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郑韦庵:净业持名四十八法
2025-05-12 11:15

自序

护意根

戒口业

端身

过珠

高声

低声

金刚持

默然

调息

随分

到处

有定无定

对像离像

忙中

闲中

尊贵

卑贱

静细

老实

喜庆

许愿

解释

愧奋

恳切

供养

报答

布施

心念心听

声中

光中

镜中

不断

不杂

不住

即禅即佛

即戒即佛

即教即佛

不持而持

持而不持

孤身

结期

聚会

成就他人

难中

梦中

病中

临终

发愿忏悔

附:莲池大师净土疑辩

--------------------------------------------------------------------------------

净业持名四十八法自序

若论净土,法门广大。诸上善人,依佛教而往生者,十方纷来,数如雨点。于修行中不专念佛,于念佛中不专持名,而已高标姓字,稳坐金台。此盖或乘大愿,或由妙悟,或备众福,或秉戒力,或精观想,故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以今言之,观既未易成就,戒又未易全持,众福非旦夕可期,妙悟非钝根可得,大愿坚固,更罕有焉。若不再从老实持名上出一头地,必致长沉苦海,永受轮回。千佛慈悲,亦难救汝。故持名一法,普摄三根,速归净土。方便之胜,无过于斯。深浅合离,惟人自取。勉矣前程,幸毋自误。

1、护意根持名

既以此心念佛,凡一切杂善杂恶之事,皆不必念,即日用应缘,万不得已之务,应毕则舍。勿令缠绵,障我心念。且我心念之所以缠绵者,意地用事故也。若念到心地光明时,意地自妙于观察。当知念佛能转凡为圣,为世出世间第一了脱之方。

2、戒口业持名

既以此口念佛,凡一切杀盗淫妄之事,不可在口头播弄。若一涉及,当自思维,念佛之人不当如是。猛念佛数声,以提醒而涤荡之。

3、端身持名

既以此身念佛,于一切行住坐卧时,务常端正。身若端正,心即清净。当人自验,诚不我欺。

4、过珠持名

念佛一声,手过一珠,单念四字,勿杂六字,以四字易成片也。于四字中或在阿字上过珠,或在陀字上过珠,划定规模,不得错乱。此借珠束心之一法也。

5、高声持名

若神志昏沉时,或妄想纷起时,振作精神,高声念佛,到得数百声,自换一番境界,且耳根最灵,外缘易入,声感心动,杂想炽然。惟高声念佛,能护耳根而启心灵。心听自声,声声快足,一切闲是闲非,自然罢遣也。

6、低声持名

若精神散失时,或劳极逼迫时,不必高声。自收敛神明,低声细念,候气息完固,精神勃兴,便可高声念佛。

7、金刚持名

若心气不适,或人地有碍,高声低声总觉不便,则但动口唇,用金刚持法。不拘多少,总要字字从心里过。

8、默然持名

又或高声低声,都不相宜,手过珠又嫌烦琐,金刚持仍嫌著迹。古有至巧方便,无用动口,不出声音。但使系心一缘,微以舌根敲击前齿,心念随应,音声历然。声不越窍,闻性内融。心印舌机,机抽念根,从闻入流,反闻自性。是三融会,念念圆通,久久遂成唯心识观。

9、调息持名

或于气静心平时,先想己身,在圆光中,默观鼻端,想出入息,每一息默念阿弥陀佛一声。方便调息,不缓不急,心息相依,随其出入。行住坐卧,皆可行之,勿令间断,常自密持。摄心既久,息念两忘,即此身心,与虚空等。持至纯熟,心眼开通,三昧忽尔现前,即是唯心净土矣。

10、随分持名

或时昏沉多,则经行以持之。或时杂乱多,则端坐以持之。即使行坐皆不合宜,或跪或立,乃至暂卧,亦广作方便,持名随分而自救之。要于四字洪名,不肯一念忘却,乃降伏心魔之要术也。

11、到处持名

不问净处秽处,闲处忙处,高兴处,失意处,但自回光返照。自思曰:此等境界,我从久远劫来,经历过百千万亿遭也。惟于念佛往生一事,未能办得了当,所以轮回辗转,不得出头。我今亦不管他念得念不得,但誓此念佛心,至死也不断此念头。何以故?念佛的念头一断,一切善恶无记种种杂念则又生也。虽至大小便利时,女人生产时,只管念。越苦越念,越痛越念,如儿呼母,那管母之嫌与不嫌。若怕他嫌我,便不呼唤,则小儿之堕落坑厕者,有死而已,何日见母哉?

