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方立天: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2025-04-08 06:38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论纲)

在中国人民大学宗教高等研究院高峰论坛上的讲演

□ 方立天

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研究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是了解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前提,我们拟用比较的方法,从3个方面来揭示中国佛学思想的基本特质、基本精神。

佛教是三大世界宗教之一,相对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而言,佛教有很多独特之处。

创世说与缘起论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讲上帝创造世界;佛教不讲创世,而是主张缘起的,认为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聚合而生,因缘散失而灭。

一神与无神、多神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是严格的一神教;而佛教在终极世界观上,是无神论的,而在信仰实践上,则是多神的,有十方诸佛菩萨、护法神灵,是多元而开放的信仰崇拜体系。

信外力上帝与崇内力自力 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比较强调人的有限性,必须依赖外力、神力才能解脱;而佛教主张人人皆有佛性,只要不懈追求智慧,勤修善行,人人都可以觉悟成佛。

中国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教之一,相对儒家与道教来说,中国佛教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生命的快乐与痛苦 儒家与道教,比较重视生命快乐的一面,或独善其身,安贫乐道,或兼济天下,与民同乐;而佛教则更加深沉一些,重视的是人生老病死的痛苦,以及解脱痛苦的方法。

重今生、重长生与重生死 儒家重视今生的建功立业,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而佛教重视生死。《法华经》上所讲: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什么大事呢?生死事大。佛教修行就是为了了生死。

重人本、重自然与重解脱 儒家学说是人本主义的,天道远、人道迩,儒家很少涉及超验世界;道教注重自然,道法自然,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的状态。佛教则注重解脱,既关注人生痛苦,又要进行改变,将人从痛苦、不觉悟的状态中解脱出来,达到更高层次、更加理想的生存状态。

中国佛学是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与印度佛学比较,中国佛学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融合与创新 中国佛学,例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融中、印两国佛教精英学者的生命智慧,表现出既融合又创新的特色。

入世性 印度早期佛教偏于出世,而中国佛教,特别是佛教中国化的两大成果,唐代的南宗禅,近代的人间佛教,表现出强烈的入世倾向。

综上所述,通过与基督宗教、伊斯兰教等世界宗教的比较,同中国传统儒家与道教的比较,乃至于同印度佛教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佛学思想的特质、精神是重自力、重解脱、重入世。

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佛教是极富哲学思想的教派。我们要确定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需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有助于人格完善、社会和谐、人与自然的协调,有助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按照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确定中国佛学精华之要点有: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

全球化时代的三大矛盾

人类社会的矛盾形形色色、错综复杂,而归结起来,主要是3类基本矛盾:人与自我的矛盾、人与群体(他人、民族、国家、社会)的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以全球化为特点的知识经济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各类矛盾带来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导致了人类社会矛盾的新发展。

上述矛盾的形成,原因有三:一是利益的不同,二是制度的差异,三是观念的缺陷。如在思想观念方面,面对如何看待人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群体(集体、民族、国家)利益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文明、文化、价值观念的关系等问题。如何调适思想观念,以缓解乃至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及其根源,以建设和谐世界,是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正是在这一方面,佛教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佛教哲学是佛教对宇宙、社会、人生的基本看法,佛教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可以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社会、人生的借鉴。中国佛教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石是缘起论,在缘起论基础上形成核心性的中国佛学思想范畴:缘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圆融。它们构成了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的具体内容

缘起 这是佛教最基本的观念,最根本的教理。缘起论是对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变和世界的本来面目的合理的论说。缘起论自身包含着两个重要的理念:关系和过程。缘起论认为事物是诸多因素的组合,凡事都是一种关系;既是关系组合,就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也即凡事都是一个过程。

缘起论的万物由因缘聚合而生即缘起共生的思想,逻辑地肯定世界的多样性,肯定世界的多极格局,由此也必然提倡多边合作、和谐共赢的主张,也必然否定自我中心和单边主义的思维。当前世界不同国家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越来越深,正如有些美国学者所说的,没有中国的支持,美元也许已经暴跌,美国经济即使不出现萧条,或许也已经陷入衰退。又如世界性难题南北贫富差距,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上长期处于被剥削的地位,无法分享全球经济繁荣成果直接相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加强国际合作,采取措施促进世界经济秩序合理化,尤其是发达国家要保证发展中国家平等利用资源和分享财富的权利,帮助贫穷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果 由缘起直接推导出因果观念和因果法则,即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一法则,反映在伦理方面,则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惩戒规条。佛教包括因果报应在内的因果理论,强调因果相连,要求人们的行为必须考虑带来的后果,善恶有报。同时佛教的因果强调自作自受,强调了个人的主体性,及其道德责任。

