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林侠庵:净土指导
2025-05-15 09:23

净土指导林侠庵居士编述△导师阿弥陀佛。于往中。四十八愿度脱众生。第十八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第十九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第二十愿云。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誓愿度生。若众生不求接引。佛亦无可奈何。倘志称名。誓求出离娑婆者。无一不蒙垂慈摄受。往生极乐国土。△释迦世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又云。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卸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云。称我本师阿弥陀佛。常须供养。专称名号。得无量福。减无量罪。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国。如来授手。顶告汝莫恐怖。来生我国。△大势至菩萨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净土圣贤录说。唐法焄大师。蒙文殊师利菩萨威神力。摄入五台圣境。照见作礼。诸问修行要道。文殊告曰。汝今念佛。今正是时。修行门。无过念佛。供养三宝。福慧双修。此之二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照问。当云何念。文殊言。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当忆念。勿令间断。命终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语已。舒金色臂。摩照顶曰。汝念佛故。不久当证无上菩提。照受记矣。欢喜作礼而退。△莲池大师说。念佛者。有默持。有高声持。有金刚持。然高声觉费力。默念易昏沉。只是绵绵密密。声在于唇齿之间。乃谓金刚持。又不可执定。或觉费力。则不防默持。或复昏沉。则不防高声。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心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彻悟大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此十六字。为念佛一大纲宗。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佛名号矣。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勉哉。○一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学道之通途。二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为净土正宗。三以摄心专注而念。为下手方便。四以折伏现行烦恼。为修心要务。五以专持四重律仪。为入道根本。六以种种苦行。为修道助缘。七以一心不乱。为土归宿。八以种种灵瑞。为往生验证。以上八事。各宜痛讲。修净业者。不可不知。△善导大师说。大圣怜。直劝专称名字者。正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若能念念相续。毕命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何以故。无杂缘。得正念故。与佛本愿相应故。不违故顺佛语故。若舍专念。修杂念者。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凡人临终。须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净若得舍此幻身。超生善道。乃是称意之事。○凡有疾病。但念无常。一心待死。嘱看病问候人。凡来我前。为我念佛。不得说眼前闲杂之话。若病重将终之际。不许有人哭泣。但同声念佛。待气尽方可举哀。若得明解净行之人。频来策励。实为大幸。用此法者。决定往生。○凡临睡时观西方胜境。或观阿弥陀佛。相好光明。不得杂语杂想。亦不得求见瑞相。但办专心。自有见时。或但称佛号而睡。行者专取一法。不得杂用。务在久远行之。必于净土。功不唐捐也。△觉明妙行菩萨说。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当佑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著内外。无有相貌。是尽诸妄想。与佛法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无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持佛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念佛不能一心者。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合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偈曰。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念佛预先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切。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久久不失。则入忆念三昧。△紫柏大师说。念佛心真不真。勘验关头。只在欢喜烦恼处取证。其真假之心历然可辨。大抵真心念佛人。于欢喜烦恼中必然念念不间断。是以烦恼也动他不得。欢喜也动他不得。二者既不能动生死境上。自然不惊怖。念佛些小喜怒到。前阿弥陀佛便抛在脑后矣。如何能得念佛灵验。若依我念佛。能于憎爱关头。不昧此一句阿弥陀佛。而现前日用。不能受用。临终不得生西方者。我舌根必然破烂。若不依我法行。则念佛无灵验。过在于汝。与我无干。○又问学者云。汝念佛常断否。答。合眼睡时便忘记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一万年也莫干。汝自今以后。直须睡梦中。念佛不断。乃有出苦分。若睡梦中。不能念佛。忘记了。一开眼时。就痛哭起来。直向佛前叩头忏悔。或念千声或念万声。尽自家力量便罢。如此做三二十翻。自然大昏睡中。佛即不断矣。△截流大师说。