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故事:觉者的生涯:第十八节 寻找佛陀的踪迹
2025-04-05 06:31

第十八节 寻找佛陀的踪迹

佛陀和往常一样,准备好去托钵乞食,他对阿难陀说道:

「阿难陀,我需要休息。自从我觉悟以来已经九年,我踏遍了整个中印度的平原,步行了数千里。虽然如此,我从来没有想到休息,从来没有感到累,我常住于喜悦和寂静。现在,我的身子感到很虚弱。即使在六年的苦行中,我也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希望远离大家,一个人住在森林里住一段时间,你们不要来找我。」

「世尊,我知道,你的思想被提婆达多以及他以他为首的僧人搅乱了,一直不得安宁。」

「阿难陀,在精神上,佛陀从来不曾受到干扰。失望和憎恨从来不进入佛陀的心智。不过现在,我在身体上感到疲劳。」

「世尊,不要到森林中去住,还是到其它城市去住吧。世尊,给孤独长者曾邀请过我们,我们还是去舍卫城吧。」

「如果提婆达多又跟到那里,我们又怎么办?阿难陀,当问题发生以后,逃之夭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决定去帕里勒亚森林,并没有逃避这些问题的意念。这是当前能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方法,并且我也需要休息。当我不在这里时,有识之士将会注意到那邪恶的假僧人。他们会把这些人同其他的僧人区别开来。然后,邪恶不法之徒就会开始检点自己,而从事善德之业。他们自己将会认识到他们的错误。不然的话,由于冒犯了大众,他们将得不到这个城里的供养,只好到其它城市去。我一再劝告提婆达多和他的同僚,但对于这些头脑简单、无知而盲目的人来说,佛陀也是没有办法的。阿难陀,把水倒在底朝天的船背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世尊,帕里勒大森林是百兽出没的地方,那里到处都是残暴、凶猛的野兽。再说,在那里,你将得不到一点供养。你会受到日晒夜露的折磨。世尊,我同你一起去,这样,我可以照顾你。」

「不用了,阿难陀,不会有任何危险的。我会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并在那里住下来,以森林的野果为生。阿难陀,不要因被欺负而动摇,依我的教法而住。三个月后,你来找我,并给我带来有关消息。」

自从东方发白,阿难陀就一直走着,没有休息一刻。他走进了帕里勒亚大森林。但是,他现在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走了,在一片大岩石丛中迷了路。他沿着一条溪水而上时,他看到一群猴子正津津有地在品尝着各种各样熟透了的水果。它们在高大的树枝上跳来跳去,四周回荡着一片噪杂声。在这里,人类美妙的乐曲声和鸟鸣声也变得使人恐惧,就像针刺一样钻进他的心头。渐渐地,他沿着溪水,深入森林。喧闹声逐渐消沉下来,这种死一般的安静,加深了他的恐惧感。他预感到,这是一种潜在的危机,突然,一只在水边饮水的小梅花鹿发现他。小动物一阵紧张之后,还是继续地饮水,然后又怡然自得走走开了。阿难陀希望马上看到佛陀的住处,他就爬上一个山坡。一只鹦鹉叫喊着从他的头顶上飞过了,转了一个圈子后,朝下飞来,停在靠近他的一棵树枝上,说道:「祈愿人人幸福,解脱苦海病魔。」一听到这些,阿难陀就乐得如同见了佛陀一样,他一下子明白过来,这只鹦鹉是从佛陀那里飞来的。他走近鹦鹉。

「好鹦鹉,佛陀在哪里?」阿难陀喜出望外地问道。

鹦鹉自言自语地叫了三声,然后飞上半空,在河流上盘旋了一会儿,又飞了回来,落在原来的那棵树上,说道:

「朋友,看那!」

阿难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明白鹦鹉在重复佛陀的话。

太阳下山了,黑暗笼罩着四周,阿难陀急冲地沿着河流走着。鹦鹉在前面引着路,每隔一段可见的距离,它就停在一棵树上用自己的语言叫上声。偶尔说上一句:「朋友,你饿了吧,请吃水果。」

