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根尘识之状态
在佛法的领域里,不论是禅观的修证或义学的论证,几乎皆以「能、所」之辩为其核心;而所谓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部分,亦只是跳过繁琐之论证而直显修证之果,亦即直示「能所合一」之境而已! 然此处则不但要立文字,更要架构其能所之间所存在的繁复关系,以及修证过程中「能所开合」的各阶段关系。
一、「能、所」的存在状态:
A.能:1.识──妄,以无明之能,生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2.智──真,在凡夫世间中,此「真」为稳不起作用。故而有生理、心理等状态。 修证之工夫,首在止住其妄动,前五识为生理、物理之范围,后「意识」为心理、社会之范畴。 此一状态乃在凡夫世间中,以无明之能,妄认六尘之色为真,而起色、受、想、行、识之五蕴作用, 因而相应于色之六尘,而有六识之妄动。
B.所:1.根──受之词,有性,属智,受尘境所引而动,故有六根之性。2.尘──引之词,能引六根而起用。「引六根之用」即谓不经无明的五蕴流转,故不生六识而作用; 此六根不经五蕴之六识作用而作用之能力,统称为「根性」,而此根性即含有六根之六种成所作智; 换言之,根性即「成所作智」,行者所证之成所作智,乃自「一分证得」,经「分分证得」,以致于「全分证得」。
C.识与尘:「尘能引根、尘不引识」,而是无明所架构的「五蕴」作用所生之识,妄认「六尘」之缘影以为真,是乃识引六尘之缘影,此中之「根尘」与「识尘」关系,主客易位耳,以主客易位故,生真、妄世界之别,此乃就义学之论证言。 若约禅观立场言,则识攀六尘缘影,必消耗生命能量,乃紧张所致; 若「尘引根」生「成所作智」,则生「生命能量」,于生命状态中乃极轻松之状态! 故曰:「识尘相荡」消耗生命能量,令人紧张直致死亡,此中多历痛苦故! 若「根尘相接」,则增长生命能量,其人生命活泼、自在,不生病苦,故称「自在人」也!
二、禅观的修证前提即在「四大元无主,五蕴本来空」的状况下进行,若能自此而下,则能直指人心了,亦即直显根性中的六分「成所作智」起用,而不用六识之相荡尘影。 除此而外,五蕴中的「想」即第六意识的分别、分类作用,在相应于「成所作智」之当下,早已转成为分分证得的「妙观察智」。 换言之,五蕴中受、想、行之运作,罪魁祸首即是「受」中的「想」蕴作用,才令识性攀缘尘境,而生六识之用。
三、五蕴与识:称识为词、为动词,曰五蕴为片语、为工程; 识为单一词,五蕴为复合词。 五蕴中虽曰:色、受、想、行、识,其实,五蕴中,一一蕴生,即坠「五蕴悉丛生」之渊薮! 概「色」之存在乃「想」介入矣!何止已经「受」了! 故曰:识攀尘缘,尘之影即已令五蕴沸腾了,何实之有哉,故能消耗生命能量,即此之谓也!又细分之,「受」为无明起用之总开关, 「想」为分别意识之状态, 「行」为末那运用之状态!五蕴运作之快捷,非人类大脑思惟计算所可及,唯入三昧,方可知之、止之、转之也!
