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法中的四圣谛
2025-03-12 08:27

苦、集、灭、道称为“四圣谛”。佛法浩如烟海,典籍汗牛充栋。学者欲探其秘奥,究其要旨,除紧紧抓住缘起论的核心外,还要牢牢地握其总纲四圣谛。四圣谛称为佛法的总纲,大约有下面几点理由。

1.佛陀一生教化,从鹿野苑三转四谛法轮,至化道圆满将入涅槃时,复于《遗教经》中,三唱“若于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可知世尊一代教法,虽有初后不同,根机差异,究其内容,唯弘四谛。

2.佛灭后,一些著名论师造论,也多以四谛为大纲来建立其学说。如法救的《杂阿毗昙心论》,世亲的《俱舍论》,诃梨跋摩的《成实论》等,都是以四谛法为其纲要。

3.四谛法是出世三乘共法的总纲。如来说法有顿渐,众生证悟有偏圆,形成无量法门。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四谛与缘起。《胜鬘经》说,小乘是生灭的四谛,有量的四谛,有作的四谛;大乘是不生不灭的四谛,无量的四谛,无作的四谛。四谛法虽是大小共学法门,但由于理解有深浅,因此申述的重点就各有不同。小乘法著重于苦集二谛的说明,大乘法著重于灭道谛二的阐发。如中观讲空,瑜伽谈有,都是著重于灭谛的论证。

人生的归宿不外两种,一是以错误的人生观为指导(起惑),行诸恶业(造业),最后导致恶果(受报);一是以正确人生观为指导(正见),勤修戒定慧三无漏学,证得福慧双圆的涅槃境界。佛用苦、集、灭、道四法来概括人生的这两种归宿。

这四法称之为“谛”,以其有真实不虚之义。佛在《遗教经》上说:“日可令冷,月可令热,佛说四谛,不可令异。佛说苦谛实苦,不可令乐。集是真因,更无异因,苦若灭者,即是因灭;因灭故果灭;灭苦之道,实是真道,更无馀道。”

一、苦谛 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漏身心,恒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万千,佛经约分为三类:

众苦之中,五蕴炽盛苦是根本。五蕴是色(质碍)、受(领纳)、想(取像)、行(造作)、识(了别)。色是物质的,受想行识是精神的,是人们身心的总和。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生死死,因果相续,唯是五蕴(或十二处、十八界),因缘生灭。

二、集谛 应该指出的是,佛揭示苦谛的目的,不是要人们悲观失望,对生活丧失信心,而是要人们正视现实,找到产生苦的原因。这在四谛里叫集谛。集者,招集为义,旧译作习,习是修习熏习之义。《对法论》说:“云何集谛,谓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诸业,俱说名集谛,由此集起生死苦故。”

众生烦恼,无穷无尽,历代佛学著作论之甚详。现举《俱舍》《成唯识》二论的有关部分,介绍如下:

《俱舍论·分别根品》论述四十六心所中,有大烦恼地法六:“痴、疑、怠、不信,惛、掉唯恒染。”大不善地法二:“唯遍不善心,无惭及无愧。”小烦恼地法十:“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侨。”不定地法八:“寻、伺、睡眠、恶作、贪、瞋、慢、疑。”这些心所中,又有根本烦恼——十随眠:疑、无明、贪、瞋、慢、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十随眠又可分为九十八随眠,称为本惑。

《成唯识论》卷六论及六位五十一心所,有烦恼六:“贪、瞋、痴、慢、疑、恶见。”随烦恼:(1)小随惑十: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侨。中随惑二:无惭、无愧。大随惑八:掉举、惛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知正。不定四:悔、眠、寻、伺。其中以我痴、我见、我慢、我爱为四根本烦恼。称其为烦恼者,烦是指这些心所能扰乱、染污第八、第七识,令其外转为第六识恒成杂染有漏三性;恼是有情依此生死轮转,不能出离。

一切烦恼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贪、瞋、痴三大类,是世间流转因果的根本。

(1)贪:《中论》卷二说:“贪欲有种种,初名爱,次名著,次名染,次名淫欲,次名贪欲,有如是等名字。”贪是贪爱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佛说它是众苦之本,“爱生则苦生”。佛把无明和爱,譬喻为生死的父母(因)。无明是属于认识的错乱,爱是属于情意和行为上的染著。认识上的错乱,能导致感情和行为上的染著;感情和行为上的染著,又加深了认识上的错乱。为此往复循环,成为众生的生死根源。值得特别指出的是,这里说的爱的涵义,是“欲壑难填”、“人欲横流”的爱,其性质是染污的,并非一说到断爱,就连祖国、父母师长和三宝都不爱了。对于福造人类的正义事业,不仅要爱,还要热爱。化私爱为大爱,才是断爱的真谛所在。

