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六章 中国佛教涅槃观念的演变与发展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2025-04-04 11:58

第二节 汉、魏、晋时代的涅槃思想

印度佛教的涅槃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强大制约和影响下,其侧重点和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汉、魏、晋时代,中国佛教学者对涅槃概念侧重以黄老的「无为」观念去比附、阐扬。东晋时,南方的慧远是以神不灭观念去阐释,北方的僧肇则用般若中观学说来贯通。南北朝时代则转向涅槃学说与心性论的结合,到了隋唐时代,又大力阐扬涅槃佛性——自性的学说。

汉以来,黄老道家的「无为」思想极为盛行。东汉的佛经汉译创始人安世高就以「无为」译涅槃,他译的《阴持入经》卷下云:「欲度世,是为尚有余无为未度;已无为竟,命已竟毕,便为苦尽,今后无苦。」〔注释:《大正藏》第15卷,176页中。〕「尚有余无为未度」,即有余涅槃。意思说,因有肉身存在,涅槃还不完全彻底,仍需要「度世」。「已无为」即无余涅槃,「已无为竟……令后无苦」,是说肉体灭尽,没有生死,也就彻底消除痛苦了。牟子《理惑论》第一章也以「无为」指涅槃。直至东晋时代,郗超在《奉法要》中还说:「泥洹者,汉曰无为,亦曰灭度。」〔注释:石峻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23页。〕袁宏在《后汉纪》中说:「沙门者,汉言息心,盖息意去欲,而归于无为也。」〔注释:《后汉纪》卷10,5页。〕也把无为视为僧人的人生理想目标。道家所讲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意思,与佛教涅槃的涵义并不相同。佛教学者以无为来理解、比附涅槃,就为涅槃学涂上了一层浓重的道家思想色彩。

东晋时,南方佛教领袖慧远法师,在出家前就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素养,传统的神灵不灭观直拉影响了他对涅槃的独特理解。《高僧传》卷6《释慧远传》载:「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但言寿命长远而已。远乃叹曰:『佛是至极则无变,无变之理,岂有穷耶?』因着《法性论》曰:『至极以不变为性,得性以体极为宗。』」〔注释:《大正藏》第50卷,360页上。〕「至极」、「极」,即涅槃。「性」,法性,本性。「宗」,究极本原。这就是说,涅槃以不变为本性,而要得到这种不变的本性,又必须以体证终极为本原,也就是要「反本求宗」。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求宗不顺化》中说:

反本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不以情累其生,则生可灭;不以生累其神,则神可冥。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注释:石峻等着:《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1卷,83页。〕

这是说,返归终极本原者,不以生命牵累自己的精神;超脱世间束缚者,不以爱憎的情感牵累自己的生命。如此,不仅形体生命可以消灭,进而精神活动也可以停止。这样就处于一种冥然无形的不可知的超然状态(「冥神」),处于对外界无所爱憎,无境可对(「绝境」)的超越境界,也就是最高的涅槃境界。慧远把涅槃理解作生灭神冥,形尽神存的境界,这和印度早期佛教以灰身灭智,永灭生死为涅槃是颇异旨趣的。

东晋僧肇的《肇论》中收有《涅槃无名论》一文,有的学者怀疑不是僧肇所作,迄今仍无定论。《涅槃无名论》云:「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灭度。无为者,取乎虚无寂寞,妙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注释:《大正藏》第45卷,157页中、下。又「四流」,也称「四暴流」,暴流为烦恼的异称。四流,指欲、有、见、无明四类烦恼。〕此论以无生死、潜神玄默与虚空合德为涅槃,认为涅槃既无生死,寂寥虚旷,也绝非名言所能表述,是无名相的,谓之「涅槃无名」。值得注意的是,《高僧传》第六卷《释僧肇传》中详引了《涅槃无名论》的「开宗第一」部分,另外,僧肇撰的《注维摩诘经》中有关涅槃思想也与《涅槃无名论》颇有相似之处,而且对后来影响很大。由此可以说,《涅槃无名论》即使不是僧肇所作,也含有他的思想观点。

