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海涛法师:读诵大乘经典,那个时候力量才大
2025-06-09 11:04

谢谢我们主任,不过我刚刚有一个想法,希望你们能够接受,我应该多派我们生命电视台的员工,在这边常住一下,然后一个礼拜抽半个钟头,愿我们校长慈悲开许。讲一讲,对于,像校长对学校佛教的关心,像我们系主任,对于《华严经》的这种理解。我想对社会是重要的,因为这些实际在操作,然后也让我们社会大众能够了解,一个佛教的学校,佛教的校长、老师,因为华梵是以佛教的名义开办的高等学府,所以在华梵里面,这些佛学气氛,能够透过电视台,让他们有接触的机会。然后也让我们大家有多元化的了解,这个就要拜托校长慈悲,校长慈悲!

像仁朗法师忙得要命,还要和我们录影做讲座。但是我认为录影也有好处,因为给你一个题目,你就会开始去止观双运。然后因为录影,所以你表情要多,我以前讲话是这样的,后来就开始这样了,因为后来录影,就知道说什么方法可以勾招更多人,注意听你讲,这样你就可以做很多的指导,帮助他人去修行。所以我先讲这个我的要求,建议,你刚刚提的那个,事实上是我每天都有念普贤行愿品。然后要把它背下来,还要串习,熟悉熟悉,自己也要按照这样发愿去做,所以这里面就包括,世间的波罗蜜,跟出世间的波罗蜜都在普贤行愿品里面,所以我个人最大的快乐真的是读《华严经》因为它是一种,让你想要发菩提心,知道如何提升心的层次,因为你从《华严经》里面,你就不会看不起,像《华严经》的第一品、第二品就讲了,世间的神事实上都是成就再来的。是个菩萨,不管他们是个地神、水神、虚空神、这些都是示现的,无量种善根,我经常很幻想,不知道有没有,特别今天教授讲的,你比较有时间,就跟我们讲华严心要,这些属于一些重点,重点的那些,因为我认为现在修行最主要就是,因为你要修菩提心,但是你不知道怎么修,但是如果你读《华严经》就像在吃饭一样、会饱。因为里面的境界太殊胜了。所以让我们接触到佛菩萨的心,这个就是我们,精神安定的那个地方。

特别我们在发菩提心,读诵大乘的时候,那个时候力量才大,关于这一点就是说,我自己面对这么多事情一门深入,我所谓的一般世间人,当然很多佛教讲,一门深入就是你念佛就好。或是你修《华严经》就好,或是你修密宗就好,把这个法门当作一门,但是我认为一门深入,我们讲的是菩提心,讲的是你自己的空性,我想不管你是修南传、大乘、密乘,它都是一个方便,我经常到南传佛教国家,也看到真发菩提心的修行人。我们也在大乘的里面,看到有很多出家人受菩萨戒,但是却没有菩提心,却很严谨的持戒在修行,就类似声闻、缘觉了。所以我想在这一点,一门深入讲的是:不管你是修哪一个法门,或是在社会上,面对很多事情,但是你面对这些多元的变化,你才可以知道你的心是不是维持在,我们在《华严经》里面的体悟的菩提心,这个次第,是不是有在这上面,所以如果你离开了众生,你就没办法修这个菩提心。所以我老实讲,我们做了太多的杂事,杂到你根本没有时间,但是每一件事情,我必须要迎刃而解,这个迎刃而解并不是它成功了。

而是很复杂的事情,但是这样可以训练我的一个菩提心,或是我从经典,从善知识里面得来的,提醒自己,我是不是维持在大宝法王讲如幻如化,维持在那种利他的悲心上面,所以这是我的看法。这样并不会影响我修所谓一门深入,而且是帮助我们,一门深入的方法,我认为现在的出家众最难的就是,办事僧,就是懂得办事的,打坐的读书的都没问题、念经的都没问题。但能够住持寺庙的就很少,主持寺庙的不是说他懂得理论而已,世间法他是统统会。住寺,这个东西是一个最好的磨练的方法,所以意思是说一个人,他如果有很多事情,他是借假修真,但是他不执著可以,当然如果,你做这些事情,你又执著这个身份,执著地位,那就没办法。因为你被世俗法拉走了,我们的重点是在法,世间的可以磨练你,修这个利他的心,修这个空性,这是我们的看法,这个叫一门深入。

