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笔记

海涛法师:世间所有布施、持戒,不如一念慈心的功德
2025-06-09 09:56

我们念十句就好了。好不好?这样我们也达到了一个闻、思、修法的意义。各位讲佛经的功德太大,你要发愿,能够讲经的,那个是很大的功德。所以直接讲《地藏经》讲《心经》那个是很大的功德。所以,虽然今天时间有限,我们没办法讲整部,但是我们来讲一段,就像《金刚经》讲的,讲一句四句偈为人讲说,就超过恒河沙布施的功德。所以我想各位要,要把这个经典的法语记下来。甚至古人会给它写下来,贴在墙壁对不对?现在寺庙都贴着这些法语。所以我们来念一下。第一句先念经典的名字,再念里面的法语。我们简单的解释一下。

第一,来:《菩萨善戒经》若见众生,受大苦恼,生于悲心,随其己力而为除断,愿诸众生悉令安稳。所以大乘的经典,都是教我们如何实践悲心的。所以如果看到,若有众生正在受苦,我们要马上生起悲心。随其己力,不管你能够做几分,就做几分。能够减除他的痛苦,为其除断。而且这个时候,还要发起一个愿。愿诸众生说,你在帮助这个人,消除这个苦的时候,你要发愿所有众生都不要有这个痛苦。愿诸众生悉令安稳。就把一个悲心,成为一个大悲心。成为一个菩提心。这个就是菩萨的戒律,《菩萨善戒经》。

第二,来:《菩萨善戒经》菩萨因慈悲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因菩提心修三十七品,因三十七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做一个菩萨,就是要帮助众生。所以因看到众生苦,而发起菩提心。所以各位你发菩提心有一个重点。比如说你在佛堂里面念阿弥陀佛,如果不相应于菩提心,这样意义就不大了。所以如果你要念佛之前,你要先观想众生苦,地狱道、鬼道、生癌症的人,畜生被杀好苦。所以我现在要发菩提心,来念阿弥陀佛。这才是大乘的修法。所以菩提心一定要缘一个悲心。如果没有悲心,虽然你读的是大乘经典,我发觉现在有很多人说我要念某某经典念几遍,他是有在念,但是他没有一个前行,没有一个悲心,菩提心做前行。而来诵这个经,力量就比较少。就变成我念几遍,几遍了。所以我想佛经讲的三殊胜,最重要了。前行一定要有悲心,正行的时候不退转。

专心的来忆念。结行呢?要回向。回向也是一种悲心跟菩提心。回向众生离苦,回向早成佛道。这样以后就成为大乘佛教。但是为了要如此,各位就要精进修行。三十七道品看起来,是解脱道。八正道的细分,就是三十七道品。各位要会背三四、二五、一七、一八、所以要把这三十七道品背下来。然后一一去实践。所以你为了要真实圆满菩提心,你一定要断除自己的烦恼。让自己保持正念。五根、五力、所以你到极乐世界做什么?你到极乐世界就是修这个。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所以只是你在,你在极乐世界你就不用修四正勤、四正断、四如意足,因为到极乐世界你不会去造坏的恶业。所以为什么说《阿弥陀经》讲的是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支,不用修四正勤,所以这一些。所以你发菩提心要成佛,一定要老实修三十七道品。所以下回把三十七道品印给各位。各位一上网就好了。你就写个三十七道品或是佛学辞典它就出来了。但是重点不是光看,你要看还要读诵。读诵以后保持这样去修。你才能够圆满菩提。

第三,来:《杂阿含经》慈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心常无怨结,是则生天路。所以一个人要有福报,生天路,要有慈悲心,不伤害众生的想法。所以在这个世间如果大家都信因果、学佛。大家就不会害来害去。我们不会怕钱被骗。甚至有些人骗我们,这个世间多的是。有些女孩子找工作被骗,有些上网路被骗,所以那我们无论如何,我们要保持这个。为了让众生快乐,不想去伤害对方。直心无害想,不害于众生。而且内心里面没有排斥,没有这个怨结,没有恨。那你这个叫,虽然人在人间,已经有天福,生天路不是叫将来你生天,你现在心里就有天福的心态了。

