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伦理思想论纲
2025-04-07 13:15

佛教伦理是佛教全部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佛教实现人生解脱的基本信念和方法。和其他宗教一样,佛教的理论与实践也离不开伦理道德因素,佛教的信徒也离不开社会伦理道德之网。由此,佛教的创始者和继承者也都把伦理道德作为信徒获得美好许诺解脱,实现人生理想涅架的前提和保障。在佛教根本理论苦、集、灭、道四谛中,道谛即是实现人生理想涅架的方法,是伦理的重要内涵。佛教的戒、定、慧三学的戒学和定学,尤其是戒学,实属于伦理道德修持的学说。佛教是伦理道德色彩相当浓厚的宗教。在佛教典籍中,除律藏以外,其他的经藏、论藏也都包含了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在佛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为了不断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需要,佛教伦理道德思想也不断地获得调整、完善,并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佛教伦理涉及人与佛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其中心是按照佛教要求,善待佛法、佛、僧人、众生,并完善自我的精神境界以成就佛的理想人格。

中国佛教伦理是印度佛教伦理的继承和发展。自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其伦理思想由于受时代的变迁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因而在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冲突与融合中,不断地发生变异,以致既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合流,又对中国传统伦理产生了重大影响,形成了一种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伦理,又不同于中国传统伦理的,带有时代性、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的佛教伦理。

一、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佛教伦理以追求人生解脱为出发点,以达到解脱境界为终极目的。这就是说,佛教伦理是奠立在佛教人生解脱观基础上的。佛教的人生解脱理论,尤其是其中的人生价值论、因果报应论和心性论对佛教伦理起了主导的作用。在佛教伦理中,解脱论和伦理观融为一体,一方面为佛教伦理提供了信仰基础和心理基础,为信徒的道德实践提供了源泉、动力、信念、意志,另一方面又给佛教义理赋予了伦理意义,要求信徒在佛教道德实践中体验佛教义理,并实现其信仰价值。从佛教伦理的理论结构来看,应当承认,它所阐述的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是独特的,它为佛教伦理提供的精神力量是强大的。以下结合中国佛教学者的理论创造,从其伦理旨趣、价值和自觉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旨趣的依据人生论

佛教伦理旨趣,主要是通过止恶修善以达到精神的寂静境界。这种伦理旨趣是由人生解脱论所决定的。由于人生不断变化(无常)的逼迫性,佛教认为人生是苦,人们经常处在身心苦恼焦虑的状态中。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现象是苦,人的相互关系和主观追求等社会现象也是苦。人生也有乐,但乐的感受稍纵即逝,是苦的特殊表现形态。不仅人生的本质为苦,人所处的环境、所直面的世界也是苦。世俗的一切,其本质都是苦,这是佛教对人生和社会所作的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东晋佛教学者郑超在(奉法要》中引用经文说:五道众生,共在一大狱中。三界皆苦,无可乐者。①

佛教认为人生之所以痛苦,其直接根源便是由于有生,人有生就有苦,生命就是产生痛苦的原因。为了解除痛苦,就要不生、无生,也就是只有超越生死才能获得解脱。佛教进一步认为,人之所以有生,其原因在于无明和贪欲。无明是由于愚昧,不懂得佛教义理;贪欲主要是指爱欲、情欲和食欲。为了从无明的愚痴气欲望的煎熬中解脱出来,从现实世界的痛苦中超越出来,佛教将戒、定、慧三学作为全面对治凡人的无明和贪欲以求得人生解脱的方法。

所谓戒学是防恶修善的道德修持实践;定学是摄散澄神,摒除杂念,以佛法观照人生和世界的特殊心理训练;慧学是增长智慧的修习活动,以此断除烦恼,超越生死,获得解脱。佛教强调三学是佛教的实践纲领,并主张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大乘佛教还提出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来配三学,前四度都属戒学的范畴。从三学的内容和实践次第来看,佛教对伦理道德的修持是十分重视的。佛教强调伦理道德修持是解除人生痛苦的首要环节,对获得人生最终解脱具有决定性作用。佛教在人生论、解脱论的基础上确立了伦理意义,也就是在人及其痛苦的起源、人生的本质、转变和理想的理论基础上,引申出了佛教信仰者的责任和义务、理念和规范,把伦理意义和人生意义完全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二)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

佛教伦理价值取向的基石是因果报应论。a超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人的善恶行为与来生命运的因果关系。他说:

三界之内,凡有五道:一日天,二日人,三日畜生,四日饿鬼,五日地狱。

全五戒则人相备,具十善则生天堂。全一戒者,则亦得为人。人有高卑或寿夭不

同,皆由戒有多少。反十善者,谓之十恶,十恶毕犯,则入地狱。抵换强梁,不

受忠谏,及毒心内盛,询私欺给,则或堕畜生,或生蛇a. IM贪专利,常苦不

足,则堕饿鬼。其罪差轻少,而多阴私,情不公亮,皆堕鬼神。虽受微福,不免

苦痛,此谓三途,亦谓三恶道。①这是说,奉行十善(详后)的上天堂,奉持五戒(详后)或一戒的为人,由于持戒多少有别,人也就有地位尊卑不同,生命寿夭之分。违反十善者下地狱,其他虽非十恶全犯,但只要有不善,则视情况或堕为畜生,或堕为饿鬼。一个人生前持戒或犯戒,行善或为恶,决定了下世生命形态的上升或下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必受乐,恶必受苦,这是支配人生命运的法则。显然,因果报应论内含着道德导向作用,决定了佛教信仰者的伦理价值取向。