四、「唯识」之分析,即重在五蕴与尘境之攀缘关系上,皆三昧外境界也,此中五蕴为能、识为能,皆妄也、反客为主也! 「唯智」则在三昧中,其所分析则为根、尘之境。 以根性为智故,根为所,尘虽能引为缘不为主,故三昧中即「根」与「根性」之关系: 根性之智为能,根为所,故妙观察智为不动智; 此中,根性之「能」与根之「所」,为一非二,故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故在三昧境中,根与根性为一,是「能所合一」之境也! 是故,于唯识中,能所难为一; 而于唯智中,能所难为二。
五、四大、六尘,于真妄之境中所扮演的角色,唯是「缘」而已!缘非实质,唯是触媒,此触媒引发根与根性之用,即是真的生命之境,曰「一真法界」。若能触媒引发五蕴之作用,分别、妄认此缘影为真,而入分别执着之薮,则生命即开始紧张,消耗生命能量,自生理、心理,扩大到物理、社会上,此时,生命即走向外在的虚幻世界,而非真实的生命境界,此即五浊的「娑婆世界」; 在此境界中人,认为能、所是分开的,不论是有神论或无神论,皆认为「能」可以创造「所」; 因此,「苦」与「罪」乃源自于先天的存在,此乃识性作用的盲点,故在大脑逻辑中,于此无解! 欲解此难,唯经禅观修证入三摩地,方能论证「能所合一」的真实境界。
End
◎ 李思圆 一是清醒时做事。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得了一把不错的紫砂壶,每夜都放在床头。一次失手将壶盖打翻在地,惊醒后,甚恼,壶盖没了,留壶身何用?于是抓起壶身扔到窗外。天明,发现壶盖掉在棉鞋上,
那天被友人拉进了一个微信群,旁听了一节微课堂。主讲人是一位曾在巴西圣保罗大学留学的女子,尔后归国在一家外企担任高管。她分享了自己是如何申请到留学的全额奖学金,又是如何从零开始学习葡萄牙语,再到受邀登台
国学君觉得一个女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该工作的时候认真工作,该玩的时候好好玩,有一些生活的小情趣,同时兼具一个有趣的灵魂。时常在想,一个女生最好的状态应该是怎样的?我们经常跟别人比,谁的表面更光鲜靓丽
是一种浑沌状态,天不是天,地不是地,天地难辨;没有上,没有下,上下不分;没有棱,没有角,无形无状;没有大,没有小,随形而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无始无终;没有来、没有去、没有生,没有死,只有永恒;没有
问:识\居于何处。身外乎。身内乎。其静时之状态如何。其动时之状态又如何。圣人一念之起,起于何处。又灭于何处。范古农答:万法唯识,法处即识处也。识即是动的作用。经云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念之起灭,如是而已
附体状态是一种较常见的与文化相关的综合征。其特征为相信被神、鬼、妖精或祖先等附在身上,并出现相应的戏剧性的行为改变。这时表情、动作和语言都不是原来的自己,而是附在自己身上的那个神、鬼、妖精或祖先。附体
妄念和智慧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是人的思维活动出现的不同种状态。点状的思维就是妄念,它们随机出现,难以把握。线状、面状和体状的思维即是智慧,它们有条不紊地出现,能够把握。所以我们就不应该说妄念是坏的垃圾
谈物质之状态与四大的关系兼论密勒日巴的神通药师山紫虚居士一、前言本文以佛法的观点来看物体的温度、动能以及人的「生命能」,对于物质间的各种作用「力」,我们也用佛法来阐释。本文中也提到无情类物质的起源与四
执著带给人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这就好比犯人被上手拷、脚镣,行动无法自由。心灵的超越正是让我们放下执著,摆脱身心的桎梏。追求心灵的超越,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达到解脱、自在。现在,依据经论的记载,略
开悟者的心灵状态如何?这个问题很复杂,要看开悟的程度如何;而且,体验开悟和真正开悟有很大的区别。开悟的经验是内在深刻的灵光乍现,来而复去,只留下那个经验的记忆和力量。再者,开悟的经验可深可浅。浅悟的人
应该有热滚滚的心来深参话头欢喜魔来,你这三个月会感觉很舒服,日子很好过,可是你生命中已经少掉一大段了!───────────────────────至于从欢喜魔来的,这叫软贼!!我们平常很难看到因为软
因为我们是活在觉知的领域里我们不但要觉知、更要穿透、更要超越! 不只不受七情五欲的操纵,连知识、意识形态的框框,我们都要超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放下世间的种种享乐,这么辛苦的来做生命改造的磨练?同别人一
世界的成就是这样来的为什么禅堂里法门这么高峻,法门这么猛利?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一刀下去,一定两断!!─────────────────────── 所以,大家应该在这里,放下一切身心世界, 好好的
