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教居士:朱镜宙:别云门后的第一封信
2025-05-15 08:04

别云门后的第一封信

朱镜宙老居士著

节录自梦痕记

别云门后,妙云师寄给我第一封信,有:云公老人怎样参话头的开示。不敢自秘,录之以公同好。这是别云门后第一次所透露的消息。是民国三十九年间事。

老人开示参禅的道埋,颇与刘洙源(后出家名昌宗)居士所著佛法要领合。佛法要领所谈观心方法,极得参禅窍要。参禅以看话头为方便;看话头贵在起疑情;此则略与刘说观心方法不同。古德云:离心、意、识参。出凡圣学路。无论观心看话头,此语最宜著眼。若违此原则,即是错乱修习矣。故知所谓话头者,是教行人看此一句话未举起之前。前,即所谓头也,(即是离心意识之方便。)此一句话既经举起,即成话尾,而非头矣。故知看话头,而时时将此一句话举起之错。

话头甚多。老人仍是教人看一句念佛是谁?提此话头时,应思佛是口念的吗?则人死口仍存在,何以不知念呢?是心念的吗?则心在何处呢?在内呢?外呢?中间呢?是何形色呢?如是思维,不得结果,因而发起疑情。正用功时,则只要单看一谁字,不要将话头全提。即提此谁字,亦不是教人死看住此一谁字。是教人时时照顾此谁字之疑意。(即将全话头疑情关摄了。)使之绵密不断;断了再提,不断即不要提。于一枝香中,愈提得少愈好。无论坐香行香,均要照顾此谁字之意,不使之失。久久功夫纯熟,则无论行住坐卧,不假用意,而疑情不失。于是心不缘一切外景,而妄念不起;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工夫打成一片;一切时中,均在定中,则开悟有期了。

看谁字要如猫捕鼠(行人),凝神注目,窥伺鼠穴(谁字),鼠一出头(妄念),即一口咬定,则鼠自不敢出。又要如人看门,看门人时时开目视门,则贼不敢入。若看门阖眼昏睡,贼自乘机入内,劫夺财物去矣。此亦如是。行人要时时凝神照顾谁字,不使昏沉或散乱,则妄念自无从生。心经一篇精要,在照见五蕴皆空。一句。而工夫只在一照字。老人所谈,即此照字之工夫也。老人阐述看话头的理论及方法甚多,请参看佛法要领自得。此不烦赘。用此工夫,中间必有种种境界,要须识得,方不致错认消息,所以须要亲近善知识也。云云。

案:文殊师利问经卷上般若波罗密品云:

文殊师利!般若波罗密,不以心、意、识、修行。世尊!若般若波罗密不可取,云何修行般若波罗密?佛告文殊师利:是修行非修行,不以心、意、识故。文殊师利!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不以此心意识修行般若波罗密,不以此修行是修行,以无处是修行。修行者,不依欲界、色界、无色界;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非内外,非中间;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罗密。不修形色,是修行般若。非地水火风,是修行般若。非有非无;非声闻缘觉;非善不善无记;非十二因缘;非男非女,非非男非非女;非常非智;非灭非生;非可数;不可思议;不可言说;无可依;无名字;无相、无异相;无增无减;自性清净,真实不可觉,普遍等虚空;无色无作,出过三世;不苦、不乐;无日月星宿;如此修行,是修行般若波罗密。真实非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密非真实;文殊师利!如此修行,名修行般若波罗密。佛说此祇夜:此法不思议,离于心意识;一切言语断,是修行般若。

心者聚义,意者忆义。识者现知义。吾国禅宗门庭,不许拟议,盖以一涉拟议,即落心意识边故。因知今日所谓哲学也者,无论其为知识论,抑或道德论,皆未能出心、意、识范畴之外。其所谓实践,亦与佛家实证之说,不可同日语。云老上人,今以离心、意、识参究教人,并引伸其义为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皆以本篇佛告文殊师利修行般若波罗密之旨相合。乃知吾国禅宗境界之高,与其手段之巧,有非各宗所能企及。