中国佛教学者还结合中国传统宗教思想阐发因果报应论,进而从多种角度论述了因果报应论与伦理价值的关系。首先,中国佛教学者把伦理价值的承担者即伦理行为的主体由众生转而重点定位在人类上面。印度佛教以天、人、畜、生、饿鬼等众生为伦理行为的主体,中国传统观念,尤其是儒家思想认为人为万物之灵,视人为万物的中心,人高于禽兽,很难认同善恶道德标准能够适用于禽兽,人类以外的动物也能获得解脱:,在佛教传入早期的梵文佛典中,生物一词被译为人。直至唐代,有的中国佛教学者也还排斥把人与其他生物同视为众生的观点。如法藏就说: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A服药,与禽兽无异。②认为佛教徒不奉持戒律, 无异于禽兽。宗密在《原人论》一文中,也强调人是生物中最高等的存在,是唯一能 心神交合的生灵。

其次,中国佛教学者通过三报和神不灭论从理论上强化了伦理价值与因果报 应论的统一性。中国人对佛教因果报应论所持的怀疑主要有两点:一是现实生活中存 在着有目共睹的善人得祸、恶人得福的非报应现象,即理论与现实相矛盾;二是认为 人死后形体与精神俱灭,没有承受报应的不灭的灵魂。东晋的佛学大师慧远因俗人 疑善恶无现验而作(三报论),并撰(明报应论》、(形尽神不灭》等文①,系统地 阐发了因果报应论。他特别强调报应有三种: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的现 报,;来生便受的生报,;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的后报。 生报、后报说弥补了A,世受报说的理论缺陷,说明了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乃是前 世作业报应的结果,善人恶人所作所为将在来生或二生甚至千生再受报应。善良的德 行必有福乐生活作为报偿,而恶劣丑行必有痛苦生活作为惩罚,这虽在有限的现实生 活中不能全部实现,但在无限的转生中却保证实现。这种说法不仅在理论上自圆其 说,而且无法用实证方法加以检验。慧远的这种形尽神不灭论,改造了印度佛教的 无我说,从而巩固了来生受报的理论基础。

再次,中国佛教学者竭力把佛教的善恶报应论和道教的延年益寿思想结合起来, 强化了佛教伦理的世俗功利性。南北朝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伪经、疑经,这 些经典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义理结合起来,用民俗易于理解、接受的思想和语 言规劝世人信奉佛教,守戒持斋,去恶行善。经文中有些说法改造了印度佛教的伦理 价值与因果报应论的内涵。例如,南北朝隋唐时代广泛流传的(提谓经》说:

佛言:四时交代,阴阳易位,岁终三覆八校,一月六奏。三界皓皓,五处录

籍,众生行异,五官典领,校定罪福,行之高下,品格万途。诸天帝释、天子、

使者、日月鬼神、地狱阎罗、百万众神等,俱用正月一日、五月一日、九月一

日,四布案行,帝王臣民八夷、飞鸟走兽鬼龙行之善恶,知与四天王。月八日、

十五日,尽三十日所奏,同无不均,天下使无枉错。覆校三界众生罪福多少,所

属福多者即生天上,即救四镇五罗大王司命,增寿益算,下阎罗王摄五官,除罪

名、定福录,故使持是三长斋,是为三覆②。八校者,八王日是也③。 三夜,三次巡察,时在三长斋日即一、五、九三个月的第一日。八校,,八次核 查,时在八王日(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至、立冬、冬至)。六奏, 六次奏闻,时在六斋日(每月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共六日)。这是说,根据阴阳四时的运行,佛教护法神天帝释在斋日时派遣太子、使者、四大天王等百万众神下降人间,探查众生的善恶行为,并与四大天王于每月六斋日所奏的关于众生善恶的报告相核对,使无枉错。然后天帝释根据众生善恶行为、罪福多少,分别给以报应。对行善而福多者,给以增寿益算(莫,命数,年龄),也就是延年益寿;即生天上,是说升天成为天神。《提谓经》所谓增寿益算、即生天上,实际就是中国道教的长寿成神仙的思想,它符合中国人的求生、重生、乐生的愿望,同时也改变了佛教的以超越生死的寂灭为解脱的精神,使佛教伦理价值具有了世俗功利的色彩。

从理论思维的角度来考察,因果报应论为佛教伦理价值提供了深厚、牢固而周密的理论基础。这可从三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佛教信仰者的伦理价值取向或道德选择,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选择。当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关于人类行为方式的研究表明,人们对其行为方式的选择是受其行为结果所左右的:得到报偿的行为将趋于重复,受到惩罚的行为将趋于避免;人们总是选择那些能得到最大报偿和最小惩罚,甚至不受惩罚的行为方案。佛教的因果报应论宣扬行善将得到善报,甚至解脱成就为佛,行恶则将下堕为畜生,甚至下地狱,后果反差极大。善恶报应论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可行与不可行、赋予不同行为的不同报应承诺中,确立了行为与反馈的相对合理关系。这就唤醒了人们对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使人乐于从善而畏惧从恶。非常明显,这是符合人们道德选择的心理动因的,是符合人类个体在行为选择上的一般规律的①。

