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 第四卷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法大师臣施护奉诏译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善解习马。其马性恶难以制伏。此人调习自然良善。迦叶。如是相应比丘能守禁律。心识嚣驰难以制伏。被此比丘调伏制御。离嗔恚等如如不动。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恶性马遇彼调习人
种种被制伏不久而调善
相应行比丘善持于禁律
调伏于识心令彼净安住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于其咽喉而患瘿病。致坏命根得其苦恼。迦叶。如是若复有人深着我想于自身命后得大苦。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瘿病人苦恼于身命
于其昼夜中无暂得安乐
着我之众生其义亦如是
见倒坏其身于后生诸苦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身被缠缚。巧设方便而得解免。迦叶。如是若彼有情作善相应。制止心猿令得离缚。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缠缚人能设巧方便
解彼身边缚令身得自在
相应善有情禁止于心识
令彼离缠缚其义亦如是
佛告迦叶。譬如虚空本自廓然。彼有二物可以盖覆。何等二物。是彼云雾。迦叶。如是出家之人。本自寂静而求世间咒术之法。又于衣钵财利畜积受用。此为覆障。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于云雾覆障于虚空
比丘亦复然行彼世间法
习学于咒术积聚于衣钵
此二障行人菩萨须远离
佛告迦叶。此出家人有二种缠缚。云何二种。迦叶。一为利养缠缚。二为名称缠缚。彼出家人宜各远离。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若彼出家人贪着于利养
及爱好名闻此二重缠缚
亦障圣解脱出家须远离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灭出家德。云何二法。一亲近在家。二憎嫌圣者。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亲近在家人憎嫌于圣者
此二非道法灭彼出家德
出家菩萨人彼宜速速离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为出家垢染。云何二法。一心多烦恼。二弃舍善友摄受恶友。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若彼出家人心多于烦恼
弃背善良朋亲近于恶友
佛说于此人为彼出家垢
一切菩萨众各各宜远离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于出家人如临崖险。云何二种。一轻慢妙法。二信乐破戒。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若彼出家人轻慢于妙法
信重破戒者如登于崖险
坠堕在须臾此二非律仪
一切诸佛子彼二须远离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为出家过恶。云何二种一见他过失。二盖覆自过。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若有出家者恒见他人过
覆藏于自罪此二大过失
损恼毒如火智者须远离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增出家热恼。云何二种。一受持袈裟心怀不净。二恃己戒德诃责非行。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虽复披袈裟心行不净行
设身有戒德而用于恶言
催伏非行者此二须远离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医出家人病。云何二法。一行大乘者见心决定。二为诸众生不断佛法。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若有出家者行彼大乘行
见心恒决定不断于佛法
此二出家人佛说名无病
佛告迦叶。有二种法为出家人长病。云何二种。一得阿波谛重罪。二不能发露忏悔。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出家比丘众犯彼阿波谛
不能忏灭罪愚迷不重戒
刹那刹那实此恶长为病
佛告迦叶。此有沙门为沙门名。迦叶白言。云何沙门为沙门名。迦叶。此有四种沙门。云何四种。一行色相沙门。二密行虚诳沙门。三求名闻称赞沙门。四实行沙门。迦叶此是四种沙门。迦叶白言。云何名行色相沙门。迦叶。此一沙门。虽复剃除须发着佛袈裟受持钵器色相具足。而身不清净。口不清净。意不清净。不自调伏粗恶不善。广贪财利命不清净。得破戒罪法。迦叶。此名行色相沙门
迦叶白言云何名密行虚诳沙门。迦叶。此一沙门。虽知行业亦具威仪。吃粗恶饮食。诈欢诈喜。于行住坐卧。恒构虚诳。又不亲近在家出家四圣种族。诈默无言诳赚有情。心无清净亦无调伏。亦不息念虚妄推度。住着我人之相。若遇空法而生怖畏如登崖险。若见比丘善谈空者如遇冤家。迦叶。此说名为密行虚诳沙门
迦叶白言。云何名为求名闻称赞沙门。迦叶。此一沙门。为求名闻称赞诈行持戒。惑乱他人恃炫多闻要他称赞。或居山野。或处林间。诈现少欲无贪。假行清净之行。于其心内无其离欲。无其寂静无其息虑。无证菩提亦不为沙门。亦不为婆罗门。亦不为涅槃。而求称赞名闻。迦叶。此名求名闻称赞沙门
迦叶白言。云何名实行沙门。迦叶此一沙门。不为身命而行外事。亦不言论名闻利养。唯行空无相无愿。若闻一切法已。正意思惟涅槃实际。恒修梵行不求世报。亦不论量三界喜乐之事。唯见性空不得事法。亦不议论我人众生寿者及补特伽罗。见正法位离诸虚妄。于解脱道断诸烦恼。达一切法自性清净。内外不着。无集无散。于彼法身如来明了通达。无其见取。亦不言论色身离欲。亦不见色相。亦不见三业造作。亦不执凡圣之众法无所有。断诸分别自性凝然。不得轮回不得涅槃。无缚无解无来无去。知一切法寂静湛然。迦叶。此说名为实行沙门。作相应行非求名闻故。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所有身口意三业不清净
