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楚心怎样运作,妄想就会完全停止
当在「句中玄」的阶段里是自救不了, 进入「意中玄」以后,可以为人天师,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现在,我们了解到了心是怎样在运作的时候,你的妄想会完全停止,没有是非、没有争执,这时,只存在的是很纯然的一片疑情。
当在「句中玄」的阶段里是自救不了,进入「意中玄」以后,可以为人天师,差别就在这个地方。
现在,在心理上,你可以发现一种状况,对于心王、心所、境界,这三者的运作非常的清楚,而且也感受到:心的存在、心的作用以及境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无常法,它的运作方式是错误的。
我们常常因为心王的背景,把我们给弄反了、弄错了。虽然在「句中玄」要完成之前、之后,都可以感受到它是错误的,可是不知道怎么办?
进入「意中玄」以后,知道它是错误的、知道有方法,但是,我还弄不清楚。
这个时候,心王、心所与境界之间的关系,那种「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情况,你已经很清楚的可以感受到了
其实,这在句中玄要毕业之前,你就可以感受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而在进入「意中玄」的第一个阶段,就会感受到那种「寂静涅槃」的存在,因为可以拋弃心王对我们的控制。我知道,虽然还不熟练,但是我确确实实可以肯定这种存在。
所以,「三法印」在「意中玄」的初要当中,你就可以嗅到那种「寂静涅槃」是什么的味道,我已经可以拋弃心王的主宰与制肘,这个讯息已经感受到了。
这个时候,可以发现那种无比的信心是从哪里来的。一个行者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正法的肯定,那种执着、那一份热心,就是从这里来的。
假如,你没有嗅到、没有闻到、没有感受到「真理存在」的讯号,又怎么样能够完全的投入呢?你想想看,即使有的话,那也不过是世间的情爱与执着而已啊!
大家要知道,「真理的存在」那么殊胜,几千年来一直影响着人类,第一流的知识份子、人类的精英,在这个地方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就是这个「寂静涅槃」的存在所散发的那种生命的芬芳。
佛法、修行,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禅法殊胜,直指人心,当下能够见性成佛,也就是在这个地方,你应该可以了解到,真正的关键在这里!那一份所谓寂静涅槃的殊胜,你从哪里来感受?完全是从这里来的。
外面有很多禅和子,挂着禅法的膏药四处兜售,但是,这不是语言文句讲讲而已。
End
惠空法师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完饭的这段时间,一样可以用功!大
来果老和尚初发心的人,用功怕妄想;久坐的人怕昏沉。我说你们这一种人,不能用功,了生死没有你的份。何以呢?因为,你们不知道妄想的范围,亦不知道昏沉的出身处。要晓得:无量劫来,上天堂也是它,下地狱也是它,
我们对天道的规律不懂,就会有许多痛苦,尤其是财富上。许多佛弟子都希望获取财富,然后来诵经祈福。如果世俗欲望过重,你学佛就会越来越痛苦。这可以说是个误区。所以,佛法一定是大富贵之人学的,大富贵的人,就是
济群法师很多人会把生命的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根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
妄想不断不能开悟◎ 宣 化 参禅的目的就为着开智慧,求解脱。要专心致志来参念佛是谁?参到极点,就把一切妄想都忘得一干二净。吃饭、穿衣、睡觉都忘了,甚至大小便也忘了。这时候,风也吹不透,雨也淋不漏,
虚云法师古人说:若论成道本来易,欲除妄想真个难。道者理也,理者心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人人本具,个个现成,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一切世出世间,若凡若圣,本来是空,何生死之有呢?
