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赵玲: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
2025-05-15 12:01

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的作用与影响

赵玲

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三大语系佛教之一。佛教自唐代传入云南西双版纳、德宏以来,经过宋元明清的发展,对傣族、基诺族、阿昌族、布朗族等的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伦理道德对信仰上座部佛教各民族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提升,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促进作用。可以说,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建设极为宝贵的资源,是维护边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强有力的推动因素,它积极参与并维系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伦理道德体系。

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思想,集中体现在信徒们虔诚地赕及其一系列宗教活动中,而赕又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们毫洼期间的核心内容。

一、赕佛修持行善积德

要了解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生活,必须先了解赕。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赕,《辞海》中说:赕,傣语音译,傣族地区小乘佛教的一种集会,多在宗教节日内以村寨为单位举行,临近地方亦有人参加。摆期不劳动,以银币、首饰、食品、鲜花等向佛奉献,称为赕佛。

其实,赕就是敬献、布施之意。教徒们通过赕这种行动来积个人的善行,修来世,最终达到涅槃。他们认为,赕佛不在乎数量多少,而是看信徒是否心诚,心诚则无论赕多赕少都没关系;心不诚,则赕再多也达不到涅槃的境界。他们认为,教徒在现世如不潜心行善和布施,死后就不能升入天界,只能在人间反复轮回,平庸无用;作恶多端之徒,在后世将被打入地狱,转生为饿鬼或畜生,受尽折磨。于是人们都虔诚地向佛求福,向代表佛的僧侣求福,希望他们能赐予大家吉祥幸福。长此以往,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们皆形成了乐善好施的习惯。

无论是傣族、布朗族,还是德昂族和阿昌族,所有南传上座部佛教徒都具有共同的性格特征:1、大都乐善好施,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他们鄙视贪婪行径;2、从不染指偷窃、奸淫、虐待老幼;3、为人谦恭、和气,乐于助人;4、勤俭持家,善于理财;5、安土重迁,胆小怕事。

笔者幼年时期生活在德宏州潞西市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风平乡,曾经历过一次火灾。在一个不幸的下午,无情的大火顷刻间吞噬了三户人家的房屋和全部家产。当黄昏来临时,附近村寨的傣族群众就自发轮流来送饭、送水,男人们砍来竹子帮助搭建临时住所,直到灾户有能力升火做饭时,才停止送饭。在上座部佛教徒看来,危难之时,乐于施舍,多行善举,几乎与赕佛同样重要。

南传上座部佛教要求信教群众自觉修桥补路,扶危济困,多行善举,弃恶扬善,并将此依附于公民完善自身的长期自觉的道德修养中。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虽然地处边疆,贫困闭塞,但是多年来没有械斗与纷争,安定团结,平稳发展,在东南亚一带始终发挥着很好的窗口作用。正如西方社会仍有许多人把战争、污染、奢侈等种种非道德现象归于人类背离宗教的缘故。爱因斯坦认为,科学与宗教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必不可少的,科学提供认识的证明,宗教提供道德的力量。在当今社会生活中,有人只重金钱而不重道德;有人则把道德败坏的行为归咎于市场经济,认为是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私欲膨胀,道德沦丧。实际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协调、有序的社会环境。从经济与道德的关系来看,市场经济是一种道德经济,它要求等价交换、买卖公平、诚实守信。在这些方面,上座部佛教的教义与之比较接近。

二、毫洼澳洼静思忏悔

毫洼(又称入夏安居),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德宏,教徒们每年从农历六月十五到九月十五(傣历九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是毫洼的日子。这三个月,正值雨季,又是农闲时节,上座部佛教便用这段时间集中广大信徒进行念经拜佛活动。届时,所有僧侣一律回到自己所在的寺院持戒坐禅;旧时连官家也要停止办理公务;至今,信教的百姓在毫洼期间也不能建屋盖房,更不能举办婚事。中老年信徒在毫洼期间,每逢七、八日,十四、十五日,二十二、二十三日,二十九、三十日集中到佛寺食宿持戒,听经坐禅,过着清净的出家生活,其余日子可以在家里念佛。

