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韩国良:释道安佛学思想管窥
2025-05-15 11:57

释道安佛学思想管窥

韩国良

释道安的佛学理论是在魏晋玄学这一大的文化背景下创立的,据有关文献不难看出他对魏晋玄学的接纳不但不是被动的,而且还是非常积极的。其《鼻奈耶序》云:以斯邦人庄、老教行,与《方等经》兼忘相似,故因风易行也。[1]斯邦即中土。庄、老教即魏晋玄学。足见释道安对佛教在当时的流行原因十分清楚。有的学者根据《高僧传释僧先传》的记载:安曰:先旧格义,于理多违。[2]便谓释道安对格义,也即用中国哲学的名词、概念和范畴来诠释印度佛教的作法是反对的,孰不知释道安反对的只是机械比附的旧格义,对那种巧妙利用中国哲学以帮助理解佛经奥义的新格义,他仍是十分支持的。《高僧传慧远传》:(远)年二十四,便就讲说,往复移时,弥增疑昧。远乃引《庄子》义为连类,于惑者晓然。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3]《庄子》义并非《庄子》本义,也应当是魏晋玄学中的庄学新义。释道安对当时流行的格义之法态度如何,由此我们不难得知。

一、释道安的本体论思想与魏晋玄学

众所周知,释道安的佛学思想是以本无论著称的,不过具体来说它又包括本体论和禅数学两个方面。虽然有关释道安的佛学文献材料有很多已经散佚,但据现有的材料我们仍可看出,无论是他的本体论思想,还是禅数学思想,都与魏晋玄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首先来看他的本体论。《名僧传抄昙济传》载昙济《七宗论》述释道安本无宗云:

第一本无主宗,曰:如来兴世,以本无弘教,故《方等》深经,皆备明五阴本无,本无之论,由来尚矣。何者?夫冥造之前,廓然而已,至于元气陶化,则群象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故谓本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4]。

本无主宗即释道安的本无宗,所以称主宗,盖对另一位佛界精英竺法深的本无异宗而言。主一作立,然从文意看作主显然于义为长。由这则材料可以看出道安佛学与印传佛教颇有不同。因为:

(一)按照印度佛教的传统说法,世界乃是以风、火、地、水四大为基质建构起来的,释道安这里用中国传统的元气论解释世界的起源,这与当时流行的以华释夷的格义学风显然相关联。其实以中国传统的元气论解释世界的起源,这一做法早在道安之前就已经有了。康僧会所编译的《六度集经明度无极章》之《察微王经》载有这样一段话:元气强者为地,软者为水,暖者为火,动者为风。四者和焉,识神生焉。[5]将元气置于四大之前,这显然是为适应本土文化而对外来文化所作的积极改造。现在还不能确定这段话是否就为康僧会所造,也许它的产生时间更早。若真是这样,则更见我国学人在宇宙万物的生成问题上,很早就已开始对佛教的四大成物说进行改造了。不过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尽管释道安并非第一个将气化论引入佛教,但他取得的进步也是显而易见的。具体来说,这一进步就是连风、火、地、水四大这些中间环节也不要,干脆直接把天地群象的化生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论基础上。如此,就可进一步消除国人对外来文化的隔膜,使印传佛教与中国文化得到更全面的交融。我们知道,印度佛教虽然深奥复杂,但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因缘和合,若从这个角度看,其实讲四大成物与讲元气成物,在本质上并无不同。释道安之所以敢抛弃四大而只论元气,原是以对佛教本质的清醒认识为前提的。当然,释道安在别的地方也讲四大,而且也同样把它们看作构成万物最原初的基质,但从现有材料看,那都是在为汉译佛经作注释或作序跋的时候,在这种场合,他自然要受所译经典的制约。如果我们因此就否认他在元气生物论上所做的努力,那显然是不妥当的。

