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经文中于不共中不共,举眼等根为例,于不共中共,举扶尘根为例。兹请于此二例外,再各举一二例以利钝根。
范古农答:大概依报是共,正报是不共,正报中就自受用,方面为不共,就他受用方面为共。眼等根兼净色根,但自作见闻觉知等用,故为不共。扶尘根亦为他所见相,故为共也。若以局部而论,犹某姓产对他姓产为不共,某姓产在一姓兄弟未分产时为不共中共,若已分产各得一分,则为不共中不共矣。
End
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虚云老和尚《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
人在迷惑的时候,往往会有许多心结打不开,这通常都是因为自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当我们遭遇不顺、陷入烦恼的时候,无论迷惑、愚痴或邪见,只要不执着,就有办法化解。所谓穷则变,
智度论九曰:“如然灯佛,生时一切身边如灯,故名然灯太子。作佛亦名然灯,旧燃灯佛名锭光佛。”四教集解中曰:“亦名然灯,亦名锭光。有足名锭,无足名灯。锭字或作定字,非也。”瑞应经上曰:“锭光佛时,释迦菩萨
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作为宋代佛教的巨擘,永明延寿对于中国佛教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佛学思想方面,他一向以融合诸宗的特色炳彪于世,特别是延寿曾经召集慈恩、贤首、天台三宗僧人,辑录印度
道家谓天地一成一毁为一劫。术数家亦指命中注定的厄运,大难,大限。古代道家的宏观时间概念之一。古代道教传说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归元复始一次,重新再开始。无独有偶古印度婆罗门教传说中也认为宇宙经历若干万年会
一、前言今日想探索佛教的根本思想,自然要依据当年释迦牟尼佛(约西元前565-486)所教导的经典。但是这些经典在长期下传的过程中,从初期的背诵,中期的书之文字,到后期的译成他国文字,难免有所出入,因此
问:经文中于不共中不共,举眼等根为例,于不共中共,举扶尘根为例。兹请于此二例外,再各举一二例以利钝根。范古农答:大概依报是共,正报是不共,正报中就自受用,方面为不共,就他受用方面为共。眼等根兼净色根,
社会变迁与都市佛教的前景以上海佛教为例(提交首届中华佛教宗风论坛演讲提要,2010.9.10)王雷泉(复旦大学宗教学系主任)都市佛教古已有之,释迦牟尼成道在山林,弘化在城镇。在政教关系和谐的年代,山林
《法华经文句》提要王雷泉《法华经文句》,略称《妙法莲华经文句》、《法华文句》,十卷(每卷各有上下,或称二十卷)。隋代智顗于陈祯明元年(五八七)讲于金陵光宅寺,门人灌顶记录,至唐贞观三年(六二九),补治
中国律学研究的方法论检讨以弘一法师为例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弘一法师在俗时是以文艺而出名,出家后则是以持戒弘律为己任,以戒为师可以说是法师在其僧侣生涯中始终奉行的准则。持戒是其僧格
问:何得说什师为千佛译师,引父母为例?千佛父母,乃在佛世。况父母与子,及侍者等,此人不多,无他可并。唯权无实,无别所妨。今译师则多,若罗什为千佛之译师,则义净、玄奘等例尔。若一切皆然,何贵乎罗什所译,
净土宗经文是《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华严经》里的《普贤行愿品》、《楞严经》里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和世亲菩萨的《往生论》,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是净土宗的核心经典,《大势至菩
上卷下卷第三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上从尔时弥勒欲自决疑下讫偈。即是发问序。文为二。长行偈颂。长行中经家述自疑他疑发问。问中此土他土如文。何意有偈颂耶。龙树毗婆沙云。一随国土天竺有散花贯花之说。如此间序后
上卷下卷第四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上从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勤三请岂得不说下。广明开三显一。凡七品半文为三。一为上根人法说。二为中根人譬说。三为下根人宿世因缘说。亦名理事行。例如大品亦为三根(云云)。今
上卷下卷第一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上序品第一(佛出世难佛说是难。传译此难自开悟难闻师讲难一遍记难。余二十七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留赠后贤。共期佛慧)委释经题已如上说。序者训庠序。谓阶位宾主问答悉
上卷下卷第二卷 妙法莲华经文句 上憍梵波提。此翻牛齝。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若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夷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齝。昔五百雁。一雁常得花果供于雁王。佛一夏受阿耆达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