然自晚近以来,宏扬净宗的大德们,对于禅宗,时有贬损之语,因而引起世人的误会。岭南梁翰昭居士,曾入山访问当代禅宗耆宿云老和尚,请示历来禅净之诤,有何意见?云和尚以无二之旨告。并为答客问以释其疑:

答曰:楞严经文殊菩萨拣选圆通。说偈曰: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又从多门中,肯定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指出自余诸方便,皆是佛感神;即事舍尘劳。非是常修学。导念佛三昧乃云:诸行是无常,念性元生灭,因果今殊惑,云何获圆通?永明禅师有禅净四料简。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近世修净土人,多数固执四料简,极少虚心研究圆通偈。而且对四料简,也多误解的;不独辜负文殊菩萨,而且带果永明禅师。终于对权法门,不能融汇贯通,视禅净之法,如水火冰炭。虚云对此不能无言。考寿祖生于宋代,是余杭王氏子。他是中国诸祖中三位最多著述者之一。佛祖统纪卷二十六说:吴越钱氏时,为税务专知,用官钱买鱼虾放生,事发当弃市。吴越王使人视之曰:色变则斩。不变则舍之。已而,色不变;遂贷命。因投四明翠岩禅师出家。衣不绘纩。食无重味。复往参韶国师,发明心要。....上智者岩作二阄。一曰:一生禅定。二日:诵经万善,庄严净土。乃冥心精祷*得诵经万善阄乃至七度。他是宗门下法眼禅师的第三代。著书很多。如心赋和心赋注,是讲明心见性的万善同归,是讲法法圆融的。宗镜录百卷,是弘阐拈花悟旨,融汇各宗理趣,摄归一心的。日本人分佛学为十三宗。中国人分为十宗。宗镜录以心为宗,以悟为则,所说虽有浅深,皆穷源澈底,微微细细地表出此心,辟邪辅正,使后人不致误入岐途。平生说许多话,未曾说过宗下不好。他既是从宗门悟入的,何以又弘扬净土呢?因为大悟的人,法法圆通,参禅是道,念佛是道,乃至如我们劳动掘地也是道。他为挽救末法根劣的人,故弘净土。他是净土宗的第六代祖,一生赞扬净土,寂后人人尊重,在净慈寺建塔纪念。佛祖统纪又说:有僧来自临川,曰:我病中入冥得放还,见殿室有僧像,阎王自来顶拜。我问此像何人?主吏曰:杭州寿禅师也闻已于西方上品受生,王敬其人,故于此礼耳。中国佛教徒,以冬月十七日为弥陀圣诞,所据是何典章呢?阿弥陀经说:弥陀佛在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谁人知他冬月十七日生的?这原是永明禅师的生日,因为他是阿弥陀佛乘愿再来,所以就以他的生日,作为弥陀诞辰。

