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富楼那的弘化态度
2025-03-10 08:21

富楼那一钵千家饭,各方弘化,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像诗一样的生活,像画一般的人生,数不尽千千万万的人民,因为有富楼那的宣扬,而认识了佛陀,而接触到佛陀的真理慈爱。

富楼那的生活,时而摩揭陀国,时而憍萨弥罗国:今天在毘舍离城弘化,明天又到迦尸城说法。被他感动而信仰佛陀、皈依佛陀的人数之多,在僧团中无人能和他相比。再顽固刚强的众生,听到他的教化,也都会息下狂马似的心而接受佛法的净化。他究竟有什么力量?大家都不明白。有一天,有几位比丘和富楼那闲谈时,就问道:

「尊者!你布教的时候,即使在荒凉的草原之上,只要你一说法,那地方就好象成为庄严的圣地;再多的听众,你的法音一起,他们就会安静、平和、诚恳。除佛陀以外,没有人能像你布教说法如此成功。你怎么会有这样的威德之力?」

富楼那谦虚诚实的回答道:

「我不知道我有什么力量,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老师佛陀。我没有一次不在布教前,默默的向佛陀祈祷,我祈祷佛陀慈光庇佑我,让我能为佛陀完成净化人间的事业。我不要人知道富楼那,我希望人人都知道大觉者的佛陀。区区之我,哪有什么使人感动的力量?使人感动的是佛陀,是佛陀的真理教示。」

光荣归于佛陀,富楼那的真实之言,诸比丘听了,没有一个不点头佩服,他们又都问道:

「尊者!你布教弘化的生活太辛苦了,你既不肯休息,又不肯吃好一点的食物来调养身体,你除说法外,还要经行、静坐,如此辛苦,身体怎么支持得住?」

「谢谢你们对我的关怀,」富楼那把头稍为点了一下,温和的说道:「我们生活在佛陀的法海中,这一点修行就说辛苦,那佛陀久远劫来的修行、度生,日食一麻一麦,布施头目脑髓,不知该如何来形容?」

「我对众生说法的日子久了以后,我就回到佛陀的座前,聆听佛陀的教示,佛陀的甘露法水,是我滋长慧命最好的养分。我在各地行脚云游,一草一木,都像是朝我微笑;一山一水,都像是给我安慰。佛陀之光庇佑着我的身体,庄严的佛陀活在我的心中,我不知道什么辛苦。诸位!当我见到千万的人归向佛陀,向佛陀合掌,向佛陀跪拜,我往往会感动得流下欢喜的眼泪,我也向佛陀合掌,向佛陀顶礼,我祈祷佛陀摄受他们,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力量!」

诸比丘听了富楼那的话,对他更由衷的生起敬仰之心,大家都自然的对他合掌问讯,赞叹尊者富楼那。

End

应以怎样的态度与人相处?

圣严法师在任何一个团体中,都难免会有是非,若能够在是是非非的环境中保持平静与和谐,这就是个人的成长。社会上的任何一个团体,都会有不同观点、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共同工作。如果不是由一群人一起组成团体,那

做人处事应有的态度

处事。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虽然有很多的道理通知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实际,不能起而行,也是白费无功。 终究如何做人处事呢? 一、只从柔处不从刚:人间上的人,有的太

至亲去世后的态度

◎ 耕 云 问:修学安祥禅的人该如何面对长辈至亲的死别?又应该如何处理后事?答:佛法讲随缘,随缘就是适应当前的条件,这个缘字有很多解释,应用最多的是条件。你问我,我告诉你了,但是大家反对这么做,你也没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佛教对欲望的看法及态度◎ 济 群 佛教对欲望所持的看法是什么呢?佛教认为欲望有三性之分,也就是说,欲望包括了善、恶、无记三种。我们发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种利己利人的欲望是善法欲。虽然发愿是理性的

修行是改变态度和行为

◎ 希阿荣博大乘佛子须守持菩萨戒,菩萨戒总分为三类:一、摄律仪戒,即诸恶莫作;二、摄善法戒,即众善奉行;三、摄众生戒,又称饶益有情戒。发四无量心,以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之行,引导众生趣向解脱,不舍弃

养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健康已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话题,人们试图最大限度地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而养生作为公认的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必由之路,自然而然成为一种流行和时尚。

你对待家的态度,决定了你的修行

对外人好,对家人恶,这种人是最为可恨的,他们不明白家人才是能永远陪伴他们的人。-1-看完奥巴马的告别演讲,感触良多。在演讲中,奥巴马提及自己的夫人米歇尔和家人时,一度深情落泪。米歇尔,我那来自南方的女

黄国达: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

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人过着简朴的生活,而能经常修习禅定,甚至一些苦行者,有着甚深的禅定

富楼那的弘化态度

富楼那一钵千家饭,各方弘化,千山万水,万水千山,像诗一样的生活,像画一般的人生,数不尽千千万万的人民,因为有富楼那的宣扬,而认识了佛陀,而接触到佛陀的真理慈爱。富楼那的生活,时而摩揭陀国,时而憍萨弥罗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绪论 二、态度与方法

二、态度与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哲学,我们采取的是客观的、理性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要求我们尊重事实,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具体说,说是要从中国佛教哲学的文献资料出发,不持成见和客观公允地加以理解分析,从中

紫云居士:修行学佛的态度及方法

壹、前言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一个凡夫开始学佛的第一步。前一句话,诸恶莫作,是小人警惕自己的行为﹔后一句话,众善奉行,是君子会遵守奉行的。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若一个人心中有无数的结,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