念佛贵在一心乱。无间无杂。非必以快念多念为胜也。但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著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洪名。绵密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亦不沉没。如是持名。可谓事上能一心精进者也。△印光大师说。念佛用功。最妙之方法。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专注于佛名号。即摄意根。口须念得清清楚楚。即摄舌根。耳须听得清清楚楚。即耳根。此三根摄于佛号。则眼决不会乱视。念佛时眼宜帘。不可睁大。眼既摄矣。鼻也不会乱嗅。则鼻亦摄矣。身须恭敬。则身亦摄矣。六根既摄而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在额颅上。挂在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浆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今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虽欲出。未由也已。○念佛心不归一。当摄心切念。自能归一。摄心之法。莫先于至诚恳切。心不至诚。欲摄莫由。既至诚已。犹未纯一。当摄耳谛听。无论出声默念。皆须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听得清清楚楚。如是摄心妄念自息矣。○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从一句至十句。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掏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真记为。难可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作两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从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道霈大师说。念佛须信忆两字。不离于心。称敬二字。不离于口。往生净土。须要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不离心口。诸佛即佛即救。诸佛即度。心常忆佛。口常称佛。心常敬佛。始名深信。○念佛务使字字分明。句句相续。盖不分明。即是昏。不相续即是散。一句佛号。历历现前。久之自然成就念佛三昧也。△悟开大师说。开眼念佛。心易散动。可闭目念。当念佛时。将心放空。提起佛号。即念即听。即听即念。绵绵密密。行之久久。必有相应时也。但要字字从念头上者实。句句从求生西方里出来。更有系念一法。在不念佛时。将念头常挂在阿弥陀佛身上。心常清净。不动不摇便是得力处。△妙空大师说。念佛之人。勿杂恶念。于必经之事。一过即舍。久之意地清净。过事即有妙智观察。此乃念佛。转成智之谓也。○所谓随顺持名者。昏沉则经行持。散乱则端坐持。或跪或立或。坐皆随己便。总使一句佛号不忘。此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劝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往生西方。遂我往生之愿。若于病中。略一停念。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若病危时。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错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于心勿忘可也。△弘一大师说。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非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人生最后一段大事。岂可须臾忘耶。今为讲述。如下所列。当病重时。应将一切家事。及自身体悉皆放下。专一念佛。一心希冀往生西方。能如是者。如寿已尽。决定往生。如寿未尽。虽求往生而病反能速愈。因心专诚。故能灭除宿世恶业也。倘不如是放一切专一念佛者。如寿已尽。决定不能往生。因自己专求病愈。不求往生。无由往生故。如寿未尽。因其一心希冀病愈。妄生忧怖。不但不能速愈。反更增加病苦耳。○病未重时。亦可服药。但仍须精进念佛。勿作服药愈病之想。病已重时。可以不服药也。余昔卧病石室。有劝延医服药者。说偈谢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阿伽陀药。舍此不服。是谓大错。因早日既信净土法门。谆谆为人讲说。今日患病。何反舍此而求医药。可不谓为狂大错耶。○若病重时。痛苦甚刻者。切勿惊惶。因此病苦。乃宿世业障。或亦是转未来三途恶道之苦。于今生轻受。以速了偿也。○自己所有衣服诸物。宜于病重之时。即施他人。若依地藏菩萨本愿经如来赞叹品所言供养经像等。则弥善矣。○若病重时。神识犹清。应请善知识为之说法。尽力安慰。举病者今生所修善业。一一详言而赞叹之。令病者心生欢喜。无有疑虑。自知命终之后。承斯善业。决定生西。○临终之际。切勿旬问嘱。亦勿闲谈杂话。恐被牵动爱情。贪恋世间。有碍往生耳。若欲留遗嘱者。应于健康时书写。付人保藏。○倘自言欲沐浴更衣者。则可顺其所欲而试为之。若言不欲。或噤口不能言者。皆不须强为。因常人命终之时。身体不免痛苦。倘强为移劝沐浴更衣。则痛苦更当加剧。世有发愿往生之人。临终为眷属等移动扰乱。破坏其正念。遂至往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临终可生善道。乃为他人误触。遂起嗔心。而牵入恶道者。如经所载。阿耆达王死堕蛇身。岂不可畏。○临终时。或坐或卧。皆随其意。未宜勉强。若自觉气力衰弱者。仅可卧床。勿求好看。勉强坐起。卧时。本应面西右胁侧卧。若因身体痛苦。改为仰卧。或面东左侧卧者。亦任其自然。不可强制。○大众肋念佛时。应请阿弥陀佛接引像。供于病人卧室。令彼瞻视。○助念之人。多少不拘。人多者。宜轮班念。相续不断。或念六字。或念四字。或快或慢。皆须预问病人。随其平日习惯及好乐者念之。病人乃能相随默念。今见助念者皆随己意。不问病人。既己违其平日习惯及好乐。何能相随默念。余愿自今以后。凡任助念者。于此一事切宜留意。○寻常助念者。皆用引磬及小木鱼。以余经验言之。神经衰弱者。病时甚畏引磬及小木鱼声。因其声尖锐。刺激神经。反令心神不宁。若依余意。应免除引磬子木鱼。仅用音声助念。最为妥当。或改为击大钟大磬大木鱼其声宏壮。