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性强(不喜欢守规矩)是人格不健全吗?如何修?
答:叛逆性强不是人格不健全,不要跟这个扯在一起。这个提问题的人有罪恶感,叛逆性强是很美的,这世界要都没有叛逆性的人,我告诉你,只有鬼道才没有,你一叛逆牛头马面就修理到你不敢叛逆。集中营都不敢叛逆,他一有异常行为马上就会受处罚。
这世间之所以没有,是你会有一些行为跟社会规矩不太一样,这个部份在属于你隐私权范围,私生活范围,你不要让它显现出来干扰到别人,这样就不叫叛逆,这个叫自由。
所以我们常说,私生活范围你不要去管人家,人家牙膏用什么牌子你也要管?一定要用黑人牙膏,不能买进口的,这个叫浪费奢侈,这个要背业障,要下地狱,你管那么多干嘛?你管人家用什么牙膏,用什么牙刷?那是私生活范围,你说我就是不要用黑人,用了几十年,现在买一个进口的,这个是叛逆呀?这个人格不健全吗?这不是啦。
我们一般讲的叛逆是一种自我人格的肯定,这个「人格」不是「道德的人格」,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个肯定,所以会叛逆的人是很美的。不过要看你怎么叛逆,所以小孩子是愈早叛逆愈好,因为他所花费的成本不多,他容易培养他的个性。老了再叛逆就很麻烦,你要在这时候才培养你的个性,那要有相当高度的智慧,不是不行,但通常你没有智慧会处理不当,造成别人的这种其他眼光,那你就容易产生罪恶感。
所以当你有叛逆的那种倾向,是证明你沉寂很久的生命觉知的能力要开始觉醒,开始成长。这个时候会有很多地方跟人家格格不入,这时候就要应用智慧。我们年纪都一大把了,你如何去调整跟大众圆融相处,又能够成长自我的个性,这就要智慧啦,这是属于慧门的修行,不是人格不健全,你不要有这种罪恶感。
 
End
俗话说:「在家为民百年,不如作官一日。」作了官,名留青史,子孙与有荣焉。但是,孔子告诫弟子,一个人是否作官,有无地位,不值得忧愁,应该忧愁的是人格事业有否建树了?若真能著书立说,也是不错。如果一味钻营
 
助念即助对方往生。助念者对往生之道理与方法,必须清楚,对方才能得到利益。人临终时,各人神识不一。平日所为,此刻影子会一一现行,带著本性往外走。此时完全是业力在作主,力量大者,在前头。恶业多,则恶种子力
 
人格在寂寞中升华圣严法师一个寂寞的人,虽能引起他人的同情;但人之对于寂寞的境遇,总是容易引起哀伤的情绪。所以寂寞的境遇,总是不受一般人所欢迎的。但是,人而真正能够忍受寂寞,安于寂寞,乐于寂寞,并且愿以
 
人 格 尊 严◎ 余秋雨善和爱,很容易被误解成为无可无不可的软体,失去了人格尊严。反之,人格尊严又容易被误解成极度敏感的金刚怒目,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度误解使世间拥塞着滥好人和刺毛球两大类,一边下脚不得
 
易犯规矩◎ 来 果类如古人画地为牢,即人犯法,官家捉去,立于地上,用一木器,离身不远,画一圆圈,不能妄动一步,斯古人之道也;丛林以规矩为圈,三五十年不出圆圈一步,亦学古人之道。若乱犯规矩者,当犯破法之
 
规  矩◎ 来 果 参禅人先有守清规之志,方可安住丛林,要知规矩二字,关系颇大,意义很深。何以故?能得清规谨守,许是僧中行人,少一差迟,即摈出寺外。又天无浊而清,地无清而浊,皆有天地规矩。云退日明,雷
 
◎ 印 光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裸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
 
苏晋仁1970年夏天,我正随着民族学院教师在湖北潜江县沙洋地方参加劳动,那里天气炎热,大家和当地农民不一样,赤膊下棉田。有时下起雨来,道路泥泞,鞋上沾满胶泥,行动极其困难。七月初的某天,从《人民日报》
 
古人说:真味是淡,至人如常。真正的高人,不是趾高气昂、盛气凌人的,而是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周到体贴、平易近人,相处起来让人感到如沐春风般的舒服。层次越高的人,越懂得让人舒服,发自内心地体贴他人,为他人
 
《八识规矩颂》讲记于凌波居士 讲述第一讲 解释颂题第二讲 唯识大意第三讲 八识心王第四讲 六位心所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第六讲 九缘生识第七讲 三境、三量、三界第八讲 修行五位第九讲 前五识颂第
 
第三讲 八识心王一 前五识古来大德和现代时贤,讲八识规矩颂的,多是一开始就由颂文讲起。按照颂文的顺序往下面讲。本颂四十八句颂文,已在第一讲中录出,我们看得出来,颂文中充满了佛学名词,并且颂文中的名词,
 
第四讲 六位心所一 遍行、别境六位心所,是五位百法中的第二位,名叫心所有法,这是属于八识心王所有之法,简称心所,又称心数。心所与心王的关系,由下列三义建立: 一、恒依于心王,依八识心王而起。二、与心王
 