四料简一出,禅净二宗,顿起斗争。净土宗徒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单修禅宗,生死不了。单修净土,万修万人去。又参禅又念佛,犹如戴角虎。无禅无净土,是世间恶人。是土宗徒,以此批评禅宗,至今闹不清,屡说参禅之弊。又引证:戒禅师后身为苏子担,青草堂后身为曾鲁公,逊长老后身为李侍郎,南庵主后身为陈忠肃。知藏后身为张文定,严首座后身为王龟龄。其次,则乘禅师为韩氏子,敬寺僧为歧夫子。又其次,善旻为董司户女,海印为朱防御女,又甚而雁荡僧为秦氏子桧,居权要,造诸恶事。此数公者,向使精求净土,则焉有此?......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则展转下劣。即为诸名臣,亦非计之得也。甚哉西方之不可不生也云云。我认为修行后身,展转下劣,在人不在法。唐僖宗时,颖州官妓,口作莲花香,蜀僧曰:此女前为尼,诵法华二十年。诵法华经而转世为妓,不可谓法华误之。犹参禅人后身,为常人,为女人,为恶人,亦不可谓参禅误之。观音菩萨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难道观音应身,也是展转下劣么?阿弥陀佛化身为永明禅师。永明禅师后身,为善继禅师。善继禅师后身,为无相居士宋濂。善继在苏州阊门外半塘寿圣寺,血书华崴经一部,他的弘法事业,比永明禅师退半了。宋濂为臣,不得善终,则又不如善继禅师。难道可以说阿弥陀佛也展转下劣么?禅宗的泰首座,刻香坐脱,九峰不许。而纸衣道者,能去能来,曹山亦不许。净土行人,亦常以此批判禅宗的不对。没有审察到这种批判,原出于九峰和曹山,这正是禅宗善知识的正宗正见;应当因此注意禅宗,何反以之低估禅宗呢?我们现在谁能坐脱立亡?我们连泰首座纸衣道者都不如,而敢轻视禅宗么?我认为宗下有浅深,显教密教有顿渐邪正,念佛也一样。禅之深浅,区别起来就多了!外道、凡夫、小乘、中乘、大乘,都各有各的禅。中国禅宗的禅,是上上乘禅,不同以上所举的禅。但末世行人参禅,确实有走错路的。无怪永明四料简中所责。惟我平常留心典章,从未见到四料简载在永明何种著作中。但天下流传已久,不敢说他是伪托的。他所诃责:有禅无净土。难道禅净是二吗?念佛人心净佛土净,即见自性弥陀。这净土与禅是不二的。但今人却必限于念佛为净,参禅为禅,昔日我佛逾城出家,入檀特山修道,始于阿蓝迦蓝三年,学不用处定,知非便舍。后至郁头蓝弗处三年,学非非想定,知非亦舍。又至象头山同诸外道,日食麻麦,经于六年,......八日明星出时,廓然大悟,成等正觉。乃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其时那里来的禅和净呢?以后说法四十九年,都未究竟。至拈花微笑,付法迦叶,亦未说出禅字。禅是最上一乘法,犹如纯奶,卖奶的人,日日加了些水,以至全无奶性。学佛的人,也如纯奶搀了水,永明看到,便对搀了水的禅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并不是说纯奶的禅蹉路。永明禅师上智者严,作禅净二阄,冥心精祷,得净阄乃至七度。若禅是不好的,他决不作此此阄。若净是他本心所好的,则他必不至拈至七度乃决。且永明禅师,出身禅宗,是法眼宗第三代;那里会自抑己宗,说禅不好的道理?参禅的方法,要看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其目的只求明心见性。后人参禅,违此方法,得些清净境界,通身轻飘飘的,一下子就开静,自以为有工夫了。其实,滞于阴境,却不知一念缘起无生,怎能向百尺竿头进一步?永明因此,说:阴境忽现前,瞥尔随他去。倒不如念佛老实可靠。但他也不是说光念佛就能万修万人去。要有净土,才能去见弥陀。若以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为可靠,这又打错妄想了。楞严经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岂释迦佛威神不可恃,不能惠我三昧;而弥陀佛威神却可恃,却能惠我三昧耶?念佛决定比妄想、三毒、五欲等事好。如做好梦醒来精神愉快。做恶梦,醒来情思抑塞。所以瞎打妄想,不如一心念佛。如能法法皆通,则是最高尚的修行。有禅有净土。如虎本有威,再加二角,更加威猛。为师作佛,理所当然。至于无善根者,不信禅,亦不信佛,糊里糊涂,则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了!我平生没有劝过一个人不要念佛,只不满别人劝人不要参禅。每念楞严所指: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而痛心。故把四料简的意旨,略加辩说,希望一切行人,不要再与四料简中,偏执不通,对禅净二法,妄分高下,就不辜负永明禅师了。

云和尚所言,尚属平情近理。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应作定。戒定慧是佛法上的三学,如鼎之有三脚,缺一不可。无论修四谛法的声闻僧,修十二因缘法的辟支佛,皆以定为重心。八正道,以正定为殿,正定即以真智而修无漏清净之禅定而言。至于菩萨法的六度,禅定居其一,更不必说了。他如欲界、色界、无色界,亦莫不以禅定功夫分高下。即以净土宗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亦即禅定也。所以在三藏十二部中,禅的地位,非常重要,舍禅而言佛法,无有是处!

