历程,其实质就是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佛教是怎样实现中国化的?有哪些成功的基本经验值得总结?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主题。佛教中国化的成功经验,是中国佛教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优秀文化传统,构成为中国佛教的优势、长处、强项,也是佛教赖以长期存在和继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认为,依托佛教历史经验的丰富思想资源,结合未来社会的新形势、新特点、新课题,加以细致研究,缜密思考,就能比较准确地展望佛教的未来前景,并确定相应的思路和举措,以推动佛教适应时代和不断发展。

二、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

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就是佛教实现中国化的成功实践,总结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就要深入探讨和分析佛教是如何调整角色定位,应对排拒,化解障碍,消除矛盾,从而为中国人所接受,并得以存在的;就要深入探讨和分析佛教是如何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断提出与印度佛教既同又异的义理思想和修持方法,从而适应中国人的精神需要,并获得发展的。我们认为,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似可以概括为以下三项基本内容:

(一)与世俗政治的协调

政治通常涵括政权、政治制度与政治观念等内容。中国自秦汉以来,直至清代灭亡,是以皇帝为首的中央集权专制国家,实行皇帝家天下制度,天下(国家)被认为是皇帝的私产。皇权至上,一切大权归于皇帝,皇帝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皇位世袭,传位被视为皇帝家庭的私事。皇帝还建立一套相应的政治制度来确保自身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强大政治权势,决不会容许神权凌驾于皇权之上,也决不会容许神权漠视皇权的尊严,更不会容许神权对皇权的挑战。因此,历代皇帝都要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这样那样地驾驭、控制、支配、管理宗教,要求宗教服从自身统治的利益。

中国封建皇权具有决定宗教命运的严峻现实,逐渐被中国佛教上层精英所认识,妥善处理佛教与封建皇权政治的关系,是佛教在中国获得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东晋时代佛教领袖道安就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高僧传》卷五《释道安传》。明确地道出了政治对佛教生死攸关的重要作用和佛教必须采取的协调立场。道安弟子、东晋后期南方佛教领袖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更是全面地阐发了政教关系说。当时以权倾一时的桓玄为代表的部分政界人士,要求沙门向王侯礼敬,并与慧远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和《答桓太尉书》《弘明集》卷五和卷一二。中就此作了两方面的答辩:首先,把在家信徒与出家信徒加以区别,肯定在家信徒必须顺应世俗礼法,尊亲敬君;同时又强调出家僧侣的特殊之处:一是要隐居,二是要变俗,也就是要独立于世俗之外,不随俗顺化,因而不恭敬王者。其次,慧远又从出家僧侣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方面说:如令一夫全德,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虽不处王侯之位,固已协契皇极,大庇生民矣。《答桓太尉书》,《弘明集》卷一二。一夫,此指沙门。皇极,政治贤明。这是说,如果使沙门勤于修持,成就功德,就能使自己的六亲乃至天下都得到好处,这是完全符合王侯的政治利益的。慧远既高扬佛教的主体意识,维护佛教的独立立场,又强调佛教的道德教化有利于政治统治的巩固。也就是说,慧远十分强调出家僧侣独立于政治,强调政教分离,同时又论证佛教有益于政治,即与政治的一致性,肯定其相即不离的关系,将佛教与世俗政治协调起来,维护了佛教的生存权。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应当说,慧远的政教离即论是合乎理性的,有积极意义的,是封建时代佛教僧侣对政教关系所能做出的最出色的总结,为中国佛教处理政教关系确定了原则立场,它有助于避免因僧人染指政治而导致朝政不纲、政治腐败现象的出现,也有助于减少或避免王朝因运用政治力量和行政手段压制宗教现象的发生。

为了协调政教关系,自5世纪末开始,中国佛教还设立了僧官制,在执政者的管制之下,僧官负责沙汰僧众、试经得度,禁止私建寺院、编制僧籍等,以匡正僧众纪律,控制僧团势力。由于慧远的政教离即论和僧官制度等的调节作用,即使是后来发生了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佛教也没有被消灭,而是在新的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下,得以复兴。历史表明,古代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关系中国佛教生死存亡的大事,而佛教保持与世俗政治的协调关系,正是它得以长期流传的重要原因。

