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佛理禅机:心净无需辩是非,修行人须得慎言行
2025-04-17 06:18

言行之时便是种因之际,修行人须得慎言行,静修心。若遇是非对错,只需淡然处之,不必争辩。

争辩非但不能自证,反倒容易让人生起烦恼心。烦恼心一起,所有清净便烟消云散,又谈何修行?

事实从不会因为辩或不辩而更改,面对是非,更应照顾内心的清净,应依佛门的慈悲心与智慧心,本着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法理,不辩不诤,一笑了之。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南华禅寺

End

这个是非怎么能听呢

◎ 慧 律习气不容易了解,但是我们用一种比喻就很容易了解,比如说你每天泡茶,每天泡茶、泡茶,泡习惯了,这个茶叶,泡茶的那个瓶子,把它洗干净,你还闻到什么味道?茶叶的味道。奇怪!这里面一点茶叶都没有,可

修行人应该怎么面对是非

净界法师问:我们在僧团当中,经常会看到很多的是非。请问我们修行人面对是非,应该怎么面对?净界法师答:我们说有人就有是非,因为众生有妄想,有妄想就会创造很多的是非出来。古人常说一句话,是非止于智者。这句

刘素云:是非关怎么过?

是非关怎么过?就现在我们生活当中,这个是是非非、人我是非是太普遍了,这个现象一点也不稀奇。我每次说好像都说到这个问题,但是我看效果不是太明显,就在我周围,说起话来,三句,都出不了三句,就开始说别人的是

李炳南答: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

问:设曰众缘和合如是则因多果一;曰一迷而有众相,如是则又因一果多;曰瓜熟结实如是则实即是果;曰种实成瓜如是则实又是因矣。究竟因因果果,是是非非,祈居士有以明我!(吴捷汉)李炳南答:因结果时,以缘为介,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 观 照一位老禅师一直被人们尊奉为一个过着纯洁生活的人。在禅师居住的寺院附近有户人家,他们全家都是禅师虔诚的信徒。一天,其中一家人发现自己尚未出嫁的女儿怀孕了。父母一再逼问女儿:谁造的孽? 因为女孩

是非成败转头空

禅 悦佛教认为世事无常,无论什么事物,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将归于虚无。正是从这种观点来看,一个人的成败得失也都是无常的。成功也好,失败也罢,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灰飞烟灭。小说《三国演义》的开场词把世间的

说僧尼是非过恶犯无量重罪

时常会听到有些出家僧尼、在家居士或者社会人士,喜欢评论出家人的对错是非,不守规矩不持戒律等等,其实出家比丘、比丘尼都不可以说僧过恶,何况在家人呢?因为说僧过恶,就是谈论是非,造作口业,恶口妄语,同时也

离人我是非之道

离人我是非之道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谤观正不正。--《增一阿含经》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凡是人生的各种问题,在佛法里都有圆满的解决之道。对于人我是非,《增一阿含经》中举出四种处理方法:一

遇到是非为什么永远错在自己

具备的一个正见:凡遇到任何是非,永远是自己错。这一点,其实很多人并不能真正接受、理解,当然更难做到。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有道理,自己是对的。从这个自己出发,遇到问题就会抱怨外部的环境,怨天尤人,把责任推到

降服我心 是非不来

◎ 净 因王维诗云: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其实这首诗中所展现的已经不只是自然界的美丽,更是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了一种禅心与禅境的完美结合。诗人之所以能守住这份心斋,就在于其心

禅机妙境

禅 机 妙 境◎ 秦孟潇俗汉不凡过去有一个俗人很羡慕寺院僧人的生活,因此,他拜泉州崇福寺老当家为師父,法号了翁。在寺庙里做些活,二年后,他受了比丘戒。在名山古刹参学多年,终于又回到自己出家的寺庙里來了

别让“是非”困住你

◎ 星 云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

空灵一梦解禅机

  我们分享一下什么是佛教禅宗的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对我们高层管理人员有什么作用。  据统计,美国现在每天有1500多万人禅修。在日本、东南亚等地方,禅宗对社会精英人士的影响也非常大,像乔布斯,就是一个

品一杯禅茶 参一种禅机

生活禅为赵州柏林禅寺净慧法师所提倡,是禅宗思想在现实生活条件中的具体表现,它默契了人间佛教思想,强调了禅最精要的内容:在生活中体味禅悦,在禅悦中落实生活。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具体的茶事实践过程,同时

