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赵菲:略论“苦行”
2025-05-15 10:52

苦行及类似苦行的修行实践,是凸显于多数宗教中的独特共相。笔者对此题的兴趣,其一是来源于相信苦行如同冰山一角,向下挖掘,可以探见遵苦行为救赎的宗教,其教理主旨的概貌。因为,对于任一宗教来说,整部的教理无论玄奥芜杂至何种程度,最终总要落实于获救赎、得解脱的修行实践,而通过作为一种修行实践的苦行,便多少可以还原出教理整体的精神了。其二,是因为好奇于苦行本身的异乎寻常、其形式上荒谬不经、然实质上却是严肃着对待生命问题的特质,尤其是古印度高度成熟了的苦行之道的极端与多样性,以及佛陀对如彼苦行的破斥与修正。本文打算从三个方面来讨论这些关于苦行的问题:第一部分,古印度的苦行。其中,随宗教思想的发展,不同时期的苦行者,其所背靠的思想背景不同,其对自己所行苦行的解释也会有所变化,这部分便试图连贯起这些变化,显现苦行观念绵延存续而变化的历程。第二部分,由具体的苦行推而广之,讨论宗教中普遍的苦行主义、乃至人性中的苦行主义倾向,以苦行主义为宗教性的流露之一,为可爱敬,并试图从宗教心理的角度解释。第三部分,佛陀对苦行的破斥与修正。

一、古印度之苦行

苦行(tapas)直译为热,引申为劳苦、痛苦,指以自苦获得神通或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甚至能够胁迫神祇屈服[1]。印度很早就有苦行的传统,但它是印度土著的文化,还是另有雅利安文化的源头,不得而知。最古老的祭典《梨俱吠陀》已多次提到苦行,如其中一首赞歌(10.136)提到蓄长发的苦行尊者,他以褐污为衣,以风为带,而诸神则降临到他身上;他舍却了身体,跟随神祇飞翔,并能了解他们的思想[2]。可见,最早的苦行行者,便是以巫师、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先知形象出现的。

苦行一词的所指其实并不明晰,赴火、投渊、自饿、食粪一类的自我折磨属于苦行自不待言,瑜伽冥想这样并不极端的修行功夫也常被划入苦行一列。还有些时候,苦行直接与禁欲合流,以至于如克己自抑等,只要是与入世行乐相背驰的举动,都被唤作了苦行。这里的讨论,限于前两种。下面试就苦行观念的来源进行诠释。

1、吠陀时期

苦行与永生、超自然力之联系,在最古老的吠陀经典中已经表露出来了。按照《梨俱吠陀》(10.1129),太初之时,黑暗藏于黑暗之中,而热(苦行产生的热)生出了一、潜能,即胚胎[3]。也就是说,甚至世界的创生也是透过苦行的力量予以发动的。此外,诸神也是通过苦行永生和强大,反过来,因为弃苦行的修持由于纵欲而失去力量。韦伯认为这种苦行(字根tap,意为产生热、煮沸)与创世、永生之力量的勾联,始于人的孵化狂热[4]。相比之下,伊利亚德则显得是更同情地进入于印度传统之中,而得出更客观的概括:他承认苦行在印度宗教传统中被视为有着多方面的创造性,包括宇宙起源、宗教与形而上学[5]。第一,生主通过苦行产生热,创造了世界,这样,苦行具有了宇宙论意义下的根本重要性;其次,苦行使得再生成为可能,人藉苦行,从世俗境界过渡到神圣境界、从此岸凡夫羽化为圣贤神灵,这样,苦行又具有了修行解脱意义下的重要地位;第三,苦行有助于冥想者孵化出密教知识的奥秘,这实际上是从修行的实际体验再次肯定了苦行效力的不虚。自此,几乎人们关心的所有领域及能够达到的所有福祉世界起源、力量、知识、不朽、渡向彼岸都与苦行建立了联系,如此,它必然成为精进者所首选的修行法门之一了。