释道安对元气生物说的化用,与魏晋玄学对这一思想的传布是分不开的。我们知道,魏晋玄学虽然分为贵无、自然、独化三派,它们分别以王弼、嵇康、郭象为代表,但是如果从生成论的角度加以考察,则前二者显然是更接近的。因为他们都认为在万有之前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天地万物均是由此化生的。虽然王弼在解说《老子》时,因为受《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6]的影响,仍然把这个实体描述成一个混成之物,如《老子指略》云:故其为物也则混成,为象也则无形故能为品物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经。[7]又,十四章注曰:欲言无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不可得而定也。[8]但是显而易见和老子一样,王弼所理解的这个混成之物也同样带有气的特征。正因如此,所以在有的时候王弼干脆就把它当气看待,如四十二章注曰:万物之生,吾知其主,虽有万形,冲气一焉。[9]对此即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至于嵇康讲的就更明白了,如其《太师箴》曰: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10]又《明胆论》曰: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11]等等,可以说与释道安元气陶化,则群象禀形的说法简直如出一辙。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释道安气化论思想的形成显然是受到了嵇王玄学生成论思想的影响的。

(二)印传佛教所说的空是从因缘和合的角度讲的,万物由缘,没有自性,所以为空,也就是说它与万物乃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并不存在时间的先后,而释道安这里说: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这显然也是与印传佛教不相应的。可是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同样是释道安为便于本土国民接受佛教文化而特意设定的。虽然嵇康明确提出气化论的观点,王弼的宇宙生成论也明显带有气化论的性质,但二家由此出发皆未形成对万物的否定,这对主张万法皆空的佛家来说显然是不能接受的。为了确保佛教我空、色空、法空的思想特色,所以释道安不得已才又引入郭象的独化论学说作补充。郭象的独化论是对嵇王自然论、贵无论的否定,也即他否定万有之后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认为万有是自古以存,自运独化的。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庄子注》中。在郭象看来,庄子所说的无也即什么也没有,万物都是各依自己的性分冥然自化的。其《齐物论》注说: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有之未生,又不能为生。然则生生者谁哉?块然而自生耳。自生耳,非我生也。我既不能生物,物亦不能生我,则我自然矣。[12]对此展示的是很清楚的。那么,何为自然呢?他在《知北游》注中说:自然,即物之自尔耳。[13]若与释道安所说的元气陶化,则群象禀形,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加以对照,则不难发现二者也同样是契若合符的。据此以断,则释道安本无论学说的形成与郭象的独化论在思想上的联系也同样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与嵇、王的自然论、贵无论一样,郭象的独化论也同样没有导致对万物的否定,其所以强调独化,目的乃在肯定万物各有性分,认为万物尽管千差万别,但是只要各得其性,各适其分,就均可视作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彼此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其《逍遥游》注曰: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间矣,其于适性一也。[14]又云: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15]对此论述的可谓尤为明确。这种认识与佛教否定万物各有自性,认为一切色法皆空寂不实的观念显然也是不相容的。然而正是这种不相容,却再次显示了释道安的高明与睿智。

因为按照释道安的解释,万物虽由元气陶化而生,然在陶化之前,却廓然无物,只有一气,万物都是由此一气生成的。所谓自然自尔,也就是说它没有自性,仅仅是一种机械的拼聚,偶然的巧合,也正因如此,所以释道安才将万物的陶化称为冥造。所谓冥造也就是一种不自觉的无目的完全冥寂的生化状态罢了。这种生化状态完全是机械的、偶然的、变动的,没有固定结果,也没有明确方向的,一言以蔽之,也即是说它是完全没有自性可言的。陶化万物的元气,仅是为万物提供了得以化生的因缘条件。缘来即生,缘散即空。至于何物先生、何物后生,何物会生、何物不会生,此地生何物、彼地生何物,此时生何物、彼地生何物,所有这一切都是不能预设,难以意料,无轨可寻的。所以如此,最根本的原因就在在万物化生的背后,除了为它提供因缘的元气以外,就根本没有一个能够主宰它或者给予它自主力的本体存在。如果非要为它寻找一个本体,那这个本体就只能是一个无。释道安所以说:形虽资化,权化之本,则出于自然,自然自尔,岂有造之者哉?由此而言,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其中的蕴意正在这里。

