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界法师【观性元真: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我们要知道,今生所出现的假相,是事出必有因,跟过去有关的,知道就好,把它要放下
净慧长老开悟实际上就是在生命拼搏过程中的一次大碰撞。经过一次大碰撞后,我们内心深处就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烦恼解决不了问题,欢喜也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实实在在地去面对、去处理。我们怎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幸福呢
◎ 一 行那天中午,当善生带食物来给悉达多时,发觉他正坐在毕钵罗树下,如晨曦一般美丽。他的脸孔和身体都散发着安详、喜悦和平静。她曾见过悉达多威严地坐在毕钵罗树下不下百次,但他今天显然与以往有些不同。望
生命已入倒计时,首先就要破情执;家亲眷属全是债,讨债还债这一世;身外之物全是假,若能带走是愚痴;放下万缘精进修,灾难只是来考试;深信切愿极乐土,发心成就这一世;一分一秒不空过,弥陀圣号口中持;家乡离我
眼前贪图一时快乐 死后要受万劫苦报编者按儿女从小,即为教其常念《感应篇》。此文每日或念三五遍,至少须念一遍。尽此一生念,再看看《直讲》,依之而行,则自可归于正人君子之域矣。 --印光大师算尽则死。(
守培法师佛说一切法从因缘生者,缘生无性,正示生无所生也。人为万物之灵,万物为人之所知。愚者但具其灵,而不求其所知,以副其灵,徒负其灵而已。智者对于万物,虽知其然,而亦未知其所以然,终有愧于灵。以不安于
除习之法,在于觉照,觉照一起,习气即销,但此中迟捷,亦各有不同,一为境,一为觉,此有过程者十:(一)境来而不觉。(二)境来而后觉,惟起觉极费事。(三)境来时起觉不难。(四)境来即觉,略有先后。(五)境
一诚法师在中国佛学院,常对学生讲起古人的一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很重要,在勤修苦学之前,首先要志存高远。没有立下一个高远的志向,勤修苦学就没有一个方向。我给他们打比方说,如果你的目标只是糊口
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永远要把眼前的事情做好,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尽力而为之后就不要执著它。要学会用这样一种心态面对生活。因为所谓的人生,就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无论你想与不想,想多还是想少,不过好每个
专注而享受的做事也是修行有的人修行的时候心里一片宁静,一旦投入工作,开始与别人相处,便时时计较自己是不是吃了亏,是不是受了委屈,于是又开始生气、嫉妒、贪婪等等。这就是忘记了自己修行的目的。在行、住、坐
据《中国环境报》报道:山西省一家老陈醋厂已有300多年历史,到目前所有员工,无一人患癌!这家醋厂就在一个肺癌和食道癌的高发区,据85岁退休工人刘师傅说:他16岁进醋坊,直到退休,没听过厂里一个人患癌!
自从入了养生圈,养生君才恍然大悟,千万不要嫌弃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茶醋,越是不起眼越是有大用处,说不定某个奇蔬异果就能治愈你的顽疾,比如空心菜。空心菜,是常见得不能再常见的一种绿色蔬菜,每当吃空心菜
1.经上有灰尘当以净布拭之,不可用口吹尘。经典上不可放置世俗典籍及杂物,当敬法如敬佛。2.摆放经书时,不可一半在桌内,一半在桌外,当端正之。对经书、架裟、衣钵、锡杖、念珠、佛尘及一切法器,皆当恭敬处置
文殊在身边,菩萨在眼前节选自 卢志丹居士《结佛缘,好人缘》唐朝的法顺大师,又名为杜顺和尚,他是华严宗的初祖,相传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杜顺和尚年轻的时候,跟随道珍禅师修习定法,有很多神验。有一年,唐太宗李
眼前计算机的缘起性空林崇安,2007(1)一般人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的眼识,都看到眼前的计算机。这是正确的认知,没有错误,合乎世俗的事实,所以眼前的计算机是「名言有」。(2)自续师的观点:大家以不错乱