僧肇运用佛教的不二法门来解释涅槃,他说:「缚然,生死之别名;解灭,涅槃之异称。」〔注释:《注维摩诘经》卷8,《大正藏》第38卷,397页下。〕「缚」,烦恼;「解灭」,解脱、灭除烦恼。这是说,烦恼即生死的别名;而烦恼的解脱就是涅槃。又说:「断淫怒痴,声闻也;淫怒痴俱,凡夫也;大士观淫怒痴即是涅槃,故不断不俱。」〔注释:《注维摩诘经》卷3,《大正藏》第38卷,350页上。〕「大士」,菩萨的通称。这是说声闻已断除淫事、瞋怒与愚痴;凡夫还在执迷;而菩萨既悟缘起性空的真理,又达到了即有即空的境界。在僧肇看来,淫怒痴即是涅槃,涅槃并非是脱离烦恼所取得的境界,涅槃与烦恼是不即不离,不断不俱的关系。僧肇还说:「因背涅槃,故名吾我,以舍吾我,故名涅槃。」〔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7页上。〕意思是说,众生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我实体,然众生违背涅槃,妄执为我,若执为我,若舍离妄执,即是涅槃。总之,僧肇认为涅槃是不离烦恼,不离生死,不离自我的境界,又是消除烦恼,解脱生死,舍弃自我的境界。

《涅槃无名论》中也有一段相同的论述:

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槃。」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则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即有无齐观,齐观即彼己莫二。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同我即非复有无,异我则乖于会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于内;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于外。于外无数,于内无心,彼此寂灭,物我冥一,泊尔无朕,乃曰涅槃。〔注释:《大正藏》第45卷,159页中、下。〕

这是说要不离烦恼、不离魔界去得涅槃,入佛界的关键就在于「妙悟」佛教玄理。妙悟就是要「即真」,即真就是要在主体内心世界里,消除在外在世界的有无界限,并由「无有齐观」进而泯灭主客体的对立,达到「彼己莫二」的境界。这也就是「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同我」,即同于主体自我心灵的妙悟,而不能「异我」,与这种自我妙悟相异。《涅槃无名论》突出强调主体的冥想与观照作用,以求主体与天地万物合为一体。我与天地万物合一,万物就没有有无的差别相状,圣者也就没有有无的分别知见,这样,主客合一,内外皆无,彼此寂灭,也就进入了涅槃境界。

僧肇还进一步从普度众生的角度,强调证得涅槃佛果后,还应不住涅槃。他说菩萨就是这样的:「观无常不厌离者,菩萨也。」〔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4页下。〕菩萨「不厌生死,不乐涅槃」〔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4页下。〕「大士观生死同涅槃,故能不舍」〔注释:《注维摩诘经》卷5,《大正藏》第38卷,374页下。〕僧肇认为,菩萨既看到了世间事物的生灭变化,而又不厌生恶死,视生死与涅槃不一不异,能自觉地不耽乐于涅槃。僧肇还强调菩萨不舍离生死,也不为污行;住于涅槃而永不灭度:「欲言在生死,生死不能污。欲言住涅槃,而复不灭度。是以处中道而行者,非在生死,非住涅槃。」〔注释:同上书,380页上。〕由此看来,僧肇是以舍离「断」、「常」、「生死」之见的中道立场来展开其涅槃思想的。在他看来,大乘行者虽生死流转,然不受烦恼污染;虽已证得涅槃,然不为安乐所缚。入于涅槃,又不舍生死,「非在生死,非住涅槃」,不舍生死,不住涅槃,不落两边,合乎中道。正是在这种生死与涅槃不异的思想影响下,中国佛教特别重视生命的净化,提倡在不舍杂染的情况下,转染为净,转迷为悟。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李炳南: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老居士讲述录自慈光半月刊岁己酉,台湾光复节日,师应台中莲社青莲谦益两念佛班之启请,为讲楞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曰:学佛须知行解,由解而行,方能入道,解而不行,是为说食数宝。楞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百丈怀海坐禅要义

◎ 怀 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坐禅要义

◎ 百丈怀海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

中国佛教的佛性理论

◎ 赖永海一如上一章所指出的,由于大乘佛教中的佛已被本体化,佛性在印度佛教中,是以一种抽象本体形式出现的,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完全中国化了的禅宗出现才告结束。而禅宗佛性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把印度佛教中那

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

◎ 任继愈中国是世界上佛教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之一,佛教在我国分为三大语系,分别为:汉传佛教(汉语系佛教)、藏传佛教(藏语系佛教)和南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传佛教:佛教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四十年来的发展历程◎演 觉四十年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中国佛教迎来温暖春天,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几乎是一片荒芜中拓荒重建,从恢复振兴走向健康发展,创造了一段光辉的历史。全面深入

沈家桢:等明天再修的观念是在家人修行的大忌

各位,我这句话并不是危言耸听。几年前,显公法师等六个人坐一辆我的车子,由居培诚先生开车。我坐在司机后面窗边的座位上。当车在高速公路上驰行时,右方同一方向开的一辆车,突然绕过我们的车前,撞在我车的左方。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四)