求智 佛教并不神秘,佛也是人,是觉悟了的人,是了解事物的真相,通晓缘起法则及事物的来龙去脉的觉悟者。佛教就是要给人智慧,给人办法,去解决人生面临的诸多烦恼、痛苦。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常常说:哲学是智慧之爱,不是智慧之有;我则要说,佛教不仅是智慧之爱,而且也是智慧之有。佛教就是要启迪人们的智慧,去妄契真,获得真知觉悟。

修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讲究因果,反对各种恶因及给自身和社会带来的恶果,提倡做各种善因,以给自身和社会带来善果,鼓励人心向上,人心向善。应当肯定,这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个人道德操守、社会秩序稳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的,是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是有利于和谐世界建设的。

平等 佛教的平等观是基于缘起的学说,是建立在因果平等上的众生与佛同具成佛的因真如佛性,也同能成就佛果,进入涅槃境界。由此又肯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同种类众生之间的平等,乃至众生与无情(山川大地、草木花卉等无情感意识的事物)之间的平等。佛教平等观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作为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等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思想基础。和平从平等中确立,和平来自平等。因为平等意味着互相尊重,易于建立互信与合作;平等意味着互相理解、谅解,进而达到互相宽容、友爱,不致兵戎相见;平等意味着消弭瞋恨、仇视,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平等还意味着消除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慈悲 这是与平等观念直接联系着的理念,是大乘佛教提倡的对众生的平等一如的深切关怀。慈是给众生以快乐,悲是拔除众生的痛苦。慈与悲结合在一起的心愿,即慈悲心,是维护众生平等、建设和谐世界的重要心理基础。每当某一国家、地区发生特大自然灾害时,世界各国人民慷慨解囊,给予无私援助,是人类同情心、慈悲心自发的生动体现,而佛教徒往往站在援助行列的前头,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是内在慈悲心的实际表现。佛教的慈悲理念有助于化解人们的妒忌心、仇恨心、复仇心,有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痛苦,有助于减少恐怖主义和战争的发生。

中道 这是在缘起、平等等理念基础上形成的涉及认识论与真理论、伦理观与境界观的重要理念。中道是远离事物的对立状态、远离有无、断常等对立见解,这被认为是认识事物的中正之道,也被认为是反映事物的实相,即最高真理。在修持上,远离苦行与快乐两端的不苦不乐中道,被视为正确的道路,坚持中道必得解脱,由此也可以说,中道是最高境界。中道思想是佛教能够兼容并蓄、协和诸方、适应变化的方法论基础。在当前,佛教中道理念对于从思想方法上克服极端主义、单边主义、霸权主义都是有益处的,是有助于人际和谐、国际合作的。例如,贸易争端是国际冲突的根源和表现之一,近几十年来,解决这类争端的国际惯例是,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框架下,通过谈判、协商和互相妥协来解决,这是国际社会的一大进步,从思维方式来说,是与佛教的中道观相一致的。

圆融 在缘起、中道的思想基础上,中国佛教天台宗和华严宗都着力阐发圆融的理念。华严宗宣扬本质与现象、现象与现象的圆融无碍,天台宗则宣扬空、假、中三谛同时成立,即空即假即中,互相融合。圆融是中国佛教宇宙观和真理观的重要理念,同样是能够兼容和谐、调和适应的方法论基础。圆融要求尊重事物的不同因素,尊重差异各方的共存共荣。按照佛教圆融观来看待世界,世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的统一整体。按照圆融理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并无高下之分,也并不存在相互冲突的必然性,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都应获得尊重。我们认为,当前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保护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性尤为重要,这是建设和谐世界的要素之一。

佛教具有丰富的哲学范畴体系,这里讲的四组八个范畴,提供了一个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世界观,构成了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在世界观、个人修养、人际关系、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具有现代价值,是当今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与当代世界文明建设

当代世界文明建设有3个层次:个人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佛学思想精华对上述3个层次的文明建设,都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佛学思想精华,为推进当代世界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比较重要的:

要正确认识中国佛学思想在建设当代世界文明的积极作用。以往人们过多地看到佛教消极避世的一面,而忽视了佛教积极进取的一面。特别是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佛教的圆融中道,没有咄咄逼人的态度,这恰是佛教的优点,更有利于宗教的对话,化解文明间的冲突。

佛教要贴近世间生活,关心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问题。佛教的本怀就是关心人的疾苦,关心人在现实生活中身、心遇到的一切烦恼,将之化解,让人获得觉悟解脱。要真正实际发挥中国佛学思想精华对当代世界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其前提性的条件之一是要力求密切地关注和把握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的矛盾、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对话,进而化解人类社会的矛盾、问题。