第一讲 解释经题一 识者心之别名八识规矩颂,是唐代玄奘大师所造。这是玄奘大师于翻译得数百卷唯识经论之后,对于唯识学中的八识,提纲携领所作出的总结。全部颂文,七言一句共四十八句,四句一颂分为十二颂,每三
 
第二讲 唯识大意一 唯识学统八识规矩颂 ,是诠释八识的颂文。八识,是唯识学的基本理论。因此,要学习 八识规矩颂 ,必先对唯识学有所了解,不然,根本不知道诠释八识的意义何在。于此先把唯识学的大意作一概述
 
第五讲 种子、薰习、识体四分一 种子本文第二讲第二节,讲过万法唯识,其中说到,识是一种功能,功能未起现行时,不称识而称为种子; 种子起现行时,不占种子而称识。所以种子是潜在的功能,识是潜在功能发生作用
 
第七讲 三境三界一 三境三量在 八识规矩颂 中,有几个以三为名数的名词,如三境、三量、三性、三受、以至于三界等,这些都是唯识学上非常重要的名词。如果不了解其内涵及意义,不但八识规矩颂读不懂,其他的唯识
 
第六讲 九缘生识一 缘起缘起,是佛教的基本理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证悟真理,他所证悟的就是缘起。不过佛陀最初证悟的缘起,是有情生命流转的缘起。像 过去现在因果经 中说: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
 
第八讲 修行五位一 修行五位八识规矩颂讲座,已讲过七次,今天是第八讲。八周以来,我们讲过八识、心所、种子、四分、四缘五果,三境三量等等,今天要讲修行五位。诸位或问,十二次讲座已过了三分之二,何以还没有
 
第十一讲 第七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七识即末那识,末那是梵语的音译,义译为意,但恐与第六意识混淆,故保留末那原音。此识是第六意识之根,意识以末那为俱有依。何以第六名识,而末那名意呢?因为此识任运恒审思量,
 
第十讲 第六识颂一 首颂诠释第六识,在八个识中,是作用最为明显、最强锐的一个。前五种感觉官的见闻觉知,全由第六识来了解分别; 善恶的造作,是非的分辨,美丑的观感,自他的争执,全是第六识的作用。所以,第
 
第九讲 前五识颂一 首颂诠释八识规矩颂 讲记,为了解释颂文中许多专用名词,占用了八次的时间。但是以往的时间并没有浪费,如果我们已经了解讲过的名词,现在来读颂文,大半的涵义都能读得懂了。由这一讲开始,进
 
1、到寺院吃斋饭要珍惜,不要浪费。一般寺庙里的斋饭都是对外的,如果斋饭吃不完,可以把它带回去,但是不可以再倒回,或者可以喂小动物做布施,尽量发挥到极致不要浪费。2、到寺院吃斋饭,个人建议交钱。因为寺庙
 
塑造理想人格之道现代心理学说人格成熟者有具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关系融洽、有安全感及自我接纳、具有现实性知觉、客观看待自己、专注于事业、行为具一致性七大特点,具有这种成熟人格,才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正常
 
学佛修行自塑人格陈兵当今心理学所说的人格一语,源出拉丁文persona,大略指由具有相当统合性与持久性的心理特征所构成的个人特质,亦即个人较为持久地表现出来的社会自我。俗话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此
 
01/16道教十六条铁的规矩无论是信士还是居士还是道士,见到出家人或正一派火居道士一定要尊其称之道长仙长道师法师师父等,或称职位主持监院等,年长的可称呼道爷,知道姓的无论坤道。乾道。可称呼爷。万不可称
 
佛教的核心理念之一是“业果法则”,业果是通三世的,将我们的过去、现在、未来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一句俗语叫做:“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但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一种悲观的意味,似乎佛教是“宿命论”,今生的一
 
在佛教里,钟分大钟和小钟两种。大钟,又称为梵钟、洪钟、钓钟、撞钟、鲸钟等等。因为它在撞响的时候,能够清净寺院梵刹,所以称为梵钟因为它的声响洪亮致远,所以称为洪钟;因为它是吊在钟架上被撞击而响的,所以称
 
施行六度是培养高尚人格的保证林克智六度是菩萨必修之行,是度过生死苦海,到达快乐的彼岸之六种方法。它能普度众生、培养高尚人格,也能成就菩提,现分述如下:一、布施梵语檀那,汉译布施,就是布己所有,施与众生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午斋两次过堂,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过堂。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
 
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教家,社会事业家,哲学家,政治家各各就他的事业不同都只需要一
 
从佛教徒的人格说起周叔迦第一章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佛教自东汉明帝的时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朝算是极盛时代。自南宋以后一代不如一代,一直到了前清末年,佛法是衰极了。在那时的情形,是士大夫绝口不谈佛法,认为佛
 
1.只能乞食素食,有葱,蒜,洋葱,鸡蛋,荤油不能要。接受食物时不得触碰食物。2.不能挑好挑坏,不管贫贱贵富。3.一天每人只能乞三钵食物,不能超过七家,若七家不得(锁门的不算),只能饮水。4.获得食物时
 