(二)与固有文化的磨合

磨合是指摩擦与融合,由摩擦到融合。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磨合,即是佛教成功地与不同文化的交流,是使自身成为儒、道、佛三大传统文化中与儒、道并列的一系,并获得长期、广泛的流传的又一重要原因。

佛教与以儒、道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是古代东方中印两大国家的两大文明体系,对人生和宇宙都作出了系统的、有深度的说明。这两大文明体系各有特点,旗鼓相当。当彼此产生交涉、相撞时,我们可以看到,两者都采取了相互选择的立场,经由相互摩擦、冲突,到相互会通、融合,寻找彼此认同的契合点,以共同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佛教与儒家曾发生生死、形神之争,有无因果报应之辩,和沙门应否敬王者之争。佛教与儒、道曾发生中印国民性格之辩,和儒、道、佛三教的高下优劣之争等。但是,从整个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交涉史来看,双方真正在思想文化上的斗争不是十分突出的,也不是主要的。相反,彼此的融合则是经常的、普遍的,后来更是达到了三教合一的程度。

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佛教吸取、融摄儒、道;二是佛教影响、渗透儒、道。佛教传入伊始,就重视对儒道的融摄,如用道家的专用术语来翻译佛经的一些概念,用黄老的无为思想来解说佛教宗旨,后来又用魏晋玄学来诠释佛教般若学。儒家把人的心性视为有关个人的道德修养乃至关系到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晋宋之际,佛教学者竺道生在儒家重视心性和玄学家探讨宇宙本体思潮的影响下,也注重从对外的本体转向对内的人格本体即对心性的探讨,以为人的本体即人类自身的本性,把本体论与心性论统一起来,大力宣扬佛性论,为日后形成的中国化佛教宗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石。佛教也极为重视融摄儒家伦理思想。忠君和孝亲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尤其是孝,更被视为是伦理道德的根本。僧人出家,不拜皇帝,不拜父母,曾遭到儒家学者的强烈抨击。后来中国佛教学者也转而提倡忠孝,宋代契嵩更是撰《孝论》十二章,系统地阐发了戒孝合一论。

至于佛教对儒、道的影响、渗透,也是多方面的、深刻的。例如,僧肇撰《不真空论》,对与玄学相呼应的般若学三派(本无派、心无派和即色派)的性空理论作了分析批判,在《物不迁论》中阐发了动静相即观点,在《般若无知论》中提出了不知即知的命题,这在客观上都是对魏晋玄学哲学基本问题的总结,推进了玄学理论的发展。又如,佛教对宋明理学的深刻影响更是大家所公认的。佛教的理事学说、心性思想和修持模式等构成为理学的重要来源。佛教的禅宗和儒家的理学,就是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互动而产生的两大文化成果。佛教与中国固有文化的磨合,推动了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与这种发展同步,佛教也获得了相应的发展。