除了苦行,自吠陀时期起就得以确立的另一修行法门,是献祭。其实,苦行与献祭内在不二,因为一方面生主通过苦行创造,而另一方面,真正的创造同时就是献祭。按照《梨俱吠陀》中著名的《原人歌》,原人(atman)创造世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献祭自身:他头生天空,足生大地,意识生月亮,凝视生太阳,口生因陀罗,呼吸生风等等[6]。由上观之,从创造入手,苦行与献祭已经内在的同化了,即:吠陀时代的修行者之遵守苦行,实际上是遵守了向神的献祭(噢,阿耆尼,奉献你自己的身体吧![7]奉献你自己,就是增强你的身体![8]通过献祭,诸神才会施予献祭者[9])。

2、梵书时期

吠陀时期的苦行已与献祭同化。如果说林栖隐修者坚持着否定自我生命的苦行是在奉行对神的祭祀的话,梵书时期(公元前700到800年间)则是延续并确立了这一准则(行礼者就是祭品[10]、献祭者是真的将自己祭献给神[11])。然不仅仅如此,梵书、森林书时期已在着重强调内在的献祭。与吠陀时期苦行者内修苦行实践、外守祭祀仪式(尽管苦行与祭祀已经同化)相比,这一时期的修行者已开始轻鄙甚至摒弃外在的献祭形式,类似道教的外丹炼制转向内丹修行。若说吠陀时期是以献祭诠释苦行,梵书时期已经是由苦行融摄献祭了。

梵书森林书中的哲学内容更为丰富,《百道梵书》中有一段经文描写了金色原人如米粒或粟粒般存在于人的心中,然而又比天空、以太、大地和一切事物都要大:灵性本身就是我的自我;我死时,我将获得这个自我。[12]可见,神与我都发生了抽象化、内在化的转变,梵的地位上升,其比生主、原人更为抽象而脱去了原始神祇的神人特征。此梵、我的合一,为后来奥义书的修行理想发了先声。

3、奥义书时期

到了奥义书时起,献祭彻底内在化(年长者知道真正的祭祀是不供养火祭的[13]、真正的祭祀包括以呼吸为供品[14])。苦行修习具有了一种更加明确的宗教理想,即:证得梵我合一。奥义书宣说甚深哲理,最终以梵我合一的宗教体认为归宿,这种体认是一种神秘的知识,人若获得了这种知识便得解脱,而苦行成为体认这种知识的有效力的手段。

观察三个时期苦行所依背景思想的变化,我们发现古印度人行苦行的两点极富洞见的预设:其一,人之所以行苦行,其实是已经首先承认了道德特质在行为因果链中的决定作用。因为苦行首先是禁欲修行的道德无咎,相信诸如永生、超自然力量、解脱等种种福祉奠基于此之上,便是已经将道德律提升至相当的地位了;其二,东方特质的精神实体观。古典基督教也有苦行传统,其自苦为赎罪,但至于为何自苦能赎罪,并没有正面解释。古印度苦行者则依一种东方式的宇宙观得以自圆其说:精神与体力的集中,甚至能产生物质性的积累作用,反之,精神与体力也可以如物质般流失。而因为苦行必通过禁欲,禁欲如同关闭了能量外泄的阀门,据此使人获得超凡的力量。这种将某种功用物质化、甚至可以计算收支的宇宙观,具独特的东方色彩(可类比于印度教业的观念、道教五行学说),于西方神秘主义传统也时略见(诺斯提教、普罗提诺流溢说)。而这种内涵着二元论、实体论的思路,在其后的苦行思想中继续发展,逐渐走向极端的偏执,而为佛陀所破斥,这在第三部分会再述及。

