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李恒钺:佛教要义
2025-05-15 08:52

缘起

周炳煌居士和我谈到,假如要宏扬佛法,真不知道从那儿说起好,比如基督教有一部圣经,只要一句信者升天得救的话,就可以做代表,反看佛教不知道拿什么做代表好,任何宗派似乎都可以做代表,但是任何宗派似乎又都不完全,所以他希望我能用一两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对佛法的要义全部说出来。现在有此机会对大家面讲,最好请人纪录出来,将来如能够印出来,那是更好了。

佛教要义共分成六节来讲,就是:

一、佛教的简要解释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三、佛教的目标

四、佛教的理论

五、佛教的实践

六、佛教的优异点

现在分别的来说明它。

(一)佛教的简要解释

最先答覆周居士的第一个要求,用一句话代表整个佛法:这句话就是以自己的志愿力与行为力使内心渐渐增上达到解脱成佛的最高目的。这句话要解释的,根源于一种理论往往演出很多不同的道理来,如果不说出来就难懂了。比如说基督教主张信上帝的升天,而我们的佛教念佛法门主张一心不乱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极乐世界,这两种方法的矛盾,怎么解释?固然可以说,上帝的力量大才可以使唤我们去他那儿,但是如果我不信,上帝仍然使得我去天堂,这才是真功夫,现在仍然要我信才能去天堂,那么仍然是我的信愿行为力量使我去的,否则但凭上帝的意志就可以决定去与否,何必要藉信仰与祷告的力量呢!同理、佛法也是这样,要靠自己一心的念佛,靠自己的志愿与行为,方才能够与佛相应,否则任你怎样念,是没法往生的。所以根本的关键仍然在于自己的信愿与行为力,这样的努力增上,渐渐进步,才达到成佛的道路,在娑婆世界如此,在极乐世界也如此。

以下就开始讲整个佛法的简约要义,共分五段讲。

(二)对于佛教的需要

天下任何事物的产生,必定是有需要,否则就不会发生。佛教为何产生的,也因为是有此需要,需要的理由,今在下面略加说明。

人的生活分两方面,一方面是物质的生活,一方面是精神的生活。但是我们平时只重视物质方面,不但要吃喝穿睡,还要幸福,要升官发财,来求得眼耳身心的舒适;为求眼的享受,去看电影去看戏,为求耳的享受,去听音乐和歌声;为求舌的享受,去吃美好滋味的食品;为求身体的享受,去运动游泳游山玩水等等,这都是物质的享受,至于另一精神方面,我们却一点也没有注意。其实,心理上的,精神上的增上,正都是日常生活上最重要的事,绝对不可以缺少的!

我们再看平日身体是会生病的,病了少不得请医生医好它!如果发觉并没有病,只是身体瘦弱,不能应付日常工作,就要吃点营养补补,这都是我们知道做的。不但如此,即使身体已经很好了,还要希求更好一点,所以用体操打拳等来训练,因为身体愈健壮愈舒服。另一方面,精神也是一样会生病的,也会痛苦得不得了,我们也愿意去医好它,但这不是医院的医生所能胜任,必须另找其他的方法,有些人精神没有毛病但是很衰弱,不能应付艰难的工作,永久得不到快乐,这种精神上的不健康,也不是营养和锻炼身体所能改正过来的,也需要另行设法。不但如此,有些人精神已经很好但希望更好点,更舒服点,用体操等办法不能使它更增上,那么也要另求他法,方才说过的种种都是属于精神心理方面的,要医治精神心理方面的毛病,或使它更健全的方法,就是佛法,就是佛教,所以这的确是人人需要的。我们试想想看,是愿意过一种忧愁烦恼欠缺的生活,还是愿意过一种圆满健全美满的生活呢?如果是愿意后者,就需要佛教。还有我们生活上的一切,世上的一切的一切,都是无常的,谁也留不住;死和病,人人没法避免,这都是世上最痛苦最可怕的,用物质的办法都不能解救,唯有用佛法来解救。俗语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自己往往看不出自己的毛病的。我们看看人家,有些人一天到晚烦恼,有些人修养有素,一天到晚自由自在,内心平安高兴,又有些人从前脾气很大,学佛以后变得和和气气的,使人羡慕,这才是学佛的好处呢!