自吾国禅净分宗已来,世有以赵州念佛一声,嗽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引为赵州排斥净土之证。我认为这是由于误会赵州苦心所致。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但惟一条件,不管你修任何一法,皆须心一境性。换句话说:必须一门深入。如果行者朝三暮四,甲说参禅好,赶快去参禅。乙说念佛好,赶快又去念佛。丙说持咒好,又掉头去持咒。丁说研教好,则又想去研教。这样三心两意,即经恒河沙劫,欲使功夫打成一片,难矣!因此,我以为赵州念佛一声,嗽口三日,佛之一字,我不喜闻,是欲使行人截断众流,归于一心,专提向上一著而已。如果真的佛不喜闻,那又何必出家?此正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者是!

印光大师的排斥禅宗,我认为也可作如是观。师不云乎: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当机则妙。在昔之时,人根殊胜,知识如林,随修一法,则皆可证道。即今之世,人根陋劣,知识希少,若舍净土,则莫由解脱。由是以观,可知印师之排斥禅宗,非于禅宗有所不满,只因人根陋劣,与禅宗不相契,不得不舍禅而求净土耳。我们试观当时非孝及打倒吃人的礼教等邪说,皆出自最高学府之拥教席者,人根如是,岂陋劣二字所能尽其万一!使赵州而生今日,或将也会说:参禅二字,我不喜闻了。易地皆然,贵在当机而已。

大凡称为善知识的,莫不对机逗引,决不死执一方以医万病之理。即如云和尚,本是道地的禅堂科班出身,但在云门每晚坐香开示时,皆劝人念佛,并不教人参禅,可见其一斑。然而这等理趣,自非基督教牧师龚天民之徒所能了解,宜其利用印师之言,指谪禅宗,不出云和尚所虑,吾人于此,自亦不能不防。

当代教宗大德太虚大师对于禅宗的看法,尚能以客观态度,作一公平的估价。其于告徒众书云:中华佛法之特质,在乎禅宗,欲构成住持佛法之新僧宝,当于律与教义之基础上,重振禅门宗风为根本。又在速组佛教正信会文中,更进一步说:整顿一道场幽寂财产丰富之丛林,以为少林宗模范,遴选国中禅行最高之禅师,自缚己解,而有愿力解人缚者为法主及尊者而主持之。结集三十岁内苾刍,五年为期,尽息诸缘,专修禅那,唯贵证悟。所言足以破当世一偏之见。

End

中日佛教交流史研究

◎ 江 静杨曾文先生在佛教思想及中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以时间线为轴,基于相应的研究成果,将杨先生对日本佛教及中日佛教交流史的研究整理分为四个时间段,分别对应萌芽、开花、结果和圆熟时期。1.萌芽期(

念佛专精

省庵大师念弥陀佛贵专精,念到功深念自纯。念念圆明真性体,声声唤醒本来人。婴儿堕水频呼母,荡子还家始见亲。却话从前离别事,翻令呜咽泪沾巾。欲得工夫无间断,直须精进始相应。暂时失念云霾日,瞥尔生心蛾掩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摘

念佛集句

◎ 觉 鉴一沉迷三途,轮回六道;心尊心使,即言即行。一心念佛,万缘放下;罪业消尽,功德圆成。二深思八难苦,勤修十善业;念佛为捷便,静心是根本。三昼夜兼程证菩提,分秒必争念弥陀。永断贪嗔痴慢疑,根除淫杀

水本静而流动

◎ 真 可夫淫习不难克,难在知淫之所以然。所以然明,则能寻流而得源矣。流譬心也,水喻性也。水本静而流动,能了动外无静,则心可以复性也。心既可以复性,率性而治习,犹残雪扑红炉之焰,习岂能久停者哉。虽然复