(三)文化学术的创造

中国佛教的文化学术创造,是佛教中国化的典型表现,也是佛教长期流传、不断发展的又一重要原因。

中国佛教的文化学术创造,是佛教原有的思想优势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新成果。佛教与儒、道是两种异质文化。大体而言,佛教是以宗教文化的特质而异于儒、道文化的。相对于儒、道文化而言,佛教文化关于宇宙存在的缘起论、人生痛苦的价值论、对人的生死的终极关切思想、细密的心性论、独到的伦理学说以及系统的修持方法等,都有其显著的优势,构成为与儒、道互补的重要基础。中国国情包括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等。佛教自传入之日始,就一直表现出适应中国国情的灵活风格,随着条件的成熟,中国佛教学者更把佛教的优势和中国的国情结合起来,全面地创造了别具异彩的中国佛教文化。中国佛教的创造,涉及广泛的文化领域。这里仅以佛教宗派的创立和佛教丛林制度的建立为例,略作说明。佛教宗派的创立。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形成了天台、三论、唯识、华严、律、密、净土、禅八大宗派。中国佛教学者重视佛教学术研究,独立判别印度佛教经典的高下,选择某类经典为本宗崇奉的最高经典,并结合中国的固有文化,加以融通,进而创造出新的宗派。以中国化色彩最为鲜明的天台、华严和禅诸宗为例,天台宗重视《法华经方便品》,倡导方便法门,并融合中国固有的万物一体观念,建立实相说。华严宗人法藏阐扬万事万物圆融无碍的思想,密宗更把儒、道思想纳入佛教思想体系,以阐明人类本原的学说。禅宗依据佛教的心性思想,并吸收道家的自然主义等中国固有观念,提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宗旨,更是充分地表现了独立的创造精神。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学术的繁荣,对佛教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佛教丛林制度的建立。佛教传入中国后,原来的三衣一钵,游行乞食,树下一宿教制,与中国国情、民俗不相适应:中国人重视农耕,难以容许乞化生活的存在;北方严寒的气候,也不适宜四处游化,路边一宿。中国佛教及时自我调整,逐渐形成定居式的僧团制,道安法师还为僧团制定了僧尼轨范。后来唐代马祖道一更确立丛林制度,其弟子百丈怀海制订的清规,全面建立了僧团管理制度,如长老制度,重视劳动生产的农禅生活制度,乃至僧侣服制由印度式改为中国化的唐朝衣冠等。中国佛教丛林制度,代代相承,对于维护中国佛教的持久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其中农禅并重的制度,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生产方式,对缓解佛教与上层统治的矛盾,维系僧团的生存,有着突出的意义。

此外,中国佛教还重视向外传播,并在国外获得巨大的发展,如一亿二千万人的日本,现有八千万佛教信徒,这就是中国佛教强大生命力的生动证明。赵朴初先生说,中、韩、日三国佛教徒共同构筑了黄金纽带。这条纽带推进了三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增进了三国人民的了解与友谊,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佛教的意义与价值,不也是十分明显的吗?

三、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

历史犹如奔腾不息的长河,中国佛教的未来,是中国佛教过去的延续。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是中国佛教的宝贵财富。如何把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佛教未来实践中去,并结合未来社会的新形势,适应人群的新需要,创造出新经验,以规范中国佛教的未来走向,这是关系到中国佛教命运的重大问题。在探讨21世纪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以中国佛教的历史经验为依据,规划佛教的未来之路,确定相应的举措,这对中国佛教未来的走向与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佛教告别了古代史和近代史,它将要面对的是21世纪社会。与以往历史比较,当代社会不仅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诸方面,都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而且由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越来越显示出与以往历史不同的新特征,如:(一)由于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通讯技术的进步和交通的发达,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经济正在走向一体化,世界将变得越来越全球化。这样,就出现了国别观念的淡化而国家间竞争加剧的新形势,也带来了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扩大。据日本《世界》月刊8月号载文说,1997年,世界最大富翁比尔盖茨的资产总额达364亿美元,相当于拥有1.2亿人口的孟加拉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美]戴维科顿:《全球化资本主义导致人类日益贫困》。(二)由于科学技术的空前进步,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的成就也会越来越巨大,与此同时,自然也在增大报复人类的力度,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气温升高、人口爆炸、能源危机、食品短缺等难题正在日益困扰人类,人类实际上面临着生存危机。(三)由于物质条件的不断完善和生活方式的更加现代化,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相对匮乏的精神境界的反差现象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文化精神危机、价值危机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鉴于这种情况,未来社会有可能逐渐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入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这就为宗教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新契机、新机遇。

上述特征表明,人类社会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个矛盾,有的改变了形式,有的是更尖锐了。未来的中国佛教应当在缓解这些矛盾方面发挥作用,以满足人们的新需要。由太虚法师率先提出,现为两岸佛教界基本认同的人间佛教理念,可以视为规范中国佛教未来走向的蓝本。所谓人间佛教是对当代佛教的角色、功能、特质的定位,它以人为出发点,强调适应和提升现实社会,它的实质是,以佛教伦理道德净化人心,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当肯定,这是符合当前和未来社会需要的。