再来,第四:《杂阿含经》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其有智慧者,孰能不悯伤?善逝哀悯故,常教授众生;哀悯众生者,是法之所应。所以所有的众生,你爱我,我恨你,互相这样子在纠缠。甚至做个女人也是这样,她要绑住她先生,所以做个有权利的人,他要把握他的地位。所以一切众生类,悉共相缠缚,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以后就会生起悲心。冤冤相报何时了。你爱我,我爱你,爱到什么时候?所以造成轮回。爱跟恨都是轮回。所以有智慧的人,他就是不要这个苦。他看到真相。什么叫智慧?智慧跟知识不一样。知识可以让你有做博士,但是智慧可以让你解脱。所以老菩萨虽然没读书,他知道说,师父世间都是假的,念佛比较重要。有智慧。所以甚至念佛可以度众生。发那个大悲心的智慧。所以有智慧的人,看到世间的人在追求这些不该求的,而互相纠缠。怎么能不生起这个怜悯、伤心?

善逝哀悯故,所以佛菩萨为了哀悯这些纠缠的众生,经常教授众生,告诉他们世间无常、无我、空无自性。苦啊,要了解。所以佛陀讲了一部叫《诃欲经》就是诃责欲望,各位多看一点。特别各位是在家人有结婚,有男女之情?多看一下,慢慢你会了解佛法。当然佛陀是一步一步来:先让我们持戒,不要伤害众生;再来让我们布施,修福报;对更有根器的人就讲了,四圣谛、出离心;欲望、轮回的苦。然后再对更有根器的人,就讲了一个发菩提心的教法。所以佛菩萨哀悯众生的轮回苦。就经常这样来教授众生。我们发菩提心也要学这个。但是各位《地藏十轮经》最好多看一下。不一样的众生你要讲不一样的教法。你不能说讲空性就好了,其他的世间法不要讲。或是只讲世间法,持戒、布施,但是没有提到空性。要看时间、因缘。但是对不一样的根器,你讲不对的法,是犯菩萨戒的。甚至是会堕落的。所以哀悯众生者,是法之所应。所以像我们也是对哀悯众生的人,我们也要学佛菩萨一样,来以法来教化众生,引导众生这个意思。

第五:《增壹阿含经》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然者,履仁行慈,此德广大。所以佛经说,世间的所有布施、持戒的功德,不如一念慈心的功德。一念慈心功德,超过梵天的功德。超过上帝的功德。所以我们有这个善良心,想要帮助别人,这是福报最大的。所以夫行善法者,即慈心是也。所以我们做好事,就是我们有一颗慈悲心。所以能够履仁行慈,真实的去慈悲众生的,这个是功德最大的。

第六:《大般涅盘经。梵行品》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诸行不必能尔。所以你要是修四无量心的人,就能够增长,而且具足六波罗蜜。所以但是其它的修行的方法,不见得能够如此。所以四无量心很重要。所以各位每天都要发四无量心。不是光念而已,真实的观想。愿诸有情具乐及乐因,愿大家都快乐。找到快乐的方法,要这样祈愿。离苦及苦因,如果你有这个四无量心,遍及所有众生,你当然会去实践自利利他的波罗蜜。这是最重要的。所以每次要诵《地藏经》诵《心经》念大悲咒之前,一定要发起四无量心。皈依、发心、四无量心。

第七:《涅盘经》三世诸世尊,大悲为根本;若无大悲者,是则不名佛。所以学佛、学佛,就学佛的大慈、大悲心。所以如果我们认为我们自己是大乘的佛弟子,念观世音菩萨的、念地藏王菩萨的,就一定要有大慈、大悲心。这个大就是无量的意思。包含一切。你不能说我对这边很大,我恨那个人。那就不大了。所以不管那个人如何伤害你,你都要一样对他有悲心。有悲心就能够成就佛道。没有悲心,不可能成就佛道。所以我想,我们不分在家、出家。大家来一直回光返照,我自己真有大悲心吗?做什么事情要不能利用佛教。不能伤害、批评佛教。有大悲心,你在修天主教,我都祝福你。因为大悲心就是希望对方离苦。先慢慢离苦将来究竟离苦。但是如果你去批评对方,就是没悲心。所以各位对于大悲心这两个字,我们还是要按照经典,云何大悲?什么是大悲心?当然这个大悲心讲起来就是四无量心。慈、悲、喜、舍。慈、悲、喜、舍,四无量到底是怎么做?我们要真实的按照经典去了解。