二、苦行主义

人为何选择行苦行是个有趣的问题。

对于笃信宗教是人类集体强迫性精神症的弗洛伊德主义者而言,苦行至多是一种不可理喻的变态与自戕;对于言必及原始宗教性力崇拜的泛性论者而言,苦行源自先民的性力崇拜。尽管并没有信足的史料证其伪,但这样一些带有严重偏见的臆断实在显得过于单薄和轻率。诚然,苦行者的团体中必然有自戕者,苦行主义也可能包含性力崇拜的起源,但是就像任何文明现象一样,苦行及苦行主义本身是具有多样性的复合体,因此,其能够吸纳不同类型的心灵加入其中、包含多方面的起源因素都是自然无比的事情,这样来看,以偏概全地轻易下结论,应该不是解释的上策。

说如上理论之偏,是因为其仿佛都有意忽略了行苦行者所经历的真实心态、在其心灵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宗教情感,以及苦行者在现实中所真实展露的人格特质。这些方面的材料,来自于活生生的心灵,应该比精神症定义和性力理论的玄想更为重要,也更具说服力。而我们其后会发现,也正是这些材料,能够使我们对苦行及苦行主义动机的多样解释,渐渐移离于以上两种说明,而聚拢在另一个重心周围:宗教性,及其表露的方式。

以上所指的这些材料,应该来自体验者真实的叙述;而符合要求的例证,威廉詹姆士在《宗教经验种种》一书中已罗列得足够充分,以供参看。他们来自圣徒、普通信徒、神学家、哲人、文学家、诗人、精神病患者及更多普通的人,当我们越发普遍地搜集类似的例子,我们惯常对于苦行及苦行主义的成见,便越发显得站不住脚;我们对其的消极评价,至少会转变到中性;对于为数不少的来自健全心灵的动人表述,甚至能使我们觉得:与凡人相比,苦行主义之明智,远胜于其之荒诞;苦行者之应为人所钦佩,远胜于其之应为人所讥嘲。

(一)苦行主义的心理解释

1、退出

趋向苦行主义的第一阶段,是退出世界。苦行者首先是一个发愿退隐者,这便是相对于沉溺的出离、相对于着世的出世。一个退出世界的人,必是首先发觉出其所生活的世界,有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根本性的缺陷,令人绝望。就是因为这种发觉,世间的福祉、价值,不再显得具有原先那般的无可置疑的合理性,进而,这个发觉者像睁开了睡眼一般,开始惊讶于碌碌大众对于这有问题的世间、有缺陷的人性的安之若素、乐着不疲。在这里,与宗教是精神症的定义相反,有生之年能入此阶段者,恰恰大多是精神上极健全的人,并且通常生活优裕、地位尊贵偏偏是这些人,更愿出离和隐退这也便说明了宗教不仅仅是生活之下的避难之所,而更是生命之上的求圆满之路。

退出是对原先生活的不认同,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心灵被一种强烈的疏离之要求所占据。据托尔斯泰在《我的忏悔》中讲述,他在50岁左右,突然有了疑惑的情绪,进而感受了一种拉他离开生活的力量,比任何单纯的欲望都更丰满,更强烈,更普遍。他说:这个大力像我从前要活的那个渴望,不过它现在推我往相反的方向走罢了。这是我整个人要脱出生活外的渴望。[15]这是退出阶段很典型的例子。

2、舍弃

有些人止于退出,做一个永远心怀疑惑与不平、生活于社会却不再认同于社会的漂流者;另一些人则彻底的退出了,是为舍弃。

进入舍弃阶段的人,已经常常被人称作苦行者了,因为其已进入了一种新的生活境域:相比于世人的拥有,他以舍弃为生命的主旨;相比于世人纳为己有、贪无所贪,他恰是倾其所有、简无可简。世界的宗教,大都讲求过极简的生活,此简有二:一是物质生活的精简乃至苛抑;二是精神重心从世俗联系中特立出来,舍弃世俗对象对自身的种种挂累,也取消自身对世俗对象的种种粘附精简即舍弃,舍弃至终,独独建立起自身与一超越体的交流,才是宗教的理想。

