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居士:吴信如:在正信的基础上 发菩提心 学三大尊
2025-05-15 10:12
在正信的基础上
发菩提心 学三大尊
吴信如
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所以佛教常说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教讲的信,不仅是一个理上的信,而且是一个事上的信:不仅是一个心上的信,而且是一个身上的信。这从事上和理上说信,正是佛教说信的特点,也是讲信的特殊之处。所以显教说信满成佛,密教就说信即是行。正因为信即是行,所以入门的正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了。正如台湾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一书中所说: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愿、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该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是普遍性的;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还是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经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经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世界上真正具有永久性、普遍性、必然性三个条件的,就是佛法所讲的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般若。一切事物,不管是哲学、科学,只要契合般若,就是佛法;不契合般若,哪怕是佛教自身的教理仪式,也不是佛法。所以,只有佛法的真实义,才不是迷信而是正信;不符合佛法真实义的,没有一件不是迷信。因此,佛法本身就是破除迷信的,佛法是最有资格破除迷信的。但自佛教传播佛法以来,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却反把弘扬佛法真实义的正信佛教当作迷信来破除,这确是人间的真实颠倒,可以说是共业中的公共无明,是最大的无明。圣严法师慈悲,就这种共业无明,针对广大群众疑虑不明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依圣言量,深入浅出地用答问形式一一加以阐明,先有《正信的佛教》之作,后有《学佛群疑》之释,破除迷信,启发正信,有利于初学,方便当机,功德无量。林丽君女士和于晓非先生根据大陆的实际情况,又将相辅相成的两书汇编而成为这本《正信的佛教》,以飨读者,这是真正体会圣严法师著释之旨意而推广其功德之行也。
此书编成之后,晓非先生要我看一遍,并要求能按正信的旨意向入门初学的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来附于书后,以便由正信而正行。我接受这个请求之后,才想到这是一个看似不难而实际很难的一个难题,也是佛教长期困惑而没有完全解决好的一个难题。时至现代,难度更大。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从何说起。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长老大德,有多少弘法利生的菩萨,想从许多法藏中找出一种教授初学的方法。也不知有多少这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晚近以来,入门、指南、三字经、ABC之类的书,数不胜数。好的也确实不少;因为当机不同,也难求得完全统一。所以直到现在也仍然没有一种显明的方法可以因袭去教授初学。这也可以说是千百年来佛教的一大难题何以教初学佛者?这是现今佛教界一个急迫的需要。先启正信,破邪显正,扫除入门的障碍,圣严法师的这本著作已基本解决了这个问题,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入门之后如何起步,如何正行,如何找到一种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这就是晓非先生汇编本书的目的。回想五十年前,我的师长们经常碰到这个难题,比如他们对我这个初学者,当时是何以教导?我把这个方法归纳陈述一下,看来还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可以作为难题的一个应急回答,看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否。
学佛须先学菩萨行。佛与菩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是菩萨的果德,菩萨便是佛的因行。佛是由修菩萨行而成无上正等正觉的。一切经中所说的菩萨,大都是代表佛的一体,也就是表示佛的一方面。如:释迦有八菩萨,药师有八菩萨,弥陀有八菩萨,各各八菩萨,即是各各佛之八分。分之则八,合之则一。八之与一,原无所异。不过,合之为一,则境界微妙,非言思所能及;分之为八,则境界分明,为人们所易解。所以,为说佛而先说菩萨,学佛便先学菩萨。
由佛八分而有八菩萨。若是二分,便也可仅称二菩萨。所以,诸佛之前各有胁侍,如:释迦之文殊、普贤,药师之日光、月光,弥陀之观音、势至。这二分的菩萨,实各摄八分之四。因此,二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与八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他们所代表的佛德之量有异。就着简易方面来说,我们学佛,首先宜学文殊、普贤二菩萨是。
其次,还必须明确,学菩萨又当先以利他为主。本来菩萨发心,即在利他;菩萨修行,也在利他。若是发心而非利他,便非菩萨;修行而非利他,也非菩萨。利他一义,在菩萨道中,要算是一种根本条件。而一切菩萨里面,最能代表这一意义的,莫过如三十二身的观音菩萨。因此,我们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还得从观音菩萨学起。将自己先立于观音菩萨的地位,以利他一义做为基础,然后去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自然就圆成了菩萨道。如若不然,那大智大行也学不上了。请看《心经》里面,所说的都是文殊的大智法门,而那行深般若的,却就是观自在菩萨。可见要学文殊、普贤菩萨的境行,必须先学观音菩萨,那才有成。所以,我们学佛应先学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
三藏中说这三位菩萨法门的经典,就是最流行的三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最为简易而最便于一般初发心的菩萨受持修学的。
一、文殊大智《心经》
二、普贤大行一《行愿品》
三、观音大悲《普门品》
