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蔡文熙: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
2025-05-12 10:54

从不净观到息念观安那般那法门初探

蔡文熙

一、前言

原始佛教的具体修行法门中,安那般那法(即所谓的息念观)流传至今,仍是一种中庸妥适的修持入手处,显密各教派分别以各种型态,加以吸纳,成为修持佛法的入手法门之一。

本文撰写的目的,系以回归原始佛教的根本经典「杂阿含经」为主,參照「律藏」、南传「相应部」、「瑜伽师地論」等有关经論为旨趣,重塑息念观的原初面貌,并具体指出息念观所欲对治的修行危机,以便作为吾人修行上的增上缘。

诚如「瑜伽师地論」卷二七所言,有五种修习息念观的具体方式,分别为「算數修习」、「悟入诸蕴修习」、「悟入缘起修习」、「悟入圣谛修习」、「十六胜行修习」,其间,最为广泛运用的是「算數修习」,也就是所谓的數息法,目前广泛运用在接引初机的禅坐數息法,或者净土宗的十声阿弥陀佛圣号之方便道,基本上都脱胎自原始佛教的息念观修行法门,为尊重「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以及「律藏」的专门用语,本文一律以「安那般那息念」,來指称息念观的修行法门。

二、不净观的修行危机与安那般那息念观的提出

「安那般那息念」的修行旨趣为何﹖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一五经的简要描述为:

「有比丘修不净观断贪欲,修慈心断瞋恚,修无常想断我慢,修安那般那念断觉想。」简言之,修「安那般那息念」系为断除意識浮动、杂念重的修行人而设立的方便法门,同样的,贪欲心特重者,适宜修持不净观,容易发怒、瞋恨心重者,适合修慈心观,我慢、骄傲心特重者,最好先行修持无常观,俾便去除我执。

「安那般那息念」法门,在原始佛教的发展过程,原本只是对机而设的方便法门,但是,如果我们对比了「律藏」与「杂阿含经」的经文后,便会发现佛陀之所以慎重阐明「安那般那息念」法门的特殊性,是因为当初提出不净观修法时,部份比丘修法失当,僧团内即发生一件不幸的自殺殺人悲剧,佛陀立即提出「安那般那息念」的修法,以取代不净观修法可能带來的危机,并成为比丘律戒中相当严肃的课题。

首先,佛陀当初提出不净观,是为了对治贪欲心重的修行人而设立的方便法门,并大力称赞不净观的功德,诚如「杂阿含经」第七四一经所述:「当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当得大果、大福利。云何修不净观,多修习已,得大果、大福利﹖是比丘不净观俱念觉分,依远離、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亲、依无欲、依灭、向于舍。」不净观原系三十七道品中七觉分的基础工作,颇能获得大的福报,理应广泛推展出去,成为基础佛教的核心修行法门。

不过,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九经的记载,佛陀赞叹不净观修行的功德利益后,有部份的比丘,「极厌惡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药,或绳自绞,找岩自殺,或令余比丘殺」,僧团内部因为修习不净观不当机而引发自殺殺人的悲剧,其间,鹿林梵志子更在魔天的赞叹殺人事件为一令「未度者度,未脱者脱,未稣息者令得稣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的大功德行为,鹿林梵志子遂在此种邪光的趋使下,诱引修息不净观失机者,加以殺害,人數多达六十人之多。

佛陀系在布萨說戒之日,发现比丘急速短少后,察觉不净观修法的危机,便立即提出「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门,取代不净观。

此项僧团内部因为修习不净观发生自殺殺人的悲剧事件,不只「杂阿含经」、南传「相应部」有所记载,「律藏」中更以肃严的态度,加以面对。不論是「五分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等经典,均一致在四波羅夷法的殺戒中,特别举出此项自殺殺人事件,作为比丘戒当中最为严重的戒律之一,因此,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门便为佛教内部主要的基础法门,取代可能引发修行危机的不净观,这也是吾人反观原始佛教修行次第,应该加以注意的歷史事件,防止悲剧的再度上演。

此后佛陀虽未全面禁止不净观法门,然而「安那般那息念」已取代不净观,成为佛教内部修持的法门,同时,「安那般那息念」也含摄了原始佛教卅七道品(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觉、八圣道),成为卅七道品的根本持修工作,诚如「杂阿含经」第八一0经所述:

「何等为一法﹖谓安那般那念,多修习已,能令四念处满足,四念处满足已,七觉分满足,七觉分满足已,明解脱满足。」

三、重建「安那般那息念」的息念法门

「安那般那息念」的息念法门,在原始佛教中既然扮演如此核心的地位,以下将重塑「安那般那息念」的法门面貌,让吾人在修习更有所依据。

首先是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助缘,也就五法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量、初后夜不着睡眠、離诸愦闹空闲林中。