南传上座部佛教另一个信教地区西双版纳州,除了上述活动与德宏相同外,由于该地区的气候及栽种习惯,还有一个不同点,那里的信徒尤其要督促青年们在毫洼期间不要外出游逛,这是万物容易生长的雨季,信徒们要集中精力,抓紧时机搞好种植,发展农业生产。

毫洼的第一天,信徒们穿戴整齐,双手捧着供品偕同全家去寺院赕佛,聆听经文,忏悔过错。之后,青壮年男女和少年儿童云集寺院的广场上,有敲锣击鼓跳孔雀舞的,也有跟随拳师习武练拳的。

期间,在农历七月三十日(傣历十月三十日),要举行隆重的集会,傣语称为赶摆,信徒们用竹子和彩纸扎成各式彩亭和动物,举行赕佛活动和各种娱乐活动。

到农历九月十五日(傣历十二月十五日),是奥洼(又称出夏安居)的日子。为期九十天左右的赕佛听经,静思忏悔,赶摆娱乐的活动到此结束。各村各寨的男女老少信徒敲锣打鼓放鞭炮,前往寺院参加集会,欢庆佛归[1]。

三、保护自然关爱生灵

20世纪50年代中期,笔者的母亲亲眼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冬季的芒市大河岸边,时常会有热水瓶一般粗大的蟒蛇出来晒太阳,旁边放牛的傣族孩子在放他的水牛,各不相干。甚至当放牛孩子要回家拿毫派(傣语:晌午饭)时,还会交代大蟒蛇说:岩么(傣语:傻小子),岩么,我回趟家,你帮我看着水牛,我会给你带个饭团来。等孩子回来时,水牛在,大蟒蛇也还在。当然,有时候大蟒蛇也会不守信用先回去了,剩下水牛在等它的小主人。当时,猎杀者和偷牛者这样的词汇,在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地区,似乎还不存在。田间、河边的鱼多得密密麻麻,也没有人吃。在南传上座部佛教左底教派,如今一些上了年纪的教徒,仍然恪守传统教规:不吃可以再生的植物,如葱、蒜;不吃野生动物、鱼及禽蛋类;走路不许东张西望,目光只能看到一根扁担(约1.5米)这样的距离在毫洼期间,以上教规是教徒们反省自身的重要内容,教徒之间也少不了互相议论和提醒,以便更好地修持。

在云南德宏州芒市镇左底教派的信徒家里,房前屋后绿树成荫,院子里各种鲜花四时不断,人们以清洁卫生、邻里和睦为荣。尤其是毫洼期间,老年人着装以黑、白、浅灰为主,浅色短上衣配黑色长裤(男)、长裙(女);中青年妇女衣着绚丽多彩,就象她们手捧的赕佛的鲜花[2]一样美丽。当衡奘(傣语:去寺院赕佛)的人群穿行在茂密翠绿的凤尾竹林里,当信徒们虔诚地围坐在花团锦簇的佛殿里听经,当僧侣手持贝叶刻就的经书在讲经说法就会深深感到,在这里人与自然一直完好地结合在一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协调一致,宗教文化氛围浓郁。

云南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如西双版纳、德宏等地又是云南省旅游业开发较早、经济较发达的地方。大量朴素的生态观,对水资源的保护、对野生动物的关爱、对森林山川的亲情等等,在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贝叶经中早有记载。直至今日,这种原始生态观仍然在信教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深厚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广大教徒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由于在每次毫洼期间,都反复宣讲有关原始生态观的教义,强化有关生态伦理道德方面的教条,上座部佛教信教群众始终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始生态观来发展经济,其中就包含有原始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也只有在这样独特的思想基础上,才造就了象西双版纳这样的北回归线上唯一的一片绿洲。这种爱护环境,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佛教原始生态观,对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对云南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也具有独特的当代价值。