突然,从不远处一块巨石上的芦苇做成的拱门传来了佛陀的声音。

「阿难陀,到这里来。」

阿难陀立即爬上一个小山丘。在那里,他看到佛陀面带微笑、神采奕奕地站在那里。阿难陀赶紧跑了过去,紧紧地抱住佛陀的脚,他高兴得热泪盈眶。然后,他站了起来,坐在岩石上的鹦鹉首先对他说道:

「朋友,你饿了吧,请吃水果。」

「世尊,多亏了这只好鹦鹉,我才找到这里。要不是它,我就会在茫茫的森林里束手无策了。」阿难陀说道。

「阿难陀,它是我我的一个朋友。这些可怜的动物并不像人类想的那样低下、残忍。无论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它们,它们的心始终如一。我与它们友好、和睦地住在一起。」

阿难陀转身看了看四周,他看到,在一棵硕大无比的树荫下有一个石窟,到处都显得很自然,无论是高悬于石窟上方的树枝树叶,还是地面上的草地都没有受到任何破坏。佛陀虽然在这里住了三个月了,周围环境的新鲜生机并没有丝毫减弱。

阿难陀又一次惊讶不已地望了望四周。佛陀问道:

「阿难陀,你好象感到很奇怪。你看见什么了吗?」

「世尊,您就在这里住了三个月?」

「是的,阿难陀。」

「世尊,这个地方真可怕。您看,四周都是野兽的踪迹,现在只不过是黄昏时分,我可以想象,当夜幕覆盖大地时,这里又将是怎样一番景象。」

「阿难陀,你是害怕森林,还是害怕黑暗?」

「我害怕黑暗、大森林以及野兽。在这块恐怖的地方,哪里有什么和平与安宁?」

「世尊,在您的身边,我不怕。」

「即使在我身边,黑暗也会降临。在森林里也是一样,这里有数不清的野兽。阿难陀,透过黑压压的灌木丛,你看见了什么吗?」

阿难陀看了看四周的森林,由于害怕,他向佛陀靠了靠。

「怎么了,阿难陀?」

「世尊,在阴森的森林中,恐怖正向我们袭来。我被这种恐怖包围起来了,凶猛的野兽向我们张牙舞爪。」

这时,一只母豹领着一群小豹从阴影中走了出来。它们低着头,挟着尾巴,绕着佛陀转了起来。阿难陀就像一个小孩似的,吓得浑身筛糠似的颤抖起来。不一会儿,母豹领着小豹在佛陀四周转了几圈以后,就躺在旁边的一块岩石上,眼里闪动着光芒,仰望着佛陀的脸。阿难陀还可以听到小豹吸奶发出的微弱、模糊的声音。

「阿难陀,你害怕吗?」

「世尊,我现在虽然不害怕了,可是,我的大脑却纷乱不堪。我觉得,我应该马上从这里溜走。周围还有许多其它更危险的野兽。在我一生中,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恐惧场面。石窟里可能比较安全吧。噢!世尊,我们去那里面吧。这样才能使我的大脑得到一点安宁。」

「阿难陀,不要害怕。这里的野兽不会袭击你的。如果你果真希望的话,我们就进石窟吧。」

阿难陀紧紧地跟着佛陀,渐渐地走近无花果树下的石窟,洞里一片黑暗。可是,他惊讶地看到里面有一线光亮,给昏暗的石窟带来光明。这不是一盏油灯,而是一块宝益石。在这里闪闪发光的宝石旁,盘曲着一条巨大的眼镜蛇。佛陀微微地低着头,跨进洞口,坐到一个石凳上,望着阿难陀。

「阿难陀,进来啊。」佛陀说道。

「世尊,里面有一条剧毒无比的眼镜蛇王。」阿难陀战战竞竞地说道。

「那么,你再看看外面吧。」佛陀又说道。

「世尊,我看到外面有只凶猛的野熊。里里外外都是同样的危险。」

阿难陀的声音颤抖起来。

「阿难陀,听着,虽然它们是畜生,但是它们十分了解我,我对它们广施慈悲,我慈祥的目光给它们带来和平与安宁。当它们和我在一起,被我的眼光所征服时,它们就不会伤害任何人。你也给它们施与至高无上的慈爱,一心念善,努力争取和它们做朋友。这样,你的害怕、疑虑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荡然无存。和它们住在一起,你将会快乐。阿难陀,到这里来坐下。我想听听来自柯沙毗的有关消息。」

