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供是佛法修习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传统方式献供的。这些献供不仅仅是仪轨的一部分,而是发愿服务众生的延长。
献供是执与贪的对治方法。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征性地献出所有财物,想像众生因此获益,一切困乏获得补偿,圆满布施波罗蜜。一般言之,佛坛上献供以七种为一组,放在七个容器中,每一供品均有其特别的意义:
“水”之供养(一) -饮水
第一个供品是饮水。供水的功德是在消除众生的口渴,尤其是饿鬼道的众生可以因此而解除口渴的痛苦。供水亦有使众生广被佛法慈悲,终能身心清凉的目的。
“水”之供养(二) -浴水
饮水及浴水做为供品,并非佛陀口渴或需要清洁,而是向皈依的对象献水可以帮助我们积聚功德而得到自身的清净。我们的身体有许多缺陷而且很脆弱,献供的目的也有消除我们修法、修习禅定及了解佛法时会遇到的障碍。
供水时,杯子要擦干净,先倒入一点点水在第一杯中,于后依次过滤一遍。再以一粒米宽的间距排整齐。由右边到左边依次倒入清水。不宜太满,可保留一粒米之高度,特别要注意供水的五种过误,要能远离才可得到五种功德。
“花”之供养
第三个献供是花,以此将成就者周围庄严,虽然献花对于圆满的佛界并不需要,但这对献供者有利益。也让我们有意愿使所有众生可以找到高贵的住所,终极可具备像成就者一样圆满的种种相貌及特质。
如何以供花来累积福德资粮呢?
从前迦那迦牟尼佛在世间应化时,许多比丘在城中托钵,富贵人家以美食供养,而一贫穷人什么也没有,但他对比丘生起无比信心,恭敬地在草地上摘了不同颜色的各种花朵,以很清净虔诚的心来顶礼,供养。他后来在释迦牟尼佛的只园精舍投生为一富贵人家之子,相貌庄严美好。出生时,天降花雨,得到“花神”之名,这位“花神”后来长大,在佛前受比丘戒得到罗汉之果位。可见供花时,最重要的是以虔诚清净的心,发愿众生皆能得到佛陀究竟果位,即使是小小的花朵,也因发心广大而会有极广大的功德利益。
“香”的供养
献香并非因为佛菩萨需要借此除去身上的味道,而是献香可以消除不快及不健康臭味的产生,所积的功德最后可实现修行深妙香气的完成。据说完成修行的人都被甜蜜芬芳香气所包围。
“灯”的供养
第五种供品是灯烛。诸佛菩萨,用他们慧眼来净观,并不需要灯烛来为他们照明。献灯是让献供者练习观想所有众生的无明都获得清除,献灯也是为了最后在众生中知识及经验可以明白的表现出来正如在佛陀及觉悟者清净心中自然流露的一样。
材料方面如灯油不论奶油、酥油、植物油都要很干净。供杯不论:金、银、铜、铁、陶、玻璃等不同材质,以自己能力为考量重心,而灯心要格外洁净,根部直稳,表戒律清净。中部厚实,表禅定力佳。末梢心尖易点着,表智慧力。
涂香(香水)
容光焕发而圆满的成就者当然不需要尘俗中的香水来经验自然圆满境界,但我们献香水是为了暂时净化不良的习性,如贪、嗔、痴,而最后不但是习性,连外界周围也被清净而圆满了。
“食物”、“果”之供养
第七供即是食物。成就者不需要食品之供养,供食品之目的是暂时消除众生饥饿的痛苦,并带来充分之食物。最后献食物可令众生经验到静思圆满的境界“三摩地”,令众生依静思之自然资粮而生活。
谈到供果来累积福德资粮前,先说一则小故事:过去印度有一对贫困的母子,当儿子一远去他方种田时,母亲为他备了食物作为午餐。当他正想吃时,来了一位托钵的比丘;儿子想我们家前辈子也没累积资粮,如果这辈子不累积资粮,下辈子会更贫困啊!于是以恭敬清净心供食给比丘,并发了很大的愿。这一念殊胜的大愿,使他下辈子转生为王子,吃穿不愁。因此我们也要以清净心为自己及虚空的众生发愿供养三宝,由于发心清净,并且回向,不只得到国王果位,还会说得佛陀之圆满果位呢!
