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吕沛铭:论依法不依人
2025-05-12 12:11

论依法不依人

◎吕沛铭

法的性质

法字是佛典中最常见字之一,《佛光大辞典》释此字曰:于佛典中,法之用例极多而语意不一,总括之,可类别为任持自性、轨生物解二义。任持自性,意指能保持自体的自性不改变;轨生物解,指能轨范人伦,令人产生对一定事物理解之根据。本文所言法,属第一种意义。就任持自性之意义而言,法乃指具有自性之一切存在。1《杂阿毗昙心论》云: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卷一)2自性者,本来所具之性质。《成唯识论》曰:法谓轨持。(卷一)3窥基《述记》释曰: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住持不舍自相。4意即依持自身的规定。

法不是佛出世后才起现,更不是佛所制造,而是无始无终永久存,且无地域限制的宇宙轨范,亦称自然规律,非神所创造,而是事物的本来相状,永远不增不减或消失,亦不作任何变化,也不能被更改或毁灭,宇宙万事万物皆所其规范而运作。此种特性称为法性自尔或法尔如是,简称法尔。法的最基本原理,就是缘起,或称缘生法,意即万事万物皆待因缘而生的法则。云何缘生法?谓无明、行、(十二因缘)。若佛出生,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所觉知,成等正觉,为人演说,开示显发。此等诸法,法住、法空、法如、法尔,法不离如,法不异如,审谛真实,不颠倒,如是随顺缘起,是名缘生法。(《杂阿含经》二九六经)5缘生法亦称因果律,一切佛法皆以此律为基础。

以法为归依

佛恒训示弟子以法为归依,如告阿难云:阿难!当自炽燃,炽燃于法,勿他炽燃,当自归依,归依于法,勿他归依。(《长阿含经》卷二游行经)6所云自归依,据巴利文本,意思是在生死大海中,求岛作为依靠,喻自求出离生死。7此段训示重心在归依于法。依法亦是归依三宝(佛法僧)之一。诸归依法者,何所归依?答:若法实有、现有、想等想、施设言说,名为达磨;归依如是,?尽离灭,?盘,名归依法。(《发智论》卷二)8达磨乃梵语 Dharma 音译,义为法。施设言说指谛说,即佛所说四谛(苦集灭道),谛亦称圣谛,喻圣言量,今称真理。比丘白佛:大德!若四圣谛,非圣亦谛,圣亦谛,何故以圣而名此谛?以圣谛故,世尊所说。佛言:比丘!虽非圣者,亦于此谛法体之中,无智而信故,圣者于此法体之中,有智而信故,以是义故,此为圣谛,应如是见。(《缘生初胜分法本经》卷下)9可见佛强调应以智信来归依法,不可在文字上生攀执,否则便形成法执。

由依法扩充为四归依

佛以法为归依的开示,首见于《阿含经》;后世论典在归依法的基础上,扩充为四种归依,即:(一)依法不依人,意谓归于法而不取人;(二)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谓修道者应依照言实相之经典;(三)依义不依语,谓修道者当以中道第一义为依,不可以文字或语言之表现为依;(四)依智不依识,谓修道者当以智慧为依,不可以人之情识为依。本虚大师曰:依法为总,依了义、义及智为别。依法不依人者,谓当以法定人,不当以人定法。纵使其人行果净善,然其所言无义、不了、不合正智,亦不当取。或使其人行果秽恶,然其所言有义、明了、验合正知,亦当听取。高至佛言,低至童话,不问何人所说,皆当持此标准以为衡量,乃能正知现实真相。10

三法印是衡量法的标准

如何检定何者是法及何者不是法?答:以三法印来衡量。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盘寂静。法印乃佛教之印记、印信、标帜、准则,用以厘定佛理之标准。印亦有真实、不动、不变义。今称图章曰印,以其无论盖印多少次,所盖式样永 恒不变。吉藏《法华义疏》云:我此法印者,以理为印,谓文与理相应则应信受,文乖此理则不应信。通言印者,印定诸法不可移改。又释以文为印,将文定理,谓理与此文相应者,乃为实理,故名法印也。(卷六)11三法印为佛教基本教义,为小乘所常说,大乘则综合之而说诸法实相的一法印,即一实相印。太虚大师称之为大乘不共之诸法唯识印 12,盖取识生万法,离识则无法义。太虚以此法印与前三法印合称四法印。并云:持此四法印,以观佛陀之言义,则纶贯无遗矣。符此四法印之楷定,则是佛法;违此四法印之楷定,则非佛法判然可分,无容假借。佛法有此刊定是佛法、非佛法之法印,与外道神我之梵说,皆不能乱,而莫不能化也。13

依法不依人的事例

中国佛教史上,亦见依法而不依人的事例,今举三则如下:

(一)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二译经大师(第一是玄奘),梁慧皎《高僧传》记其译经事业云:既览旧经,义多纰僻,皆由先度失旨,不与梵本相应,于是兴(后秦主姚兴)使沙门增契、僧迁、法钦、道流、道 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咨受什旨,更令出大品。什持梵本,兴执旧经,以相仇校,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众心咸伏,莫不欣赞。(卷三鸠摩罗什传)14可见什师译经事业之精忠。姚主常谓什曰:大师聪明超悟,天下莫二,若一旦后世,何可使法种无嗣?遂以妓女十人逼令受之,自尔以来不住僧坊,别立廨舍。15什师有无使妓女怀孕诞子,则无可考,惟既接受妓女,又与彼等共住廨舍,虽出于受逼,亦犯重戒。然而后世并不因彼犯重戒而弃其所译诸经,盖依法而不依人也。什师于众前发诚实誓:若所传无谬者,当使焚身之后,舌不燋烂。(卒后)以火焚尸,薪灭形碎,唯舌不灰。16盖译经不谬之灵验也。