12、有定无定持名

有定者,早晚二时,划定常课,从今至死,不增不减。其余十二时中,能念一句则念一句,不论高声低声。古人云: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然哉!然哉!

13、对像离像持名

对像时,即以此像为真佛,不拘一方,不问三身。但思我止一心,心止一佛。面对心念,诚敬可知。诚敬之至,必邀灵感。若无佛像时,端坐宜向西方,起心动念时,当念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字字句句,自不落空,黑业自能消灭也。

14、忙中持名

能一句则一句,能十句则十句。但使百忙中,得片刻之暇,便可放下身心,朗然持诵。白乐天诗曰: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离阿弥陀。古人之用心,亦可见矣。

15、闲中持名

世间一切苦人,求闲不得,故不能修行。今闲矣,又闻此念佛之法,务须绵密持续,振作收敛,方能不负光阴。若使悠忽念去,不能济事。虚延岁月,辜负四恩,一朝阎老来追,将何抵对耶?

16、尊贵持名

今世之福,从前世修来。尊贵一辈,大半苦行高僧转世。但虽有荣华,不能长久,设再造孽,必致沉沦。当自思维,与其带业归去,不如借水行舟。或置念佛堂,或选念佛僧,或刻净土书,或置弥陀像,登高而呼,事半功倍,更宜决志往生,为富贵贫贱一切人修行榜样。法王使者,尊胜何如!

17、卑贱持名

呜乎!身为人役苦矣。不求出离,苦之苦矣!当知四字佛名,不论尊卑贵贱、老少男妇,但能每日清晨,至心西向,十称名号,求生极乐,不间不断,现世自获利益,没世自得往生。阿弥陀佛,真苦海中救命船也。

18、静细持名

既有智慧,勿令入狂。最宜静细念佛,以坚固之。当知智慧人念佛,则天下之念佛者必多,智慧人念佛,则外道之修行者易返。何以故?有智慧之声名以启之,有智慧之作用以救之也。

19、老实持名

既不求名利,又不逞才能,老实修行,最为难得。祖师云:参禅中,觅个痴钝人,不可得。今之念佛人,正患其不痴钝耳。老实二字,是生西方之一直大路。何以故?老实者,不于阿弥陀佛四字外,添一毫妄想也。

20、喜庆持名

或因人而喜,或因事而庆,虽细小之端,皆人生乐境也。当知此乐虚幻,不能久常。乘此好时,回光念佛,则仗佛光明,于顺境去多少恶念。吉祥连绵,如意修行,直至命终,往生极乐,不亦大快也哉!

21、许愿持名

持名原为往生,然诸佛威光,不可思议。念彼名号,所愿从心。所以经言念佛,有十种利益也。与其祈祷鬼神,杂修事忏,广许恶愿,旁信巫师,不如以念佛期之也。或曰:其如不应何?答曰:子未念佛,先忧不应。即此不应之因,必招不应之果。如是因,如是果,可畏哉!

22、解释持名

凡一切逆境当前,俱是宿缘照面。不可再起恶念,引起将来未完。只须顺受,可避则避之,可消则消之。但随因缘,勿忘念佛。佛有无量智慧福德,光明所加,境缘即转,无疑也。

23、愧奋持名

凡今生前世,恶果成就,苦报必来。故一分苦即一分恶也。不可诿于命运之不齐,但当愧其修行之不早。每一想佛,身毛皆竖,五内若裂,悲伤感奋,痛不欲生。如此则字字从肝髓中流出,方是念佛真境。今之僧俗念佛者,或口念而心驰,或念时心摄,歇即心昏。又有正念佛时,间以杂语。如此虽念到终身,绝无灵感。人之见之者,遂谓念佛往生,终成虚语也。岂佛之咎哉?

