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刘福铸: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
2025-05-12 11:02

论圆瑛法师的佛教对联

刘福铸

一、圆瑛法师对联的内容

萧指今在《一吼堂诗集序》中说:诗即禅,禅即诗。〔2〕在此可借用为对亦禅,禅亦对。圆瑛所作对联几乎皆与佛教有关,其内容大体可分为寺院联、哀挽联、赠贺联、自题联四大类,以下举例说明。

(一)寺院庵堂联

这类对联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所见近50副。所撰联句多能结合实地的历史和地理,写出特色。如法师晚年住持的鄞县天童寺一处就有其题联10多副,〔3〕其中山门联:

◎溯晋代开山,历唐宋元明清,太白法灯辉海外;

从佛门稽古,计汉满蒙回藏,天童僧史耀人间。

本联结合寺史,写出特色,按天童寺创建于晋永康元年(300)。僧义兴云游南山之东谷,见此地山明水秀,遂结茅修持,时有童子日奉薪水,辞别时自称是太白金星化身,自此山名太白,寺名天童。1225年,曹洞宗第二十三代祖如净禅师住持天童,时日本僧人道元漂洋过海,从如净学曹洞宗,得法后回国创立日本曹洞宗,故日本佛教曹洞宗尊天童寺为祖庭。又如大雄宝殿二联:

◎两浙仰禅林,首溯玲珑古迹;

四海称佛地,群推太白名山。

◎如是妙相庄严,主伴齐彰,灵山会俨然未散;

本来佛身清净,圣凡一体,菩提道当下圆成。

又如弥勒殿联:

◎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浙江、江苏为法师驻锡活动主要地区。足迹所及,多有留句。如苏州灵岩山观音洞据法师之题联小序说,其地因有观世音菩萨显圣多次,后人乃在石岩上画像凿石。故所题二联为:

◎默祷现金身,不舍大悲示妙相;

至心称圣号,即蒙显应慰群情。

◎周遍十方,说法度生,莲风丕振;

肇始三际,建亭护岩,净土宏开。

又有题灵岩山一行堂联:

◎修持一行,专至一心,但凭一句洪名,往生极乐净土;

具足三资,横超三界,圆悟三德秘藏,亲见自性弥陀。

还有赞观音菩萨一联云:

◎具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三昧圆通皆自在;

获二殊胜,示现普门,分身尘刹,万机咸应以无遗。

20世纪30年代末法师至南通二甲镇香光寺,也题大殿联云:

◎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江浙其他寺院题联还有如书宁波观宗寺法华坛联:

◎先绪继四明,为法忘劳承愿力;妙机融三观,入玄竖拂振家风。

法师长期弘法于上海,故沪上佛宇所留其手泽亦甚多。如圆明讲堂为法师1933年所创,今佛楼、圆瑛大师纪念堂等处刻有其联10多副。〔4〕佳句如:

◎春风化雨万家佛,

禅意诗情一字师。

◎三棒顿开河北旨,

一声喝震岭南宗。

◎催荔迎风摇净影,

奇花映水送清香。

藏经阁二联则是圆瑛撰句,弟子明?补书,联句为:

◎宝藏庄严,尘里剖大千经卷;

琅函供养,毫端建不二法门。

◎大慈大悲,三十二应周尘刹;

救苦救难,百万千戒化圆浑。

又如上海龙华寺有法师题联6副。如念佛堂联:

◎殊胜法门,老实念佛;

庄严国土,随愿往生。

◎益寿延年,都是培因所致;

健身顺体,无非植果而来。

又如三圣殿二联:

◎主伴庄严,接引众生,同归极乐国;

愿行成就,超登上品,亲觐大慈尊。

◎虔修一行,加持一句洪名,往生极乐国土;

具足三宝,圆悟三德秘藏,亲瞻自性弥陀。

圆瑛法师为闽人,故在福建家乡寺院也题写了不少楹联。如泉州开元寺戒坛联:

◎佛是众生慈父,戒为汝等法师。

1926年题福州象峰崇福寺弥勒殿联:

◎终朝笑口常开,度量含容法界;

历劫慈心久习,菩提成就当来。

浙、苏、沪、闽之外寺院也还散落一些法师留联。如题广东乳源县云门寺禅堂联:

◎照顾话头,不爱他长庆卷席,香岩击竹;

远离妄想,许会得禾山打鼓,雪峰辊球。

又如题四川峨眉山报国寺联:

◎翻经留作将来眼,问法先空现在心。

又如题安徽九华山立庵联:

◎阅历深时知世态,功夫悟后见天真。

立庵原名定慧庵,为清康熙年间化城寺东序寮房之一。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年间住持僧开宗重建,1931年住持瑞祥扩建殿宇时请圆瑛题句。

(二)哀挽师友联

法师所作之挽联对象主要为佛门师友,其中多为丛林大德。如挽七塔寺报恩堂慈运先师老人对联共有6副,都比较长。其一曰:

◎乘愿利生,鉴机施化,远泛三湘之棹,直达四明,弘法传灯,报恩主席,廿年梵刹中兴,实令人天赞仰;

束担就道,拨草瞻风,不惮千里之程,惴临七塔,禅堂领棒,丈室受衣,一旦慈云忽散,顿教弟子失依。

七塔寺在宁波江东百丈街,为浙东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在寺前兴建7座佛塔。故俗称七塔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慈运法师任住持,对全寺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使梵宇为之一新,一时衲子云集。1895年,慈运专程至京城请颁藏经,得赐七塔报恩寺额,为七塔寺的中兴做出巨大贡献,后人设慈荫堂以纪念。圆瑛、道阶等大德皆曾亲近和受教于慈运。再举一联:

◎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长庚主席,崇寿中兴,至此化导云周,独泛慈航归觉海;

计十余年岁月,亲觐乎师,法乳常承,心传默受,而今涅?唱灭,谁燃慧炬照昏衢。

本联中列叙慈运禅迹并抒写亲承教诲的感念深情。长庚即太白,指宁波天童山。崇寿为七塔寺的旧名。

又如1912年底,中华佛教总会首任会长八指头陀寄禅大师圆寂,圆瑛作长挽联4副,分别用于天童、宁波分部、上海总会、北京4处追悼会。其中上海总会追悼会联云:

◎阅历六十余春秋,洵称法门砥柱,自南岳道宏东浙,回思棒喝亲承,直至而今犹痛痒;

联络数十万僧众,组织佛教机关,为大局力挽狂澜,竟视色身如幻,更于末后见精神。

又如1941年挽宁波观宗寺宝静法师联,联曰:

◎廿载深研教内玄诠,到处指迷拭翳;

一生大作梦中佛事,于今舍幻归真。

宝静(1899-1941),号铁峰,浙江上虞人,俗姓王,为1918年谛闲法师在宁波四明山观宗寺创办观宗学社中最年少的一个杰出学僧。学社后改弘法社,宝静任副讲。后来宝静多次赴港澳和广东弘法。

又如1941年挽印光大师联:

◎宏阐净宗,唯师为最;高登莲品,与佛是亲。

印光大师(1861-1941):俗姓赵,名绍伊,字子任。陕西合阳人。出家后,法名圣量,字印光。为近代著名高僧,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此外,挽联中也有个别联句是挽对佛教事业有所贡献的教外人物的。如1925年在泉州作挽黄秀襜联:

◎三生有约,一见如亲,慷慨解施囊,功德长垂仁寿塔;

半月相逢,千秋永诀,从容卸尘网,典型如在晚香堂。

黄为唐代舍桑园建开元寺的黄守恭之后裔。1924年,圆瑛主持开元时,黄氏后裔负责重修法堂、东西塔等工程的费用。其中西塔为黄秀襜独资所修。

又如1934年作挽福建省主席杨树庄联:

◎为党国效劳,正期永享彭龄,堪作中流砥柱;

