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竹根:转世奇迹
2025-05-15 08:17

(附)印度少女追溯前生

土耳其亚达那地方有一个现年十一岁男孩子,他的名字叫做伊士迈,是一个被人杀害的中年男子阿比的再世,这个男孩子伊士迈,记得前世一切。

故事开端是,当伊士迈一岁半时,有一天当他和他的父亲梅菲默特同睡于一张床上,突然间,年幼的伊士迈以大人口吻道:我不愿再在这个家住下去了,我要回去和我的子女们团聚。

躺在伊士迈身旁的他的父亲大为惊愕,年仅一岁半的乳臭未干子孩那有自己的子女呢?莫非发了疯?伊士迈的父亲说:伊士迈!这是你的家呀!这个小孩子似乎不理会他父亲提醒的话,竟又说:我就是被杀害的阿比史兹尔姆斯。五十岁时被人击破脑袋而毙命。

伊士迈透露了这番骇人听闻的言语,把梅菲默特弄糊涂了,立刻把伊士迈的话转告他的妻子乃媲哈,乃媲哈也说:照此说来,伊士迈头皮上的黑色疤就是伤痕了。

梅菲默特夫妇是回教徒,他们并不相信转世这一回事,可是,一直无法消除心中不安。

伊士迈曾经透露:原配妻子不生育,第二个妻子长得非常美丽,可是,后来被人所杀害。

伊士迈所指的阿比是伊士迈出生数个月前,一九五六年一月,在马厩里,被数个果菜园园工所击毙的男子。妻儿们闻到阿比一声凄厉哀叫,立即跑去现场,凶手顺手也将他们加以杀害。凶手于一星期后被捕获。

现在阿比的家里住著不生育而被离婚的原配妻子夏蒂丝,和名叫希克玛特葛露莎琳的女儿以及名叫撤基的儿子。

我必须回到孩子们的身边去。伊士迈向她的父母恳求著。

这个小子真的发疯了。他的父亲怒叱伊士迈,怎也不肯让伊士迈回去。

嗣后,每当伊士迈的父母叫他伊士迈!伊士迈偏不予回应,只有叫做阿比!时才应声。

在床上就寝,伊士迈会突然如梦呓般说道:葛露莎琳啊,不要哭吧!好似父亲安慰著子女般的口吻。

经过了一年后,有一天,伊士迈的父亲买回来西瓜,伊士迈检了其中一块最大者,并道:这一块西瓜要带给葛露莎琳,谁也吃不得!

伊士迈有兄弟九个,其父见状,忙加制止,伊士迈很悲伤地哭泣起来。

阿比以前是一个嗜好杯中物的酒徒,喝辣忌酒,(土耳其烈酒)是个酒精中毒者,伊士迈亦嗜好辣忌酒,经常瞒著父母耳目偷喝辣忌酒。

有一次,被伊士迈的叔父马哈默特撞见,而被斥责了一顿。伊士迈不甘示弱地顶嘴道:少管闲事,小子!你骂我喝酒?马哈默特,你在我的果菜园当园工时偷喝了我的辣忌酒,被我发觉,我默不作声,如今忘恩负义,还胆敢骂我,打我!连畜生也不如!

马哈默特被他的侄儿指揭了这个丑秘,终也折服了。

伊士迈不只能够道出阿比本人生前所知道的事情,且能够记得一次也未曾见过的阿比的遗族,并经常发出对他们的关怀和眷念的天伦骨肉思慕之情。

当肉贩的伊士迈的父亲正在切肉时,伊士迈在旁边要求其父亲道:把这块肉烤好后,送至我的孩子们家里去!

这小子,你又说疯话了,不行,你是一个肉贩梅菲默特的儿子伊士迈,你并不是什么阿比,记著!你下次再说一句疯话,我就不饶恕你!

伊士迈被训斥,当场大哭一场,这一哭,哭了几个钟头。

有一次,有一个冰淇淋小贩来了,伊士迈从未见过这个人,可是,伊士迈走过去,向他打招呼道:嗨!卖冰淇淋,你认得俺是谁吗?

这个冰淇淋小贩见到一个乳臭未干的小鬼,竟用大人口吻跟他打招呼,心里又好气又好笑,冰淇淋小贩以不屑口吻答道:啊!我可不认得,小鬼。伊士迈以手指指著自己并道:你已经忘了我吗?冰淇淋小贩,以诧异眼光注视伊士迈良久,最后,摇摇头。

我是阿比!你从前不是卖西瓜和蔬菜吗?什么时候改行的呢?你忘了你小时候我替你割体(割生殖器包皮仪式)吗?伊士迈所讲的话是真实的。

自从这次道出外人隐私后,阿比再世消息立刻轰动了各地。

此事发生以前,伊士迈双亲一直将伊士迈的事实保密著不敢外扬,可是如今消息不胫而走,他的双亲也就断了守密的念头。

当伊士迈三岁时,伊士迈双亲去阿比的家里,阿比的家距离梅菲默特的家约有一公里以上,而且,那里都是些小巷弄,伊士迈从未去过那个地方,但是,伊士迈却很熟悉似地,一路领著前进,跟他同行的人故意指示错误的道路,伊士迈并不加理睬,迳自走至阿比的家。

