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说无常
张家提
无常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佛陀在许多经典中都劝告弟子们要认识到人生的生灭无常,以减少人们对娑婆世界的贪恋,从而利用好自己短暂无常的人生,修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在《大般涅槃经》中,佛陀更是全面集中地向阿难等众弟子讲解了人生的无常。
《大般涅槃经》是一部记载佛陀临涅槃之前言行思想的经典。在佛陀涅槃之前三个月,佛陀告诉阿难等众弟子,自己将于三个月之后入灭。阿难等弟子听说之后,涕泣流泪,悲不能胜。阿难等弟子恳请佛陀住世一劫,以便利益诸天人民。佛陀针对阿难等人的请求,向阿难等人讲说了人生无常思想,以安慰阿难等人看破人生的无常。佛在经中云:
阿难,汝今勿生忧悲。有为之法皆悉如是,一切合会无不别离。
世尊即便而说偈言:
一切有为法,皆悉归无常。
恩爱和合者,必归于别离。
诸行法如是,不应生忧憹。
佛陀认为,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苦空无常的,即使是亲近恩爱的夫妻,也不能终生相守,最后都会有令人伤感的离别,这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佛陀劝阿难看破人生的无常,不必为自己的即将涅槃而感到悲伤。
尽管佛陀安慰阿难,但阿难想到佛陀不久即将入灭,还是禁不住悲从中来,以手拍头高声哭道:呜呼苦哉,世间眼灭,众生不久,失于慈父。
佛陀见阿难悲痛难以自止,便又劝阿难说,你现在不应当忧悲苦恼。你应当想到,即使我再住世一劫,在一劫之后,我也会灭亡。一切有为之法,都是如此。你不应当对我独自生起苦恼之心。
于是,阿难在佛陀的劝说之下,与佛陀一起回到重阁讲堂。
回到重阁讲堂之后,佛陀让阿难告知众比丘,全部集中到大集讲堂。阿难遵照佛陀的指令通知众比丘到大集讲堂集中。众比丘在大集讲堂集中之后,佛陀敷座而坐告诉众弟子说,我过去为你们说各种法门,希望你们今后经常思考它们,诵习不废。同时静修梵行,护持禁戒,以福利世间诸天人民。然后佛陀再次为众比丘讲说了三十七道品法。佛陀告诫众弟子,三十七道品法能令人到解脱之处。
佛陀在向众弟子作最后教诫时,再次提到了人生无常的道理。佛说:
复次比丘,一切诸法皆悉无常,身命危脆犹如惊电。汝等不应生于放逸。汝等当知,如来不久,却后三月,当般涅槃。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我欲弃捐此,朽故之老身。
今已舍于寿,住命留三月。
所应化度者,皆悉已毕竟。
是故我不久,当入般涅槃。
我所说诸法,则是汝等师。
顶戴加守护,修习勿废忘。
汝等勤精进,如我在无异。
生死甚危脆,身命悉无常。
常求于解脱,勿造放逸行。
正念清净观,善护持禁戒。
定意端思惟,摄情于外境。
若能如此者,是则护正法。
自到解脱处,利益诸天人。
佛陀为了让众弟子不为自己的涅槃而悲伤,便告诉众弟子,人的生灭变化都是无常的,人的生命就像闪电一样短暂,大众应当精进用功,修证菩提涅槃之果。虽然自己将于三个月之后入灭,但自己所说的佛法仍然会流传于世,佛法就是大众的老师。如果大众能于佛灭之后,精进护持修习佛法,护持禁戒,就如自己在世时一样。大众只有护持正法,利益大众,才是真正的尊重佛陀。
尽管佛陀向大众讲说了人生无常的道理,并作了最后的教诫。众比丘听了佛陀的教诫,心中苦痛,涕泪交流,乃至泣血,昏迷不起。现在一切众生都处于黑暗之中,大众都希望佛陀为作明灯;一切众生都漂泊于生死大海,希望佛陀为作舟航。大众边劝请,边举手拍头,捶胸大哭: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一切众生,何所皈依。
佛陀见大众如此悲伤,便告诉众比丘说:一切诸法,都是无常,恩爱合会,终归别离,大众不应请我住世。因为,现在不是劝请的时候。你们要按照我刚才给你们的教诫去做,如法奉持,就如我无异。
此时,天色已晚,佛陀便与阿难一起回到重阁讲堂。第二天早上,佛陀与阿难等众弟子一起着衣持钵,入城乞食。化得食物之后,回到重阁讲堂用斋。斋罢沐浴漱口,然后与众比丘一起到干荼村。途径毘耶离城。佛陀回顾,向城而笑。阿难不解佛陀为何而笑,便问佛陀:无上大尊,从来不会没有原由的发笑。不知现在为何而笑?佛陀告诉阿难:我之所以发笑,是因为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这座美丽的城市。正当佛陀说此言时,虚空之中,无云而雨。于是,阿难请教佛陀:世尊,这很奇怪,虚空清净,没有阴云,为何忽然而降如此密雨?佛陀告诉阿难说:你有所不知,虚空诸天,听到我说最后一次见到毘耶离城,心生懊恼,悲伤哭泣,这是天泪,不是下雨。这时,阿难与众比丘,听佛此语,悲伤难止,闷绝倒地。大众对佛陀说:天人听说你将入灭,都很痛苦,你又为何要入涅槃呢?