我有时候他们讲说,你怎么没有一门深入,你讲了那么多一下念经、一下念佛、一下持咒。都把我们给搞乱了,我说 我从来没乱过,是你乱了,如果你把那个法执著了,这可能叫法执了。我们最怕的就是轻慢,其他的教法,所以有一句话,一切善法都是佛法,噶玛巴讲的。一切宗教你不信可以,但是你千万不要不尊敬,所以世间的善法都可以帮助很多人,必须从内心尊敬他,尊敬他我才可以,可以从他身上,像刚刚讲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们出家人这个,这就是了标准是五十三参,你一定要参访善知识,你一定要不断地学习,为了众生,刚刚我们教授有讲到净行品,太重要了。为了要修悲心,所以你必须做什么事情都想到众生,包括你剩下的饭菜,剩下的水,我都会念一个:唵 阿母札 阿哈 列别 梭哈(两遍)。

就是这些不要的水,都可以化成甘露,布施给孤魂野鬼,这样来修悲心,所以在大乘里面有各种的咒语,包括吐痰,鼻屎,大小便都有一个咒,好在很短。但这每一个咒都是,你要把你不清净的,因为那些可怜的鬼,他就只能吃这个不清净的。所以你要想到他,包括我们出家人,我每次吃东西,我绝对不吃完,要留一点,为什么?因为按照《正法念处经》里面,有一种鬼,他是过去,可能偷了出家人的东西,所以祂这辈子,你山珍海味他都吃不到,他只能吃出家人剩下的。所以你要留一点点给他。还有一种鬼是,你给他什么都没有用,说法的时候他才会离开,这个叫吃法鬼。就是有人在讲经说法,他才可以觉得肚子不饿,所以从这里面,方方面面,所谓一门深入,就是希望自己的悲心,菩提心,能够不离开,这个才是重点。包括刚刚讲的,怀著菩提心而死,哪一天要死亡了,可能是癌症、可能是很大的痛苦。但是那个心要抓住,为了抓住,所以要祈求三宝加持,念阿弥陀佛祈求师父加持,就是这个意思。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

◎怀 海问:如何是大乘入道顿悟法要?师云:你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并皆放却,莫记莫忆,莫缘莫念,放舍身心,全令自在。心如木石,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空,慧日自现,如云开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概要

第一卷贰、概 要(十门分列中前九门)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一

第一卷一、教起因缘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三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三、一经宗趣经之所崇向者,名之为宗。宗者要也。全经之宗旨也。又宗者,修行之要径也。故知宗者,为全经之纲领。纲举目张,领提衣顺,是故于辨体后,首应明宗。体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二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二、本经体性一切大乘经典皆以实相为经正体。古德云:“诸大乘经皆以一实相为印。”实相者,真实之相也。又平等一相也。实相无相,亦无不相,相而无相,名为实相。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五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五、所被根器前明本经广收万类,普被三根。今当更明,万类之内,如何是器。三根之中,谁是当机。夫根器有“是器”与“非器”之别,破漏之器,不堪承受法露,故名非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四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四、方便力用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故知度生之方便,正是诸佛大愿之结归,大智之显现,万德之所庄严,果觉之究竟处也。是故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八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八、译会校释“译”指本经之原译本。“会校”指根据诸种原译而会集校订之本,“释”指本经诸本之注释。甲本经译本本经乃“我佛屡说,诸师竞译,东来最早,译本独多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九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黄念祖第一卷九、总释名题经题《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后汉支娄迦谶译《佛说诸佛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一名《无量寿经》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