(三)佛教的目标分三方面来说:

一、在究竟方面说

二、在来世说

三、在现世说

三、一 究竟方面:

学佛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就是了脱生死,什么是了脱生死,佛法说生生死死,无有完了的时候,很是痛苦,我们要解除这个痛苦;就是除去生死的大事。关于了生脱死四个字有人误会,以为临终的时候很好,很平安没有惧怕就是了生脱死,这是误解。固然,证果的人,有修行的人,开悟的人等,在临终时有瑞相,不畏惧,无痛苦的,这当然不坏,但这并不就是了生死,不是究竟的目标,因为生天或往生其他善处固然很好,但并不是究竟的目的。所以佛法究竟的目标,并不只是为了死得好,而是生死断灭,达到涅槃,生死之流断结。不是生活得如何好,死得如何自然,必须是不生不灭,这才是佛教的最高点,这才是佛教驾乎其他宗教之上的独特点,这是最高最究竟的处所。佛和阿罗汉就是达到涅槃的觉者,还有辟支佛(独觉,无佛时的自觉者)也是,除此以外,即使是菩萨也未了生死,否则将无法度生,所以菩萨是留惑润生,即故意不断生死,留一点来帮忙人家(可以享涅槃乐而不享)来广度众生。这样可以证明了生脱死的确是指切断生死之流,而不是指死得好的,因为大菩萨都是有修证在死时都表现得好呢!

附带解释一点误解,就是焦芽败种这句话表面上的意义,是指已经发过的芽被烧过,或者没有发芽的种子已经腐败了。佛在世时说罗汉是焦芽败种,人家以为佛在责骂罗汉不好,这是错误,因为这话就是了生死的意思,假使芽不焦,就生死延续,以后不再受生,不正是和焦芽一样么?所以这并不是坏话。但是佛教最究竟的目标,不但自己要了生死,并且要度一切众生了脱生死,永离轮回。

三、二 在来世说:

如果我们没有了生死就应当图来世,为了来世,福慧增上,一点一点好起来,所谓修修来世,这也是佛教的目标之一。

三、三 在现世说:

最近的目标,就是要使现世得到安乐,所谓拔苦与乐,希望自己是一天天的好起来,并且帮忙人家也如此。

所以在来世福慧增上方面说,即常说的化娑婆为极乐,终久必定可以到达此目标的。在现世得安乐上说,就是常语所说的和平福祉。因此我们修行,现世即可得好处,如内心好外境好,增加工作效率,对事更有感应,求什么得什么,要什么有什么,这都是修行的结果。所以佛教用途太大,要了生死的快来,要修来世的快来,仅思图现世好的,仍是要来学佛啊。

(四)佛教的理论

佛教的理论很多,有几种是最简明最主要最能概括整个佛理的,分别的拿出来谈谈,这就是三法印四谛业缘起等等。

三法印

法印的印,就是有效用有效力有用处的标准;如官印、私章等都含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基准性的。所以三法印就是有三条理论,三条标准,足以代表整个佛法的意思。

一、诸行无常

一切的一切都没有长久性,过去的就没有了,这是世上一切的定律。

二、诸法无我

一切的事物没有一个真正永恒的个体。事实上只是许多不同的因缘合起来的,没有固定的真实体的存在。不是吗?过几十年连我们自己都会变得没有的,那里有固定的个体。

三、涅槃寂静

在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和上面两条相反的,寂静是清凉纯净,舒服,正好和世上热闹烦恼等相反,就也是将烦恼无常等等除尽的意思。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以上是将三法印分别来讲,现在再会总来说一说,首先,应当解释为什么三法印是佛法的中心思想,而其他的理论不是,因为1、这三条法印包括其他的理论(其他的理论由此生出和发展)。2、只有这条法则,才能使人达到最究竟的目标,其他的理论虽好,只能达到其他的目标(如生天来世好等),与此不符合,不能究竟解脱。

我们日常生活中,以为一切是常久的,以为我是实在固定的我,这都是错误的认识,所以有时候看见人家死去的时候,方才知道平常太认真,太著相。所以我们应当知道日常的事决没有什么最要紧的,慢慢的了解世间现象,原是不固定,变化的,自然而然可以达到涅槃永久究竟的大路上去。但话虽然如此讲,实际上往往距离很大,这因为:

(一)难得弄明白这个道理多生多劫都是习惯的生活在与真理相反的环境里,一下醒悟不过来。有时偶尔因为受了打击,也感到往事如烟,但时过境迁,又忘去了。

(二)难做到说容易,做难。

有人在三法印中加了一句诸受是苦,而成为四法印,因为有人感到有时也有快乐,但快乐不长久,快乐一完就苦了,而且快乐也是比较出来的,习惯了也就不感到快乐。但是平日多是说三法印,拿诸受是苦包括在无常无我里面了。总之一切事物的不固定,不实在性、幻性就是无常无我的说明,我们如果摆脱了这无常无我的苦痛,就是涅槃。佛教的理论并不复杂,就是这些,但是为了适应众生,佛常换个方法说明,比如说,下节要说的四谛,就是一例。

四谛苦集灭道

苦是结果,人人都能感到苦,而最晚感到的在死时一定知道,如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和五蕴炽盛、是有名的八苦,又有苦苦、坏苦、行苦(无常)的三苦,总之说人生是苦的。

集是苦的原因,是种种烦恼聚集起来的意思,因为烦恼聚集才感到苦,见解错了生烦恼,感情错了也生烦恼,古语是这样解释的,但是近代西洋译本上说集是渴望、贪的意思,指出苦是由于贪由于渴望而来的。

灭修证的结果,这是取消烦恼的结果,也就是灭去痛苦得到解脱的意思。

道证灭的原因,一切修行证果的原因行为都是道,古语说八正道。普通说因果,都是先因后果,似乎应当说集苦道灭才对,现在正好相反,因为当日世尊向人弘法先得说出事实来,事实就是苦,再接著说为什么会苦,所以才有集,于是再告诉人家应当除去痛苦就是灭,最后才说灭苦的方法道。而成为苦集灭道了。

业是思想行为的影响,对外有影响,对内也有影响,可以存储在八识田里面,好似日常所说的作用一样。又好似下了种子方能发芽,依著业的影响才又能生起行动。所以佛说我们是自己管自己,不似其他宗教推出个上帝来管我们。我们做了任何事不管人家看到没有,业还是给我们记下了帐,如果没有业的理论,一切都说不通了。但是这些都是佛当时的慧眼所见的实在现象,没有一点点虚设的。限于篇幅,没法详细的谈,只是说个大概。

缘起

这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缘起就是此事依靠著彼事,彼事是此事的条件,也就是因果报应。佛教说宇宙一切均是缘起,现在的是从前许多的缘起而形成的,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缘起。大家知道吃饭可以饱,大家知道送小孩上学,将来可以求得学问,服务社会;医生开药方一定能治病,生了病一定要找医生,这都是因果,所以大家在因果中过活都不知道呢!不过因果也有深浅,比方说眼光短的人只找眼前的便宜,而眼光远的准备将来,也如同下棋一样,会下的就看得远点,因果更看得远点的人就修来世。所以到处是因果,而且是越远的越好的越复杂,如同许多食物许多味集在一处就有好的味道,许多种香料混在一起就特别香,平常人看不到,不懂,而脑筋复杂的人能看出远的因果。任何人信因果缘起就是信佛,但世上有类人譬如基督教徒,不信因果只信上帝。你待我好,只谢上帝,你骂我,只怨上帝,一切都是上帝,不信是因果造的。信因果的人,表面虽不信佛,也是合乎佛教的思想。如最简单事推之于上帝,这样简单的因果都想不通,以为不是因果,那么复杂的更不行了。佛说的因果缘起的真理,依著去行自己就可以定升降,自己可以求善恶,那怕不是佛教徒,只要做了善事就得善报,绝不似外道里的不信上帝做好事也是不能升天的理论,相差得太远了。试看因缘诱导出来惑业苦的循环;没有智慧就是迷惑,损人利己(私心重)造下了恶业,恶业就生恶果,受著恶果的人更不清楚。更加迷惑,于是更造业这样形成轮转,惑业苦三者展转循环,这是多么伟大的真理。所以异教是教条主义,而佛教要证要明了真理要去实践,这一点确是异教所望尘莫及的呢!

(五)佛教的实践

天下任何事都要理论实践合起并行,不能盲目乱做,比如医药,不明它的药性,不能拿来治病。又理论再好,没有实践,不能达到目的,如同药再好,不吃,总治不好病;又如同走路,不走动,就不能达到目的。

实践的方法很多,第一为自度度他。度他发菩提心,做一切事助人成佛,发大悲同情,以助人。自度则菩萨行六度以自修。

自度度他,最要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实践的方法很多,依各人性情不同,就有不同的方法可以用,归纳起来可以拿六度来概括,六度也叫做六波罗密多,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1布施就是帮助人,无论是用力用钱用方便支持,使人家无畏惧的,都是布施,都是助人,总之原则上对人有好处是布施。