佛陀见众弟子如此悲哀,便以梵音安慰他们:你们不应当心生忧苦。众比丘说:世尊现在最后见到毘耶离城,不久便当入般涅槃。我们怎能不伤悲。大众辗转相告佛陀即将入涅槃的消息。消息传到了离车(种族之名)人那里,诸离车人听说之后,像众比丘一样悲伤难耐,他们劝请佛陀说:一切众生失智慧眼,现在正处于黑暗之中无所皈依。希望佛陀能住毘耶离城,住寿一劫,利益世间诸天人民。诸离车人如此三请。佛陀便回答说:
有为之法,皆悉无常。设住一劫,若减一劫,亦归无常。尔时如来,即说偈言:
须弥虽高广,终归于消磨。
大海虽渊旷,会亦还枯竭。
日月虽明朗,不久则西没。
大地虽坚固,能负荷一切。
劫尽业火然,亦复归无常。
恩爱合会者,必归于别离。
过去诸如来,金刚不坏身。
亦为无常迁,今我岂独异。
诸佛法如是,汝等不应请。
勿偏于我上,而更生忧恼。
佛陀针对诸离车人的请求,告诉他们说,即使自己再住世一劫,还会入涅槃。为说明人生的无常,佛陀还分别以须弥山、大海、日月、大地等都不可久存于世为例,告知他们,人生无常是不可逆转的规律。往昔的诸佛如来,都是金刚不坏之身,最后都会入灭,更何况我自己呢?一切佛法也都是这样,将来也会归于虚无,所以,你们不应当因为我的涅槃,而生起更大的烦恼忧愁。
佛陀说完这首偈语之后,告诉诸离车人,你们当止住悲伤哭泣的感情,听如来最后讲说佛法。诸离车人止住啼哭,倾听佛陀的教诲。佛陀于是结跏趺坐为众离车人作了最后的教诫,令他们精修佛法,护持净戒,恭敬供养父母及师长。诸离车人听佛陀教诫之后,心情才觉平静。
佛陀在本经中,以自己不能久住于世的事例现身说法。告诉众弟子世事皆无常的道理,不应当执着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更不应当因为自己的即将涅槃而难过。应当将自己有限的生命用到善待他人,读诵经典,参悟佛法,受持净戒方面来。为将来弘扬佛法,度化众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End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惠空法师无常的道理,对初学者来讲,是很重要的观念。比方说,我们从学校毕业了,到社会上谋职,事业或顺利或不顺利;然后来到学院,一幌又二个学期、三个学期。又比如:我们刚才做早课、做早操,现在吃饭,而早饭马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迦旃延尊者向国王许下诺言后,回到自己的住处就拚命思考,可是这偈文所指的问题,并不是用思考想象就可以明白的。一定要真正的大觉者才能解答。他真的感到毫无办法了,只得去求教别人。首先他到富兰那迦叶那里去请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弘 一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诸生倘非夙有善根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 一 行毕钵罗树下,隐士乔达摩把甚深的定力集中在深入观察自己的身体。他看见每个细胞都像是出生、存在和死亡这永无止息的川流里的一滴水。他无法在身体中找到任何一物是永恒不变和有独立个体的。融汇在他身体之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