足见在释道安看来,万物虽然皆无自性,但却并非生于空无所有的虚豁,此豁之中是有元气在的。释道安说冥造之前,廓然而已,意思只是说在元化之前也即元气造物之前廓然无物,别无本体,并非是说连充当因缘的元气也没有。如果真连元气也没有,那大千世界也就无从呈现了。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可谓正是由此而发。我们知道,郭象把无看作什么也没有,并以此为据否定王弼无能生有的观点,这本来就是对王弼贵无论的曲解。释道安这里之所以要特别强调元气的存在,而不像郭象那样认为除了空无所有的无外,什么也没有,原因就在如果真像郭氏所说的话,那佛家以因缘和合为基础的万法皆空思想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

总之,释道安在实现中印文化的交融上,手法的确是很高明的。他虽然继承了嵇、王元气化物的观念,但却并没有得出空幻不实的结论;虽然接纳了郭象自然自尔,别无主宰,也即别无本体的思想,但却并没有推出物任其性、各当其分的认识;相反,还导致了对万物自性的否定,演绎出了万物随缘,诸法性空的般若性空理论。释道安的学生释僧叡在其《大品经序》中评价乃师的思想时说:亡师安和上,凿荒涂以开辙,标玄指于性空,落乖踪而直达,殆不以谬文为阂也,亹亹之功,思过其半,迈之远矣。[16]应该说对释道安本无论佛学的本质评述的是相当准确的。也就是说尽管释道安借用的是魏晋玄学的名词、概念和术语,尽管他的佛学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魏晋玄学三大流派综合利用及整体借鉴的基础上,但他在本质精神上于佛教理论却并不相违。在处理外来文化时,在不扭曲其本质精神的前提下,却能将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降到最低,这样的明智做法显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释道安的禅数思想与魏晋玄学

释道安的禅数思想以他的本体论思想为基础,弄清了他的本体论思想,再来探讨他的禅数思想就简捷多了。释道安的禅数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崇本息末,这一说法也同样是由魏晋玄学借用来的。

在魏晋玄学中最早从本、末角度考虑问题,并直接提出崇本息末说法的是王弼,他的这一看法也是以他的本体论思想为基础的。如上所述,王弼是将宇宙本体当作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看的,认为这个实体因为无形无名,没有任何限制,所以才能成为万物之宗。由这一思想出发,王弼主张在社会管理上也应遵循清净无欲、无所尊尚的原则,反对提倡仁义礼法,认为只有如此,才能避免人心的诈伪、情性的背离。其《老子指略》云:夫敦朴之德不著,而名行之美显尚,则修其所尚而望其誉,修其所道而冀其利。望誉冀利以勤其行,名愈美而诚愈外,利弥重而心弥竞。父子兄弟,怀情失直,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盖显名行之所招也。[17]敦朴之德即清净无欲,无所尊尚的精神状态,名行之美即仁义礼法等各种道德行为规范。前者由于与宇宙本体也即与道相合,所以被王弼称之为本;后者由于与宇宙本体也即与道相背,所以被王弼称之为末。《老子》五十七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王弼注曰:上之所欲,民从之速也。我之所欲唯无欲,而民亦无欲而自朴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18]可以说把崇本息末的内涵揭示得是非常清楚的。

那么,崇本息末目的何在呢?由王弼的论述不难看出,他显然是想改变父子兄弟,怀情失直,孝不任诚,慈不任实 这一情性背离的诈伪局面。也正因如此,所以王弼才特又提出性其情的原则以救其弊。在《论语释疑》及《周易注》中王弼曾两度谈到性其情: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荡失真,此是情之邪也。情近性者,何妨是有欲?[19]不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其)情也。[20]所谓性其情,也就是要让人的情感本性化,确保人的情感从本性中流出。王弼所以一再强调崇本息末,其目的正是要人的情感不为物累,应物而化,摆脱长期流荡失真的局限,重新回到它的本然状态。

