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陈全忠:《佛说医喻经》译释
2025-05-15 07:35

《佛说医喻经》译释

陈全中

闽南佛学

前言

佛教典籍汇编成丛书的称为《大藏経》,内容广博,包罗万象,含有哲学,文学、医学、逻辑学、历史,语言、艺术,天文,地理,历算、建筑和人体生命科学等方面的论著。其中有部分是涉及论述佛学与医学的著作,如本文所译释的《佛说医喻经》(见《大正藏》第四卷802页);,就是佛陀早期在舍卫国为诸比丘弟子所说的法。是佛陀从医学治病的原则性讲到佛学医治人心的一种譬喻教法,故称《佛说医喻经》。统观全部经文虽仅四百八十七言(包括经题),但从佛陀揭示要成为一名良医,必须在医学上能掌握诊断学(包括病理学)、药物学、治疗学并懂得消减疾病源流等四种纲领性的知识而论,可知佛陀在说法中已提纲挈领地将医学知识,作出了扼要的开示。

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述治病原则,尚未能超越世尊言教的原则范围。而且佛陀于譬喻中所说医治人心的四圣谛法,在目前仍不失其作为治疗人心疾病,与治理社会弊病的法则。由于佛经词简义奥,不易为现代人所理解。因此,笔者认为如能将《佛说医喻经》的经文,用现代白话文翻译和解释,并就经文的义理加以阐述,使佛陀慈悲济世的本怀和医学思想,得以为目前净化人心,治理社会弊病、与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服务,无疑是有官现实意义的。为此,不揣浅陋,撰写此文,聊作抛砖引玉。为便于说明问题,现就原经文的大意予以编纂,作如下的译释与论述。

译释体例说明

本文根据宋代西域来华梵僧施护用华文翻译梵文的《佛说医喻经》为蓝本,将原经文的段落大意,分为总论,各论和结论三篇。并采用以下五项体例进行白话翻译和解释。

1、内容提要,简明扼要提示各篇经文的主要精神,以便于明白其内容大意o

2、经文:将原经文抄录、分别编为三篇,并加用标点符号,藉以说明篇中段落大意。

3、词解:对经文有难懂的名词术语,作简明的解释,其中涉及佛教用词,则根据丁福保编的《佛学大辞典》之条目予以解释,如与医学有关的用词,则按照中医学的观点予以阐明。

4,翻译:用现代通俗易懂的文字,将经文的原意,译成语体文,以便于领会原经文的奥义。

5.解释:应用佛学与中医学的理论,必要时插入现代医学的观点,对原经文的含义进行解释。其中还加入笔者学医用药治病的心得,以及临床经验的举例、藉以发挥经文的义理,而补充翻译时限于以文译文的不足之处。

译者施护简介

施护是宋代译经僧,北印度与填曩国人。世称显教大师。生卒年不详。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与北印度迦湿弥罗国之天息灾三藏同抵汴京(开封),驻锡于太平兴国寺之译经院(官立翻译机关),致力于经典翻译。共译有《大乘庄严宝玉经》四卷,《给孤长者得度因缘经》三卷,《广释菩提心沦》四卷、《大乘二十颂论》一卷、《六十颂如理论》一卷、《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七卷、《守护大干国土经》三卷、《遍照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佛说医喻经》一卷等。凡一一五部二五五卷。(宋高僧传卷三、宋史太宗本纪第四)摘自《佛光大辞典》。

施护法师来华后,受北宋皇帝拜为朝奉大夫(五晶官)试光禄卿的传法大师,并获得赏赐紫色的袈裟,奉朝庭的圣旨,翻译这部《佛说医喻经》。

语译和解释经文

总 论

内容提要:论述四种医疗技术的标准,能全面掌握,可称为医王。

经文:如是我闻,一时,世尊在舍卫国中,与芯刍众俱。是时世尊,告诸芯刍言:汝等当知,如世良医,知病识药,有其四种,若具足者,得名医王。何等为四?一者、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二者,病知所起,随起用药;三者、巳知诸病,治令病出;四者,断除病源,令后不生。