以佛心为心

◎ 本 焕信佛的人要以佛心为心,无骄慢心,而有谦下心,服务他人的心,如大地运载一切,供给一切而无厌足的心,忍一切苦而无懈怠的心,对一切贫苦众生施与善根的心。无论顺逆,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增进信仰,如山而

智威与慧威

◎ 慧 皎释智威,俗姓蒋,唐朝处州缙云(浙江省永康县北)人。少年时就离俗出家,心游物外。起初拜师于轩辕氏炼丹山,听说天台教学很盛,遂负笈往沃洲石城寺,拜谒灌顶法师,蒙灌顶指示心要,遂了定慧双开、寂照相

宗炳居士

宗炳,字少文,籍贯南阳(今河南邓州)。其母聪辨,富于学识,教授几个孩子,皆有成就。宗炳妙善琴书,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都授予他主簿官职,皆不就。刘裕领荆州,复授予主簿,宗炳答说:我隐逸山林,三十年了。

如何是日用而不知

圣严法师玄沙师备禅师与韦监军吃果子。韦监军问:如何是日用而不知?玄沙拈起果子说:吃。韦监军吃了果子,再问同一个问题。玄沙说:这就是日用而不知。这则公案呈现了一个事实:人们恍恍惚惚度日,生活中有太多的不

世人对佛教常见的四种误解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传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祗,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

因是子静坐法

蒋维乔◎幼年时代余自幼多病,消瘦骨立,父母虑其不育。年十二,即犯手淫,久之,梦遗、头晕、腰酸、目眩、耳鸣、夜间盗汗、百病环生。幼时愚昧,初不知致病之由。年十三、四时,略知其故;然不甚明了,屡戒屡犯,又

静心曲

并不是急着要去干什么我的心却浮躁起来无处安搁像湖中的芦苇必须摇曳像林中的鸟儿必须欢歌我也想要放空自己不想明天只醉今夕但我没能做到心浮躁起来今夕是何夕比起雪中漫步我更喜欢在雪中起舞可雪地上没能留下我的脚

峡山飞来寺

峡山飞来寺宋向敏中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摘自《 禅诗三百首》

嗔 火

嗔 火寒 山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行菩萨道,忍辱是真心。 摘自《佛诗三百首》

诗 二 首

诗 二 首p>韦世福 庚辰四月卧龙游 卧龙寺立西峰间,登上佛殿道蜿蜒。 龙泉喷吐甘露水,绿染青山飞鸟旋。 漫山翠色花似锦,蜂蝶纷飞别有天。 借问盛世今何在,钟声悠扬太平年。

禅 堂

禅 堂唐柳宗元发地结青茅,团团抱虚白。 山花落幽户,中有忘机客。 涉有本非取,照空不待析。 万籁俱缘生,窅然喧中寂。 心境本洞如,鸟飞无遗迹。     摘自《禅师三百首》 柳宗

诗 四 首

清 净春渡桃李芳野渡,小舟拂柳来。春歌传清溪,塔影惬幽怀。溪寺清泉飞瀑岸林荫,碧云雁阵空渡影。松竹掩映溪畔寺,高僧妙演莲花经。乡村春景蝶舞香径兰蕙丛,禅寺梨花细雨中。绿蓑竹笠伴舟行,牧童清苗弄春风。乡

自己挠痒自己笑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回答:每当我有新收获。又问:那么,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回答:一无所得。再问: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回答:高兴时,我会节制自己,痛苦时,自己挠痒自己笑。

怎样发心报恩

◎ 太 虚今天偶然到这里来,与各位说几句话,就是要劝各位发心。发心的根本就是佛法中救度众生的大悲心和求成正觉的菩提心。发大悲心者就是施种种药,应种种病。现在就依据七塔报恩佛学院,报恩二字来与各位讲讲。