24、恳切持名

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不悲者,非人情矣。然处一切无可如何之境而徒悲者,又岂明佛性乎?既悲矣,则当思出苦,当思与一切众生毕竟出苦,当思佛之所以称大悲者,为其能拔众生出苦也。我以悲心念佛,求佛之悲,拔我之苦,其念宜何如恳切耶。

25、供养持名

凡遇佳节,或佛诞日,香花灯果,随分供养,是谓财供,非法供也。心之法供,胜于一切财供。近来邪教盛行,上供之法,广罗祭品,何益修行?如清净、普度、皇极、寿元、无为、大乘等种种邪教,招魂引鬼,耗人家财,欺世妄言,而于念佛一门,迥然各别,有识者万勿为所惑也。

26、报答持名

天地君亲之恩,恩之最大者也。宜如何报之哉?一切饮食供奉,立功扬名,衡以世间之法,报非不善,然究非了局。我惟报以念佛,为彼回向西方,已为下一金刚种子,再出头来,自有解脱时分。况无边罪障,悉能消释乎。欲报恩者,不可不知此法。

27、布施持名

凡见苦恼者,先安其身,然后开导其心,劝之念佛。所谓救一时之苦,布施为急,救历劫之苦,念佛为要。或见人物有难,力不能救,当急为彼念佛,安其魂识。或清夜朗诵,以施鬼神。凡大兵大疫之年,五更持诵佛号,能消冤厉。当思我此一声阿弥陀佛,上穷有顶,下极风轮,尘刹众生,一时受益,其布施不可思议也。

28、心念心听持名

心忆而后动于舌,舌动而复返于心。舌既有声,耳还自听,是为心念心听也。心念心听,则目自不能妄视,鼻自不能妄嗅,身自不能妄动,一个主人翁,被阿弥陀佛四字请出来也。

29、声中持名

念佛之声,既已纯熟,于六尘中,惟一声尘。六根之用,全寄于耳。身亦不觉其旋绕也,舌亦不觉其鼓动也,意亦不觉其分别也,鼻亦不觉其呼吸也,眼亦不觉其开闭也,观音势至两圆通,即是一也。无不通也,无不圆也。根即尘也,尘即根也,根尘即识也。十八界融成一界也。初或未调,久当自入。凡念佛时,取净地四五尺,右绕一匝,然后徐徐出声,渐渐声高。如是念到三匝之后,觉自己心声透露,旋绕太空,圆里十方,遍周法界,是安住身心世界于念佛声中也。是以此身心安住于念佛声中而念佛也。此是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30、光中持名

声者心声也,光者亦心光也。心声旋绕之处,即心光焕发之处。安住于心声中而念佛,即安住于光明中而念佛也。此亦胜境,能灭心垢,宜勤习之。

31、镜中持名

心声旋绕,心光焕发,心体自然披露矣。夫此一真心,如大圆镜,洞达无遮。十方三世,我佛众生,浊世苦轮,净邦莲萼,皆镜中影也。声中即是光中,光中即是镜中。此是最胜境,能永灭心垢,宜加意勤习之。

32、不断持名

朝也念,暮也念,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净处也念,秽处也念,无有一念非佛者。即使日用应酬,有时间断,然断其言句,不能断其真命脉也。功夫至此,成片易矣。

33、不杂持名

不杂者,即是止也。止者,定之机也。止杂念而正念现矣。杂念有三:一善念,一恶念,一无记念。三者除尽,方为不杂。心要寂寂,寂寂则善恶念不生。心要惺惺,惺惺则无记念不生。佛外无念,故常寂寂;念中有佛,故常惺惺。

34、不住持名

不住者,即是观也。观者,慧之机也。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中一句亦不住。前一句过去矣,后一句未来也,现在一句亦不住,了了分明而不可得,不可得而了了分明。

35、即禅即佛持名

或看一话头者,谓之参禅。或坐或息念者,谓之坐禅。参也,坐也,总是禅也。禅也,佛也,总是心也。禅即佛之禅,佛即禅之佛。念佛法门,何碍于参禅坐禅乎?且参禅者,能将此阿弥陀佛四字,当做一句话头,念来念去,反覆不舍,不言参禅,禅在其中矣。坐禅者,要到一念相应,豁然如托空,方为得手。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非相应乎?念到心空时,非永远相应乎?于念佛时,不昏不散,止观定慧,念念圆成。若欲别求禅那,禅当更在何处?