贪爱不调伏粗恶行不密
圆顶服三衣执持于应器
佛说此沙门恒行于色相
虽然依彼行虚诳而不实
诈现四威仪示同于圣者
远离和合处恒餐粗恶食
无彼清净行密行于虚诳
或彼为求名要他行称赞
诈修于戒定示炫行头陀
内意不调伏诳赚于信施
不行离欲善亦不息攀缘
见说法相空怖同登山险
或居山野间而无真实意
佛说此沙门为求名闻故
若彼实行者不为于身命
妄求名利养亦无求快乐
唯修正解脱救拔诸恶趣
虽知深法空不得于寂静
亦无非寂静不住于涅槃
不得于生死不着于圣人
不舍于凡夫本自无所来
今亦无所去一切法寂然
佛说于此人是名实行者
佛告迦叶。譬如贫人家无财利。自发其言告众人曰。我家之内有大库藏财物盈满。迦叶。于意云何。此贫人言是事实不。迦叶白言。不也世尊。佛言。迦叶亦复如是。彼沙门婆罗门自无戒德而复发言。我身具大德业。此言不实是事难信。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贫穷人言自有库藏
盈满七珍财彼语不相应
沙门婆罗门虚妄亦如是
三业无清净自言具戒德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入大水内而不专心。恣意戏水不觉溺死。迦叶。亦复如是。此沙门婆罗门多知乐法。入大法海不能制心。好行贪嗔痴。被烦恼贪引生恶趣。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戏水人入于大水内
不自用其心被水溺其命
沙门婆罗门贪入大法海
恣行贪嗔痴沉坠于恶趣
佛告迦叶。譬如医人修合汤药将往四方欲疗众病。忽自得疾而不能救。迦叶。如是若彼比丘修彼多闻。欲化有情忽尔之间。自起烦恼而不能伏。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良医人修合诸汤药
持往于四方治彼众生病
自忽有疾苦不能自医疗
比丘亦如是修学于多闻
欲行于化导自忽烦恼生
不能善制止虚施于辛苦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身有重病。服彼上好名药不免命终。迦叶。如是若彼有情具烦恼病。而欲多闻修行亦不免坠堕。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重病人久患而不差
设服于良药终不免无常
众生亦如是恒染烦恼病
设乐修多闻不免于坠堕
佛告迦叶。譬如摩尼宝珠堕落不净之中。其珠体触不堪使用。迦叶。如是若彼比丘虽具多闻。堕落不净利养之中。诸天人民不生敬爱。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摩尼宝堕落不净中
染污得其触使用而不堪
比丘亦如是虽复具多闻
坠堕于不净名闻利养中
诸天及人民而不生爱敬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忽尔命终。以其金冠花鬘庄严头面。迦叶。如是若彼比丘破尽戒律。而以袈裟庄严其身有何所益。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命终人以其好花鬘
及用金宝冠严饰尸首上
彼人无所用比丘亦如是
而以破戒身被挂于袈裟
严饰作威仪终无于利益
佛告迦叶。譬如有人洗浴清净以其香油涂润身上及头髻指甲。身着白衣戴瞻卜花鬘为上族子。迦叶。如是若彼比丘多闻智慧。身被法服仪相具足为佛弟子。我今于此而说颂曰
譬如世间人洗浴身清净
涂润好香油头以华鬘饰
身着于白衣而称上族子
比丘亦如是多闻具总持
戒德恒清净被挂于法服
仪相而具足此名真佛子
佛告迦叶。有四种破戒比丘喻持戒影像。迦叶白言。云何四种破戒。迦叶。有一比丘具足受持别解脱戒。善知禁律于微细罪深生怕怖。恒依学处说戒清净。身口意业具足无犯。食离邪命此有其过。所以者何。执自功能成戒取故。迦叶。此是第一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有一比丘善知禁律常持戒行。密用三业。彼有身见。执情不舍故。迦叶。此是第二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有一比丘恒行慈心悲愍有情。具足慈善闻一切法无生。心生惊怕。迦叶。此是第三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有一比丘行彼十二头陀大行具足无缺。而有我心住着我人之相。迦叶。此是第四破戒喻持戒影像。迦叶。此四种破戒喻持戒影像
复次迦叶。若说此戒。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行亦无不行。无作亦无不作。非犯非非犯。无名无色非无名色。无相非无相。无息念非无息念。无取无舍非无取舍。非受非不受。无识无心非无识心。无世间亦无出世间。无所住亦非无住。无自持戒无他持戒。于此戒中离诸毁谤。无迷无执。迦叶。此说
圣着无漏正戒。远离三界一切住处。尔时世尊而说颂曰
所持离垢戒非住我人相
无犯亦无持无缚亦无解
微妙甚深善远离于疑惑
迦叶此戒相如来真实说
所持无垢戒而于彼世间
非为自身命普济诸群生
同入真如际迦叶此戒相
如来真实说
所持离垢戒于彼我人中
无染亦无净无暗亦无明
无得亦无失不住于此岸
不到于彼岸亦非于中流
缚脱而平等无住如虚空
非相非非相迦叶此戒相
如来真实说
所持无垢戒不着于名色
不住于等引恒以净妙心
离我有无相于彼别解脱
远离持犯等无戒无不戒
无定亦无散依此而行道
智观无二取此戒净微妙
安住三摩地三摩地生观
智慧自清净是名具足戒
 
End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五】我作佛时,国中无量色树,高或百千由旬。道场树高,四百万里。诸菩萨中,虽有善根劣者,亦能了知。欲见诸佛净国庄严,悉于宝树间见。犹如明镜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二卷发大誓愿第六【之二】我作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皆得他心智通。若不悉知亿那由他百千佛刹,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九、他心通愿。右第九「他心通愿」。他心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光明遍照第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光明遍照第十二前《国界严净品》显依报庄严。今第十二,与十三两品,显正报庄严。光明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泉池功德第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泉池功德第十七本品明极乐泉池不可思议功德。(一)首明池德之总相,并列标池量、水德
 