舍弃是一切苦行主义的基调,且它并不外于人性。人不只要求更多、更多,同样也时时告诫自己舍去、舍去。舍弃是潜在的一股否定的力量,于十二因缘顺行生起烦恼之时,念念准备倒转的用功,令染心还灭。舍弃便是这样一种力量,对治着生命之负担的过于沉重。

3、牺牲

舍弃的极端化成为牺牲,在已有了主神预设的宗教徒那里,因为委身与献祭的原因,舍弃极易走向极端,产生过分舍弃乃至自我折磨的苦行主义,是为牺牲。行苦行极端之如牺牲者,除了对神祇的全然信赖和委身外,大概已经抱持了如上文印度教苦行者之以身体为祭品的信念了。首先,随着退出与舍弃的实践,人之感觉精神上不和谐的敏度增大了,因之将生活涤除去残暴的和肉感的成分变成必要了这种求精神纯洁的需要趋于自苦的方向,因之肉体的各项弱点受了严厉到冷酷的处理。[16]另一方面,圣徒会觉得牺牲和苦行可以计量他对于那高级权利的忠诚的程度,并可以表示这个程度。[17]因此他绝不试图避免接近其能承受的苦痛的极限,而且,甚至是越痛苦,越受推崇。

(二)二元论的哲学前提

苦行主义在根本上依赖着二元论的方法。

人性追求存在、妙乐、知识,苦行主义同样是,只是其追求的方式与常相反:恰是以否定存在以追求获得全然的存在;恰是以否定妙乐,希望获得更高的、永久的妙乐;对于知识,也是同样。

这种思路看似不可思议,但若将其放入宗教体验中去设想,便并不难理解。物质生活的完全精简、肉体感受的尽量靡钝,确实能为苦行者的精神活动开辟出新的视野。试想:身无长物的林栖者,除了终年不剪除的长发,甚至无所掩体。如果外不需掩体(倮形)、内无须填食(自饿),苦行者便几乎没有了异己可以对待,那么,世上大概没有谁能比他更是他自己,也没有谁能像他这般纯粹的直面全然的存在了。

神圣与世俗、纯洁与染污、狂喜与痛苦这些对立贯穿于宗教体验的始终。苦行及苦行主义,成为这种建立于对立之上之体验的极端形式的表达。我们先需同情其存在,再跟随佛陀追究其真正意义下的合理性。

三、佛陀的解答

佛陀出世之时,印度的修行者还是以祭祀和苦行[18]为主要解脱法门。遁世者,有步入人生第三、四期的婆罗门,苦行尊者(muni)和浮浪者(vratyas)[19],托钵乞食的沙门(sramana)。这些人聚于林中,以多样的修定或苦行名目为解脱因,《涅槃经》归结出六种:自饿外道、投渊外道、赴火外道、自坐外道、寂寞外道、牛狗外道。[20]

世尊出家,初慕名前往毗舍离城的跋伽仙苦行林问学[21],然观诸仙人自苦甚奇,却只求生天果报,佛陀认为其所修习非真正解脱之道,翌日即离去。世尊做了这样的解释:但汝所修,修长苦因。我今学道,未断苦本,以此因缘,是故去耳。之后,佛陀跟随阿罗逻和郁陀迦罗摩子两位仙人修定,证得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仙人定境至此,复无可授,但世尊却不以这诸学者之彼岸为究竟解脱。他的解释是,虽定境甚高,却还是有我:为有我耶,为无我耶我若有知,则有攀缘。既有攀缘,则有染着。以染着故,则非解脱。汝以尽于粗结,而不自知细结犹存。以是之故,谓为究竟。细结滋长,复受下生,以此故知非度彼岸。若能除我及以我想,一切尽舍,是则名为真解脱也。

