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字作主宰之体讲,人身乃四大假合之集团,实无有主体,故曰人无我。一切事物,俱是众缘和合,而现假相,均无主体,故曰法无我。居士所举者,乃是懈怠及放逸,为学佛者最大忌病!(李炳南老居士《佛学问答类编》)
 
◎ (法)埃米尔库埃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枚普通的硬币放在一个人的手背上,然后不断地暗示他,这枚硬币刚刚被火烤过,会烫伤他的皮肤。暗示持续了十五分钟,受试者的手果然微微发红,被烫起了水泡。硬币
 
心不正,不足以明道道不明,不足以养德德不厚,不足以成事导读:中医与气功一直强调,要修炼人的健康意念,引导积极向上,努力进取、向善行善。而不要进行坠落的、消极的、向恶的意念,这样就能从生活中获取力量,就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的区别是什么?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
 
宽见法师答:第六意识是属于心法的范畴,那植物人怎么解释呢?※※:师父,我有些疑惑,在八识中,第六意识是属于心法的范畴,那植物人怎么解释呢?他依然有着识在身上,只是第六意识不能发挥功能,神经系统坏掉了!
 
万事皆有缘,人生当随缘。“随缘”是随顺自然把握机缘的意思,决非随便行事,苟且偷安。“随”是随顺其自然环境、自然法则,“缘”是事物的本来面目和发展规律。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实事求是。“随缘”就是不怨不悔,
 
问:谛师注散位独头意识,缘受所引色是带质境,敢问受引色四字作何解释。带质有真似二种,此言是带质境者,指真谛质欤。抑指似带质欤。范古农答:受律仪戒时,因受所引而得一种无表色,即所谓戒体也。得此体后,方能
 
问:谛师谓意识若与发业无明相应,能造善恶引业,若与润生无明相应,能造善恶满业。请言发业与润生之差别,及其能造引业满业之理由。范古农答:发业无明,即痴烦恼。由痴而妄造,故曰发业。润生无明,即贪嗔等烦恼。
 
问:颂曰带质通情(末那)本,(赖耶)似与意识无关。奈谛师注谓真带质者,以意识通缘一切心心所云云。其中有矛盾。祈详解之。范古农答:言意识者,以情本之情作意识解。古人有解末那为传送识者,谓传意识之情熏于赖
 
 文/嘎玛仁波切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人事物,包括财物、非财物、物质、非物质的种种,虽然还没有付诸行动,只要在意念上产生占为己有的心,就算起了贪心。对他人的所作所为和拥有的一切,心中不满,想伤害他人,让对方
 
阿赖耶识与第六意识完全是两码事。第六意识是自主的,我要思考什么问题、我想要怎么样——这些都是第六意识主管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反省到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与现代心理学讲的“无意识”有相似之处。但是,我们一般人
 
念佛不宜始终只念四字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念佛宜念六
 
印光大师开示: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作何解译文令友所提问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什么意思。是说阿弥陀佛所证得的无上菩提正觉之道,也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没有不全部包括收摄完尽的。念佛的凡夫,果然能至诚恳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
 
各位手上有一张讲义,请看第一句话:如果没有一位熟悉古道的向导,将无法进行高山之旅。佛在《阿含经》中经常提到古仙人道--八正道,是三世诸佛的成佛之道,说明修行一定要找一条正确的道路。各位,生命中最重要的
 
人主要是受思想的支配和智识的指挥,所以会对事相上的认知做抉择。也就是说,我们人是生活在惯性意识里面。所谓惯性意识,就是习惯于自己的主观看法,主观性再加上自己生长背景的价值观念,对周遭事物就会产生批判,
 
惟贤法师答:第六识分五俱意识、散位意识、独头意识。其中,与前五识同时生起的意识,叫五俱意识。假如这个五俱意识没有生起来,耳朵听不到,眼睛看不到,就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普通凡夫境界的意识,
 
置心一处、摄心令返此心是专注力,属于第六意识心或是第七意识?妄想心属于第几识心?清楚明白的觉知属于第几识?答:第几识都没关系,反正都是意识,你只要用注意力这样就好了。因为现在你是初学,跟你讲说心是甚么
 
智海法师答:人我空性修法,就是具体方法。我执为什么难破?就是因为我们多生累劫熏习,力量才坚固。于是我们要认识我执不是从无始劫以来就那么坚固,而是逐渐培养的。所以,我们对空性的培养,也要日积月累。天长地
 
忧患意识在佛教的经典中告诉我们,这是一个末法时代。我所理解的末法是人们不相信真话,相信假话的时代来到了。我们很多论坛是关起门来搞的,第一个不接地气,第二个别人也不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当然,像这个论坛是大
 
灵魂、神识是否第六意识?人临终时已昏迷,念佛助念管用吗?(2010.09.20章华寺)答:灵魂、神识包含第六意识,但不只是如此。人临终时已昏迷,念佛助念管用吗?管用。现在是这样,到底你要不要帮助人临终
 
什么是明觉之心?明觉心与六意识心的区别是什么?什么是明觉的心跟意识心、虚妄分别心?(2010.1.20沈阳双灵寺)答:我们的心、真正明觉、又没有贪嗔痴、纯净、清净的心,就是“佛心”。在解脱道的课程里面
 
我们内心的状态,详细地分析有三个层次:前六识、第七意识跟第八识。这个居于中间的第七意识,它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一个、它向内干扰第八识。第八识它的功能是收集业力、变现果报。我们就会问:它为什么会
 
第六意识怎么会产生遍计执呢?这当中有二个情况:第一个,它的妄想执着是根据独头意识,就是根据自己的「名言」、根据自己的思想所引生的。第六意识有独头意识:假设第六意识没有依止前五识的帮忙,它不能攀缘现在;
 
这个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你一定要说「识缘名色」这个「和合」的「识」是第六意识,这个和合的识它的体性「是意识性」,就是第六意识,这样子讲是非常「不」合「道理」。为什么呢?这当中有三个过
 
同修:请问师父,主修《心经》,间歇念佛号,算不算是杂修呢?佛号是念六字还是四字的呢?最近看了些高僧大德的开示,对这个问题的意见不是特别一致,想请师父解答一下。师:念佛号和诵经是没有冲突的,也没有夹杂与
 
顶礼法师,请法师为后学开示疑问:后学一开始修学念佛法门的时候,是念的四字佛号,后来改为念六字洪名,但是后学感到念六字的佛号不如四字摄心,就又改回念四字的,可是发现自己已经做不到像刚开始念四字时的清静,
 
善士问:学人现在于静坐时,出声持四字洪名,摄心切念。以心口分明,清楚执持,用耳谛听之法,稍觉轻安。欲修一心不乱,专行此法,可能达到否?印光大师答:此法甚好。静坐宜默持,出声亦可。一心不乱,在心专注与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