中国佛教第一僧 朱士行

◎无 碍汉、魏时代,官方是不准汉人出家的。当时佛教如同黄老学说一样,只是在社会上层和知识分子中流传和崇信。沙门不入王者,没有出家受戒的僧人,就连伊存、景卢等,也仅是居士、信徒而已。直到西晋后赵石虎时代

来去自在的庞居士一家

庞蕴居士,字道玄,是唐代著名的在家禅者,他曾在马祖道一、石头希迁座下习禅,与丹霞天然、药山惟俨、百灵、大梅法常、洛浦、仰山慧寂等当代知名禅师频相往来,悟境甚高,后世誉称他为中国的维摩诘,与傅大士并称于

居家的修行

◎ 悟 彻人都要修行,修行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在家也能修行。修行也不一定要到寺庙里去,家庭就是道场,就是修行的好地方。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解。真正的修行,要从生活中去体证、落实,关于居家修行,有四点建议

看不见的网

◎ 济 群佛法所说的业力,根据行为属性,有善业、恶业之分;根据受报与否,有定业、不定业之分;根据受报范围,有共业、别业之分;根据受报差别,有引业、满业之分。所谓引业,是业力招感的总体果报。有情生命在延

禅诗赏识

【禅诗赏识】一世枯荣无异同百年哀乐又归空无论是枯是荣,到头一死,并无区别。世间白发最公道,贵人头上不曾饶。从此再看种种悲哀欢乐,在时间的流逝中,谁也不能使之常住不变。一切悲哀终将逝灭,时间会抚平所有伤

理法不依言传

法指众生和万物固有的法性,这种法性不生不灭、非有非无,非异。遍及一切事物。这种法不是说了就有,不说就没有的东西。佛是悟到法性者,并不是创法者,他只是向人们揭穿了法性的秘密;但人们对法性的认识不能只靠言

近代马来佛教的特点

近代马来西亚佛教由于来自于亚洲各地的不同族群,受各母亲国的文化影响,故带有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其表现如下:一、从民俗走向正信。早期移民马来西亚的各国人士都是来自于下层的劳工,又初到外乡,在感情与记忆

佛教心理学的智慧

有学者曾预言,21世纪将是心理学的世纪。心理学家们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医治心理疾病,在当代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令人惊叹的是,已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拥有大量关于心理的理论,佛

论出家

夫佛法者,乃九法界公共之法。无一人不当修,亦无一人不能修。持斋念佛者多,推其效则法道兴隆,风俗淳善。此则唯恐其不多,愈多则愈美也。至于出家为僧,乃如来为住持法道,与流通法道而设。若其立向上志,发大菩提

佛教名胜与文化传播

◎湖 江 中国与东盟国家拥有许多佛教名胜,它们与一般自然和人文景观不同之处在于,被赋予了神圣性。所以佛教旅游除了观光、娱乐之外,往往都带有朝圣的性质。段玉明指出,自然环境由于佛教元素的介入被纳入了佛教

示 众

◎ 憨 山幻海无涯没尽头,尘劳妄想几时休;应知世相空中电,须信人生水上沤。唯摄一心归净土,全凭万行作真修。目前总是菩提路,念念常登般若舟。      摘自《憨山老人梦游集》卷37

自 遣

自 遣 ◎李 白 对酒不觉暝, 落花盈我衣; 醉起步溪月, 鸟还人亦稀。 摘自《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三

念 佛 偈

彻悟大师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世间出世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养生

马一浮养生须是学无生,谁谓无情异有情。高士形骸同土木,圣人志气本清明。何年百草头边见,终日孤峰顶上行。不识那伽常在定,空劳小雅补由庚。即事地载风霆气,江流日夜声。楼开云自入,花发眼初明。寂默支床卧,逍

一月在天

祖 语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摘自《浴像功德经》

万境本闲,惟人自闹

憨山大师双轮照禅人来参,且云将隐居山中,单究向上事,乞老人住山之法。因示之曰:古人住山,乃大舍身命处,殊非细事,专要善用其心。用心之法,单提向上一念,直须向佛祖不容处一着,立定脚跟。次则要将胸中一切知