阿难陀小心翼翼地来到佛陀跟前,望着宝石光辉照耀下的佛陀的脸,说道:

「世尊,提婆达多和他的同伴弟子们已经离开了柯沙毗。他们好象又回到了王舍城。」

「阿难陀,人们对其他的僧人有什么看法?」

「世尊,就在您隐居这里的一个月,人们一般都喜欢、支持提婆达多和他的追随者。他们认为我们不虔诚、不可靠。他们不愿意和我们来往。这是由于人们也赞同、拥护提婆达多提出的戒律制度。世尊,第一个月间,我们孤独无助,柯沙毗城里的人拒绝给我们供养。老富翁宫释也似乎站在提婆达多那一边。当我们在城里得不到供养,我们就到城外去,他们无论在哪里看到我们,就大肆辱骂我们。但是,我们从来不还口,正如您所关照的那样保持沉默。这一个月结束时,人们开始憎恨那些僧人庸俗的行为,他们很赞赏我们严明的戒律和威仪,议论纷纷,说你来森林里住,就是由于他们那些丢人现眼的行为造成的。于是人们邀请我们到他们家里去受供养。当我们在街上乞讨时,他们都争先恐后的把我们的钵装得满满的。他们开始询问起来,三番五次地要求我们请您回城。」

「阿难陀,我不是早就告诉过你,虚假只能在短时间内掩盖真理。如果我们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话,我们就不会犯错误。因为,我们的武器是真理。阿难陀,这对无知和嫉妒成性的提婆达多,及其他的僧人是第一次打击。他们还会反击的。但愿我的弟子们具有坚定的意志,顽强地忍耐所有障碍。总有一天,提婆达多必将面对真理。阿难陀,我将回到柯沙毗。」佛陀说道。

到处是夜里出来活动的野兽。但是,他们一点声音都没有,连树枝折断的声音都没有,偶或听到微风拍打树枝的声音。当整个森林被昏暗覆盖时,洞口里却变得越来越明亮。这时,佛陀已深入禅定。一路旅途劳累的阿难陀,面朝佛陀,以他的衣物做枕头,香甜地睡着了。

那一夜,阿难陀断断续续地时睡时醒,但是到了早晨,他就沉睡起来。当他醒来时,天已经大亮了。

当他走出山洞,外面的景色使他惊呆了。一群猴子手里拿着、嘴里叼着各种野果,爬上了小山丘。一只猴王走在最前面,中间是一群腰里挟着小猴子的母亲、后着跟着的是一大批成年的大猴子,最后,走过来一群年老衰弱的老猴子。晨光下,佛陀坐在岩石之巅,向它们打着招呼。他的钵就摆在他的跟前。猴子们一个接着一个走了过来,用它们带来的水果把佛陀的钵装得满满的。然后,它们就在距佛陀不远的地方坐了下来,好似一群虔诚的信徒。

钵被装得满满的,各种各样的水果如芒果、野橄榄等摆满了一地。布施仪式以后,佛陀看了看坐在四周的信徒,然后,他走到每一只猴子面前,慈爱地对它们讲着话,抚摸着它们的头。阿难陀看到,猴子们一个个捧着佛陀的手,把自己的手放在佛陀的手上。当它们接受完佛陀的祝福,猴子们又悄悄地走开了,爬上树枝,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佛陀。

阿难陀默默地观看着,一直等到猴子们离开,他被深深地感动了。他走到佛陀前,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恭恭敬敬地礼拜了佛陀。

「世尊,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奇迹,也没有听说过。我简直不敢相信我自己的眼睛。帕勒里亚大森林里的野兽比人类还要虔诚。」

「阿难陀,帕勒里亚大森林里的野兽与其它地方的野兽一样,只不过它们现在被驯服罢了。从而,它们比其它地方的野兽更忠实。与这些朋友住在一起确是一件快乐的事。同样地,它们也因和我在一起而快乐。阿难陀,住在帕勒里亚的这段日子,我的精神最为愉快、轻松。即使在我的家乡迦毗罗卫国,我也没有感到如此的快乐。」