供养三宝要恭恭敬敬你要是想供养三宝,也要恭恭敬敬地先叩三个头。你有这个红包,要跪在那儿,合起掌来把这些红包顶在头上,这么样子来供养三宝;不是一只手这么拿出去,以前我看见有的人供养三宝,就这么样子,好像
 
过堂,佛门中的“进食”,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中特有的仪制,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是将进食视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法,在僧团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佛教思想和礼仪的统一。不懈怠故──就是不放逸。
 
(一)右膝着地1.代表发心;2.代表东方的智慧;3.代表大圆镜智(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之一);4.含义是代表愿一切众生安立正道(不入邪道),众生发心修行(发欢喜之心去修行)。(二)左膝着地1.代表修行之
 
如何进出禅堂挂腿子坐——吃茶之前我们认识了禅堂,又简单了解了什么情况下会挨香板。(还有更多被下香板的情况我们后面继续讲)今天我们接着来学习如何进出禅堂,还有怎么样挂腿子坐——吃茶。如何进出禅堂禅堂内如
 
禅堂是具有汉传佛教特色精进办道的地方。在形式上,与佛陀在世的时候有所区别,但禅堂有禅堂的规矩。在禅堂里面有“两张半口”,什么叫两张半口呢?第一张嘴,是指和尚或班首的讲话,可以讲开示,也可以讲规矩;第二
 
禅堂规矩详解寺院的中心为禅堂,是为了求得见谛、悟道所在。禅堂有四大法器:钟板、香板、散香、慧命台上坐木鱼。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请职贴单条,分东西两
 
对禅堂规矩上的学习人们往往把“禅”的定义定的很高,起心动念、吃饭睡觉无不是禅,主张禅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处处皆是禅。这种说法看起来好像很高深道出了禅的精髓和宗旨,其实都是在说文字禅,是一种纸上谈兵
 
 打禅七,第一要知道行香、坐香的规矩。进了禅堂,要处处用心谨慎,丝毫不得马虎。这些规矩、法则,每一件都有其特殊的意义与作用。如果我们能够严格按着要求去做,会对禅七期间的修行大有好处。它会为以后的开悟做
 
食物在没献给佛僧的时候,勿得先食。所以在家人在庙上吃东西,必须要等到供过佛,出家人也来吃了,大家一起吃才可以。不可以在出家人还没吃之前,你先吃,这是不可以的。不只是供佛,供养三宝,都是要这样。所以在庙
 
规矩的设立是为了度众生而设立的,不能用随顺人本的思想,而去看规矩和犯了规矩而被呵斥,更不能在以太自我的要求、建议去视规矩为不人性化。你不愿意听到有人被骂,或是听到呵斥人的声音就会畏怖或是厌烦,这是有原
 
《八识规矩颂》浅解此《八识规矩颂》,乃唐玄奘大师所作,为唯识宗主要教典之一。颂将八识分为四章,每章十二句,将五十一心所,各分属于本识之下,条然不紊,所以称为规矩颂。《成唯识论》汇成十卷,文繁义富,学者
 
无争首先是守规矩。不要借着谈论、交流佛法发泄自己对对方的不满。就算你语言站优势但是言和心不一致,这是一种欺诳。容易断他人慧命和因缘。真正的交流是合和无争的,都为法以法合和,心里都是为法了也就无争了。不
 
任何地方都有规矩,不管是禅堂、家庭、学校乃至社会,无规矩皆不成方圆。在佛门里,更是处处都离不开规矩。规矩的目的是约束我们的心性,让我们的心性保持清净,而不至于慌乱。故修行人须知,入了道场,便要守规,离
 
有大成就的人,未必都天赋过人,但在生活上必然是自律的。他们不会把时间浪费在享乐上,而是踏实专注的做事,时时觉察自心,不让自己被各种妄念牵着走。制定规矩并非为了束缚,而是设立一个觉察自心的参照物。遵循规
 
(如本法师著《佛学问答》)是的,在家有家规,团体有团体的规范,国家有国法,佛寺有寺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各有其法治,平等平等!佛门在家弟子,若参访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将入三宝大殿之
 
问:念佛有哪些规矩,有什么注意事项?答:念佛本是净土宗的一种修持方法,看起来很容易,做起来难,其实真正的念佛是有很多讲究和方法的,最重要的是念佛时能够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一般人往往以念佛为迷信,根本不
 
一位从年轻时代就以帮人按摩维生的盲眼阿婆,一直住在小镇的郊外,有一天她带着积蓄到镇里找水电行的老板。陈老板,可不可以在我家前的路上装几盏路灯?阿婆说。水电行老板感到非常吃惊,说:阿婆,您的眼睛看不见,
 
念佛人,宜行、住、坐、卧、心常忆念。平时须于洁净处,衣冠整齐时,或出声念,或默念皆可。唯睡眠,及大小便,倮体澡浴时,只可默念,不宜出声。若遇刀兵水火灾难,则任是何地,何种形仪,皆须出声念,以出声比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