当我们知道阿弥陀佛功德不可思议的时候,每天系念佛号很好,但每天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这是正常的。凡夫就是有妄想杂念,没有了妄想杂念,就不是凡夫,你就是圣人了。你如果略一修行就能成为圣人,那也就不需要
一、在供灯的过程中,发心非常重要,一定要想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如《贤愚经·贫女难陀品》的公案。二、观想也很重要,观想灯器遍于三千大千世界,灯芯犹如须弥山王那么大,油汁如同须弥山周围的四大海或地球上
关修行要注意什么,一是修行人应当远离一切 贪心与嗔心之境,安住静处,这就称为外闭关。闭关修行要注意什么,二应了知外无积蓄财富之行,内无欲望执求之心,乃为内闭关。无论对自己的亲眷好友,还是虔诚信徒,我们
【一物不将来】禅宗公案名。指不持任何物来;亦即赤裸裸的本来面目。从容录第五十七则(大四八二六三上):严阳尊者问赵州:一物不将来时如何?州云:放下着!严云:一物不将来,放下个甚么?州云:恁么则担取去!盖
赵朴初答:各宗的发展情况是不平衡的,发展变化也不一样。有的宗派初兴起时流传很盛,而后来渐衰,这就是三论宗。此宗经过陈隋兴皇法朗和嘉祥吉藏的大力弘扬,在隋、陈、初唐时,流传之广,几乎遍及全国,但以后便逐
禅修开始用功过程中会有诸多的问题,归纳起来就这五个方面:腿子疼,昏沉重,掉举多,方法用不上,信心生不起来。腿子是第一关今天到了第五天,多少有些坐不住了,腿子疼是事实,因为平常没有练习过打坐的姿势,肌肉
问:知道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每天走路静坐都尽量心念佛号,不过每天都还有妄想,杂念,烦恼,干扰,遇到不如意的事,还会发脾气,但心中总是希望早日熄灭贪、瞋、痴。在此有四个问题挚诚恳请开示。(1)、
惟贤法师答:这个习气是多生累积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习气是什么呢?就是烦恼习气,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深藏在阿赖耶识中,遇到现行,遇到因缘力就要发现。如何改?那就要多闻熏习,多听正法,把旧有的习
惟贤法师答:太虚大师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要受了哪些人的影响?太虚大师的主要思想,一是首倡佛教三大革命,二是倡导八宗平等,提出人生佛教。他这个思想是很进步、高瞻远瞩的。民国初年,有两个人对太虚大师有很大
善士问:如何在日常修行的过程中磨掉自己的习气?惟贤法师答:习气是多生累积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习气是什么呢?就是烦恼习气,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个深藏在阿赖耶识中,遇到现行,遇到因缘力就要发现。如
当你念佛的时候,当你正念阿弥陀佛,心里全神贯注,忆佛,想佛。这个时候你的心只有一个佛,什么外边境界都断绝了,清净,只是这么个时候。当你不念了,马上就不清净了,就想别处去了。光口里念,心里不想,那极乐世
当很专注时,总感觉头部会有气动,有时头会有被往上拉的感觉,为什么?答:不要问为什么,当你头被往上拉的时候你注意看看,看头有没有被拉到天上去?那只是一种感觉,只是色身的一种调整,这种感觉叫做「触」,身根
禅坐过程中,眼睁三分专注一物时,不多久,眼前的事相一片模糊与漆黑,不知为何故?答:这个都没有置心一处。叫你数法也没数法,谁叫你眼睁三分要去专注一物呢?叫你眼睛睁开,关心的是风门,你怎么会跑到那边去呢?
数息容易紧张,又重回观呼吸。观得较专注又容易作意,不那么专注又容易打妄想。想全然放松又会逐渐驼背,欲维持脊直又无法全然放松。答: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是在想还是在坐?会问这样的问题,他逻辑已经很清楚了;逻
置心一处、摄心令返此心是专注力,属于第六意识心或是第七意识?妄想心属于第几识心?清楚明白的觉知属于第几识?答:第几识都没关系,反正都是意识,你只要用注意力这样就好了。因为现在你是初学,跟你讲说心是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