愿你人间走一遭,圆满了三界六道,看透了是非善恶。

每天给自己一个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无论多么犀利深刻的话,都不会让你立刻清醒,只有你自己亲身走一遭,刻骨铭心地经历一次,才会在某个瞬间顿悟。有人在奔跑,有人在睡觉,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

佛堂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不用说真的毁坏佛堂,就是在佛堂里睡觉、吐口水、擤鼻涕、丢茶渣或者放屁也将堕入恶趣,因此大家在使用佛堂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汉地很多居士家里都设有佛堂,为了避免因不恭敬而造业,佛

宋智明:禅机新说(一)

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是深?」客

宋智明:禅机新说(二)

云山雾路,九折十弯,过来人一身轻快,一路平直,那正是春花烂漫,清风飘香的时节。禅师虚步而行,众弟子无心而随。到了荫郁的参天古树下,禅师指向前山说:「古时五台山下有婆子,凡行脚僧问台山路怎么走,都答以:

宋智明:禅机新说(三)

海印虚舟,彼岸中流,愿行直航,尺浪重波,一水天际,一性逍遥。有一行人,越出师门,归来无为,不传师法,不宣师旨,无宗无派,离悟离迷,种一片自家田地,画一个无样葫芦,率性天真,更绝缘虑。有禅客来问:「师承

宋智明:禅观入门 八、禅的公案与悟境 禅机新说

禅机新说㈠禅师在室,据中而坐,来客从门而人,见破屋旧檐,不堪风雨,便问道:「近日秋雨连绵,不知有漏无漏?」禅师云:「天上地下一片,连你也浸在其中!」「自离杭城,未测西湖水是浅是深?」禅师举指道:「是浅

大珠慧海禅师的佛理禅机

有一次,大众中一位僧人问:“如何是佛?”大珠禅师说:“清潭对面,非佛而谁?”大家有些茫然不解。过了一会儿那位僧人又问:“大师说什么法度人?”禅师回答说:“贫道未曾有一法度人。”问:“禅师您的本事就这些

这位大通智胜佛,是非常稀有的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日智积。诸子各有种种珍异玩好之具,闻父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舍所珍,往诣佛所,诸母涕泣而随送之。其祖转轮圣王,与一百大臣,及余百千万亿人民,

蔡惠明:禅机和转语

禅机和转语蔡惠明一、禅宗的演变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严守心门,让心定下来,方能除妄

妄想人人皆有,能否及时觉察并突破它,是修行成功与否的一大关键。心若不定,便极易滋生妄想,并容易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这般情况,便是口中诵经,也难明其意,早被外境牵着鼻子走。故修行人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严守

佛理禅机:常提醒自己无我、发心、报恩、忏悔

常提醒自己无我、发心、报恩、忏悔。一切都是三宝加被,本事就是无我利他。不处处强出头,为法无我不顾身。世事能以法转放得下是本事,名利草上露能看得破以幻化发心利他成佛是本事。本是愿事是行,行于无我大悲处。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

讲戒律守戒律是守住佛法的根本,佛法的弘扬它真的不是全然依靠物质。它靠的是道德感应人间道德,使得守住佛法的根本。用实际修佛法实际守戒律来感应众生,实际的修行守戒律其实真的不是那么关乎于物质。哪怕是重的不

佛理禅机: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修行修的是一颗心

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无论平日如何认真修行,一旦无法控制脾气起了嗔心,便即刻生出障碍。我们修行,修的就是自己的这颗心。即便不能做到如如不动,也要学会察觉自己的起心动念。要知道,能让你生起嗔心的都

佛理禅机:放下对利益的执着,回向本来的解脱

可怜一定有因,恶人一定具善。莫让利益冲昏了头、洗了脑。利益这两个字让我们迷失,让我们不信因果,让我们造一切恶,让我们知错不愿回头。放下对利益的执着,回向本来的解脱。原标题:华平法师修行法语开示转自微信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增上慢人的因缘也是必然

面对增上慢人专业而一针见血的呵骂、责辱,我们当修忍辱、这忍辱是和法相应,不是向他人讨便宜更不是咒诅他人,而是站在菩萨所看待的生生世世不尽的悲悯众生和众生各自的因缘。要用大乘的忍辱而与法相应,面对一切的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培福修福求忏悔

培福修福求忏悔为常住做事为大众做事,带着了生死利益众生的发心,安住于一处,好好的为常住为大众发心培福报,求忏悔就是修行。发心做事培福不打往外高攀的妄想,虔诚诵经不被自认为以法度生的妄想心所驱使,了生死