第二,因果报应论强调有因必有果,自己作业,自身受报,这就使人不是把人生的期待指望于外界、天神的赐予,同时也排除了对外部现实的不满,转而对自我进行内省,反求诸己,向内追求。由此在内心确立去恶从善的道德选择,并成为内在的自觉的强大的驱使力量、支配力量和约束力量。这种道德自律的压力和精神,是佛教徒进行道德选择的重要保证。

第三,佛教的三世报应说不仅从理论上自圆其说地说明了现实生活中触目可视的善人遭遇不幸几恶人享受欢乐现象产生的原因,而且使人关注生死的安顿,关切来世的命运,增长道德自律心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成了中国民间的普遍信念。事实上,因果报应论一直是维护中国人伦理价值的重要思想支柱之一。

(三)伦理自觉的根源心性论

众生修持行善的伦理自觉间题,也就是道德起源论问题。佛教对这个问题给予很大关注,并着重从心性论方面进行论证:心是善恶报应的基础,道德源于众生的本性。中国佛教更是强调开发个性,成就道德,实现解脱。

佛教十分重视心灵在善恶报应中的主导作用。(奉法要)说:心为种本,行为其他,报为结实。这是以种植结果为喻,说心如种子,报应是种子的果实,心是报应的本原。又展开说:

经云:心作天,心作人,心作地狱,心作畜生,乃至得道者,亦心也。凡虑

发乎心,皆念念受报。虽事未及形,而幽对冥构。夫情念圆速,倏忽无间,机动

毫端,遂充宇宙。罪福形道,靡不由之,吉凶悔吝,定于俄顷。佛教通常以身、口、意兰业为报应的根据,其中又特别重视心(意)的作用。这里引用般泥谊经)的经文就在强调心是各种报应乃至得道的根源、基础。《奉法要》进而发挥这种思想,说人心的每一思虑,即使没有付之行动,形成事实,也将在冥冥中受到报应。由此《奉法要》又说:是以行道之人,每慎独于心,、防微始虑,要求佛教修行者慎独,重视道德意识修练,不生任何恶念,防微杜渐。这即是说,心的善恶对因果报应具有决定性作用,心善可以得道,心恶则作畜生、作地狱。人应当努力做到心善,而心善才能得道。

佛教还进一步从心的本性来阐明伦理自觉的基础。自原始佛教以来,为了说明众生成就正果的可能和原因,佛教的主流派就主张心性本净说,认为众生的心性是本来清净的,只因烦恼污染而没有显露出来而已。心性本净是众生成就理想道德,进而获得解脱的内在根据。后来大乘佛教更提出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说和佛性说,强调自胜清净心或佛性是众生成佛的根据。中国佛教,尤其是禅宗更是肯定众生佛性的本然自足。慧能在《坛经》中说: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万法是泛指精神与物质的存在。慧能认为世人的自性是清净的,而且万法都在自性中,这自性就是真如性,具有万法本体的意义。众生先天具有善的本性,人性本善是众生伦理自觉、道德修养的基础,而佛教徒的修持就是在自心中明见善的本性,体认最高的伦理准则。佛教的这种道德源于天赋的人的本性的说法,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仁、义、理、智,非由外栋我也,我固有之也①的性善论有一致之处。

中国禅宗还在心性本净、心性本觉说的基础上,把个性开发与伦理生活统一起来,强调宗教实践、道德修养是主体的内在本性开发、是自我意识的自觉活动。众生的个性渗透在纷繁世界和日常生活之中,要从现实的世界和生活中发现人的真实本性,发现人的无限价值。禅宗语录就是禅师们开发人的个性,生发出生命的奇光异彩的记录,也是禅师们佛教伦理自觉活动的记录。

以上我们分别从人生理想、生命规律和心性思想三个方面揭示了中国佛教的伦理旨趣、伦理价值和伦理自觉的内在思想关联,从而表明:中国佛教伦理是有其深厚广阔的理论根据的,佛教理论以信仰方式融摄涵纳伦理道德规范,使佛教信仰者的生活和行为道德化、神圣化,从而使佛教伦理成为制约中国佛教信徒的极其强大的力量,也成为影响中国民间伦理实践的重要因素。

二、中国佛教的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

佛教的解脱论和因果报应论从理论上决定了佛教的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印度佛教伦理原则奠基于小乘佛教时期,经大乘佛教时期的调整、补充和发展而最终定型。而其伦理德目则在小乘佛教时期已基本定型,后大乘佛教也有一定的发展。中国佛教继承印度佛教的伦理原则和伦理德目,并结合中国宗法社会的道德实践,又有所侧重、改革和发展。