王弼之后,自然论的代表嵇康、阮籍对当时社会背本趋末、情性背离的世俗之风也很痛心,遗憾的是他们并未使用本、末术语对此加以论析。能够运用本、末术语对崇本息末再予强调的是西晋的郭象,他的观念与王弼可谓是颇为相似的。其《庄子则阳》注云:夫物之形性何为而失哉?皆由人君挠之以至斯患耳![21]《在宥》注云:在上者不能无为,上之所为而民皆赴之,故有诱慕好欲而民性淫矣。[22]《大宗师》注云: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好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23]《马蹄》注云:变朴为华,弃本崇末,于其天素,有残废矣,世虽贵之,非其贵也。[24]由以上所列不难看出,郭象所以反对人君的造作也同样是要人回到他的本然状态。尽管他并没直接提出崇本息末的说法,但他既然批评弃本崇末,则足见他对崇本息末也应当是肯定的。虽然由于本体论思想的不同,王弼所说的本是无偏尚,郭象所说的本是无作为,王弼所说的性是人所共,郭象所说的性是人相异,也就是说在郭象看来各人的禀性和社会角色都是先天确定的: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25]但两相比较,二者都认为崇本息末的最后目的乃在与本性相合,在这一点上他们则是毫无不同的。

那么人的心境究竟具备了怎样的特征才算达到了崇本息末,才算依照本性行事呢?对于这个问题王弼说应该动静屈伸,唯变所适[26],机发后应,事形乃视[27],应物而无累于物[28],又说绝愚之人,心无所别析,意无所美恶,犹然其情不可睹,我颓然若此也[29],又云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30],嵇康说应该任心无穷,不议于善而后正也;显情无措,不论于是而后为也。[31],苟计而后动,则非自然之应也[32]。但是相比而言,二人都无郭象独化于玄冥之境讲的明确。所谓玄冥之境,也就是一种无所思虑,忘记是非,无所知求的心理状态,用郭氏的话说也就是无心玄应,唯感之从,泛乎若不系之舟,东西之非己[33]、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施心于其间[34]。可见真正的崇本息末并不是首先放一个本、末标准在心里,然后去崇去息,它所强调的实乃一种无所别析、唯感之从的精神状态。

明确了崇本息末在魏晋玄学中的意义,接下来再看本无宗佛学对它的运用。和王、郭一样,释道安也同样是在他的本体论思想的基础上来使用这一概念的。如上所言,释道安认为:无在元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在万物化生之前并不存在一个主宰万物生灭的本体,天地万物均由因缘和合而成,它们没有自性,随缘生灭,是根本不足依恃的。所以以此为基础,释道安也认为空无为本,万有为末,并进而提出了崇本息末的原则。《名僧传抄昙济传》载昙济《七宗论》述释道安本无论云:夫人之所滞,滞在末有,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35]对此论述的可谓十分明确。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崇本息末、宅心本无呢?释道安的禅数之学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明显可以划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由于释道安受安世高的小乘禅影响较大,主要强调的是灭有去累,但是由于他已用万法皆空的般若思想对安世高的小乘禅作了改造,所以较安氏禅也有很大不同。其《大十二门经序》云:

夫淫息在乎解色,不系防闲也;有绝存乎解形,不系念空也。色解则冶容不能转,形解则无色不能滞。何者?执古以御有,心妙以了色,虽群居犹刍灵,泥洹犹如幻,岂多制形而重无色哉?是故圣人以四禅防淫,淫无遗焉;以四空灭有,有无现焉。淫有之息,要在明乎万形之未始有,百化犹逆旅也。[36]

在这里防闲与念空乃系互文,所谓防闲即防止闲邪之念的出现,所谓念空即使念不离空,杜绝对形、色世界的观想。盖在释道安看来,摆脱冶容、无色侵扰的最好办法并不在躲避形、色,防止邪念,而在于从根本上认识这些形、色的虚幻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息淫绝有,行禅入定,御有、了色,再不受形、色世界的负累。

可见释道安的禅数之学,在处理有关禅的问题时特别强调对空的觉识,认为只有懂得了万法性空的道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入定的问题。这一思想在他的《十二门经序》中表现的也同样很明确:

定有三义焉:禅也,等也,空也。用疗三毒,绸缪重病,婴斯幽厄,其日深矣。贪囹恚圄,痴城至固。世人游此犹春登台,甘处欣欣如居华殿,嬉乐自娱蔑知为苦,尝酸速祸困惫五道。夫唯正觉,乃识其谬耳。[37]