四、浅显易懂入耳入心

南传上座部佛教告诫人们,不要战争,不要杀生,要爱好和平,互相帮助。

在毫洼期间,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就是连续性的听经、诵经,除了高僧带领僧侣们用巴利语、缅甸语诵经外,僧侣们为适应广大信教少数民族群众文化水平偏低的现状,把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宗教教义、宗教教规、宗教伦理等翻译成民族语,甚至采用故事、传说、戏剧等少数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宣讲,广大信徒易于接受。采用这些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教,并没有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对世俗道德的圣化作用。恰恰相反,它为民间的世俗道德提供了一个终极保障、一个至上权威,使世俗道德由此而在人们心中变得更加神圣起来,有效促进了信教群众对现存道德关系、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接纳认可与维护遵守,对整个信教社区群众的道德建设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久而久之,宗教伦理道德便深入人心,表现为一种日常生活理念,外化为一种人格力量。通过毫洼,强化了众多信徒的宗教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宗教文化心理,影响着人们的性格和行为。

明清以来,云南省德宏州潞西市风平乡就是一个南传上座部佛教活动的中心。相传释迦牟尼转世为金鹦鹉时期,曾经在风平佛塔附近的大青树上栖息过。神圣有趣的传说及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的宗教活动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中有一定的影响,该地区教徒们的文化心理也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风平乡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信徒中,表现出来的共同宗教文化心理特征是:谦虚好学、敦厚待人、温和处世、勤劳敬业、道德高尚,但缺乏开拓精神和强烈的进取心。在风平,傣族信教群众日常生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口头禅是我做的对吗、别太心毒、非常同情、非常可怜等等。这些充满自悔和慈悲的语言,折射出一些傣族信教群众潜在的宗教伦理思想。

于是,在我国南传上座部佛教信教地区,往往表现出这样的现象:在不信教的村寨,贩毒、偷窃、虐待老人、唯利是图等道德滑坡现象较普遍;而在信教的村寨,村民感情融洽,乐善助人,抚恤孤寡,赈灾济贫,勤劳敬业,整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呈现出健康的状况。

五、缓解危机修养人格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不断的加快,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各方面的变化日趋深刻、复杂。各民族群众在经济地位变动、社会角色变换、人际关系变化等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诸种困惑与迷茫、痛苦与失落;人们既有物质层面的许多需要,也有精神层面的种种需求。在满足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诸多需要、尤其是精神层面的需要方面,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发挥了积极的、特殊的、有时甚至是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

南传上座部佛教教义包括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四谛中的道谛主要是讲人们要达到涅槃这个终极目标的理论和修习方法,其中就有持戒(坚守戒律)和禅定(修持者思想集中、观悟佛理、灭除情欲烦恼),以及信徒们对教理的修习。南传上座部佛教对道谛具有其独特的理解,以至于每年用毫洼来集中进行持戒、禅定和修习教义。南传佛教经藏中曾说:都畏惧痛苦,都热爱生活,记住你与他们一样,用他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你就不会再去伤害别人。(Dharma-pada,cited in Das P.406)[3]现代社会越来越严重的道德危机,包括人与人的危机、人与自然的危机、人与社会的危机、国家与国家的危机,都显示出对宗教精神资源特别是宗教道德资源的强烈诉求[4],南传上座部佛教每年通过一系列的宗教形式,提倡长期的个人修持和阶段性地集中进行道德教化,劝人乐善好施,重视人格修养,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色。这与汉地佛教、大乘佛教的传教方式不同,如毫洼等活动客观上有效地强化了信徒们的宗教伦理道德思想,人为地营造出一种信徒们人格锻炼的契机,达到宗教修持的目的。又因为毫洼期间,各种集会、文娱、体育活动同时进行,迎合了各种层次的信徒的文化心理特点,信徒们自然而然地与寺院拉近了距离,对僧侣们的传教乐于接受,也乐于遵守其教义和教规,愉快地进行修持。由此可见,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毫洼活动对防止信教群众的伦理道德滑坡,净化心灵、提升人格、美化社会是有积极的社会功效的。

结语

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是我国传统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现代科学并非对立,而是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只有充分发掘南传上座部佛教伦理中有利于社会进步、人类幸福、世界和平的积极因素,才是云南边疆少数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又一个新的思想文化基点。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