(一)伦理原则

小乘佛教从人生是苦的判断出发,强调排除自身的生理欲望、提倡出家苦行,以消除自我的痛苦。它突出以个人的去恶行善的修持来求得个人的解脱,而对社会群体的生活、命运往往持冷漠的态度。大乘佛教继承、改造并发展了小乘佛教的伦理原则,而以普渡众生为出发点,进而强调众生平等、慈悲喜舍、自利利他、自觉觉人、方便随缘,以个人解脱和众生解脱的统一为真正的解脱目标。中国佛教融会大、小乘佛教伦理思想,形成了以下几条主要的伦理原则:

1.去恶行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法句经)中著名的七佛通戒渴①。此渴也多处散见于《增一阿含经》中,其中卷第一《序品》解释了此渴的意义,说:四阿含义,一渴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②《法句经》.的这一名渴,代表了佛教戒律的根本精神,故称通戒,历来备受佛教信徒的尊崇。此渴从内容来看有两个层次:一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保持思想清净和行为规范,这是尚有善恶相对立的属于世俗层次的伦理。佛教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有漏善,漏是烦恼,即尚带有烦恼的善。二是自净其意,也就是清除内心的无明、烦恼,或者说是从内心去除善恶的相对性,超越善恶的对立。这是超世俗的更高层次的伦理,也称为无漏善。自净其意是在体悟自性清净的基础上,达到没有任何烦恼、超越善恶对立的境界,因此是全渴的核心。

佛教的善恶标准是根据解脱论界定的。所谓善是符合佛教教义、教规,能断除痛苦,招感正果,有利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行为。反之,不符合佛教教义、教规,招感苦果,有碍于解脱的品格、思想、行为,就是恶。也就是说,是否符合佛理,是否有利于解脱,是区别善恶的根本尺度。中国佛教后来也把是否合乎儒家伦理作为区分善恶的补充尺度。

佛教论述的善恶意义包含了三个层面:其一是道德层面,涉及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价值判断,这在佛教的戒律中有着最充分的体现;其二是心性层面,就是众生的本性是善或恶的问题;其三是形而上层面,佛教以出世间的涅架解脱境界为善,以世间的烦恼、无明、染污为恶。这里,我们着重从道德层面论善恶,也兼及其他层面的意义。

中国佛教学者认为,佛教的伦理与实践可以用一个善字概括之,如主张儒释会通的北宋高僧契篙就说:

夫圣人之教,善而已矣。夫圣人之道,正而已矣。其人正人之,其事善事

之。不必僧不必儒,不必彼不必此。彼此者情也,僧儒者迹也。①这是说,佛教是一种善道,是教人为善,使人成为正人。儒家也是如此,儒佛之道是相通的,僧人、儒者只是形迹的不同罢了。明代以来,一些佛教学者还撰写劝善书,劝人行善。如明代弃官后信奉佛法的袁了凡写作(阴陇录)((了凡四训》)宣扬阴Fit为支配人类的天,依人行为的善恶而定其祸福,阐发善恶行为与因果报应的关系,极力劝人为善。明代高僧云接株宏为便于佛教伦理道德的实践,又将(阴rit录》加以改.写,撰(自知录》,全书分善门、过门两门,详细叙述佛教伦理德目的分类和善恶功过的评价。上述两书一时广为流传,几乎家喻户晓,在民何影响相当广泛。佛教所讲的善恶有其特定的内涵,也有着普遍的意义,对推动人心向善是有积极意义的。 2.平等慈悲。这是佛教关于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指对他人、对其他生物的尊重;慈悲是对他人、对其他生物的关怀。平等是慈悲的思想基础,慈悲是平等的道德体现。

平等是无差别的意思。早在原始佛教时期,出身于刹帝利的释迎牟尼就反对婆罗门坚持的四种姓制度,主张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姓平等,宣扬种姓平等观。这里讲的平等,一是四姓在出家修持和佛教僧伽内部一律平等;二是四姓在业报轮回方面平等,不论种姓高低一律按照自身作业的情况获得相应的果报。后来佛教经论还宣扬佛、法、僧三宝,以及心、佛、众生三法平等的思想,认为三宝和三法各在本质上是无差别的。佛教还强调众生一律平等,众生都具有佛性,众生无高低之别,对众生要有普遍的无差别的爱心。佛教典籍还宣扬平等大悲的思想,主张以普遍、平等无差别的悲心怜悯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

中国佛教也极力推崇佛教的平等思想,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①佛教的平等思想,尤其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深受古代中国下层平民,特别是妇女的欢迎。

慈悲,按照佛教通常的解说,慈是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悲是悲悯众生并拔除其痛苦,二者合称为慈悲。慈悲就是与乐拔苦。但也有把慈解作拔苦,悲解作与乐的说法,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慈悲实际上就是怜悯、同情,就是爱。佛教认为慈悲是由自爱出发最后归结为纯粹的爱。人都有自爱,进而有性爱、情爱、渴爱,由于对众生的强烈的渴爱,而产生怜悯之心,不仅能感受自己的痛苦,也能感受他人的痛苦,因此又能以亲切的友爱关怀众生。佛教伦理的慈悲原则是奠立在缘起说和无我说的思想基础上的。按照缘起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存在。同样,每个人都与其他众生息息相关,而且从三世因果关系来看,其他众生的某某可能在过去世中就是自己的父母、亲人。这种人与人的密切相关性是慈悲的出发点。又据缘起说引出的无我说,认为人并无具有实体的我存在,由此也就产生自、他一体的观念,进而也就自然生起同体大悲心了。