走人间佛教之路,要勇于开拓,善于开拓。例如,把修持佛教戒律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就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又如,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文化教育事业,对于和谐人际关系以及提升人的素质,肯定是有重要意义的。再如,把佛教某些修持方式方法如何运用于心理调节、心性修养、心灵提升方面,也是很有意义的。总之,要在运作实践中,使人间佛教的理念越来越完善,使人间佛教的道路越走越广阔。

实践人间佛教的理念,对佛教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里,完善佛教的教育,积极培养佛教的人才,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可以说,一位佛学造诣深厚、人格高尚、修持严谨、热心弘法利生的佛门龙象,其作用与影响要远远大于盖十座大庙。佛教人才是佛教未来命运之所系。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一滴大悲水 无数未来佛

《妙法莲华经》中,佛告舍利弗: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以至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童子戏画佛、散乱心

禅观了解过去,净土规划未来

当我们谈现在,其实是离不开过去,也离不开未来;如果你把过去跟未来都拿掉,现在就没有意义了,这个就是醉生梦死。活在现在─你就活在现在的因缘,柴米油盐酱醋茶!你要知道你的佛性是什么?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最初

刘素云:过去、现在、未来都不出书

世杰:阿弥陀佛!记得两年前,您曾经和我说过,要把我过去几年讲过的东西整理出书,且把书的样本也给我看了,这事被我拒绝了。我当时态度之坚决,可能您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吧。近日,听说您又想把我去年年底与大家的交

未来心不可得

未来心不可得◎ 大 德德山宣鉴生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865),卒于唐懿宗咸通六年,终年八十四岁。鉴20年出家,受具足戒。他习北禅,精研律藏,对性相诸经,颇有研究,经常向僧人们宣讲《金刚经》,人

你的内心决定你的未来

益西降措仁波切我们学佛需要发心好,发心不好就麻烦,身、口、意,意为重要,你做的是善业还是恶业?在哪里辨别?在你的内心上辨别。心善语意善,心恶语意恶。你内心善就是善业,内心恶就是恶业。所以,发菩提心,发

命运:不是去克服苦难 而是去营造未来

◎ 学 诚问:师父,一味地对别人好,为什么让人厌恶,轻视甚至变得可有可无?是不是越一味地对别人好就越容易失去?答:不要依附于他人乞求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太执著,自己很苦,把别人也弄得很苦,付出越多,其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不贪过去,不贪未来

不贪过去,不贪未来◎ 了 凡禅语说: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佛家不强求,不妄取,贵在随缘。让该来的来,让该去的去,不欣羡别人,不哀怜自己;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把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罗安宪:性心情的三维向度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哲学标举性、心、情,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由性、心、情展开的三维向度,其主体是心性之学。心性之学涉及三个基本的维度,亦即三个主要的概念,一是性,二是心,三是情。一、性者,人之天性,本

道教圆光术探秘,修法有成,可预测未来!

内容导读笔者几年前曾发表过一篇关于道门内圆光术的文章,介绍了当时尚不为广大爱好者所知的圆光。这几年由于一些人的炒作,圆光逐渐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受到爱好者的追捧与误解。因此,笔者发心再撰此文,旨在较全

给二十多岁的你:你的厚度决定你未来的高度

成熟无关年龄,而是看你的肩膀能挑起多重的责任;高度无关起点,而是看你的努力能积攒怎样的厚度。十个建议,给二十多岁的你2017已过六分之一,今天,就是你能做出努力的最早一天,加油,早安!

8分钟可以读完的《未来简史》精华版

先用最简单的几句话说下作者的大概思路吧。前提1,回顾演化史,人类之所以能从一众动物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人类有虚构的能力,尤其是虚构意义的能力,这使得人类低成本地构建大范围的合作,从而放大人的能力,最终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未来怎样取决于你自己

未来怎样,取决于你自己文/一行禅师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第一法印是诸行无常。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赫拉克利特( Heraclitus)说:人不能两次踏

乱来的儿童养生,正在摧毁孩子的健康和未来!