第三卷寿众无量第十三本品显三无量:一、佛寿无量。二、会众无量。三、会众寿命亦复无量。一者法身德也。二者大愿普也。三者主伴如如,真实不可思议也。佛语阿难:无量寿佛,寿命长久,不可称计。又有无数声闻之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提道场第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菩提道场第十五此品中之菩提树,即第四十一愿中之道场树。品中先显树之广大庄严。次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堂舍楼观第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堂舍楼观第十六本品有二:一者,佛及诸菩萨居处。二、菩萨随意修习,从因得果,自由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辈往生第二十四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三辈往生第二十四佛告阿难: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前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决证极果第二十二)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决证极果第二十二本品总结极乐世界,清净庄严,境智冥合。因果如如。诸往生者,内无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往生正因第二十五前品三辈往生,主要显往生后之位次,而未广论往生之因行。故于本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十方佛赞第二十三)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十方佛赞第二十三本品(一)初明十方佛赞。(二)次明佛赞深意。(三)末明一念净信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受用具足第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受用具足第十九本品名‘受用具足\’。故所有国人皆‘形貌端严,福德无量,智慧明了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德风华雨第二十 )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德风华雨第二十圆明具德之风,故曰德风。妙华飘聚如雨,故曰华雨。彼佛国土风花、香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礼供听法第二十六)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礼供听法第二十六本品名礼供听法\。礼供\者,十方世界诸大菩萨,咸至极乐世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歌叹佛德第二十七)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歌叹佛德第二十七佛语阿难: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于一食顷,复往十方无边净刹,供养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大士神光第二十八)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大士神光第二十八本品显极乐大士神通光明。于圣众中,特显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愿力宏深第二十九)菩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三卷愿力宏深第二十九本品显彼土所有菩萨均愿力宏深,决定一生补佛。若有本愿为众生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真实功德第三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真实功德第三十一本品续前,同明极乐菩萨自利利他之妙德,一、先以喻明,二、明真实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劝谕策进第三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劝谕策进第三十三上品显极乐殊胜超绝,净定安乐,令众欣慕,发愿求生。本品则说娑婆秽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心得开明第三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心得开明第三十四本品弥勒领旨,心得开明。佛复垂训:一者当断惑念佛,知苦修善。二者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礼佛现光第三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礼佛现光第三十八本品弥显两土导师,慈恩无极,加被一切会众,普令亲见极乐依正庄严。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如贫得宝第三十七 )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如贫得宝第三十七前品佛说恶苦,折伏众生,诫令舍恶。