关注存在的善

◎ 乔丹彼得森生活中遭遇危机时如何应对?生活的压力不会因为你遭受了不幸就停止出现,每天要做的事情还是得做。如何才能坚持下去呢?每天留出一些时间来集中思考和讨论所有的危机和应对方式,其他时间就忘掉这些事

无声经行

◎ 一 行我们修习了专注力提升和无声打坐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只要你想,随时随地都能换回自己的情绪,随时随地都能制心一处,这不正是修行修心之人梦寐以求的嘛!少些概念和说

折福与积德的事

佛在世时,有位罗汉弟子到一个地方去教化。有一次,国王打猎经过,带着随从来见他,他没有起身,国王当时就很不高兴。国王打猎返回时,发了恶愿:我再去,如果他还是那样,我就砍掉他的头。尊者知道国王发了恶愿,就

佛教故事两则

阿难说:佛陀在舍卫国,祗(音齐)树给(音几)孤独园的时候,罗睺罗和他的老师(和尚)舍利弗,有一天的清晨,风和日丽,他们身上穿整齐了出家人的法服,一手拿着锡杖,一手持钵,师徒二人,一前一后,安祥徐步,慢

相从心转

清朝光绪年间,杭州有一位非常出名的算命先生,名叫陈七。由于他的面相术很灵验,所以大家给他取了一个鬼眼七的雅号。当时杭州有一位富商名叫薛二。他邀了两位朋友去看相。鬼眼七这位相师判薛二的第一位朋友说:你秋

报冤

◎ 纪 昀一故家子,以奢纵撄法网。殁后数年,亲串中有召仙者,忽附乩自道姓名,且陈愧悔;既而复书曰:仆家法本严。仆之罹祸,以太夫人过于溺爱,养成骄恣之性,故蹈陷阱而不知耳。虽然,仆不怨太夫人。仆于过去生

莫离世间

◎ 菩 提慧忠禅师有一次问紫璘供奉(僧官职称)道:供奉学佛多年,佛是何义?紫璘不假思索,随口回答道:佛者,是觉悟之义。慧忠禅师进一步问道:佛会迷吗?紫璘不以为然,反问慧忠禅师:已经成佛,怎会迷呢?既然

认人为兄

◎ 僧伽斯【经文】昔有一人,形容端正,智慧具足,复多钱财。举世人间,无不称叹。时有愚人,见其如此,便言我兄。所以尔者,彼有钱财,须者则用之,是故为兄。见其还债,言非我兄。旁人语言:汝是愚人。云何须财,

法供养与伎乐供养

◎ 孙 云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

禅在当下

大概禅在当下,大体上是要回答这样的两个问题。一个是什么叫禅,一个是什么叫当下。当下就是现前的一念心。禅在当下,生命在当下,生活在当下,迷惑在当下,觉悟在当下,由觉悟所生的觉的感受、受用也在当下。我想,

新时代下中国佛教慈善的特点

明生法师慈善是学佛的根本,要成为佛教徒生命的全部  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委员会的主任,我有责任跟大家讲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做慈善。我觉得做慈善工作是我们佛教徒学佛的根本,因为我们的目的是在利生,也就是说弘

禅家自静

禅家能自静,住处是深山,门外事虽扰,坐中人亦闲。   --真净禅师 看禅诗请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个角度,那你将不知他个中的奥妙。所谓禅家,讲的就是真正懂得禅的人。一个禅者,他的内心时时刻刻都能够保

春 游

春风吹面薄于纱,春人妆束淡于画。游春人在画中行,万花飞舞春人下。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摘自《弘一法师文集》

独觉

独 觉柳宗元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作品鉴赏  首联两句写景,写诗人清晨刚醒来时的所见所闻。第一句诉诸视觉,诗人略开睡眼,扫视窗外,路上别无行人,田野

禅 诗

◎佛 印麻砖作镜不为难,忽地生光照大千。堪笑坐禅求佛者,至今牛上更加鞭。 选自《禅诗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