佛理禅机:师徒的因缘是建立在给予因缘成就和法上的

师徒的因缘是建立在给予因缘成就和法上的,以此念师恩。对于给予成就你出家、受戒、教授等师父当以只为报恩,去行一切解脱利益众生的事,来报师长的恩。对于弟子有缘与师父共住、共事的应尊重,不可轻慢当恭敬、供养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念佛愿往生净土

念佛当把佛放到心里去念,不要在相上起分别,念佛就要求与佛相应,为利益安乐众生而求生极乐。念佛愿往生净土是为再回娑婆度有情,阿弥陀佛因地发愿为接引众生建立极乐世界,我们念佛是应佛的愿,而发如是利益众生的

佛理禅机:妙湛法师:如何修学佛法?40条法语开示

1、勿忘世上苦人多。2、于平常处见禅境。3、为人要真,真人成佛。4、常行天下才能学到东西。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6、老实常常在,聪明非久长。7、利益众生的事决不能错过。8、对了就去做,别跟他闲啰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

一会善一会恶不能长久,唯有忏悔惭愧才可长久。不思善不思恶才能常住,只思恭敬、信心、福慧、忏悔、三宝恩。这样才不会遇到不如意时生起思善思恶皆是为舍弃三宝,因为自我思善思恶离开三宝自性皆是恶。原标题:华平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凡事皆有因果,心灯应常明

孔子曰:三思而后行。如果你能在做事之前想清楚过去、现在、未来会有怎样的结果,那你就能清晰的看到前因后果。了解过去的事情能让我们吸取教训,让自己吃一堑长一智;把握现在的事情,我们会在充实快乐中前行;放眼

佛理禅机:容通法师:我们都是被业力所牵的木偶

众生都是身不由己,心不由己。说句实话,很大程度上,我们都是被业力所牵的木偶,业就是无数的线,这个线一纯,说明这个业力成熟了,就要动这个胳膊,动这个手指头,动这个腿就这样子。什么时候能够自主?自主的力是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修行信解很重要

修行信解很重要,因为信可以让你发心修,解决定于行的正确与否。信佛说解疑惑,解疑惑生信心。信佛性常住,解惑去行才有修德。这样才能最终做到性修不二。我们有性德就是少修德,修同时一定要信解正确。原标题:华平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这是我们一定要注意的。因为在随着对人性人本的尊重和自我意识的提倡,使得我们具自信的同时也提升了我们的自我感,这份自我感彰显在自我拥有、自我站位、自我意识的方向,再加上自我价值和认

佛理禅机:界诠法师:但念无常,当勤精进

呱呱落地的婴儿,以哭声来索求所需,可谓之求。渐渐长大,父母为之择名校,可谓之名。有了名,相随而来的是利。挣钱为求大房、名车、地位,可谓之利。为保名声永久,地位永固,谓之权。求名、求利、求权,其实没有离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规矩的设立是为了度众生

规矩的设立是为了度众生而设立的,不能用随顺人本的思想,而去看规矩和犯了规矩而被呵斥,更不能在以太自我的要求、建议去视规矩为不人性化。你不愿意听到有人被骂,或是听到呵斥人的声音就会畏怖或是厌烦,这是有原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临终求无病苦会颠倒

你一开始以对身心挂碍的心求无病苦的方向去念佛求临终无病苦,临终求无病苦会让你颠倒。你可以发愿祈求三宝加持,应正常到应该怎样病苦就怎样病苦,虽说讲的很高但是中有这一条路。你想用其他的方式回避它,恐怕到最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发心当用佛法理解和汇入

在家人一定是量入而出,出家人而是量出而入,在这个经济时代做事很容易经济被限,出家人所做的,一切寺院道场的建设,皆是为众生具足觉悟成佛因缘而建立的。用佛法来看出家人在建设道场当中,所背负的经济借欠和化缘

佛理禅机:华平法师:最核心判断是自我的贪爱

随着心向外求而对相的越来越执着,再加自我贪爱而看待的判断,随着以自我看待为本的贪爱享受肯定的推广,能看到的和判断的依据皆是以相的享受和不失享受、提升享受为依据,这些观念已经远离了佛法最终的理念。佛法所

佛理禅机:悟通法师:活在当下 清解解脱

生活, 就要有活力、充满生命觉醒力。 当下, 不用思想就能完全具足快乐觉醒。 这是活在当下的浅解。 佛法是到位的、圆满的智慧法语。 遇上佛法者有大福报; 依止佛法者得大安乐; 践行佛法者得大解脱; 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