是为四种。

词解:①如是我闻如是者,指经文所述之内容,我闻者,指阿难亲自耳闻之词。因佛经为佛入灭(逝世)后,由佛陀之侍者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意思是指这些经文的内容,是我阿难亲自耳闻佛陀所说的法。

②芯刍即比丘。

③医王一一医中之王。称赞佛譬以医王。《无量义经》说: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生服。《涅槃经》卷五说:成正等觉,为大医王。

翻译:这部经文所讲的内容,是我阿难亲自听到佛陀演说的妙法。在某一个时候,世尊在舍卫国与比丘大众在一起。当时佛陀告诉各位比丘说:你们应当知道,好像世间高明的医生,都晓得诊断病情和识别药物的用法,其中分为四种技术,如果能够全部熟悉掌握应用的,就可以称为医王。但要怎样区别四种技术呢?第一、是能晓得某种病症应当选用某种药物治疗,第二、是能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病因选用对症的药物治疗,第三、是能洞察各种疾病症结的所在,选用适当的药物,把病邪驱逐出人体外,第四、是采取杜绝疾病源流的措施,使病情不会再发生。以上所说的,就是区别四种医疗技术的标准。

解释:以上所述,是佛陀在舍卫国说法时向比丘大众宣说世上良医有四种技术:有的医生是根据病人的症状,处方下药治疗。这种疗法,现代医学上称为对症疗法,仅是一种权宜之计,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处理一般症状单纯而又病.情较轻的有效,但如对症状复杂病情危重的,就无能为力了。又有一种医生是审证求因,然后针对病因,采用药物治疗。这种疗法,现代医学称为原因疗法,即中医学的《内经》所说,治病必求于本》的治本疗法。这是比上述的对症疗法较为高明的技术,故现代化的医院,必先对患者作诸如体温、听诊、透视、心电图、扫描、血液、大小便等一系列的所谓病理检查,然后根据查出的病因,采取根治病因的药物治疗,即所谓治本不治标。另有一种医生是根据上述的病因,及时(早期)利用药物的性能,将病邪驱出体外的疗法,即经文所说的三者巳生诸病,治令病出

的医术。还有一种医生,是能够认识到产生疾病的起因,从而采取杜绝产生疾病源流的措施,如现代医学所称的各种预防注射,即所谓免疫治疗的医术。如能够全部掌握上述的四种医术的医生,就可认为其医术水平,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可堪称为医王。

各 论

内容提要,阐明四种医疗技术的主要内容。

经文:云何名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

谓先识知如是病相,以如是药,应可治疗,令得安乐。

词解:病相疾病的症状。

翻译,怎样认识某种病症并知道应用某种药物治序?这就是说,首先要能够鉴别和知道像这种病症,选用某种药物医疗,应该是可以治愈的,使病人获得平安快乐。

解释:此段经文是佛陀为深入解释上篇经文而说的法,他提纲挈领地说明四种知病识药的主要内容。

佛陀首先指出医生应具备懂得某些疾病的症状与晓得采用那些药物可以治愈这些病症的技术。笔者认为这就包括医生必须具备药物学和治疗学的基本知识。

例如应用川芎可治血虚的头痛。天麻能疗因风所致的头眩。犀角能解除心热。羚羊可清泄肺肝风邪。杜仲能治虚症的腰骨酸痛。桂枝可疗胃寒和风湿臂痛。薏米能理脚气而除风湿。人参为大补元气虚弱之上品。当归是补血虚的要药,又为妇女调经、安胎和产后调理诸症必需之品。决明子又能明目而清头风,可治目眩而止眼泪,又能缓下而治便秘。杏仁,苏子治咳嗽,且能润肠通便。干姜、细辛,五味子合用,为治寒症咳嗽的要药。陈皮、半夏合用,有理气降逆,燥湿除痰健胃。厚朴擅治腹胀满。枳实宽中。下气而消痞满。大黄为清除胃肠实邪秘结之良药,虚症忌用。