世尊观苦行非断苦本、修定不尽我想,因而都不是解脱真因,便决定另行难行之道,入摩揭陀国伽耶城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苦修六年,至于日食一麻一麦的地步,却仍旧不证解脱,终于放弃苦行,受食入定,伏魔证智,最终觉悟。世尊向憍陈如等开转*轮时,对自己弃舍苦行做了解释:汝等莫以小智轻量我道成与不成。何以故?形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譬如钻火,浇之以水,则必无有破暗之照。钻智能火,亦复如是。有苦乐水,慧光不生。以不生故,不能灭于生死黑障。今者若能弃舍苦乐,行于中道,心则寂定,堪能修彼八正圣道,离于生老病死之患。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三段解释,是世尊所发见到的苦行之迷妄处:其一,不离苦因,复还受报;其二,未断我想,细结犹生;其三,非离苦乐,智慧不起。简言之:于因果不正观,于解脱不正观。以下便从直接或间接论及苦行的经论出发,试讨论佛陀对苦行的破与立。破外道苦行之不正观。

(一) 虚妄因果,空断无获

一部分苦行者是宣讲因果的,比如沙门思潮中极有影响力的教派耆那教徒。耆那教义中称苦是恶业果,人若以苦行灭宿业,同时不造新业,等到诸业毕尽就可解脱[22]。尼乾看似宣讲因果,但其并不解因果正义。

其一,因果前后相引,无限连贯,生生不息。而尼乾见因时不见果,断果时,则又不晓其复可为新因。在连贯不息的刹那生灭中,苦行即使可以灭宿业,然其岂不又作为苦因,埋下新的种子,往复不已,无有了期?即:苦行不会只灭不引,而尼乾信其能灭,却又忘其能引,是截断了因果之流、因果位孤立的邪见。

其二,因有苦乐熟异,果有苦乐熟异,因何道理,苦行能以一味了结多味因,成就一味乐果?世尊提醒诸尼乾:诸尼乾!是谓乐报业,彼业不可因断、因苦行转作苦报。诸尼乾!苦报业,彼业不可因断、因苦行转作乐报。诸尼乾!现法报业,彼业不可因断、因苦行转作后生报。诸尼乾!后生报业,彼业不可因断、因苦行转作现法报。诸尼乾!不熟业,彼业不可因断、因苦行转作熟报。诸尼乾!熟报业,彼业不可因断、因苦行转作异者。[23]苦乐熟异,各自相引,随缘受报,苦行插踵其间,除去更生一重因果外,复何作用?因之,尼乾因果义错乱。

其三,若我们用心观察便能发现,作为现行之苦,其实已经是果了。尼乾由诸苦果生瞋,心迫热恼,行种种苦行以求断彼苦果;可是,其果已成,复何可断?佛陀有言:本所为者,其义已成。若复断苦,是处不然。[24]

苦因具生发烦恼的效力,苦果是其义已成的受报。明因果者,见苦果现,心生警策,精进断因。而不会沉溺于瞋恚,只求断果,自苦其身。

由此可见,尼乾是不如实知晓因果正义,才依自苦为究竟解脱。世尊正观因果,提示苦行本也是内在于因果之中,诸尼乾恰恰是因以往恶业、恶合会、恶为命、恶见、恶尊佑,才于今生受极重苦[25]。人之所以行苦行,受种种苦,也是因果所成。因之,苦行并不具有多么究竟的解脱法地位,也只是因缘链条中,可以制他法、同时也受制于他法的普通一项罢了。

(二) 不修心法,不逾故际

苦行者往往制身远胜于制意,《中阿含经优婆离经》提到:我尊师尼揵亲子施设身罚为最重,令不行恶所,不作恶业。口罚不然,意罚最下,不及身罚极大甚重世尊答曰:苦行,此三业如是相似。我施设意业为最重,令不行恶业,不作恶业。身业、口业则不然也。 可见佛陀甚至与其恰恰相反。