本品说善因果,摄受众生,劝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重重诲勉第三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重重诲勉第三十六本品为折伏众生恶业,而示诲勉。首显恶因恶果,令知畏惧。末劝端正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惑尽见佛第四十一譬如转轮圣王,有七宝狱。王子得罪,禁闭其中。层楼绮殿,宝帐金床。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边地疑城第四十)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边地疑城第四十佛告慈氏:若有众生,以疑惑心修诸功德,愿生彼国。不了佛智、不思议智、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慈氏述见第三十九)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慈氏述见第三十九本品宗旨,仍是证信除疑。慈氏述见,弥证佛言真实。盖此前极乐依正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菩萨往生第四十二)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菩萨往生第四十二前之三辈与边地疑城,皆论凡夫往生。今品广明十方菩萨往生之数无量。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非是小乘第四十三)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叁、流通分(第四十三至第四十八品)全经三分,初为序,中为正宗,末为流通。灵峰大师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受菩提记第四十四)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受菩提记第四十四北京净莲寺长老慈舟老法师《无量寿经科判》,谓本品内容为法师不退得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勤修坚持第四十六)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勤修坚持第四十六本品首为世尊咐嘱大众守护本经;次谕救护众生;三谕行解相资,求生净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独留此经第四十五)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独留此经第四十五本品表当来经灭,佛以慈悲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序分中《大教缘起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福慧始闻第四十七)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福慧始闻第四十七世尊于说长行后,复以偈颂,重申前意。于中复标明是非,拣非显是。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 闻经获益第四十八)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第四卷闻经获益第四十八本品名闻经获益。广显闻者,获益难思。《无量寿起信论》云:闻经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伍、再记丙寅暮春之初,本解三校甫竣。乃于篇末,再赘数语。此解因海内缁素大德之倡导,由东林寺提出申请,重印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一、本经原序初印原序(黄超子居士)无量寿经,为净土群经纲要,东来最早,译本最多。自汉迄宋,凡十二译。宋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萨戒弟子郓城夏莲居会集各译敬分章次金刚乘三昧耶戒弟子黄念祖敬解附录二、本经原跋敬跋重印大经合集本后萧方骏丙戌十月十九日,为北平广播电台台长黄念祖君之 慈母梅太夫人六十正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壹、前言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迳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
 
佛陀不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他有血肉之躯,跟你我一样,必须经历生、老、病、死的人生历程。当然,他跟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多处,其中之一就是当他经历以上的过程时,他没有烦恼,他不会像凡夫一样哀嚎痛哭,不会忧伤
 
法藏因地 第四卷黄念祖老居士以下是正宗分。正宗分如身体,心脏――血液系统、肺――呼吸系统、胃肠――消化系统,都在这里,所以很重要。【佛告阿难。过去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有佛出世。名世间自在王如来。应
 
广行法师《本事经》里说:世间聪慧人,恭敬于父母,恒时修供养,常生欢喜心。意思是说,世间有智慧的人,都会对父母特别恭敬,恒时供养,让父母心生欢喜。释迦牟尼佛在多部经典中宣说了子女孝顺父母的福德。下列若干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菩萨万人,其名曰智幢菩萨、法幢菩萨、月幢菩萨、日幢菩萨、无量幢菩萨、跋陀波罗等,十六正士,文殊师利等。六十同意、弥勒菩萨等,贤劫一切菩提萨埵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