36、即戒即佛持名

持佛戒以治身也,持佛名以治心也。持之久而心纯,持之久而心空。念性戒性,非有二也。板板持戒,不得出头。板板念佛,则临命终时,打破鬼关,跳出三界矣。若奉戒已有工夫,即以此回向西方,必生中品。若未能兼顾者,且勤念佛,如救头燃。

37、即教即佛持名

一大藏经,皆从心起。心若无佛,教亦徒然。然心中亦何人无佛哉?自不念耳。教下未有不看楞严者也,看楞严未有不轻势至而重观音者也。即此一见,已成生死根本。纵学遍种种知能,不过滋润苦芽。生死关头,总不得力。愿速放下,往生西方,亲觐弥陀。若不能放下,即将此学经演说功德,回向西方。发四宏愿,亦不唐捐。若弘扬净土一门,详说念佛功德,则举目动念,皆是庄严西方。上品往生,更复何疑?

38、不持而持

一事才完,一语才罢,尚未打点念佛,而四字佛名,滚滚出来。此三昧易成之象也。

39、持而不持

持名不懈,快足又快足。于念佛时,明明持此四字,念头不转,而四字忽然一停,亦非有即四字之念,亦非有离四字之念,亦非有四字以外之念。此谓暂得胜境,非真心空也。然勤勤念佛,此境屡现,则渐渐心空。若因一念心空,遂逐昏沉,是谓无慧。当知心愈空,则念愈灵;心愈空,则念愈净。以佛心中之我,念我心中之佛,空与不空,更在何处?譬如日与月,赫濯乘宝宫,旋绕须弥山,周流照天下。噫!此何如妙觉圆明哉。

40、孤身持名

比丘修道,不求伴侣。念佛之境,孤寂最佳。高低有宜,缓急随分,打成一片。正在此时,当知身孤而心不孤也。诸佛及弥陀之心,未尝暂舍乎我。举意佛知,开口佛闻,何忧孤寂乎?若净土法门,未能了了,须多购净土书读之。如弥陀经、观经、智者大师十疑论、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大佑禅师净土指归、龙舒净土文、净土晨钟、西方公据、西方确指、云栖法汇、弥陀疏钞等书,宜勤披阅,此姑举明白易晓者言之。此外尚有举不胜举也,访通晓净土者叩问之。

41、结期持名

结期者,结七日为期也。若独自结期,可用干粮、水果、生姜、麻油四种为食物,炉香、灯油、蒲团、坐椅、棉衣、风帽、净桶、草纸八种为用物,除十二种外,一概不留。便可七日中不与人来往,畅然念佛也。若有五六人,同发心结期者,则必延请护七师一位。严立条规,约束在前。一切起居饮食香花灯果,护七师照应全备,则同七者亦可于七日中至心念佛也。若局于情见,不知修行利害者,未可草率为之。念佛警策下卷载:三峰禅师追顶念佛法,结期者不可不知。

42、聚会持名

四五人偶然同聚,作念佛会者,务先束约而后开口。单念四字,一字一鱼,用小引磬专击陀字,不得参差错落,反致纷心。

43、成就他人持名

或静处安置,或同结念期,或告以净土之事,或借以净土之书,或破其念佛之疑,或坚其念佛之志。一切功德,此为胜矣。若于人临命终时,为之念佛。或令病人记取阿弥陀佛四字,随忆随念,得见如来,使此人气尽往生,是成就其法身慧命矣。

44、难中持名

凡难中有发心念佛者,必有奇应。虽遍地干戈,一乡疫疠,而求佛呵护者,一即一安,百即百安。非佛之有私也,亦平等光中无心而应也。何以故?动念发声,觉阿弥陀佛光明住我顶上,则自然念念具足,念念坚固,念念长久,佛光所加,吉神拥护,自能离难,勿转念也。

45、梦中持名

愿力坚,功夫熟,昼既绵密,夜间亦然,则梦中自能念佛。此往生的兆也,当调和精进,勿退勿狂。

46、病中持名

病者,死之机也。死者,凡圣净秽之关也。病中当作死想,勤念佛名,决定待死,必有光明接引,遂我往生之愿。若于病中略一停想,则一切爱恋恐怖,烦恼安排,种种杂念,一齐现前,生死关头,如何济事?昔有一僧病甚,呼啊耶,自觉其非,即念阿弥陀佛,如是痛不自止。一声啊耶,一声阿弥陀佛,昼夜不绝。病愈,谓人曰:我病中念啊耶念阿弥陀佛,今病好,阿弥陀佛尚在,啊耶二字,不知何往矣。善哉!此病中之精进者也。