是佛门护法,讵料俄游庄梦,顿失内教屏藩。

杨树庄(1882-1934),字幼京,福建闽侯人,曾任国民革命军海军总司令、国府委员,1927年任福建省政府主席,后病卒上海。1929年杨曾请虚云大师主持整顿福州鼓山涌泉寺,后由圆瑛接任。故联中对其有护法等赞语。

(三)题赠庆贺联

圆瑛所作赠贺联也多与佛教界道侣有关。如贺常西大师住持衡山南岳大善寺联:

◎七塔钟灵,又出一支拄杖;三湘应化,遥传八棒机锋。

又如贺道亨法兄主持七塔寺联:

◎竖拂本无心,振锡曾游衡岳去;卜枚难以却,浮杯仍渡洞庭来。

按:道亨长老于民国三年(1914)住持宁波七塔寺。

又如贺莲生法师六十寿辰联:

◎阅历三百六十甲子,发菩萨心,着手回春,活人无算;

圆成八万四千法门,具寿者相,存心救世,济物有方。

莲生法师为宁波永明寺住持,精医术,故联中有着手回春,活人无算等赞语。

题赠祈祷江浙和平法会联则属于佛教活动贺联:

◎具广大悲心,举百千有情,同免刀兵劫难;证圆通妙力,获十四无畏,普救江浙灾民。

考《集要》中只有一副贺生麟君扩充商业药铺开张联,算是法师的商业应酬联,但内容亦仍不离慈悲济世的菩萨本意,联曰:

◎隐居求志,晦迹经商,一段高风追百里;妙品回春,灵丹换骨,千年伟业绍神农。

百里用春秋时五?大夫百里奚故事;神农为传说中尝百草的上古帝王。

(四)自题联

就数量来说,圆瑛一生作得最多的对联还是自题联,单《集要》所收就达近百副。这些对联自五言至十三言不等。内容或借景谈禅,或托物论道;或阐发禅理、抒写心迹;或倡导慈悲,喻理劝善。其联用语平白,却富诗意,蕴哲理,加上对仗工稳,音律和谐,因此有很高的艺术性。有些联句被后人选录镌刻于寺庙殿宇,成为佛教之通用联。这说明法师是十分喜欢利用对联这种传统形式来表达情感的。以下略举数联,以见一斑。

◎佛法谈三世,人生梦一场。

◎谈经见佛理,对月证禅心。

◎法身千嶂月,闻性一声钟。

◎本来心是佛,究竟我是谁。

◎佛从何处觅,道在此中求。

◎静念千声佛,闲看数卷书。

◎本来无一物,何处觅三心。

◎远离众生相,发起菩提心。

◎愿行所成就,功德以庄严。

◎观身本无我,念佛乃是谁。

◎佛道不从心外觅,禅机但向静中参。

◎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是禅心。

◎闲中自觉心无事,悟后方知法即真。

◎吟成诗意多禅意,悟彻空身即法身。

◎念而无念归真念,心不住心即净心。

◎悟明理念为真念,转得凡心即佛心。

◎涉世利生宜爱物,持躬修德在行慈。

◎慧根夙植菩提种,觉树恒开功德花。

◎为人若要超三界,念佛方能上九莲。

◎世事沧桑无限感,人生梦幻有谁知。

◎梵网庄严含万象,月轮清净印千江。

◎觉海甚深惟信入,道源不远自心求。

◎休抛世谛求真谛,须识凡心即佛心。

◎闻思修,证圆通方便;

信愿行,生净土资粮。

◎福慧庄严,成无上道;

慈悲广大,度有缘人。

◎甲子重新,德音是茂;

春秋不老,寿考维祺。

◎以念佛心,证无生忍;

将净土教,度有缘人。

◎卓尔长才,掀天揭地;

浩然正气,充塞沧溟。

◎甘露门开,三坛授受;

戒雷声震,七众归崇。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高登九品,大愿方成。

二、圆瑛法师对联的艺术特色

在现代高僧中,无论是对联作品的数量还是质量,除印光和弘一法师外,极少有人能与圆瑛法师相媲美。法师留存于世的对联虽只是佛门作品,但门类还是较宽,艺术水平颇高。不少佳作、联句清丽而质朴,多哲理而少玄机,自具含蓄警策之妙。

