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未知:谈学修佛法的方向
2025-05-15 09:33

佚 名

佛法是觉悟之法,是智慧之法,是解脱之法,更是利益众生的方便之法。法无定相,法无定义,法无定解,法更无一成不变的定法。随解、随类、随机、随缘,如水入器,恰到好处,不可执取自受用水而破他人之受用水,水虽同质,因器而异,所以众生得入佛法都是相契于因缘,成就于相应的。

但是,佛祖随机随缘说一切佛法,现代法师依法演绎弘传普及,就法的本身而言,都是圆满和如理的。因此我们应该随喜赞叹诸法师所讲授、所著述的佛法妙义,感谢他们的辛勤劳动,并随份修学。

目前不少人感慨于佛法的差别异说的不统一性,所说都有道理,但却一时难以会通,故有越学越糊涂的感觉。尤其来自藏传佛教与海外佛教的某些特殊的观点,使汉传佛教的许多信仰者难以适应。由此便可看到佛法虽是圆满不二,却因为根机不同与地区不同的关系,在学与修上就有极大的差别。所以,就大局来讲,佛法应融通而并弘。相互交流以促进。就个人来讲则应根据自己的根器等条件而善巧学修,方有成就。

这里仅为初机学佛者提供一些学修方向性的知识,以作参考。

一、基本知识的学习

初机入佛门者,必须先了解《佛传》、《中印佛教史》、《什么是佛法》、《学佛是怎么一回事》、《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正信的佛教》等现代人介绍佛教的入门书,真正了解学佛的道理,由此而产生正确的信仰。如有法师讲解也应亲近听学,使自己对佛法有一个全面的概念,能从内心归依三宝,明了因果轮回之道,分清正邪,知道修行的真义,这为入佛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归依与依止明师

由于对三宝生起了净信,便真正趋向于归依与依止修学的愿望。在一切寺院中遇到具足正见、戒律清净、威仪慈悲,能方便摄众的出家僧宝,至心地归依,并随力供养,询问佛法要义。这样不仅止于归依一位师父,可以在有缘的师父前均随喜归依,并广泛参学佛法。当在师父们的慈悲感召下,道德修养的熏习、与佛法见地的指导下,逐渐明了自己今后进修的方向,并认定了某师是真正有成就的大德,与自己特别有缘,于是就认定为修持上的依止师而一心向师学习,坚定不移,也就完成了拜师参学的过程,从此不再向外随喜归依,而是一心精进于法门。

三、归宗的选定与方向

目前佛教界流行的宗派基本上有天台宗、禅宗、密宗与净土宗。天台宗应向通达天台教观、圆解佛法的善知识学习,需要年轻、知识程度较高,且有一定的悟性,并不执文字而起观行,方能得入。禅宗虽有临济、曹洞等派的流传,但得入禅宗一是根器,二是明师,此在机遇,故可遇不可求,全不在文字学问的修养与次第功行的努力。直入心地,微妙难思。密宗则有藏密汉地人除极个别外,一般人学修起来有相当的困难,因为根器、风俗、性情皆不同,故很少有圆满成就的。东密在大陆绝少流传。国际圆觉宗则由天台、禅、红密及归向常寂光净土的一系列法系所组成,较为适合汉地人修学。印心宗心中心法,则以禅为体、以密为用,以净土为归,也是简单易入的当机法门。净土宗有圆宗与偏宗的两大类,圆宗则提倡一切佛法、一切行持皆成净土的资粮助缘,也皆可随禅、密、止观等法行,回向净土者,均能往生,这比较能全面摄机与维护整体佛法的弘扬。偏宗则认为专持名号,一切法与行都放弃不要,认为持大悲咒也是杂修,结果少数人可以得专修之利而往生,大多数人固根器与修养的不足而生执著,死于单持的法下而不能解脱狭窄的心量,结果染污难除,净念不生,反成谤法之罪!