“乐”之供养
供养美妙音乐作为累积资粮之方式又如何呢?
我们先以铃之妙乐为例。一般在佛堂或佛塔、寺院的角落有铃、风吹铃响,以此妙音供佛之意是对佛陀身法意清净之赞颂、用唱颂方式礼赞三宝、功德尤其广大。过去,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一国王叫波斯匿王,他带着眷属一起去只陀林,忽闻妙音响起,一路上连大象、马匹、畜牲们都驻足谛听。波斯匿王十分好奇,心想是谁的歌声如此迷人,连畜牲们都如此沉醉?原来是一位个子小小的比丘唱颂的。波斯匿王请教佛陀:“小小个子比丘是什么因缘而有此美妙唱颂能力?”佛陀说:因为他曾在迦叶佛的舍利塔上供了一个金铃子。并发了清净的大愿,因此在五百劫之间,都有能力唱出美妙之声音,令众生陶醉。
所以我们在佛堂以三清净来供养-发心清净、正行清净以及回向清净,不论风吹小玲、大喇叭、哨钠、笛子、跋.…供养之后,都可能如小小个子的比丘一般,具足佛音六十支的美妙成就。
为什么佛前供水、花、香、灯、涂、果、乐等八供呢?
这是缘自印度的习俗,客人来到家中,先招侍人喝水、然后洗脚,再挂朵花在脖子上,以香薰一薰全身,然后亮起灯来,身上涂得香来,并给予食物招待,全部都俱全之后,再弹琴给客人享受。
我们供养佛陀以八供,但其实三宝是不需要这些供养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众生能累积资粮而来做八供的,而供养也以发心广大的前行、思惟三轮体空的正行及普皆迥向的结行三清净为关键。
End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
下面我想再说说悟真谛的问题,昨天那个大题目不有悟真谛吗?大家都知道,佛法有两谛,一是真谛,二是俗谛。什么是真谛?真谛就是佛亲证的境界,佛亲证的境界就叫做真谛,它是一佛乘。什么叫一佛乘?一佛乘就是叫人一
◎ 文 记佛住在给孤独精舍,波斯匿王供养佛及诸大众眷属,并在祗洹纵横一百六十里内燃灯供佛,百姓们都争着来看。有个贫穷女子难陀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她问过路的人,才知道是波斯匿用一千斗油给佛燃灯。难陀反问自
◎ 虚 云我们人生住在娑婆世界里,犹如在苦海中,因此没有一个人不想脱离苦海的。但脱离生死苦海,便须佛法。佛法的真谛,严格的说起来,是无法可说,那有言语文字形相呢?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可是为接
谒真谛寺禅师◎ 杜 甫兰若山高处,烟霞嶂几重。冻泉依细石,晴雪落长松。问法看诗忘,观身向酒慵。未能割妻子,卜宅近前峰。赏析:首联写出真谛寺藏在云雾缭绕得高山峰顶。一来显出寺院的气象恢弘,高崖难近,暗喻
不 信 是 真 谛◎ 星 云 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 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 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
近年来,教内外一些道士、居士隐居山水静地专心于打坐静养。无疑,静坐炼养是一种悟道养身的行为。许多宫观名胜古迹都是开放旅游场所,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暇时静下心闭目打坐,为长时精神状态紧张的人
很恭敬很虔诚地供养三宝,是可以增加福报的。每一天早晚,比方来说,你早上准备上班,上班前一定要顶礼三宝,然后出门,这样才如法。我们有一些同修不注意,一早起床刷牙洗脸,然后去佛堂做功课,做完早课下来煮早餐
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修行交流,请加公众号: 全球华人居士网公众号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公认的诸子百家之祖、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他所撰写的《道
佛陀成道以后,第一次在波罗奈斯的鹿野苑讲说佛法,而其讲法的内容就是四圣谛,此即佛教史上有名的初转*轮。华冈学园是我仰慕已久的一座学府,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贵校,我就以佛陀最初的说法──四圣谛,作为演讲的题