47、临命终持名

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能高念便高念,能低念便低念,或高低皆不能,亦宜将四字默记于心,不令忘失。左右侍奉之人,亦宜常将此四字,频频提醒。当知百劫千生,所有乱走之路,全在此时一念,断得清楚。何以故?六道轮回,皆一念为主。若一念专注在佛,则形虽败坏,而神不散乱,即随一念,而往生净土矣。呜呼!但记取阿弥陀佛四字勿忘也。

48、发愿忏悔持名

呜呼!世之不知念佛者众矣。儒中人摈佛为异端而不肯念。出家人以念佛为故套,而不知所以念。狂慧者知有佛而不屑念,愚痴者不知佛而不能念。此大较也。即间有村愚夫妇,闻说因果,亦知念佛,而又希求来生得受福报,依旧为轮回种子。求一为了生死而念佛者,百中少有一二也。须知人既念佛,则当如佛慈心,行佛悲行,发广大愿,济度众生。一切众垢冤缠,普为忏悔,一切钜细功德,回向西方。如此乃为念佛之正因也。

附:莲池大师净土疑辩

或问净土之说盖表法耳,智人宜直悟禅宗,而今只管赞说净土,将无执著事相,不明理性?

答: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晓得此意,禅宗净土,殊途同归。子之所疑,当下冰释。昔人于此,递互阐扬,不一而足。如中峰大师曰: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而修之者,必贵一门深入。此数语尤万世不易之定论也。故大势至菩萨得念佛三昧,而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普贤菩萨入华严不思议解脱,而曰愿命终时,生安乐刹。是二大士,一侍娑婆教主,一侍安养导师,宜应各立门户,而乃和会圆融,两不相碍。此皆人所常闻习知,那得尚执偏见。且尔云净土表法者,岂不以净心即是净土?岂复更有七宝世界?则亦将谓善心即是天堂,岂复更有夜摩忉利?恶心即是地狱,岂复更有刀剑镬汤?愚痴心即是畜生,岂复更有披毛戴角等耶?又尔喜谈理性,厌说事相,都缘要显我是高流,怕人说我不通理性。噫!若真是理性洞明,便知事外无理,相外无性。本自交彻,何须定要舍事求理,离相觅性?况土分四种,汝谓只有寂光土,更无实报庄严等土乎哉?若一味说无相话以为高,则资性稍利者,看得两本经论,记得几则公案,即便能之,何足为难。且汝既了彻自心,随处净土,吾试问汝,还肯即厕溷中作住止否?还肯就犬豕马牛,同槽而饮啖否?还肯入邱冢,与臭腐尸骸同睡眠否?还肯洗摩饲哺伽摩罗疾,脓血屎尿,诸恶疾人,积年累月否?于斯数者,欢喜安稳,略不介意,许汝说高山平地总西方。其或外为忍勉,内起疑嫌,则是净秽之境未忘,憎爱之情尚在,而乃开口高谈大圣人过量境界,拨无佛国,蔑视往生,可谓欺天诳人,甘心自昧,苦哉苦哉!又汝若有大力量,有大誓愿,愿于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行菩萨行,更无畏怯,则净土之生,吾不汝强。如或虑此土境风浩大,作主不得,应诸佛出世难值,修学无繇,虑忍力未固,不能于三界险处度脱众生,虑尽此报身,未能永断生死,不受后有,虑后有既在,舍身受身,前路茫茫,未知攸往;则弃净土而不生,其失非细。此净土法门,似浅而深,似近而远,似难而易,似易而难,他日汝当自知。汝今参禅念佛,不妨随便一门深入,但忌认钰作金,得少为足,便以管窥小解,恣意妄谈,非诋净土,喻如痴狂之子,骂斥父母,父母慈怜,虽不加责,其如天理之不容,王法之必戮何?可惧也夫!可悲也夫!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