禅/参禅/止观若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空心静坐,则入空亡禅乃就体而言,参禅则属入道之言,而止观一词则约行用之总称。概「止」则止住一切妄想及色身中物理或生理现象的欲望之谓。在欲界中之众生,心理的妄想及身
禅观中的根与识「舍识用根」与「转识成智」是学佛人耳熟能详的辞汇,皆列属禅观中的工程,但是由于对这两项工程的不熟悉,所以两词浮于空谈、标的不清,也令行者步上误解佛法之困境! 此中当然涉及「能、所,真、妄
我这个会动的心要放在那里啊?这个心要无所住啊!以无所住故,那么 面对六尘境界,就自然潇洒、解脱、自在!───────────────────── 我们看惠能大师,他绝不是文盲、 绝不是瞎子。 虽然他不
观念身念身的训练,重点在看心──「用净心眼看、用觉心看」此一「用心」状态的训练!观念身的重点在六根接触六尘时的用心状态,六根接触六尘之剎那中是物理现象,即尘境经过根境的物理反应──犹如镜子反射影子,此
疑情话头会一直带领着你前进这个话头,会在你心海里搅动,让你的心沸腾起来;让我们的生命产生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才是叫作「参禅」,而不是叫你枯坐在那里!────────────────────── 所以
都没有摸索,你会完全无知!在心法当中,有心的作用。在心的作用之前,它有心的存在。在心的存在之前,有心的产生。那么,心的作用之前,那个心的存在,是怎么来的!?──────────────────────
不同的丛林、道场,各有不同的道风在禅修上,我们主要运作的微观部份,是意识形态, 我们在这里精进,进行的是心念中的思惟模式,可是我们体现出来的,那时空的适应性,是相当重要的。人在这个世间,影响我们最大的
理出心路轨迹,话头就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你要把那个疑情、那个话头,在你的心胸回荡着,让它一直凝聚起来,然后如团如火,成团成片,绵绵密密,它会带你进入毗卢性海,功夫就在这里。──────────────
众神的国度真理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无所不在的运行着。一位真人,便是具有这种真理完全运行本能的人,此「人」非「人形」之人,但也可藉此「人形」之「人」而运行之真理的本能;此时的「人形」人即是化身佛,而此真理
修行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向任何人交待修行,本来没有假期的 通常我们看到, 放假,除了堕落以外,大概没有人开悟的!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道上。─────────────────────现在
暗示型与承受型禅病因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所造成暗示型禅病,是以破暗示及破意识形态的执着来对治,其病自除。在生命改造的过程里,有两项因素是导致禅病的主要原因:其一是以意识形态预设的目标性太强烈,其
境界相应就是心一境性!提疑情、参话头、守正念──守住这一个中心点,其它的都拿来和这一个自己产生的蛋来相应,能相应,它就能出现──这就是我们修行怎么勘定对不对的基本原则。────────────────
讲到人家听不懂,就不算讲了你听得懂,那马上要有个心念:我要自己「做」! 所以你就要去摸索。因为,在这摸索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心境,那个工程面会往前推动。──────────────────────观照「
我的心是怎么起作用的?眼光要向自己里面看。我们讲任何基础行法的时候,常常有人这样提出:「我们讲心法,不是守住心就好吗?」这不是只有你懂,我比你更懂,但是「基础」我们一定要架起来;没有基础,你心法绝对守
三开行香跑香或经行之中有三要:1.先将心胸打开!2.双手前后摆开!3.双脚完全迈开!------------------------------------禅修的训练,原则上是意根的法门,所以对于观念
我们的功夫在这里!什么叫作「我」?──我可以不受逼迫! 我可以放下!! 我看得破!!!───────────────────────这里的冬天就是这个样子。今年我们打七,刚好遇上典型的北冬天。前两年因
要起作用,就需要一个媒介这个境界,如果你用十牛图来看, 它是返本还源以后,再一次起妙用,就入到红尘中,那么,他很自在! 是指这样的层次感。───────────────────────在体中玄的范畴里
你不能停留,必须再进一步!在「句中玄中要」当中的每一个行者都有一个特色,就是──大嘴巴、长舌、爱讲话、爱论道,这表示你已经走过第一个阶段,正进入第二阶段,这是正常现象。────────────────