(二)昙无谶是五世纪着名译经师之一,中天竺人,慧皎《高僧传》卷一与僧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一四均有传,所译诸经之中,以《大般?盘经》为最着名。译后,识欲赴西域续求此经之后分,途中为何西王沮渠蒙逊遣剌客杀死。《魏书》卷九九沮渠蒙逊传则记:始罽宾沙门曰昙无谶,东入鄯善,自云能使鬼治病,令妇人多子。与鄯善王妹曼头 陁林私通,被发觉,亡奔凉州。蒙逊宠之,号曰圣人。昙无谶以男女交接之术教授妇人,蒙逊诸女子妇皆往受法。世祖闻诸行人言昙无谶之术,乃召昙无谶。蒙逊不遣,遂发露其事,拷讯杀之。所记谶之死因与前述有异,若谶以淫教授妇人属事实,则犯重戒,即使如此,后人亦不因彼犯重戒而废弃彼所译诸经,盖亦依法而不依人也。

(三)《大乘起信论》是对中国佛学产生重大影响的一部论着,作者为谁在近代佛学界发生激烈争论,至今仍未有一致定案。此论署作者为印度马鸣,译者为梁代真谛,有些学者认为属实,另一些则认为是中国人所造而托名马鸣述及真谛译,主张前者有欧阳竟无、太虚、章太炎、日本的羽溪了谛、松本文三郎等;支持后说有梁启超、吕澄、日本的望月信亨、村上专精等。惟无论作者为谁,此论所说皆是佛教谛理,受历代佛教尊崇,也就是依法而不依人(作者)而肯定其伟大的佛学价值。

依人不依法的事例

依法不依人之倒过来便是依人不依法,以下是这样颠倒之事例:

(一)耶教《新约圣经》所收集廿七卷书,是四世纪时教会从多种经卷中,选取认为符合基督教义的着述而编集成,那些未经选取的经卷,由于被认为不符合教义,故传抄极少,以致大部份后来失传。一九七八年,考古学者于埃及发现一卷已失传的《耶稣传》希腊文古写本,略有残缺,内容记述耶稣生平与言行,作者是耶稣门徒之一犹大。基督教神学家经考证后,认为确是犹大的着述,且内容亦符合事实及教义,故神学家称之为《犹大福音》。17然而,因为犹大后来出卖耶稣,故被教会视为叛徒,所着《福音》因而遭排斥,故不为《新约圣经》所收取,以致后来失传,这是依人而不依法的作为。事实上,犹大出卖耶稣后,感觉懊悔而自尽。18可见彼并不是个叛性不改的门徒,可是自耶稣时代至今,教会并不接纳其懊悔而 恒视彼为叛徒,其着述亦遭贬斥,以致后来湮没。

(二)附佛法的外道皆是邪教,如清代的白莲教与现今的*轮功,后者创造人李某自称转世活佛及自封为教主,又自创一套全乖正信佛教的教义,并公开招收信徒,受彼所惑者皆奉彼为至尊活佛,这是依人而不依法的邪行。

善知识是依法的指导

在依法与依人两者之中,如何辨别法与人?答曰:以善知识作为指引。云何善知识?谓沙门婆罗门,持戒贤善,断贡高放逸,忍辱成就,自调自灭,自入?盘,欲离欲,欲尽,乃至欲离痴,,痴尽;应染处不染,乃至应痴处不痴;应止处不止,应受处不受,身口意业清净,正命清净,行信惭愧,多闻精进,念慧修行,八道具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衣食知足,是谓善知。何谓识?若识善识知共行,慈重行慈,究竟行慈,常敬不离,是名善知识。(《舍利弗阿毗昙论》卷一四)19善知识者,能救护我,令我不坠一切恶趣。善知识者,能引导我,令我得入平等佛慧。善知识者,能显照我,令我了知诸夷险道。善知识者,能开示我,令我了解大乘奥义,善知识者,能劝发我,令我速入普贤诸行。(《华严经》卷一三)20《华严经》述善财童子为了寻求善知识,不辞辛劳去拜访五十三贤士,其毅力之持久与意志之坚强,足为后世寻求善知识者的典范。

注释:

1、《佛光大辞典》,星云法师监修,佛光出版社,台湾高雄市,一九八八。三三三六页法条。

2、《大正新修大藏经》,廿八册,八七○页下栏。以下引此大藏经简称《大正》,随后数字表示册数及页数,上、中、下、各表示页内栏。

3、《大正》三一,一上。

4、《大正》四三,二三九下。

5、《大正》二,八四中。

6、《大正》一,一五中。

7、《佛光大藏经.长阿含经》,星云法师监修,佛光出版社,台湾高雄市,一九八五,九五页注一一。

8、《大正》二六,九二四下。

9、《大正》一六,八三七上。

10、 太虚大师:《真现实论》,周学农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二○○四.六八页。

11、《大正》三四,五四○下至五四一上。

12、 同10,七一页。

13、 同10,七一至七二页。

14、《大正》五○,三三二中。

15、《大正》五○,三三二下。

16、《大正》五○,三三三上。

17、 此写本文英译、注解及考证,见Rodolphe Kasser等编The Gospel of Judas-From Codex Tchacos,美国National Geographic学会出版,美国首都华盛顿,二○○六年。

18、 见《新约圣经.马太福音》廿七章三至五节。

19、《大正》二八,六二○中。

20、《大正》一○,七二二中。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