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坝仁波切少心中的妄念,如果妄念来了,我该怎么办?我说,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就是习气。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看我们这些男孩子,见女孩子就起心动念。你学了多少年的佛,佛在经上讲过这个故事。一小和尚在山上跟老和尚学佛,学了十年了说,师父,我成就了。下山了,下山见一小姑娘,不
觉醒法师百丈怀海禅师是唐代著名的禅宗高僧,我国丛林清规的制定者。他曾写有一首《一任清风送白云》诗歌,这首诗歌在禅门中流传久远,成为历代赞叹出家人悠闲生活的名诗。诗云: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
◎ 济 群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
本性法师宋代青原禅师有参禅三重境界说: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之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之深,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这让我觉得,这三重境界说,与息灭妄念的三个层次,有异曲同工之妙。妄念,
问:我心中没有妄念,与西方净土有什么两样?元音老人答:心体没有两样。因为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但有人说大话,心不肯空。事情来了他还著相,著相了就不是净土。。著相生西方,只能是生凡圣同居土。西方有四土的不同
真心是没有形相的,凡有形相的都是假象、都是影子、都了不可得。既知如此,我们就不会去执著有相的东西了。这样才有力量,才能放舍有相、抛弃有相、不住著有相。若不认识真的,总被假的所迷惑。假做真时真亦假,因不
心中无挂碍,人乃有所安。尘世纷扰,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人如纸鸢,我们总想紧紧抓住手上那一根线,但风起时,下一刻又不知身居何处,前路何方。只有到了一定年龄,经过生活的洗礼,才懂得心安是福,心安才是归处。
看不惯是境界太小人生在世,难免有看不惯的人和事。庄子说: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万物都有其存在价值和存在根据,没有什么不可以存在,没有什么没有价值。所以世间善恶美丑,从道的观点来看
体检通常是我们了解自身健康状况的重要途径,但是,生活中我们更常见的是:一张体检单,给大家带来的不是安心,反而使危机感。好像每一个箭头都能牵动神经。但体检指标显示异常,就一定得治疗了吗?未必!今天就给大
01.流水不争先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无常形,顺势而为,为而不争,方达所愿。可以削平山川却堵不住流水。不争先不是不求上进,而是尊重自然规律,不破坏均衡,不因小失大、迷失自我。做事不能靠
壹要说治疗失眠,中医从来不乏经典方剂,比如说《黄帝内经》记载的半夏秫米汤,还比如《万病回春》中的天王补心丹,还比如出自《体仁汇编》的柏子养心丸。这些都是治疗失眠的经典良方,只要运用得当,自然是药到病除
让妄念如风不破亦不立,觉体亮晶晶。能所双冥日,境智合一时。我在《西夏咒》中也说过“灵魂如风”,但那个“如风”与这个“如风”有点不一样。前者指的是灵魂不是触手可及的物体,像风,像信息波一样,能在空中飘来
一、停止邪淫。邪淫包括手淫、未婚同居、婚外情、同性恋、意淫、看和黄色有关的图片、网上转发有关黄色内容等。二、坚持放生。放生是增福报最快的法门,这点是同修共知的。首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坚持每天或定期放生
“起灭、自灭、定灭,皆是妄念自灭,随妄本净。”妄念能生起,就能灭掉。灭掉的形式有三种:“起灭、自灭、定灭”。起灭:后一个妄念生起,就灭掉了前一个妄念;自灭:妄念自己灭掉了;定灭:做功夫入定,将妄念消灭
佛学中不断提到“妄念”这个词,但我一直没有明确的理解“妄念”到底是什么,所以就感觉有点无的放矢的无力感,最近突然意识到,“妄念”是“观念”或“见解”的意思,而不是指头脑连绵不断的“想法和念头”,这样理