2持戒不要妨害人,不要把坏处给人家,和上一项给予人家好处,同义而反面来说。根本戒有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戒,就是说不杀人的生命,不拿不当当取的东西,不妨害人家家庭夫妇关系,不说欺骗的话,至于饮酒,能够乱性,容易犯上四项戒,所以为免此种犯戒的可能,也就戒酒了。总之,是害人的不做。

3忍辱他发脾气骂我,我不理,他自后悔,决不会使他脾气越来越坏;如果欺负了我,我忍耐的受了,那他有改过的可能,如果采取报复,就犯了戒,内心也不平和,禅定不容易成就,这点也是不给人家坏处的意思。

4精进永久不忘记,永久修持不断的意思。

5禅定内心如一的不乱,有念佛拜佛观想念经等等方法,禅定的内容极多,可讲多少天,修行到深的功夫,可以发神通。凡是修行可以使内心平静不乱而精神集中的叫做禅定。

6智慧指大智慧说的,明了生死大事,不执著,没有烦恼,不受感情的驱使,明白宇宙和人生的真义。自然的感情的体验到快乐无忧,都是智慧。

上面六种应当随时随地的去修行,修行,造业,给第八识下种子进去,如同爬山登高一步步的往上才行。我们修佛法,不能仅仅偶然修一修,应当在平常的时候就修六度,不管有事无事都依著去行,天天如此,时时如此,一天中无时无刻不如此,即使是忙,也是为六度而忙,这样就是修行。有人说我忙得很,不能修,这是不对的,即便是小事,都要长久的工夫才能成就,何况修行。我们日常只要将观念改变过来就可以,我卖力气做事有助人的念头就可以,所以说公门里面好修行,实在说任何时处都可以助人,都可以修行,不必一定要专门修行的时间呢!

(六)佛教的优异点特好之处

宗教很多,好处都有,然佛教有特别好而不同于他教的地方,我们应当平心静气的说,不可胡乱说人家坏,比如基督教的财施,也可以使人快乐,也是布施的一种。但是佛教有三个主要点不是其他宗教所能具足的,就是真善美都齐全了,其他有一部份善和美,但是缺少真,外道最多只有一部份,所以也只能达到部份的解脱。

1真诸法实相

2善自发善

3美法喜道乐

事里更非要究竟解脱不可了。我们研究学问为的是真,应用科学为的是善,音乐、艺术、娱乐小说绘画为的是美。社会人士大家匆匆忙忙,就为的求得最后的究竟解脱,社会如此,学佛就更加如此了。

我们现在来看佛法是否合于这四点:

(一)佛教告诉世人的,教徒修得的,开悟的,就只是发展诸法实相世上的本来现象,决不东拉西扯,不牵强附会的,佛法是合于上述之第一条真。

(二)佛法对第二条也符合。像修菩萨行的,大慈悲,化娑婆为净土的大善精神固然不必谈,就是单将个人自己照佛法去修持所得的善,已经是了不起的了。有修行的人由不好不圆满的状态中改变过来,那怕有一点修持就能改好一点,这是由内心出发的自然改进,没有修持前如果有自发的行为,必定多是属于恶的,要行善事除非是受了管制不能不如此,决不是随意行善的。但是修持之后,自发的行为反而是善事,违心的不自发的反而是恶事,反而是勉强,由此可以说明佛教也自然的合于第二点善。

(三)我们佛教里,美境无穷,修持的时候,内心有特殊的快乐感觉,佛法里因了正确知见参悟之后的快乐,是难形容的,所以俗语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阎王老子管不了也。心内自发的道乐和法喜,确是不能形容的,像佛成佛的时候内心的和美,将一切环境都改为极端的优美,世间任何美都无法相比,故由美的这一点看,佛教也正符合。

(四)再看第四点,学佛知道世界上的真理,一切不执著,破除疑惑,不再受骗,已经减去了部份的烦恼,不糊涂的烦恼,而且又能自发做善事,造好因,就不会遭到烦恼的结果,内心有一种极端良善平静的感觉,久而久之,就成了常乐我净,当然也就究竟圆满解脱,再没有超乎他之上的了,所以学佛成佛正是得到一个至高无上的究竟解脱,完全合乎上面所讲的第四点。

诸位!佛理确是至上圆满的,短短的时间不能讲得详细,希望诸位听闻之后发心,多闻多行多学多研究!(完)

民国四十六年新竹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