四、十类人的学修方向

就学佛人的类型看,大致可以归纳为十类。而种类的不同,其学修也必然有异,所以将其不同学修方向略示如下:

(1)

根利者参学真正明师,得其指点,顿悟佛法根本真义,受用于心,相应不二,并于日用之中直接体现出来,形成悟修不二的真修,了妄即真,显为一切差别的方便法用。

(2)

知识分子应好学佛法,遍参经论,了达世出世间一切佛法,通达各宗各派教义,并结合社会的各种哲理等知识,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即用此智慧正观观察人生实践与世界变异,利用生命运动的法则,改变自己与他人,终至于达到解脱与利乐的目的。

(3)

年轻人应多多参学、研究各系统的佛法,不宜过早专宗,使见闻广开,识力高远,磨炼人生,透脱世情;然后以其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体悟,契入佛法,证于心地,或者再依明师修行,深入道妙。

(4)

年老者因年龄关系,时间有限,精力不足,故宜以最快的时间领解佛法的精义,参透人生的真理,归向于生命解脱的真实。故应一门深入,专持单提,心不旁骛,安养心神,乐在其中,逐渐与世隔断,心中唯有净士庄严,待临终时至,即得自在往生。

(5)

入宗者已入天台、禅、密等各宗者,且有大志弘法之愿,应尽量学修全部的师承之法,深入体悟,并超越法见,不执宗派,透过师门,以圆悟的心量,随机弘扬佛法,利乐有情。如未尽师门之学,应参拜本门中最高成就者,与其印证心地,圆满道法。

(6)

发行者发心行于某一种弘法利生或适合自己的某一种行法的。如住山苦行者、依师修法者、道场随众者、供养护法者、著书立说者、演讲说法者、机锋点化者、编辑刊物者、管理道场者,等等,均应真正投入其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能力,使这一生有所成就、有所发挥、贡献于佛教的事业。

(7)

根钝者有些根钝智浅的行人,修行就有一定的困难,一者容易受他人影响,二者不能广学,三者无力总结佛法精义,四者对自己的境界不能明了。故根钝者,应老实依师而修,专心一法,苦心孤诣,不随队打转,久而久之,业障消融后,也必能心花开发,成就胜智。

(8)

大心者智慧特高、根器特利、心量特大、方便特多,此类行人应圆通一切佛法、宗派,了达一切法义差别,透彻文、哲、史等方面,然后应社会大众的机缘而广开胜妙法门,引导佛教的潮流,使当代行人有正法眼与契机之法门而得大利益。

(9)

实用者有许多学佛者从事于社会的工作,面临着许多社会问题、工作问题、事业问题、家庭问题、生活问题。就应从实际出发,一一用佛法的智慧解开一切问题,使一切的作为都能恰到好处,使学佛的成就与人生的体悟完全一致,这样在经历人生的过程中,也就逐步地完成了学佛的心地的开发,显现为真正的人格化的佛化生活。

(10)除障者无论是哪宗哪教及哪一类的学佛者,凡遇到心地、境界、烦恼、业报、行为等一切障碍时,就应了解障碍的性质与状态,试用佛法去解除,如自己的智慧不够,就应向善知识请教,排除此障。通过对障碍的解除,也就学修了佛法上的真正见地。

以上所述学修佛法的方向,仅就个人的观察所得;其真正深入佛法的契机,还在于行者本人对自己的把握,因为一切唯心所现。同时我们知道,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也是人生最高的追求,菩提涅槃、极乐净土都在呼唤我们的回归。但是如果所学非所行,或所学与所行与自己无关,那么根本无法趣入无上大道,圆成生命的真正价值。因此,我们理应以明净的智慧去观察教法与自己,依止明师,相应而学,如理而修,并于时时处处回归自心。如此学佛修行必能开显悲智不二的妙德,且日新月异、不断升进,毕竟圆满菩提道果!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快乐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方向

从前看童话书,有许多是关于王子和公主的故事。这种故事都是千篇一律,公主受到某种妖魔或巫婆的咒术所魅惑,变成植物、动物,或长睡、或禁制而失去了自由。王子,英俊、潇洒白马、手拿宝剑,经过重重磨难,终于把公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靠内心的光明寻找前进的方向

德山禅师有一次到崇信禅师那里悟道。崇信禅师住在龙潭,德山禅师初到龙潭的时候,因为心情不好,似乎牢骚满腹,于是在山门外大声叫道:说什么圣地龙潭,既不见龙,又不见潭!崇信禅师在山门内应道:你已到了龙潭!德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真正的佛法不是消极避世

弘恩法师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弘一法师因此,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