华严禅观的入法界次第道华严禅观的三段教学法是入法界次第的三大区块;于中每一区块皆有理事圆融的次第行法,一一皆能圆满而又相互衔接,兹分别说明于后:第一属前行部分,此一部分有二:于理──即人格养成教育,及
意中玄的特色是已经生出幼芽了!这个话头的蛋,你已经生下来了,就好好的孵着你的蛋, 最重要的是你应该会很自然的往这里靠过去。 也就是很本然的,就像母鸡孵蛋一样,没事自然就会跑去孵蛋。──────────
我就是这一句!「这一句」要你自己选的,你要去找出那个方法;这「一句」,就是疑情!!─────────────────────各位的「心」,透过这些语言文字,应该是停留在这个文句上面,这个叫作「句中玄」
我们从生活中来成就很多人都是家庭方面不完整,弄到最后, 不是禅修的问题,而是生活中的问题! 因此,必须要重建信心,先健全自己的人格之后,再来和大家一起共修,做正常的学习。学佛、参禅,离不开日常生活,日
要「讲」让你怎么开悟,很简单!你自己要开悟,就须要走很长的一条路。 这个「保衽」功夫,是需要时间的。所以,禅和子在精进之余,还需要的就是耐性。这不是讲一讲、说一说就能开悟的,绝不可能!!!你不要以为,
你的「想」会化成你的行动,你知道吗?我们这里要你看得清楚,行! 你怎么行起来的? 血液循环有没有在行? 呼吸有没有在行呢? 要知道你在作很多事情,是受你潜意识在逼迫在行,受到你设定的程式在行! 那叫「
要了解心的作用,必须看清楚心的背景假如看不清楚,经常就是独头无明毫无头绪的冒出来,那百分百都是错误的。 我们坐在这里,在观察的就是心念的「产生、存在、活动、消失」的轨迹。───────────────
正授行法的两个基础:正授行法中的两个基础即是:第一、破无明:即破根本无明,泯除识性活动。第二、觅根性:即让根性释放能量,找寻根性的存在。第一个基础是指行者的信心:「信心不具」无法泯除识性的活动!主要是
今生不成就,来生一定成就!现在你守到什么阶段? 自己是不是很自在的、很本然的会跟你话头相应?能够这样相应,你很快的会进入状况。现在,各位等于在交流道上「要进入正常车道」的那个阶段上一样,还在那边躲躲闪
先把内心里那套「背景」找出来这个背景的后面、存在的前身,它有一个产生;产生了以后,它才会存在。 那么,产生之前是什么?怎么产生的那个部份,你就当它是疑情、把它当话头。─────────────────
捕捉那生起的地方,不要去找知识、找答案!声音来了──是谁在听?这不过是个声尘。 声尘透过耳根,那是谁在起作用?你把那个「能」先找出来。假如你一直设定在捕捉这些资讯,来累积你的经验与知识的话,那就没有意
看念头华严禅的殊胜重点在看念头,念头在那里?念头在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那个「根尘相接」时的剎那境中! 对于「根尘相接」剎那中的用心状态,就叫作「看心」或「看念头」!这个根尘相接的剎那,即是念头产生的时
罗汉心又起了,菩萨心又走了!生命境界的展现, 对一个行者而言,这是无限的美好;对一个凡夫来讲,那叫无限的杂草!今天,各位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后,透过了「句中玄」,到达了「意中玄」的成就,现在我们就要进入「
稍为驻足,反省一下观照也是一样。「参话头」使心停住,但是工程面会像水流一样,继续往前流不是你的心往前流; 你的心会带着,会有很好的状况出现。──────────────────────这四个叫「空、明
当置心风门用心数息时,突然有象是被闪电电到的一阵触电的感觉,是怎么回事?答:就是被电到的感觉啊!用心数的时候会有这些情况,这都是身体上的一种状况,其实就是你的神经系统有逐渐在恢复的现象,既然是在复原就
禅坐中常闻到恶臭味、鱼腥味、铜臭味,觉得鼻息常在旋转,时而上,时而下,后又扩散开了,有时觉得是圆的…等等这些。答:你只要注意鼻息就对了。它有恶臭味、鱼腥味、铜臭味如何…那你不管,你看得清楚就好。常常在
为什么吃饱饭,不可以马上打坐?若胃不舒服可以禅坐吗?答:吃饱饭不要马上打坐是因为你会昏沉。胃不舒服可不可以禅坐?通常胃不舒服都是慢性病,肠胃病都是慢性病,打坐可以对治。可是你现在要是正好胃溃疡严重,或
走路、骑车时可以念佛号、持咒吗?会不会跟来很多众生?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诵经、念佛、持咒在白天、晚上有没有时间限制?答:你功夫没这么好啦。会不会跟来很多众生?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你没有那么大的福报啊,不会
平日少梦,禅修后多梦,且做梦时也知在做梦,是何因?答;禅修以后会做梦,也知道在做梦,那叫做白日梦,都是你自己妄想所生,这没有什么原因啦,这叫做「功德」,心理上起变化。你一禅修以后心理负担减轻了,所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