大乘佛教把慈悲分成三个层次:一是小悲,指视众生犹如赤子,而与乐拔苦,这是凡夫的慈悲;二是中悲,是指开悟诸法无我,即由一切存在无实体的道理而引发的慈悲,是阿罗汉和初地以上菩萨的慈悲;三是大悲,指由无分别心而生起的平等无差别的绝对慈悲,这是佛所独有的,也称同体大悲,大慈大悲。这三种慈悲形成阶梯形,是在认识和思想境界依次提高后形成的。《大智度论》卷二七强调大慈与小慈、大悲与小悲的区别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悯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悯众生苦,亦能令脱苦。②这是说小慈小悲仅仅停留在心念、看法上,只是主观的同情、怜悯,而大慈大悲则给予众生以实际的关怀、帮助,使众生得乐脱苦。(大智度论}还强调大慈大悲是大乘佛教的最根本的伦理原则,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抵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梁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架。①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觉悟,阿僧抵意为极其漫长难以计数的时间。这是说,慈悲是佛道的根本,佛法中最重要的原则。菩萨之所以是菩萨,就是为了实践慈悲原则,以普渡一切众生为己任。

中国佛教也极度推崇慈悲精神,唐释道世在《法苑珠林》中说:菩萨兴行,救济为先;诸佛出世,大悲为本。②中国佛教奉菩萨为理想人格的化身,以救渡一切众生为最高愿望,正如《大乘起信论》所说:众生如是,甚为可憨。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架第一义乐。③中国佛教视慈悲为最主要的伦理原则,热心于尊奉以慈悲救济众生为本愿的观世音菩萨。就观世音信仰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它甚至超过对佛教创始者释逛牟尼佛以及其他佛的信仰。

中国佛教对慈悲伦理原则的实践,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慈悲的修持范围上,主要是侧重于布施行为和不杀生两个方面,由不杀生进而推向放生和禁绝肉食,奉行素食主义。二是在慈悲修持的动因和目的上,突出地表现出报恩思想和福田思想。《法苑珠林》卷五十《背恩篇述意部》引(大智度论》.云:知恩者生大悲之根本,开善业之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得生天,终成佛道。不知恩者甚于畜生也④。足见中国佛教对报恩的重视。中国佛教强调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和佛、法、僧三宝恩。父母有生身长养之恩;国土有使人有所依附之恩;三宝有救渡众生脱离苦海之恩;众生恩是佛教独有的,体现了众生平等的思想。中国佛教又由于重视布施进而也重视福田,犹如农夫耕田即有收获一样。印度佛教一面讲布施积累福德,一面又讲只有布施时不求果报,不想福田,才是真正的纯正的布施。但中国佛教则热衷于通过布施而成就福田。

佛教的平等慈悲也就是一种博大之爱。这种博爱不只限于人类,且涵盖一切有生之物;这种博爱以普渡众生同得解脱为最高目标。应当承认,佛教的这种博爱精神与儒家民胞物与的仁爱思想一样,在历史上产生了多重的作用,而且它的可行性,也不断受到生活的挑战。

3.自利利他。这是大乘佛教区别于小乘佛教的重要伦理原则。自利,对自身有利,是指为自己的解脱而精进修行,由此所生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他,对他人有利,是指为救济一切众生而致力行善。自利也就是自度;利他就是度他,普渡众生。自利利他就是上求菩萨、下化众生的菩萨道。自觉觉他是自利利他的同义语,指自己觉悟又令其他众生觉悟。大乘佛教要求把自利与利他结合起来,以达到圆满的.涅架境地。相对于大乘佛教这种基于大慈悲心而强调的自利利他伦理原则,小乘佛教则更偏于自利方面。

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伦理原则是和它的自他不二①的人我一体观密切相关的。大乘佛教认为,自己与他人并不是互相对立的,而是互相融合的,在漫长的轮回转生中,他人常融入自己之中,自己的解脱与他人的解脱是难以分开的。因此,爱护自己,也应爱护他人;度脱自己,也应度脱他人。个人只有在众生的解脱中才能解脱。佛教还讲自他相换,即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看成自己,自己固然要成佛,使别人成佛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大乘佛教还以是否对他人有利作为区别大善大恶的标尺,认为对己对他都有利是善,对己不利而对他人有利是大善,对己对他都不利是恶,对己有利而对他人不利是大恶。由此也可见,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价理原则的重心是利他;这是其慈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大乘佛教的自利利他的伦理原则,有助于推动佛教信仰者进一步关心世俗生活,推动佛教伦理更具社会性与开放性。

此外,佛教伦理还有中道原则和方便原则等。释迎牟尼创造佛教时所宣说的教法八正道,就是提倡佛教伦理的中道原则。八正道是指八种求趣涅架的正确途径,与五戒一样也是佛教最早制定的道德规范。八正道即:正见,离开邪非的正确知解;正思维,离开世俗主观分别的思索;正语,纯正净善的语言;正业,正当的活动;正命,正当的生活;正精进,正确的努力;正念,正确的念法;正定,正确的禅定。八正道既排斥纵欲的偏向,也排斥苦行的偏向,认为贪求欲乐的世俗生活和外道主张的各种苦行都是偏颇行为,只有远离快乐主义与苦行主义,才能成就智慧,趣入涅架。中道就是离开二边的极端、执著,奉行一种不偏不倚的中正之道。后来大乘中观学派进一步以远离一切分别、执著而达到无所得境界为中道。这种伦理原则在理论思维形式上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有近似之处,颇受中国佛教的欢迎。