第八:《大集会正法经》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所以要救护众生,要具足这三个,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这个善法讲的就是一个深信因果的空性。所以出离心、大悲心、菩提心、空性,所以你要这样去实践,就能够帮助众生。

第九:《月灯三昧经》智者恒住悲,住慈与喜合。常舍一切有,修定证菩提。这部《月灯三昧经》第八世噶玛巴就给它翻成藏文。而且规定所有佛学院的修学者,一定要读这一部经。为什么呢?因为,《月灯三昧经》里面的这位月光童子,佛陀整部《月灯三昧经》就在回答月光童子所问的菩提心修行的菩萨道的方法而提出来的。所以月光童子是谁?就是冈波巴大师。所以《月灯三昧经》也是噶举教派的大手印的蓝本。就是这个月灯三昧。月灯三昧就是大手印的意思。所以各位有机会,我们这一部经,印经协会也有印,各位网路也可以找的到。这一部经一定要读诵、串习。

所以这里面有一句话,智者恒住悲,所以有智慧的修行者,我们修行就是要永远安住。不离叫恒住在悲心。安住在慈心,安住在喜心,安住在舍心。这里面讲的就是慈、悲、喜、舍。所以有智慧的人,要这样当愿众生得乐、离苦、庆喜众生。而且冤亲平等的来对待一切众生。然后这个定讲的就是四无量心定。如果你能够以四无量心为基本,你就能够证得菩提,成就佛果。所以那个大手印就是讲的这个。所以但是你要讲到慈、悲、喜、舍。又不能够离开空性。因为这个三昧,讲的就是一种密乘里面讲的相续的状态。三昧,念佛三昧,般舟三昧。就是不离开这个正念。所以不管用什么名词,不离开这个空性。不离开悲心,不离开菩提心。手印的意思,就是你就抓到佛陀所有的教法。叫大手印,大圆满。所以甚至我们讲的一个禅证得般若波罗蜜,都是一样的意思。但是不论如何,慈、悲、喜、舍,而真实的去观修跟实践。

你眼睛打开,路上这么多人,你要对他们修慈、悲、喜、舍。愿大家都平安。愿大家走路平安。愿要去上学、上班的都事业成就。愿他们都不要生病。愿他们所做的善事都能够成就。你要这样的平等的去关心他们。你要真实去做,就像各位我现在在讲话,我比较福报,有个对境,有各位做我的对境,我要必须要真实要这样,这样子去做。所以对我的修四无量心,有助缘。就想我们去放生,你很容易修四无量心。各位你去做甘露施食、药供、烟供,你也很容易,因为你的慈悲心有形象,你把它变成甘露妙欲云,有形象。看了你会有一种法喜,所以这也是一个助缘。如果能够保持这样,你就能够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第十:《大庄严论经》若于禁戒中,不尽心护持,便为违大悲。对,虽然我们想要利益众生,但是基本上你要持戒,所以不能伤害到众生。我们不能说,今天我要十万块,虽然我这十万块要拿来做善事,但是这个过程,我伤害到别人的法身慧命,或是我违背了三宝的教戒,去所谓买卖佛教、赶经忏,你这样你违背戒律在前,你不能讲说你有悲心。所以做什么事情你要从因地,因地去做。所以不能够护持戒律,你就不能谈慈悲。第十一,把它念完,来:《大般若经》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应缘一切智智,以大悲为上首,修行布施波罗蜜多。所以这里面这个《大般若经》各位一定要读,我们下回办一个《大般若经》读诵法会。

好不好?时间要很长,但是各位你现在好好自己读吧。因为真华长老往生前两个月,都是在读《大般若经》,虽然讲的般若,但他讲的这个般若,讲的就是为了要成佛的。所以这里面讲的菩提心、大悲心、空性,你要以这样的心去求布施。所以若菩萨摩诃萨欲证无上正等菩提,这代表菩提行愿,我发菩提心。菩提心以什么为基础?应缘一切智智,不能够离开空性。特别是佛陀的智慧,因缘一切智智。所以那展现出来以大悲为上首,你的外相就是大悲心,内心安住在佛的智慧。来追求菩提。这样来修行菩提道,最基本的布施波罗蜜多,所以特别布施最容易摄化众生。最容易接近众生。所以不离开这个三心。菩提心、空性、相应大悲为上首,来修种种的波罗蜜。