科学地挖掘、整理中国佛学的合理、积极因素。中国佛学是一个宝藏,还有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没有发掘出来,哲学思想、文学艺术、语言文字、民俗遗产,等等,需要我们深入挖掘,综合开发利用,既扩展现有学术研究范围,同时也为现实生活服务。

着力做好创造性转换和现代诠释工作。用现代学术语言、概念和范畴,重新表达和诠释古老的佛学思想,这既是对当代学者的学术要求,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创新是佛教发展的本质要求。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把佛法、真理的权威置于个人权威之上,体现了以追求真理为归依的精神。佛教在弘扬佛法方面,提倡如理如法和契时契机相结合的原则,即一方面要求符合佛法、真理,另一方面又要求契合时代特点和传教对象的具体条件,并把两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求真是创新的动力,理论与实际结合是创新的途径。只有深入当今社会现实,我们才能提出真正有价值的学术问题,才能真正做好对中国佛学思想的现代诠释和创造性转化。

自由、平等、博爱等源于西方基督宗教背景下的理念,自文艺复兴以来影响了世界几百年;而在今后数百年,中国佛学思想的精华,也必将在地球村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如何更好地挖掘整理、诠释发扬中国佛学的精华,为构建当代世界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是今日我们宗教学者的重要责任。(作者注:在整理本文的过程中,得到了张雪松先生的帮助,特此致谢。)

End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心经》的般若思想

《心经》的般若思想◎ 明 空《心经》是大家比较熟悉的经典之一,流通也较为广泛,现在很多小孩都能背诵它。《心经》之所以能够普及,和它精简的文字、深邃的义理不无关系。现在流通最广的《心经》版本仅有二百多字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李炳南:孝是中国人的根性

中国的古训夫孝德之本也百行孝为先这一类的话很多,不能枚举,只就这两句上看,便知做人的根本是个孝字。父母活著的奉养,死了的丧葬,都要尽上十二分力量去办,这也不算完事,还得永远的祭祀,才觉孝道无亏。佛教讲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李炳南: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

问:释迦佛有没有在中国现身教化呢?(林秀艳)答:释尊法身,遍满虚空,娑婆世界,处处应现,不过我辈凡夫,睹面不识。隋朝智者大师,人以释迦呼之,此其显者,暗示者则不知凡几矣。再者,释尊之舍利,与众圣典记律

李炳南:佛学常识课本

小序一小序二第一课 总体第二课 教义第三课 教主略史第四课 三藏结集第五课 七众弟子第六课 世界第七课 世界数量第八课 界分内外第九课 大小乘第十课 五乘说法第十一课 因缘果第十二课 因果通三世第十三

李炳南:雪庐老人的净土思想

鸟惭居士著前言始学净土的因缘净土思想的确立净土思想的大要净土思想的实践净土思想的验证结论●前言无常迅速,一恍之间,雪庐老人生西至今,已满十周年。这些年来,整个台湾社会在各种层面都呈现著不小的变化。就佛

历劫如何报佛恩 ——龚自珍与佛学

历劫如何报佛恩--龚自珍与佛学中国近代史上有三个重要人物:林则徐、龚自珍和魏源,他们既是朋友,又都在社会上大声疾呼,锐意进取,要求改革自强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著述和功业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注意你的思想

注意你的思想◎ 侯 松(编译) 注意你的思想,它们将变成你的言语; 注意你的言语,它们会变成你的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它们会变成你的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它们会变成你的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它会决定你的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二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昨天我们给大家介绍了中国精神十条纲领头三条,所谓是「一体、二相、三宝」,这三条是讲我们本性,或者是自性体相用,我们用性德来代表,这是我们本来的样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一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中国精神。在最近我们看到,我们国家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复兴中国精神」,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如何来复兴?这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话题。【中国精神。】可以说是做为一

钟茂森:振兴中国精神(第三集)

尊敬的诸位仁者,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振兴中国精神」。前两集我们学习了中国精神十大纲领里面从一到六。一到三讲明德,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四到十是修德,明明德,这是我们修学的纲领,我们讲了四勿、五常和六和

中国佛教义学概说

佛教是一种以信仰为根本、解脱为目的、教育为中心、文化为纽带的宗教,教理研究是佛教信仰的理论基础,是学佛修行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佛陀把学习佛法归纳为闻思修三个步骤,学佛以闻思为开端,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深

佛教传入中国

◎ 任继愈王莽时期,西域各国因王莽的倒行逆施和欺诈政策而先后叛离朝廷。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焉耆诸国杀都护但钦。天凤三年(公元16年),王莽派大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率领戊己校尉出西域,当时各

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

◎ 太 虚中国佛学,并非与发源之印度及弘扬于世界各国的截然孤立,不过从中国佛教历史研究,就有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把中国佛学的特殊面目与系统讲出来,故成为中国佛学。今先讲中国佛学的特质在禅:什么叫