(2)瞋:表现在内心的叫怨、恨、嫉妒;表现于形色的叫忿、诤、害、恼怒。经上说“一念瞋心起,八万障门开”。特别是行菩萨道的人,对众生不能有一丝儿瞋心。瞋心能吃掉悲心,使菩萨退失菩提心。但断瞋也不是要求人们做一个没有是非感和正义感的“老好人”,像吴承恩笔下的唐僧那样,人妖不分,是非颠倒;而是要对恶人坏事敢于挺身而出,以金刚怒目、霹雷轰顶的大无畏精神,投入战斗,保护人民,打击恶人,这才是菩萨大悲心的体现和断瞋的积极意义。

(3)痴:即无明。无明即是无知,是不知善恶、不知因果、不知业报、不知凡圣、不知事理,无常计常、无乐计乐、不净计净、非我计我的错误认识。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了生死,就必须转识成智,变无明为明,具备大智大慧的正确人生观。

贪、瞋、痴三毒,是烦恼的魁首,是众苦之本。尽管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只要抓住这三个祸首,以正知的般若慧剑除之,则一切恼烦当下涣然冰释。烦恼断了,则苦灭。总之,佛说苦集二谛的本意,是要人们熄灭以我为中心的私欲贪爱,达到忘我无私的崇高精神境界。

三、灭谛 旧译作尽,是苦灭或苦尽无余之义。也称灭度,灭烦恼障,度生死海。灭有熄灭和寂灭二义。熄灭,不是将火移往别处,而是断绝火的燃料,使其彻底熄灭。这里指的是把贪、瞋、痴三种致苦的原因灭尽,实现涅槃寂静,得大解脱。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不懂得佛法的人,只是终日惶惶,恐惧痛苦和灾难的来临。菩萨畏因,时时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是否有致苦的自私和贪爱。畏因还是畏果,是觉与不觉的分界限。一切大小乘经论对烦恼心所分析入微的目的,是要人们识别善恶,明辨是非,改正错误,坚持真理,达到涅槃的境界。

寂灭,不是扬汤止沸的灭苦,而是釜底抽薪的灭苦集谛。擒贼先擒王。熄灭烦恼也要从根本处着手。烦恼的根本,有障知的无明,惑于无我;有障行的贪爱,染于境界。对症下药,必须以正知之慧,医无明之暗。所以佛陀教导要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往昔释尊曾为半偈舍身,可见佛陀对慧学的重视。具有闻慧,精通圣言,才能奠定无我的人生观。正确的行动,来自正确的思想。只有在无我的思想指导下,于日常生活中才能断除爱欲。无明灭则得慧解脱,爱欲断则得心解脱。解脱是对系缚而言。一个人的脑子里尽装些无明和爱欲等烦恼,事事处处我字领先,生活在世界上,必然会被自然、社会、身心所系缚、所障碍,四处碰壁,不得自在。烦恼熄灭,即能达到寂灭境界。所谓寂灭,绝非“沉空滞寂”、“堕无为坑”的偏真,而是要化“我”为公,把执我的贪爱转成“众生未尽,誓不成佛”的大悲心。这时,世界依旧是世界,人类仍然是人类。在生活上,对自然、社会、身心各种事物,于理不违,于事不惑;对苦乐悲欢,毁誉得失,老病死等境遇,能动静一如,互融无碍,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即能得大自在,得大解脱,证得“寂灭之乐”。

寂灭之乐的乐,与一般所谓快乐的涵义不同,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描述。

(1)一个证得寂灭之乐的人,他的思想必然是像明镜一样,光明磊落,襟怀坦白,没有丝毫个人的私欲和杂念。

(2)既无私心杂念,遇事便无所挂碍,没有一丝儿染著,如莲花处污泥而不染,若人以手摸虚空而无所触及。

(3)因为断除了一切烦恼染污,做一切好事,不落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放下一切包袱,获得从来未有的轻安妙乐。其人的风貌是和而不流,内心是纯净超脱,生活态度是热爱社会,热爱人民,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心胸广阔,气象万千。

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佛学里称为“有馀依涅槃”。也就是佛教徒所说的“了生死”的理想境界。

四、道谛 道以通达为义,能知苦断集,证灭修道,通至涅槃。道有八正道,世尊初转法轮时,即说八正道;临涅槃时,又为须跋陀梵志说八正道。八正道是佛一生说法的主要内容。在佛看来,人们要想除烦恼,得解脱,证涅槃,八正道是最重要的途径,是三乘共学的一乘道。