制身虽可以达神通、住于一定的修行境界,但不得根本解脱。《佛说黑氏梵志经》中,一梵志通过修定、苦行,获四禅成五神通,独步四域,超升梵天,不以为碍。但就算拥有这样非比寻常的功力,他还是得知七日死后会堕地狱。原因是临寿终时,当值恶对起瞋恚恨,意欲有所害,失本行义,故趣阎界。可见意业之重要。当此梵志求助于佛陀时,佛陀宣说一颂,中有潮水径顺崖,未曾越故际,制身不制意的梵行者,即使修习再难行的苦行,实际上都不曾逾越烦恼生命的旧有轨迹。是故,当一位姓迦叶的裸形梵志认为苦行法难时,世尊宣讲了心法之更难:所谓沙门法、婆罗门法难。迦叶,乃至优婆夷亦能知此法,离服倮形,乃至无数方便苦役此身。但不知其心,为有恚心,为无恚心,有恨心,无恨心,有害心,无害心。若知此心者,不名沙门、婆罗门。为已不知故,沙门、婆罗门为难。(《长阿含经倮形梵志经》)

(三)粘着苦乐,去道甚远

苦行者还陷于对苦乐的甚深贪着之中,并且,不仅仅是苦乐,还包括是苦乐因贪着于依我见而生种种相,因自计有身,而念有人,而备有寿,而言有命,着于男女,猗于三有,离于所有,恃于所起,依于所灭,受于生死,怙于泥洹。[26]

对于这种种见,佛陀开出的对治,即是中道。中道不仅仅是离苦离乐的中庸之取道,它更是一种彻底的放舍:佛曰所舍,令舍其前,亦当舍后,复舍中间,使无处所,乃度生死众患之难。[27]这大可略见佛说中道的深意。

(四)佛陀所立之正见

佛陀舍离外道苦行,根本上是因他对外道行苦行的原因及目的苦、苦因、苦灭开了新诠。

苦是业所引,对于将业看作物质性实体的外道(如尼乾子外道)而言,苦是客观存在,甚至可以通过修行加减计算,苦行因此得以合理。但佛陀不同意这样的实体观,苦,首先是无常,《阿毗昙五法行经》释苦曰:何等为苦,一切在生死皆为苦。会欲亦不欲会欲,谓人诸所欲得亦不欲,谓人意诸所不欲,是皆为苦。又说:苦生有本本从万物。万物无有亦不尽,已不尽人亦不忧,已不忧人亦无有苦。苦本身是众缘和合相,并没有实体的存在,无积聚、无扰动、犹如虚空不可得,虽受用不爽,然算计不得。灭时,不是如外道实体观,通过苦行将其耗散,而是通过拆除苦本,苦相自然不再可得。

苦生有本,本在何处?保持着二元论宇宙观的苦行者,认定苦之本在身,因为身通常显得充满欲望,与灵魂相比,是邪恶、沉重的物质。但对于佛陀而言,他首先不承认将精神与肉体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其次,人是五蕴和合,没有任何单独一蕴足以为苦负责。第三,众生苦本,在于无明和渴爱,因此,适度的苦行,只有在净心法、断欲结的意义下才被接纳,外此,皆堕虚妄。问头陀何相何味何起,答少欲为相,知足为味,无疑为起。复次无所著为相,无过为味,不退为起。云何初中后?谓受为初,修行为中,欢喜为后。[28]佛教十二头陀苦行,即强调了这样的智慧和精神。至于修习十二头陀苦行的真实义,乃是从外至内,从内至外,推求我相,了不可得,精勤不已,遂见色心,念念生灭,如水流灯焰,生无所从来,灭无所至,现在不住,知此五阴从本以来,空无所有。灭除诸相,证如实智,成阿罗汉。诸菩萨等,思惟法已,得无生忍,满足十地。[29]即证我空,入无生法忍。这才是佛陀宣说正见苦行的实义。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