◎ 佛 源有的人怕生死,有的人怕进禅堂,修行办道也怕辛苦又怎么得了!实际上用功最快活,所以修道人又称为无心道人,自由自在,无挂无碍。修行就是要有智慧,分别这是好事或坏事都要有智慧,贪玩贪吃,就会吃出一
◎ 净 界 一个人要把心量扩大,要离开所有过去生命经验留下的错误的概念,只有一个方法:把你的内心清空,把你的生命归零。你不可能用短短的几十年,改变过去生的生命经验所留下的影像,在那里时时勤拂拭,莫使惹
不与妄想为敌◎ 来 果用功的人,谓一人与万人敌。这一句话,在古人最好,在今人则不行,何以呢?古人道心充足,百折不回,一勇可以超过去;今人道心不坚,一折就回,一勇再勇,也超不出去;不但超不出去,不勇不敌
【经典原文】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经文解释】夫欲不受轮转者,当净诸妄想,妄想净,则轮回自息,故迷心名为众生,觉心名为诸佛。佛与众生,一迷一
妄想像一部电影的图影一样。你要看到电影的屏幕,这妄想在哪个地方演?它从哪里冒出来?在哪里?看到屏幕以后,其实它怎么演都很清楚。不会动,不烦它了,不讨厌它痛苦的时候你就让它痛苦,流泪的时候让它流泪,你就
【经典原文】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旸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
我们要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如果
时光过得很快,过了一天,我们的寿命就会减少一天,就像缺少水的鱼儿,没有一点快乐可言。佛教讲修行首先是要修自心,无论是参禅还是念佛,首先都是要人除去长期缠绕在心头的妄想之心。调服自心才是修行人首先要做的
一位居士的父亲曾在闲聊时说道:自从他女儿信了佛以后,在家什么活也不干,就知道烧香磕头。妄想成佛,长生不老。我们说她几句,她就对我们不理不睬。现在我们全家人都对她非常有意见。那么,居士如何正确的修行佛法
如果我们通达了因缘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当机立断。在《佛说阿含经》里,佛陀说:缘起甚深甚深。为什么?大家总是执着缘起是有实在性的,但缘起本来没有实在性。既然它不是实在的,我们又为什么执着?不应该执着。不执
【佛言:人随情欲,求于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什么叫声名?就是名声。声就是声名远扬,说这个人一呼百应,这是声;而且所谓居
楞严经白话解 第二十卷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
第五十七章 五阴根源 五种妄想内容提要:坚固妄想是色阴的根源,虚明妄想是受阴的根源,融通妄想是想阴的根源,幽隐妄想是行阴的根源,颠倒细微精想就是识阴的根源。色与空是色阴的边际,触及离是受阴的边际,记与
楞严经白话解 第十四卷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
第三十九章 世人颠倒妄想 妄成十二众生内容提要:世尊对阿难说:你的心念对本来无住之色相,住色生心,便立世界,便见众生。妄识轮转,颠倒相生,从而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以及色界生、无色界生、有想生
我们都知道在佛教的天道中,所有众生都是有极大的福报的,而且每个人都是寿命很长,神通广大的。那么我们若是违背天道而行的话,就会遭致灾殃的。如果你一天到晚都是意必固我,那就绝对你干不成任何事情,一干事情一
认为好又害怕,所以改变原有加上自我而创新。这样就形成了挂名,错认为确保自己而认为又能得到。佛教的大乘是实质的真信众生能成佛道,真接受众生皆是未来佛。而不是认为好在自我通过因缘得与失,这样你就害怕成佛。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遍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
不念佛时,妄想虽多,无由而知,非不念时无妄想也。譬如屋中虚空,纵极好的眼,也看不见有灰尘。若窗缝中照来一线之太阳光,则见光中之灰尘,飞上飞下,了无止息。而光未到处,仍然不见有灰尘。是知念佛时,觉得有妄
问:疑情不可卜度,卜度则成妄想;卓之所不解者,疑情与卜度有何区别也?答:宗门之第一义,即不以佛祖圣贤在文字言语上所留传的如何若何为满足,必须翻转来向己躬下愤愤地要辨个究竟是什么而后已。即这便谓之疑情,
不怕妄想起 只怕觉照迟佛经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尘劳妄想不可怕,就怕我们没有「禅」、没有「定」、没有「力量」、没有「觉照」。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属我所有,我拥有了整个宇宙虚空,一片云彩、一
善士问:我念经念一半就会放弃,不想再念,为什么会这样?海涛法师答:业障重,所以你要忏悔,多累积资粮。像我们在放生、烟供、点灯,那个都是资粮。有钱的人,他读书方便,没钱人当然也可以读书,但是如果你累积很
我还有这么多业障,妄想这么多,要怎么往生呢?你们每个礼拜都来念佛用功,相信大家业障一定有所减少,在这里念佛,念得越用功心越清净,你在极乐世界的莲花就越大,《往生传》里面讲到,莲花上面还刻有你的名字,所