「世尊,我也同样感到十分快乐。一个人可知快乐地与这些朋友生活在一起直到死亡。」

鹦鹉又飞回来了,嘴里叽叽喳喳地叫着什么。然后,它就在离佛陀不远的一块岩石上停了下来,说道:

「愿一切众生幸福,解脱苦恼病魔。」

然后,它又说道:

「朋友,你饿了吧,请吃水果。」

阿难陀忍俊不禁,大笑起来。他伸出手,靠近鹦鹉。鹦鹉立即跳到他的手上。它又说道:

「朋友,你的孩子好吗?去喂养它们吧。」

「世尊,鹦鹉重复的是你的话吧?」阿难陀问道。

「是的,阿难陀。它只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说着,佛陀从钵里抓起一把摩罗果,摆在石头上,对鹦鹉说道:

「朋友,请吃摩罗果。」

鹦鹉立刻从阿难陀手里跳了来。它叽叽喳喳地叫了几声。然后它一边啄着摩罗,一边说着:

「朋友尽可能多吃一点,带两个给孩子。朋友,吃摩罗。」

佛陀收拾好他的衣钵,开始动身离开森林了。一路上,一群群猴子依依不舍地跟在后面,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发出一阵阵依恋的声音。它们跟着走了好几个时辰,一直把佛陀送到森林边。这时,佛陀停了下来,转过身,对猴子们作了一个手势。

「孩子们,别再送了。」佛陀说道。「没有比你们的家乡更幸福的地方了。愿已经皈依佛陀的你们万事如意。我走了

母猴子忘记抱有腰里的小猴,目不转睛地凝视着佛陀。它们静静地吊在下垂的树枝上,忧郁、惆怅地望着佛陀,一直等到他的身影消失在远方时,它们才不约而同地发出一阵阵悲伤的啼叫。

突然,那只鹦鹉发出一阵尖锐、刺耳的喊声,一下子飞了过来,然后又迅疾地飞走,寻找佛陀的踪迹去了。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善因得善果的故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却被他伸手拦住,劝道:天色已晚,鸡要睡觉,你就别杀生了。谁知,男子就这么随口一说,却让他当晚躲过一劫。这名男子名叫施复,他的朋友是朱恩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佛典小故事两则

佛典小故事两则◎ 无 碍楼上磨刀有一个人,被国王征去做很苦的工作,做了很长时间,弄得身体十分瘦弱。国王见他可怜,就赏赐给他一只死了的骆驼。他得了以后,运到家里去剥皮,因为刀很钝,割不进去,他就在家里找

宣化上人的故事——野驴驯服

这里讲述的是上人驯服倔强的野驴的故事。记得有一年,有很多一群一群野生的驴子,因为破坏农作物,或是吃马的草,政府决定用直升机在空中射杀它们。有人知道了,说:不对!我们去救它们。万佛城这么大,又这么多草!

黑与白的故事

◎ 黄小平一位在非洲工作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黑人小孩问母亲,为什么在黑人之外还有白人呢?母亲回答,因为有黑天和白天,光有黑天而没有白天,或光有白天而没有黑天,都是不完整的,只有黑天和白天同在,

“如狼守斋”的故事

◎ 净 界佛陀一开始用中道的实相,对我们一个烦恼粗重的人来说是不适合的,就是我们没办法做到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我们必须怎么样?采取对立。就是生死是杂染法,四圣道是清净法,我们要把染净先切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请教佛陀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成就别人就是成就自己的小故事

这是一个神奇的世界,只有因果,没有偶然,所有的偶然都是必然。成就别人的人,最终将成就自己。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

佛陀为法舍身的故事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禅故事三则

◎ 文 远 舍与得寺庙里住着了凡、了尘师兄弟,他们晨曦微露出外化缘,星辰满天回到寺里。后来,只有了凡天天出去,了尘则买了很多米、面存放着,然后睡懒觉。了凡见师弟渐生懒惰,劝他。了尘却听不进劝告,反而振