方便,即善权、谋变,这一原则主要决定于两种因素,一是时空变化,二是众生的差别。佛教戒律是根据佛教徒的修持生活与实践而制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流传地域的扩大,佛教戒律需要不断地补充和调整,以适应变化的时空条件。再是佛教教化对象的素质、条件千差万别,为了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教化,就需要善巧、权假,方便引导,也就是通过巧妙方便的方法,提高佛教信徒的道德水准。中国佛教对印度佛教伦理思想、伦理德目、伦理生活所作的改造,就是这种方便原则的体现。方便原则实是使佛教戒律不断合乎时宜,佛教伦理思想得以持久流传的重要保障。

《二)伦理德目

佛教伦理德目即佛教道德规范,主要体现在佛教戒律上。戒,原意是指行为、习惯、性格等,是以自发的努力为特征的,也就是出家的僧人发自内心的一种主观决意,自愿格守戒规,具有自律性特征。律,含有调伏、灭除、善行等意,也就是制伏、灭除各种恶行。律是为维护佛教教团的生活秩序而制定的,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规范,具有超越佛教徒的个人意志而自外部强制奉行的他律性特征。中国佛教把戒与律连用,并多半视作僧伽规则加以奉行。

佛典律藏的内容通常有两部分:一是教团的罚则,即僧众应遵守的禁止条文和对违反者罪行轻重的说明,以及处罚的规定;二是教团的仪式、作法和僧众的生活礼仪、起居动作等具体规范。中国僧人,如天台宗创始人智领把消极禁止和积极奉行的戒律称为止善(止恶之善)与行善(行善之善)。律宗南山宗创始人道宣在阐释戒律时又提出止持和作持的说法,以表明不应当作和应当作的戒律遵循模式。诸恶莫作相当于止持,诸善奉行则相当于作持。

中国佛教徒没有形成统制僧众和寺院的教团,然而,中国僧众又非常重视戒律,认为遵守戒律是一切善行的根本。华严宗创始人法藏说:一切菩萨无边大行,莫不皆以净戒为本。①道宣创立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的律宗,他所依持的《四分律》是部派佛教法藏部所传的戒律,他认为四分律的含义和作用是通于大乘的,并将四分律融小归大,使之成为大乘戒律,并成为唐代以来佛教戒律的准绳。汉地佛教还流传菩萨戒,这样,大乘佛教的《梵网经)②也成为中国佛教戒律的依据。在道宣律师开宗后不及百年,百丈怀海禅师又密切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创制了《百丈清规》,成为禅宗丛林制度。这种适应中国生活方式的制度,推动了戒律的中国化。

中国佛教各宗各派奉行的戒律并不完全相同,佛教徒奉行戒律也有男女、在家出家等区别,然从总体而言,主要是五戒、十善、四摄和六度。下面我们将分别重点地加以评述。 。L五戒。这是佛教最基本、最重要的戒规,具体指不杀生、不偷资、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中的首戒是不杀生,指不杀人,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折草木,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杀生戒,不单指戒杀的行为,也指戒持杀生器具。对于社会有害的东西,如害虫害鼠、非杀不可的可以杀,这也是慈悲心的体现。对于不杀生戒,中国佛教特别反对战争和刑杀③,并且提出断酒肉、吃素食、放生的主张。南朝梁武帝作(断酒肉文》强调酒为放逸之门,肉是断大慈种,喝酒吃肉将得恶报。自梁武帝大力提倡以来,僧人蔬食成为普遍的生活准则。中国佛教不杀生戒的思想根据,一是万物一如、万物一体的观念,认为万物各各一如,彼此平等,不能相互杀害;二是生死轮回观念把人与其他生命连结在一起,认为其他众生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戒杀与放生也是孝顺的表现。不偷盗戒是说对他人的东西,即使是一草一木、寸纸尺线,未得物主允许,决不能擅自取用。不淫邪戒是指禁止居士发生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至于出家僧人则是彻底地禁淫,若有犯者,永被逐出佛门。不妄语即不说谎话。不饮酒是为保持智慧,利于修持。都超说:不杀则长寿,不盗则常泰,不淫则清净,不欺则人常敬信,不醉则神理明治。①强调持五戒对佛教徒增强身心健康和提高道德素质大有益处。

2十善。这是五戒的扩展,去掉不饮酒再增六条戒而成。十善分为身、口、意三类。身业有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与五戒同。口业有四:不妄语与五戒同;再是不两舌,即不搬弄是非,不挑拨离间;不恶口,即不说粗言秽语,不冷嘲热讽,不恶意攻击,不尖刻批评;不绮语,是指不花言巧语,不说淫诲的话,,不唱艳曲情歌。意业有三:不贪欲,即对他人的财物、权位、妻室,不起占有的邪念;不咳患,指对他人不起忿恨之心;不邪见,即不违背佛教的见解。就十善的基本内容而言,可以说是提倡普遍的社会公德。