万物虽众,其性皆空,无有差别,所以称等。可见定虽三义,但由于等义乃由空义化出,所以实只禅、空二义。这也就是说对贪恚痴三毒,仅仅依靠修禅是不能消除的,只有在万法皆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禅修,才能真正进入定的境界。夫唯正觉,乃识其谬耳,所谓正觉正是指觉识万物皆空的道理而言的。又《阴持入经序》云:阴入之弊,人莫知苦,是故先圣照以止观。阴结日损,成泥洹品。自非知机,其孰能与于此乎?[38]止即禅静,观即观空,也就是观想万物的空幻不实。可见释道安这里强调的还是禅、空(慧)双修。自非知机,其孰能与于此乎,所谓知机,与上文的正觉意思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说释道安的禅数之学在第一阶段因受安世高小乘禅的影响,对灭有去累还比较强调的话,那么在第二阶段因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他则主要倡导的是有无两忘。其《道行经序》云:

大哉智度,万圣资通,咸宗以成也。地含日照,无法不周,不恃不处,累彼有名。既外有名,亦病无形,两忘玄漠,块然无主,此智之纪也。何者?执道御有,卑高有差,此有为之域耳。非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也。据真如,游法性,冥然无名者,智度之奥室也。要斯法也,与进度齐轸,逍遥俱游,千行万定,莫不以成。[39]

所谓有名即肯定色法为实有,所谓无形即以色法为虚空。但释道安说既外有名,亦病无形,并不意味着他已认识到了大乘中观学派所宣扬的即有即无,有无一体的道理,他要表达的真正意义是:对于一切色法,只看到它的空无是不够的,而且连它的空无也要忘记,进入全然无想的状态。这也就是说执道御有,卑高有差,这还是在力图以空灭有,使有的负累一点点消除,两忘玄漠,块然无主、冥然无名,这才算真正进入了寂然无想的涅槃境界。其《合放光光赞略解序》云:法身者,一也,常净也。有无均净,未始有名。故于戒则无戒无犯,在定则无定无乱,处智则无智无愚。泯尔都忘,二三尽息,皎然不缁,故曰净也。[40]讲的也同是这个意思。因为戒的目的是为了无犯,定的目的是为了无乱,有无均净,泯尔都忘,二三尽息,也即连色法的有无全都忘记(灭净)了,既摆脱了有,也摆脱了无,完全进入了块然无思的冥极状态,那么自然也就无需再去刻意求戒求定了。如上所言,崇本息末的终极状态,王弼认为是心无所别析,郭象认为是无心玄应,唯感之从、冥然以所遇为命而不施心于其间,嵇康认为应该是无计,如果和释道安的论述加以对照,实难说他们有什么不同,只不过王嵇郭追求的是与人的本性相合,释道安追求的是与包括人在内的万法的法身也即法性相合罢了。

显然,释道安后期的禅数之学,确实不是从大乘中观学派的即有即无、非有非无思想推衍下来的,它更多的是受到了魏晋玄学崇本息末观念的影响。他只认识到万有的无,并未认识到它们的非无,他所说的有无均净、两忘玄漠完全是从人的心境上讲的。僧肇《不真空论》批评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有即无非无,无亦无,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41]可以说是正中其弊的。具体一点说,本无者,情尚于无多,触言以宾无,故非有,此乃僧肇对释道安本无论教义的概括。有即无非无,无亦无,此乃僧肇对大乘中观理论的转述。寻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无非真无耳,何必非有无此有,非无无彼无,此乃僧肇对以上所述之大乘中观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此直好无之谈,岂谓顺通事实,即物之情哉,这才是僧肇对释道安本无论学说所作的评价。从僧肇的评述不难看出,尽管释道安有关圣人应该具备的心境特征的描述与大乘中观学派的法性理论颇有相通之处,但它们得以衍生的佛理依据却并不尽同。这一方面固然是在释道安的时代,也即在大乘中观理论尚未绍介到中国之前,还不可能产生即有即无,有无一体的佛学思想,但另一方面这也未尝不是释道安对魏晋玄学的有意取法使然。佛教自西汉传入我国,但直到东晋才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较大影响,并在知识界获得合法地位。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这实与当时诸多佛界精英为弘扬佛法而对中国主流文化的有意借鉴分不开。由释道安禅数之学的建立,我们也可再次看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在处理外来文化时所表现出来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