阿比的家里有一个中年妇人,伊士迈跑过去,唤了一声夏蒂丝!并拥抱著她,淌著眼泪。

虽然夏帝丝是阿比的下堂妻,阿比给他一栋房子住,并且赡养她。

伊士迈一一和阿比的子女们亲亲,问安,然后,引导同行的人到厩角隅,指著,并以痛恨口吻说:就是在此地我被拉洛桑(凶手之名)所杀害。

同行的人莫不目瞪口呆。伊士迈又朝著墓地走去,边走边说著:我拥有两头牛:一头名叫司强(黄色少女之意)

此时他所用的词语时式不用过去式,而是用的现在式。

阿比的坟墓并没有特殊标识,能够一眼辨别出来,伊士迈迳自走至阿比墓前,指著道:这里是我前生最后的归宿处。

伊士迈还道出在阿比的果园工作的园工们的姓名及他们的故乡,一个也不差错。

伊士迈毕竟就是阿比转世的!人们异口同声感叹称奇著。

伊士迈的双亲很担忧,惟恐他们的骨肉伊士迈会背离他们俩,回到阿比的家去。

嗣后,阿比的儿子撒基亲自访晤伊士迈。

撤基!你有两个弟弟伊士马特和祖英富,他们俩和我以前及你的母亲同遭杀害。

伊士迈用著充满慈祥亲子之情对撤基如此说著。

这件转世亲属相会的消息,立即轰动了全世界,于一九六二年,当伊士迈六岁时,印度拉查斯坦大学教授 HN 巴奈尔吉博士(超心理学家),专程赴亚达那访晤这位再世的阿比少年的伊士迈,实地调查这桩轰动遐迩的奇闻之实情。

巴奈尔吉博士之挚友,日本宗教心理研究所所长本山博博士,将巴奈尔吉博士所调查研究结果解释道:巴奈尔吉博士身为科学家,用科学眼光谨慎探究这件事情真伪;是否有诈骗钱财之嫌等等,把所假设疑问一一求证,结果证实伊士迈确确实实是再世的阿比。

他们的宗教回教否定人类转世之说。伊士迈双亲极不愿意将这一个事情宣扬出去,他们惟恐一旦成为知名人物,人家会来打扰他们,生意做不成,影响收入。

假如他们真的为了诈骗他人钱财之目的,可以利用这个孩子伊士迈,觊觎阿比的遗产或把他当做一个预言家骗取他人的钱财,这一点,伊士迈的双亲确实没有这么做,也全无此种用意。

最为令人惊异之事,莫如伊士迈能够道出除了阿比本身知道的事情。周围的人未曾灌输的知识,伊士适的心里早已明白,又能道出谁与阿比曾有金钱上的借贷。

人类是以大脑记忆事物,伊士迈之例子似乎是超常的脑外记忆特殊例子,当然这尚未经科学上验证。

巴奈尔吉询问伊士迈时,除非哄他阿比,否则伊士迈不应声。

伊士迈对他的眷属的想念,与日俱深。

生为贫穷之家庭的孩子伊士迈,当父母们分给他从未吃过的糖果,他舍不得自己吃,统统送给夏蒂丝或阿比的孩子们吃。

每见了夏蒂丝,伊士迈便含泪叹一声:可怜的女人。

伊士迈经常在脖子上围著一条围巾走路,当地人并没有这种习惯,这是阿比本人生前爱好的独特装饰。

今年十一岁的奇迹的少年伊士迈,生理上渐渐步向成熟成人阶段,对前世事物是否能够一直记忆著,他的此种双重人生活如何发展下去,将来会不会和夏蒂丝以及阿比的子女们团聚,目前尚难以预料。

(选自五十六年十二月八日第一八一期菩提树月刊,原文转载自中华日报)

(附)印度少女追溯前生

印度耶波市拉查斯杉大学之教授班纳齐,将为查访印度两名少女之所谓前生事迹事宜,再度访问纽约与伦敦,班教授称:世间所谓人死后可以转生之事实不足信,但此两宗事件,颇为奇特,大概人之思境可以到达自己所未见过之境界,亦未可定,科学只能依此进行研究,不应遽即承认轮回之说。

据班教授称,此两名少女中,有一个仅九岁,属于印度之旁遮普,一年之前,全家早餐之时,有人以纽约为话题,此少女即称一百年前,我在那里与叔叔同住,到我十八岁那年被水淹死。听者以为该少女神经有病,谁知她竟娓娓述其家世,谈及伤心处,泪涔涔而下,班教授颇以为异,将她所述各节记下,去年至纽约时,乃查访其所述之家庭后代子孙,结果发现少女所述之九十六项细节,完全符合。班教授另在少女生前之家乡摄取许多照片,与其他无关之照片混在一起,携至印度,命该少女挑选,结果亦未选错。

第二宗事件系一个十三岁之少女所述者,她自称其前生为英国之查米尼华特博士,廿一岁时在伦敦汽车失事死亡,并谓其父于此次不幸事件发生后即赴非洲,班教授称:此少女时常对人痛哭,希望有日能返英与其前生之家人团聚。班教授对于此一少女之所述,尚待查访,据班教授称,他目前所欲调查之类似事件,共有六百宗,但他们不敢肯定有所谓轮回之说。(广融录自五十六年八月七日星洲日报)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