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佛学
早在今年一月七日,朴老就提出佛学思想教学任务是:中国佛教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殊胜外缘下,正处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转折关头,而佛教人才基本上正处于青黄不接的状况。所以,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合格称职的佛教人才就成为实现历史性转折的关键。
佛教人才来源于广大的青少年们。要教育他们对佛教有正确认识,弘扬佛教思想,在生活中实践佛家思想。放弃、奉献、超越、完善自我。下面,结合中小学教材,谈谈教材涉及到佛学思想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供各位法师、居士参考。
一、教材的可溶性和可缩性结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中小学生们年龄一般都在616岁之间,不具备公民条件,有没有信仰宗教不信仰宗教自由,《宪法》未做明确规定。但是,作为教育基本法律的《中小学教学大纲》没有开设宗教课程。这说明,国家并不主张提倡青少年信仰宗教。因此,作为教师不宜在中小学随意开设宗教信仰课程。尽管这样,我们仍然要恰如其分地对中小学生进行佛家思想教学。原因之一,佛家思想是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过去和现在都积极引导人们创造和偕美满的生活。原因之二,中小学教材中都直接或间接涉及到佛家思想。特别是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
又由于佛家思想在中小学不设专门课程,只能结合有关课程教学进行。这样,佛教教学就有一个能否被各科教学包容的问题。要让教学包容佛家思想,教师必须考虑该思想内容教学与其它知识教学比例。毫无疑问,佛家思想教学只能是各科教学内容的其中很小部分。时间不是那么充足,教学不能那么自由,因此,选择最能代表佛家思想的内容就成为突出问题。这样的选择又不能给人以歪曲佛家思想的感觉。既要正确选择,又不能断章取义,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对佛家思想有深刻理解。精要深刻的佛家思想必须与有关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这个结合是最高级的溶解。这种可溶性使佛家思想教学在各科教学中具有可缩性。
可缩性既该详讲的内容一定不可略讲。什么样内容该详讲呢?有三种内容:①佛家思想中精华部分。佛的宗旨,佛的意义;②历史或语文学科中有争议性的内容;⑧人们对佛存在的是非认识。教学时间充足,这些部分的知识必须详讲。但是,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佛学毕竟不是一门专业课,讲述它就不能不考虑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略讲,不讲。为保证详讲内容完整准确,对那些中小学生无法理解或不适宜了解的内容就略而不讲。这即是佛学的可缩性。详讲和略讲的处理都要基于一个根本:有利于引导中小学生正确认识佛学,改变他们受社会影响形成的错误认识。(佛学是迷信,引导人们消极,逃避现实,脱离矛盾。)
处理好佛学教学内容的可溶性与可缩性结合,有利于正确安排佛家思想教学。当前最关键的是,二者结合要澄清人们的糊涂观念。我在引导中小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时就强调了这个问题。勿容置疑,《西游记》是一部千古绝唱,它肯定悟空保护唐僧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弘扬佛家光辉。但是,该书结尾对如来圣佛作了嘲讽,这是要予以批判的。《红楼梦》一书也有相当部分内容涉及到佛学。贾母最信佛,却纵子行望,王夫人念阿弥陀佛,却又草菅人命。我们必须教育中小学生正确认识她们。谢冰心等名家散文都潜藏深刻的佛家思想。如果我们结合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则会发觉,其中的佛学思想是系统而完整的。
二、教法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结合
佛家思想博大精深,成人亦不易领会。我佛弟子若不用心学习,也不易领会,何况学童呢?尤其是中小学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无法从容不迫叙述,只能点拨一二。作为教法至关重要。新鲜而生动的教法,会引起学生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认真学习,领悟;教法古板而陈旧,则会使学生对佛学丧失学习信心。我在处理佛学教材时,力求教法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结合。
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主要有这么几点:教学时间的增减,教学内容的增减,教法的机智多样。①教学时间的增减指的是如果学生对佛学兴趣浓厚,有要求了解的意向,就随时调整佛学教学与其它内容教学的比例,增加有关内容,力求使精心设计的提纲具体化丰富化,满足学生的要求,如果因为教学内容的艰涩或教学方法的呆板,学生无法理解,表示出不愿认识的意向,及时结束讲述,以免拖堂造成他们产生厌恶佛学的情绪;②教学内容的增减,如我在教学内容的可缩性中讲到的那样,补充一点教学时间,可适当增加内容,反之,适当减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教学内容的增减必须服从于佛学提纲的总体设计;③教法的机智多样体现在教学手段的随机应变和多样化上。关于这点,我在教法的创新性一段中细致叙述。
教法的创新性在于教者放弃旧的呆板式方法,创造灵活多样的新方法。①故事与内容溶化。佛学没正生以来,伴之以出现的是不少灿烂的人物和故事,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个故事都浓缩了佛的一段历史,溶入佛法的一段内容。讲述这些故事,不但引起学生浓厚兴趣,也可增加他们对佛学的了解;②电教手段的适发运用。录音机放一段梵歌,叙述一段故事,幻灯映出我佛那圣法的形象,展示出我佛传播佛学的丰功伟迹;③参观寺院与请法师报告结合。对学生进行佛学最生动直观的教育,有效方法莫过于带领他们到寺院朝庙拜佛。我县灵山寺中外皆知,为旅游圣地。学生亲身耳闻目睹寺院诵经鸣钟,心旷神怡,分外激动,对佛产生崇高的敬意,届时法师对他们作生动哺育,其情感人,其景动人;④讨论与作文结合。我经常给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佛教是不是迷信?你怎样实践佛学伟大的思想?我常出的作文题目是:我对佛教的认识。少年儿童们对任何一门新奇的课充满好奇,但这种好奇心持续不久,便会转移兴趣。怎样保持他们对佛的浓厚兴趣呢?