八正道,应称为八圣道分,或八圣道支,是成圣证果不可缺少的八种成分。八正道是戒、定、慧三学的开展。八正道以慧学为首,三学以戒领先:二者的重点各有不同。其次第是:正见,也称正知,即正确的人生观。有了正确的人生观(正见),一定会有闪光的思想,正确的言论,模范的行为(正思维、正语、正业),对人类的正义事业作出贡献(正命),具备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勇往直前的精神(正精进),对正法念念不忘,勤修禅定(正念、正定)。佛说道谛,共分为七大类,统称三十七道品。除八正道外,还有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兹不详述。

总之,八正道的基本精神,是要求每一个学佛者都要把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纳入缘起的规律,根据四圣谛的要求,坚定不移,奋斗不息,断除诸惑,灭尽众苦,转迷为悟,转凡成圣,悲智双运,成就佛果。

End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 虚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配成一切的药品。佛法如一部大医书,种种的病理医方,无不载明。又如一爿大药铺,种种的药材药品无不备蓄。但医药

李炳南: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黄念祖:未悟之前,不可妄谈佛法

近更多有双手齐执之行人,纵变为三头六臂,每臂也必须执著,爱锁情枷,名缰利锁,邪见疑根,视同拱壁,爱玩不舍。如是修行,徒自欺尔!老学长久侍上师,闻法独多,修法又勤,此皆多数师兄所未能及者,敬祈百尺竿头,

佛法的真谛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佛法原理与做人

◎ 太 虚卅二年十二月廿七日在湖南粤汉路大礼堂讲在佛法原则上,法就是讲宇宙间存在的事物都离不了因果法则,这个法则从自然界到社会以至心知,一切都是具有的,亦名因缘所生法。例如一盆花的生长和存在,必有种子

李炳南:李炳南老居士《当生成就之佛法》

甲、要觉悟现在的环境及将来的去路一、人生逆境多那一个人能免了患病、衰老、亲眷生别死离、财物失散、怨 加害?还有:贫人希望得财、无儿的希望得儿、无职业的希望得职业,但是求得到的究竟有几人?这些不如意的事

汉明帝夜梦金人,佛法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缘起

汉明帝夜梦金人,是佛法正式传到中国的一个胜妙的缘起。这在《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汉明帝刘庄,在永平十年,就是公元64年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金黄色的高大的人,项背后面有日月之光,来到他的庭院当中。这个梦很

刘素云:佛法告诉你为什么越害怕的事情就越容易发生

人的心情,许多是阴性的。例如,害怕、自卑、担心、不好意思、焦虑、无奈、烦心、紧张、慌张、怀疑、绝望、遗憾、失落、后悔、想不通、犹豫等等。害怕是促成,很容易招魔。害怕是一个非常招灾的东西,大家千万要高度

佛法可以对治人的八种通病

太虚大师编者按:我们对照前贤文章所得结论,不妨反躬自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必然会有受益。佛法可以对治中国人的八种通病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方药,遍医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医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材

佛法智慧与身心健康

宽运法师据统计显示,近年随着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及各种压力的增大,中国精神类疾病患病率有大幅上升的趋势,特别在城市中,每6个市民中就有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最常见的3种疾病为心境障碍(抑郁症类)、物质使

不了解佛法的人对皈依的误区

◎ 宏 海现在有许多人因为觉得佛门是劝人向善的,所以愿意皈依三宝。但由于对佛法的不了解,所以知见上也有一些误区。比如说第一点误区:认为皈依以后就必须吃素。作为三宝弟子吃素当然是好的,既体现了佛弟子的慈

佛教故事:五百只大雁得闻佛法,死后转生天界享福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到世尊那边,刚好有猎人张开罗网在狩猎,五

听闻佛法能调伏烦恼

净界法师我们看佛陀说法的功德,这个法,它透过佛陀的音声传到我们心中,有什么样的功德?功德当中有四段。第一个,调伏烦恼。这个地方有四句: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慑怖,莫不归伏。我们学习世间法,世间也有很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

佛法的最终目标是离苦得乐,这由两点可以决定:一、本师释迦牟尼佛成佛前所以出家修行的发心。经典记载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也承担着未来济国安邦的重任,但是他仍然感

佛法提倡少欲知足的人生

◎ 济 群 什么是欲  欲就是人类的欲望希求,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希求;二是物质上的希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人类的基本欲望可归纳为财、色、名、食、睡五种,生活在欲界的每个人,