十玄无碍思想

◎ 大 德十玄无碍是华严宗非常重要的思想,是智俨承杜顺而说。在《华严一乘十玄门》中,智俨对十玄思想做了非常详尽的论述,但对十玄的次第并没有多加注重,其注重的乃是通过十玄,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法界无碍之境。

世界眼光 中国话语

◎ 洪修平由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二十余位学者参与撰写的《世界佛教通史》(14卷)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科研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部耗时8年共800多万字的皇皇巨著,以世界的眼

心净土净与文明建设

◎ 陈 兵 佛法依正不二论给予现代人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它强调依报庄严、社会净化的关键,在于人心的净化与庄严,《维摩经》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一语,集中概括了佛法这一思想。用现代语言来讲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当代中国佛教发展的方向◎ 程恭让为什么要提佛教的转型发展呢?我知道有些人看到这个题目,见到转型发展的字眼,就要摇头,乃至反对,这种情结说到底就是我提过的当代中国佛教或当代中国佛教文化的第四大危机原教旨

观音思想特点

观 音 思 想 特 点◎ 李利安 关于观音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从三个大的系统来看。 一是来自因地观音信仰,即佛教在解释、论证观音于因地的修行历程时所呈现出来的思想,主要有:愿行并举、福慧双修、戒定兼

中国佛寺志丛刊

◎ 一 音在印度,早期佛教并无寺院。佛教徒按照佛陀制定的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养慧命的制度,白天到村镇说法,晚上回到山林,坐在树下,专修禅定。后来摩揭陀国的频毗沙罗王,布施迦蓝陀竹园,印度佛僧才有了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虚大师的新思想◎ 太 虚 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

觉群佛学译丛总序

◎ 觉 醒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在中土。自东汉时输入,经诸多朝代之努力,将原为梵文(或巴利文)等古天竺文字的佛经译为汉语,并通过手工抄写到印刷技术之运用,终于使佛法深入人心,广大信众,同沾法益,此功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佛教生态思想略述◎ 无 性 自十八世纪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克尔提出了生态学这一名词,促使人们思考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问题。人

重刊《佛学通释》序

重刊《佛学通释》序◎ 王恩洋民国十九、二十年间,龟山书院初建,作佛学浅训,以教始业。境行及果,拟各一篇。篇若干章,章一二百字,便持诵也。平生执笔,动涉深思。思深,辞遂广。二章以往,体例顿变。缘生唯识

《阿含经》为佛学的基础教义

◎ 善 戒有句话说:学佛就要从阿含开始。更准确地讲:学佛要从阿含开始,也在阿含结束。为什么?因为《阿含经》本身是佛陀当时给弟子们开示说法的大集成,是佛陀说法的总纲,可以代表佛教的一切(《阿含经》属于三

佛教思想史的思想性

◎ 天 河 古人云,欲为良史,须具才、学、识,号为三长,是史家运用文字对史料进行组织和叙述的能力,学为所习得的相关专业知识的积累,非才无以成学,非学无以骋才。而识在三者之中最为重要,可以说是统帅才学二

禅宗学在中国的发展

◎ 理 证 佛教中国化同步展开的禅的中国化,使禅与禅行的内涵不断被拓展,对心性的重视在禅学中日益突出,禅与禅行也逐渐突破原有坐禅入定的藩篱而趋向于观心守心、随缘安心。南朝时期的宝志和傅大士之禅就表现出

《中国观音文化史》前言

◎ 吴 燕白马驮经入华以来,苍狗白云,时移世易,佛教在漫长的岁月中已在中国深深扎根,尤其是观音文化, 仅仅是佛教文献典籍中的经典、法门、仪轨、经咒、图谱等,便已品种繁多,汗牛充栋;至于不同身相和材质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6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六集)2007/3/3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6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在去年十一月份末学回到台湾,刚好有机缘能够到桃园的

蔡礼旭: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7

2007年怀恩佛学讲座《弟子规》蔡礼旭老师主讲(第七集)2007/3/4澳洲净宗学院档名:52-200-07尊敬的诸位法师,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好。我们昨天讲到「首孝弟」,这个首就代表著一定要从这里

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 文 珠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

度化思想与心理调适

◎ 清 木禅宗不仅追求个人的自在解脱,而且强调广结善缘、帮助他人达到开悟的境界,在烦恼中得到解脱。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一直激发着人们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之一。

中国佛教思想选编本说明

楼宇烈无论从研究我国历史、文化、现状的需要来说,还是从世界文化与学术交流的需要来说,了解和研究佛教文化都是十分重要的。编选一部实用的又能系统地反映中国佛教发展的基本脉络,反映中国佛教各宗派的主要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