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佛学的观点,观察一切事物的生灭,都决定于因缘,离开因缘,别无宇宙万有。宇宙间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个人生理和心理现象的生灭,都是待缘而生、待缘而灭的。因缘生灭是构成一切法生灭的基本元素,是佛学观察一切问题的重要原则和立足点。
区别佛与众生的标准,就看他是否能懂得和掌握以缘生缘灭的原则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如果能达到这点,就是佛,反之,就是众生。嘉祥大师说:“迷因缘,则一切皆迷;悟因缘,则一切皆悟。”佛自称:“我坐道场,但通达十二因缘法”(见《大宝积经·富楼那会》)。佛又说:“非我作十二因缘,亦非余人作。有佛无佛,生因缘而有老死,是法常住。”(见《大智度论》卷二)《大宝积经》讲的“通达”二字,就是觉悟的同义语。梵语佛陀,汉译为觉者,就是认识、理解、悟证真理的人。佛成道的内容,即是他对十二因缘法,有彻底地正确地认识、理解和实证。由此可见,悟彻了因缘法,就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认识自己的未来,直至转识成智,超凡入圣,成无上觉。《大智度论》讲的十二因缘,不是任何人随意臆造的,而是客观的规律。如“生缘老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不是佛和什么神灵所能创造出来的。佛只能认识它,理解它,为人们指出什么是正确的人生道路,什么是错误的人生道路。如何改正错误,坚持真理。
错误的人生道路,就是顺着十二因缘的流转,出生入死,迷误不觉,十二因缘的顺序是:由于过去的“无明”(不觉,是佛的对立面),具发业的功能,引生有漏善恶诸业,谓之“无明”缘“行”。此二支,由过去世起惑造业,是招感现 在世果报的因。由过 去之业,引起现 在托胎之识,谓之“行”缘“识”。识托胎后,粗具身心之相,谓之“识”缘“名色”(名指受、想、行、识四蕴,色即色蕴,六根未具之前的身心发育阶段)。由 “名色”而渐成六根,谓之“名色”缘“六入”。出胎后根尘接触,谓之“六入”缘“触”。由触生受,有苦、乐、舍三受,谓之“触”缘“受”。“识”至“受” 五支,由过去“无明”与“行”,招引现世之果。由“受”而生爱欲贪著,滋润业力增长,谓之“受”缘“爱”。由爱欲而追求取著,谓之“爱”缘“取”。由爱、取之惑,招致后有之业因,谓之“取”缘“有”。爱、取、有三支,在现世起惑造业,是感招未来之果的原因。既有未来之因,必感转生之果,谓之“有”缘 “生”,生为无常所吞蚀,必有变坏,谓之“生”缘“老死”。生、老死二支,由现在爱、取、有起惑造业,所招未来的果。这十二支,象一串链条,互相依待,互生作用。其因果规律,用公式表示出来,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也可以说是“彼有故此有,彼生故此生”。彼是此的缘,此依彼而起。无明是烦恼的根本,即过去的烦恼障,行是过去的业障,识至受是现 在的报障,有是现 在的业障,生、老死是未来的报障,这是由现 在到未来的另一个循环。众生的生命之流,即是由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受报,由受报而再起惑、再造业、再受报,如是因果循环,善恶苦乐,升沉起伏,由无始来,从劫至劫,无有穷尽。

正确的人生道路,是认识到错误的根本是无明和爱、取。由于迷惑、无知、不觉悟的无明,使人们对事物产生爱欲和贪著。杀、盗、淫、妄横起,贪、嗔、痴、爱丛生。因此,正确的人生,就得净化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净化周围环境,净化整个世界。净化的下手处,在接触客观事物时,要受而不起爱欲贪著之情,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众生的福利事业,排除私心杂念,破除我法二执。断灭无明和爱、取,则十二有支,一支断除,支支全断。这个缘灭理论的公式,是“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也就是一解脱,则一切解脱的道理。通常所说的心解脱和慧解脱,即指摆脱无明和爱、取的缠缚。断除了无明,即具有一切种智,不被一切尘境所迷惑;断除了爱、取,即能制伏一切烦恼和业力。这里说的断除惑业后的境界,即四谛里的灭谛,灭的梵语叫涅槃。涅槃的境界,是指灭除一切烦恼,而烦恼的根本是无明和爱。无明灭,爱灭,则一切烦恼灭。达到这种境地,就是圣果,即是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所悟证的主要内容。这样的人虽然他的自然人生现象还存在,但已起了质的变化。表面上看他和常人一样热爱生活,努力工作。但其不同于常人之处,以他能远离一切颠倒妄想,处污泥而不染,得大解脱,得大自在。这种人的生死,不是一般人单纯的生死,而是处于“无住涅槃”的境界。即《楞伽经》卷三说的:“妄想识灭,名为涅槃”。佛学讲的灭(涅槃),不是对“有”和“生”的否定,而是转换义,即转烦恼为菩提,转死生为涅梁,转因缘生灭的有为法为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因此,要获得正确的人生道路,光是净化自己的正报(身心)还不够,还要净化我们的依报(国土)。这样才能达到自利利他,救人救世的目的。佛法以“蕴”、“处”、“界”三科来囊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三科讲的是物质与精神两大类,只是详略各有所偏重。五蕴详于精神略于物质,十二处则详于物质略于精神,十八界精神与物质俱详。但值得注意的是三科对物质与精神的排列,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特点,都是先物质而后精神。如五蕴把色蕴(物质)摆在第一位,十二处讲的主要是物质,十八界是先根尘(物质)后心识 (精神)。佛学认识论的重要原则,是“心由境起”,“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但它在承认先物质后精神这一重要原则的同时,也承认由根尘(物质)接触而生起的心识(精神)的巨大能动性。发展到弥勒、无著时期,形成了“摄境从心,一切唯识”的唯识学派。