牛膝有化瘀下行,降血压而治头痛之功效,经酒制则补腰膝。银花芳香提神,清热解毒。连翘清热而散结。薄荷辛凉散肺肝之风热。射干治咽痛而消痈毒。牛蒡疗风热之头痛。荆芥辛温驱风解表。紫苏下气散寒。甘草补脾胃、解百毒而调和诸药。茯苓能降水气之冲逆,纳气归肾,利小便而不伤正气。山药(淮山)健脾开胃,且能调理肺虚。热地滋阴补肾而降虚火,酸枣仁宁心安神而治虚烦不眠。山茱萸能滋阴而助阳,为养血、涩精、秘气,敛汗而温补肝肾之晶。白术健脾胃,消痰饮而止泄泻。白芍平肝缓急,解除痉挛而止腹痛。附子能追回散失的元阳,为回阳急救要药,有强心镇痛功效。肉桂辛热芳香健胃,能引火归元,以调理命门虚火上炎之症。丹参入心,能活血祛瘀,为调治心肌供血不足的主药。黄芪为补气圣药,阳气下陷诸症(现代医学所称的各种内脏器官下垂的病症),皆赖以升举,有强心、健脾胃、益气力、排脓生肌,利小便的功效。以上仅略举一些比较常用药物,对治某些病症的概况,藉以发挥佛陀开示识知某病、应用某药之妙法的义理。读者如

要详细知道某药能治某病症,可参考《药性赋》及《四百味药性》,或欲了解某种方剂治疗某些疾病,可自阅《汤头歌诀)或《医方集解》等书,这里不再赘述。

经文:云何名病所起,随起用药。谓知其病,或从风起,或从癀起,或从痰起或从瘾起,或从骨节起,或积实所起。知如是等病所起处,随用药治,令得安乐。

词解:①风起指疾病由风邪引起,有外感风邪(即所谓伤风感冒)和内脏中风(脑血管意外的症侯,包括脑溢血症)的两大类症候群。

②癀起指外科病红,肿,热,痛的症候,是由感染细菌引起发炎(发癀)的。

③痰起痰是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或致病因素,痰起是指疾病由痰引起而言。

④癊起瘾:音印。义:心病。见《康熙字典》瘾起,即指疾病由于风热之痰壅塞心脏引起的。因《佛说大孔雀咒王经》有风热痰瘾之句。

⑤积实积是指脏腑积聚,实是指邪气充盛,即邪气积聚于脏腑之谓。

翻译:怎么说?知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并针对病因治疗。这就是说。知道患者的病因:有的从风邪引起的,有的由发炎所致的,有的因痰饮流注阻塞脉络发生的,有的因风热之痰壅塞心脏引起的,有的因骨节有问题产生的,有的因脏腑积聚实邪所致的。知道是由这几种病因所诱发的病症,随即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使患者得到平安快乐。

解释:这段是佛陀论述根据症侯群审知病因,并针对病因撰药处方治疗.这种对治病因疗法,较上述对症疗法为优。如同一发热症状,可为各种传染病所共有的现象,而同一病因亦可产生多种疾病,形成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错综复杂病症,这就需要较为高明的医生来加以鉴别诊断,查明病因。故佛陀为此特举例开示,疾病可由种种不同原因引起的。例如有的是由风邪引起的,但这又当辨明是外感风邪或由内热生风。前者治宜选用桂枝、桑枝,荆芥、防风、薄荷、牛蒡等发散风邪药品配方,后者则当采取清热熄风之剂为治,如大、小定风珠方(处方俱见《温病条辨》)。又如由于感染邪气(细菌或病毒)发癀的,则又当采用消炎解毒退癀的药物治疗,对初起尚未化脓的,可内服神授卫生汤、外敷如意金黄散(方剂俱见《外科正宗》)治疗。如果是由痰饮引起的,应当酌情分别采用二陈汤、 小青龙汤、礞石滚痰丸(方剂俱见《汤头歌诀》)给以对症治疗。如果疾病是由于风热之痰壅塞心脏,引起痰涎壅盛,心识昏迷、高热不退、甚或谵语等症状,应当采用安宫牛黄丸给予治疗。如从骨节发生的毛病,系阴寒入骨之疾,宜用五积散加红花,牛膝发汗散寒,或用万灵丹发汗亦可(方剂俱见《外科正宗》)。如由于膝盖骨膜受伤发炎积水肿痛,可用单味白芷研为细散,搅鸡蛋白涂患处,一天换药两次(笔者经验方)。如病由体内脏腑积聚实邪引起的,宜根据病情轻重,分别选用大,小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方剂俱见{伤寒论》)泻下实邪。以上所述,是遵照佛陀提示致病因素的内含,举例予以发挥,藉以阐明其馀蕴。