已二、释为成办彼誓愿显示方便之教授分二:庚一、正释教授;庚二、修教授义。庚一、正释教授分二:辛一、结合;辛二、释义。辛一、结合论身建立:发心与教授。问:发心之后说教授是何因由?答:其因由者,谓已生起大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法尊法师由藏译汉《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任杰由藏节要译释《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序言一、此论之名义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六)

顶加行八法之六修道顶加行第六、释修道顶加行庚三、修道顶加行分三:辛一、修道顶加行;辛二、所断分别;辛三、断除所断之胜利。辛一、修道顶加行三、释修道顶加行分三:一、所依修道;二、所断分别;三、能依功德。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八)

果法身品第八丁三、广释法身分二:戊一、身建立;戊二、事业。戊一、身建立分四:已一、自性身;已二、智法身;已三、受用身;已四、胜应身。已一、自性身释果法身四法第三、广释果法身支分二:一安立系属结合;二广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三)

丁二、随标广释分三:戊一、广释三智体;戊二、广释四加行体;戊三、广释法身体。戊一、广释三智体分三: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已二、明道相智十一法;已三、明一切智九法。已一、明一切相智十法颂曰:发心与教授,

任杰: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九)

庚二、差别颂曰:声闻无诤定,离见者烦恼,佛无诤永断,聚落等烦恼。佛所有愿智,任运无碍着,无障碍常住,普答一切问。如来无诤三摩地,胜出声闻等之无诤三摩地。以声闻之无诤三摩地,唯断自身为众生作生烦恼之所缘

王雷泉:中国佛教的围墙困境

我对当前中国大陆佛教的时代特征,有一个基本判断,即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所谓蓄势待发,是指中国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但是我

陈柏达: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

改造命运的方法 第六章甲、一般的方法一、明辨善恶一切凶苦都是由恶业来的。因此要避免倒霉的事情发生就必须不造恶业,。要不造恶业则必须明辨善恶。譬如要除去心地中的恶草,先得知道恶草长成什么样子。要在心地播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陈兵〔摘要〕圆融是中国化佛学思想的重要内容,由中国佛教理论家所创造。圆融思想虽是中国佛教大德禅观中的智能并主要运用于禅观,然其理、境无不本于印度大乘经教。在中国佛教中,圆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第六章心识与轮回三界六道的芸芸众生,生死轮回的恶性循环,在佛家看来,无非是众生自心所造所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被奉为大乘佛法的心要,为千经万论所反复宣说,按此,则如实认识轮回,揭破生死之谜的关键,在

陈兵: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之反省

佛教在输入中土的漫长历程中,以其智慧甘泉源源不绝地滋润中华大地,逐渐渗透中国文化的深层,在化中国的同时将自身中国化,形成了中国佛教独具的传统。传统的力量是极其巨大的,具有不易随时代变迁而改换丧失的惰性

中国佛教鼻祖高僧竺法兰

云雾缭绕,佛教南传第一寺弥陀道场。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印度高僧来此创建。四围峰峦形如莲花,寺在莲花中心,一朵莲花盛开的古刹禅林。我好奇追印度高僧是谁?她说:迦叶摩腾,竺法兰。高僧一:迦叶摩腾,也作摄摩

原始佛教:中国佛教分为哪几类

原始佛教:原始佛教也就是早期的佛教,佛陀在世时的佛教,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在这一阶段内,佛陀还没有被神话,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佛陀,与同一时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伟大思想家一样,只是

观辉居士: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三卷 第六章 众生颠倒 迷失本心第六章众生颠倒迷失本心内容提要:一切能缘所缘之法都是自心显现的。你的身心,也是妙明的圆通的真心中所现之物。自心包罗万象,修禅所见的山河、大地、虚空,无一

郭耀华: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

第六章 其它北传佛经与大圆满法关系由于藏地在松赞干布到赤松德赞时期,已翻译大量大乘经典,主要由梵文转译,也有汉文转译,对西藏佛教的发展,扎下深厚的根基,这些大乘经典对宁玛派的传承祖师:无垢友大师、莲花

郭耀华: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

第六章 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第二节 从《大佛顶首楞严经》谈起一、虚空藏菩萨修行在楞严经中第五卷,释迦摩尼佛问诸大弟子们,讲讲如何修行圆通法门以及方便进入三摩地境界的方法,当时虚空藏菩萨讲解

李向平:中国佛教的公共交往特征

中国文化走出去,这是一种具有时代要求、中国特色、亚洲特征、国际影响的全球文化意识。它作为一种文化对话与合作的路径,能够为中国社会的和平发展奠定文化精神资源,塑造一个和谐共享的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在中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