(一)门类较宽

圆瑛所作对联,应酬方面的有寺院题联、佛教名胜题联,师友挽联、祝贺对联、交游赠人联等,而以自题创作联最多,举例已见上文。可以说,对联成了法师禅理阐发、心迹抒写的一种重要载体。

(二)形式多样

法师所作对联形式多样,长短不拘。其联短者五言,长者达四十多言。例如:

◎当知法无我,应以戒为师。

◎湖山供啸傲,风月助吟哦。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他非。(圆明讲堂联)

◎应迹婆娑界内,退藏常寂光中。(1942年与泉州开元寺重兴住持转道、继任住持转物合挽弘一大师联)

◎明月清风呈祖意,远山近水寄诗怀。

◎风云过眼浑无住,水月盟心道自修。

◎翠竹黄花皆佛性,白云红树尽禅机。

◎世味不如书味好,人心怎比佛心平。

◎无住生心,是名菩萨;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道德为师,仁义为友;慈悲是佛,清闲是仙。

◎忠直存心,和平处世;慈悲济物,道德立身。

◎佛性本同,同生安养;狂心若歇,歇即菩提。

◎礼义廉耻,为旧道德;慈悲喜舍,是佛心肠。

◎听南海梵音,顽石亦生善;看洛迦紫竹,观音本是人。(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大殿联)

◎大道不离,只要回光同本得;法身原具,若能转物即如来。(天童寺大雄宝殿联)

◎爱惜精神,留此身担当大法;蹉跎岁月,问何时报答深恩。

◎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德相非空非有,随机感以恒周。(厦门南普陀联)

◎道不远人,切忌认影迷头,向外寻觅;心原是佛,但向回光返照,直下承当。(天童寺大雄宝殿联)

◎深具慈悲力,大肚能容,容天下拂逆境上难容之事;

广结欢喜缘,满腮含笑,笑世间名利场中可笑之人。(天童寺弥勒殿联)

法师所作对联中最长的一副应是1912年底为悼念八指头陀寄禅大师所撰之北京追悼会联,全联共90字,句云:

◎应允则允,应争则争,筹集军饷,一分子义务当然,保有财产,共和国政体若是,都缘礼俗司,专制弄权,致速约法平等;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燃烧肉灯,为个人精进叵得,牺牲生命,顾大局激烈如何,还望众僧界,继续努力,终期信教自由。

寄禅(1851-1912),名敬安,字寄禅,湖南湘潭人。俗姓黄,18岁出家,曾在宁波阿育王寺礼佛舍利,为表诚心,剜臂肉数块注油中燃以供佛,复燃左手二指,因自号八指头陀。辛亥革命,国体改变。1912年全国各省佛教徒于上海留云寺召开中华佛教总会成立大会,寄禅被选为首任会长。当时各地有攘夺僧产销毁佛像的情形,僧众无法应付,纷纷报告佛教总会。寄禅鉴于当时情势严重,思欲加以根本挽救,于是在当年11月1日到达北京,和他的嗣法弟子道阶前往内务部会见礼俗司长杜关,根据约法要求政府下令禁止各地侵夺寺产,但谈话未获结果,他即愤而辞出,12月2日夜圆寂于北京法源寺。圆瑛于1903年至天童寺亲近寄禅,获益良多,闻师父示寂讯,悲愤交加。当即作挽诗4首,又作长挽联4副,分别用于天童、宁波分部、上海总会、北京4处追悼会。其挽联前尚缀有长序一段,表达了他对寄禅的深深恸悼之情。挽联中历数寄禅为革命军筹军饷,为毁佛夺产赴京请愿,最终以身殉教的般般事迹。挽联语近白话却情文并茂。

(三)借物咏志

法师对联善于运用各种自然物象,营造意境,增加对联的审美价值。许多对联中出现风花雪月,但却是隐喻禅理,形象生动,别有意趣。如:

◎禅意庭前柏,诗情雪里梅。

◎树色浮空翠,花香入阁清。

◎春山含祖意,秋月印禅心。

◎风云观世态,水月证禅心。

◎水绕禅窗静,花开佛国香。

◎诗意窗前月,禅心雨后山。

◎翠荔迎风摇净影,奇花映水送清香。

◎满院溪声疑是雨,当窗月色望如霜。

◎三径黄花秋雨外,一林红叶晓烟中。

◎明月清风呈祖意,远山近水寄诗怀。

◎风云过眼浑无住,水月盟心道自修。

◎翠竹黄花,尽含祖意;青山绿水,全露法身。

(四)修辞手法灵活

法师在对联写作中,善于灵巧运用修辞手法,以增强对联的艺术性。如一些联语运用了嵌字手法,厦门万石岩联就首嵌万石:

◎万念冰清,慧照穷源无一物;

石头路滑,脚跟点地入三摩。

又如1947年题广东南澳县屏山岩首嵌屏山:

◎屏藩毓秀围青嶂,山水钟灵通岩碧。

又如用典手法的运用,许多联语都使用了历史故事或佛教典故,反映了法师渊博的学识。如题宁波阿育王寺舍利殿联:

◎刘萨诃精诚所感,礼涌舍利浮屠,永镇吉祥胜地;

婆伽梵悲愿难量,力碎金刚正体,广为良佑福田。

本联上联用以下典故:宁波阿育王寺有木雕舍利小塔,是中国现存最小的塔。传说西晋泰始年间(265274),有一个名叫刘萨诃的人,从地下挖出一个青色小塔,高一尺四寸,广七寸,塔刹有五重相轮,塔的四周都有雕刻,似石而非。并说这塔就是阿育王所造四万八千塔之一,里面藏有释迦牟尼的舍利。南朝宋元嘉二年建阿育王寺,寺内专建一座高50余米、重檐琉璃瓦顶的舍利殿,舍利殿内又建石舍利塔一座,石塔内又有七宝镶嵌的木塔,再里面才是这座小舍利塔,可见珍藏备至了。据说小木塔与佛经传记上所说的也相符,下联中的婆伽梵,是如来的名号之一,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六种尊义。

又如自题短联:

◎本来无一物,何处觅三心。

上联为集句,出自六祖慧能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下联三心也是用典。《观无量寿经》云: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五)善用流水对

法师对联格律谨严,对仗工稳。工对外,尚有一定数量的对联使用流水对,使联句顺畅如行云流水,逻辑方面又显得十分严密。如:

◎佛道不从心外觅,禅机但向静中参。

◎为人定要培心地,学佛方能悟性天。

◎为人若要超三界,念佛方能上九莲。

◎休抛世谛求真谛,须识凡心即佛心。

◎修心先要明三谛,学佛当思利众生。

(六)精益求精

法师的部分对联,用词相似,有的只是个别字眼差别,应该是其修改的结果,由此亦可见法师把习道精进无止的态度推广于对待艺术,力求精益求精。例如:

◎月影山光含妙谛,涛声海色演禅机。

◎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千嶂云山凭我隐,五湖风月有谁争。

◎千嶂云山围佛界,四时风月入诗囊。

◎求福求慧,求生净土;为人为法,为证菩提。

◎求福求慧,求生净土;念佛念法,念侣僧伽。(上海居士林联)

◎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迷人梦;试看庭前树色,色色全彰古佛心。(圆明讲堂联)

◎静听夜半钟声,声声唤醒主人梦;试看庭前月色,色色全彰古佛心。

题联、书联是圆瑛法师一生弘法余绪,也是其文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逸的作品尚有待进一步钩沉搜集,其传世楹联作品的价值也有待于有心人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圆瑛:《圆瑛法汇》,上海佛学书局1934年版。

2、圆瑛:《一吼堂诗集》,上海佛教居士林1987年印。

3、金实秋:《佛教名胜楹联》,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215页。

4、潘明权:《上海寺庙楹联对联集》,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