经文:云何名为:巳生诸病,治令病出。谓知其病应从眼出,或于鼻中别别治疗而出,或烟薰、水灌鼻而出,或从鼻窍引气而出,或吐泻出,或于遍身攻汗而出,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知如是等病可出处,善用药治,令得安乐。

词解:①治令病出一一采用适应病情的药物治疗,将病邪通过排泄器官驱除出体外。

②烟薰燃点某些药品(先卷成香烟状)给病人鼻嗅,而吸其药气的一种疗法。

③水灌一指用药水灌鼻的一种疗法。

④鼻窍引气用药散喷入病人的鼻窍,以刺激其嗅觉器官兴奋, 而作打喷嚏,使病邪从打喷嚏的气体中引出人体外的一种疗法。

⑤吐泻出一指用药物催吐或用药物泻下,而把病邪从胃中吐出或从肠道排出体外的疗法。

⑥遍身攻汗而出二一使用发汗性能的药物治疗,使病邪通过周身的汗腺排出体外,又有使恩者进入药物蒸气室或燃烧药物取暖的温室中,迫使患者周身出汗,而使病邪随汗液排出体外。

⑦身分上下指分别患者的身体是上部水肿,或下肢水肿而言。

⑧随应而出针对身分上下而言,如患者是腰部以上肿的,应当用发汗药,使病邪随汗而出,如若病人是从腰部以下水肿的,则应当采用利尿剂,使病邪从小便排出体夕卜。

翻译:怎样才能把已经发生的各种疾病用药物把病邪驱逐出体外。这就是说,知道患者所染之病邪应从眼部排泄出去,有的从鼻部分别使用各种疗法,如用药品制成香烟状点燃薰鼻,有的用药水灌鼻,有的用药散喷入鼻窍等疗法,以便从鼻孔引出邪气,有的使别具有催吐,有的泻下性能的药物治疗,以排出病邪,有的应用发汗剂,把病邪从全身的汗腺排泄出去,有的根据患者身体上,下部水肿情况,分别应用发汗或利尿的药物治疗,使病邪随汗液或小便排出体外。了解这些可把病邪排泄出去的途径,妥善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使病人得到平安快乐。

解释:这段是论述佛陀提示用药驱邪外出之途径的各种疗法。如患眼热病的,用黄连捣碎浸人乳取汁滴眼,外用菊花煎汤薰洗患眼有良效。这是说明佛陀所说谓知其病,应从眼出之法的例子。又如患鼻、息肉、慢性鼻窦炎的,可用苍耳子、茎叶、辛夷花、石胡荽各3克,薄荷2克,冰片0.5克,先将前四味共捣研极细散(晒乾,忌用火烘),后加入冰片研匀,磁瓶收贮,勿泄气。用时取药散少许吹入鼻腔,一日三,四次,一般连用三日可见效(方见《福建常用草药》经笔者临床实验有效)。又患头痛症,可用生萝卜汁一蚬壳,令患者仰头,将药汁灌鼻,左痛灌右,右痛灌左,俱痛并灌之,其效如神。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一书中,引述王安石患头痛曾用本法治愈。又法:用蓖麻子一粒捣碎,同枣肉些许共捣匀,丸如黄豆大,外用丝绵裹之,纳入鼻孔,,少顷,必有清涕流出,即将丸药取出,头痛即愈,永不再发(方见《串雅外编》)。

又如突然昏厥,不省人事,牙关紧闭的。

可用皂角、细辛各等分,研为极细散,方名通关散(方见《汤头歌诀》)。用时取少许吹鼻取嚏,功能通关开窍。以上所述,是阐明佛陀所说或从鼻中别别治疗而出

的方法。又如患者腹胀痛欲泻下大便为爽快的,即当用药助其泻下大便,热症宜用大,小承气汤,或调胃承气汤,寒症宜用三物备急丸(处方俱见《金匮要略》)。

上面所述,就是佛陀开示或吐,泻出的治疗方法。又有病邪在体表,欲从汗腺透出的则应当采用发汗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皆仲景方),把病邪从汗腺排泄出去。