所谓五法助缘,系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一经的记载,本经在巴利文本文从缺,兹将此段经文引述如次:

「有五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为五﹖住于净戒波羅提木又律仪,威仪、行处具定,于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第一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务,是名二法多所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饮食知量,多少得中,不为饮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是名三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初夜、后夜,不着睡眠,精勤思惟,是名四法多所饶益,修安那般那念。

復次,比丘!空闲林中,離诸愦闹,是名五法多种饶益,修习安那般那念。」

检视上述五种助缘修法中,特别点出怖畏细罪,减少欲望但反对断食,精进修行但反对不倒单,空闲林中闭关修行但反对澈底远離人群,可說是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中道助缘条件。

其次,应如何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

不論是「律藏」或「杂阿含经」,均对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出具体的步骤,本文谨以「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中一段最典型的描述,加以說明:「我于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时念入息如实知,出息时念出息如实知;若长,若短;一切身觉出息念如实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实知....乃至灭出息念如实知。」检视有关的经文,我们便可以指出,原始佛教有关「安那般那息念」的修法中,主要的修法精神,在于「如实知」出入息的生灭,出入息的长短、次數、善惡、先出后入还是先入后出,不是主要关切的间焦点。

事实上,当我们如实观照出入息的生灭,便达到安那般那息念修法的旨趣─断觉想,此间虽然还有粗思维住与微细思维住的次第存在,但基本的旨趣与修法精神,仍是「如实知」出入息。

其次,将探讨修习「安那般那息念」与闭关的互动关系。

诚如前面提及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五法助缘中,第八0一经提及「空闲林中,離诸愦闹」,很容易令人聯想修习此项法门是否一样要远離人群,甚至采取严格的闭关手段﹖诚如「杂阿含经」第八0三经中,描述佛陀僧团比丘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一般情形为:

「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着衣持钵,入村乞食,善护其身,守诸根门,善系心住。乞食已,还住处,举衣钵,洗足已,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系念面前,断世贪爱,離欲清净....」

本段经文描述原始僧团作息起居,相当平实中庸,并未刻意强调远離群众,反而指出「依聚落、城邑止住」,也未刻意要求修行的场所,必须如何布置,反而是无所住地「或入林中、闲房、树下,或空露地」,这可說是原始僧团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时的中庸态度。

至于释迦牟尼佛自身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根据「杂阿含经」的记载,佛陀曾采取为期二个月之久的闭关,以精进修习此项法门,俾便从粗思维住提升至微细思维住,证得圣住、天住、梵住、学住、无学住、如來住的境界。

根据「杂阿含经」第八0七经的记载,佛陀为精进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所采用的二个月闭关法则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欲二月坐禅,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萨时。尔时,世尊作是语已,即二月坐禅,无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萨时。」

佛陀在精进修习过程中,只有在饮食与诵戒布萨二种情形下,才与比丘有所接触,为期二个月之久,可說是对有意精进闭关的修行人,提供了较为中庸的闭关之道,避免个人独居长期闭关,忽略戒律的危机。

本文前面曾提及修持「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时,须具备五种助缘─净戒、少事务、饮食知量、初后夜不着睡眠、離诸愦闹空闲林中,这是外部的助缘,若根据「瑜伽师地論」有关「杂阿含经」、「安那般那息念」法门的后设分析,则提出「五种障碍法」,可說是有意修习「安那般那息念」人士,最值得警惕的内部修行危机,经由外部五种助缘与内部五种障碍的对治,使得此项根本修习法门更加圆熟。

诚如「瑜伽师地論」所云:「修习如是入、出息念,尔时应知五障碍法:一者,于其外缘,其心散亂;二者,入出息转,有所艰难;三者,掉举、惡作缠现在前;四者,惛沉、睡眠缠现在前;五者,樂与道俗共相杂住。如是五法,于未得定欲求心定,及得定已倍復增长,当知一切能为障碍。」

「瑜伽师地論」所展现的这五种障碍法,可說是修习「安那般那息念」的具体经验之谈;而本文开头曾提及「瑜伽师地論」主张的五种修习「安那般那息念」法门,更是将「安那般那息念」予以全面性的开展与重构,成为唯識学者以及相关的大乘行人,修持的主要依据。

四、结语

当我们重新检视了「安那般那息念」的原始面貌,再回顾禅宗的數息法,净土宗的持十声佛号,密宗的善惡业观想出入息,可說是「安那般那息念」修法,随着佛教的开展而逐渐衍生出來的方便之道,当我们直接面对「安那般那息念」的原始风貌,便可以帮助我们从自己的根器中,抉择出更适合自己心性的方便法门,不必偏守一隅,坐井观天。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