好,愿各位多多的这样来读诵大乘的经典跟思惟、实修。然后久了以后你会发觉,你就慢慢的不离开这个菩提心了。不离开,入这个法流。而且经常以这个法相应的来引导教化,帮助周围的人。因为周围的人就一直在这种无明、贪、瞋、痴,很辛苦。各位做人辛不辛苦?你去住老人院住一个月你就知道,很辛苦。所以因为他们又病又苦,又担心儿女,又听不下佛法,生命真苦。哪一天我们也会老了,又躺在那边,所以要乘着我们的肉体老化的过程里面,坚定我们的心。所以我们的心,要保持在这种心态。你如果年轻更要如此。所以释迦牟尼佛有一次跟阿难在一起,前面有一对老乞丐很老了,夫妻做乞丐,佛陀就跟阿难说,阿难那一位老人如果年轻就出家、精进,他可以证阿罗汉;

如果他没出家,他年轻就努力工作,他现在是一个国家里面最有钱的。佛陀又说了,阿难,就算他年轻没有这样做,如果他进入中年的时候,如果那个时候,懂得佛法来出家,他至少证得初果或二果;如果在中年他能够勤劳工作,至少他是一位富贵长者。但可惜他都没做,这么老了,现在做乞丐。将来死了以后还堕落恶道轮回。所以佛陀这样讲就告诉我们说,年轻就要努力了,所以各位要精进修行,所以佛法还要究竟解脱。当然世间的富贵长者是个世间的幸福,但是不究竟,所以最好的方法各位要努力发菩提心,修证佛法。

End

宗性法师:缺乏信仰的综合症

必须确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信仰,这个药方是给现代社会开的。现代社会面临很多问题,总的来说根源就在于缺乏信仰,以至个人道德修养失落,公德荡然无存。在这信仰失落的时代,大家普遍感觉无依无靠,内心空虚、浮躁,就

倓虚法师出家后度化妻子的精彩对话

倓虚法师九二零年,我和禅定和尚,离观宗寺,一块回北方,预备到北京去请藏经,路过营口。那时我的家眷还住在那里,我到营口时,住到佛教宣讲堂,那里边的人,都是我在家时的老朋友。我走之后,原来开设的那间小药铺

圆瑛法师:佛弟子如何修身摄心

◎ 圆 瑛我佛所说法门,因机施教,犹如对症开方,由众生有种种病,故佛说种种法。果能信解依修,无不得益。是以称为无上医王,乃能医众生之心病者。一切众生,皆依妄心,迷惑不觉,妄执此身为我。因有我执之病,遂

持律法师的行力成就

◎ 倓 虚过去我在观宗寺时,闻谛老人有一最器重的学僧持律法师,外号人都喊他晒蜡的法师。大家知道,这个名字并不是恭维他,而是嘲笑他、揶揄他。 原因是他最初在金山住禅堂当香灯,每年到了六月六这天,照例常住

“三车和尚”窥基法师:玄奘认定的衣钵传人

窥基是唐朝一代法师玄奘的高足弟子。窥基之于玄奘,犹如子夏之于孔子。孔子学说须有子夏辈西河传经,方可阐扬宏发,广被于世;而玄奘之学,窥基不仅有克绍箕裘力,且具后修转密的功绩。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天天在

慧律法师开示的小故事

有一次忏公带领了我们一大堆的法师,还有这些护法居士,去参广钦老和尚,广钦老和尚就坐在那藤椅上。那时候我在南普陀佛学院,因为我们总共差不多有二十多个大殿,大的、小的统统拜,我们没意见。因为煮饭九点十五分

世间慈悲人

◎ 唐黄檗希运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作者简介】黄檗希运(?-约859),唐朝福州人氏,品性端凝,学贯内外。参百丈怀海禅师,得其旨。后于洪州高安县鹫峰山建寺弘