这三部经,都极简短,易于入门,宜于初学;既没有高深繁杂的弊病,也没有取小失大、取偏失全的弊病;圆通大小乘,圆融显密教,圆满世出世法,是一种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
我初学佛教,我的师长便教导我这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明确这个标准之后,我的师长还教导我进一步发菩提心。因此我在此也进一步劝发菩提心。我说这句话,不免会有人不大高兴,他说:我们既然学佛,老早就发了心,难道还待你来劝吗?我这个劝,自然是劝那些初学还未发心的人。不过,也有些自信为已发心的人,对于这个菩提心的意义,并没有透彻的了解;或者,他虽然发了心,还不能算是菩提心,也未可知。因此,我来一劝,劝是劝请,不敢贡高我慢。况且从深一层说,那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境界,实在也是很高的。所以《大日经》里面说:菩提心为因。如说: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生,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
真言门修行菩萨行诸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庾多劫,积集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桓因等亲近敬礼,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世间宗奉,常应供养。
如真发了菩提心,我想将这种超越二劫瑜伽行的真实初发心的境界来印证,可能会乐许我这一劝吧。
劝发菩提心,从上诸圣诸贤,实在已经也说得不知多少。除了如来亲说的经典外,那些专显发菩提心一义的著作也是多不胜数。现举几种显而易见的著作如下:
(一)龙猛菩萨造《金刚顶瑜伽中发菩提心论》;
(二)天亲菩萨造《发菩提心经论》;
(三)慧沼大师撰《劝发菩提心集》;
(四)法藏大师撰《华严发菩提心章》;
(五)潜真大师述《菩提心义》;
(六)省庵大师撰《劝发菩提心文》。
如上著作,实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以上诸圣诸贤,说得实在不少。可是,这个菩提心含义过多,历来专著不是义理太深广,便是文字太艰晦;并且各宗各派,各有说法,名相参差,不易会通。突然一问:菩提心是什么?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一时还难以简明回答。我依师长所教,还想从简明方面再说一说这个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呢?从字义上说,旧译菩提为道,那契于真道之心,便是菩提心;新译菩提为觉,那契于正觉之心,便是菩提心。
但是,如何才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呢?这便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心要广大。必须普度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不复滞于褊小的我见;
第二个条件心要深妙。必须上求无上佛道,深悟法性,不复陷于卑劣的迷情;
第三个条件心要凝定。必须安住真如实相,长保圆明,不复驰于散乱的妄念。
我们果然能使这个心,广大而不褊小,深妙而不卑劣,凝定而不散乱,具足这三个条件,便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便算得是菩提心。
我下面略引各宗派的说法,将他们配合这三个条件,一方面可以证明师长的教导具有传承,一方面也可以汇集先贤的说法而加以会通。
心要广大心要深妙 心要凝定
〔三学〕戒学慧学 定学
〔三德〕大悲大智 大定
〔三观〕假观空观 中观
〔三谛〕俗谛真谛 中道谛
〔三心〕回向发愿心深心 至诚心
〔三门〕表德门遮情门 不二门
〔三空〕生空法空 俱空
〔三部〕莲华部金刚部 佛部
〔三尊〕观音文殊 普贤
我们还可以横纵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从横的说,三个条件乃是一体,不过在一体上有三种行相。我们要知道这个心,愈广大便愈深妙愈凝定;愈凝定便也愈广大愈深妙;愈深妙便也愈凝定愈广大。这三个条件,实在是一体相联,同为消长。我们须得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不能在这三个中间有所去取。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一体的意义,因此往往对于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比如说,我只要深妙不要广大,那是不行的,也是办不到的。
从纵的说,三个条件也有三步,不过每一步也都有三个条件。学佛的人,不离三学,而三学乃是依次渐进的。这三个条件虽然在同时具备上配着三学,但是也要在依次渐进上配着三学。所以,在第一步戒学里面,广大便是饶益有情戒,深妙便是摄律仪戒,凝定便是摄善法戒。《发菩提心论》上便明说诸佛菩萨以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在第二步的定学里面,广大便是观音三摩地,深妙便是文殊三摩地,凝定便是普贤三摩地。在第三步的慧学里面,广大便是方便般若,深妙便是观照般若,凝定便是实相般若。许多人,不明这个三步的意义,也因此往往对于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比如说,心要深妙,就一定要广大,心能广大必能深妙;心要凝定,就一定要深妙,心能深妙必能凝定。所以,心量要大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是利他的大悲,是观音三摩地。有利他的大悲才能使心深妙,那便是文殊大智的三摩地。心能深妙,才能使心凝定,那便是普贤大行的三摩地。
从上横纵两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三个条件与学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法门的必然联系和内在关系了。这样简明讲菩提心,难免不详不尽,但实已包括菩提心的全部基本精义了。
如何做呢?两句话:第一,我们现在当从第一步的戒学做起,而第一步的三个条件都具备在那《朝暮课诵》的四弘誓愿里。(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第二句话是,智慧本高的人,也能合三步为一步,就是《大日经》所说的菩提心为因的那种发菩提心的境界,其实本来人人具足,切不可畏难而不进。只要大家发四弘誓愿,大家发心便成正觉。
总的说一句,在正信的基础上,发菩提心、学三大尊(观音的大悲、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这就是我对本书作者圣严法师的敬颂,也是对本书编者林丽君女士、于晓非先生的随喜和对读者的法供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