学佛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也是一件艰难的事。当我们从佛的字面意义上去理解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佛是由人和弗组成的。所谓人,是指所有人类的每一分子。学佛之所以容易。是因为它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做的事情;所谓
我们为什么要供佛斋僧其实供佛斋僧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佛弟子要常修供养,我们修供养时常常会以珍宝、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燃灯众华、众香、幡盖等物来供养给诸佛菩萨及诸大善知识。有人就问了,供养不就是把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
在佛陀时代的印度王舍城地方,有一位商人的儿子,因为父亲出海经商,遇难死于海上,他们家里,仅靠他的母亲做苦工并向邻里亲戚们借钱维持生活。因为他家太穷了,所以大家都叫他贫生童子。贫生童子渐渐长大了,并且也
相信人们都听过药王菩萨,这是一位非常殊胜的菩萨。药王是令一切众生远离病苦、贫苦、逆苦、业苦的良药。而药王菩萨就是要施与众生种种重病的良药,使众生身心安康。据《妙法莲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所载,过去无量
其实就是讲苦、空、无常、无我这几个概念。为什么小乘法要讲这些呢?也就是说,讲这些有何用处呢?其实告诉你这些,是想说这个世间是苦的。正是因为苦,所以,才要“解脱”,而所谓的“解脱”就是出离苦海,不再堕于
我们平时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除了俗谛,我们也是知道真谛的。其实真谛和俗谛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那么既然两者是相对的,真谛、俗谛有什么区别呢?真谛围绕的核心是让我们出世的,讲的是出世法
缘起问题:目前弘法真谛强调太过而俗谛不足,应当加强俗谛世善方面的宣传,否则走向极端,可能最终导致与世俗社会脱节,真谛也弘扬不出去。有人存有如此认识与疑虑。二、净土宗真谛与俗谛的界定1、通常对真谛俗谛的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俗谛的,其实俗谛就是指佛教依照事物的现象而阐发的浅明而易为世人所理解的道理,引申指浅陋的道理。世俗谛虽然无常变化,不能永恒;但佛教徒除了世俗谛外,还有真谛。真谛是空性
《华严经•世间净眼品》中说:“一时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始成正觉,其地金刚具足严净,众宝杂华,以为庄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信息,就是这个道场在摩竭提国,是释迦牟尼佛成佛的那个地方,有金刚宝座清净庄严
我们在修行佛法的时候肯定都是听说过二谛的,二谛是佛教关于认识和真理标准的重要学说,曾对佛教的传播起了巨大的作用。二谛,指两种真实或实在的道理,它包括真谛和俗谛。真谛指佛教的真理,又称“胜义谛”或“第一
真谛指从圣人觉悟的角度观察到的诸法实相,究竟绝对的真理,又叫第一义谛、胜义谛。圣智所知见的真实理性,离诸虚妄,故云“真”,其理永恒不变,故云“谛”。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区别世俗谛重在讲一切的现象是因缘和合
孝养父母与供佛无异摘自 卢志丹居士《佛说舍得》在古佛毗婆尸如来的时候,婆罗奈国的国王,聪慧贤能,很受国人尊敬。可是国王没有子女,这使国王很忧郁。后来经过十二年不懈地向天神祈祷,王后终于生了一个男孩。这
一、恭敬、虔诚之心!佛前供养有十供养,分别为“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物。在当下诸供养之中,最简单的可以说是“水”供养,因为就算没钱财购买其他物品进行供养,其水亦是不会缺少之物。当然