闻者能起肃敬之念。实胜于引磬小木鱼也。但人之所好。各有不同。此事必须预先向病人详细问明。随其所好而试行之。或有未宜。尽可随时改变。万勿固执。○既已命终。最切要者。不可急忙移动。虽身染便秽。亦勿急为洗涤。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常人皆不注意此事。而最要紧。惟愿广劝同人。依此谨慎行之。○命终前后。家人万不可。哭哭有何益。能尽力帮助念佛。乃于亡者有实益耳。若必欲哭者。须俟命终八小时后。○顶门温暖之说。虽有所据。然亦不可固执。但能平时信愿真切。临终正念分明者。即可证其往生。○命终之后。念佛已毕。即锁房门。深防他人入内。误触亡者。必须经过八小时后。乃能浴身更衣。(前文已言。今再谆嘱切切记切记。)因八小时内。若移动者。亡人虽不能。言亦觉痛苦。○八小时后著衣。若手足关硬。不能转动者。应以热水淋洗。用布搅热水。围于臂肘膝湾。不久即可活动。犹如生人。○凡念佛等一切功德。皆宜回向。普及法界众生。则其功德乃乃能广大。而亡者所获利益。亦更因之增长。○吾人临命终时。乃是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为人生最后。若未将往生资粮预备妥稳。必致手忙足乱。呼爷叫娘。多生恶业一齐现前。如何摆脱。临终虽恃他人助念。诸事如法。但自亦须平日修持。乃可临终自在。奉劝诸仁者。总要及早预备才好。△净土杂咏修途十万一毫端。何谓西方路渺漫。佛境不从心外见。真容多在定中观。(古溪禅师)西方故国早回还。人命无常呼吸间。有限光阴当爱惜。今生蹉过出头难。(一元禅师)千劫升沈事可嗟。须弥散骨乱如麻。于今始觉知惭愧。泪眼晨昏只忆家。(莲侣居士)最怕临终神识迷。舌根坚硬气难提。若非平日心专一。那得资粮助往西。(西一居士)静观深时落日斜。了知极乐路非赊。十年浪子无归处。一念回光便是家。(兰台居士)辗转因缘十二支。尘沙劫数了何时。空王路下劝稽首。双泪潜流不自知。(乐园居士)(注:空王即指阿弥陀佛)称一弘名哭一声。声声哭向大慈尊。此回若不归家去。六道何时得脱身。(恋西大师)说著无常事事轻。饥餐渴饮懒经营。一心不退思安养。万善同归忆永明。(楚石老人)说著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梦东大师)念念弥陀休背觉。心心极乐欲还乡。何时得受清虚体。寿极河沙不可量。(省庵大师)六时叩问黄金父。赤子飘零几日归。话到轮回无尽处。相看不觉泪沾衣。(中峰国师)暂居此地非吾土。遥忆西方是我家。极桨人民无量寿。不将日月计年华。(实贤大师)船上西来望故乡。宝华池上晚风凉。飘零不耐归心切。一片轻旛挂夕阳。(明本禅师)夜长易得还乡梦。岁暮难忘作客情。十万亿程安养国。寸心耿耿挂长庚。(恩齐老人)深宵倚槛窥残月。薄暮推窗望夕阳。客路伶竮久漂泊。苦求佛力早还乡。(寸香斋主)生死轮回望摄提。心酸彻腑痛沉迷。回家不待莲花放。先送神归落日西。(昱山法师)人生百岁七旬稀。往事回观尽觉非。每哭同流何处去。闲抛净土不思归。(梵琦禅师)日夜思归未得归。天涯客子梦魂飞。觉来何处雁声过。望断故乡书信稀。(楚石老人)白露秋分凉透窗。客途游子忆莲邦。慈尊何日垂金臂。一片归心梦不忘。(昱山法师)六道轮回佛悲怜。特开方便念佛门。都摄六根净念继。命终生西是真言。(无名居士)娑婆八苦实堪悲。修行念佛求出离。愿我命终生极乐。喜能带业往生西。(无名居士)论饬终念佛助生之重要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念佛助生。关系至巨。盖一息不来。便属后世。一念差错。便堕轮回。故临终正念。为念佛人往生极乐最要关头。夫人临命终时。四大分张。众苦毕集。若非三昧久证。诚恐不易得之。况眷属不明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坏彼之正念。此饬终念佛助生之应早为提倡也。助念云者。即助往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早为提倡也。助念云者。即往生之谓也。盖以行人当此时节。得人开导而辅助之。则欣厌心生。贪爱情息。耳闻佛名。心缘佛境。自可与佛感应道。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牵者。后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将护者。自不至半途而废耳。即使平素不闻佛法之人。临终蒙善佑识开导。令生信心。又为助念佛号。令彼随大众音声。或出声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无一破坏正念。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心力不可思议。故得此殊胜利益也。须知饬终念佛助人往生。关系最大。我今为他人助念。则他日人亦为我助念可得互助之益。彼人因我助念故。得生西方。日以此善因缘故。彼人当从西方侍佛来迎。助我得力。善莫大焉。普愿大众同知此义。同依此行。同生极乐。同见弥陀。如是切祷也已。林侠庵谨识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劝修净土诗四首

◎ 省 庵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绝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水登山勿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那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净土法门是权法还是实法

了然法师【原文】客曰:弟子昔日闻言,净土法门,全属小乘。极乐国土,原是权说。因是久怀疑惑,自莫能决。今日闻师所言,《华严》《弥陀》,大小相入。以此互相证明,足信净土法门,至大无外,极顿极圆。方知昔日所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古代名士的净土修行

中国古代有很多官宦名士专修净土法门。他们有的先由修学其他法门转为专修净土,有的则受高僧指点一心修学净土法门,他们由于虔诚信奉并坚持念佛实践,都得到了不可思议的感应。本文以陆子元、闫邦荣、钱同伯、昝省斋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净土法门是佛为末法众生的预设济度

大安法师这一节是谈浊世津梁,预垂济度。我们先要了解这个时代是五浊恶世,在这个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里面,我们若是想靠自力修行,断惑证真,竖出生死,很难的。释迦牟尼佛也知道五浊恶世的众生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