佛陀开悟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读李叔同《断食日记》——珍贵的佛教断食经验

佛家有断食之说,道教有辟谷之术。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载:目连问耆婆曰:弟子有病,当云何治?耆婆答曰:唯以断食为本。断食时无须太多能量消化食物,大脑会变得极度清晰,若以适当方法引导这些能量,将可提升心智

于阗萨迦耶仙寺瑞像的故事

◎ 杨 雄 于阗城西五六里喀拉喀什河畔,原有萨迦耶仙寺(即《大唐西域记》中的娑摩若僧伽蓝)。寺中有塔,高十几丈。寺塔多有灵瑞,常放神光。这寺塔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 有一个远方来的和尚,走到西玉河畔的一

韦陀小将的故事

◎ 本 性 我很欣赏韦陀小将,不纯因为他护法心坚,也因为他虽然稚气但却威严。在我们天王殿后面的弥勒佛背面,有一尊韦陀菩萨,也就是我所说的韦陀小将。他的顶上一般都会悬匾题额,曰:三洲感应。这韦陀小将,他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 ──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向佛陀丢掷泥沙的人

◎ 证 严佛陀在舍卫国时,有一次与弟子们外出托钵。在途中遇到了一位外道教徒,他一看到佛陀,就开始破口大骂。佛陀却若无其事、面容安详地继续向前走。那位外道教徒看到佛陀被骂还不理会,脸上还带着笑容,心里十

佛教和气四瑞的故事

佛教里流传着一则和气四瑞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羊角鸟、一只山兔、一只猴子,还有一头大象。他们和睦相处,从不吵架,在一起快乐地生活着。有一天,大家讨论道:我们之中谁最年长呢?

佛陀的现实观

◎ 惟 贤(一)出家的原因那么佛陀对于人生是如何看待的呢?佛陀很伟大,他为什么出家?一般人对出家没有正确的认识,根据历史的记载,佛陀出家的原因如下:1.观察人生人生不够滋味,生下来就有生老病死、八苦交

明清民国时期的佛教雕塑

◎ 赖永海明清工艺造像主要是继承宋代城市工艺的传统。明代的工艺造像包括玉石雕刻、牙雕、木雕、竹雕、雕漆等工艺。明清民国工艺造像有一定的延续性,故本小节内容叙述上顾及时代。自明代中期起,江南嘉定、金陵成

藏传佛教的文物宝库

◎ 王家鹏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收藏文物一百多万件,其中与西藏有关的文物就有几万件,是中国内地保存最完好、最丰富的西藏文物宝库。由于皇宫的特殊地位,文物的特殊来源,使

“佛陀”是觉悟者的意思

◎ 一 行雨季后三天,一个名叫须达多的年轻人来访佛陀,礼请佛陀前往憍萨罗说法,讲解醒觉之道。须达多是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住在波斯匿王统治的憍萨罗国都城舍卫城。当地的人都知道须达多是位慷慨的大慈善家,

佛教徒的生活礼仪

◎ 星 云在佛门中,语默动静安详,一切合宜合法,就是礼仪。僧团讲究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用意在培养一个人出众的威仪。昔日马胜比丘以威仪度化舍利弗,成为千古的佳话。因此,树立良好的形象,不但是做人的基本条

佛教正能量

◎ 中 观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而只有健康、积极、乐观的人才带有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情。而人的意念力来自人类自身,来自于人体的能量

小故事三则

小故事三则禅者的祝福 唐朝的龙潭禅师,他少年未出家时很贫穷,靠卖饼为生,无处栖身,所以道悟禅师把寺旁的小屋子借给他住。为了表示谢意,他每天送十个饼给道悟禅师,而道悟总是回赠一个给龙潭,并祝福他说:这

佛学三故事:让夏日清凉且温暖

常常听到人们说被工作和日常的琐事困住,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自在生活,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那种自在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如果你认为自在就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整天吃饱饭没事干,那你就错了。无所事事能让人清闲,

于阗毗摩城瑞像的故事

很早很早以前,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优填王就为他造了许多像。有一身檀木雕成的立像,高有两丈多。头上有光芒,上有华盖,佛穿袈裟,脚登莲花。这是一身释迦牟尼的站立说法像。佛涅槃后,这尊檀雕佛像凌空而飞,从