十善与五戒相比较,两者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其中四个戒规也是相同的。同时也各有特点:十善比起五戒来显然更全面,它从思想、语言和行为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不应当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五戒偏重于身业,十善着重于意业和口业。

3.四摄与六度。中国汉地流传菩萨戒,十分重视菩萨行。所谓菩萨行就是将以个人修持为中心的戒、定、慧三学,扩充为面对社会群体、具有丰富社会内容的四摄和六度。中国佛教认为,四摄和六度是佛教徒对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

四摄的摄是引导的意思,四摄是修菩萨行者引导众生修持的四种方法:一为布施;二为爱语,指用佛教义理为众生说法;三为利行,指教导众生修持;四为同..事,指深入众生之中,根据众生的不同具体情况进行教化。六度的度是济度、到彼岸的意思,六度是修习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架触岸的六条途径和方法:一是布施,以度铿贪;二是持戒,以度毁犯;三是忍辱,对治镇患;四是精进,以防懈怠;五是禅定,避免精神散乱;六是智慧,以度愚痴。以上十项,除禅定和智慧以外,其他具有道德规范的意义。

四摄和六度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布施和忍辱。布施被定为四摄和六度之首,是菩萨行中最重要的修行,在大乘佛教的修持中具有最重要的意义。布施是要求佛教徒以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助他人,其极端就是舍身,如投身喂虎等故事,就是这种舍身的说明。佛教典籍也赞扬世人和僧侣之间的相互布施。其结果,一是寺院财富一时急遮增加,以致引发与世俗地主的矛盾,遭到封建王朝的抑制和禁毁;二是有财力的寺院也向社会进行慈善救济,从事社会福利事业,如寺院设悲田、养病坊(疗养所)、掘井、修路、造桥以及植树造林等。.印度佛教强调应净心布施,不能有利己动机。《大智度论》卷十一说:清净心生,无诸结使,不求今世后报,恭敬怜悯故,是为净施。①认为真正的布施,要去掉对布施者、受布施者和施物这三者的执著,才是成就布施之行。而中国佛教则非常关心布施的福报。东汉末年,佛教初入,牟子所作《理惑论》载:今佛家以空财布施为名,尽货与人为贵,岂有福哉?牟子日:阴施出于不意,阳报皎如白日。况倾家财,发善意,其功德我巍如篙、泰,悠悠如江、海矣。怀善者应之以柞,挟恶者报之以殃,未有种稻而得麦,施祸而获福者。,②即强调布施对布施者所带来的功德、利益,具有鲜明的功利性,表现出与印度佛教净心布施的思想差别。忍辱包括生忍和法忍。生忍是说对众生要做到人填我不镇,人恼我不恼。法忍是要认识一切存在是性空的,心要不为内外一切事物所动。忍辱思想深受中国佛教的欢迎,中国佛教寺院天王殿供奉大肚弥勒佛,就是宜扬容忍无争思想的。

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提倡四摄、六度,而且突出布施和忍辱,反映了佛教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和对世俗社会生活的深切关怀。布施和忍辱可视为佛教为缓解乃至消解人间矛盾所提供的一种行为策略。

三、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在论述了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基本内涵和主要特色以后,可以明确:中国佛教是肯定社会伦理,而不是排斥社会伦理的。下面我们想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就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作一简要的评述。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有助于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伦常。佛教在中国的流传过程,就是术断与儒家伦理粗融合的过程,也就是配合中国儒家伦理向人们进行教化的过程。在古代社会,佛教伦理配合儒家伦理的辅助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历史事实。同时,佛教伦理对某些崇佛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也起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二)中国佛教伦理在民间广为流传,影响极大。广大平民阶层把精神寄托于佛教,佛教伦理自然也就成为他们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成为他们情感满足、心理平衡的支撑点,使他们苦难而平凡的一生得以安宁度过。在一定条件下,佛教伦理尤其是众生平等的思想,有时也成为农民起义的思想依据。宋代以来,有的农民起义领袖往往就是打着平等的旗号起来反对封建统治者的。(三)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也曾借助佛教伦理推进救国运动。在近代反封建的斗争中,一些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派,纷纷从佛教中寻找改革社会的思想资源,如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把大同世界称为极乐世界,并以去苦求乐作为实现大同世界的标志,实际上即是以佛教的慈悲救世原则作为社会改良的工具。谭嗣同撰(仁学》一书,吸取佛教伦理观念以宣扬资产阶级的平等、博爱思想。章太炎在《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中,大声疾呼要用宗教(指佛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视佛教伦理为净化人心、培养美德的良方。历史表明,佛教伦理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是复杂的、多重的,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简单的肯定或否定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中国佛教丰富的伦理资源是否有现代价值呢?我想回答是肯定的,理由是佛教伦理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分、方面,这些成分、方面对现代社会的道德文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那么,中国佛教伦理中具有现代价值的成分、方面是什么呢?我想,以下四条是主要的。