当大家在修行过程中,发现有妄念的出现,是要及时解决的,这样对我们的感悟才会更加的有好处,但是大家也是要知道解决妄念的步骤都有什么,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消除。首先,是对妄念的识别。如果不能意识到妄念,那就谈
因无明而起的念头。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被动妄念;二是主动妄念。被动妄念,就是妄念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反正起了一段时间才发现。凡这种情况都是有所住着,所以应该时时警觉,反省这个妄念即可知道住着在哪里。
妄念,拼音:wàng niàn,指一切自己挥之不去的想法,但是又要必须依靠别人(物)才能完成(实现)的念头(想法)。指不切实际或不正当的念头。宋 陆游《禹迹寺南有沉氏小园四十年前尝题小阕壁间》诗:"年
1、去除妄念的方法,首先要从主体入手。主体的情感是决定往年的基础,要从实际出发认真梳理,保持一个良好平和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事情,最起码知道换位思考,这样的健康心态才能去除妄念。2、主体的心情受多方面的
但可以空寂为自体,勿认色身;以灵知为自心,勿认妄念。我们要晓得,这色身、这肉体、这躯壳不是我们自己。我们真正的本体,是即空而即寂,就是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生不灭这样一个东西,而不是这个躯壳。这个躯壳
根据佛经当中所言,大致有两个办法:一个是暂时压服,第二个是彻底根除。《心经》中说:“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前面已经讲过,人生的一切痛苦来源于两个东西
佛讲用功的方法,而且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辩真实。】这一段是大乘道平时修持的法门。在修持这个法门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如果我们平时念经念佛念咒,口中非常熟练地就念了出来,可是心里照样妄想纷飞,这样就得不到法益。为什么是这样,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种状况就是意识心对于所念诵和背诵的内容已经很熟练,
有人错误地认为,学佛多年,烦恼习气不断,智慧无法现前,认为佛法不灵,其实那都是你自己的业障,经常胡思乱想,妄想分别执着,就是你的业障。人如果业障重,妄念(杂念)就多,平时心浮气躁,不得宁静,打坐、念佛
其实很多自己在家中修行念诵佛经得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在念诵佛经的时候脑中会有杂念,而有的人的杂念会是非常多的,那么这些杂念该怎么去除呢?诵经脑子里杂念多,先举个例子,就像我们的衣服脏了,怎么办?需
妄念,是指虚妄的念头,虚妄不实之念,与行为脱节的空中楼阁,也就是无明或迷妄的执念,每个业力凡夫都有,凡是为自己的就是妄念。妄念是从自性的真空里面显现出来的,是真空自性显发的“水泡”,像大海一样显发的“
什么是禅?禅是妄念不生,坐见本性。这是大珠慧海的禅修观。有僧人问慧海:既然修行方面以心为根本,那么,用什么样的方法来修心呢?慧海说:只有通过坐禅的方法,禅定就可以了。僧人又问:什么是禅定呢?大珠慧海继
《五灯会元》中记载药山惟俨禅师的一个公案:一日坐次,有一僧问:兀兀地思量什么?师曰:思量个不思量底。僧曰:不思量底如何思量?师曰:非思量。这一问答,成为曹洞宗参禅用功的根基。思量,是有心;不思量,是无
妄念和智慧本质上是同一种东西,是人的思维活动出现的不同种状态。点状的思维就是妄念,它们随机出现,难以把握。线状、面状和体状的思维即是智慧,它们有条不紊地出现,能够把握。所以我们就不应该说妄念是坏的垃圾
唐临济义玄传法偈: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临济禅师,临济宗创始人。在世时,他的呵佛骂祖的教育法很古怪,很不平实,到临走时他却规规矩矩告诉我们:沿流不止问如何,念
佛法是应机而说的,众生的烦恼多,所以经典也要多,才能达成济度的任务。你想学佛,并不需要研读那么多的经,只要选择某一部大乘经典,终身持诵就可以了。像金刚经、普门品、心经和弥陀经,都很适合在家人受持。如因