这就是佛陀所说或于偏身攻汗而出治法之举例。又如水肿病有从腰以上肿的,可用越婢汤发汗治疗,使水气从汗腺排出体外而愈,如从腰以下水肿的,可酌情选用防巳黄芪汤,或肾气丸(这三方皆仲景方),予以补气利尿,使病邪;从小便而出。这就是佛陀所开示的乃至身分上下,随应而出之治疗方法例子。

以上所述,是说明医生应该知道把病邪驱出体外的途径,顺从病人之所欲,适应病机之趋向、选用相应的药方治疗,因势利导,排除病邪于体外,而病可愈矣!

经文:云何名为断除病源,令后不生。谓识知病源,如是相状,应如是除,当勤勇力现前作事,而善断除,即使其病后永不生,令得安乐。

如是等名为四种知病识药。

词解:相状一指疾病的症状。

翻译:怎样才能知道杜绝产生疾病的源流,使疾病今后不会再发生。这就是说,知道了疾病发生的源流,好像这样症侯群,应该怎样根除,就应当勤奋勇敢大力根据现实做好根除病源的工作,才能使病愈后永远不会再发生,使病人得到平安决乐。

以上四段经文所述,就是名为知病识药的纲领性内容。

解释;这段是论述高明的医生不但要会治病,而且还应该能见病知源,并应熟悉如何消除病源的根治方法。例如种牛痘可杜绝天花病的发生,注射白喉类毒素可免除白喉病的流行。其他如了解到生命在于运动之理,经常锻练气功、太极拳等动、静结合体育运动,可使身体处于健康状态,免除疾病的发生。这些都与佛陀宜说:如是相状,应如是除,当勤勇力现前作事,而善断除,即使其病后永不生之法的含义相符。于此可见佛陀也具有预防保健的医学思想。

以上是就佛陀提示:四种知病识药。的含义进行解释。

结 论

内容提要:开示四圣谛法是医治众生诸苦永灭的无上法药。作为医药譬喻的结论。

经文: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出现世间,宣说四种无上法药,何等为四?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如是四谛,佛如实知,为众生说,而令断除生法,苦本生法断故,而老、病。

死、忧,悲、苦恼,诸苦永灭。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为是利故,宣说如是无上法药,令诸众生得离诸苦。诸芯刍,又如转轮圣王,四兵具足,故得如意自在。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佛说此经巳,诸苾刍众,欢喜信受。

词解:①如来如来是佛教术语,梵语曰多陀阿伽陀,译言如来,佛十号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从因来果而成正觉之故,名为如来,是真身如来也。又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之故,谓之如来,是应身如来也。又如诸佛而来,故名如来。

②应供如来十号之一,梵语阿罗诃,译日应供。断一切之恶,应受人天之供养者。

③正等正觉旧称三藐三菩提,新译为正等正觉。与正等觉同义,称诸佛无上之正智而曰正等觉。其智无邪曰正,无偏曰等。觉者,觉知诸法之智也。

④法药妙法能医众生之诸苦,故名药。

⑤四谛又称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的真理也。《涅槃经》说: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

⑥转轮圣王略称转轮王,又曰轮王。梵曰:斫迦罗代棘底曷罗阉,又作遮迦越罗,转轮圣王、转轮圣帝,转轮王、轮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时,由天感得轮宝,转其轮宝,而降服四方,故曰转轮王。

⑦四兵象兵,马兵,车兵、步兵等四种兵,合称为四兵。

翻译:世尊是已经断一切恶,而应受人类和诸天神供养的觉者,他具有无比圆满而无邪见与偏见的智慧,也是好像以上所说具备四种医术的医王。他降生在世间,宣讲四种没有人发现的能医众生之众苦的微妙法药。哪四种法药呢?这是指佛陀宣说人们身心遭受着八种痛苦的真理,搜集贪、瞠,痴及造诸恶业是受苦原因的真理;寂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的真理,指示世人修持走向寂灭道