律航法师

◎ 陈义孝律航大师,晚年才出家,平日不论行住坐卧,佛号不离口,念珠不离手。大师念佛是用并耳念佛法,即将阿弥陀佛四字洪名,字字念得清楚,耳朵听得清楚。先将右耳听力,作意并在左耳,听一百声。再将左耳听力,

若衲法师

临安上天竺沙门若衲法师是宋代著名高僧,奉旨住锡杭州上天竺。法师经常带领徒众 千人修行,为大众弘扬一心三观、十乘观法、五重玄义、六即之道。法师辩才无碍,出言如泄悬河,堪称为当代四依。南宋淳熙三年,宋高

优昙法师与《莲宗宝鉴》

优昙法师是元代高僧,俗姓蒋,安徽丹阳人,家族世代奉事佛法。二十岁出家于庐山东林寺,后来住在安徽丹阳的妙果寺。元武宗至大初年(1308),皇帝下诏解散净土莲宗,优昙法师十分恐惧地说: 我承受净土教法将近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 ──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

慈心感化 万物有灵──老鼠得道往生的故事宽运法师在寺院里,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信徒,尤其是法会节庆,善信络绎不绝,有来上香参拜的,有来参加法会的,当然也有一心来听经闻法的,所以,无论多么的忙,法会期间,我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

道宣律师和窥基法师◎宣 化 唐朝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时,途中见一位老修行在打坐,小鸟在他头上筑巢,衣服都已破了。玄奘法师用引磬为老修行开静。老修行问:你从何处来?玄奘法师答:我从大唐来,现在去印度取经。

弘一法师往生的最后时光

陈慧剑1942年七月初,永春王梦惺居士二度聘请弘公到永春宏法,并寄来旅费,为弘公婉谢,也将旅费寄回去了,一心在温陵养老院安居。到中秋节这天,在开元寺尊胜院讲《八大人觉经》,由广义法师译闽南语。此时,他

玄奘法师到凉州

◎ 觉 悟玄奘法师遍谒了各位大师,广泛吸收了各家的学说,经仔细推求,发现各有所主,按之佛经,有合也有不合,无所适从。因此发誓亲自到西方向人求教疑难之处,同时取得《十七地论》来解众疑,这《十七地论》就是

在世间上要完成四个缘

通过跟三宝学,你就是世间的楷模,就是菩萨。摄律仪戒,你要守法,守戒;摄善法戒,所有的善法,你要去行动,如果你做不到,那你要随喜,要赞叹;摄众生戒(饶益有情戒),你很欢喜地帮助别人,这就是菩萨戒的三个标

印光法师辩一心不乱与佛念三昧

念佛修持的最高境界达到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进而往生西方净土。关于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的关系,古德的论述比较少。念佛本身是佛教禅定的修法之一,欲得三昧,必须达到一心,达到一心者,则自得三昧。如莲池说:至于

供佛斋僧的缘由及功德

供佛斋僧是佛教的一种传统,也是为了让僧俗二众有培养福报、消除业障、积功累德、报恩报德的机会,佛陀特别指定的方法。经云:佛弟子要行慈者,皆应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

黄念祖: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

泉池功德 第十七卷黄念祖老居士【又其讲堂左右。泉池交流。纵广深浅。皆各一等。或十由旬。二十由旬。乃至百千由旬。湛然香洁。具八功德。】本品是讲泉池的功德。上品中所说的讲堂,在其左右是泉池交流。开头这两句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

独步楞严的圆瑛法师◎于凌波 圆瑛法师,俗姓吴,出家後法名宏悟,字圆瑛,号韬光,又号一吼堂主人。他是福建省古田县人,父名元云,母亲阙氏,因祷于观世音菩萨,梦观音送子至,于清光绪四年(一八七八)生此子。

慈心济虱微命的沙门

过去,有位菩萨出家为沙门,于山林间修道,慈心悲愍众生轮回三界受苦,常思应如何救度。于是静心思惟,求索根本解脱之道,以拯济众生。一日,因衣内有只虱子,致全身发痒,心受干扰,难以安心静虑,于是用手探寻,抓