一是去恶从善思想。虽然,人们对善恶所作的价值判断往往反差很大,但是向善之心却是共通的。佛教的去恶从善思想,无疑有助于推动人心向善,同时佛教伦理德目中的不偷盗、不妄语等,也是人类生活的共同准则和普遍的社会公德,对维护现代社会的秩序,保持人际关系的稳定,促进家庭结构的稳固都是有益无害的。二是平等慈悲思想。这对当代社会缓和社会矛盾、等级差异,对巩固和平、反对战争,对保护野生动物、保持生态平衡,都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三是自利利他思想。这种思想虽然有着佛教特定的宗教含义,但这种思想所内含的精神,即手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统一,或者说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统一,也是现代社会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关系的准则。事实表明,处理好个人与他人或集体的关系,对于个人是重要的,对于一个国家、社会也是极为重要的。四是入世精神。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中国佛教对此十分重视,强调要为出世而入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也就是以一种超然的心态服务于现实社会,这对我们淡泊名利,不惊荣辱,而又勤奋工作、热爱事业,培养崇高的奉献精神也是有相当启迪意义的。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

龙树菩萨和他的中观思想关于龙树菩萨的生平,历史记载不多,主要来自藏经中《龙树菩萨传》、玄奘《大唐西域记》与藏传《布顿佛教史》。其中,《大藏经》第五十卷《龙树菩萨传》,这部传记是由出生在龙树菩萨后一百多

弥勒的佛教思想

弥勒的佛教思想◎ 胡春业(1) 实践人间佛教的典范从佛陀本人的亲身师范看,大乘菩萨道无疑是究竟道,引导众生由此大道悟入佛的知见,乃佛陀出生说法的一大事因缘。菩萨道的修持离不开世间,离不开众生。弥勒比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曹溪不断思想

曹溪不断思想◎ 莲 池有诵六祖偈云: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扬扬自谓得旨,便拟纵心任身,一切无碍。坐中一居士斥之曰:大师此偈,药卧轮①能断思想之病也。尔未有是病,妄服是药,是

楼宇烈:圆瑛大师的佛学思想

圆瑛大师(1878-1953)与太虚大师(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为振兴佛教事业奉献出全部身心,而在佛学理论上又各有千秋的佛门双譬。1989年太虚大师诞生一百周年时,我写了一篇题为《太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刺激了人们压抑已久的种种欲求,而民主时代的到来,自由程度的提高,多元价值观的涌现,使得传统的道德体系趋于解体,整个社会仿佛进入了一个

徐文明: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

以生命伦理作为生态文明的指导思想徐文明一、生命伦理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众生之福祉、生命之和谐为目标。生态问题的提出,是由于现在生态恶化,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命系统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不正视这一现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道德经》的“大医”思想

精气之说老子在《道德经》第六章中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要理解这章经文,关键是搞通玄牝两字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玄是指天,指阳,所说的牝是指地,指阴,与万物负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二讲 百家争鸣 - 思想混乱的时代

第二讲 百家争鸣思想混乱的时代一、 婆罗门的堕落印度古代的婆罗门四吠陀时代的司祭者, 对于印度文化有值得肯定的贡献。他们是人民的导师, 在日常生活上予人民以呵护及指导。在佛教原始经典杂阿含的婆罗门经、

于凌波: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

伦理人际间相对待的关系中国古谚: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木匠做工时用以正方圆的工具,引申出来的意义,有规范、法则的意思。工匠做工,尚离不开规范、法则,人类社会岂可没有规范法则?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则是

于凌波:如来藏思想的研究

如来藏思想的研究于凌波一九九九年三月净觉佛教研究所主办第九届中国佛教学术会议论文一、如来藏与佛性如来藏,又称如来胎,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异名。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指隐藏于一切枣生

《道德经》道教思想

《道德真经》即《道德经》,或称《老子》《老子五千文》。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的代表作,后为道教奉为主要经典。唐代尊为《道德真经》。关于老子和《老子》这部书的时代问题,学术界争论较大,尚无一致的结论,一般认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人类养生核心思想—“十养”论述

二、自身养生1人生的态度古语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传道授业解惑,人师是宽人律己做楷模。所以学问好教,人师难做。人生的态度主要来源长者谆谆教诲的传播。人才是打造出来的。造是生,打是克。生是必需的

中医养生思想是什么?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所 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

金易明:太虚大师唯识学思想探索

【内容提要】太虚大师对唯识学倾注了很大精力。但他与南欧北韩诸学派在学术关注点上明显不同。唯识学不仅是太虚大师一生关注和研学的重点教理,为此,他阐述了颇具特色的新唯识学,力主唯识学应成为真实应化的佛学,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一切法的思想重心

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杨维中:从南宗与北宗心性思想的差别看禅宗的正式形成

在目前的禅宗研究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喜欢将禅宗的创立时代朝前推移。有主张弘忍为禅宗的实际创立者的,也有主张道信为禅宗的创立者的。与这一潮流相顺应,有一股抬高北宗禅而相应地降低南宗

杨维中:华严宗佛性 思想初探——五教佛性与心性本体

华严宗之成为独立的佛教宗派,时值天台、唯识诸宗思想成熟之时,故尔其佛学思想既具有鲜明的自宗特色,又有融合、吸收其它诸宗思想的倾向。从心性论角度看,天台宗于性具立场上言众生之心性与佛性关系,虽有合一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