看看自己学习佛法的方向对不对

大家进到寺院里来修学佛法,除了要清楚自己的方向及步骤,还要检视实践的成效,这与所谓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没有冲突的。也就是我们不是去检讨有没有收获,而是检查我们的耕耘有没有出毛病?我们的重心还是放在耕耘

佛法化导

◎ 倓 虚大凡一个国家之政治法律,无微不至,那还有不逮之处?教育设备,有完全的课程,那还有不足之处?固然如是,但亦难免有想到,作不到的。就按学界教育,有体育、智育、德育。到卒业考试的题目,总不能出于三

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如瑞法师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呢?对此,《宝性论》以六义来回答,从而彰显了三宝的殊胜。第一是稀有义:世间的财宝,贫穷的人是没办法拥有的。而三宝,薄福之人是遇不到的。今天大家能遇到,可见都是大福报

一切佛法圆融无碍

一切的佛法,都是佛陀教给我们对治烦恼、获得快乐的方法,因为众生有不同的根基,所以在层次上有深浅之分,但实际上目标、意趣互不相违,本自圆融。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对我们有这样的教诫:显密本圆融,愚执自他宗,

佛法当中的真富贵

惟觉老和尚问:什么是佛法当中的真富贵?它的含义是什么?惟觉老和尚答:在战国时代有一位颜斶,是一位隐士。齐宣王为了治理好国政,到处寻访有智慧、有德行的贤士。齐宣王见到颜斶,很欣赏他,就告诉他:我看你吃的

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

◎ 大 安请问法师:佛法和佛教有区别吗?宗教都是讲究信,不可怀疑。但佛学是讲究理性,理性则是讲究独立之精神,好的吸收,坏的批判。可是佛法研究不是学佛。弟子一直在理性和感性中纠结,已经严重影响自己心性,

觉悟佛法的途径

觉悟佛法的途径◎学 诚 达摩祖师--我们禅宗的祖师、初祖,对汉传佛教影响非常大。有些庙就称为某某禅寺,禅宗五家七宗在唐代以后非常盛行。达摩祖师有一部非常有名的论,叫作《二入四行论》。二入,就是理入、

入佛法的快捷方式

◎ 倓 虚大纲领,纲领既得,乃易入手。三大钢领者,一性理,二心识,三万物。性理是体,心识与万物是用。性理者,乃天然之性理,在天谓之天理,亦谓之天性;在人间谓之理性,亦谓之理体,或谓性体;若赋之于心物,

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

◎ 慈 舟本人屡屡提出。说佛法犹如旃檀,片片皆香。举起一片之香,即是全体之香。曾讲过普贤行愿品,读诵普贤十大行愿品,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上品上生。所以十大行愿,就是整个旃檀。随拈一行一愿,就是片片皆香。阿

佛教、佛法、佛学

◎ 张家成佛教、佛学、佛法是人们接触佛教文化时经常碰到的几个概念,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佛教一语的含义较为广泛,是指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轨制度和情感体验等等复杂内容的综合体。佛教经

佛法与人生

佛 法 与 人 生◎ 常 惺 万法唯心,非自然性,非定命论。说明人之福祸善恶,乃由其一念心生。故谓智以止观修习心行,观照心思起伏而善巧调练,如何使此心念纯净而不趣恶,明智而不愚闇,旷达而不偏私,终于无

悟即是佛法

悟 即 是 佛 法◎ 达 摩经云:不舍智慧名愚痴。以心为空,解与不解俱是真;以心为有,解与不解俱是妄。若解时,法逐人;若不解时,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则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则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则

佛法与美

太 虚美与佛的教训 佛陀教戒诸弟子,作不净观,观人的身命,以及万有的身命,皆为不净,使之厌离而不贪著。不净观即不美观,此即观人等自然界为不美;人等自然界既为不美,则依此自然界为质素而人造之技术的文艺等

不拿佛法作人情的来果老和尚

内地有经忏的丛林,代信众做一切的佛事。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以音声做佛事也是很好。所以在大陆唱念、拜忏乃至做水陆,九华山、普陀山等各大寺院都有。在内地最特殊的道场,专门为了生死,完全不接受佛事的丛林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佛法是有神论还是无神论◎ 南怀瑾佛说无主宰,非自然,他们以为释迦牟尼佛是无神论者。其实,他们搞错了,释迦牟尼佛并没有否定神的存在,只是他把神与人视为同一生命,平等无二,神与人同一本体。他提倡人要找到