玄奘法师

◎ 汤用彤玄奘法师(602-664)俗姓陈,名祎。隋仁寿二年生于缑氏之陈堡谷,即在嵩山少林寺之西北。兄弟四人,法师最幼。其第二兄长捷先出家,住于东都净土寺。因其奖劝,法师十三岁出家于洛。好学不倦,跋涉

供香的功德

数千年来,香与佛教的发展唇齿相依,佛前一柱香代表了礼佛的最高敬意。燃一柱好香,透过鼻的嗅闻,能使心灵宁静,息止心中的贪嗔痴,步入平和安乐之境。若修学静坐禅定的人士,更可藉由妙香的助缘,镇静心神,理气调

不见世间过

惠 能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摘自《六祖坛经》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弘一法师的三个约定◎ 善 缘 1937年梦参法师奉倓虚法师之命,到厦门万石岩万石禅寺邀请弘一法师赴青结夏安居,讲律弘法。弘一法师应允,并与梦参法师立下三个约定。本文记述的是1937年弘一法师在青岛湛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法师自述求观音菩萨感应◎ 圣 严今天向诸位介绍伟大的观世音菩萨。这对圣严本人来说,尤其感到无限的亲切和无限的赞仰。因我自幼至今,无一天不是沐浴在这位大菩萨的恩光之中。我生而病弱,由我母亲虔信观音而得不

嗟见世间人

嗟见世间人◎ 拾 得嗟见世间人,个个爱吃肉。碗楪不曾干,长时道不足。昨日设个斋,今朝宰六畜。都缘业使牵,非干情所欲。一度造天堂,百度造地狱。阎罗使来追,合家尽啼哭。炉子边向火,镬子里澡浴。更得出头时,

世间觉四首

世间觉四首◎ 赵文竹心物 不执唯物不唯心, 心物一元莫可分。 参破器世物何在? 离物觅心亦痴人。命运 不问前程不算命, 当下状态把得定。 现时祸福前世造, 前程还从脚下行。智愚 不贵聪明不怕愚, 世人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

常惺法师塔铭并序太 虚常惺法师名寂祥,族如皋朱氏。母贤且慈,五岁亲为授学;以其颖慧而端静,才九龄送福成寺依自诚长老落发为弟子。长者独具只眼,当清末佛门多难,识其为僧中弘护才,乃使入学校读;旋升学如皋省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一法师出家因缘◎ 弘 一在清朝光绪年间天津河东有一个地藏庵,庵前有一户人家。这是一座四进四出的进士宅邸,它的主人是一位官商,名字叫李世珍。曾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任吏部主事,也因此使李家在当地的声名

饰演弘一法师影响我一生

◎ 濮存昕问:演了很多好戏、好角色,让你印象最深刻、或者说对你影响最大的是哪几个?濮存昕:很有幸,我演了影响我人生的两个角色--电影《一轮明月》中的弘一法师和电影《鲁迅》中的鲁迅。但是,在商业放映渠道

供僧斋僧的功德利益

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已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一、佛经中说供僧功德  《俱舍论》云:若能一昼夜持不杀戒,于未来生,决定不逢刀兵灾;若能以一粒诃子,以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

佛陀的开示:世间有四件事不能长久!

佛陀开示说,世间有四件事不能永久保存。释迦牟尼佛住在只树给孤独园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有个十四、五岁的女儿,生得端正、聪明,又有口才,在一国之中,可说无人可及。她突然身染重病,不久就死了。父母非常疼爱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人世间最大的苦恼◎ 证 严凡夫经常有分别心,有特别亲爱的人,就有特别讨厌的人,无法由烦恼中解脱出来。所以学佛者要训练自己,以对最亲爱之人的心,去对待讨厌的人。 有人或许会说:说得容易,哪里能够做得到

就这个回向心,这功德就大了

梦参老和尚我们要想求福德的话--我们多分是求解脱的,但是我们也求福德,在你回向的时候,你要特别地回向。回向得愈大,功德辗转增胜--不是那个物质多少,这是一般的物质供养。我们念经的时候,我们读《普贤行愿

世间的种种障碍

德光法师俗话说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起伏不定,得失无常,有遗憾的烙印,也有美好的回忆。但是相比之下,总觉得美好的特别少,烦恼障碍非常多。当世间种种障