鲜花与珍果,种种诸良药,世间珍宝物,悦意澄净水。〖如《等持王经》中云:“十方世间界中净水、平原中所长之鲜花、珍宝等未属他者所有物皆当供养。”〗世间中清净的水、平原上的鲜花、珍宝等,不属于别人所管,也无
供佛的解释以虔诚之心,以香,花,果,供,灯,等。供养礼拜佛菩萨。香,最好是檀香。或普通香,但不能用劣质的,不可执着价格,心诚则可。花,鲜花,塑料花都可。有无香气,均可。以表诚心。果,水果,不可供腐烂
每一天早晚,比方来说,你早上准备上班,上班前一定要顶礼三宝,然后出门,这样才如法。我们有一些同修不注意,一早起床刷牙洗脸,然后去佛堂做功课,做完早课下来煮早餐,叫醒儿女送他们上学,就忘记了回佛堂顶礼三
一、寺院拜佛不必立于中间,唯须虔敬礼拜即可。当知佛具三明、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只要众生起心动念,佛无一不知,只要出于至诚心、恭敬心,什么位置皆是好地方。二、不论佛殿内供有多少佛,通常入殿拜
一、香为佛使香在梵语中称健达。古印度传说中有香神,即“乾闼婆”,不食酒肉,唯求以香味为食,以资阴身,又自其阴身出香,故名香神。以后被引为佛教护法的八部众之一。佛教中用香,据《贤愚经》卷六载:佛陀当年住
1、家中设佛坛,供佛像,菩萨像,利益很大,你供观世音菩萨像,或者药师佛像,或者地藏菩萨像,或者文殊菩萨像,或者任意一尊佛菩萨像,或者任意多尊佛菩萨像;你家里有灾难,病痛,急切之事,福德之事,你所供养的
问:下面一个问题,有关供养,他有四个问题,第一个,每一顿饭都要供养佛和一切众生吗?如果吃的是剩饭,必须单供品吗?答:供养是敬意,佛菩萨还会要吃你这个菜饭吗?这是表敬意。佛是日中一食,你早晚都供,你不是
我们可以记住佛前的供养有十种:第一是香;第二是花;第三是灯;第四璎珞;第五是宝盖;第六是幢旛;第七是衣服;第八是果食;第九是音乐;第十是合掌作礼。一、佛前供香我们供佛的香,要买最好的香,在佛教里讲牛头
献供是执与贪的对治方法。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或者,某些人可能象征性地献出所有财物,想象众生因此获益,一切困乏获得补偿,圆满布施波罗蜜。一般言之,佛坛上献供以七种为一
供佛的十种功德利益一、从前所作种种罪过,轻者立即消灭,重者亦得转轻。二、常得吉神拥护,一切瘟疫、水火、寇盗、刀兵、牢狱之灾,悉皆不受。三、夙生怨对,咸蒙法益,而得解脱,永免寻仇报复之苦。四、夜叉恶鬼,
献供是佛法修习的一部分,有些寺院中所看到的供品是依传统方式献供的。这些献供不仅仅是仪轨的一部分,而是发愿服务众生的延长。献供是执与贪的对治方法。献供有其物质的意义,就是一个人献出他所有的有价值的物品
供佛、渡生与债务的问题药师山紫虚居士一、供养佛菩萨、护法是指有直接相关者很多人以为建个寺庙,花很多钱,建得很气派、很庄严,那就是供佛,必有大福报,那是不正确的观念,因为佛菩萨渡生不一定要靠寺庙,像西藏
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
请问家中供佛的水杯何时收?可以把供佛的水下施吗?海涛法师答:最好是下施,供佛的水,下午你出门前把它倒在你的甘露施食瓶里,或下施掉。什么时候收呢?一般我们寺庙是这样:白天供的,晚上就要盖杯收了,盖杯的时
乳糜供佛 帝释献座所以沐浴好之后,他又接受当时牧羊女的供养。我们一般讲这个牧羊女,她成为供养佛陀的第一个人,在我们佛教史上第一个供养佛的,非常重要的,这个苏迦塔。这个女的并不是我们想像中的,哦,牧羊女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其实,我们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个香炉,在每天的清晨都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巴尔扎克梦想着做一个经营有方的商人,开过印刷厂,做过小生意。尽管他颇有经营头脑,但无奈时运不济,屡屡受挫,只得服输,于是捡起冷落已久的笔,重操旧业。巴尔扎克若不是及时从商海里回头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