随着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习惯的日迁月移,现代人偏离养生之旨越来越远。好逸恶劳、起居不时、过食寒凉的不良生活习惯,导致体质下降。鉴于今日之儿科病越来越难治,越来越复杂。有感于《内经》上工治未病、病若成,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道家古人的“八观八验”,预测当事人的未来!

在用人识人方面,魏征给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建议:富则观其所养,居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因其才而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这个建议的内容最早可以上溯到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

中国佛教宗派三论宗华方田三论宗是最早形成的中国佛教宗派之一,该宗以印度大乘中观学派创始人龙树、提婆的代表作《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主要立宗依据,故名。三论宗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三论学到三论

华方田:中国佛教宗派——律宗

中国佛教宗派律宗华方田律宗是以研习和修持戒律为主的中国佛教宗派。其实际创始人是唐代高僧道宣。因道宣常住终南山,因而此宗又称南山律宗,或南山宗。又因此宗所依之律为五部律中的《四分律》,故亦称四分律宗。一

魏德东:佛教在美国:说说中国佛教对美国的“渗透”

很多人都担心外国宗教渗透中国。这也是事实,不过,中国宗教也在渗透外国。2008年放春假,休斯敦的朋友约我去看看那里的佛寺和道场。2天的时间,我们参访了德州佛教会的玉佛寺、台湾中台禅寺休斯敦道场、新加坡

魏德东: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关于佛教哲学体系的概括作者:魏德东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关于佛教的特质,也就是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的问题,在现代学术史上争论很大。方立天教授继承了汤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学的观点,认为佛教

冯培德:从天文学证实佛说宇宙无量世过去是未来

华严经卷三十三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一偈句云:「三世一切说,菩萨分别知:过去是未来,未来是过去,现在是去来,菩萨悉了知,如是无量世,觉悟相不同,方便究竟行,具足诸佛智。」华严经卷三十四宝王如来性起品第卅二

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

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茶文化,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东晋僧人,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苏(将茶与姜、桂、桔、

周叔迦:中国佛教史 3

第十二节 盛唐的佛教(712-761)天台宗的光大 唐玄宗时代是唐代经济文化最盛的时期,所以玄、肃二宗五十年间称为盛唐。初唐时佛教思想界中是以慈恩宗、贤首宗、禅宗占主流地位。天台宗自创始于北齐慧文,发

俱舍宗--《俱舍论》对中国佛教各宗影响

自古以来,佛教学派繁多,但总不出于大、小二乘之别。就小乘教而言,在印度有二十部派之多,但可归纳为空、有二宗,传到中国,即成为代表"空"的成实,以及代表"有"的俱舍二宗。主张"法体实有,三世恒存"的《俱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

《中国佛教文化论》绪论赖永海文化,作为一种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离开动物界的一把标尺。如果说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开始脱离动物界,那么,文化的现代化则意味着人类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宗教按费尔巴

富楼那之未来的佛国

富楼那将来成佛,他的佛国不知是怎样的情形,假若有可能,因缘时遇,富楼那成佛后,大家也可以发愿到他的佛国中修行。大悲的佛陀,明白众人的心意,不厌其详的告诉大众道:「富楼那成佛的佛国,大地没有山陵沟壑,没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

达摩祖师在中国佛教历史的地位:达摩祖师的著作有《少室六门》。其他《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轮》、《南天竺菩提达摩观论》多为后人所托。达摩祖师与中国的渊源:达摩祖师相传于公元520-526年

黄夏年:“中国佛教与五台山”会议综述

1999年8月28日至30日中国佛教与五台山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山西和台湾的佛教界和学术界的学者根通法师、杨曾文、陈扬炯、李富华、韩廷杰、张新鹰、方广昌、王邦维、薛克翘

王雷泉: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

中国佛教走出围墙困境及进入主流社会的路径王雷泉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