抓住佛法的核心

抓住佛法的核心  ◎ 米拉日巴尊者阐释十度六度展开,就是十度。对于这十度,米拉日巴尊者曾解释说:断除我执外,无余布施度。在断除我执以外,再没有其他的布施度,因为断了我执以后,就没有不能施舍的东西。断除

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

莲师说:当修持佛法时,有二十一种徒劳。佛母问:是哪些?上师说:若你不放弃伤害众生,那生起菩提心就是徒劳的。若你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顶就是徒劳的。若学习许多法教而无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劳的。若做许多善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佛法就是教我们禅生活◎ 净 慧佛法为什么要建立?佛陀为什么要出世说法?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法华经》上告诉我们,佛陀出现于世是为一大事因缘,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陀要出世说法的

佛法真利益

佛法真利益◎印 光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诚者,能得其全。其余则随其诚之大小,而各有大小益耳。若只铺张虚华,以图悦人耳目,则或又有亵渎之罪。汝欲超荐父母,实为孝心,又何须问其有功效否。此问,足见汝之信心不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十疑略释◎ 李叔同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

中国佛法之兴衰

中国佛法之兴衰◎ 梁启超从中国佛学史大量观察,可中分为二期:一曰输入期,两晋南北朝是也。二曰建设期,隋唐是也。实则在输入期中,早已渐图建设,在建设期中亦仍不怠于输入,此不过举其概而已。输入事业之主要者

佛法似阳光雨露

余世磊每天,我们用水要交水费,用电要交电费,上网要交网费,看电视要交收视费,消费交费,天经地义。而阳光普照大地,给大地带来光明和温暖,滋养着万物的生长;雨露洒遍大地,使河满江盈,滋润、养育着万物。正是

佛法只在心内求

佛法只在心内求◎ 虚 云现在与大众随便闲谈,开示二字,愧不敢当。因为虚云连自己都未明白,岂敢谬教他人?佛教开示,场合很多,如丛林坐香,班首轮流开示,观音七、念佛七等亦复如是。但拜忏不同打七,礼忏须五体

佛法这么好,怎么和亲朋好友分享?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吃到好吃的美食,或者遇到有意思的事情,总是会迫不及待地想要与人分享,很多学佛的人也是这样,觉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得遇正法是一件因缘殊胜的事情,所以总是迫切地想要,把佛法的智慧和慈

徐恒志:怎样实践佛法

一、学佛者的苦闷从来学佛的人,常常会发生这样几种情况:第一.已认识佛法理论的精辟圆满,也常常看经研教,赞叹随喜,但只当作学术性来研究鉴赏,不肯毅然决然地用认真严肃的态度来躬行实践。有的还曲解本来是佛,

于凌波:如何使佛法生活化、家庭化

许多学佛修行的居士们,在思维上犯着一个毛病,那就是以为学佛是出世间法,生活是世间法;学佛是个人的修持,家庭是全家的生活,这些全是两回事。事实上,学佛与家庭、与生活,原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事。因此,我们

佛法无边 信为入道之门

【经典原文】若有众生。多于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教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思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简而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

陈兵: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佛教心理学年久资深,内涵丰富,除了在佛教修行和心理治疗、世俗应用上具有的实用价值外,它最值得重视的用途,应该说在于对科学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科学和人类现代文明所提供的智慧

陈兵: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

佛法是怎样看待风水的?问:能否用佛法通俗地解释风水?答:中国的风水学过去叫做堪舆学,有时候也叫做地理学。密教中专门有一门学问,翻译成汉语是就是地理学。藏传佛教在修行过程中非常重视风水。它的基本理论就认

陈兵:佛法对科学的启迪

人类学家贝尔预言:后现代社会将出现神圣的复归。这种神圣的复归自然少不了对东方古老佛教的关注,首先表现在科学研究方面。从16世纪以来对物质世界作分门别类的割裂的研究,经过几百年的蓬勃发展,从开出许多交叉

陈兵: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

佛法对人性中根本矛盾的解决人性,是自古以来东西多家学说所着力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常被作为伦理道德和社会教化的最终依据。人性中的根本矛盾,可谓一切社会矛盾和心理冲突的根本,佛法对解决这一根本矛盾,有其独

陈兵:梦境的预示——用佛法解构梦境

在佛教中,梦与修行有颇为密切的关系。佛教从修行出发,对梦颇为重视,犹如精神分析学从治疗出发,十分重视析梦。梦提供了窥视自己阿赖耶识的窗口储藏、压抑在阿赖耶识中、在醒觉时难以觉察的烦恼,会在梦中浮现,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