《世界佛教通史》

◎ 欣 闻《世界佛教通史》是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道儒研究员主编、国内外20多位老中青年佛教研究学者参与撰写,全书历时8年完成,共800多万字,论述了佛教

佛教以孝为本论

孝之为道,其大无外。经天纬地,范圣型贤。先王修之以成至德,如来乘之以证觉道。故儒之孝经云,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佛之戒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是世出世

浅谈佛教中的菩萨

菩萨这个称呼在民间扎根很深,他们慈悲为怀,救苦救难,所以在人们的心目中非常伟大,尤其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普闻十方。可遗憾的是,由于人们不懂佛法,对菩萨并未真正了解。首先,菩萨到底在哪里?一般人都

刘素云:无话可说最好,无话可说是佛陀

靠什么来转变命运?就靠这句阿弥陀佛。命运掌握在谁手里?掌握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里。你千万不要把命运交给别人,你自己一定要掌握这个主动权。那就是说,命运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命运是可以转变的。谁来转变你的命

南怀瑾:浅谈佛教《盂兰盆经》中的孝道思想

当今孝的观念和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了显著的交化,以传统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孝道思想在应对这种社会变化的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考虑佛教中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的积极影响和价值。《盂

荡漾生涯身已老

◎ 黄庭坚荡漾生涯身已老。短蓑箬笠扁舟小。深入水云人不到。吟复笑。一轮明月长相照。谁谓阿师来问道。一桡直与传心要。船子踏翻才是了。波渺渺。长鲸万古无人钓。摘自《渔家傲荡漾生涯身已老》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道宣律祖与五台山和老仙翁的故事◎ 体 喜记载: 唐朝的高僧--南山道宣律祖,是彭祖的后裔,亦是南朝吏部尚书钱申的独生子。宣祖外通诸子百家之说,且内洞佛教戒定慧三学。对于佛所制定的毗尼律法,不仅研究透彻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

佛陀故事:出家证道重归故里 再见妻儿恍如隔世佛陀和净饭大王边走边谈,比丘们整齐的队伍,净饭大王随驾的车马,都跟随在身后。一边是冠盖云集,一边是光头缁衣,这真是世界上少见的行列。佛陀和净饭大王一别就是十

妄语的故事 ——舍利婆国的商人

妄语的故事--舍利婆国的商人在五大劫以前,菩萨是一个诚实的商人,在舍利婆国贩卖装饰品。有时他会和舍利婆国另一个贩卖同样商品的商人同行,而他是一个极贪心的人。有一天,他们一起渡河到热闹的安达葡罗城去做生

李炳南: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

问:佛教有何原因要分宗派?自古以来有分几宗派?(庄庆贤)答:佛法无量,门类繁多,如天有日月风云,似地有山海草木。人无绝世之资,何能遍学遍通,必不得已,故有择类专一之举,如世学之设专科然,于是而宗派出焉

他们,从权贵富豪到伟大的佛教徒

嘎玛仁波切导语:综观佛教历史,从伟大的释迦牟尼佛开始,无数的尊者和大成就者们,在进入佛门前非权即贵,拥有无上的王权和财富。如果世人渴求的一切,能带来究竟的快乐,这些皇亲贵族们根本无需追随佛法,唯有佛法

僧伽——早期的佛教

◎ 于淩波佛陀初转法轮, 五侍者皈依,成为最初的五名比丘,据佛经上说至此三宝齐备,佛教由此诞生。三宝者,佛、法、僧。佛、是释迦牟尼佛陀; 法、是四圣谛; 僧、是五比丘。不过,由五名比丘到初具僧伽规模,

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

中国佛教与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议是我们初次召开的专题会议,可以说现有的研究做的初步工作,今后将会越来越丰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基本上还是处在介绍阶段,谈不上深入的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与佛教,其实放

龟兹佛教的转折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龟兹佛教又进入一个转折时期,小乘佛教再次迅速抬头,大乘佛教则呈现衰弱的状况,并逐渐形成以龟兹为中心的小乘说一切有部,最终形成小乘佛教占据统治地位的局面。 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