路的真理。这就是苦,集、灭、道的四种真理。这是佛陀根据他实际所能知道的真理,为众生宣说断除轮回出生死苦的妙法。苦的根本轮回生死的情况断除了,而所有老迈无能、病魔缠身、垂死挣扎、忧悲,烦恼

各种痛苦情况永远消灭。世尊是应受人类和天神供养的医王,他能分别病相,晓得药性,随症用药,给患者治疗。他为了众生利益的缘故,宣讲这些没有人发现的微妙法药,使众生脱离生,老,病,死各种痛苦的境界。诸位比丘:这好像转轮圣王,他的象兵、马兵、车兵、步兵都很充足,所以得到如意自在。佛陀是应受人天供养的圣者,具有四种医疗技术的大医王,也好像转论圣王同样地如意自在。佛陀宣讲了这部经之后,诸位比丘欢喜信受奉持。

解释:本篇经文是阐术佛陀为教化众生脱离生死轮回苦海而说的四种微妙法药。即所谓应病与药的譬喻教法,这好比医生为应付疾病所需的药物而为患者派药处方治病的道理一样。因佛陀是分别对象说法的,例如:对世俗人讲十八界法,对声闻学者讲四圣谛法,对缘觉学者讲十二因缘法,对菩萨学者讲六波罗密法。

四谛一词,是佛教的名数,是苦谛,集谛,灭谛,道谛的总称,是圣人所证见的真理。四谛是佛陀开示声闻乘之教法的核心思想。掘佛教史载,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首先到彼罗奈国的鹿野苑,为桥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法,而使这五人闻法后即现比丘相证阿罗汉果。从此佛(释迦牟尼佛)、法(四圣谛法),僧(桥陈如等五比丘)等三宝具备的佛教团体正式建立。

四圣谛的内容:一、苦谛说明人生有生、老、病,死四种痛苦,加上心理上的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识盛苦,合称八苦。二、集谛说明人生的痛苦是由贪,瞠,痴等烦恼为因,集起造作种种不善之业,招受种种苦果。

故集是苦的因。三、灭谛指通过依照佛陀的教法,修行八正道。

便可断灭烦恼,获得无生(解脱生死轮回)圣果的真理。四、道谛道的含义即道路方法,谛即真理之意。指佛教提倡修行证道的方法,是圣人证见的真理。若就其广义说,包括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支和八正道,合称为三十七道晶。但其中尤以八正道为主要。若概括言之,即戒、定,慧三无漏学;八正道中的正见、正思维属于慧学,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学,正念、正定属于慧学,而正精进则通用于三无漏学。

四谛法的因果律,应称为集、苦、道、灭。但佛陀为什么宣说苦、集,灭、道。呢?这是因众生普遍厌苦喜乐,其果报易见,而因难明,为方便教化,故先阐明人生的苦果令其厌离,然后指出苦的原因,使其集思加以断除苦因。而又根据众生喜乐的心理,预先告知涅槃之乐的妙果,使其欣慕,再示以获得涅槃之修行方法,使其慕灭修道。这是佛陀为随顺众生根性而立。先果后因的教!法,故说苦、集、灭、道,并以四圣谛法,作为医药譬喻教法的结论。

结 语

综上所述,从佛陀阐明世上良医知病识药之四种技术情况的主要内容而论,不但纲举目张,而且内容丰富多采,由浅入深系统性地论述。其所提示原则,既含有对症疗法,又有原因疗法,而且还谈到如何适应病机趋向排除病邪于体外的疗法,以及杜绝病源不使发生的预防医学理论。

据此,可见世尊对医学治病的常识,也是有深湛的认识。尤其是把医学治疗人法作身疾病的方法,与佛学医治人心的微妙方法作为譬喻的教法,更是一个极其可贵的无上妙法。从这部《佛说医喻经》,可以说明佛学与医学是有其共通性的。对此,笔者认为佛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其中蕴藏着不少治病济人的科学资料,有待于佛教学者和具有佛学知识的医生一起深入发掘研究。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