佛学教典有许多动人心弦的故事,寓含着丰富的内涵,对学生经常讲述情节性强,佛弟子从戒学佛的故事,也有利于保持学生浓厚兴趣的,经常提出让中小学生的理解不到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释迦牟尼出世以来艰难一生,为的是什么?玄奘法师历尽千辛万苦,西天取经值不值得?总之,不论何种方法,都是教育中小学生认识:如来佛祖和人类任何一位伟大文化思想名人一样,永远与人类共存。只要有地球,有人类,就有佛,即使地球消失,人类移到另外星球上,佛也必定生活在人类心中。
三、语言的精确性与生动性结合
我曾经到过不少寺院,朝拜过不少圣僧、法师、居士,向他们讨教佛学。他们总是谦和地微笑,静静地听完我的浅见以后,总是谦和却又固执地纠正我使用的词语。我喜欢说佛普济众生。而他们必定将济改为度。开始我总不为以然,随着对佛教认识的加深,才悟出一字之改,体现出他们饱学佛教。表面看来,一字之变,关系不大,其实众生沉浮在自我的苦海里,寻岸无路。此时此刻,他们迫切希望我佛将他们度到佛光普照的岸上,而不仅仅是救济。还需要勇气、毅力、智慧、才华,这样唯度能明。
从度和济两字含义区别,我们不能看出,佛教用字用词用典精确性之高。要正确引导青少年信仰佛教,积极理解佛教,准确使用佛家语言是非常必要的。现行中小学教材因为种种缘故,在叙述佛家思想时,用语多为模糊不清的,甚至不少语言容易使人错误理解佛教。我们佛教弟子必须科学地准确地完整地解释传授佛家思想。这就要求我们本人要在学习佛家思想时做到心中有佛,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佛的光辉,要精研佛教古典,体悟要义,对佛教了如指掌,叙述方能做到准确。作为教师备课,读遍万卷书,上好几十分钟课,学生学有心得。
教学语言除了准确,更要生动。生动是准确的生命。怎样使我们的语言精确而生动呢?除了精研佛教外,注意使用语言的艺术性。这个艺术性不是夸张,粉饰,而是恰如其分炼词炼字。在教学中,一字之用,一词之用,全讲皆话,将学生导入一种讲我两溶境界。涅槃这个词语的运用最恰当不过反映佛教用语的精确、生动了。郭沫若先生最是体悟出这个词语的意思,他在名诗《凤凰涅槃》中说:凤与凰自我物性之后更生了。而我们不少教师在讲到这首诗时,用一个俗词注释涅槃,其语曰:死也。将整个词义释得死气沉沉,令人感受不到佛家弟子牺牲自我的崇高,更为新生的伟大。在其它教材中,也有不少类似情况。这些问题的产生,都说明作为教师,不具备传授佛教资格没有佛教思想和人格修养。
大凡以上种种,以及不便于例举的特殊词汇,都提示我们佛家弟子在教学中把学会运用准确而生动语言作为一项基本功加以练习。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在佛家思想教学中占第一位。纵使教学内容溶缩如何自如,教学手段运用如何自如,而教学用语模糊,呆板。都将使佛教教育失去根本意义,甚至导引中小学生们曲解佛教,反而是对我佛的亵渎。
在佛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限于以上三个方面,但它们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有提出来与各位法师、居士,尤其是教师中的法师居士探讨的必要。至于其它问题有待于以后逢缘再探讨。总之,作为佛家弟子,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必须认真向青少年传授佛家思想,为佛教传播培养出一大批合格人才,完成朴老提出的培养人才的任务。
End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