居士问:在生活中很自然地想到下一刻要做的事情,如何可以保持念佛不中断?这样是不是杂念?如果只做不想又如何生活?如何过活?如果患有不治之症,念佛功夫还不能伏住烦恼习气,如何是好?应当求佛加持令自己病情好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目前的教界,为什么会出现表面繁荣而实际无序的状况?甚至于,开始出现庸俗化的倾向?我觉得,根本就在于修学体系的缺失。在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时,我提交了《一个根本,三大要领》
问:当我发脾气时,想到您说欢喜心,就会把气压下来,但却忍的好难过喔!证严法师说:这是还有忍的心才会难过,若能时时培养欢喜心,放大心胸容纳一切,自然就会升起清凉喜悦心,也就不需要忍得那么苦!这就是一步一
昨天讲到参话头与看话头,我说参与看有区别。参偏重于慧,看偏重于定。作为初用功的人,还是以看话头作为入门的方便比较容易得手。昨天我还讲到看就是观照。观照什么呢?禅宗里讲不观七识,也不观八识,就是观我们现
应该有热滚滚的心来深参话头欢喜魔来,你这三个月会感觉很舒服,日子很好过,可是你生命中已经少掉一大段了!───────────────────────至于从欢喜魔来的,这叫软贼!!我们平常很难看到因为软
因为我们是活在觉知的领域里我们不但要觉知、更要穿透、更要超越! 不只不受七情五欲的操纵,连知识、意识形态的框框,我们都要超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放下世间的种种享乐,这么辛苦的来做生命改造的磨练?同别人一
世界的成就是这样来的为什么禅堂里法门这么高峻,法门这么猛利?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一刀下去,一定两断!!─────────────────────── 所以,大家应该在这里,放下一切身心世界, 好好的
禅/参禅/止观若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空心静坐,则入空亡禅乃就体而言,参禅则属入道之言,而止观一词则约行用之总称。概「止」则止住一切妄想及色身中物理或生理现象的欲望之谓。在欲界中之众生,心理的妄想及身
禅观中的根与识「舍识用根」与「转识成智」是学佛人耳熟能详的辞汇,皆列属禅观中的工程,但是由于对这两项工程的不熟悉,所以两词浮于空谈、标的不清,也令行者步上误解佛法之困境! 此中当然涉及「能、所,真、妄
我这个会动的心要放在那里啊?这个心要无所住啊!以无所住故,那么 面对六尘境界,就自然潇洒、解脱、自在!───────────────────── 我们看惠能大师,他绝不是文盲、 绝不是瞎子。 虽然他不
观念身念身的训练,重点在看心──「用净心眼看、用觉心看」此一「用心」状态的训练!观念身的重点在六根接触六尘时的用心状态,六根接触六尘之剎那中是物理现象,即尘境经过根境的物理反应──犹如镜子反射影子,此
疑情话头会一直带领着你前进这个话头,会在你心海里搅动,让你的心沸腾起来;让我们的生命产生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才是叫作「参禅」,而不是叫你枯坐在那里!────────────────────── 所以
都没有摸索,你会完全无知!在心法当中,有心的作用。在心的作用之前,它有心的存在。在心的存在之前,有心的产生。那么,心的作用之前,那个心的存在,是怎么来的!?──────────────────────
不同的丛林、道场,各有不同的道风在禅修上,我们主要运作的微观部份,是意识形态, 我们在这里精进,进行的是心念中的思惟模式,可是我们体现出来的,那时空的适应性,是相当重要的。人在这个世间,影响我们最大的
理出心路轨迹,话头就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你要把那个疑情、那个话头,在你的心胸回荡着,让它一直凝聚起来,然后如团如火,成团成片,绵绵密密,它会带你进入毗卢性海,功夫就在这里。──────────────
众神的国度真理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无所不在的运行着。一位真人,便是具有这种真理完全运行本能的人,此「人」非「人形」之人,但也可藉此「人形」之「人」而运行之真理的本能;此时的「人形」人即是化身佛,而此真理
修行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向任何人交待修行,本来没有假期的 通常我们看到, 放假,除了堕落以外,大概没有人开悟的!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道上。─────────────────────现在
暗示型与承受型禅病因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所造成暗示型禅病,是以破暗示及破意识形态的执着来对治,其病自除。在生命改造的过程里,有两项因素是导致禅病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以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其
境界相应就是心一境性!提疑情、参话头、守正念──守住这一个中心点,其它的都拿来和这一个自己产生的蛋来相应,能相应,它就能出现──这就是我们修行怎么勘定对不对的基本原则。────────────────
讲到人家听不懂,就不算讲了你听得懂,那马上要有个心念:我要自己「做」! 所以你就要去摸索。因为,在这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境,那个工程面会往前推动。──────────────────────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