佛陀功德——四无畏

无畏即无怯惧,如来智力内充明了,凡有所说,皆安稳清净,不可倾动,无惊怖恐惧,故名为无所畏。四无畏是指佛陀具有四种临众无畏的信心,无论说法、问答、论难,从容而安详,勇猛而安稳。佛陀功德-四无畏一、一切智

出家功德无量无边

农历二月初八,释迦牟尼佛出家日,佛陀为什么要出家呢?依照佛教经典来说,出家乃成佛必由之路,十方诸佛皆示现出家而成佛道。悉达多太子出家因缘释迦牟尼佛,原名乔达摩悉达多,释尊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古印度,是迦

随喜增长功德

◎ 梦 参随喜功德,随喜一切众生、随喜一切诸佛菩萨,愿一切众生舍离嫉妒障碍,看见人家有一点善事、有一点进步、对三宝有功德,都应当赞叹随喜。若师长对某同学、师兄弟表扬了一句,你就生起嫉妒心,说:有些事我

世间第一大事

◎ 绍 云我们在这个堂中是办世间第一大事,何为第一大事?生不知何来,死不知何去。我们在座的这么多人,世界上六、七十亿的人,谁知道他是从哪里来的,死了要到哪里去吗?不知道这个事,你再有多高的地位、再多的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世间无僧宝 大地皆沉沦:请尊重每一个出家人◎ 佚 名轻视:  第一种,星星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可以摧灭整个宇宙;第二种,国王的小太子。他虽然小,但动他一根手指头,后果不言而喻;第三种,龙子不可欺

世间一切成败得失都离不开因果法则

星云大师佛教的十来偈说得好:端正者从忍辱中来,贫穷者从悭贪中来,高位者从礼拜中来,下贱者从骄慢中来,喑哑者从诽谤中来,盲聋者从不信中来,长寿者从慈悲中来,短命者从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从破戒中来,六根具

功德

◎惠 能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

学诚法师的楞严感悟

【楞严经和大乘经典的当机众】常讲的几部大乘经典,古人读起来都不费什么劲,现代人读着就吃亏了,因为都是文言文,我们读的时候,除了一些有古文功底的人,大多数都要先熟读古代行文,然后在心里转化成方便理解的白

慧律法师清心语录

◎慧 律充满热诚的人,会像磁石一样,深深吸引四周的人。知足的乞丐,强过贪求财物的富翁。快乐就像一副眼镜,可以校正你心灵的近视。快乐有如香水,向人们洒得多了,自己也必沾上几滴。土木工程的技师,懂得如何疏

袈裟之功德

袈裟之功德◎ 海 涛袈裟功德殊胜,凡有袈裟所在,一切天龙善神悉予守护,使此安宁。佛曾告阿难:过去诸佛着如是衣,得成佛道;未来诸佛亦当着如是衣,得成佛道。如我今日以刀割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劫,此是解

礼拜佛菩萨的功德

◎ 宣 化礼拜佛菩萨的功德有五种:(一)端正圆满。相貌生得端正圆满,人人见了都生一种爱敬心,对你有一种好感。(二)得妙音声。声音清朗宏亮,好像铜钟。(三)多财富。能礼拜瞻礼佛菩萨的形像,等到将来,会有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

世间四事不可轻视证严法师做人最根本的原则就是礼节,要懂得敬老尊贤,也不可轻视年轻人。佛陀刚成道时年纪还很轻。那时,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刚建好不久,舍卫城的人民每次听到佛陀来到精舍,全城的人就会很踊跃来听

结夏安居的意义与供养安居僧的功德

何为结夏安居?在印度,夏季的雨季长达三个月,佛陀乃订定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为安居之期。在此期间,出家人禁止外出,聚居一处精进修行,称为安居。这是雨季期间草木、虫蚁繁殖最多,恐外出时误蹈,伤害生灵,而

证严法师的大智慧

袁瑶瑶  1.两个小故事在接触慈济前,我对证严法师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陪阮义忠至台中分享拍摄希望工程的心路历程。演讲结束已是傍晚,两位慈济师兄、姊开车送我们去火车站,谈到法师,其中两个小故事让我印象深

出家真正利益与功德

◎ 莲 池(著) 吴锦煌 (译) 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房,而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