很多佛弟子学佛多年已经断除了肉食,却始终在吃鸡蛋、鸭蛋等,那么,佛弟子到底应不应该吃这些蛋类呢?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次法会上,陈居士带来了她的同事小林。小林年龄在35岁左右,瘦削的脸上透着黄灰色,
问:妄念太多,要怎样摄受六根?慧律法师答:妄念太多,那么就观想,我们若是在持咒念佛的时候,这忏云法师教我们的,说我们如果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可以观想这个佛像,不要想太久,五秒钟就好,那么观想这个佛像,若
修道很重要的一点,要有定。你看佛菩萨,都是盘腿坐着,或者站的。这两样定功要会用。现在人定功很差,让他念经,打妄想严重,打坐也坐不下来。而定功差,妄想多,跟现在人饮食有莫大的关系。人妄想多,都是肠胃,喉
问:入睡前止不住妄念纷飞,我应该怎么对治?济群法师答:过去的这些经历它会给我们留下一些阴影,每个人他的生命的因缘是不一样的,过去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一些经历,但是过去了其实就过去了。如果你不去在乎它,不
心澄时之念佛与妄念中之念佛,其胜劣如何?其功德齐等,并无差别。法然上人的散心问答也非常好。心澄时之念佛,与妄念中之念佛,其胜劣如何?澄是澄清,心念澄明,干净,像碧空、清水。一般人不都追求这些吗?心里很
应该有热滚滚的心来深参话头欢喜魔来,你这三个月会感觉很舒服,日子很好过,可是你生命中已经少掉一大段了!───────────────────────至于从欢喜魔来的,这叫软贼!!我们平常很难看到因为软
因为我们是活在觉知的领域里我们不但要觉知、更要穿透、更要超越! 不只不受七情五欲的操纵,连知识、意识形态的框框,我们都要超越。我们今天为什么要放下世间的种种享乐,这么辛苦的来做生命改造的磨练?同别人一
世界的成就是这样来的为什么禅堂里法门这么高峻,法门这么猛利? 关键就在这个地方: 一刀下去,一定两断!!─────────────────────── 所以,大家应该在这里,放下一切身心世界, 好好的
禅/参禅/止观若云佛来佛斩、魔来魔斩、空心静坐,则入空亡禅乃就体而言,参禅则属入道之言,而止观一词则约行用之总称。概「止」则止住一切妄想及色身中物理或生理现象的欲望之谓。在欲界中之众生,心理的妄想及身
禅观中的根与识「舍识用根」与「转识成智」是学佛人耳熟能详的辞汇,皆列属禅观中的工程,但是由于对这两项工程的不熟悉,所以两词浮于空谈、标的不清,也令行者步上误解佛法之困境! 此中当然涉及「能、所,真、妄
我这个会动的心要放在那里啊?这个心要无所住啊!以无所住故,那么 面对六尘境界,就自然潇洒、解脱、自在!───────────────────── 我们看惠能大师,他绝不是文盲、 绝不是瞎子。 虽然他不
观念身念身的训练,重点在看心──「用净心眼看、用觉心看」此一「用心」状态的训练!观念身的重点在六根接触六尘时的用心状态,六根接触六尘之剎那中是物理现象,即尘境经过根境的物理反应──犹如镜子反射影子,此
疑情话头会一直带领着你前进这个话头,会在你心海里搅动,让你的心沸腾起来;让我们的生命产生那不可思议的力量。这个才是叫作「参禅」,而不是叫你枯坐在那里!────────────────────── 所以
都没有摸索,你会完全无知!在心法当中,有心的作用。在心的作用之前,它有心的存在。在心的存在之前,有心的产生。那么,心的作用之前,那个心的存在,是怎么来的!?──────────────────────
不同的丛林、道场,各有不同的道风在禅修上,我们主要运作的微观部份,是意识形态, 我们在这里精进,进行的是心念中的思惟模式,可是我们体现出来的,那时空的适应性,是相当重要的。人在这个世间,影响我们最大的
理出心路轨迹,话头就出现了就在这个时候,你要把那个疑情、那个话头,在你的心胸回荡着,让它一直凝聚起来,然后如团如火,成团成片,绵绵密密,它会带你进入毗卢性海,功夫就在这里。──────────────
众神的国度真理是无形无相的,但却无所不在的运行着。一位真人,便是具有这种真理完全运行本能的人,此「人」非「人形」之人,但也可藉此「人形」之「人」而运行之真理的本能;此时的「人形」人即是化身佛,而此真理
修行完全是自己的事,不是向任何人交待修行,本来没有假期的 通常我们看到, 放假,除了堕落以外,大概没有人开悟的!那就是因为我们的「心」没有办法安住在道上。─────────────────────现在