有人抓住根尘生识的原则,主张佛法是唯物的;也有人抓住被扩大了的精神能动性,主张佛法是唯心的。其实这两种人都是各执一端,不见其余,犯了以部分代替整体的错误。佛法既不是唯物的也不是唯心的,它是缘起主义。如谓不然,请看:佛成正觉,觉的是缘起法,佛一生说法,说的是缘起法,佛教与其他六派哲学的区别,也是在缘起法。
缘起是说明一切事物具有相依相缘而又本性空寂的二重性。
依缘生缘灭,观察世间一切法的生灭现象界。一切法的存在形式离不开和合与相续的二个范畸。(一)和合:是指一切法的存在,仗因缘和合而生。龙树在《十二门论》里说:“外因缘者,如泥团、砖绳、陶师等和合,故有瓶生;……又如种子,地、水、火、风、虚空、时间、人工等和合,故有芽生。”以此类推,可知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离开因缘,无一法可得。(二)相续:一切法都是由因果相续而生,像流水,如灯焰,刹那生灭,无有间断。物理上有成、住、坏、空;心理上有生、住、异、灭;生理上有生、老、病、死。一切皆流,一切皆变,是宇宙间一切事物存在的普遍原理,不论长经八万大劫,还是短在刹那生灭,都逃不出生灭、成坏这一缘生缘灭的规律。
依缘起无性,看到超经验的出世间不生不灭的实相界。一切法既是依缘而生,当体即空,以其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故。嘉祥大师在《中论疏》里说:“如五阴和合,故有众生。如众生有自体,则不应假五阴而成。既假五阴,则无自体。无自体故,众生即空。”这是因缘生法无自性空义。龙树根据《涅槃经》十二因缘,不生不灭,乃至不因不果的一段话,在《十二门论》里提出“十二因缘法,实自无生”,阐明一切法缘合则生,缘合即无自性,无自性即是空,即缘起而知空,得出一切法皆空的结论。进一步申述因缘生法,从无始来,本身不生,今亦不灭。说有生灭因缘皆是方便假说。从性空上观察一切法,不生不灭,当体即空。由此可见,缘起与空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一方面空是一切法的自性。如《般若经》说: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即一切法之自性。”因此说空是一切法的本性和究竟实相;另一方面,由无自性的空,一切法才能依缘起而宛然现起,青山永在,绿水长流。
缘起性空学说,是佛法的心髓,三藏的要旨。明乎此,观一切法如水中月,月性本空,而月像可得。如是则能居尘不染尘,入世而出世,无挂无碍,无拘无束,人间天上,作得主人翁。一些人错误地认为,要想求解脱,唯有隐居深山,脱离人世,达到形同槁木,心如死灰,这种否定人生的态度,绝非如来的本意。如来的本怀,是在肯定人生价值的基础上,指出人生有许多不合理的东西,从而要我们净化人生,转变人生。在缘起性空的理论基础上,投身世间,立足社会,利乐有情,积累功德,庄严福慧,这才是成佛的必由之路。

End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五愿原文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 大 愿我们首先要学智慧--内心要生起智慧。我们活这一辈子,在世间有种种的经历、种种的人际关系,跟你关系最密切的是你的太太或者丈夫,还是你的儿子、女儿,或者是朋友呢?又或者是你追求的财富?都不是!跟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一切法的核心就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我们讲到修法要抓住一切法之核心,那究竟什么才是核心呢?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宗旨是调伏自己的内心,故调心乃佛教最根本之法义,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五愿原文 一、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魏译第十一愿》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远离分别,诸根寂静。若不决定成等正觉,证大涅槃者,不取正觉。《夏会本第十二定成正觉愿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问:自从拜读了您老的文章后,我对佛所说的法,有了正确的认识,佛法不光靠理解,更要靠自己脚踏实地修行。元音老人答:很好,你有了正解,就应不懈地努力修行,以期亲证本来面目。只是理解不务正修,那是谈食不饱的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
【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局面,在百家争鸣中其中有三家较为突出,儒家、道家和墨家提出的思想精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派不仅仅对当时的政局、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他们都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